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总复习
A. 八年级上物理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物理复习提纲
(1)声现象
1.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电、力等的物理现象。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递声音。
3.声音的三大特性:
①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②响度: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③音色:由物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不同物体的音色不同。
4.人们听到声音的基本过程:
①鼓膜的振动 → 听小骨及其他组织 → 听觉神经→ 大脑
②颌骨、头骨 → 听觉神经 → 大脑
5.声音的作用: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能举例说明)
6.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声音都是噪声。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
(2)光现象
1.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c = 3 × 10 8 m/s
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 v = 340 m/s
3.元电荷: e = 1.6 × 10 –19 C 二.要点知识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激光引导掘进隧道、日食、月食的形成、影子的形成、瞄准时用到的“三点一线”、小孔成像等都是运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得到的。)
2.光源:
○1自然光源:如水母、太阳、萤火虫等。
○2人造光源:如电灯、手电筒、蜡烛等。(注意:不月亮是光源)
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4.光在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5.光的反射定律:
①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同面)
②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反射角i=入射角r
光的折射规律:
①光从空气进入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②光从其他介质进入空气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平面镜成像特点:
①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等大)
②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等距)
③像与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垂直)
④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虚像)
6.在光的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7.反射有两种: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能举例说明)
8.红外线的作用 紫外线的作用。
① 红外线摇控
①杀菌作用
②红外线夜视仪
②使荧光物质发光来判断物质的真假
③探测病人的健康情况
③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帮助钙的吸收
9.光谱太阳光分解成为:红、橙、黄、绿、蓝、靛、紫。
(3)透镜及其应用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3.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4.能找出主光轴、焦点、焦距。
5.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凸透镜成像规律:
1.二倍焦距以外,倒立缩小实像;
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倒立放大实像;
一倍焦距以内,正立放大虚像;
成实像物和像在凸透镜异侧,成虚像在凸透镜同侧。
2.
凸透镜成像规律表格
物体到透镜的距离u 像的大小 像的正倒 像的虚实 像到透镜的距离v 应用实例
u>2f 缩小 倒立 实像 2f>v>f 照相机
u=2f, 等大 倒立 实像 v=2f
2f>u>f 放大 倒立 实像 v>2f 幻灯机
u=f 无 无 无 平行光源:探照灯
u<f 放大 正立 虚像 无 虚像在物体同侧 放大镜
为了研究各种猜想,人们经常用光具座进行试验。
蜡烛,凸透镜,光屏应尽量保持在同一条直线上。
结论: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6.照相机: u > 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幻灯机:f < u < 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u < 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显微镜:目镜:起放大作用;物镜:f < u < 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望远镜:目镜: 起放大作用;物镜:u > 2f ,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7.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形成的原因。 矫正:近视眼用凸透镜矫正(凸透镜为负);远视眼用凹透镜矫正(凹透镜为正)。
8.透镜焦度:Φ=1 / f ( f:焦距)
(4)物态变化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单位:摄氏度( ℃ )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 沸水的温度为100℃
2.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常用的液体有水银、酒精、煤油等。 3.温度计的使用:一.看:使用前要先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二.放:玻璃泡全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三.读:
○1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2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液面;
○3读数时眼睛要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
4.体温计:量程:35℃~42℃;分度值:0.1℃ ; 使用前要将水银甩下去。
5.物态变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要吸热。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要吸热。
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要放热。
6.常见的晶体有冰、海波、各种金属;
非晶体有蜡、沥青、松香、玻璃等。(要求能判别出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象。)
7.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但温度不变;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但温度不变;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温度不断上升;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温度不断下降。
8.汽化有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
1).沸腾:
a.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b.沸腾条件:①达到沸点; ②继续加热。
c.沸腾时的特点:液体在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不变
2).蒸发:
a.定义:在任何温度下,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气化现象。
b.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液体温度的高低: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液体表面积的大小: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c.蒸发有致冷的作用。
9.液化有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10.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各种物态变化现象。
如:雾、露水、霜、冰雹、雪的形成、各种“白气”、窗边的冰花、卫生球变小、灯管变黑、灯丝变细、冰化成水、铁水涛成钢件等。
11.水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海拔越高,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一、电荷
1、电荷
带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
摩擦过的物体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就是摩擦起电现象。
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装置。原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C)
2、原子的结构 原电荷
原子结构: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所有核外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原电荷。1e=1.6×10-19C,任何带电体带的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
3、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常见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等。
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常见绝缘体: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
能够自由移动的电子叫自由电子。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
4、摩擦起电的实质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的物体约束电子的能力不同,在摩擦起电过程中,约束电子能力弱的物体因为失去电子,有了多余的正电荷而带上了正电,约束电子能力强的物体因为得到电子,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两个物体所带电荷是等量异种电荷,电荷总量没有发生改变。
二、电流和电路
1、电流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路中有电流的时候,发生定向移动的电荷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还可能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的方向发生定向移动。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按照这个规定,当电路闭合时,在电源外部,电流是从电源正极经过用电器流向负极。
2、电路的构成
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叫做电路图。
4、三种电路:①通路②开路③短路
三、串联和并联
1、串联和并联
串联:把元件首尾相连,然后接到电路中。
并联:把元件两端分别连在一起,然后接到电路中。
2、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
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
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③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用电器或电源,则导线的两端点都可看成同一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
④观察结构法: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尾”,观察各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为并联。
⑤经验法: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他们的某些特征判断连接情况。
四、电流的强弱
1、怎样表示电流的强弱
电流就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通常用I表示,单位:安培(A)、毫安(mA)、微安(μA)。
1A=1000mA、1mA=1000μA
2、电流表的连接
①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②电流从电流表的正(红)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黑)流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3、电流表的读数
①实验室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和0—3A,测量时,必须明确电流表的量程。②确定电流表的分度值,即表盘的一个小格代表多大的电流(选用0—3A量程时,每个小格代表0.1A)。③接通电路后,看看表针向右偏过了多少个小格,就能知道电流是多少。
五、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I=I1=I2=I3=……
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个支路电流之和:I=I1+I2+I3+……
B.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如下:
一、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长度的单位:
-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
- 其他单位包括: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 换算关系:1km=1000m;1dm=0.1m;1cm=0.01m;1mm=0.001m;1μm=0.000001m;1nm=0.000000001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 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 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 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对正观测点。
时间的单位:
-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
- 其他单位包括:小时、分。
- 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
二、误差
- 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 特点:误差不能消除,但应尽量减小。
- 产生原因: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 减少误差的方法:
-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 选用精密测量工具。
- 改进测量方法。
-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且能够避免,而误差永远存在且不能避免。
C. 初二物理知识点整理
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如果说学习一定有捷径,那只能是勤奋,因为努力永远不会骗人。学习需要勤奋,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勤奋。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二物理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 物理上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1节力
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包括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使静止的物体运
动、使物体速度的大小、方向发生改变;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2、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在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
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越长。有时还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4、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
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第2节弹力
1、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做弹性。
物体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能完全复原。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
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结构:弹簧、挂构、指针、刻度牌、外壳。
弹簧测力计使用:使用前:①观察它的量程(测量范围),加在它上面的力不能超过它的
量程。②观察分度值,即认清它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③检查它的指针是否指在“0”刻度,测量前应该把指针调节到指“0”的位置上。
测量时:注意防止弹簧指针卡住,沿轴线方向用力。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第3节重力
1、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
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通常叫做重量。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G=mg。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G——重力——牛顿(N)
M——质量——千克(kg)
g=9.8牛/千克(N/kg)(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应用:重垂线
4、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初二年级上册期中物理知识点 总结
一、长度
任何测量都需要单位,长度的单位有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其中米是基本单位,注意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拿到一把刻度尺首先要观察零刻度线、分度值及测量范围。
二、时间
时间主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分(min)、小时(h)测试时间的工具有手表、机械停表等。
三、使用刻度尺的 方法
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两条相邻的最小刻度线间的距离,它决定着刻度尺的准确程度)。
刻度尺要放正,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录时,结果应包括读数和单位两部分。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苏科版
第一节浮力
一、浮力
1.浮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浮的力叫浮力。
2.符号:
3.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G-F
4.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5.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
6.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气体对物体的浮力。
二、浮力的产生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力。
2、浮力是液体对物体的压力的合力。
三、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2、实验结果表明
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
一、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2.数学表达式:=
3.用于计算的导出式:
4.适用范围:液体和气体
二、关于阿基米德原理的讨论
1.区分:浸没、浸入、浸在、没入;
2.。------液体的密度
——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
3.——决定式
表明浮力大小只和、有关,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密度,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及物体在液体中是否运动等因素无关。
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1.浮力与重力的关系
上浮:F浮>G悬浮:F浮=G
下沉:F浮
2.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间的关系
研究条件: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受重力和浮力。
浮力:=g;重力:G=g
3.浮沉条件的讨论
(1)上浮和下沉是不平衡态;
悬浮和漂浮是平衡(静止)态
(2)上浮、下沉和悬浮:=V;
(3)空心物体运用浮沉条件时可以用物体的平均密度与液体密度比较
二、浮力的应用
1、我国古代对浮力的应用
独木船、浮桥、孔明灯、以舟称物、以舟起重等。
2、现代应用
轮船
(1)工作原理:将钢铁制成空心的轮船,可以排开更多的水,漂浮在水面上。
(2)排水量():
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
潜水 艇
(1)模拟潜水艇:用注射器向密封的瓶内打起,将瓶内的水排出,瓶向上浮起
(2)工作原理:靠改变自身重力上浮和下潜。
气球和飞艇:内部充有小于空气密度的气体
工作原理:靠空气浮力升空
三、注意区分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
1.上浮、漂浮、悬浮;
2.物重G与视重G视;
3.物重G与物体排开的液重G排液;
4.物体质量m与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m排;
5.物体的密度ρ物与液体的密度ρ液;
6.物体的体积V物、物体排开液体积V排、物体露出液面的体积V露。
初二物理知识点整理相关 文章 :
★ 初二物理知识点大总结
★ 初二物理所有知识点汇总
★ 初二物理知识点汇总
★ 初二物理力的知识点总结
★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3)
★ 初二物理下册重点知识点总结
★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必背总结
★ 初二基础物理知识点大全
D.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
对世界上的一切学问与知识的掌握也并非难事,只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努力掌握规律,达到熟悉的境地,就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学习需要持之以恒。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二物理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 物理上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章机械运动
常考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 方法 :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
5.速度(常考点)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
单位:m/s、km/h;关系:1m/s=3.6km/h;1km/h=1/3.6m/s
6.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公式:v=s/t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
7.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
公式:v=s/t
8.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v=s/t
工具:刻度尺、秒表
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
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
初二年级上册期中物理知识点 总结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换算关系T=t+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用液体
水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 面相 平.
练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 措施 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八年级物理学习技巧
一、学好物理的重要性
1、物理是一门基础科学,他揭示了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我们生活当中会遇到自然现象,那么这些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呢?我们可以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比如说为什么天上能够下雨,而又什么又会下雪?冬天的时候家里的窗户上为什么会有雾气或是结冰?学习了物理我们就能够解释这些现象。
2、物理学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广泛的应用。比如说,我们家家都用电,那么电怎么来的呢?家里有电灯,冰箱,电视等等电器,还有开关,插座,他们之间是怎么连接的?为什么有时候会跳闸呢?为什么有的电器很耗电呢?只有我们学习了物理才能了解这些知识,并且将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3、学好物理可以使我们正确并深刻的认识我们身边的事物,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比如当我们要装卸货物时,我们可以利用简单机械-斜面将货物搬到车上,这样可以省力。又比如汽车轮胎上有花纹可以增大摩擦,而自行车轮轴要加润滑油是为了减小摩擦,这些都是我们利用物理知识帮助我们提高生活质量的例子。
二、怎样学好物理
1、首先要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的老师,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物理的学习。有的同学认为物理很难,越学越觉得自己对物理失去了兴趣,这时候要学好物理就有一定难度了,所以我们首先要保持、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那么怎么提高呢?首先要带着求知的渴望进入物理的世界。物理学习是一个探求未知的过程。要怀着好奇和求知来学习物理。把日常生活中那些有趣的现象用物理的知识解释,慢慢就会发现物理学习的乐趣。然后在平时的阅读中发现物理的奥妙。我们一直都听说的一个 故事 ,牛顿在树下,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翻开久远的历史,看看科学家们的奋斗史,看看巨人的智慧。尤其是物理课本,那些公式不会再是枯燥的记忆,你要探求其中的奥妙。对于推理过程等等,你都要仔细琢磨。最后我们应该明白学习物理并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也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它更加不是老师、家长给我们的任务。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习它可以解释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它是有用的,而且离我们也并不是很遥远,对这些现象的分析研究,会使我们感觉物理不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而是生动有趣的。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 初二物理知识点大总结
★ 初二物理所有知识点汇总
★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3)
★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 初二物理下册重点知识点总结
★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必背总结
★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