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长征历史

长征历史

发布时间: 2020-11-19 15:44:00

① 长征的历史价值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毛泽东战略思想的伟大胜利,是广大红军指战员英勇奋战的结果。它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极其伟大的意义:

长征是历史的新纪录,是世界上空前未有的。中国红军在长征途中,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战胜人间稀有的艰难困苦,开辟了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

长征是宣言书,它宣告红军师不可战胜的力量。在长征途中,国民党蒋介石妄图把红军一口吃掉。红军在毛泽东领导下,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威逼昆明,击溃国民党军许多追歼部队。

接着,又向北胜利前进。在长征中红军共击溃国民党军410个团和无数土匪、地主武装,占领五六十个城市,一路浩浩荡荡,所向无敌,是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围追堵截遭到破产。这充分证明了红军是英雄好汉,是不可战胜的力量。

长征是宣传队,它在中国广大地区内宣告:红军的道路就是人民解放的道路。红军不但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军队,而且又是一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宣传队。红军在长征途中随时向群众宣传抗日道理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尤其是红军进入大别山彝族少数民族地区时由于历史上造成的民族隔阂,以及反动派的造谣欺骗,曾受到彝族三个家族的袭击,致使红军长征一度受阻。红军便向他们宣传、解释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刘伯承还与彝族首领结拜兄弟盟友。

此后,红军不但安然通过,而且在沿途得到彝族人民的帮助,有些彝族人民还参加了红军。红军的宣传,提高了人民的政治觉悟,使各族人民深切认识到红军是人民解放者,认识到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能获得真的的解放。

② 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一、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

因为对国民党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所以共产党才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

1934年4月,中央红军(1月,由红一方面军改称)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

二、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

1、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寻找真理的伟大远征

从一定意义上说,困难是政党进步最稳固和最靠得住的阶梯。真理往往都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找到的,困难是寻找真理的加速器,困难越大,人们离真理就越近。艰苦卓绝的长征使中国共产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接近、检验和接受真理。

2、长征中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湘江战役失败后,为了纠正“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这次会议是我们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会议解除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打开新局面最重要的保证。

3、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长征留给我们党最为宝贵的经验

对于长征来说,每一次危急关头,都可能孕育着胜利,而每一次的胜利,又都可能潜伏着失败。长征中红军能一次次转危为安,都离不开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能够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坦然面对遇到的问题,并不断总结教训。

因此,长征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也正是长征使中国共产党迅速抛弃照抄照搬洋教条,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立足本国实际地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地依靠人民,最终将中国革命引向成功的道路。

(2)长征历史扩展阅读

长征名称的由来:

1935年8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沙窝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指出:“ 一方面军一万八千里的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的伟大事业”。9月12日,中共中央在俄国界会议作出的《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中指出,红军进行了“二万余里的长征”。

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由红一方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改编而成)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了长征。当天,毛泽东即指出:红一方面军长征“根据红一军团团部汇总,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

11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中明确提出:红一方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长征。跨过了十一省的中国领土,以一年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胜利的到达了中国的西北地区,同陕甘两省原有的红军取得了会合”。

这就是目前找到的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最早文献记录。随着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广为流传,这一伟大壮举的影响不断扩大,“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就逐渐成为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

③ 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

红军长征胜利有着很重要的历史意义,长征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使中国共产党有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实现了我党北上抗日的总方针;通过长征也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确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导。

 伟大的红军长征,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篇章。长征途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正确解决了关乎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三个全局性问题,即引领红军向哪里去的战略方向问题,使党和红军摆脱被动局面的军事指挥问题,结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问题,从思想上确保了红军长征胜利。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实行符合实际的战略策略,这一我们党在血的教训和生死存亡考验中认识并确立起来的思想路线及其取得的重大思想成果,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伟大的红军长征,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红军长征胜利,使党中央领导中国革命大本营奠基于西北,巩固和发展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使其成为中国革命的政治中心,为党和红军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红军长征的磨难和考验,锻炼了中国革命力量,党员和红军质量显著提高,为党的队伍和革命力量的壮大、为革命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基本骨干。
  
红军长征实现了我们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信心和勇气。红军长征胜利,为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伟大的红军长征,培育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
  
红军长征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弘扬伟大革命精神的胜利。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④ 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意义

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

一、红军长征是在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危机、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情况下发生的。

1、“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开始。日军加紧侵华,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团结御侮、抗日救亡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政治主题和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

2、蒋介石却逆历史潮流而动,顽固以“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国策,一再对日妥协,不断调集重兵“围剿”苏区和红军。

3、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抗日大旗,不断发表宣言,强烈谴责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表示对日宣战,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日;提出在立即停止进攻苏区、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和武装民众等三项条件下,红军准备与任何部队签订停战协定,共同抗日。

二、然而,在党内取得统治地位的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却在革命的生死关头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使党和红军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

1、他们无视敌强我弱的客观现实,反对红军行之有效的“诱敌深入”方针,主张实行先发制人的进攻战略。在这种进攻战略下,他们反对必要的游击战和运动战,“要求阵地战和单纯依靠主力军队的所谓‘正规’战”等等。

2、王明“左”倾错误推行的恶果,是鄂豫皖、湘鄂西苏区的第四次反“围剿”和中央苏区、湘赣、湘鄂赣、闽浙赣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相继失败,红军遭受惨重损失,部队的建设受到严重破坏,党和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3、中央苏区反“围剿”的失败,改变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大格局,影响了其他苏区,使长征由局部演变为全局性的战略转移。

两大危机,考验着濒临绝境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以谋生存、图发展为主旨的长征随之在中华大地上展开。

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

长征的胜利,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

一、进行军事上的战略大转移,实现开辟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历史性转折

弱小的红军只能向经济、交通都比较落后,国民党统治也相对薄弱的中国西南部、西部和西北部转移。这样,红军的战略转移便发展为万里长征。各部红军转移的走向基本一致,形成了途中各部的会师,并由局部会师发展为三大主力会师,终于跳出敌人的包围圈,胜利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奠基于西北。

红军长征虽然付出了巨大牺牲,但避免了党和红军覆亡的危险,保存了革命的火种,扩大了党的影响,锻炼了党的队伍,使党和红军由重压下的战略退却成功转变为开辟中国革命新局面的伟大进军,推动实现了中国革命由低谷向高潮、由被动向主动的历史转折。

没有红军长征的胜利,就不会有人民军队后来的发展壮大,也不会有中国革命的重新兴起和最终胜利,更不会有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长征,无可置疑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重大历史转折点。

二、形成中国革命成熟坚强的第一代领导核心,迈出走适合中国国情革命道路的决定性一步

长征初期,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仍为“左”倾教条主义所统治,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从而导致湘江战役的失利,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而“左”倾错误领导人却不顾严峻形势,仍然坚持进军湘西。

危急时刻,毛泽东同志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以避开敌人伏击。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等中央多数同志支持采纳了毛泽东同志的建议。随后,红军出其不意进军贵州,取得节节胜利,把国民党的几十万大军甩在后面,争取了主动。

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从而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重大问题的重要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红军长征的历史功绩,不仅仅在于实现了战略转移、建立了新的根据地,更重要的是,经过长征的艰苦探索,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自己坚强成熟的领导核心。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领导下,迈出走适合中国国情革命道路的决定性一步,为最终取得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奠定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坚实基础

长征是在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任务的情况下发生的。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后,又把其侵略魔爪伸向了华北地区。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迅速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西北胜利会师,完成了参加抗战的战略集结。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党的领导下,作为红军继承者的八路军、新四军迅速奔赴抗日前线,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红军长征,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紧密联系在一起,把长征前进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的前沿阵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壮大人民革命力量,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开辟了光明前景。

四、铸就彪炳千秋的长征精神,树立永恒的人类精神丰碑

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人间奇迹,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长征精神,生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风范,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充分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长征精神突破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4)长征历史扩展阅读:

毛泽东在报告中,对红军长征的意义做了高度评价。他满怀激情地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⑤ 红军长征有哪五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1、红一方面军

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1934年10月初,博古等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人决定放弃中央苏区,将中央红军主力及中共中央机构向西转移至湖南西部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这一决定未经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

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及机关直属队共七万五千至八万一千人,从长汀、古城向西转移,由此开始了中央红军历时两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二十四师和地方部队共1.6万余人则被留下在项英、陈毅等人领导下进行游击战,开始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2、红四方面军

红四方面军是工农红军主力之一,由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领导,1931年11月7日成立于鄂豫皖苏区。1932年5月遭受国民党军围剿,于9月突围西行五千里,于12月过大巴山入川北,1933年1月占领通江,建立川陕根据地,这是第一支长征的红军。

1935年3月28日至4月21日,张国焘战略配合红一方面军,发起嘉陵江战役,令红四方面军放弃川陕根据地,强渡嘉陵江,向西挺进,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副总指挥王树声。5月中旬占领了茂县、理番。6月,抵达岷江以西的懋功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6月17日,张国焘、陈昌浩反对向东向北发展的川陕甘方针,复电中共中央,认为“北川一带地形给养均不利大部队行动”,“敌已有准备”、不宜过岷江东打。提出向西发展,“组织远征军,占领青海、新疆”。

不久,张国焘率左路军穿过松潘草地到达阿坝后,拒绝继续北上,南下再过草地,希望能在西康创建根据地,但屡遭挫折,部队损失严重。

3、红二方面军

红2、红6军团长征,同缸四方面军在甘孜地区会师1935年9月,国民党军130多个团对湘鄂川黔苏区进行新的“围剿”。

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军委分会决定,红军转到外线寻求机动,创建新苏区。11月19日,红2、红6军团共1.7万余人从湖南省桑植地区出发,退出湘鄂川黔苏区,开始长征,向南渡过澧水和沅江,于11月底进占淑浦、辰溪、新化、蓝田地区。

1935年11月19日南下湖南桑植刘家坪开始展开长征,于1936年4月在云南丽江渡过金沙江,翻越玉龙雪山。1936年7月2日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1936年7月5日,奉中央军委指示,红二军团、红六军团与红三十二军组成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政治委员关向应。在红四方面军左纵队之后跟进,1936年10月22日在甘肃静宁县将台堡(今属宁夏)与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会师,行程近两万里。

4、红二十五军

红二十五军1931年10月成立于鄂豫皖苏区,1934年10月按照中共中央指示,红二十五军主力和鄂豫皖省委从河南省罗山县向西转移,进入陕南,11月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此时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参谋长戴季英、政治委员吴焕先、政治部主任郑位三。

1935年7月,为策应中央红军,西进甘肃东部,9月到达陕甘苏区,与刘志丹陕北红军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会师会于延安附近,成立第十五军团,共约七千人。在红一、三军团到达陕甘苏区后,与之合编为红一方面军。

5、三大主力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保存了力量约3万人。

同年年底,红四方面军部分主力(约一半)加上红一方面军红五军团组成“西路军”,约两万人,在虎豹口度过黄河之后,向甘肃河西地区前进,打通对苏联的国际交通线失败,全军仅剩四百余人,在李先念等人的带领下,到达新疆星星峡,被新疆军阀盛世才缴械投降。

中共中央对红二、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表示极大的欣慰和关怀。7月22日,中共中央指示红二、红四方面军,“以迅速出至甘南为有利”,“取得三个方面军的完全会台,开展西北伟大局面”。

27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共中央西北局,任命张国焘为书记,任弼时为副书记,统一领导红二、红四方面军的北上行动。

8月5日,红二、红四方面军先后从包座地区出发继续北上,通过腊子口,击溃国民党军的拦阻进入甘南,于9月中旬控制了漳县、洮州、泪源、通渭、成县、徽县、两当、康县_8座县城及附近广大地区。这时,红一方面军主力由宁夏的豫旺堡地区南下,接应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

9月21日,张国焘违背中共中央关于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师,尔后向宁夏发展的决定,命令红四方面军撤离通渭等地西进,拟从兰州以西之永靖、循化间渡过黄河,单独向甘北发展。27日,中共中央电令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北上,迅速实现3个方面军会师。

30日,红四方面军折返北进,10月9日在会宁同红一方面军会师。10月4日,红二方面军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从两当、徽县、成县、康县地区开始北移,22日在静宁以北的将台堡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长征胜利结束。

(5)长征历史扩展阅读: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又名华夫,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共产党党员),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

1934年4月,中央红军(1月,由红一方面军改称)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

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

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

⑥ 长征的历史背景

长征的历史背景: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在王明的“左倾”错误指导下失败,被迫长征。  历史意义:完成了战略转移,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宣传了党的宗旨,发扬了革命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王明“左”倾错误推行的恶果,是鄂豫皖、湘鄂西苏区的第四次反“围剿”和中央苏区、湘赣、湘鄂赣、闽浙赣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相继失败,红军遭受惨重损失,部队的建设受到严重破坏,党和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中央苏区反“围剿”的失败,改变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大格局,影响了其他苏区,使长征由局部演变为全局性的战略转移。

(6)长征历史扩展阅读:

80多年前,四路红军相继撤离苦心创建经营的苏区,跨越万水千山,历尽千辛万苦,胜利完成了这次决定中国命运的革命力量的战略大转移,创造了人间奇迹。

伟大的创举必然顺应时代的需求。那么,红军长征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

红军长征是在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危机、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情况下发生的。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开始。1932年,日军向上海发动进攻,制造了“一二八”事变,进一步加快侵华步伐。1933年春,日军相继攻占山海关、热河,并侵占长城以北沿线部分地区,锋芒直指平津。

日军加紧侵华,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团结御侮、抗日救亡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政治主题和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

但蒋介石却逆历史潮流而动,顽固以“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国策,一再对日妥协,不断调集重兵“围剿”苏区和红军。

1933年4月6日,蒋介石在《告各将领先清内匪再言抗日电》中宣称:“剿共”前线的将领“若复以北上抗日请命,而无意剿匪者”,“决不稍加姑息”;“侈言抗日”,“立斩无赦”。在蒋介石集团的不抵抗政策下,“一二八”抗战、长城抗战相继以失败告终。

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下,蒋介石集团“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遭到国人不满和舆论谴责,甚至遭到了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人和地方实力派的反对。

发表于《独立评论》上的一篇题为《假如我是蒋介石》的文章,批评不抵抗政策是“最下流的自杀政策”,它使中国变成“一大块肥肉”,然后日本“一刀一刀的割去”。

在广东的国民党中央委员致电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认为“今日事势,舍抵抗而外,实无其他救亡之道”,要求国民政府切实进行抗战。1933年5月,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随后收复了察哈尔省全部失地。

⑦ 长征的历史价值

大家好,我是陌上小桑树,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长征对于现在。

首先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长征或者长征没有胜利,那么就没有新中国正是长征,保存了革命的火种,为新中国留下了未来。

我们当下所享受的生活,都是我们的革命先烈一次次的战斗所争取而来的。

同时即便时隔多年,但是长征对于我们的激励依然存在,我们的先烈在那样艰难的条件之下,跨越了25,000里的长征,度过了艰难险阻,最终到达了目的地。

试问我们生活之中的那些艰难跟长征比起来算什么,当我们生活之中有一些所谓的无法克服的问题的时候,应该想一下长征,想一想当初的革命先烈们。

⑧ 真实的长征历史是怎样的

长征的实质是以疲累痛苦代替战斗,以保存有生力量。
是在无能逃避追杀的情况下,选择一种最痛苦的方式,让追杀的人也畏惧这种痛苦,从而不愿意追杀。
红军的走雪山,过草地就是如此,总是选择最难走的路线,因为这种地方,国民党的车辆没法走,大炮没法拉,而国民党的士兵也不愿意冒险走这种路。
而共产党为什么要走这样的路呢?
也是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时,显然不是这样做的,直到太多的人死去,终于不得不接受毛泽东的建议,实际上遵义会议应当说不是毛泽东思想赢得了大家的赞同,而是当时的形势让大家不能不赞同,如再象以前那样,恐怕大家都要被敌人杀死。
所以,在初溃败时,毛泽东提出的建议是根本不可能被认同的。
有人说,蒋介石在长征中并没有太追杀共产党,原因应当有二,一是国民党中的一些将官与共产党的将官有交情,例如与朱德有交情,故意放行。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愿意到那么痛苦的地方去追,本来跟着共产党跑都已经累个半死了,再不顾命的到雪山草地上去追,还要不要人活了?国民党的士兵不愿意追,国民党的官员也不愿意去追。
共产党在长征中的艰难达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程度呢?一贯以军纪自诩的共产党,竟在党史中承认有些红军战士抢劫了老百姓的物品,例如,著名的许士友将军的下属就曾这样做过。这样说不是对红军的指责,而是说明当时有多艰难。
而且,红军由长征前的八万多人锐减到长征后的两万多人,很多人不是因为战斗打死的,相反,根据史料来看,相当多的人是病死,累死,饿死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长征比人们想像的,比史料所说的可能还要痛苦,悲惨。逃命而且是非常痛苦的在逃命!正如毛泽东所说:天上飞机,地上国民党士兵……
因此,从一般的角度来看,长征不过是一次溃逃,而且是很悲惨的溃逃,在溃逃中为了保命只好往那种连追赶的人也不愿意去的地方跑,是以痛苦来换命。如林彪就是这种看法。但从战略的意义上讲,长征保存了有生力量,长征虽然比一般的逃命痛苦的多,但也为将来的反攻保存了力量。
虽然政府的史料中未提到国民党在当时是如何评价共产党的长征,但可以想像,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已经够国民党嘲笑共产党了,之后拖家带口的溃逃,让国民党当靶子打,更是会让国民党嘲笑,最后,共产党为了保命,竟然往那些鸟不拉屎的地方跑,可以想像,追剿共产党的国民党官员在向蒋介石做报告时会如何的描述,而蒋介石及他的高级将领将会怎样的嘲笑共产党,更可以想像,当时的国民党报纸会如何评价。
在这种肆意嘲笑与轻视下,对于自己嘲笑和轻视的敌人,必然的,国民党不会太认真了,这也是共产党在长征的后期打仗很少的原因之一。
也可以想像,当中央红军与张国焘的军队相遇时,中央红军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经历了那么多的痛苦,死亡,还要受敌人与自己人的轻视。穿着如同破烂一般的中央红军,打了败仗的中央红军,岂能得到地方红军的尊重?这也是张国焘叛变的原因.
在有的人看来,毛泽东的长征是宣言书是可笑的,但它是复仇的号角,承受了如此多痛苦,侮辱与轻视的共产党要复仇。
在长征后期,在不太被国民党追剿的时期,在那种痛苦之中,共产党应当更多的是凝聚着仇恨。而有过这们经历的人是最可怕的,他经历过痛苦,他又受到侮辱与轻视,但他的心已变得坚韧,这样的人是以一挡百,以一挡万的。
长征在当时可称为共产党的奇耻大辱,为了保命,主动向那些寸草不生的地方跑,这在国民党看来会有多可笑!这已不是单纯的战胜了,而是在戏弄自己的对手(甚至在当时,国民党都不会承认共产党是对手.)。
一个人受到这种耻辱就已经很可怕了,两万多人受到这种耻辱,将是极其可怕的。
而所谓的四渡赤水,实在是不得不为之,在当时逃命的情况下,谁愿意多走路?四渡赤水是毛泽东的荣耀,但也不能不说人在急的时候,毛泽东的才能超常发挥,四渡赤水,实也是被逼出来的。
事后虽然可以成为光荣,但当时的艰难显而易见,如果不是不得已,本就累得要死的红军哪会这样做?
长征是一次真正的锻炼,只此一次就将红军炼成了。长征锻炼了红军的肉体,更锻炼了他们的精神。
从此后,他们再不是一支轻浮的部队了。事实上,很容易就可以看出来,长征之前的共产党与长征之后的共产党判若两人,之前的共产党如同孩子一样幼稚,而在长征之后,直接成长为成人。

长征在当时被鼓吹成一次宣言书,有人可能会看成这是打肿脸充胖子,事实上在部分上确是如此,那是由于需要,但也确实鼓起了人们复仇的决心。
但到了后来,就确实成为共产党的光荣了。
究其根底,这种光荣不是由于“光荣”,而恰恰是由于耻辱,在那样的艰难下,在那样的被侮辱后,共产党能重新崛起,当时的耻辱不但不成为耻辱,反倒成为光荣,这才是长征为共产党一再提及的主要原因。
如此说既不是说夸耀,也不是贬低共产党,而是推测当时的真实情形.

⑨ 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一、历史背景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

1934年4月,中央红军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

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保存了力量约3万人。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长征,转战14个省,冲破国民党军数十万兵力的围追堵截,翻越终年积雪的崇山峻岭,通过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克服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完成了战略转移的艰巨任务。至此,长征胜利结束。

二、意义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

(9)长征历史扩展阅读

长征原因:

原因一: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红军长征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敌人实力强大,二是我党犯了错误。1933年9月,蒋介石集中5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五次“围剿”。随着战局的发展,国民党军队逐步占领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大部分地区。

这个时期,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我们党内占据了统治地位。他脱离中国革命实际,否认敌强我弱的基本形势,要求红军采取积极进攻的路线,使红军在战略上完全陷入被动。

蒋介石集全国的财力和军力于一身,而中央红军只有不到10万人,加上苏区财力物力有限,劣势显而易见。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面临失败,党和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

原因二:考虑重开革命新局面,中共中央主动进行战略转移

在粉碎敌人“围剿”已经没有可能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在1934年5月提出了战略转移的设想,并报告了共产国际。由于中共中央执行了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使得中央红军在国民党“围剿”下处境十分艰难。

于是,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主动撤离中央苏区,前往湘西与贺龙的红二军团会师,重建革命根据地,重开革命新局面。

原因三:原来相对稳定的战略格局被打破,局部长征最终演变成整个主力红军的长征

中央红军撤出中央苏区,使其他各地红军受到国民党军越来越大的压力,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当其冲。

另外,红二、六军团(红二方面军)长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敌情严重,创建和保存革命根据地十分困难;红二十五军转移也是由于国民党军加强了对鄂豫皖地区的“清剿”。

坚持当地革命斗争已十分困难。因此,各地红军相继长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打破了相对稳定的战略格局。

原因四:抗日救亡的时代背景成为直接影响长征决策、进程和方向的重大因素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开始,“华北事变”则是日本即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前奏。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

中国共产党人绝不会坐视中华民族的沦亡,红军虽然身处逆境,但仍然站在挽救民族危亡的第一线。

在长征开始前和开始后,中共中央先后组织了两支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即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和政治上的战略转变密切联系起来,把红军前进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的前进阵地联系起来。抗日救亡,是一个已经存在的,对红军长征必然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

因此,长征,由一场惨痛的失败开始,却酝酿着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伟大的转折;一次不得不走的艰难行程,却最终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崭新局面。

热点内容
教师三年个人发展规划 发布:2025-05-15 08:59:20 浏览:116
校长师德师风情况总结 发布:2025-05-15 07:26:18 浏览:72
科高教育 发布:2025-05-15 04:51:38 浏览:764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试卷 发布:2025-05-15 03:39:22 浏览:833
叶开语文 发布:2025-05-15 03:38:08 浏览:879
北京假体隆鼻多少钱 发布:2025-05-15 02:49:41 浏览:117
年度师德师风自查报告 发布:2025-05-15 02:16:35 浏览:334
是在下输了是什么梗 发布:2025-05-15 01:59:54 浏览:289
教育课 发布:2025-05-15 00:39:16 浏览:887
笔画视频教学 发布:2025-05-15 00:06:14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