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
历史人物:它指在历史发展中起过重要影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足迹,对人类历史起到推动作用的人物,考古学佐证。
评价历史人物是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个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考古学佐证。历史简单的概括:以前发生的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事,历史人物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就是在这些事件中起主导作用的人了。历史人物是构成历史的重要要素,构成历史的要素有很多,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如果单讲事物,在事物里面,人便是非常重要的要素。
⑵ 历史人名单
4. 伯夷,不食周粟的河北(卢龙)人.
5.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6. 赵奢,战国名将,战国中后期整兵团歼灭秦军之第一人.
7. 廉颇,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慷慨重义,以勇气闻于诸侯.
8. 乐毅,赵国灵寿(今河北省平山县)人,战国名将,领五国之兵连下齐国七十二城.
9. 蔺相如,战国名相,英勇大义,智慧宏达,千古佳谈.
10. 荀子, 今邯郸一带人,诸子百家之一.
11. 公孙龙, 战国时哲学家,名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12. 毛遂,战国名士,“毛遂自荐”从此成中华美谈.
13. 高渐离,战国侠士.
14. 赵陀,河北正定人,越南开国始皇帝,至今越南将其列为人文始祖.
15. 孟姜女,中华烈女,千古流传.
16. 徐福,据传为日本天皇老祖,秦时齐人徐福(沧州战国时属齐,安阳内黄战国时属赵)率三千河北儿女东渡日本,至今河北有千童县,每年有大批日本人来千童县祭祖,(可怜那群东渡的河北儿女,或许是因日本的水土起了突变,留下后来的一批孽种)河北人看了哭笑不得.
17. 董仲书,汉初大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始作俑者,功罪千秋评说.
18. 赵飞燕,环肥燕瘦.
19. 东汉名臣群,刘秀起兵于河北,当时一大批河北名臣,记不清了,有兴趣者翻书看去.
20. 祖冲之,中国古代著名数学家.
21. 郦道元,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22. 扁鹊,中华名医.
23. 李春,中国古代著名建筑学家.
24. 张角,汉末农民起义领袖.
25. 刘备,河北涿州人,蜀汉皇帝.
26. 张飞,河北涿州人,三国名将.
27. 赵云,河北正定人,三国名将.
28. 张颌,河北河间人,三国名将.
29. 程普,三国名将.
30. 祖狄,东晋北伐名将,中华英雄,从此“闻鸡起舞”,志士不忘.
31. 冉闵,汉家男儿,中华英雄.
32. 高昂,汉家男儿,中华英雄.
33. 李渊,唐开国皇帝,甘肃成纪人,其祖乃赵国赵郡(河北赵县)人.
34. 窦建德, 清河漳南(今河北故城东北)人,隋末河北义军首领,李家统一中国的最大挑战者,当时是鹿死谁手未可知.
35. 刘黑闼,隋末河北义军首领.
36. 花木兰,拓拔魏河北人,中华女豪杰,千古美名传.
37. 魏征,唐初名相,中华铁胆直臣.
38. 卢照龄,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39. 高适,著名边塞诗人.
40. 卢纶,著名边塞诗人.
41. 贾岛,唐代著名诗人.
42. 安禄山,燕赵胡人.
43. 史思明,燕赵胡人.
44. 河朔四镇,读读唐史,强!
45. 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46. 五代燕赵英雄群,太多了,我也记不清,有兴趣翻翻书去.
47. 柴荣,河北邢台人,北周开国皇帝.
48. 赵匡胤,河北涿州人,宋朝开国黄帝.
49. 赵普,宋朝开国名臣.
50.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四川人,祖籍河北省栾城县,苏辙有《栾城集》,以念其祖.
51. 穆桂英,北宋女将.
52. 卢俊义,河北大名县人.
53. 燕青,河北大名县人.
54. 柴进,河北沧州人.
55. 武松,河北清河人,因杀人逃入阳谷县.
56. 丘处机,宋末元初道学家.
57. 关汉卿,河北保定安国人,元曲大家.
58. 纪晓岚,河北沧州人,清名臣,《四库全书》主编.
59. 张之洞,河北南皮人,洋务运动重臣.
60. 刘春霖,中国最后一个文状元.
61. 河北武状元群,看看清二百多年来的武状元名单,河北一省约占四分之一,其它各省望尘莫及.啥叫尚武之乡!
62. 曹雪芹,汉籍旗人,祖籍河北,文学大家.
63. 霍元甲,天津静海县人,燕赵侠士,民族英雄.如果天津人不是河北人,至少是燕赵人,如果连燕赵人也不是,则霍元甲不是天津人.(静海本属沧州,建国后才划入天津,且静海讲沧州话,不是大家熟悉的天津话.)
64. 赵三多,河北衡水人,义和团领袖,首先在山东率领义和团起义.
65. 大刀王五,河北保定人,燕赵豪杰,京城侠士.
66. 燕子李三,河北沧州人,侠义大盗,名震中华.
67. 李大钊,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
68. 张作霖,东北王,辽宁海城人,祖籍河北.
69. 张勋,大军阀,鞭子军首领,长江巡查使,江西人,祖籍河北.
冯玉祥,祖籍安徽,生长于河北保定,保定土话保持一生.
73. 佟麟阁,中国抗//日将领,民族英雄。直隶高阳(今属河北)人.
74. 张爱龄,祖籍河北丰润,近代上海著名女作家,功罪任评说.
赤老温、欧阳贞、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郑光祖、周德清、夏镇、土土哈、床兀儿、不花帖木儿、燕铁木儿、撒敦、唐其势、泰不花、倪云林、司居敬、速浑察、相威、黄道婆、图帖睦尔、雪别台、刘杰、杨琼、郑露、赵孟頫、管道升、康里脱脱、鲁明善、汪汝懋、张雨、赛典赤·赡思丁、盛懋、黄公望、、亦黑迭儿丁、也里迷失、王开
中国历史名人录
尧、舜、禹、
姜子牙、周文王、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
左丘明、荆轲、管仲、晏婴、
信陵君、廉颇、蔺相如、晋文公重耳、
齐桓公、范雎、屈原、子产、秦始皇、
刘邦、项羽、韩信、贾谊、晁错、刘彻、
司马迁、曹操、司马光、李广、霍去病、
卫青、马援、刘秀、刘备、班固、、初唐四杰、
唐宋八大家、李世民、薛丁山、杨家将(一家)、
岳飞、秦桧、赵匡胤、李时珍、成吉思汗、文天祥、
李白、李密、李清照、杨贵妃、诸葛亮、关羽、周瑜、
陶渊明、王羲之、刘禹锡、范仲淹、郑板桥、海瑞、
朱元璋、郑成功、崇祯、史可法、袁崇焕、雍正、康熙、
乾隆、多尔衮、慈禧、林则徐、黄兴、袁世凯、孙中山、
陈独秀、谭嗣同、胡适、鲁迅、毛泽东、蒋介石、张学良、
周恩来、共和国十大元帅,!!!
韩非、李斯、赵高、秦始皇嬴政、
陈胜、吴广、孟尝君、毛遂、张良、
萧何、樊哙、英布、曹植、诸葛亮、
黄道婆、杜甫、李渊、郭子仪、安禄山、
西施、王昭君、刘伯温、徐达、常遇春、纳兰容若、
200个够了吧!
⑶ 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都是过去,你要想的是让自己成为历史人物
⑷ 历史人物有哪些
历史人物太多了,曹操,刘备,韩信,张飞,刘邦都是。
⑸ 历史人物
萧克(1907~ )
上将 萧克 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湖南嘉禾人。1926年在本县甲种师范学校毕业后,加入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到叶挺部任连指导员 ,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12月回乡组织中共嘉禾南区支部。旋参加湘南起义,任游击队队长,后率部到井冈山,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历任连长、营长、纵队参谋长、师长等职。曾参加中央苏区第一、二、三次反“围剿”。1932年任湘赣苏区第八军军长,第六军团军团长。参与领导湘赣苏区反“围剿”和配合中央苏区反“围剿”的斗争 。曾获二等红星奖章 。1934 年与任弼时等率部西征 ,和贺龙率领的第 二军团(当时称第三军)会合 ,参与创建湘鄂川黔苏区 。1935 年11月从桑植出发长征。翌年任第二方面军副总指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 ,历任八路军第120师副师长 ,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曾参与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率部开辟平西、平北、冀东、热南等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 ,第四野战军兼 华中军区第 一 参谋长,曾参与指挥易满、保南、正太、衡宝诸战役。
1950年后,历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军训部部长,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部长,国防部副部长。1958年因所谓教条主义受到错误批判,并被解除职务。后任农垦部副部长。1972年后,历任解放军军政大学校长,国防部副部长兼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第一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 届中央委员 ,十 二 、十三届 中央 顾问 委员会常务委员。1980年增补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曾主编《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
萧克将军虽然排名在上将的头一名,其实以萧克的资历和职位来讲,这个安排还是有点委曲了。虽然在大将评衔时林彪曾致信毛泽东希望突出井岗山在我军历史上的地位,而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也确实有四位大将(粟裕,黄克诚,谭政,罗瑞卿)是从井岗山上下来的,可大将里面原有的分配给红二方面军的名额却没给最有代表性的上过井岗山的红六军团的军团长萧克而给了临时突击提拔的许光达。许光达让帅时也曾提了两个人名,一个是萧克,二是王震,可都没被通过,授衔时明着看军功,资历,职位,暗着看以往的政治表现,军功,资历,职位上萧克都没问题,由此可见萧克是在最后一点上吃亏了。同理,很多四方面军出身的将领也因为张国焘的原因军衔被人为的压低了。
萧克上将是个老革命,和林彪一样出身于黄埔四期。萧上将十六岁就加入了国民革命军并参加了北伐,后在叶挺部效力,并于一九二七年入党,在南昌起义失败后一路败退上了井岗山并在整编后的红四军任职。从这点看按说萧克该算是主席的井岗嫡系了,可从萧克个人的回忆录来看,萧克对毛主席一直是有保留的支持的,在朱德,和毛泽东在关于前委和军委的争论中,萧克也倾向于朱德一边,而正是在这场争论中,林彪捞到了政治上的第一桶金。不过萧克还是凭战功于24岁当上了红八军的军长,虽然比不上林彪的24岁军团长,也算是当时有代表性的年轻将领之一了。
当然单单支持了朱德这还不是主席不喜欢萧克的主要原因。在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萧克受命担任红六军团的军团长做为中央红军长征的先遣队西征寻求和贺龙部会师。从此萧克作为贺龙的副手开始了和贺龙长达十年的不算太愉快的合作。说起来萧克和贺龙的第一次误会还是因为某次战斗中萧克,王震所部擅自撤退,使贺龙部受到了很大损失。
在西征会师后,萧克贺龙联军所部一路损失巨大,仅萧克一部就从出发时的近万人减员到了不足四千。贺龙,而这时萧克所部真正的救命草却是当时在川康黔大出风头的张国焘。张国焘当年手下全胜时有八万之众,别看张国焘看别人都从上向下看,对贺龙横竖不顺眼,可对萧克就挺客气,从萧克的回忆录来看,萧克对红四方面军很有好感,对张国焘本人也没甚么微词,而张国焘本人在回忆录中也对萧克表示赞赏。萧克并对一方面军突然离开四方面军北上表示了不解,据萧克称这也代表了当时红二方面军大多数将士的态度。等张国焘另立中央后,萧还在张国焘手下做了军长,而这时贺龙,萧的政委王震都是支持毛泽东的,以后,毛泽东对萧克有些成见也就不奇怪了。另外还有萧克在红六军团时的后台老板任弼时,当年在苏区也曾激烈的反对过毛泽东,毛泽东对这支由弼时,萧克统带的队伍有所偏见也就在所难免了。
等到张国焘彻底失败后,萧克也回到延安,进了军政大学。抗战时期再次和贺龙搭档做了120师的副师长,萧克这个人说起来还是挺戈的,给贺龙当副手时还向中央告了贺龙一状,说贺在120师搞土匪作风,提拔乡族亲信,这事报到毛主席处中央又给打回到贺龙手里了,和萧克一起告贺龙的王震马上做了检查过了关,当然贺龙那时还打不倒萧克,不过以后贺龙对萧克这个120师的二把手也就没了好脸色。抗战后期萧克还当过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冀热辽军区司令员。萧克在晚年写了本小说浴血罗霄,还得了矛盾文学奖,书中人物一个个鲜活鲜活得,说的就是这段时光的事。
等到解放战争打响,贺龙是晋绥军区的司令员,萧克就当了个军政大学的副校长,仗仗挂个名,可临阵指挥决策却没了份,有点可有可无。到了1949年萧克算是终于解放被分配到四野当了个参谋长,可这时全国都解放的差不多了,连刘亚楼都从参谋长转到兵团司令了去过打仗的瘾了。萧克不过是烧了个冷灶。虽然赶上了衡宝等战役,但命令都是林彪亲自下的,萧克能独挡一面的机会怕是微乎其微。
一晃时光到了开国后,萧克这个土地革命时期的军团长,抗日战争时期的副师长,革命半辈子到头来就混了个上将中的状元,看看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三个主力师,师长都是元帅,旅长里当大将的有两个,副师长里聂荣臻是元帅,红一方面军其它的几个军团长级干部除了死了的和转民职的剩下的则都是元帅,就算是在解放战争时期,萧克的职位也高于黄克诚,罗瑞卿等,更别提解放初才是省军区副司令的许光达了。说到底就是用许光达把萧克的位子硬给挤下去了。真不知道萧克这个叱姹风云曾和贺龙聂荣臻平起平坐的红六军团军团长120师的副师长当初戴上这上将肩章时是甚么滋味。
授衔以后,在担任作训部副部长和国防部副部长的日子里,萧克又因军事条例正规化的问题和上司彭德怀顶上了,萧克本人曾给国防部彭德怀写了封信,为军事科学院喊冤,又说学习苏联条例坚持正规化是必要的。萧克然后又在作训部开会批判彭总的亲信张宗逊上将,结果萧克的这些举动就被主席点名了,一句话;“萧克这个人在历史上一贯不正派。”这之后就轮到黄克诚代表彭总整萧克了。萧克这人还挺硬气,整他他也不服软,气的黄克诚就说:“要多开几个会,深入讨论下”。批判完毕,萧克下放被迫离开军队到农垦部当副部长,属于有待遇有车有房就是没权的闲差一类。
过了一年,彭总也倒了,据说挺后悔整萧克的,叫人递话过去让萧克别放在心上,萧克晚年在回忆录里对整张宗逊也表示了悔意。这不整来整去谁也没捞到好。
等到文革开始,本来就靠边站的萧上将又靠的更边了,估计将来萧上将死后悼词里不会有甚么和林彪四人帮一伙进行坚决斗争类的词,因为萧上将这个台下的早,那时候怎么也轮不到他和林彪,四人帮去火线斗争,其实,萧上将在回忆录里也提到自己在1959年后曾觉的林彪的一些提法不妥,可自己没勇气去说,以萧克对毛主席一贯的态度来看,这大约还是可信的。
文革后,萧克再次出山,72年做了军政大学校长,之后是一届军事科学院的院长,谁都知道这些地方就是给高干的养老院。算是荣誉退休。回头看看萧克的老政委搭子王震,同是上将,这风光就不能同日而语了,王震文革时都没倒掉,中央委员照做,文革后凭着和小平的关系,不但政治局进去了,出来后又去人大当了阵副委员长,以后到中顾委做了副主任,这立场可不是一般的正确。比起来,萧上将虽然没有以上的光圈,最后还戴了顶个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的荣誉虚衔,总也算是聊胜于无了。
萧克将军退休后喜欢写传记文学,和军史研究。以后还但任了八路军系列从书的编辑工作,萧克的名言:“历史就是历史,不能人为地歪曲事实。真理只有一个,是不能以某种‘政治上的需要’来改变的。有些同志喜欢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甚至制造材料,歪曲事实。这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研究历史要“不唯上,不唯亲,不唯权势。”
当然萧上将还有比别的位都高明的地方那就是能活,这显然是和他乐观霍达的人生态度显然分不开。到现在,能称的上是红军时期我军高级将领的就剩下97岁的萧上将一个了,仅从这点上讲,萧上将已经跨过了所有同时代的人。
⑹ 历史的人物
概述: 历史简单的概括就是:发生在以前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事,那历史人物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就是在这些事件中起主导作用的人了。 历史人物(Historical figures)是构成历史的重要要素,构成历史的要素有很多,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如果单讲事物,在事物里面,人便是非常重要的要素。如: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孙中山;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等。
编辑本段历朝开国皇帝
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亦作“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又称秦始皇帝。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故称之赵政(赵正)、秦王政为妥,但后世多称之嬴政。秦庄襄王之子,汉族。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岁时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邦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文臣:李斯、尉缭,武臣:蒙恬。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第一个以早期汉族为主体的强大秦汉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王政自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将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虽为千古一帝,但秦始皇残暴不仁,导致了各路诸侯的猛烈反抗...........秦始皇死后3年秦朝灭亡。
西汉太祖
汉太祖刘邦(前256—前195),字季(一说原名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沛县)人,汉族。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在秦末农民战争中,登高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其麾下,号称“沛公”;前207年刘邦所率义军率先攻入秦都咸阳,前206年被义军盟主项羽封为汉王,封地为汉中、巴蜀(因此在战胜项羽后,定国号为“汉”);前202年刘邦在定陶城边的汜水北岸称帝,后建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农民起义领袖转化而来的布衣皇帝。他以非凡的政治敏感和政治魄力,借农民反秦大起义的革命风暴登上历史舞台,继而又知人善任,拔出同列,削平群雄,最终战胜了“一世之雄”的项羽,建立了强大的西汉王朝,不失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东汉光武帝
汉光武帝刘秀(前6—57年),汉族,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东汉王朝开国皇帝,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新朝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西汉皇族后裔刘秀与兄在家乡舂陵乘势起兵,与众英雄并争天下。公元25年,刘秀在河北登基称帝,建立了东汉王朝。经过长达十数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绿林、赤眉、隗嚣、公孙述等诸多割据势力和为数达百万的大小农民起义军,使得自新莽末年以来纷争战乱20余年的中华大地再次归于一统。天下定后,刘秀推行“偃武修文”的国策,发展生产、大兴儒学,从而奠定了日后东汉王朝近两百年的基业。
西晋武帝
晋武帝司马炎(236—290),字安世。晋朝第一位皇帝。政治家。河内温县( 今河南温县西)人。司马昭长子。曹魏末年,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相继控制朝政。魏咸熙二年(265)。司马炎继位为丞相、晋王、大将军,执掌全国诸军事。 同年十二月,司马炎篡夺政权,消灭曹魏。称大晋皇帝 ,太康元年(280)灭东吴,结束了分裂长达半个世纪的三国时代。在位期间,封同姓诸王,以郡为国,置军士,希望互相维系,拱卫中央。晋武帝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又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充实北方,并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太康元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晋武帝鉴于曹魏末期为政严刻,风俗颓废,生活豪奢,乃“矫以仁俭”,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赐谷人五斛,免逋债宿负,诏郡国守相巡行属县,并能容纳直言。还重视法律,亲自向百姓讲解贾充等人上所刊修律令,并亲身听讼录囚。但灭吴后,逐渐怠惰政事,荒淫无度。他为了巩固皇权而大封宗室。然而诸王统率兵马各据一方,晋武帝死后,诸王为争夺中央权力,内讧不已,形成16年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东晋元帝
晋元帝司马睿(276-323)东晋的开国皇帝。字景文。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司马懿曾孙,司马觐之子。在位六年。十五岁嗣琅邪王位。八王之乱后期依附于东海王司马越,越以其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留守下邳。汉主刘渊举兵后,中原局势恶化,司马睿用王导之谋,请移镇建邺(今江苏南京)。朝廷遂于永嘉元年 (307)命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九月南下。他在王导、王敦辅助下,优礼当地士族,压平叛乱,惨淡经营,始得在江南立足。建兴四年 (316)汉刘曜陷长安,俘晋愍帝。西晋亡。次年三月,司马睿即晋王位,始建国,改元建武。他广辟掾属以为辅佐,有“百六掾”之称。六月,孤悬在北方的晋地方长官刘琨、段匹磾、刘翰等汉、胡一百八十人上书劝进。司马睿于318年即皇帝位,改元太兴,据有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区,史称东晋。东晋初年政治上由王导主持,军事上依靠王敦,时人谓之“王与马,共天下”。司马睿对大权旁落不满,引用刘隗、刁协、戴渊等为心腹,企图排斥王氏权势。素有野心的王敦于永昌元年(322)以诛刘隗为名,在武昌起兵,直扑石头城(即建康)。王导为保全王氏家族利益,暗助王敦。王敦攻入建康,杀戴渊等,刘隗投奔石勒。同年闰十一月己丑日,晋元帝忧愤病逝。
隋文帝
隋文帝杨坚(541-604),大隋帝国开国皇帝,伟大的政治家,民族英雄。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帝,被尊称为天朝的“圣人可汗”。隋文帝精心治理,隋朝迅速强大繁荣起来。他不仅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还使隋朝成为政权稳固,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文化发展,甲兵精锐,威动殊俗的强盛国家,史称“开皇之治”。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地方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地方官吏概由中央任免,由此巩固了中央集权。由于隋文帝的励精图治,发展生产,他被外国人看做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隋文帝下令修建西京大兴城(即后来长安城所仿照原形)和东京洛阳城,大兴城的设计和布局思想,对后世都市建设及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市建设都有深刻的影响。隋文帝于西元584年命宇文恺率众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150多公里,名广通渠。这是修建大运河的开始,大运河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他在不长的时间内将中国重新置于一个政权治理下,外御强敌突厥、契丹,内令人民安宁生息,功业之伟大,连后世盛唐也没有完全恢复隋朝的国土面积。
唐高祖
唐高祖李渊(618—626)。唐代开国皇帝。自称西汉前将军李广、十六国时期西凉国开国君主李暠之后裔。字叔德。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汉族,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祖父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父李昞,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母为隋文帝独孤皇后姐,故特见亲重。隋炀帝即位后,李渊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后被召为殿内少监,迁卫尉少卿。大业十一年(615),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十三年,拜太原留守。当时,隋末农民战争遍布全国,政局动乱。李渊便与次子李世民在大业十三年五月起兵叛乱,并从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召回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李渊叛乱后,一面遣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始毕可汗派兵马相助,一面召募军队,并于七月率师南下。此时瓦岗军在李密领导下与困守洛阳的王世充激战方酣,李渊乘隙进取关中,又消灭群雄统一全国。在位九年,后其次子李世民一手导演了夺嫡的“玄武门之变”,被迫传位于次子李世民,被尊为太上皇。贞观九年崩,死后庙号为高祖。
武周则天帝
武周则天皇帝武曌(624-705),汉族。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代,民间起义,曾出现一个女皇帝陈硕真),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武则天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在男子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她以一个妇女的身份高居皇座,做出了为当时皇族、重臣特别是贵族集团所望尘莫及的丰功伟绩,对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当时人民生活的安定,在客观上曾起着一定的作用;这种作用,连历来为封建皇朝御用的史臣也无法一笔抹杀。但一个女皇帝的曾经存在,毕竟是触犯封建礼法的,于是那些御用史臣们就不得不颠倒是非,尽量从私生活上进行造谣、污蔑,把武则天说成是有史以来最为淫乱的罪人。今天,要在戏曲舞台上为武则天翻案,对我来说是有困难的。总之,如何正确而形象地塑造这样一个女政治家,是越剧表演艺术上的新课题。作为一个上承贞观下启开元两朝盛世的女皇,武则天应该具有杰出的政治才干和高逸的政治风度。
北宋太祖
宋太祖赵匡胤(927-976),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庙号太祖,涿州(今河北)人。出身军人家庭,高祖赵朓,祖父赵敬,赵弘殷次子。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周世宗时官至殿前都点检。周世宗柴荣死后,恭帝即位。建隆元年(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赵匡胤称帝后,先后攻灭后蜀、南汉和南唐等割据政权。赵匡胤统治时期,吸取唐朝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导致灭亡的教训,接受大臣赵普的建议,通过“杯酒释兵权”削夺了武官的权力,从而重文轻武,加强中央集权,使宋朝没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问题。比起其他朝代,宋朝社会比较安定和公平,文学、哲学、美术、科技、教育等也比较发达。但重文轻武的结果也导致宋朝军事力量不足,和外族战争多以败仗收场。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在北征契丹的途中,与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得年49岁。关于赵匡胤的死,《续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的说法。
南宋高宗
宋高宗(1107-1187),名赵构,字德基,南宋开国皇帝,北宋皇帝宋徽宗第九子,宋钦宗之弟,曾被封为“康王”。赵构政治上昏庸无能,然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正草千字文》及《光明塔碑》等。
元世祖
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1294)1260年—1294年在位。成吉思汗之孙,蒙哥汗(宪宗)弟,蒙古族。讳名呼必赉,睿宗第四子,蒙古族,拖雷正妻唆鲁禾帖尼的第二子(总第四子)。元朝的创始皇帝,庙号世祖,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蒙古语尊称薛禅皇帝。他也是第五代的蒙古大汗。
明太祖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是继汉高祖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的君主。朱元璋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朱元璋在位期间通过廷杖大臣、废宰相、设锦衣卫、大杀功臣(也包含惩治贪赃枉法的元勋)等诸多辣腕建立起一套维护皇权的体制,正是由于朱元璋在位期间的这些举措,使得大明朝276年时间内,无外戚专权或军阀割据。宦官也没有形成唐末的气候,党争现象亦未形成唐末“牛李党争”的祸乱。
清太宗
清太宗(1592-1643),满洲爱新觉罗氏,名皇太极(亦作皇太子、洪太极、黄台吉),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后金第二代君主。明天启六年(1626年)在沈阳继后金汗位。次年改元天聪。他对内大力推行封建化的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对外相继征服了蒙古和朝鲜,并多次带兵攻打明朝,将西部国界扩张至锦州、宁远一线。十年四月改元崇德,改国号大清,正式称帝。逝于崇德八年(1643年),年五十二岁。后葬于沈阳昭陵(今沈阳市北陵公园北)。
编辑本段北宋四大家
曾巩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历史人物画图(15张)之一。宋嘉佑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嘉佑二年(1057年),39岁的他才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二年(1069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颇有政声。元丰三年(1080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次年卒于江宁府。理宗时追谥“文定”。曾巩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并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贡献在于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又谥号为“文” 称王文公。北宋临川(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 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 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在文学中具有突出 成就。他一生写了不少深刻反映人民疾苦和社会问题的作品。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有的风格遒劲有力,精辟精绝,有的风格雄健峭拔,修辞凝练,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对后来宋诗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名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苏轼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当亦系他的作品。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苏辙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北宋散文家。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佑二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佑六年,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熙宁三年(1070)上书神宗,力陈法不可变,又致书王安石,激烈指责新法。熙宁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丰二年(1079),其兄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元丰八年,旧党当政,他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哲宗元佑四年(1089)权吏部尚书,出使契丹。还朝后任御史中丞。元佑六年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执掌朝政。元佑八年,哲宗亲政,新法派重新得势。绍圣元年(1094),他上书反对时政,被贬官,出知汝州、袁州,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后又贬循州等地。崇宁三年(1104),苏辙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逸生活,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书名:历史人物
作者介绍
郭沫若(1892—1978),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1914年初抵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活动。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1928年起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金文研究。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其间创作了《屈原》、《虎符》等著名历史剧及大量诗文。建国后继续进行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中国文联主席等职。有《郭沫若全集》38卷行世。
目录
改版说明 序 屈原研究 附录 离骚今译 论曹植 隋代大音乐家万宝常 王安石 甲申三百年祭 关于李岩 夏完淳 鲁迅与王国维 论郁达夫 附录 再谈郁夫人 论闻一多做学问的态度
内容提要
《历史人物》属于郭沫若先生的史学研究著作。在书中,作者对屈原、曹植、万宝常、王安石、李自成、李言、夏完淳、鲁迅、王国维、郁达夫、闻一多等处于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进行了研究和评价。郭沫若先生广征博引,在对大量古代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而又独到的见解,突出反映了其以人为本文艺观,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就在这人民本位的标准下边从事研究,也从事创作。”阅读过《历史人物》后,你将会在思考历史、评价历史人物时开启一条思路。
书摘
《历史人物》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日“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匀,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日:“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竞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日:“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日:“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日“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纳。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眯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