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历史保护建筑

历史保护建筑

发布时间: 2020-11-19 12:30:43

如何保护优秀历史建筑 我们可以从哪几点做起

1.立法,依法保护,根抄据文物保护法对日袭常使用者或修缮改建进行规范
2.保存,保存文物信息,对整体或主要部位进行测绘,留存,作为日后修缮依据。
3.维护,日常维护很重要
4.防范,防火防盗,即加强日常管理,消除安全隐患。
5.定时修缮,对于已遭破坏的地方要及时修缮,同时根据历史建筑修缮原则,做到“修旧如故”

㈡ 历史建筑物的保护内容有哪些

应予保护的历史建筑
除了各级政府确定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城市规划和城市改建中一般应考虑保护的历史建筑为:
①在城市发展史、建筑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历史建筑,即代表某一历史时期建筑技术或艺术的最高成就,或是某种建筑艺术风格的代表作品。
②具有较强个性特点的历史建筑,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或建筑群)。
③著名建筑师设计的、在建筑史上有一定地位的优秀建筑。
④艺术价值较高、造型优美、对丰富城市建筑面貌有积极意义的某些外来艺术形式的建筑。
⑤代表城市发展某一历史时期传统的民居建筑,通常保留较完整的典型街区。
⑥城市历史上同某一重大事件或某种社会现象有关的纪念性建筑,如唐山市在新建市区内保留的1976年大地震中损坏的建筑残迹,上海蕃瓜弄新建住宅区保留的1949年以前贫民窟中的窝棚建筑──“滚地龙”等。
⑦一些同城市文化传统有关的街区也是重点保护对象,如北京的琉璃厂文化街和大栅栏商业街等。某些造型别致、地方色彩浓厚的街区也可列为保护对象,如江南地区的临水民居,四川民居,山西晋中、晋南民居等。

保护的原则和方法
①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建筑,根据《文物保护法》按原状保存,不能损毁、改建、添建或者拆除,维修和保养要体现“整旧如旧”的原则。使用上一般可作为博物馆、保管所或参观场所。
②对于已经损坏,而在历史上有重大价值的建筑物,应在有科学依据和充分的历史文献考证的条件下进行修复。修复方式分为局部修复和全部修复两种。
③在原址对保存古建筑十分不利或国家重点工程必须占用古建筑原址时,可以对历史建筑进行搬迁,移地复原。如山西永济县永乐宫位于三门峡水库的淹没区内,于1959年移至山西芮城县新址复原。
④根据《文物保护法》的规定,要“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周围划出一定的建设控制地带”。这个地带通常应根据文物历史价值、艺术特点和原始设计意图划定。一般划出一到三级环境控制区。是否允许在这个地带内进行修建,应征得有关部门的同意和报请规划部门批准。一切建设活动不能破坏文物的环境风貌。
⑤列入保护范围的典型历史街区,应尽量选在同重要的古建筑和纪念性建筑毗连的地方,以保护整片文物环境。
⑥全面保护的古城要按历史文化价值划定若干区段,采取不同的保护方针。例如,划定能够体现城市某个历史时期生活方式和建筑特征的建筑群和街区,保留其外表面貌,内部允许改造;划定明确反映城市新旧建筑文化融合的区段,以表现新旧建筑文化的交替;划定同古城风貌不协调的地区或允许更新改造的区段,确定对该区的改建政策等。

㈢ 天津市南开三纬路有个历史保护建筑是什么

天津市南开三纬路历史保护建筑:

星普旧宅,建筑年代1920年,南开区三纬路50号,等级为一般保护,编号0330008,公布时间2013年3月22日


资料查阅天津历史风貌建筑网http://www.fmjz.cn/Pages/default.aspx

㈣ 怎样保护历史建筑物

1.立法,依法保护,根据文物保护法对日常使用者或修缮改建进行规范
2.保存,保存文物信息,对整体或主要部位进行测绘,留存,作为日后修缮依据。
3.维护,日常维护很重要
4.防范,防火防盗,即加强日常管理,消除安全隐患。
5.定时修缮,对于已遭破坏的地方要及时修缮,同时根据历史建筑修缮原则,做到“修旧如故”

㈤ 历史建筑如何进一步保护

先画点。明确一下。有关部门。邻里百居照看一下。有事反映上面。播专项资金进行维修。登记在册。定时评估查看。最好是都在一片。统一管理。开展文化旅游。以旅游养维护。形成良性循环。成立专业维修人员队伍

㈥ 如何保护历史建筑

  1. 立法,依法保护,根据文物保护法对日常使用者或修缮改建进行规范
    2.保存,保存文回物信息,对整体或主答要部位进行测绘,留存,作为日后修缮依据。
    3.维护,日常维护很重要
    4.防范,防火防盗,即加强日常管理,消除安全隐患。
    5.定时修缮,对于已遭破坏的地方要及时修缮,同时根据历史建筑修缮原则,做到“修旧如故”

    来自网络知道。

㈦ 上海历史保护建筑是什么

虽说长年生活在上海,但这座城市里还有许多边边角角没到过,甚至不少“名胜古迹”也没访过。就此,自己立下目标:用几年时间,把上海地界内还没见识过的“名胜古迹"走访一遍,并用图片和文字记录之。因家中亲戚住虹口,多年常来常往,对此地界内的建筑和设施颇为熟悉,就乘初春时分,先访虹口区溧阳路的“1933工场坊”。

如注意到这钢筋混凝土建筑已历经80多年的沧桑,仍如此完整而坚固,不能不佩服当年的建筑施工质量。要知道,这样一个规模屠宰场,每天的使用强度是一般普通建筑所不能比拟的。这还是一个潮湿和有多重污染工作环境······· 当年这个建筑的承包商,是一家华商建筑公司,而水泥等建材则是进口的。

图片说明 上海的老城区自有其独特的味道,这位年纪不小的水彩色画作者正在“1933工场坊”的附近写生。

笔者看他用大笔触、干湿分离的手法,较快铺就了画面的大调子,知道这一定是位多年经营写生技法的高手。能到这里来选景采风,是不是他对昔日老上海有些特殊的情感?那么,眼前这样的上海老城区是否应该多保留一些呢?

㈧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历史建筑

马向明日前,广州越秀区的两栋极具历史价值的民国建筑金陵台和妙高台被开发商夜半拆除,这个令人震惊的事件带出了一个沉重的话题:历史建筑的保护。
历史建筑不是文物,但属于广义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定义,它是指“经城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
文物受法律的保护不能拆,这已是人所皆知。今天已不会有哪个开发商傻到去拆文物。但为什么要对不是文物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近年来,随着城市旧城改造的推进,许多地方老城的大规模拆建,导致城市的历史随着拆迁而丧失,新建筑越建越多,城市却越来越单独雷同。于是,人们呼吁要对反映城市历史的街区和建筑进行保护。第二,从文物的保护方面来看,要达到文物保护工程“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的目的,必须要“保护文物本体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通俗地来说,就是保护文物,必须连同其周边的环境一起保护,否则,仅仅保护文物本身,脱离了其存在的环境,文物单位的价值和意义便大打折扣。近几年出现的一些案例,远的不说,如省内的城市南雄市的三影塔广场的改造就是这种典型,虽然作为国家级的文物三影塔并没有任何破坏,但其周边原来的民居被拆除建了广场和多层楼宇后,三影塔像一个盆景似地立在中间,意境和意义顿失。正是针对这种状况,国家于2008年公布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要求地方政府对历史建筑进行认定和保护。并规定历史建筑集中成片的才能申报名城名镇名村,而历史文化街区内历史建筑加上文物建筑的用地宜达到建筑总用地面积的60%以上。
历史建筑不是文物,因此它的保护要求没有文物那么全面。文物建筑的保护以“不改变文物原状”为原则,要保存文物建筑的现存实物原状及它所携带的历史信息,因此文物建筑的利用不能改变原状,也不得损毁和改建。而历史建筑的保护首先是不得拆除其有意义的部分,对其所作的维修改善都应保持原有外形和风貌特征不改变,但是可以在使用功能上更加灵活。如允许在历史建筑内部进行设施改造甚至改变内部结构。
历史建筑需要通过一定的程序来认定,这个程序通常是由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普查情况,提出历史建筑的初步名录;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规划、文化(文物)、房产、建筑、历史、档案等方面的专家,根据历史建筑的认定标准,提出评估意见;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专家评估意见,拟定历史建筑建议名录;历史建筑建议名录经市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报市政府批准并公布。
广州的这两栋建筑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其中妙高台曾是粤剧泰斗薛觉先故居。据报市政府去年五月份组织了专家考察,专家建议将妙高台一号和三号、金陵台二号和四号、诗书路六十九号之一作为历史建筑,应予以保留,于是拆迁被叫停,相关政府部门并发出缓拆令。但广州的历史建筑名录确还未公布,在这个空隙期间,便发生了这样一件令人痛心的事件。
(作者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

㈨ 古建筑保护措施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建设,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立法进程。抓紧制定和起草与文物保护法相配套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

抓紧研究制定保护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有关规定。要严格依照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行政法规办事,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不得作出与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各级文物行政部门等行政执法机关有权依法抵制和制止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决定和行为。

严厉打击破坏文化遗产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重点追究因决策失误、玩忽职守,造成文化遗产破坏、被盗或流失的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充实文化遗产保护执法力量,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执法不力造成文化遗产受到破坏的,要追究有关执法机关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各级人民政府要将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重点文化遗产经费投入。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社会捐赠和赞助的政策措施,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建设,大力培养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科技的研究、运用和推广工作,努力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水平。

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认真举办“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各级各类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要经常举办展示、论坛、讲座等活动,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

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各类新闻媒体要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等方式,介绍文化遗产和保护知识。

大力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先进典型,及时曝光破坏文化遗产的违法行为及事件,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9)历史保护建筑扩展阅读

保护规划

切实做好文物调查研究和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规划的制定实施工作。加强文物资源调查研究,并依法登记、建档。在认真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分类制定文物保护规划,认真组织实施。

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要统筹安排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省级人民政府具体组织编制,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后公布实施。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要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测,检查落实。

要及时依法划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设立必要的保护管理机构,明确保护责任主体,建立健全保护管理制度。

不可移动文物也要依据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制定保护规划,落实保护措施。坚决避免和纠正过度开发利用文化遗产,特别是将文物作为或变相作为企业资产经营的违法行为。

改进和完善重大建设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严格执行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凡涉及文物保护事项的基本建设项目,必须依法在项目批准前征求文物行政部门的意见,在进行必要的考古勘探、发掘并落实文物保护措施以后方可实施。

基本建设项目中的考古发掘要充分考虑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加强统一管理,落实审批和监督责任。

㈩ 保护历史文化建筑交给哪个部门

中国是一个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文化古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最古老历史文物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的祖先留下了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大量有形文化遗产,如古遗址、墓葬、建筑、典籍、器物、园林、文学、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以及大量无形文化遗产,如风土人情、节日庆典,民俗礼仪、乡规民约、传统技艺等民俗文化,民谣、谚语、酒令、号子等民间口头文学,牧歌、秧歌、船歌、山歌、儿歌、戏曲、曲艺、杂技等表演艺术等等。在中国文物宝库中,融会聚合着56个民族的智慧结晶,吸收了世界众多地区的文明精粹。这是一份极其宝贵的财富,它们不仅是中国的瑰宝,而且也是全人类最宝贵的遗产。 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一向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根据大批文物正面临自然或人为毁坏的现实情况以及文物不可再生这一特性,国家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工作方针。中国文物的显著特点是年代久、数量多。许多文物历经几百年、上千年,抵御自然侵蚀的能力大大降低,如果不抢救,极有可能毁于一旦。面对数量极多、亟待保护的文物,需要区分轻重缓急,把有限的人力、物力首先投入抢救那些濒临毁损的孤品、珍品上去。 考古发掘是文物研究、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手段。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考古发掘必须以安全保护为前提,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特别要加强古代城市和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利用文物是保护文物的目的,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为了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国家又进一步提出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作为新时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关系,文物保护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关系,文物管理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 有效保护,就是要落实文物保护的责任,强调文物保护首先是国家的责任,要求各级政府把文物保护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领导责任制;同时强调社会保护义务,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调动各类社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保护文物的积极性。合理利用,就是在充分肯定文物所拥有的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的基础上,发挥其文化教育作用、借鉴作用和科学研究作用,把文物利用作为一项优势资源进行开发,在文物的境内流通中注重发现、收购珍贵文物。 中国对文物实行分级保护,对于可移动文物,按照文物价值分为三级,进行科学保管与收藏。对于不可移动文物,则采取命名文物保护单位的办法。分级保护制度,将国家对文物保护的责任明确地分解到中央和地方的各级政府,使各种文物得到有效保护。 利用文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文物合理利用的重要内容,也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方面。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博物馆总数为1384座,加上其他部门和民间兴办的特色博物馆,全国各类博物馆已达2000余座,博物馆藏品超过2000余万件,年举办展览达8000余个,对于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热点内容
学生调戏老师 发布:2025-05-12 06:02:30 浏览:14
抗癌生物 发布:2025-05-12 05:09:05 浏览:656
巨鹏生物 发布:2025-05-12 03:15:27 浏览:869
丝足老师 发布:2025-05-12 01:30:24 浏览:608
当教师好还是公务员好 发布:2025-05-12 00:53:30 浏览:853
考研英语真题下载 发布:2025-05-12 00:24:07 浏览:454
2017美术生高考综合分 发布:2025-05-12 00:20:15 浏览:883
清风校园手抄报资料 发布:2025-05-11 21:08:53 浏览:612
安溪是哪个市 发布:2025-05-11 19:17:34 浏览:708
京芳教育 发布:2025-05-11 14:06:12 浏览: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