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历史
⑴ 卓尼寺卓尼寺历史沿革
在十三世纪初,卓尼地区曾有一座宁玛派的小寺。据史书记载,大约在1269年,八恩巴赴京城途中,于此地停留,留下了其随行的萨迦格西·希日益西,他在此宏扬佛法。经过萨迦格西的努力,原有的小寺被改为了萨迦派的寺院,并任命协地(杨土司始祖)为寺主。在明天顺三年(1459),卓尼第二代土司仁钦龙布学成归来,他将寺院转为格鲁派,并自任法台,自此卓尼寺开始迅速发展。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第十代土司罗桑敦珠(杨威)之子阿旺赤列嘉措担任法台,他随兄长杨汝松进京拜见康熙帝,被封为“崇梵净觉禅师”,并赐予“禅定寺”的匾额,自此卓尼寺又有了禅定寺的名号。此后的岁月里,寺内陆续修建了参尼札仓、居巴札仓,以及在乾隆年间建立的萨里哇札仓(天文学院)和崇巴札仓(法舞学院),使之成为一座正规的格鲁派大寺,僧侣人数最多时达到3000人。
然而,1912年,卓尼寺不幸因战乱而毁于一旦。直到1931年,由第19代土司杨积庆主持,经过六年的重建,虽然规模小于以往,但依然保留了寺宇。1958年前,寺内僧众仍有300余人。不幸的是,1966年,该寺再次遭受拆毁。近年来,经过修复,大经堂和部分僧舍得以恢复,目前的卓尼寺僧侣人数约为200人,虽历经沧桑,但仍保持着其历史和文化传承。
(1)卓尼历史扩展阅读
藏传佛教寺院。又译禅定寺。元·元贞元年(1295),萨迦派僧奉大宝法王八思巴之命建立。明·天顺三年(1459),法主仁钦伦波改为格鲁派寺院。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卓尼·札巴协珠在寺中首创显乘院,以从事佛经辩论之训练。清·雍正七年(1729),又创密乘院修学密教,渐成大寺。寺内珍藏西藏大藏经的版木,此藏称为‘卓尼’版。在各版之西藏大藏经中,此卓尼版以仅次于奈塘(Snar-than%)古版而知名。
⑵ 卓尼寺的卓尼名称的由来
卓尼系藏语,汉意为两棵油松或油松。相传很早以前在卓尼大寺寺址处有两棵苍劲挺拔的油松。据《丹珠尔经纲目卓尼历史如意宝鬓》和《安多政教史》记载:1254年(藏历第四绕迥木虎年),萨迦派第五代法王八思巴被忽必烈诏请,在赴京途经卓尼时,见到两棵奇特的马尾松,便将寺址选在这里。当地藏族称马尾松为“召相”,此后寺院和地名因此而得名 ,“卓尼”是“召相”之变音。“卓尼”还有另一解释:相传卓尼土司的祖先当初从西藏盼包宗(今达孜县)起程东来之际,其所在部族的首领穆旺坚参告诉他们:“你们一直向东走,可遇到一条大河,那儿有很多的交相(油松)。”土司先祖率部辗转到达今卓尼时,果然遇见了滔滔东流的洮河,并有很多油松。于是,抑制不住喜悦心情,脱口说出“交相尼达”! 在这里“尼”可解释为“找到”、“寻见”。按寺址的土壤和当地气候来看,适宜油松生长 ,当时八思巴派人建寺,这里可能有很多油松。若只有两棵油松树,很可能是建寺前已有人栽培。?
卓尼一名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地名,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含意,而卓尼之所以在藏区和内地享有一定盛誉,是与卓尼悠久的历史、卓尼土司的政教业绩、卓尼大寺及其卓尼版《甘珠尔》和《丹珠尔》大藏经等卓尼地区光彩夺目的人文历史密不可分。
⑶ 卓尼县简介
卓尼县,位于甘肃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东南部,全县总面积5419.66平方公里。境内海拔范围在2000-2920米之间,年均气温4.6℃,降水量584毫米。卓尼县由1镇16乡,共98个行政村组成,总人口超过10万人,包括藏、汉、土、回、蒙等10个民族。
2001年,卓尼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547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4968万元,第二产业产值1826万元,第三产业产值同样为4968万元。财政收入423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97元。
卓尼县的历史悠久,拥有安多古刹禅定寺、原明代边城、藏民族风情以及"三峡"(康多峡、云江峡、九旬峡)的自然风光等人文与自然景观。洮洲八景及麻路、郭牙川、大峪沟旅游风景区等,构成了一条独特的风景线。洮砚,作为卓尼县的特色工艺品,更是蜚声国内外,名闻遐迩。
面对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卓尼县以热忱欢迎国内外有识之客前来投资办厂,共同开发,共创美好未来。卓尼县资源丰富,人杰地灵,是投资者的理想乐园。卓尼县敞开博大的胸怀,热忱欢迎四海宾朋的到来。
(3)卓尼历史扩展阅读
卓尼县位于甘肃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东南部。境内海拔在2000-2920米之间,年均气温4.6℃,年降水量584毫米。全县辖1镇16乡,98个行政村,有藏、汉、土、回、蒙等10个民族共10万余人。卓尼县资源丰富,景色秀丽。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当地的环境净化、水土保持、生态平衡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