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清远历史

清远历史

发布时间: 2020-11-19 15:42:29

『壹』 清远有什么历史古迹

金鸡岩(金芝岩)

位于清远市区东北五公里处,是古代拱卫清远城的重要关隘,更是通往清东飞来峡的交通要道。登临山顶,可俯瞰全城美景。
金芝岩仙洞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历代文化名人在此留下了诸多诗文和题刻,如有宋朝的大文豪苏东坡,著名外交家、诗人方信孺;明朝戏剧家、文学家汤显祖,翰林院编修黄佐;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学者屈大均,清朝的广州知府孙绳祖,著名书画家、翰林院编修关槐,广东巡抚、两广总督阮元,翰林院编修史谱,南海举人、书法家熊景星等。

有葛洪炼丹处


飞来寺
清远市城北23公里。为南朝梁武帝时僧人贞俊、瑞霭创建。初名正德寺,唐称禅居寺、广陵寺,广庆寺。南宋理宗赐额“广庆禅寺”、“峡山飞来广庆禅寺”等。雄踞峡山北岸,依山临水,山门正对峡江。跨进山门,大雄宝殿前有广东仅得数棵的玉堂春,春天满树白花,香气四溢。唐代传奇小说中的《袁氏传》,即以此寺为背景。寺后尚有飞泉亭等胜迹。附近还有飞来峡。
飞霞洞
在飞来峡中段飞来寺沿江北上4公里。过锦霞洞石牌坊,踏石阶,入峡山一路去飞霞洞,一路去藏霞洞。飞霞洞建于1911年,为儒、释、道三教合一洞府,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洞中有仙观,规模庞大。仙观四周还有养性楼、天台大楼、波罗密室等建筑,窗明几净,清幽静雅,故有仙庙之称。藏霞洞有藏霞观、报本祠、养真庐等建筑。

观音山王山寺

在佛冈县英佛公路8公里处、海拔1288米。始建于唐代。但现在的建筑都是后来造的。

『贰』 清远是一座历史名城

一、政治概况:清远市现辖清新县、佛冈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阳山县和清城区等5县1区,并代管英德市(广东面积最大的县级市)、连州市两个县级市。全市总面积19152.89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10, 总人口403万人,是广东省21个地级市之中面积最大的和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
二、历史概况:在距今十万年前,清远市就已有人类活动。我市人文历史深厚,自古便有张九龄、苏东坡、杨万里、韩愈、海瑞等许多的历史名人都在这里留下鸿踪和传世力作,与清远的秀丽河山交相辉映,引起历代清远人民的共鸣和自豪感。
1.建制年份:春秋战国时,清远地区属百粤。秦统一中国后,设置行政机构,开发岭南,清远地区属南海郡、长沙郡。清城区的前身清远县,是历史悠久的县份,建制于秦朝(公元前221年),开县至今已经2229年。
2.名字由来: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置清远郡,清远之名由此而始。
3.成立时间:清远于1988年1月7号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清远县,设立清远市;1988年2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
三、地理概况:
1.气候特点:我市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是广东省三大暴雨中心之一。
2.地形特点: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兼有平原、丘陵、山地和喀斯特地形的多样性地貌。
3.地理位置:全境位于东经111 °55'--113°55'、北纬23°31'--25°12'之间,即是位于广东省的西北部、北江中游、南岭山脉南侧与珠江三角洲的结合带上。
4.区位优势:清远——珠三角的后花园,她南连广州、佛山,北接湖南、广西,东及东北和韶关市交界,西及西南与肇庆市为邻,乃“三省通衢”之地;是广东省重要的商品粮、用材林、反季节以及蔬菜生产基地,也是全国三大陶瓷原料产地之一。

『叁』 清远的历史沿革和历史名人

清远历史沿革

发布: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局) 发布时间:2009-11-09

在距今十万年前,本域(即今清远市域。下同)就已有人类活动。《禹贡》划本域分属荆、扬二州,春秋为百越地,战国属楚。但楚国尚未在本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其时在今阳山境有阳禺小国,是岭南原始部落联盟发展的产物。

[秦汉时期]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全国为36郡,本域今之连州市和连南、连山县,以及阳山县之北部属长沙郡。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百越,在岭南设立南海、象郡、桂林三郡。本域今之清城区和清新、英德、佛冈县以及阳山县的南部属南海郡。

秦亡之际,秦将赵佗在岭南立南越国。本域以秦阳山关为界,关南属南越国南海郡;关之北(即秦始皇二十六年属长沙郡之地),汉初高帝五年(前202年)置桂阳县,属汉长沙国桂阳郡。桂阳县是本域建置最早的县份。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定南越,在本域新置中宿、阳山、含洭、浈阳4县,划阳山、含洭、浈阳三县与桂阳县并属桂阳郡,统于荆州剌史部;中宿县属交趾剌史部之南海郡。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时本域全境属吴。黄武五年(226年)析交州东部置广州,中宿县随南海郡属之。甘露元年(265年)析桂阳、南海二郡置始兴郡,本域全境即中宿、桂阳、阳山、含洭、浈阳五县属之,统于荆州。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平吴,始兴郡改属广州。怀帝永嘉元年(307年)析荆、广二州置湘州,本域五县随始兴郡属之。

南朝齐析桂阳县置希平县(治在今连山县北部),又置齐乐郡于希平县,属广州。梁天鉴六年(507年),分湘、广二州置衡州(治在含洭);析始兴郡置清远郡(治在今清远市区)、阳山郡(治在含洭)、梁乐郡(治在今阳山县南部);分桂阳县置广惠县(今连山县地,一作广德县)。清远郡辖中宿、廉平、恩洽、浮护、威正五县(五县均为汉以来之中宿县析置)。阳山郡辖含洭、阳山、桂阳、广惠4县。梁乐郡辖梁乐(今阳山县南部)、洊安二县(洊安县在今怀集县西北,汉时地属苍梧郡封阳县,南齐置洊安县,仍属苍梧郡,此时来属新郡)。清远、阳山、梁乐三郡及其领县统属衡州。浈阳县仍属始兴郡 ,亦统于衡州。 梁承圣二年(553年),在始兴郡置东衡州(治曲江),浈阳县随郡属之。梁承圣末年(555年),分浈阳东部置翁源县,入属清远郡 。 陈天嘉间(560年——566年),清远郡移治翁源,领翁源、中宿、廉平、恩洽、浮护、威正六县,入广州。同时,改治含洭的衡州作西衡州,领阳山郡 、梁乐郡和齐乐郡。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入隋,地方行州、县两级制。开皇九年(589年)平陈,改东衡州为韶州,浈阳县属之。开皇十年,改西衡州为洭州 ,领含洭一县;废阳山、梁乐 、齐乐三郡,以三郡之熙平(同年以希平改)、阳山、梁乐、洊安、广泽(隋初以广惠改)、桂阳六县置连州;废清远郡及所属的中宿、廉平、恩洽、浮护、威正五县,以郡及五县地置清远、政宾县 ,与翁源县同入广州。

开皇十六年(596年),贞阳县(南朝宋泰始三年以浈阳改)并入曲江县。开皇十八年,梁乐县易名宣乐县。二十年(600年),废洭州,含洭县改属广州。仁寿元年(601年)广州改置番州,清远、政宾、含洭三县属之。同年,广泽县改名连山县。

大业三年(607年)废州置郡:连州改置熙平郡,桂阳、阳山、连山、宣乐、洊安、熙平六县属之;清远、政宾、含洭三县属南海郡。大业十三年(617年),宣乐县并入阳山县。

唐改郡为州,武德四年(621年)撤熙平郡复置连州(治桂阳),省熙平县入连山县。连州领桂阳、阳山、连山三县,属江南西道。次年,在含洭复置洭州,领含洭 、贞阳(是年从曲江析置)、翁源三县。又次年,省政宾县入清远县,属广州。广、洭二州统于岭南道。贞观元年(627年),复废洭州;贞阳县复名浈阳县;含洭县改名浛洭县。浈、浛二县与翁源县改属广州。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本域共置六县:属广州的有清远、浛洭、浈阳三县;属连州的有桂阳、阳山、连山三县。二州统于岭南道。隋属熙平郡的洊安县(今地不在本域),此时也已改属广州。光化三年(900年),连州为马楚所据,连州遂属楚。

五代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刘 在广州建南汉国,改广州作兴王府,本域清远、浛洭 、浈阳3县属之。南汉乾亨四年(920年),置英州于浈阳,领浈阳一县。乾和九年(951年),刘晟略定连州,连州及所领之桂阳、连山、阳山3县改属南汉。

[宋元明清时期] 宋初地方行道、州、县三级制。淳化五年(994年)改道为路。政和元年(1111年)本境置有2州6县:连州,领桂阳、连山、阳山3县;英州,领浛洸(开宝四年以浛洭改)、真阳(乾兴元年以浈阳改)2县;清远县属广州。2州与广州统属广南东路。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改连山县为程山县。庆元元年(1195年)升英州为英德府。

元行省、道、路(府、州)、县4级。至元十三年(1276年)于程山县置安抚司,领程山、阳山2县。十五年复程山县为连山县。十七年(1280年)废安抚司,置连州路总管府,十九年降为散州,称连州,治在连山。同年,升桂阳县为散州,称桂阳州,治在今连州,割连州之阳山县来属。于是,治于连山的连州仅领连山1县。2州同属江西行省湖南道,至顺元年(1330年)改属江西行省广东道。

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英德府为英德路总管府,二十三年(1286年)降为英德州,领真阳、浛洸 、翁源三县。延佑元年(1314年)废真阳、浛洸2县入英德州,州领翁源1县。属江西行省广东道。有元一代,清远县属广东道广州路,统于江西行省。

明地方行省(布政司)、府、县三级制。 洪武二年(1369年),降英德州为英德县;撤连州置连山县;撤桂阳州置阳山县;英德、连山、阳山3县同属韶州府。次年省阳山县入连山县;又次年改连山县作阳山县;与清远县同属广州府。英德县仍属韶州府。韶、广二府统于广东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本域全境属广东布政司。十三年(1380年)析阳山县复连山县。十四年复设连州于桂阳,领阳山、连山2县;属广州府。本域此1州4县之建置及隶属关系延续至明末。

清行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三级地方政制。雍正七年(1729年)升连州为直隶州,领连山、阳山二县。嘉庆十八年(1813年)析清远、英德二地置佛冈直隶军民厅(简称佛冈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升连山县为绥瑶直隶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本域置有1 州2厅3县:连州直隶州、连山直隶厅、佛冈直隶厅、清远县、英德县和阳山县。清远县属广州府;英德县属韶州府;阳山县属连州;州、厅直隶广东行省。

[民国时期 ] 民国初地方行省、道、县三级制。元年(1912年)废州置县:本域撤连州置连县;撤连山绥瑶直隶厅复连山县;民国3年撤佛冈厅置佛冈县。于是本域有佛冈、清远、英德、阳山、连山、连县等6县。佛冈、清远二县属粤海道;后四县属岭南道;统于广东省。民国9年(1920年)撤去道一级,县统于省。

民国25年(1936年),广东省政府在全省分设9个行政督察区。本域全境属第二行政督察区(治曲江)。

民国35年(1946年)置连南县。于是本域共置7县。

民国38年(1949年)4月,广东省调整行政督察区划。本域的英德、清远、佛冈3县属第三专署督察区(署英德);连县、连南、连山、阳山4县属第五专署督察区(署连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10月至12月,本域各地相继解放,成立英德、佛冈、清远、连县、连山和阳山等6个县人民政府。1950年5月,连南县也成立人民政府。7县由设在韶关的北江人民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旋改称北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6年改置韶关专员公署)管辖。隶于广东省人民政府。

1953年1月,连南、连山两县合并置连南瑶族自治区(县级)。次年2月复连山县。1955年6月,连南瑶族自治区更名为连南瑶族自治县。1958年“公社化”运动撤小县并大县:佛冈县并入广州市从化县;连县、连南、连山、阳山4县并置连阳各族自治县。1960年复阳山县,连阳各族自治县改称连州各族自治县。1961年10月,广州市复置佛冈县。同年,撤连州各族自治县置连县、连南瑶族僮族自治县(含原连山县)。1962年9月,析连南县置连山僮族瑶族自治县(1965年改“僮族”为“壮族”)和连南瑶族自治县。1963年7月,佛冈县改属韶关专区。

“文化大革命”期间,本域各县分别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取代当地的中共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隶于韶关专区革命委员会。

1979年3月,在韶关改置韶关地区行政公署。本域清远、英德、佛冈、连县、连山、连南和阳山7县属之。

1983年6月,划清远、佛冈2县入广州市;同时,撤韶关地区行政公署,升韶关市为地级市,下辖12县,本域英德、连县、连南、连山、阳山5县属之。

1988年2月28日,清远撤县建市。下辖由清远县析置的清城、清郊两区和佛冈县、英德县、连县、阳山县、连南瑶族自治县及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1992年6月,改清郊区为清新县。

1988年,广东省英红华侨茶场下放给清远市领导,1994年升英红华侨茶场为英红综合经济区(县级),1999年3月更名为清远市英红华侨管理区。2002年11月,撤英红区置英红镇,划属英德市。

1994年4月,撤连县、英德县,分置县级的连州市和英德市。

1995年9月,为配合飞来峡水利工程建设、安置库区移民,划英德市黎溪、连江口、水边3镇及清新县的升平镇设立飞来峡管理区(县级)。2001年10月工程及移民工作完满结束,撤销飞来峡管理区,4镇回归英德市、清新县。

2006年,清远市下辖8个县级行政区:清城区、连州市、英德市、清新县、佛冈县、阳山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和连南瑶族自治县。

钟伟文(清远历史名人) 韩 愈(清远历史名人) 冯 光(清远历史名人) 黄渠成(清远历史名人) 宋 华(清远历史名人) 冯达飞(清远历史名人) 冯达飞(清远历史名人) 冯达飞(清远历史名人) 黄 损(清远历史名人) 熊真沛(清远历史名人) 林名勋(清远历史名人) 刘裕光(清远历史名人) 邬 强(清远历史名人) 莫 维(清远历史名人) 赖松柏(清远历史名人) 朱汝珍(清远历史名人)

另有一份已经发送到你的邮箱里了

『肆』 有谁知道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的历史

历史文化
史书记载,南岭以南广阔地区直至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所以没有君王。根据《根据吕氏有时秋·恃君览》叙述:“杨汉之南,百越之际,敝凯诸夫,余靡之地。缚娄阳禺、驩兜之国,多无国君。”现代中国著名古地理专家顾颉刚先生、谭其骧先生论证,《吕氏春秋》所说“阳禺”,注明“阳山”地区。这是正史最早论及阳山的文字记载。 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岭南设置三郡:南海、桂林、象郡。为了加紧对这一地区管辖,设置“阳山关”,这是古地名“阳山”由来。 《前汉书》九五,《西南夷两粤朝鲜传》(武帝)“元鼎五年秋季,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出桂阳,下湟水……南粤以平,”汉武帝元鼎五年,即公元前面112年,“湟水”即今连江上游,后人为了纪念伏波将军尝德驻军的地方为“将军山”,阳山地区第一座名山由此而得名。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统一岭南,设置阳山县。从此开始历代一直置县,绵延二千一百多年。 《前汉书》二八上,《地理志》记载:“桂阳郡(高帝置,莽日南平,属荆州。)”“县十一。郴、临武、便、南平、耒阳、桂阳、阳山、曲江、阴山。”正史地理志关于阳山县记载。从此开始。西汉、东汉以来,阳山县一直属于古荆州管辖,不属于南海郡管辖。 隋代置熙平郡武德四年(公元首621年)置连州,天宝之年改为连山郡,乾元之年复为连州。根据《隋书》、《旧唐书》、《地理志》记载:“连州连山郡,本熙平郡,(唐)天宝更名”,“县三。桂阳、阳山、连山。”阳山县旧属管辖从隋代开始,属熙平郡、唐武德置连州,唐天宝之年改为连山郡,唐乾元之年复为连州,有唐一代,阳山县一直属连州管辖。以后历代延续,一直至清代。 阳山设县以后,县城史书记载甚详。《旧唐书》四十、《地理志》三、“江南道”七。“阳山 汉县属桂阳郡。”隋“属连州。神龙之年(唐中宗年号,公元705年。)移于洭水之北,今县理是也。一名湟水。”唐中宗神龙之年以前,阳山县城在“洭水”南,公元705年以后,阳山县城一直在“洭水”北,阳山县政府所在地一直在城北,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 唐代贞元年间,韩愈任阳山令。办公闲遐之时常和学生区册、区弘一起,在县东三门滩下吟诗作赋,垂钓江边。韩愈作于阳山的文章《送区册序》记载甚详。韩愈离任,北宋开始,韩公在阳山古迹扬名于世,连州刺史林概慕名访查,为韩公读书钓鱼两台作牌记。之后,阳山县令明朝时为纪念韩愈常与友人在此坐矶垂钓建亭,并于矶石上题名刻字。亭为四柱四角,金黄琉璃瓦,并不见出众,但它是建在一块高约2.5米,长4.5米、宽1米的石台之上,顿时气势倍增,别具特色。明代隆庆年间,于亭后建韩文祠,在亭左临塔溪岸边建韩山书院。 历代阳山古迹名胜,韩公钓鱼台必在其中,俗称“钓矶清风”。国家编定旅游名胜大词典有专门词条介绍。韩公钓鱼台,是阳山县入选国家编定大词典专有词条之一。
参考:网络

『伍』 清远楼的历史变迁

清远楼位于古城宣化正中,是张家口众多文物古迹中的佼佼者。清远楼,又名钟楼,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是一座重搪多角十字脊歇山顶的高大建筑。楼建在高8米的十字券洞上,南与昌平、北与广灵、东与安定、西与大新四门通衡。与城内镇朔楼、拱极楼成一轴线。券洞内500年前的铁轮车辙明显可见。楼外观3层,内实层,通高25米,楼阁高17米,为3开间,6塔椽,前后明间出抱厦,四周有游廊,支立24根粗大廊柱。上搪为绿色琉璃瓦顶,腰搪、下搪为布瓦顶。梁架斗拱精巧秀丽,循角飞翘,生气盎然。

楼上层搪下,悬挂愿额4块,南曰清远楼,北曰声通天颖,东曰耸峙严疆,西曰震靖边氛。楼内悬有明嘉靖十八年公元年铸造的宣府镇城钟一口。该楼造型别致,结构精巧严谨。可与武汉黄鹤楼媚美,在国内同属罕见,索有第二黄鹤楼之称。该楼建筑独具一格,为我国古代精美艺术建筑之一。
明朱元障第19子曾在清远楼西侧建谷王府,屯兵万全,以御夕夷。
1744年清乾隆皇帝北巡路过宣府,拨白银10万两重修清远楼。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宣化,义和团首领大阿吾曾在清远楼鸣钟聚义,率众设伏于城北烟筒山处,痛击联军贼寇,杀死德军指挥官约克上校。
清远楼历尽沧桑,“文革”期间遭受严重破坏。
1986年文化部主持对清远楼进行了全面修复。修复后的清远楼碧瓦青砖,金龙玉兽傲首长空飞檐翘角宏宇轩昂,廊柱斗拱披红挂翠,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古钟高悬,风铃叮当,显得古朴、典雅、雄伟、壮观。
1988年,清远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券洞内500年前的交织着的两道铁轮车辙清晰可见,可想当年车辚辚、马萧萧,鞭声盈耳、市景繁茂之景象。宣化清远楼就像是一位历史老人,从诞生,500多年的风雨沧桑,都珍藏在它的记忆里。1988年,清远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清远楼遥相呼应的宣化镇朔楼,建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为重檐九脊歇山顶的高大建筑,两层通高15米,十分雄伟壮观,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朔楼以明代宣府镇总兵例佩“镇朔将军印”而得名。是宣府军事冲要之地的标志。乾隆皇帝于乾隆十年巡幸口外木兰,自多伦诺尔回銮驻跸宣化府,并御笔亲书“神京屏翰”四个大字,由直隶总督那苏图刊悬于镇朔楼上,成为对宣化府重要地位最贴切的评价。楼内原有大鼓一面,故又俗称鼓楼。

清远楼、镇朔楼所在的宣化城,历史悠久,北魏拓跋嗣永兴五年(413年)始筑土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由谷王朱穗拓展城廓,明正统年间建筑砖墙。宣化古城周长20里,比明代重建的西安城垣还要大一些。清远楼历尽沧桑,1986年文化部拨款39万元,对清远楼进行了全面修复,修复后的清远楼碧瓦青砖晶莹剔透,金龙玉兽傲首长空,飞搪翘角宏宇轩昂,廊柱斗拱被红挂翠,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古钟高悬,风铃叮当,显得古朴、典雅、雄伟、壮观。乐在景区清远楼和镇朔楼,都位于张家口市宣化区城内正中鼓楼北街。清远楼在街之北端,镇朔楼在街之南端,两楼南北对峙,相距仅200米,各具英姿,给宣化这座古城平添了许多情趣。
清远楼,属明代中期建筑,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建成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它是一座重檐多角、十字脊歇山顶的高大建筑。楼外观三层,内实二层,通高25米。楼建在高8米、东西长28米、南北长26米的砖砌高台上,高台下有十字形拱券门洞,为宣化城的“昌平”、“广灵”、“安定”、“泰新”四门通衢。
楼体平面布局为亚字形。楼体四面皆出抱厦,周围有游廊,深架斗拱精巧秀丽,檐角飞翘,翼如鸟飞,生气盎然,俏丽异常。楼顶四面层檐下,每面悬挂匾额一块:南曰“清远楼”,北曰“声通天籁”,东曰“耸峙严疆”,西曰“震靖边氛”。除南面匾额外,均为清乾隆朝议大夫、工科给事中吴炜所题。
楼内悬有明代嘉靖都御史郭登庸所铸铜钟一口,名曰“宣府镇城钟”。钟高2.5米,口径1.7米,重约万余斤,用四根通天柱架于楼体上层中央。击打该钟,声音清脆宏亮,悠扬动听,可远传40余华里,楼顶北面檐下悬挂的“声通天籁”匾额,就是对钟声很好的形容。因为这钟的缘故,所以清远楼俗称钟楼。被评为中国公认最佳明星啤酒、“河北五大名饮”之一的宣化钟楼牌啤酒,其品牌就是以此钟楼命名的。
清远楼建筑独特,造型精美,别具一格,全国罕见。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中国高超的古代建筑艺术佳作之一,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抢救这一罕见的古代建筑,1986年国家文物局拨巨款进行了全面修复,使这一文物古迹恢复了青春。

『陆』 清远市伟诚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的历史是从哪起源的

他们的历史比较久了,从1993年创建的清远市伟诚塑料制品厂,演变发展后在2015年成立了清远市伟诚塑料制品有限公司

『柒』 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历史

http://ke..com/view/150476.htm#2
连州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西汉初(公元前183年)立县,隋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建州,称连州。连州2000多年前便有历史记载,许多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如唐代文学家韩愈,诗人刘禹锡,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南宋宰相张浚、学者张式,明代诗人屈大均,清代学者翁方纲等文人雅士、墨客骚人都在这里留下了诗文、墨迹和碑记。连州又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汉代伏波将军路博德、南宋著名将领岳飞以及唐朝黄巢都在连州驻守过。当年邓小平、张云逸曾率领红七军转战连州,留下一段佳话。连州还是唐朝宰相刘瞻、晚唐诗人孟宾于和抗日名将冯达飞的故乡。

『捌』 清远有多少年历史

春秋战国时,清远地区属百粤。秦统一中国后,设置行政机构,开发岭南,清远地区属南海郡、长沙郡。汉初,属赵佗称号的南越国。高祖年间(前206—195年)先后置桂阳县(今连州一带)、阳山县、浈阳县和含匡县(浈、含今为英德市境),均属桂阳郡。元鼎六年(前111年),置中宿县(原清远县一带),属南海郡。
??
??三国时,各县隶属始兴郡。
??
??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置清远郡,清远之名由此而始,辖中宿、威正、平、恩洽、浮护五县。还置阳山郡,辖阳山、桂阳、广德(后改称广泽、连山)等县。在含匡设衡州,领阳山郡。
??
??隋开皇十年(590年),废清远郡及其所属的中宿等县,置清远县、政宾县(今清新县滨江一带),仍属于南海郡。同时,废阳山郡改置连州,把衡州改名为匡州。二十年(600年),废匡州,其属县改隶广州府。
??
??唐武德六年(623年),政宾县并入清远县,属广州府。天宝元年(742年),连州改置连山郡。
??
??五代南汉乾享五年(921年),于浈阳县设英州。
??
??宋宣和二年(1120年),英州改置真阳郡,含匡、浈阳先后改名为含光县、真阳县。庆元元年(1195年),真阳郡升为英德府。
??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英德府改为英德路总管府,不久又降为州,并含光、真阳县。庆元元年(1195年),真阳郡升为英德府。
??
??明洪武二年(1396年),英德州改置英德县,属韶州府。十四年,连州和阳山、连山二县改属广州府。
??
??清雍正五年(1727年),连州为广东省直隶州,领阳山、连山二县。嘉庆十八年(1813年),由清远、英德两县划地设广东布政司佛冈军民厅(相当于县级建制)。
??
??民国元年(1912年)连州改称连县。民国3年,佛冈改厅为县。抗日战争期间,广东省政府北迁连县,清远各县均属广东省第二行政督察区(驻连县)管辖。民国35年,由连山、连县、阳山三县划地,新置连南县。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佛冈县曾先后归属韶关、广州、佛山管辖外,各县先后由北江行署、韶关专署、韶关行署管辖。1953年,连南与连山合并为连南瑶族自治(后改为县)。1958年,连县、连南、连山、阳山四县合并,称连阳各族自治县。同年,佛冈、从化两县合并,称从化县。1960年恢复阳山县。1961年恢复佛冈县,属广州市辖。1961年,恢复连县、连南瑶族自治县。1962年,成立连山壮族瑶族县。1963年,佛冈县由广州市划为韶关地区管辖。1983年7月,韶关地市合并,将清远、佛冈两县划归为广州市,其余各县属韶关市管辖。
??
??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清远县,设立清远市,原清远县分为清城、清郊两个市辖区(1992年清郊区改为清新县),并划广州市市属的佛冈县和韶关市属的县、阳山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英德县为清远市所属(英德、连县1994年改为县级市)。
??

『玖』 历史上的清远名人及历史

清远名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榜眼朱汝珍
朱汝珍(1870—1942年),字玉堂,号聘三,又号隘园,清远人,清末民初法学家。光绪三十年(1904年)末科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
老一辈的清远市民在津津有味地回忆清远历史时,总免不了要提到朱汝珍。原来,朱汝珍本来应该是清代末科的状元,但是由于姓名和籍贯的缘故而与状元无缘——
按照惯例,甲辰恩科的主考官在阅评完所有考生的试卷后,从参加殿试的273名考生的试卷中挑选出10份,并按名次排列好(其中朱汝珍第一,刘春霖第二),呈送给慈禧太后“钦定”。慈禧太后翻开主考官列为“头名”的试卷,见该卷虽然文词畅顺华丽,但字体却为粗笔楷书,因慈禧性喜疏淡清新字体,故看后不禁连连摇头。当她看到“朱汝珍”这个名字时,心中更是不由得陡然升起一股厌恶之感:夺魁的举子是广东人朱汝珍,不禁让这位老佛爷想起太平天国的洪秀全,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高举反清大旗的孙中山……这些人都出自广东,在慈禧看来,广东是出叛逆的地方。加之朱汝珍姓名中有“珍”字,“朱”与“诛”同音。珍妃支持光绪皇帝变法改良,被推入井中溺死,“朱汝珍”这三个字一下就触动了慈禧那根敏感的神经。于是她将朱汝珍的试卷扔到一旁,状元之门对他关闭了。相反,慈禧觉得刘春霖这个名字有吉祥之兆,又是贵州人,便将他提升为状元,朱汝珍只好屈居榜眼了。
据史料记载,在考取榜眼前,朱汝珍发奋读书,曾以县试冠军入读清远县学,22岁时又凭优异成绩考入广雅书院,取列广州府闱第一。27岁考取拔贡,以朝考一等钦点七品小京官,签分刑部江苏司行走,开始了仕途生涯。朱汝珍中了榜眼后,授翰林院编修。他不同于清朝的遗老,安于现状,抱残守缺,而是能跟时代步伐前进,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1906年,他决心赴日本东京政法大学深造,回国后任京师法律学堂教授。第二年,任第一次法官考试贵州省主考。1930年南归,受聘为香港大学教习;1933年任香港孔教学院院长兼附中校长。
朱汝珍不仅是一个科举生,他还是一个抗日爱国者。抗日战争爆发时,朱汝珍早已是68岁的老人家,他由于受爱国思想驱使,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他在香港主持清远公会,组织募捐、义演为抗战筹款。香港沦陷后,他不惧日本人和汉奸的威逼利诱,拒绝与日本人合作。这期间,年事已高的朱汝珍还发动组织归乡指导委员会,极力帮助因战乱流离失所的难民疏散回乡。抗战期间,有3万多清远人在香港谋生。他们大都是从乡间逃荒走难流落到香港的农民。1941年12月香港沦陷后,平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纷纷离港返回内地谋生,一些有实力的社会社团也积极协助乡人回乡。当时在香港的清远人,要回乡又缺路费,许多人只好流落街头乞食,病倒街头。朱汝珍主持的清远公会想方设法帮助难民回乡。1942年,同乡会要组织3万多清远难民疏散回乡,但由于这时日本人已有所察觉,将公会的账号冻结了,一时筹措不到经费,难民的处境异常艰难。后来幸经朱汝珍斡旋,同乡会才解决了全部疏散经费。1942年2月、3月间,第一批几百名难民从九龙步行经过深圳到达东莞虎门乘船返回广州,再坐车回清远。到三月底,最后一批难民也顺利启程了。三万清远难民得救了!
我还了解到,朱汝珍写得一手好诗文,又擅长书法艺术,行书疏淡和平,娴静爽利,有晋唐遗风。他知道刘春霖、商衍鎏、张启后也有书画作品,便将四人的作品配成一套,名为“四屏”,成为当时极享盛名的书画作品。朱汝珍著作颇多,主要有《词林辑略》、《词林姓氏韵编》、《清远县志》、《阳山县志》等。在清远市阳山县七拱镇大禾岗学发公祠里还保留着多副由朱汝珍所撰并书的石刻对联。
家乡出了这样一个榜眼。毋用置疑,朱汝珍是清远人的骄傲!
清远市博物馆记载着朱汝珍的史实

热点内容
科高教育 发布:2025-05-15 04:51:38 浏览:764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试卷 发布:2025-05-15 03:39:22 浏览:833
叶开语文 发布:2025-05-15 03:38:08 浏览:879
北京假体隆鼻多少钱 发布:2025-05-15 02:49:41 浏览:117
年度师德师风自查报告 发布:2025-05-15 02:16:35 浏览:334
是在下输了是什么梗 发布:2025-05-15 01:59:54 浏览:289
教育课 发布:2025-05-15 00:39:16 浏览:887
笔画视频教学 发布:2025-05-15 00:06:14 浏览:99
小班幼儿英语 发布:2025-05-15 00:00:31 浏览:854
思教育网 发布:2025-05-14 22:14:17 浏览: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