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意识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可以让我们学习优良,改正过失
B. 有什么历史意识
人类自产生伊始,就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当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就会对自己所经历的自然历史过程,特别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进行思考,由此产生的看法即为历史观念。
所谓史学观,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为什么要撰写历史,这是最根本的;二是如何撰写历史.如何撰写历史,有:"史胆","史识","史笔"等说法。
两者没什么不同,基本可以说是同一概念。
C. 意识有没有社会历史性为什么
社会意识有相对的独立性是因为社会意识可能超前于社会发展或滞后于社会发展,这与图片中因为保护动物而不打虎的武松不一致,因此,不能选c,而社会意识具有社会历史性是因为在之前,武松打虎是在人们普遍认为老虎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老虎必须别消灭这一社会意识的背景下的,而,在社会背景发生改变了,武松的行为也发生了改变,所以选b。不知道这么讲你能不能理解?
D.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一、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性
1.这是历史学科的要求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为了以史为镜,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了解历史是为了现在和将来的更好发展,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历史意识,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如何“以史鉴今”,这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在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将“死”历史学活。
2.这是培养学生求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途径
古往今来,所有发明创造都是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出现的,只有发现问题后才能有创新方向。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不断接触新知识的认知过程,当学生现有知识储备与新知识无法衔接的时候,必然就会产生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和创新能力。
3.这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法宝
初中历史教师要全面地认识和处理好历史学科三维目标的地位与关系,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历史知识是基础,学习历史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记住一些年代、人名、地名和事件上,“历史教学并不是单纯地传递历史知识而已,同时透过教学活动,对历史因果的分析、历史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以培养学生分析、批判的能力,获得正确的历史观念,从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产生所谓‘历史意识’。”
E. (世界历史)意识的能动作用怎么体现
1、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面对困难和挫折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一个人的心态是他对待一件事或一个人的态度与看法。每一天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很多的事,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尤为重要。
F. 史学意识演进变迁的四个阶段
找不到完全符合要求的答案。
古代史学发展的五个阶段:
1)史学的产生——先秦史学:
历史意识的产生:原始的历史意识;文字和历法是历史学的基础——史学的诞生;西周末或春秋时,国史的出现,开始自觉地写历史。
史学意识的产生——春秋战国:重视史书的结构和文辞;重视史家对于史事的评价;推崇书法不隐的秉笔直书的精神;提出了历史撰述上的社会条件、社会目的和社会作用的认识;提出了事、文、义这三个史学上的重要范畴。
2)史学的发展提高——秦汉:《史记》──中国史学的奠基石;《汉书》──“正史”格局的形成;《东观汉记》和《汉纪》。
3)史学的多途发展──魏晋南北朝史学:修史者众,史书的数量种类和体例都比以往多,私家撰史之风盛行;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问,仅次于经学的学术地位;反映士族门阀制度影响的谱牒之学和人物传记十分盛行;各民族史学蓬勃发展。
4)隋唐宋元史学——辉煌时代:注重通变;人物传记被冷落,典章制度史受到重视;体例上的突破;皇家设立了专门的修史机构,完善了史官制度,官修史书成绩斐然;史学思想与理论的深化。
5)明代、清代前期史学:明清之际反理学的经世致用治史方法;明清之际史学由经学转向考据;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最高阶段;方志学的正式确立。
中国传统史学以孔子为界,可分前后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在孔子以前,史学发展主流以记录为主,可称为“记录史学”,史官是唯一的历史记录者,记录分记言、记事两种主要形式。
在孔子以后,史学发展主流以编撰史书为主,可称之为“编撰史学”。“彰善瘅恶”、“取鉴资治”成为编撰史书的指导思想;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相继形成;史官之中出现了记注史官与编撰史官的分工。
中国传统编撰史学有成熟早、著述多、历时久等优点;又有发展缓慢、长期停滞、难以自发地进入更高发展阶级等缺陷。
G. 历史意识是不是国家文化发展的障碍
第一、人的意识形态。文化的保守性,地方文化的封闭性,政府工作的内主观性都因为人容的主观因素而阻碍文化发展。
第二、社会形态。社会形态会影响文化的发展方向,或者奉献社会,或者自由民主。文化或者保守,含蓄,或者抽象张扬。和会形态会影响文化发展,极端情况下会阻碍发展。
第三、生产力发展水平 ,生产力水平低下导致文化发展缓慢或停滞。生产力水平高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要求,自然的推动人们对高质量文化生活的需求,最终推动文化繁荣。
H. 培养历史意识的名言
- 1、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没有好下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
- 2、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吉鸿昌
- 3、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没有上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
- 4、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 车尔尼雪夫斯基
- 5、斗争的生活使你干练,苦闷的煎熬使你醇化;这是时代要造成青年为能担负历史使命的两件法宝。—— 茅盾
- 6、青年是革命的柱石。青年是革命果实的保卫者,是使历史加速向更美好的世界前进的力量。—— 宋庆龄
- 7、在我们那页灿烂的历史中,将添上更加光荣的一页,而且奴隶们最后将会用自己身上的镣铐锻冶成锋利的宝剑,把宝剑亮给他们自由的兄弟们看。—— 加里波第
I. 葛剑雄在《历史学是什么》中指出,“历史意识”不仅指
葛剑雄在《历史学是什么》中指出,“历史意识”不仅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的记录。
《历史学是什么》有人说过去的事实都是历史。但能不能真正成为历史,还要取决于后人如何记录。从这个角度讲,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历史,都有其主观性,因为它都是人所记录的。既然是人所记录的,就不可避免地受记录者本人的思想感情、方法手段的影响。历史事实没有改变,但是记录的人变了,记录的观念变了,记录的手段变了,历史重心就会发生转移。
J. 意识的研究历史
由于最初的心理学仅仅是哲学的一个分支,那时意识问题完全是哲学讨论的问题,直到被公认为现代心理学的创立者,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使心理学脱离了哲学,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后,心理学也开始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
最初的心理学仅是讨论这个问题,最初冯特使用的是内省的方法来研究意识问题,后来很多心理学家纷纷提出了对这种方法的质疑甚至是反对。他们的理由是这种方法并不是一种可靠的方法,他们认为这种方法不能准确的反映出人丰富的思想、情感与行为,也不能让人接触潜意识或无意识的心理状态。而且这种方法过于依赖复杂的语言,而导致客观性的丧失。于是人们很快就放弃了这种研究方法,可由于也找不到合适的研究方法,因此,导致了在很多年里,心理学及相关学科完全放弃了对意识问题的研究。
直至20世纪的五十年代,由于认知科学的飞速发展,为研究这个问题又开辟了许多新的途径,终于使这个问题又回到了科学的正轨上来。尤其是在DNA模型创立者克里克等人的努力下,这个问题在神经科学研究的范围内,也占据了相当大的位置。虽然还存在着一些困难,但是,研究相关领域的大多数科学家,对研究意识问题的前景均持乐观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