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中国历史有气节的人物

中国历史有气节的人物

发布时间: 2025-10-03 00:14:17

1.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有气节的人物及他们的事迹的高贵品质 快!

1、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青原区)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2、张苍水
张苍水(1620-1664年),名煌言,号苍水,浙江鄞县人,抗清民族英雄。曾官至南明兵部尚书。为人刚正不阿,能文能武,立志报国济民。顺治二年(1659年)清兵大举入关,连破扬州、南京、嘉定、杭州等城,宁波城中风声鹤唳。张苍水与刑部员外钱肃乐、浙东志士董志宁等组成数千人的队伍在城隍庙集会,拥立鲁王朱以海北上监国。

张苍水与钱肃乐率义军,辗战宁绍浙东一带,抗击清兵,不久,与郑成功军配合,驰骋在苏、浙、皖、闽一带,破瓜州、镇江,包围了南京;克徽州、宁国、太平、池州等四府三州、二十四县,收复大批失地。后遭清军伏击惨败。不久重招旧部继续征战,1644年闽战一役遭受重伤,遂散兵隐居象山县南田悬岙岛,后因叛徒出卖被俘。就义于杭州官巷口,遗体葬于南屏山下。

在抗击清兵十九年战斗生涯中,张苍水出生入死,辗战千里,三渡闽江,四入长江。战功显赫。他被俘后,不为官禄引诱,誓不招降,并写下了壮志凌云、慷慨激昂的爱国诗《入武村》和浩气长存的《放歌》以明志。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赐谥号“忠烈”。宁波家乡百姓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在县学街建起了“钱(肃乐)张(苍水)两公祠”。1936年改建贡院桥一带马路时,命名张苍水故居所临、与中山东路并行的一条街为“苍水街”。

3、夏完淳
夏完淳(1631-1647),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明松江府华亭县人(现上海市松江),家住郡城西花园浜。完淳父夏允彝为江南名士,与完淳师陈子龙创立几社。夏完淳受父亲影响,矢志忠义,崇尚名节。天资聪颖,早慧,5岁读经史。当时陈继儒曾写诗赞:“包身胆,过眼眉,谈精义,五岁儿。”7岁能诗文,9岁写出《代乳集》。允彝出游远方,常带完淳在身边,使他阅历山川,接触天下豪杰。从陈子龙为师,又受知于复社领袖张溥,在文章气节方面,深受二人熏陶。少年时即胸怀大志,至十一、二岁,已“博极群书,为文千言立就,如风发泉涌;谈军国事,凿凿其中。”一次他问岳父钱栴:“今日世局如此,不知丈人所重何事?所读何书?”丈人惊愕,一时无从回答。

崇祯十六年(1643年),与同县友人杜登春等组织“西南得朋会”(后改为“求社”),成为“几社”的后继。次年春,农民起义军席卷北方,完淳自称 “江左少年”,上书40家乡坤,请举义兵为皇帝出力。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下江南,完淳年15,随父、师在松江起义抗清。失败后,夏允彝投水自殉。乃追随陈子龙与太湖义军联系,参谋义军领袖吴易军事,继续从事抗清复明活动。不就,太湖义军被包围消灭。完淳泅水脱险。复明意志坚定不移。因痛心国事,作《大哀赋》,文采宏逸,情词哀惋,见者无不感叹惊佩。

顺治四年春,明鲁王王赐谥夏允彝为“文忠”公,并遥授完淳为中书舍人。完淳写谢表,连同抗清复明志士数十人名册,交与专在海上往来通信联系的秀才谢尧文,使赴舟山呈与鲁王。谢在漴阙候船,被清兵拿获,解送提督吴胜兆处系狱。后吴胜兆反清事败,清当局得完淳所书谢表等,于是南京总督军务洪承畴,秉承清摄政王意旨,按名册严缉夏完淳等,务要一网打尽。

完淳避在嘉善岳父家中,曾秘密西行受阻,返回松江,决定渡海至鲁王处,再图大举。不幸于六月底被清当局侦获逮捕,取水道解往南京受审。船过细林山(即辰山),想起老师陈子龙,作《细林夜哭》诗,以表哀悼。船过吴江,又作《吴江夜哭》诗,以悼念吴易。

押至南京,洪承畴亲自讯问并劝降,说:“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贼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完淳挺立不跪,佯为不知审讯大院就是洪承畴,高声答道:“我闻亨九(洪承畴字)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吾常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当左右差役告诉他堂上“大人”就是洪承畴时,完淳更声色俱厉地说:“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曾经御祭七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呜咽。汝何等逆徒,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魄!”洪承畴色沮气夺,无辞以对。时钱栴亦被捕,意志沮丧。完淳在旁勉励说:“今与公慷慨问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亦奇伟大丈夫哉!”使钱得全晚节。 在狱中谈笑自若。自被捕至狱中写下得诗,名《南冠草》,都是慨世、伤时、怀友和悼念死者之作,慷慨悲凉,传诵千古。继其父所作之政论集《续幸存录》,分析南明弘光王朝败亡得原因,识见超卓。如谓“南都之政,幅员愈小,则官愈大;郡县愈少,则官愈大;财赋愈贫,则官愈富。斯之谓三反。三反之政,乌乎不亡?”故郭沫若惊叹“完淳不仅为一诗人,而实为备良史之才者也。” 九月十九日,被押出处斩。临刑,立而不跪,神色不变。死年才17岁。死后,由友人杜登春、沈羽霄收殓遗体,归葬于荡湾村夏允彝墓旁。

著作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玉樊堂集》、《夏内史集》等。今合编为《夏完淳集》,辑有《云间三子新诗合编》(9卷)。

4、张煌言
父张圭章,天启四年(1624)举人,官至刑部员外郎。母赵氏早逝[1]。张煌言少有大志,“慷慨好论兵事”[2]。崇祯年间举人。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南下,与钱肃乐、沈宸荃等人起兵抗清,奉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授翰林修撰。后清兵破钱塘,随鲁王逃至浙闽沿海,入据舟山。

永历五年(1651年),清军攻破舟山,张煌言、张名振等人退避海上,为了保护鲁王安全,最后只得前往投靠闽南郑成功;郑成功军队尊唐王朱聿键为正朔,一向与鲁王不合,但为了顾全抗清大局,于是仍将鲁王安置于金门。之后,张煌言回到浙东组织抗清力量,与郑成功、张名振等势力多次北伐南京。

永历八年(1654年),张煌言会同张名振北伐,入长江,师抵南京燕子矶。隔年,张煌言、张名振再次攻至燕子矶但仍因兵力薄弱以失败告终。张名振于兵败不久后病逝(一说遭到郑成功毒害),由郑成功部将陈六御接收其军队。

永历十二年(1658年),张煌言与郑成功自厦门出兵北伐,克复乐清、宁海等地;后却于羊山海面遭遇台风袭击,两军损失船舰百余,士卒伤亡以千计,不得已撤军回到厦门。

永历十三年(1659年),张煌言奉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命,以兵部尚书职,与郑成功会师北伐,张煌言部收复太平、宁国、池州、徽州等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另一方面,郑成功军队沿长江西上,克镇江、围南京,反清复明大业一时大好。后因郑成功中清军缓兵之计,兵败南京城,郑军乃退离长江出海南下;张煌言军队孤立无援,益遭清廷援军攻击,一路败退、突围,撤回浙东。

隔年清廷实施迁界令,断绝抗清各势力的联系与生计。郑成功于中国东南沿海多年征战也始终未有进一步发展,乃决定东进台湾,以为据点;对此张煌言曾修书劝阻郑成功,他认为如果郑军进入台湾,则金、厦将不保,而复兴大业与人心亦将断绝。但最后郑成功仍一意孤行,将目标转为台湾。

后永历朝覆亡,郑成功入台后亦无力回师闽南;张煌言只得纠集民间各反对力量,继续于浙东沿海一带进行抗清行动。及至永历十七年,鲁王朱以海病死于金门,张煌言终于认为复明无望,将军队解散,躲避至浙江象山附近的小岛隐居[3],不料仍为清军所俘[4]。张煌言被俘后,神色自若[5],断然拒绝清廷的拢络,最后在杭州就义,临刑前,赋《绝命诗》一首:“我年适五九,偏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6],“坐而受刃”,同死者还有罗纶等人。其妻与长子则同样押至镇江被处死。

张煌言死后由鄞县人万斯大等葬于杭州西湖南屏山。生前的友人叶振名登越王岭遥祭忠魂,撰祭文将张煌言与罗纶二人并称为“张司马二客”。现南屏山荔枝峰下建有张苍水祠,与章太炎纪念馆为邻。与岳飞、于谦一同成为埋葬在杭州的三位民族英雄,被称为“西湖三杰”。宁波市区也有苍水街以示纪念。

2. 能举出中国历史上几个有气节的人物吗

1、屈原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2、苏武

苏武到了北海,没有供应粮食,只能掘野鼠所储藏的果实吃。苏武拄著汉节牧羊,起居都拿着,以致节上毛全部脱落。过了五、六年,单于的弟弟于靬王到北海打猎。苏武会编打猎的网,矫正弓弩,于靬王器重他,供给他衣服、食物。

三年多过后,于靬王大病,赐苏武马匹、牲畜、服匿、穹庐。于靬王死后,他的部下也都迁离。冬天,丁灵人盗走了苏武的牛羊,苏武又再度穷困。

3、闻一多

在西南联大时,闻一多虽然生活艰难,但从无怨言,也不去求得别人的同情和帮助。他有不少朋友在重庆做官,也都似真似假地对他表示过"关怀",但他从不显露自己的贫寒。他一个年轻时代的朋友抗战前就混入官场,已经当到大学校长、教育部次长等要职,多次想拉闻一多去做官。

有一次,他因公到昆明,专门去看望闻一多。眼见闻一多那清贫如洗的处境,他再次提出建议说:"何苦这样苦自己呢,至少也要去重庆休养一段时间,我负责接待。"

闻一多回答说:"论交情,我们是多年的老朋友,过去不分彼此,你来我往,也是常事。你如不嫌弃简陋,我愿意留你小住,但你那儿我不能去!"

好友问他为什么?他回答得很简单:"你那儿和过去不一样了,那是衙门,那里有官气!"为了不沾这"官气",从此以后,闻一多毅然与这位好友断绝了来往。

4、马寅初

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抗战期间担任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兼中央大学经济系主任,多次在公开演讲中指责孔祥熙大发国难财。1940年他给陆军大学将官班讲抗战财政问题,他说: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存亡的严重关头,全国上下应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同心同德、共赴国难。但是现在不是这样,现在是"下等人"出力,"中等人"出钱,"上等人"则既不出钱,又不出力,囤积居奇,发国难财。

还有一种"上上等人"依靠权势,利用国家经济机密从事外汇投机,大发超级国难财。这种猪狗不如的"上上等人"就是孔祥熙和宋子文之流......必须把孔祥熙、宋子文撤职,把他们不义的家财拿出来充作抗战经费。

马寅初连续发表文章与演讲,揭露国民党的腐败,痛斥孔宋之流的无耻,使国民党政府大为头疼,也遭到很多权贵的忌恨。

一天,蒋介石召见重庆大学校长叶元龙,狠狠训斥他:"你真糊涂,怎么可以请马寅初当院长?你知道他在外边骂行政院长孔祥熙吗?他骂的话全是无稽之谈!他骂孔祥熙就是骂我。"末了,蒋介石说:"下星期四你陪他到我这儿来,我要当面跟他谈谈。他是长辈,又是同乡,总要以大局为重!"

校长怕碰钉子,让侄子去向马寅初转达蒋介石的意思。马寅初一听,火冒三丈地说:"叫我去见他,我不去!让宪兵来陪我去吧! "

又说:"文职不去拜见军事长官,没有这个必要!见了面就要吵嘴,犯不着!再说,从前我给他讲过课,他是我的学生,学生应当来看老师,哪有老师去看学生的道理!他如果有话说,就叫他来看我!"

蒋介石知道后很生气,又无计可施,只好对校长说:"我是想同他谈谈经济问题。你回去告诉他,以后有时间,随时都可以来找我。"但马寅初始终置之不理。孔祥熙为了拉拢马寅初,想请他出任财政部长,也遭到他了的严词拒绝。

5、潘光旦

潘光旦1935年起兼任清华大学教务长,负责全校的教学组织工作。他工作认真负责,不徇私情。有一次,安徽省主席刘振华想让他的两个儿子来清华旁听。

因他的要求有违清华校规,潘光旦回信婉言拒绝,信中说:" 承刘主席看得起,但清华之所以被人瞧得上眼,全是因为它按规章制度办事。如果吧这点给破了,清华不是也不值钱了吗?"

3. 中国历史有哪些有气节的人物

战国·屈原

屈平(约前340-约前278)字原,通常称为屈原;芈姓屈氏。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气节后人称赞。

汉朝·苏武

苏武牧羊,匈奴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就吃雪和旃毛维生,但绝不投降。单于又把他弄到北海,苏武更是不为所动,依旧手持汉朝符节,牧羊为生,表现了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气节。

三国·关羽

关羽(?-220)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著名将领,自刘备于乡里聚众起兵开始追随刘备,是刘备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曾被曹操所擒,但不忘旧主,过五关斩六将,最终杀出曹营归刘备。

南宋·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佑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

4. 中国历史上有气节的人物

1、林则徐

林则徐, 福建侯官县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以虎门销烟、奋力抗英而闻名中外,成为一代名臣、民族英雄,为后人称颂。但也是因为禁烟和抗英,使林则徐成了朝廷的一名“罪臣”,遭受了5年悲壮的流放生活。

2、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赵构御览岳飞奏疏后,亲赐御札嘉奖,都督府也将刘光世军情况通报岳飞。拨刘光世军与岳飞,似成定局,不意张浚和秦桧从中梗阻,赵构听从张浚之议,置已决之“前议”于不顾,又下诏给岳飞说:“淮西合军,颇有曲折。”不将刘光世军拨与岳飞。

张浚见了岳飞,撇开归刘军与岳飞之“前议”,以淮西军中人事安排相问,岳飞耿直的回答却遭张浚讥刺。岳飞胸中积忿,上了一道乞罢军职的札子,不等批示,只向随行机密官黄纵略事交代后,就离开建康,回到庐山母墓旁守制了。

3、张骞

张骞,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故里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南2千米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

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率领100多名随行人员,匈奴人堂邑父为向导从长安出发前往西域。正当张骞一行匆匆穿过河西走廊时,不幸碰上匈奴的骑兵队,全部被抓获。

匈奴单于为软化、拉拢张骞,打消其出使月氏的念头,进行了种种威逼利诱,但均未达到目的。张骞“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始终没有忘记汉武帝所交给自己的神圣使命,没有动摇为汉朝通使月氏的意志和决心,在匈奴一直留居了十年之久。

4、文天祥

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德祐元年,元军沿长江东下,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岭被俘。次年,元朝蒙、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厓山,令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之,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5、苏武

苏武,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西汉大臣。

单于派使者劝降苏武,苏武不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使他投降,就囚禁苏武,置于大地窖内,不给他吃喝。天下雪,苏武卧著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几日不死。

匈奴以为他是神人,就将苏武迁至北海,让他放公羊,说等公羊生小羊才可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常惠等人安置到别的地方。

热点内容
如懿历史原型 发布:2025-10-04 04:10:24 浏览:49
初一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发布:2025-10-04 03:33:13 浏览:797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 发布:2025-10-04 02:45:06 浏览:746
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台账 发布:2025-10-04 02:41:50 浏览:194
教师培训的反思 发布:2025-10-04 00:13:46 浏览:765
刚好遇见你舞蹈教学 发布:2025-10-04 00:00:12 浏览:337
薛之谦吉他教学 发布:2025-10-03 22:53:03 浏览:931
龙剑什么职业好玩 发布:2025-10-03 21:56:15 浏览:914
半年级语文 发布:2025-10-03 21:25:34 浏览:207
大班师德心得体会 发布:2025-10-03 20:37:32 浏览: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