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
尽管说天下文章一大抄,不过抄来的文章也有高下之分。
“抄”的过程,也是一个分析取舍的过程,你只会抄那些你认可的,而会舍掉那些你不赞成的。进而如果抄不到你想表达的东西,会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我们学习的课本,都是前人回答的有定论或者大家相对认可的东西。考试的时候做那些问答题,实际也是一种“抄”。“抄”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关键看从中你学到什么。
当然,这并不代表我支持现在的论文抄袭,我只是觉得,“抄”是一开始学习必须经过的阶段,问题是不能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而是要早日超越这个阶段。
B. 男人为什么都那么爱历史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C. 热爱历史有什么好处
读史使人明智。热爱历史 首先历史成绩会好 其次你可以从历史中发现规律,有些历史事件惊人的相似,有些事情在不断重复……以史为鉴,可以正身 给你经验教训 让你成熟……
D. 你热爱历史吗
既喜欢又不喜欢。如果一个事物进入到专业领域你会发觉很枯燥。到最后会发现还是现代好。如果你对历史专门领域还是一直抱有很大热情的话,那么你可能真的很喜欢历史吧。
E. 爱国到底是爱历史的中国还是现在的中国
爱国,爱的既不是历史的中国,也不是现在的中国。
我们爱的,是和我们流着同样的血,说着同样的话,有着共同祖先的,民族。
这,就是我们应该爱着的,信仰着的,国。
F. 我爱历史!!!!
刘璿,刘禅长子,延熙元年(238)立为太子,蜀汉亡后,钟会在成都作乱,被乱内兵杀害。 刘瑶,刘禅容二子,延熙元年(238)封安定王,蜀汉亡后投降。
刘琮,刘禅三子,延熙十五年(252)封西河王,景耀五年(262年)病亡。
刘瓒,刘禅四子,延熙十九年(256)封新平王,蜀汉亡后投降。
刘谌,刘禅五子,景耀二年(259)封北地王,曾反对谯周降魏的提议,但被刘禅拒绝,遂于蜀汉亡国当日自杀。
刘恂,刘禅六子,景耀二年(259)封新兴王,蜀汉亡后投降。继承了刘禅的安乐公爵位。 刘虔,刘禅七子,景耀二年(259)封上党王,蜀汉亡后投降。
G. 现在一部分爱历史的人为什么爱看毫无根据的地摊文学历史,不看真实历史书籍和古籍,也不信真实历史
1、相较于正统的历史著作,这些作品的趣味性更高更易被人接受(比如采用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加以描写,增加人们的认同感。),渲染的感情色彩更浓厚。(正规的历史著作要求站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有史料的支撑,最后才是个人的合理推理,同时不能过于绝对。地摊文学和历史网文大部分都是相反的步骤,即现规划出感情线路 再依据一定的史实加以解释,对人物的解释往往具有片面性。)
2、一般人对于历史史实的了解有限(毕竟不是专业研究的人员),在这种情况下,有一定合理性又简单易得的地摊文学和历史网文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实体书的话,专业的作品装订会更加仔细,同样的价格也会较高。而电子书下载,正规的著作是有版权保护的,不能随意下载。)
3、许多人看历史书记是为了有更好的谈资内容,不会太计较书中的内容是否正确合理。正规的历史研究需要考虑的方面很多,不可能一时之间就理解。所以要求短时提高的人群就把视线转向了更简单的地摊文学、历史网文。
所以你说哪个是正史?哪个是地摊文学历史?
H. 爱历史之卫子夫亲为什么能加盟成为皇后
卫子夫(?-前91年),名不详,字子夫,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卫子夫是汉武帝刘彻的第二任皇后,史称孝武卫皇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独立谥号的皇后。
卫子夫原为平阳公主家歌女。于建元二年(前139年)入宫,建元三年(前138年)封为夫人,元朔元年(前128年)立为皇后,征和二年(前91年)在巫蛊之祸中自杀身亡。谥思后,葬桐柏亭。身驻汉宫凡49年,在皇后位38年,育有一男三女。
汉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年),因陈皇后巨资求子而不得 ,于是使用媚道害人邀宠的事情被察觉。 武帝非常愤怒,便派御史大夫张欧负责此案 。当时张欧的下属侍御史张汤深入案件,追查出楚服等人为陈皇后施巫蛊之邪术,建立祠堂祭祀诅咒,祝告鬼神,祸害他人,属大逆无道之罪。 至此,为后11年的陈皇后于秋七月乙巳日以惑于巫祝被废,退居远郊离宫。
此后半年有余,卫子夫再次怀孕。元朔元年(前128年)春天,已承宠10年的卫子夫为称帝12年之久,时龄29岁的汉武帝生下第一位皇子。武帝异常欣喜,诏令当时善为文者枚皋及东方朔作《皇太子生赋》及《立皇子禖祝》之赋 。为感谢上苍赐予他的第一位皇子,武帝又修建了婚育之神高禖(句芒)神之祠以祭拜之。举朝臣子亦为这位迟来十余年的大汉皇长子的诞世而高兴。武帝为皇长子取名为刘据。
欢喜之暇,时为中大夫的主父偃上书武帝,请立卫子夫为皇后。 武帝欣然准奏,择元朔元年的春天,三月甲子这一日册立卫子夫为皇后。诏曰:“朕听说天地不变,施化不成;阴阳不变,物不畅茂。《易》说:‘因势变通,人民的精神才会振作。’《诗》说: ‘通天地之变而不失道, 择善而从。 ’ 朕欣赏唐虞而乐观殷周,愿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以为借鉴。现在大赦天下, 与民更始。有的犯了罪畏罪逃亡及久欠官物而被起诉, 事出在孝景帝三年以前的,都免予处理。”
至此,空闲一年八个月的未央中宫椒房殿再次有了新的主人。而自卫子夫之后,大赦天下立皇后亦成为汉家制度
卫子夫既立,当时的郎官枚皋自作《戒终赋》一篇献予卫皇后,且一改往日诙谐的文风,劝诫卫皇后要将良好的品德作风一直保持下去。
元狩元年(前122年),皇子刘据和他的父亲一样在7岁之龄被立为皇太子。 太子刘据稍稍长大后,汉武帝在群臣中甄选出万石君少子,时任沛太守的石庆作太子太傅, 又派德高望重的文学之士辅导他学习《公羊春秋》(《公羊传》)。而太子通晓《公羊传》后,又喜欢《谷梁传》而私自请求学习它。待到太子加冠成年迁往太子宫时,武帝专程为刘据建了一座苑囿接待宾客,取广博观望之意 ,称为博望苑。
在卫子夫立为皇后之后,因她而显贵起来的卫氏家族亦不负君王所望,并未如大部分外戚一样寄居于裙带之宠。以卫青、霍去病为主导的卫氏外戚身着戎装,挥师北上,凭借着个人才赋及暴骨他乡的决心在十数次出生入死之后身封万户而不息,为大汉朝谱写出戎车七次出征,北登阗颜山,六次深入匈奴,在祁连山设郡的赫赫战功,基本瓦解了北方匈奴势力,为解决汉朝边患问题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40] 卫氏一门亦获以枝属五人封侯的荣耀 [6] ,更有姐姐作皇后,弟弟取公主的富贵。 [41]
其贵震动天下,遂有《天下为卫子夫歌》(《卫皇后歌》),歌曰:“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卫子夫以卑微讴者身份步入汉宫,经十一年立为皇后,为汉武帝育下一男三女,有延续汉室之功。太子刘据死后,昭帝无嗣,帝位继承人辗转重归卫子夫后代。曾孙刘询不负先人,“功光祖宗,业垂后嗣”,为大汉开创“孝宣中兴”的崭新时代。
在立为皇后的三十八年中,卫子夫将汉庭后宫管理的井井有条。在这三十八年中,史书记载中的汉宫不复有妒妇娇女,更无因妃嫔相嫉引发的恶劣事件。卫子夫的良好品行不仅获得了汉武帝的全面信任,也在《外戚世家》所记载的四朝十余名后妃中,赢得了太史令司马迁唯一的赞美。卫子夫虽无佐君之功,却有内助之贤。
卫子夫的发迹,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命运。西汉第一次对匈奴反击战的胜利,以及其后大规模深入匈奴腹地长距离奔袭战取得巨大成功,重创匈奴,皆由卫氏枝属统军作战。霍去病之弟霍光,身奉四帝,躬辅三朝,受遗命,佐幼帝,行遗策,兴废立,是使西汉平稳度过危难,达到巅峰时期的第一功臣。汉武帝之武功离不开卫青、霍去病,临危受命离不开霍光,而卫青、霍去病、霍光之发迹亦离不开卫子夫。卫子夫虽无推贤之举,却有引贤之功。
I. 沐爱镇历史
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沐爱镇位于筠连中部,距县城30公里,系山区浅丘地貌,幅员面积78.9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940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0.99亩,森林覆盖率达30%。原属高县安静乡,民国37年(1948年)改为沐爱县,1953年划入筠连县,为筠连县第四区驻地同,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合沐爱、金銮二乡建沐爱镇,镇政府驻沐爱场,辖18个行政村,141个村民组,2个街道居委会,14个居民小组,全镇现有人口32394人,其中农业人口30175人。
沐爱镇“沐爱”的称呼,迄今为止我们知道的已经有四个称呼。其一说在蒙古语中,沐爱曾经叫过“落雁”;其二,在彝族姓氏译音中沐爱又叫过“木乃”,现在沐爱场上,凡上了点年纪的老人都知道沐爱叫“木乃”;其三,民国建镇时也曾经叫“博爱镇”;其四 ,就是现在的称呼“沐爱”(沐爱古时候曾经叫“落雁”、“木乃”筠连县志上也是这样说的)。
沐爱历史悠久,很早以前系属古侯国属地。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两三千年前,沐爱就是先民们劳作和生活栖息地。而据高县记载,更往前推了两千年,即说:“高县历史悠久,据已出土的石器证实,远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又据筠连县志载1995年4月巡司镇铁索桥出土的汉墓,也可佐证很早以前就有汉人在这片土地上居住。周秦时期,沐爱就是多种民族杂居(少数民族为主),民族间互相友好往来。
沐爱建县情况。近代国民党时期。沐爱场仍属高县管辖的上二乡之一的安静乡驻地,高县上二乡之二的定边乡驻地在今落木柔场。高县的下乡:今高县文江、罗场、嘉乐等地。但当时沐爱、落木柔、蒿坝等地人们到高县县城办事往来很不方便。又据传因1942年有高县民国伪府人员加重上乡人民田赋负担问题,引起上乡人民争议,于是沐爱人借鉴沐川建县成功经验,酝酿建县与高县分治,按照民国要求,先设置治局过度。到了1944(民国33年)年高县的上二乡(沐爱,落木柔、蒿坝等地)得到了国民政府批准设治局,当年还在沐爱场举行了设治局庆典,设置局治地驻沐爱场。所以1944年沐爱设置治局为起始时间。三年治局过度后,沐爱1947年正式改成了沐爱县,隶属宜宾管辖。据传,在定县名时,有人提出用“博爱”,以避免没(沐)有爱的含义。但因河南有个博爱县,不能重复,而弃之。如果河南没有博爱县,沐爱也就成为博爱县了。那我们今天就好理解博爱县名字。河南的博爱县是取孙中山先生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中的“博爱”两字,设置博爱县的。
据很多历史资料记载,沐爱的得名,系彝族姓氏译音“木乃”变音而来。沐爱的古名“木乃”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
附: 沐爱的隶属关系。
上古(距今四万年前)1980年8月在今镇舟镇发现并命名的“筠连人”,镇舟离沐爱10余里路程。说明沐爱此地就有人类活动。
战国时(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今沐爱地为西南夷境域,属夜郎国地→沐爱(今名,属西南夷一个小氏土著民族居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今沐爱地域归大一统的中央王朝。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或元光五年(前130)→益州犍为郡(郡治今贵州省遵义县西)→南广县(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沐爱(今名)。
汉建安二十一年(216),改犍为郡辖地为朱提郡(治今云南昭通)→南广县(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沐爱(今名)。
公元221年四月,刘备于成都称帝,分益州为21郡,仍置朱提郡(治今云南昭通)→南广县(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沐爱(今名)。
蜀汉延熙年间(238-257),益州(治今成都市)→南广郡(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南广县(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沐爱(今名)。不久废郡存县,仍属益州→朱提郡(治今云南昭通)→南广县(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沐爱(今名)。
晋武帝泰始七年(271),宁州(初今晋宁县晋城镇,后迁州治今云南省曲靖市)→南广郡(治地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南广县(郡县治地同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沐爱(今名)。
太康五年(284)益州→朱提郡(治今云南昭通)→南广县(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沐爱(今名)。
惠帝太安二年(303)宁州(州治今云南省曲靖市)→朱提郡(治今云南昭通)→南广县(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沐爱(今名)。
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宁州(州治今云南省曲靖市)→南广郡(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南广县(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沐爱(今名)。
晋愍帝建兴四年(316)五月宁州(州治今云南省曲靖市)→朱提郡(治今云南昭通)→南广县(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沐爱(今名)。
晋元帝永昌年间(322-323)宁州(州治今云南省曲靖市)→朱提郡(治今云南昭通)→南广县(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沐爱(今名)。
晋成帝咸康年间(335-342),李雄定宁州(州治今云南省曲靖市)→朱提郡(治今云南昭通)→南广县(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沐爱(今名)。
东晋穆帝时(345-361)安西将军桓温平蜀,宁州(州治今云南省曲靖市)→朱提郡(治今云南昭通)→南广县(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沐爱(今名)。
梁太清二年(548年),云南少数民族大牲爨瓒占据宁州,“袤延二千余里”,南广县因而荒废,今县境内遂为东爨“乌蛮”(彝族)繁居之地。隋大业三年(607年)后为僚人据有。
隋文帝开皇二年(582)戎州(治今宜宾)→沐爱(今名)无建置属“獠地”。
唐武德元年(618)剑南道(治今成都)→戎州都督府(治地今宜宾市三江口僰道城)→僰道县(县今治宜宾)→沐爱(今名)。
唐贞观八年(634年)剑南道(治今成都)→戎州(宜宾市区)→抚夷县(治在今云南盐津县境)→沐爱(今名)。
唐武后长安元年(701年)剑南道(治今成都)→泸州都督府(治今泸州)→羁縻高州(今筠连镇舟镇)→徒西县(今筠连镇舟镇)→沐爱(今名)。
唐天宝元年(742年)南溪郡(治僰道县,今四川宜宾市区)→羁縻高州(今筠连镇舟镇)→徒西县(今筠连镇舟镇)→沐爱(今名)。
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戎州(治僰道县,今四川宜宾市区)→羁縻高州(今筠连镇舟镇)→徒西县(今筠连镇舟镇)→沐爱(今名)。
贞元二年剑南道(治今成都)→泸州都督府(治今泸州)→羁縻高州(今筠连镇舟镇)→徒西县(今筠连镇舟镇)→沐爱(今名)。
宋咸平四年(1001)将蜀地分为益、利、夔、梓4路,梓州路(路治潼州府,今绵阳三台县)→泸州都督府(治今泸州)→羁縻高州(今筠连镇舟镇)→徒西县(今筠连镇舟镇)→沐爱(今名)。
熙宁八年(1075年)梓州路(路治潼州府,今绵阳三台县)→泸州都督府(治今泸州)→淯井监(治今长宁县双河镇,军事单位,严格说不是建置)→羁縻高州(今筠连镇舟镇)→徒西县(今筠连镇舟镇)→沐爱(今名)。
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梓州路(治路今绵阳三台县)→叙府(治今宜宾)→长宁军(今长宁县双河镇)→羁縻高州(今高县符江)→徒西县(今筠连镇舟镇)→沐爱(今名)。
宋微宗重和元年(1118)潼川府路(今四川绵阳三台县)→叙州府(治今宜宾)→长宁军(今长宁县)→淯井监(今长宁县双河镇)→羁縻高州(今高县符江或庆符)→徒西县(今筠连镇舟镇)→沐爱(今名)。
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叙南等处蛮夷宣抚使司(治今宜宾市)→四十六囤蛮夷千户所(治高县庆符镇)→沐爱(又称落燕囤,今筠连沐爱镇。此时蛮人散居村囤,无县邑乡镇)。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1362)
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1362) 四川行中书省(治在今成都)→叙南等处蛮夷宣抚使司(治今宜宾市)→四十六囤蛮夷千户所(治高县庆符镇)→沐爱(又称落燕囤,今筠连沐爱镇。此时蛮人散居村囤,无县邑乡镇)。
明洪武五年(1372年)四川行中书省(治在今成都)→叙州路(治地今宜宾)→高县(今高县文江镇凤凰山下怀远砦)→沐爱(今名)。
明洪武十年(1377年)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治在今成都)→叙州府(治地今宜宾)→高县(治高县城中)→沐爱(今名)。
正德十三年(1518年四月)高州(治高县城中)→高县(治高县城中)→沐爱(今名)。
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川省(治成都)→永宁道(治今泸州)→叙州府(治今宜宾)→高县(治高县城中)→沐爱(今名)
清 仁宗嘉庆七年(1802年)四川省(治成都)→川南永宁道(道治今泸州)→叙州府(治今宜宾)→高县(治高县城中)→安静(安宁)乡→沐爱(今名)。
光绪三十四年(1908)四川省(治成都)→下川南道(道治今泸州市)→叙州府(治今宜宾)高县(治高县城中)→安静(安宁)乡→沐爱(今名)。
民国元年(1912)四川省→叙州府(治今宜宾)→高县(治高县城中)→安静(安宁)乡→沐爱(今名)。
民国2年(1913)四川省→下川南道(道治今泸州市)→高县(治高县城中)→安静(安宁)乡→沐爱(今名)。
民国3年(1914)四川省→永宁道(道治今泸州市)→高县(治高县城中)→安静(安宁)乡→沐爱(今名)。
民国18年(1929)四川省→高县(治高县城中)→安静(安宁)乡→沐爱(今名)。
民国24年(1935)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区(区治今宜宾市)→高县(今高县治文江镇)→第三区(治沐爱场)→安静(安宁)乡(治沐爱场)→沐爱(今名)。
民国26年(1937)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区(区治今宜宾市)→高县(今高县治文江镇)→博爱镇(治沐爱场)→沐爱(今名)。
民国33年(1944年)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区(区治今宜宾市)→高县(治今高县文江镇)→沐爱设置局(治沐爱场)→沐爱(今名)。
民国37年(1948年)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区(区治今宜宾市)→沐爱县(治博爱镇沐爱场)→博爱镇(治沐爱场)→沐爱(今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底沐爱县曾和平解放,1950年7月24日沐爱第二次解放。
1950年2月西南大区(驻重庆市)→川南行政公署(驻泸州市)→宜宾专区(驻地今宜宾县)→高县(治今高县文江镇))→第四区(驻沐爱场)→中心乡。
1952年9月1日四川省(驻成都)→宜宾专区(驻宜宾)→高县(治今高县文江镇))→第四区(驻沐爱场)→博爱镇(今沐爱)。
1953年8月四川省(驻成都)→宜宾专区(驻宜宾)→筠连县(治今筠连县)→第四区(驻沐爱场)→中心乡(驻沐爱场)。
1958年四川省(驻成都)→宜宾专区(驻宜宾)→筠连县(治今筠连县)→第四区(驻沐爱场)→中心公社(驻沐爱场)。
1984年四川省(驻成都)→宜宾地区(驻宜宾)→筠连县(治今筠连县)→第四区(驻沐爱场)→沐爱乡(驻沐爱场)。
1992年10月四川省(驻成都)→宜宾地区(驻宜宾)→筠连县(今筠连县)→沐爱镇(驻沐爱场)。
1997年1月至今四川省(驻成都)→宜宾市(市政府设宜宾三江口城区)→筠连县(今筠连县)→沐爱镇(驻沐爱场)。
据很多历史资料记载,沐爱的得名,系彝族姓氏译音“木乃”变音而来。沐爱的古名“木乃”已经有1400多千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