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八下物理

八下物理

发布时间: 2020-11-19 14:43:43

『壹』 八年级下册物理所有公式和概念

物理量(单位) 公式 备注 公式的变形
速度V(m/S) v= S:路程/t:时间

重力G (N) G=mg m:质量 g:9.8N/kg或者10N/kg
密度ρ (kg/m3) ρ=m/V m:质量 V:体积
合力F合 (N) 方向相同:F合=F1+F2
方向相反:F合=F1—F2 方向相反时,F1>F2
浮力F浮
(N) F浮=G物—G视 G视:物体在液体的重力

浮力F浮
(N) F浮=G物 此公式只适用
物体漂浮或悬浮
浮力F浮
(N) F浮=G排=m排g=ρ液gV排 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
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
ρ液:液体的密度
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
(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 F2L2 F1:动力 L1:动力臂
F2:阻力 L2:阻力臂
定滑轮 F=G物
S=h 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
G物:物体的重力
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h:物体升高的距离
动滑轮 F= (G物+G轮)
S=2 h G物:物体的重力
G轮:动滑轮的重力
滑轮组 F= (G物+G轮)
S=n h n: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
机械功W
(J) W=Fs F:力
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有用功W有
总功W总 W有=G物h
W总=Fs 适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
机械效率 η= ×100%

功率P
(w) P=
W:功
t:时间
压强p
(Pa) P=
F:压力
S:受力面积
液体压强p
(Pa) P=ρgh ρ:液体的密度
h:深度(从液面到所求点
的竖直距离)
热量Q
(J) Q=cm△t c:物质的比热容 m:质量
△t:温度的变化值
燃料燃烧放出
的热量Q(J) Q=mq m:质量
q:热值
常用的物理公式与重要知识点
一.物理公式

单位) 公式 备注 公式的变形

串联电路
电流I(A) I=I1=I2=…… 电流处处相等
串联电路
电压U(V) U=U1+U2+…… 串联电路起
分压作用
串联电路
电阻R(Ω) R=R1+R2+……
并联电路
电流I(A) I=I1+I2+…… 干路电流等于各
支路电流之和(分流)
并联电路
电压U(V) U=U1=U2=……
并联电路
电阻R(Ω) = + +……

欧姆定律 I=
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
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电流定义式 I=
Q:电荷量(库仑)
t:时间(S)
电功W
(J) W=UIt=Pt U:电压 I:电流
t:时间 P:电功率
电功率 P=UI=I2R=U2/R U:电压 I:电流
R:电阻
电磁波波速与波
长、频率的关系 C=λν C:

物理量 单位 公式
名称 符号 名称 符号
质量 m 千克 kg m=pv
温度 t 摄氏度 °C
速度 v 米/秒 m/s v=s/t
密度 p 千克/米³ kg/m³ p=m/v
力(重力) F 牛顿(牛) N G=mg
压强 P 帕斯卡(帕) Pa P=F/S
功 W 焦耳(焦) J W=Fs
功率 P 瓦特(瓦) w P=W/t
电流 I 安培(安) A I=U/R
电压 U 伏特(伏) V U=IR
电阻 R 欧姆(欧) R=U/I
电功 W 焦耳(焦) J W=UIt
电功率 P 瓦特(瓦) w P=W/t=UI
热量 Q 焦耳(焦) J Q=cm(t-t°)
比热 c 焦/(千克°C) J/(kg°C)
真空中光速 3×108米/秒
g 9.8牛顿/千克
15°C空气中声速 340米/秒

初中物理公式汇编
【力 学 部 分】
1、速度:V=S/t
2、重力:G=mg
3、密度:ρ=m/V
4、压强:p=F/S
5、液体压强:p=ρgh
6、浮力:
(1)、F浮=F’-F (压力差)
(2)、F浮=G-F (视重力)
(3)、F浮=G (漂浮、悬浮)
(4)、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
7、杠杆平衡条件:F1 L1=F2 L2
8、理想斜面:F/G=h/L
9、理想滑轮:F=G/n
10、实际滑轮:F=(G+G动)/ n (竖直方向)
11、功:W=FS=Gh (把物体举高)
12、功率:P=W/t=FV
13、功的原理:W手=W机
14、实际机械:W总=W有+W额外
15、机械效率: η=W有/W总
16、滑轮组效率:
(1)、η=G/ nF(竖直方向)
(2)、η=G/(G+G动) (竖直方向不计摩擦)
(3)、η=f / nF (水平方向)
【热 学 部 分】
1、吸热:Q吸=Cm(t-t0)=CmΔt
2、放热:Q放=Cm(t0-t)=CmΔt
3、热值:q=Q/m
4、炉子和热机的效率: η=Q有效利用/Q燃料
5、热平衡方程:Q放=Q吸
6、热力学温度:T=t+273K
【电 学 部 分】
1、电流强度:I=Q电量/t
2、电阻:R=ρL/S
3、欧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
(1)、Q=I2Rt普适公式)
(2)、Q=UIt=Pt=UQ电量=U2t/R (纯电阻公式)
5、串联电路:
(1)、I=I1=I2
(2)、U=U1+U2
(3)、R=R1+R2
(4)、U1/U2=R1/R2 (分压公式)
(5)、P1/P2=R1/R2
6、并联电路:
(1)、I=I1+I2
(2)、U=U1=U2
(3)、1/R=1/R1+1/R2 [ R=R1R2/(R1+R2)]
(4)、I1/I2=R2/R1(分流公式)
(5)、P1/P2=R2/R1
7定值电阻:
(1)、I1/I2=U1/U2
(2)、P1/P2=I12/I22
(3)、P1/P2=U12/U22
8电功:
(1)、W=UIt=Pt=UQ (普适公式)
(2)、W=I2Rt=U2t/R (纯电阻公式)
9电功率:
(1)、P=W/t=UI (普适公式)
(2)、P=I2R=U2/R (纯电阻公式)
【常 用 物 理 量】
1、光速:C=3×108m/s (真空中)
2、声速:V=340m/s (15℃)
3、人耳区分回声:≥0.1s
4、重力加速度:g=9.8N/kg≈10N/kg
5、标准大气压值:
760毫米水银柱高=1.01×105Pa
6、水的密度:ρ=1.0×103kg/m3
7、水的凝固点:0℃
8、水的沸点:100℃
9、水的比热容:
C=4.2×103J/(kg•℃)
10、元电荷:e=1.6×10-19C
11、一节干电池电压:1.5V
12、一节铅蓄电池电压:2V
13、对于人体的安全电压:≤36V(不高于36V)
14、动力电路的电压:380V
15、家庭电路电压:220V
16、单位换算:
(1)、1m/s=3.6km/h
(2)、1g/cm3 =103kg/m3
(3)、1kw•h=3.6×106J

『贰』 8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详细的)

一, 电路
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
电流的方向: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盐水溶液等.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开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串联:把元件逐个顺序连接起来,叫串联.(任意处断开,电流都会消失)
并联:把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叫并联.(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二, 电流
国际单位:安培(A);常用:毫安(mA),微安( A),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
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三, 电压
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国际单位:伏特(V);常用:千伏(KV),毫伏(mV).1千伏=103伏=106毫伏.
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使用规则:
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实验室常用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
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熟记的电压值: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④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伏;⑤工业电压380伏.
四, 电阻
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导体如果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那么电阻就越大,而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国际单位:欧姆(Ω);常用:兆欧(MΩ),千欧(KΩ);1兆欧=103千欧; 1千欧=103欧.
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R与它的U和I无关).
滑动变阻器:
原理: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铭牌:如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2A"表示的意义是:最大阻值是5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2A.
正确使用:a,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b,接线要"一上一下";c,通电前应把阻值调至最大的地方.
五, 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 式中单位:I→安(A);U→伏(V);R→欧(Ω).
公式的理解:
①公式中的I,U和R必须是在同一段电路中;
②I,U和R中已知任意的两个量就可求另一个量;
③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欧姆定律的应用:
①同一电阻的阻值不变,与电流和电压无关,其电流随电压增大而增大.(R=U/I)
②当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则通过的电流就越小.(I=U/R)
③当电流一定时,电阻越大,则电阻两端的电压就越大.(U=IR)
电阻的串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串联,串得越多,电阻越大)
①电流:I=I1=I2(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②电压:U=U1+U2(总电压等于各处电压之和)
③ 电阻:R=R1+R2(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如果n个等值电阻串联,则有R总=nR
④ 分压作用:=;计算U1,U2,可用:;
⑤ 比例关系:电流:I1:I2=1:1 (Q是热量)
电阻的并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并联,并得越多,电阻越小)
①电流: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②电压:U=U1=U2(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
③电阻:(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电阻的倒数和)如果n个等值电阻并联,则有R总=R
④分流作用:;计算I1,I2可用:;
⑤比例关系:电压:U1:U2=1:1 ,(Q是热量)
六, 电功和电功率
1. 电功(W):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能的多少叫电功,
2.功的国际单位:焦耳.常用:度(千瓦时),1度=1千瓦时=3.6?06焦耳.
3.测量电功的工具:电能表
4.电功公式:W=Pt=UIt(式中单位W→焦(J);U→伏(V);I→安(A);t→秒).
利用W=UIt计算时注意:
①式中的W.U.I和t是在同一段电路;
②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③已知任意的三个量都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还有公式:=I2Rt
电功率(P):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国际单位:瓦特(W);常用:千瓦
公式:式中单位P→瓦(w);W→焦;t→秒;U→伏(V),I→安(A)
利用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①如果W用焦,t用秒,则P的单位是瓦;
②如果W用千瓦时,t用小时,则P的单位是千瓦.
10.计算电功率还可用右公式:P=I2R和P=U2/R
11.额定电压(U0):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另有:额定电流
12.额定功率(P0):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13.实际电压(U):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另有:实际电流
14.实际功率(P):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
当U > U0时,则P > P0 ;灯很亮,易烧坏.
当U < U0时,则P < P0 ;灯很暗,
当U = U0时,则P = P0 ;正常发光.
15.同一个电阻,接在不同的电压下使用,则有;如:当实际电压是额定电压的一半时,则实际功率就是额定功率的1/4.例"220V100W"如果接在110伏的电路中,则实际功率是25瓦.)
16.热功率:导体的热功率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17.P热公式:P=I2Rt ,(式中单位P→瓦(W);I→安(A);R→欧(Ω);t→秒.)
18.当电流通过导体做的功(电功)全部用来产生热量(电热),则有:热功率=电功率,可用电功率公式来计算热功率.(如电热器,电阻就是这样的.)
七,生活用电
家庭电路由:进户线(火线和零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盒→用电器.
所有家用电器和插座都是并联的.而用电器要与它的开关串联接火线.
保险丝:是用电阻率大,熔点低的铅锑合金制成.它的作用是当电路中有过大的电流时,它升温达到熔点而熔断,自动切断电路,起到保险的作用.
引起电路电流过大的两个原因:一是电路发生短路;二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安全用电的原则是:①不接触低压带电体;②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八,电和磁
磁性:物体吸引铁,镍,钴等物质的性质.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它有指向性:指南北.
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一个是北极(N极);另一个是南极(S极)
磁极间的作用: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带上磁性的过程.
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磁场的基本性质:对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磁场的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磁感线:描述磁场的强弱,方向的假想曲线.不存在且不相交,北出南进.
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磁感线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指的方向相同.
10.地磁的北极在地理位置的南极附近;而地磁的南极则在地理的北极附近.但并不重合,它们的交角称磁偏角,我国学者沈括最早记述这一现象.
11.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12.安培定则: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方向,
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N极).
13.通电螺线管的性质: ①通过电流越大,磁性越强;
②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
③插入软铁芯,磁性大大增强
④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可用电流方向来改变.
14.电磁铁:内部带有铁芯的螺线管就构成电磁铁.
15.电磁铁的特点:
①磁性的有无可由电流的通断来控制;
②磁性的强弱可由改变电流大小和线圈的匝数来调节;
③磁极可由电流方向来改变.
16.电磁继电器:实质上是一个利用电磁铁来控制的开关.它的作用可实现远距离操作,利用低电压,弱电流来控制高电压,强电流.还可实现自动控制.
17.电话基本原理:振动→强弱变化电流→振动.
18.电磁感应: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应用:发电机
感应电流的条件:
①电路必须闭合;
②只是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
③这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发电机的原理:电磁感应现象.结构:定子和转子.它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通电导线在磁场中要受到磁力的作用.是由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应用:电动机.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电动机原理: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里受力转动的原理制成的.
换向器:实现交流电和直流电之间的互换.
交流电:周期性改变电流方向的电流.
直流电:电流方向不改变的电流

『叁』 八下,物理的知识点汇总

⒈压强P: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压力F: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单位:牛(N)。
压力产生的效果用压强大小表示,跟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压强单位:牛/米2;专门名称:帕斯卡(Pa)
公式:F=PS【S:受力面积,两物体接触的公共部分;单位:米2。】
改变压强大小方法:①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②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⒉液体内部压强:【测量液体内部压强:使用液体压强计(U型管压强计)。】
产生原因:由于液体有重力,对容器底产生压强;由于液体流动性,对器壁产生压强。
规律:①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上压强大小相等②深度越大,压强也越大③不同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大的,压强也大。[深度h,液面到液体某点的竖直高度。]
公式:P=ρghh:单位:米;ρ:千克/米3;g=9.8牛/千克。
⒊大气压强:大气受到重力作用产生压强,证明大气压存在且很大的是马德堡半球实验,测定大气压强数值的是托里拆利(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管倾斜后,水银柱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1个标准大气压=76厘米水银柱高=1.01×105帕=10.336米水柱高1、物体能对外做功,我们说这个物体就具有能。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3、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4、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6、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7、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8、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9、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

10、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方式有: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

11、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12、分子运动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3、扩散:两种不同物质可以自发地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14、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是运动的,还表明分子间是有间隙的

15、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16、分子势能:分子由于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而具有的能叫做分子势能

17、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18、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19、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20、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21、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22、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23、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24、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变化的多少(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25、比热容(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物理意义就类似这样回答)

26、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容就相同。

27、比热容的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28、水的比热是:C=4.2×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

29、热量的计算:
①Q吸=cm△t升=cm(t-t0)(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
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②Q放=cm△t降=cm(t0-t)
③Q吸=Q放(※关系式)
30、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燃烧值(q):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燃烧值。单位是:焦耳/千克。

31、热机:将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机器,统称为热机。热机的种类很多如:蒸汽机、汽轮机、喷气发动机、内燃机等。

32、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它们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一个工作循环中对外做功1次,活塞往复2次,曲轴转2周。

33、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区别:
在构造上,汽油机有火花塞,柴油机有喷油嘴;
在吸取燃料时,汽油机吸入汽油和空气的混合物,柴油机吸入的是空气;
在点火方式上,汽油机是点燃式,柴油机是压燃式;
在使用上,汽油机比较灵巧,柴油机比较笨重,但柴油机效率高,功率较大,
柴油价格比汽油便宜,因此多用在拖拉机、坦克、轮船、载重汽车上。

34、火箭是热机的一种,工作时将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火箭喷气发动机本身带有燃料和氧化剂,不需要依靠外界空气来助燃,因此不受高度限制。

35、热值(q):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单位是:焦耳/千克。

36、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qm;(Q放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燃烧值,
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单位是:千克。

37、热机的效率: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热机的效率。热机的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38、在热机的各种损失中,废气带走的能量最多,设法利用废气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39、炉子的效率:是指炉子有效利用的热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之比。

40、提高燃料利用率和锅炉的效率的措施:把煤磨成煤粉,用空气吹进炉膛,加大受热面积,减少烟气带走的热量等。一、基础知识
1、杠杆: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用O表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F1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F2表示

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L1表示
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L2表示

杠杆平衡: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静止或匀速转动时,称为杠杆平衡。
杠杆平衡是力和力臂乘积的平衡,而不是力的平衡。

2、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1L1=F2L2
可变形为:F1/F2=L1/L2

3、作关于杠杆题时的注意事项:
(1)必须先找出并确定支点。
(2)对力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动力和阻力
(3)找出动力和阻力的作用线,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

4、判断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先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再比较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
动力臂大,动力就小。为省力杠杆。反之,为费力杠杆。

5、定滑轮与动滑轮的区别
定滑轮在使用时,轴不随物体移动。而动滑轮在使用时轴随物体一起移动。

6、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点:
使用定滑轮时不省力,也不多移动距离也不少移动距离,但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使用动滑轮省一半的力,但要多移动1倍的距离,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7、滑轮组的工作特点:
(1)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也可以不改变。
(2)重物和动滑轮的重力有几段绳承担,所用的拉力就是它们的总重力的几分之一。
拉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就是重物移动距离的几倍。

8、功:如果对物体用了力,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作了机械功,简称功。

9、功的两个要素:
(1)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注意:惯性使物体运动,物体本身并不是受力而运动)
(2)物体必须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距离。

10、功的大小:等于作用力跟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距离的乘积。
W=FS
F表示力,单位:牛(N)。S表示距离,单位:米(m)
W表示功,功的单位就是牛•米。叫作焦耳。
即:1J=1N•m。

11、功率:单位时间内完成功的多少叫做功率。

12、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功,如果功的单位用J,时间的单位用s,功率的单位就是瓦特(或W)。
13、功率的计算:P=W/t
W表示功,单位是焦(J).t表示时间,单位是秒(s)
P表示功率,单位是瓦特(W)1W=1J/s
关于功率的推导运算:
∵P=W/tW=FsF指力,s指移动的距离,t指时间
∴P==F•s/t又∵v=s/t
∴P=F•v

14、大量的事实表明,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15、有用功:在使用机械时,机械对物体所作的功是有用的,是必须做的,这部分功叫有用功。用W有用表示。

16、额外功:在使用机械时,不可避免地要对机械本身做功和克服摩擦力做功,这部分功叫额外功。用W额外表示。

17、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用W总表示。即:W总=W总+W额外

18、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用η表示。
即:η=W有用/W总机械效率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19、有用功是总功的一部分,且额外功总是客观存在的,则有W有用<W总,因此η总是小于1,这也表明: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二、关于滑轮组的计算
1、根据题意确定重物和动滑轮的重力由几段绳承担,用n表示。

2、确定重物的上升距离,和拉力F的绳端的移动距离
重物的上升距离为:h
则拉力F的绳端的移动距离就是:nh

3、看是否计动滑轮的重力。(绳重与摩擦一般情况都不计)
当不计动滑轮重力时,拉力F=(1/n)G物
当计动滑轮重力时,拉力F=(1/n)(G物+G轮)

三、关于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计算
W有用=G•h
W总=F•ss=n•h
(1)η=W有用/W总
(2)η=W有用/W总=Gh/Fs=Gh/nFh=G/(nF)1、压力:指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就越显著;当压力的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就越显著。压力的作用效果是可以比较的。

2、压强:作用在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用符号p表示。压强是为了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而规定的一个物理量。

3、压强的计算公式及单位:公式:p=F/s,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压力的单位是N,面积的单位是m2,压强的单位是N/m2,叫做帕斯卡,记作Pa。1Pa=1N/m2。(帕斯卡单位很小,一粒平放的西瓜子对水平面的压强大约为20Pa)

4、增大压强与减小压强的方法:
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可以增大压强,减小压力可以减小压强。

5、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液体内部压强的产生是因为液体具有重力,同时具有流动性。)
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深度增大,液体的压强增大;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液体内部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与液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6、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
p=ρghρ指密度,单位kg/m3,g=9.8N/kg,h指深度,单位:m,压强单位(Pa)注意:h指液体的深度,即某点到液面的距离。

7、连通器:
1、是指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
2、连通器至少有两个开口,只有一个开口的容器不是连通器。

8、连通器的原理:
如果连通器中只装有一种液体,那么液面静止时连通器中液面总保持相平。

9、连通器的应用:
洗手池下的回水管———管内的水防止有异味的气体进入室内
水位计—————根据水位计上液面的高低可以知道锅炉或热水器内的水的多少
水塔供水系统————可以同时使许多用户用水
茶壶———制做时壶嘴不能高于或低于壶口,一定要做的与壶口相平。
过路涵洞——能使道路两边的水面相同,起到水过路的作用。
船闸————可以供船只通过。

10、连通器中各容器液面相平的条件是:(1)连通器中只有一种液体,(2)液体静止。

11、像液体一样,在空气的内部向各个方向也有压强,这个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大气压具有液体压强的特点。

12、大气压强的测量:大气压强实验是1643年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首先做出的,托里拆利实验也证明了自然界中真空的存在
1标准大气压=760mmHg=1.01×105Pa,即P0=1.01×105Pa.
它大约相当于质量为1kg的物体压在1cm2的面积上产生的压强。
大气压强的数值不是固定不变的,高度越高,大气压强越小。
晴天时比阴天时气压高,冬天比夏天气压高。

13、马德堡半球实验是证明大气压存在的著名实验,托里拆利实验是测定大气压值的重要实验。
14、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减小时,内部气体压强就增大;体积增大时,内部气体压强就减小。

15、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都是利用大气压把水从低处抽到高处的。
1标准大气压能支持大约10m高的水柱,所以抽水机的抽水高度(吸水扬程)只有10m左右,即抽水机离开水源的高度只能在10m左右,再高,水是抽不上去的。

16、离心式水泵实际扬程分吸水和压水扬程两个部分,吸水扬程是由大气压差决定的,压水扬程是由水离开叶轮片时具有向上的初速度的大小决定的。

17、使用离心式水泵,启动前如不先往泵壳里灌满水,水泵能抽上水来吗?
答:不能,如果启动前不灌满水,泵壳里就会有空气,泵内与泵外的气压相等泵外的大气压就无法把水压入管内,这样是抽不上水的。

18、浮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
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施力物体是液体。
浸在指漂浮或全部浸没。

19、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压力大于液体对它向下的压力。两个压力的合力就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0、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21、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这个规律叫做阿基米德原理,即F浮=G排=ρ液gv排

22、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F浮>G时上浮,F浮=G时悬浮,F浮<G时下沉。

23、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1)轮船:(钢铁的密度比水大,有它制成的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呢?)
要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可以把它做成空心的,以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轮船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制成的。
(2)潜水艇:由于潜水艇中两侧有水箱,它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不变,但是可以通过调节水箱中的储水量来改变潜水艇自身的重力,从而使它下沉、悬浮或上浮。
(3)气球:充入的是密度比空气小很多的气体,如氢气、氦气。空气对他的浮力大于它的重力,所以气球可以升入高空。
(4)飞艇、热气球:里面充的是被燃烧器加热而体积膨胀的热空气,热空气比气球外的空气密度小,他们受到的浮力就大,所以能升入高空。
(5)密度计:漂浮在液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浮力一定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排开液体的体积就越小;密度越小,排开液体的体积就越大。
※密度计的刻度是从上到下刻度变大,刻度不均匀,且刻度无单位。
读法:例:液面与1.2刻度对齐时,表示被测液体的密度是1.2×103kg/m3.

24、流体流动时,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25、飞机为什么能飞上天?飞机飞行时,由于机翼上、下表面的空气流速不同,上方空气的流速比下方空气的流速快,下方受到的压强大于上方受到的压强,这样就产生了作用在飞机机翼上的向上的力,叫做升力或举力。

『肆』 八年级下册物理所有公式,及解释

物理量(单位) 公式
速度V(m/S) v= S:路程/t:时间

重力G (N) G=mg m:质量 g:9.8N/kg或者10N/kg
密度ρ (kg/m3) ρ=m/V m:质量 V:体积
合力F合 (N) 方向相同:F合=F1+F2
方向相反:F合=F1—F2 方向相反时,F1>F2
浮力F浮
(N) F浮=G物—G视 G视:物体在液体的重力

浮力F浮
(N) F浮=G物 此公式只适用
物体漂浮或悬浮
浮力F浮
(N) F浮=G排=m排g=ρ液gV排 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
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
ρ液:液体的密度
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
(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 F2L2 F1:动力 L1:动力臂
F2:阻力 L2:阻力臂
定滑轮 F=G物
S=h 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
G物:物体的重力
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h:物体升高的距离
动滑轮 F= (G物+G轮)
S=2 h G物:物体的重力
G轮:动滑轮的重力
滑轮组 F= (G物+G轮)
S=n h n: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
机械功W
(J) W=Fs
F:力
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有用功W有
总功W总 W有=G物h
W总=Fs 适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
机械效率 η= ×100%

功率P
(w) P=wt
W:功
t:时间
压强p
(Pa) P=F/S
F:压力
S:受力面积
液体压强p
(Pa) P=ρgh ρ:液体的密度
h:深度(从液面到所求点
的竖直距离)
热量Q
(J) Q=cm△t c:物质的比热容 m:质量
△t:温度的变化值
燃料燃烧放出
的热量Q(J) Q=mq m:质量
q:热值
常用的物理公式与重要知识点
一.物理公式

单位) 公式 备注 公式的变形

串联电路
电流I(A) I=I1=I2=…… 电流处处相等
串联电路
电压U(V) U=U1+U2+…… 串联电路起
分压作用
串联电路
电阻R(Ω) R=R1+R2+……
并联电路
电流I(A) I=I1+I2+…… 干路电流等于各
支路电流之和(分流)
并联电路
电压U(V) U=U1=U2=……
并联电路
电阻R(Ω) = + +……

欧姆定律 I=
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
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电流定义式 I=
Q:电荷量(库仑)
t:时间(S)
电功W
(J) W=UIt=Pt U:电压 I:电流
t:时间 P:电功率
电功率 P=UI=I2R=U2/R U:电压 I:电流
R:电阻
电磁波波速与波
长、频率的关系 C=λν C:

物理量 单位 公式
名称 符号 名称 符号
质量 m 千克 kg m=pv
温度 t 摄氏度 °C
速度 v 米/秒 m/s v=s/t
密度 p 千克/米3 kg/m3 p=m/v
力(重力) F 牛顿(牛) N G=mg
压强 P 帕斯卡(帕) Pa P=F/S
功 W 焦耳(焦) J W=Fs
功率 P 瓦特(瓦) w P=W/t
电流 I 安培(安) A I=U/R
电压 U 伏特(伏) V U=IR
电阻 R 欧姆(欧) R=U/I
电功 W 焦耳(焦) J W=UIt
电功率 P 瓦特(瓦) w P=W/t=UI
热量 Q 焦耳(焦) J Q=cm(t-t°)
比热 c 焦/(千克°C) J/(kg°C)
真空中光速 3×108米/秒
g 9.8牛顿/千克
15°C空气中声速 340米/秒

初中物理公式汇编
【力 学 部 分】
1、速度:V=S/t
2、重力:G=mg
3、密度:ρ=m/V
4、压强:p=F/S
5、液体压强:p=ρgh
6、浮力:
(1)、F浮=F’-F (压力差)
(2)、F浮=G-F (视重力)
(3)、F浮=G (漂浮、悬浮)
(4)、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
7、杠杆平衡条件:F1 L1=F2 L2
8、理想斜面:F/G=h/L
9、理想滑轮:F=G/n
10、实际滑轮:F=(G+G动)/ n (竖直方向)
11、功:W=FS=Gh (把物体举高)
12、功率:P=W/t=FV
13、功的原理:W手=W机
14、实际机械:W总=W有+W额外
15、机械效率: η=W有/W总
16、滑轮组效率:
(1)、η=G/ nF(竖直方向)
(2)、η=G/(G+G动) (竖直方向不计摩擦)
(3)、η=f / nF (水平方向)
【热 学 部 分】
1、吸热:Q吸=Cm(t-t0)=CmΔt
2、放热:Q放=Cm(t0-t)=CmΔt
3、热值:q=Q/m
4、炉子和热机的效率: η=Q有效利用/Q燃料
5、热平衡方程:Q放=Q吸
6、热力学温度:T=t+273K
【电 学 部 分】
1、电流强度:I=Q电量/t
2、电阻:R=ρL/S
3、欧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
(1)、Q=I2Rt普适公式)
(2)、Q=UIt=Pt=UQ电量=U2t/R (纯电阻公式)
5、串联电路:
(1)、I=I1=I2
(2)、U=U1+U2
(3)、R=R1+R2
(4)、U1/U2=R1/R2 (分压公式)
(5)、P1/P2=R1/R2
6、并联电路:
(1)、I=I1+I2
(2)、U=U1=U2
(3)、1/R=1/R1+1/R2 [ R=R1R2/(R1+R2)]
(4)、I1/I2=R2/R1(分流公式)
(5)、P1/P2=R2/R1
7定值电阻:
(1)、I1/I2=U1/U2
(2)、P1/P2=I12/I22
(3)、P1/P2=U12/U22
8电功:
(1)、W=UIt=Pt=UQ (普适公式)
(2)、W=I2Rt=U2t/R (纯电阻公式)
9电功率:
(1)、P=W/t=UI (普适公式)
(2)、P=I2R=U2/R (纯电阻公式)
【常 用 物 理 量】
1、光速:C=3×108m/s (真空中)
2、声速:V=340m/s (15℃)
3、人耳区分回声:≥0.1s
4、重力加速度:g=9.8N/kg≈10N/kg
5、标准大气压值:
760毫米水银柱高=1.01×105Pa
6、水的密度:ρ=1.0×103kg/m3
7、水的凝固点:0℃
8、水的沸点:100℃
9、水的比热容:
C=4.2×103J/(kg?℃)
10、元电荷:e=1.6×10-19C
11、一节干电池电压:1.5V
12、一节铅蓄电池电压:2V
13、对于人体的安全电压:≤36V(不高于36V)
14、动力电路的电压:380V
15、家庭电路电压:220V
16、单位换算:
(1)、1m/s=3.6km/h
(2)、1g/cm3 =103kg/m3
(3)、1kw?h=3.6×106J

『伍』 初中如何学好八年级下册物理

1、养成预习的习惯。预习能够使你回忆以前的知识,发现新问题,思考怎样解决问题,能把自己理解不了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更好地听老师讲解。这样既能培养自学能力,又能提高听讲的兴趣和效果。
2、记笔记并事后整理的习惯。随着课程内容的增多和复杂化,记笔记有助于抓住重点。如果因时间比较紧,课堂记的东西较零乱,那么课后还要进行整理,使之全面、有条理。整理的过程是一个很有效的过程,而且还能锻炼自己分析、归纳的能力,一举多得。所以应养成整理笔记的习惯。
3、课后复习的习惯。因为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刚记住的东西最初几小时内遗忘速度最快,两天后就较缓慢。要巩固所学知识,必须及时复习,加以强化,并养成习惯。
4、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学习上有困难应尽量自己先“试一试”。实在无法自己解决时,在家长的引导下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尝到胜利的甘甜,对自己增加信心,勇敢地迎接下一个问题的挑战。

『陆』 八年级下册物理,概念整理。

第七章 力
一、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有“力”就一定涉及到两个物体。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体运动状态变化指运动快慢或运动方向的变化。运动快慢指由动到静、静到动、快到慢、慢到快;运动方向指由直线到曲线、由曲线到直线等;
物体形变指伸长、缩短、弯曲、扭转等。
3、力的单位是:牛顿(N),1N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4、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只画一个长度适当,沿力的方向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就可以了。
二、弹力 弹簧测力计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弹簧测力计:
1)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收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
2)使用:
(1)认清分度值和量程;
(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测量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秤的量程。
三、重力
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
2、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1)重力的大小叫重量,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重力公式:G=mg. 质量公式:m=G/g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3)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个部分,但是,对于整个物体,重力的作用好像作用在一个点,这个点叫重心。(形状规则、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第八章 力与运动
一、牛顿第一定律
1、几种观点:亚里士多德观点: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伽利略观点:物体的运动不须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作用。
2、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收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3、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
二、二力平衡
1、平衡力: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因为物体受到的是平衡力。
2、二力平衡: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三、摩擦力
1、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处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2、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3、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压力(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而与接触面大小和速度无关。
4、摩擦的分类:
1)静摩擦: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没有发生相对的运动。
2)动摩擦:
(1)滑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
(2)滚动摩擦:轮状或球状物体滚动时产生的摩擦,通常情况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5、增大摩擦力方法:使接触面粗糙些和增大压力。
6、减小有害摩擦方法:
1)使接触面光滑;2)减小压力;
3)用滚动代替滑动;
4)使接触面分开(加润滑油、形成气垫)。 第九章 压强
一、压强
1、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
水平面:F=G
2、压力的作用效果:(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跟压力、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3、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4、压强公式:P=F/S,压力公式:F=PS受力面积S=F/P,式中P是压强、单位是:Pa,F是压力、单位是:N, S是受力面积
5、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增大; (2)F不变,S减小;
(3)同时把F增大,S减小。 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液体具有流动性。
2、液体压强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3、液体压强计算:P=ρgh (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kg/m3;g=9.8N/kg;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m。)
据液体压强公式:P=ρgh ,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等无关。
4、连通器: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5、连通器原理:连通器如果只装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6、连通器的应用:船闸、锅炉水位计、茶壶、下水管道。
三、大气压强
1、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2、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具有流动性而产生的,
3、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4、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金属盒)气压计。
5、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mm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mm汞柱=1.013×10 Pa。
6、大气压的变化:和高度、天气等有关;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7、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8、应用:抽水机是利用大气压把水从低处抽到高处的。
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飞机的升力:飞机前进时,由于机翼上下不对称,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较小,下方流速小,压强较大,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这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第十章 浮力
1、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
2、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3、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4、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方法一:比较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的关系
(1) F浮<G下沉;
(2) F浮>G 上浮(最后漂浮,此时F浮=G)
(3) F浮=G 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较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大小的关系
(1)ρ物>ρ液 下沉;
(2)ρ物<ρ液 上浮;
(3)ρ物=ρ液 悬浮。(不会漂浮)
5、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G排=ρ液gV排
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G-F ,(G是物体受到重力,F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
(4)平衡法:F浮=G物 (适合漂浮、悬浮)
7、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
排水量:轮船按照设计要求,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排水量=轮船的总质量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4)密度计: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利用物体漂浮在液面的条件工作(F浮=G),刻度值上小下大。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一、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水平方向:W=FS 竖直方向:W=Gh
推导公式:F=W/s s=W/F W=Pt
3、单位:焦耳(J) 1J=1Nm
二、功率
1、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功率是用来表示做功的快慢的。
2、计算公式:P=W/t 单位:J/s
瓦特(w) 1W=1J/s
推导公式:P=Fv
三、动能和势能
1、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能做的功越多,能量就越大。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其中,速度对物体的动能影响较大。 注:对车速限制,防止动能太大。
3、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1)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质量相同的物体,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2)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四、机械能及其转化
4、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
(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J
5、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1)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相互转化;例:上抛的球。
2)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可相互转化。 例:落地的皮球被弹起。
3)机械能与其它能量间的转化。例:水利发电是由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机械能守恒;近地点动能最大,重力势能最小;远地点重力势能最大,动能最小。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一、杠杆
1)几个概念
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支撑点转动的坚实物体都可以看作杠杆;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支撑点;
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一般为人的施力端)
阻力(F2):阻碍杠杆的力;(一般为重物端)
力的作用线:通过过力的作用点且沿力的方向的直线。
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2)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表示为:F1×L1=F2×L2
作用在杠杆上的力与其力臂成反比,所以要使作用在某杠杆端的力“最小”,则要求作用在该端的力的力臂“最长”。
3)杠杆的分类

分 类

关 系

优点

缺点

应用

省力杠杆

L1>L2

省力

费距离

板手

费力杠杆

L1<L2

省距离

费力

理发剪

等臂杠杆

L1=L2

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

天平

4)杠杆的作图
与杠杆有关的作图题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给出力的方向,要求画出力臂;二是只给出施力点,要求画出在该点用最省的力的“力的方向”和“力臂”。
注意:画力臂时,一定记得要从支点画出,并一定要与力的作用线垂直。
二、滑轮
1)滑轮的类型及定义
定滑轮:使用时滑轮位置固定不变;
动滑轮:作用时滑轮的位置跟被拉动的物体一起运动;
2)滑轮的特点

分类

优点

缺点

实质

定滑轮

可改变动力的方向

不省力

相当于等臂杠杆

动滑轮

省一半的力

不方便改变动力的方向

相当于一个动力臂等于阻力臂2倍的杠杆

3)滑轮组:既可省力,也方便改变动力的方向。
滑轮组的省力规律:承担重物的绳子为n段时,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动力F就是重物G的n分之一(F=G/n),同时,动力F移动的距离S就是重物提升的距离h的n倍(S=nh)。
3、斜面:是一个省力的机械。
斜面的省力规律:斜面长L是斜面高h的n倍,那么,拉力F就是重物G的n分之一,也就是斜面越长拉力越小。
三、机械效率
1、有用功:为实现人们的目的,对人们有用,无论采用什么办法都必须做的功。
2、额外功:对人们没用,不得不做的功(通常克服机械的重力和机件之间的摩擦做的功)。
3、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
4、机械效率
1)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即分析有用功占总功的几分之几。)
2)计算公式:η=W有用/W总
导公式: W有用=W总η W总=W有用/η
3)注意:机械效率小于1,因为有用功总小于总功。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W有用/W总=Gh/FS
斜面的机械效率: η=W有用/W总=Gh/FL
四、功的原理:
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柒』 八下物理

深度越深压强越大。
1.0*103*10*30\1*105(103是十的三次方,105是十的五次方,*是乘,\是除以,先算30米深的水的压强再除以大气压)

『捌』 八年级下物理概念

①压强⒈压强P: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压力F: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单位:牛(N)。
压力产生的效果用压强大小表示,跟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压强单位:牛/米2;专门名称:帕斯卡(Pa)
公式: F=PS 【S:受力面积,两物体接触的公共部分;单位:米2。】
改变压强大小方法:①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②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⒉液体内部压强:【测量液体内部压强:使用液体压强计(U型管压强计)。】
产生原因:由于液体有重力,对容器底产生压强;由于液体流动性,对器壁产生压强。
规律:①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上压强大小相等②深度越大,压强也越大③不同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大的,压强也大。 [深度h,液面到液体某点的竖直高度。]
公式:P=ρgh h:单位:米; ρ:千克/米3; g=9.8牛/千克。
⒊大气压强:大气受到重力作用产生压强,证明大气压存在且很大的是马德堡半球实验,测定大气压强数值的是托里拆利(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管倾斜后,水银柱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1个标准大气压=76厘米水银柱高=1.01×105帕=10.336米水柱高
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气压计(水银气压计、盒式气压计)。
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规律:海拔越高,气压越小,即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沸点也降低。
②浮力
1.浮力及产生原因: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托的力叫浮力。方向:竖直向上;原因:液体对物体的上、下压力差。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即F浮=G液排=ρ液gV排。 (V排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3.浮力计算公式:F浮=G-T=ρ液gV排=F上、下压力差
4.当物体漂浮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 当物体悬浮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
当物体上浮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 当物体下沉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③人与机械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2、参照物
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
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
3、判断物体静止或运动,以及运动情况的方法
先选定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再看参照物与被判断物体之间位置的变化情况。
4、相对静止
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5、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运动
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6、速度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在匀速直线动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公式:v= s / t
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 :m/s 常用单位:km/h 1m/s = 3.6 km/h
7、平均速度
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某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叫物体在这段路程
的平均速度。求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8、测平均速度(实验)
原理:v = s / t
测量工具:刻度尺、停表(或其它计时器)
9、用v = s / t变形公式,解答物理计算题(计算路程与时间)
计算过程中,要写清楚公式、原理;所有的数值和结果都要带上单位。
功和能(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④功和能1.功:W=Fscosα(定义式){W:功(J),F:恒力(N),s:位移(m),α:F、s间的夹角}
2.重力做功:Wab=mghab {m:物体的质量,g=9.8m/s2≈10m/s2,hab:a与b高度差(hab=ha-hb)}
3.电场力做功:Wab=qUab {q:电量(C),Uab:a与b之间电势差(V)即Uab=φa-φb}
4.电功:W=UIt(普适式) {U:电压(V),I:电流(A),t:通电时间(s)}
5.功率:P=W/t(定义式) {P:功率[瓦(W)],W:t时间内所做的功(J),t:做功所用时间(s)}
6.汽车牵引力的功率:P=Fv;P平=Fv平 {P:瞬时功率,P平:平均功率}
7.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汽车最大行驶速度(vmax=P额/f)
8.电功率:P=UI(普适式) {U:电路电压(V),I:电路电流(A)}
9.焦耳定律:Q=I2Rt {Q:电热(J),I:电流强度(A),R: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10.纯电阻电路中I=U/R;P=UI=U2/R=I2R;Q=W=UIt=U2t/R=I2Rt
11.动能:Ek=mv2/2 {Ek:动能(J),m:物体质量(kg),v:物体瞬时速度(m/s)}
12.重力势能:EP=mgh {EP :重力势能(J),g:重力加速度,h:竖直高度(m)(从零势能面起)}
13.电势能:EA=qφA {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从零势能面起)}
14.动能定理(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增加):
W合=mvt2/2-mvo2/2或W合=ΔEK
{W合: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ΔEK:动能变化ΔEK=(mvt2/2-mvo2/2)}
15.机械能守恒定律:ΔE=0或EK1+EP1=EK2+EP2也可以是mv12/2+mgh1=mv22/2+mgh2
16.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重力做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增量的负值)WG=-ΔEP
注:
(1)功率大小表示做功快慢,做功多少表示能量转化多少;
(2)O0≤α<90O 做正功;90O<α≤180O做负功;α=90o不做功(力的方向与位移(速度)方向垂直时该力不做功);
(3)重力(弹力、电场力、分子力)做正功,则重力(弹性、电、分子)势能减少
(4)重力做功和电场力做功均与路径无关(见2、3两式);(5)机械能守恒成立条件:除重力(弹力)外其它力不做功,只是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6)能的其它单位换算:1kWh(度)=3.6×106J,1eV=1.60×10-19J;*(7)弹簧弹性势能E=kx2/2,与劲度系数和形变量有关。

(1)能是物体运动状态决定的物理量,即状态量;而功则是和物体运动状态变化过程有关的物理量,是过程量、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2)作功可以使物体具有的能量发生变化,而且物体能量变化大小是用做功的多少来量度.但功和能不能相互转化. ⑤热现象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单位:摄氏度( ℃ ) 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 0℃ ; 沸水的温度 —— 100℃
2.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常用的液体有水银、酒精、煤油等。
3.温度计的使用:一看:使用前要先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二放:玻璃泡全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三读:
○1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2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液面;
○3读数时眼睛要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
4.体温计:量程:35℃~42℃;分度值:0.1℃ ; 使用前要将水银甩下去。
5.物态变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吸热)。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放热)。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放热)。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放热)。
6.常见的晶体有冰、海波、各种金属;非晶体有蜡、沥青、松香、玻璃等。要求能判别出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曲线。
7.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但温度不变;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但温度不变;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温度不断上升;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温度不断下降。
8.汽化有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
○1沸腾:
a.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b.沸腾条件:①达到沸点; ②继续加热。
c.沸腾时的特点:液体在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不变
○2蒸发:
a.定义:在任何温度下,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气化现象。
b.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液体温度的高低: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液体表面积的大小: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c.蒸发有致冷的作用。
8.液化有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9.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各种物态变化现象。如:雾、露水、霜、冰雹、雪的形成、各种“白气”、窗边的冰花、卫生球变小、灯管变黑、灯丝变细、冰化成水、铁水涛成钢件等。
10.水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海拔越高,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玖』 八下物理、

1.A
2,B
3.A,好简单的物理知识,不看图都行.托里拆利做的试验. 由书上有呢,1.0*100000(标准大气压),约合76cm的水银柱,10米的水柱.准确的是101.325KPa
4.
.大约在公元前450年,德谟克利特创造了原子这个词语.
1897年,在关于阴极射线的工作中,物理学家约瑟夫·汤姆生发现了电子

1909年卢瑟福根据金铂实验的结果指出:原子中大部分质量和正电荷都集中在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当中,电子则像行星围绕太阳一样围绕着原子核。
带正电的氦离子在穿越原子核附近时,就会被大角度的反射。这就是原子核的核式结构。
1919年,物理学家卢瑟福在α粒子轰击氮原子的实验中发现质子
1932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这种射线能从石蜡中打出质子;同年,卢瑟福的学生詹姆斯·查得威克认定这就是中子
盖尔曼证明了这些更小的粒子肯定存在于质子和中子中。之后不久,他在詹姆斯·乔伊斯的作品中读到一句“三声夸克”,于是将这种新粒子更名为夸克。

热点内容
五年级上册语文达标卷 发布:2025-05-14 16:38:37 浏览:871
邓矮的历史 发布:2025-05-14 15:03:50 浏览:621
中小学师德总结 发布:2025-05-14 14:47:39 浏览:720
初中教学进度 发布:2025-05-14 13:33:36 浏览:758
新产业化学发光仪 发布:2025-05-14 13:22:51 浏览:775
带班主任的老师 发布:2025-05-14 13:20:39 浏览:240
氧化铝化学 发布:2025-05-14 13:03:56 浏览:339
绿色化学与环境保护论文 发布:2025-05-14 12:54:28 浏览:435
牛津高二英语 发布:2025-05-14 12:18:39 浏览:888
2014温州师德培训心得 发布:2025-05-14 11:26:56 浏览: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