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历史
❶ 请教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的历史沿革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根据城郊乡窑州附山园遗址的出土文物考证,最迟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汨罗江畔繁衍生息,属于大溪龙山文化范畴。出土的石斧、石锛、钵、罐、穿孔器盖等文物中,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还有灰陶、黑衣红陶,主要文饰有绳纹、几何印纹、彩陶、按纹、刻划纹等,还有江南堤遗址出土的鱼网坠,足以代表当时 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东周庄王七年(前690),楚武王灭罗子国,将其遗民从宜城(今湖北宜城)迁至丹阳(今湖北秭归)附近的枝江。次年,楚文王迁都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因枝江靠近郢都,“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鼾睡”,随后将罗子国遗民迁至湘江流域,筑城于汨罗江尾闾南岸(今汨罗城区西4公里处),故名罗城。其境域包括今湘阴、汨罗、平江三县(市)及岳阳县南部和沅江市东部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社会变革频繁的时候,境内人丁兴旺,经济发展较快。汨罗江北岸大量的战国墓群和汨罗山战国墓出土的铜剑、铜戈、铜镞,以及收集的铜鼎、铜斧、铜镜、辖、马衔等,是有力的证明。 秦始皇帝26年(前221),以罗子国移民领地设置罗县,治所设罗城,隶属长沙郡。西汉高祖5年(前202)徙衡山王吴苪为长沙王,长沙郡改为长沙国,罗县随隶。东汉建武7年(公元31年)恢复长沙郡,隶荆州,罗县仍隶长沙郡。东汉熹平年间(172---178),划出罗县东部置汉昌县(即平江县)。建安13年(公元208年)12月,荆州牧降刘备,罗县随隶。建安20年(215)5月,刘备与孙权议和,划湘江为界,分荆州而治,罗县属吴国,直至三国末年。晋太康元年(208),西晋灭吴,罗县仍隶荆州长沙郡。 南朝宋元徽2年(474),析罗县、益阳、湘西三县的沿江沿湖地区设置湘阴县。境内分隶罗县和湘阴县。 梁大通2年(528)至太平元年(556),置罗州。州治设在夹城(今汨罗镇夹城村)。析罗县南部置湘滨县,县治设城江城(今川山坪镇常公村);析罗县东部、吴昌县西部置岳阳县,县治设长(今长乐镇新村);析罗县北部置玉山县,县治设玉山城(今屈子祠镇农科村玉笥山)。建岳阳郡,郡治设今长乐镇长南村。岳阳郡辖罗县、湘阴、湘滨、玉山、岳阳、吴昌等6县。境内分隶罗、湘阴、湘滨、玉山、岳阳5县。 隋开皇9年(589),撤销岳阳郡设置玉州,州治设在今屈子祠镇农科村的玉笥山,吴昌、湘滨两县并入罗县。湘阴县并入岳阳县。境内隶罗县、玉山县和岳阳县3县,同隶玉州。开皇11年(公元591年),改岳阳县为湘阴县,撤玉山县并入湘阴县(治所在今长乐镇长乐街)。境内分隶罗县和湘阴县。次年撤玉州改为岳州,罗县和湘阴县改隶岳州。大业3年(607),岳州改为罗州,后改为巴陵郡(治所在今岳阳市城区),罗县及湘阴县先后隶罗州与巴陵郡。大业13年(617),罗县县令萧铣据巴陵起兵反隋,号称梁王,罗、湘阴两县属梁。 唐武德4年(621)11月,行军总管李靖在攻降萧铣后设置巴州。两年后改巴州为岳州,罗、湘阴两县先后随隶。武德8年(625),撤罗县并入湘阴县(治所今川山坪镇城江村),隶岳州。从此时历经五代、宋、元、清和中华民国时期,至1966年2月,历时1341年,汨罗境地隶属湘阴县。 1966年2月,根据国务院和省人民委员会通知,析湘阴县东部置汨罗县,县城建于高泉山。汨罗县隶岳阳地区。1986年1月撤地建岳阳市,汨罗县随隶。198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汨罗县,改设汨罗市(县级),仍隶岳阳市。 根据城郊乡窑州附山园遗址的出土文物考证,最迟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汨罗江畔繁衍生息,属于大溪龙山文化范畴。出土的石斧、石锛、钵、罐、穿孔器盖等文物中,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还有灰陶、黑衣红陶,主要文饰有绳纹、几何印纹、彩陶、按纹、刻划纹等,还有江南堤遗址出土的鱼网坠,足以代表当时 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东周庄王七年(前690),楚武王灭罗子国,将其遗民从宜城(今湖北宜城)迁至丹阳(今湖北秭归)附近的枝江。次年,楚文王迁都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因枝江靠近郢都,“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鼾睡”,随后将罗子国遗民迁至湘江流域,筑城于汨罗江尾闾南岸(今汨罗城区西4公里处),故名罗城。其境域包括今湘阴、汨罗、平江三县(市)及岳阳县南部和沅江市东部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社会变革频繁的时候,境内人丁兴旺,经济发展较快。汨罗江北岸大量的战国墓群和汨罗山战国墓出土的铜剑、铜戈、铜镞,以及收集的铜鼎、铜斧、铜镜、辖、马衔等,是有力的证明。 秦始皇帝26年(前221),以罗子国移民领地设置罗县,治所设罗城,隶属长沙郡。西汉高祖5年(前202)徙衡山王吴苪为长沙王,长沙郡改为长沙国,罗县随隶。东汉建武7年(公元31年)恢复长沙郡,隶荆州,罗县仍隶长沙郡。东汉熹平年间(172---178),划出罗县东部置汉昌县(即平江县)。建安13年(公元208年)12月,荆州牧降刘备,罗县随隶。建安20年(215)5月,刘备与孙权议和,划湘江为界,分荆州而治,罗县属吴国,直至三国末年。晋太康元年(208),西晋灭吴,罗县仍隶荆州长沙郡。 南朝宋元徽2年(474),析罗县、益阳、湘西三县的沿江沿湖地区设置湘阴县。境内分隶罗县和湘阴县。 梁大通2年(528)至太平元年(556),置罗州。州治设在夹城(今汨罗镇夹城村)。析罗县南部置湘滨县,县治设城江城(今川山坪镇常公村);析罗县东部、吴昌县西部置岳阳县,县治设长(今长乐镇新村);析罗县北部置玉山县,县治设玉山城(今屈子祠镇农科村玉笥山)。建岳阳郡,郡治设今长乐镇长南村。岳阳郡辖罗县、湘阴、湘滨、玉山、岳阳、吴昌等6县。境内分隶罗、湘阴、湘滨、玉山、岳阳5县。 隋开皇9年(589),撤销岳阳郡设置玉州,州治设在今屈子祠镇农科村的玉笥山,吴昌、湘滨两县并入罗县。湘阴县并入岳阳县。境内隶罗县、玉山县和岳阳县3县,同隶玉州。开皇11年(公元591年),改岳阳县为湘阴县,撤玉山县并入湘阴县(治所在今长乐镇长乐街)。境内分隶罗县和湘阴县。次年撤玉州改为岳州,罗县和湘阴县改隶岳州。大业3年(607),岳州改为罗州,后改为巴陵郡(治所在今岳阳市城区),罗县及湘阴县先后隶罗州与巴陵郡。大业13年(617),罗县县令萧铣据巴陵起兵反隋,号称梁王,罗、湘阴两县属梁。 唐武德4年(621)11月,行军总管李靖在攻降萧铣后设置巴州。两年后改巴州为岳州,罗、湘阴两县先后随隶。武德8年(625),撤罗县并入湘阴县(治所今川山坪镇城江村),隶岳州。 从此时历经五代、宋、元、清和中华民国时期,至1966年2月,历时1341年,汨罗境地隶属湘阴县。 1966年2月,根据国务院和省人民委员会通知,析湘阴县东部置汨罗县,县城建于高泉山。汨罗县隶岳阳地区。1986年1月撤地建岳阳市,汨罗县随隶。198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汨罗县,改设汨罗市(县级),仍隶岳阳市。
探寻汨罗江之名的渊源
汨罗江名的诞生,源于屈原《怀沙》中那句“汨水”,这是它最初的记述。贾谊在《吊屈原赋》和司马迁在《史记》中都将“自沉汨罗”的壮烈事迹铭刻史册,从而让“汨罗”二字享誉天下。溯本求源,汨罗最初的称谓与湘水有着不解之缘。古时罗城坐落在湘水东岸,汨水(原称㵋水)在罗城东的百丈口融入湘水怀抱。《说文解字》中的“汨水”实为后人对原名“㵋水”的误读,而《水经注》中的汨水即指此地的㵋水,郭嵩焘曾对此进行了批评。河泊潭,即屈原潭,位于古罗城附近,是《荆州记》最早记载的屈原沉江之地,将汨水与罗地紧密相连,形成了“汨罗”这一地名的雏形。
1958年的地质研究揭示了汨罗是东洞庭湖沉降中心的证据,这揭示了古代地势变迁的痕迹。《山海经》和《荆州记》的记载显示,洞庭湖曾是众多河流汇聚之地。在唐代,洞庭湖的名称已经反映出这片土地经历了地质沉降的扩展。古人将汨水(湘水的分支)与汨罗江联系在一起,贾谊的《吊屈原赋》便是这种关联的例证。学者们普遍认为汨水源自沅湘分流,而《水经注》则记载了汨罗名起源于屈潭,以此纪念屈原的忠诚与牺牲。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篇章逐渐清晰。南宋祝穆的《方舆胜览》确认汨罗江就是屈原沉沙之处,标志着江名的确立。从宋代开始,汨罗和汨罗江的称呼开始混用,屈原潭最早被称为汨罗江,《画墁集》记录了江的分流,辛弃疾的诗篇进一步确认了汨罗为江的主体。明清时期,学术界定论屈原潭为汨罗江,溯其源流,它源自豫章,经过湘阴,分汨水与罗水汇合,最终在罗丝港和双江口汇集成今日的汨罗江。
江名的演变与地理变迁
今天的汨罗江,与其古名的关联并非简单的一脉相承。红色区域代表新汨罗江道,白色的轨迹则象征着古汨罗江。历史的痕迹中,汨罗和汨罗江实际上代表了屈原潭的变迁。现代汨罗江绕过了昔日的源头,1958年的围垦行动使其成为了一条哑河,而古汨罗江则被称作平江河,静静地流淌在岁月的长河中,诉说着屈原精神与江水共长天一色的故事。
❸ 对于湖南省汨罗市你们了解多少
汨罗市地处洞庭湖畔,因名江汨罗江而得名,是“中国龙舟名城”。总面积1562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汨罗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春秋时为罗子国都城,秦置县,南北朝设州,唐并入湘阴,1966年分家建县,1987年撤县建市。汨罗既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晚年吟诗求索、怀沙自沉之处,又是开国元勋任弼时诞生成长之地,还哺育了杨沫、白杨、康濯等文艺名家。龙舟文化、湖湘文化脉脉相承,求索精神、骆驼精神代代相传,名列湖南百景的屈子祠、任弼时纪念馆每年吸纳游客50万人次。2005年,汨罗市投资近4000万元,新建了汨罗江国际龙舟竞渡中心。每年的端午节,都将举办汨罗江国际龙舟节。2005年,“汨罗江畔端午节”被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汨罗以此为契机,全力打造龙舟故里国际品牌。汨罗物华天宝,资源富集。生态资源丰富,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带来分明的四季、充沛的雨量;东南高、西北低的丘陵中奔涌着115条大小河流,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41.8%,积蓄林木218.3万立方米。砂金、高岭土、花岗岩等20多种矿产星罗棋布于全 市, 其中汨罗江砂金砂储量居长江以南各县(市)之首。汨罗农业经济基础坚实,农产品门类齐全、优质高产。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市),水稻、玉米、红薯品质优、销路广;龙舟茶、名优果、大棚菜享誉省内外,花卉、苗木时鲜四季;鱼、蟹、虾各种水产则纯液琳琅满目,鸡、鸭、鹅和猪、牛、羊各种家畜丰富。工业基础好,已形成化工、机电、建材、冶金等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松菊油漆、加华肉牛走俏全国,龙舟动力、龙舟收割机畅销中南、华南地区。特别是汨罗市工业园成为各种资源的聚集地,已引进项目38个,总投资26.8亿元,再生资源深加工、农产品加工、绿色环保和农机制造四大产业群强势崛起。2005年10月,汨罗再生资源集散市场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湖南汨罗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和加工示范基地”。
龙舟竞渡破碧浪,千年故土展新姿.占改革发展之天时,凭区位优势之地利,集万众一心之人和,汨罗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快速协调发孙物展,率先进入全省小康县(市)行列.2007年,预计全市完成GDP75.6亿元,(2007年均为预计数)实现财政收入6.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4180元.同时,素质教育早已誉满三湘,,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国土、社会综合治理等各项工作均跻身全国先进.我市GDP、工业增加值、财政裤信总收入、城乡居民可支配性收入等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排岳阳六县(市)第一位,综合经济实力有望进入全省十强县(市)行列。�
当前,全市人民正以巨大的热情,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用党的十七大精神武装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富民强市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力加强新型工业、新城区、新农村建设,按照实力强劲、民生殷实、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要求,实现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
汨罗市花为栀子花,栀子花又名栀子,原产我国。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环境,较耐寒,耐半阴,怕积水,要求疏松、肥沃和酸性的沙壤土。 常用扦插和压条繁殖。扦插,在梅雨季节用嫩枝15百米长,插于苗床,10-12天生根。压条,4月选取二年生枝条,长20-25厘米,压埋在土中,保持湿润,约30天生根,夏季与母株分离,翌春分栽。移植苗木或盆栽,以春季为好,在梅雨季节进行,需带土球。生长期保持土壤湿润,花期和盛夏要多浇水。每月施肥1次,开花前增施磷钾肥1次。翌年早春修剪整形,并及时剪去枯枝和徒长枝。病虫害常发生叶斑病和黄化病,叶斑病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喷洒,定期在浇水中加0.1%硫酸亚铁溶液防治黄化病。虫害有刺蛾、介壳虫和粉虱危害,用2.5%敌杀死乳油3000倍液喷杀刺蛾,用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喷杀介壳虫和粉虱。
栀子花叶色四季常绿,花芳香素雅,绿叶白花,格外清丽可爱。它适用于阶前、池畔和路旁配置,也可用作花篱和盆栽观赏,花还可做插花和佩带装饰。
汨罗市地处湖南省东北部,紧靠南洞庭湖东畔、汨罗江下游,位于东经112°51′~113°27′,北纬28°28′~29°27′。市境东部和东南部与长沙县毗连,南与望城县接壤,西邻湘阴县和沅江县,北接岳阳县,东北与平江县交界。因境内有汨水、罗水会合,其下游名汨罗江,因以名市。
汨罗市东与平江相靠,南和长沙、望城两县相携,西同湘阴县、沅江市接壤,北与岳阳县毗邻。最东点为八景乡山阳村的山阳寨,最西处是芦苇场的石湖包,最南端系高家坊镇鹿峰村的陈家湾,最北端是磊石乡汨岳村的汨岳界。南北相距66.75公里,东西相距62.5公里,全境周长301.84公里,总面积1561.95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0.75%,占岳阳市面积的10.4%,汨罗市建城区面积10平方公里。
汨罗市城区市政、街道建设不断发展。城区共有大小街道31条,总长37.58公里,总面积90万平方米;主要街道有:建设路,为东西向,长1500米,宽34米;高泉路,为南北向,长1100米,宽30米;大众路,为南北向,长1600米,宽45米;罗城路,为东西向,长1400米,宽32米。市区大型建筑有烟草大楼、信用大楼、市委办公大楼等。市区建有图书馆、文化馆各1座,图书藏书10万余册;建有4座剧院;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5所,在校学生14000人,其中普高3所,职业中学3所,初中4所,小学5所;建有医院5家,病床1189张;有线电视台、有线电视转播台、有线广播台各1个。架设桥梁5座;街道照明路灯640盏,线路总长28公里;有自来水厂2个,日供水能力达6万吨;建有城市公园1个,占地总面积88万平方米;市区绿地面积29.68万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13.5万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2.8平方米;开通公共交通线路18条,各种客运车辆700余台,其中公共汽车50台,的士50台,其他600余台。近年来,汨罗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城市建设的力度,自1997年以来,汨罗人民围绕治理“水、电、路、城”集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投入资金10亿多元,进行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中先后投资近1亿元,将1809线汨新路拓宽改直为宽60米、双向6车道的水泥路,并对全线进行了绿化、亮化和美化。汨罗火车站始建于1917年,现站房建于40年代,位于京广线东侧,1998年经铁道部批准,投资4000多万元新建汨罗火车站站房,移站地于铁路西。汨罗市政府利用火车站西移的契机,投资6000多万元新建占地1平方公里的新站开发小区。1999年4月动工以来,路地累计投资达6000多万元,进行了站房及配套工程建设,今年年底站房可竣工投入使用。在城东规划投资8800万元,完成团山花园第一期工程建设,其中吸引外商投资3000万元,合作开发建设汨罗再生资源大市场,引导新市团山的废品收购加工业向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到目前为止,花园建设投资5000多万元,完成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
汨罗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晚年生活、写作、以身殉国的地方。纪念屈原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子祠建于城西北10公里的汨罗江畔的玉笥山,该处有众多的纪念屈原的名胜古迹;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一代开国元勋任弼时为汨罗市弼时镇唐家桥村人,任弼时纪念馆位于城区东南30多公里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代著名作家杨沫、康濯和电影表演艺术家白杨为本市人。汨罗市曾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卫生先进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