优秀生物微课
1. 初一生物 肝脏形成尿素,最后排出体外的过程。
1.NH3,CO2,ATP缩合成氨基抄甲酰磷酸2.氨基甲酰磷酸与鸟袭氨酸生成瓜氨酸。以上两部是在肝细胞线粒体中进行的3.瓜氨酸进入胞液,与天冬氨酸生成精氨酸代琥珀酸4.精氨酸代琥珀酸裂解成精氨酸与延胡索酸5.精氨酸水解释放尿素与鸟氨酸
NH3就转变为尿素排出体外
2. 生物的性状是指生物体的什么
生物的性状包括:形态结构方面的特征,生理功能方面的特征,形态方面的版特征和行为权方式的特征。性状在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常常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人的毛发有直发和卷发,虹膜的颜色有蓝色、黑色,人的单双眼皮,家兔毛的白色和黑色等;豌豆的皱粒和圆粒。为了描述方便,遗传学家把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relative character)。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
3. 高中生物微课,说课和试讲的区别
说课指的是你来讲教学思路,比如你打算如何引入,用什么例子,然后后面要用到什么回样的教法和学答法,为什么会用到这些教法学法等。这里不需要你对课的内容做具体的讲解,只要讲清为什么要这么教学就可以了。
试讲是你实际讲课的过程。也就是将你上面的所列举的教法实际应用。是对课本内容的讲解。讲清每个知识点,重难点就可以了。
4. 生物微课是什么
生物专业的微课,以下是微课的概念,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一、“微课”的组成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
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
“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二、“微课”的主要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
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
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3)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4)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资源使用方便。“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
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
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
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
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就学校教育而言,微课不仅成为教师和学生
的重要教育资源,而且也构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
(5)主题突出、内容具体。一个课程就一个主题,或者说一个课程一个事;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是生活思考、或是教学反思、或是难点突破、或是重点强调、或是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观点等等具体的、真实的、自己或与同伴可以解决的问题。
(6)草根研究、趣味创作。正因为课程内容的微小,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为课程的研发者;正因为课程的使用对象是教师
和学生,课程研发的目的是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紧密地联系起来,是“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而不是去验证理论、推演理论,所以,决定
了研发内容一定是教师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有能力解决的问题。
(7)成果简化、多样传播。因为内容具体、主题突出,所以,研究内容容易表达、研究成果容易转化;因为课程容量微小、用时简短,所以,传播形式多样(网上视频、手机传播、微博讨论)。
(8)反馈及时、针对性强。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
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
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三、 微课的分类
1、按照课堂教学方法来分类。根据李秉德教授对我国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的分类总结,同时也为便于一线教师对微课分类的理解和实践开发的可操作性,笔者初步将 微课划分为11类,分别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
5. 如何利用微课翻转初中生物实验课堂
微课让初中数学课堂翻转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 信息技术发展以及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微课教学逐渐流行且成为了教学研究中的热点。微课教学极大满足了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它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整合,有利地推动了教育信息化进程。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课程主题、实验等)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通过微课翻转了“教”和“学”,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微”在“自助”。传统教学模式只是单纯的教与学,学生被动地接受,一般也兼顾不了全部的学生,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用微课来实现课堂的翻转,通过微课视频,学生可以在课前完成知识的“自助式”学习,回到课堂上就可以独立完成作业,对于有疑问的题可以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解决。学生在课外看教师的视频讲解,不用担心跟不上教学进度,完全可以自己掌控看视频的速度,随时调整进度,这样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和学习方式,能更好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参与度,实现个性化指导,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微”在“生长”。微课的意义在于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设计。因此,作为翻转课堂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设计视频时应该将教学中的重点转换成学生更易接受的方式,结合教师的智慧和情感进行“升温”。例如,在《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微课中,让学生体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从小学到初中“进化”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知识是“成长”的,微课能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且感受到这样动态的“生长”过程。可见,从数学课程这个角度来设计、制作与应用微课,可以真正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更深度的学习,使数学课堂的实效性得到提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微”在“高效”。选取和创设典型的例题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数学科目的教学特点,它不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充分理解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相互转化,学生学习起来很轻松,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数学的好方法。
“微”在“易用”。为了学生进步,不少教师用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成绩,损害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如何提高单元的复习效率呢?在单元复习时可尝试做微课教学,分别录制每一章知识点归纳的视频与难题、中等题、容易题等几个典型习题解题思路的微视频,学生可以在家里通过练习来达到知识的内化,满足学生的自我需求,也易于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质。
虽然微课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对数学教学有着推动作用。但是也需要注意,在数学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也不可一刀切均运用微课教学,也要根据不同的课型特征进行不同的尝试,使数学教学更高效简约,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使学生的学习更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