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气改变历史
历史是必然还是偶然的,谁也说不清,甚至天时地利人和有一点小小的偏差,那么历史就不会是我们今天的记载的这样了。
我们中国人一直都是以炎黄子孙相称,就是因为大名鼎鼎的黄帝和炎帝。但是在同时期还有一支蚩尤部落,号称九黎之首,生活在东南地域,蚩尤部落被黄帝形容成三头六臂,铜头铁额,善于使刀斧,还刀枪不入。但是蚩尤部落的生产水平先进,黄帝的人还只是拿着木棍木剑的时候,人家都已经会冶铁术,制作铁器了。
这场沙尘暴的突袭也改变了楚汉之争的最终局面,后来项羽自刎于乌江边,而常败将军刘邦则建立了汉王朝,成就了汉族。
『贰』 在大自然中,天气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事件有哪些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大事件的发生都会改变历史的进程,比如四大发明,欧洲的工业革命,再比如战争等等,即便是一场瘟疫也有可能改变历史。但是在历史的进程中,有时候天气也可以改变一切,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能够改变历史进程的天气。
一、海风拯救了希腊
在希腊和波斯帝国的战争中,一场海风拯救了希腊和希腊文明,甚至是整个欧洲。公元前492年,处于鼎盛时期的波斯帝国开始侵占希腊。就实力而言,波斯完全可以击败希腊,但是在接下来的萨拉米斯海战中,希腊将领特米斯托克利,成功利用海风击败了强大的波斯舰队,不仅挽救了希腊,也使得波斯帝国开始渐渐走向衰落。
在德军陷入困境的时候,苏军开始反攻,不仅击溃了德军十多万军队,并且使德军后退200多公里。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标志着德军闪电战的失败,也是德军在二战中第一次大规模失败,并且为最后反法西斯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叁』 当天气改变历史的精彩看点
美国天气频道播出,收视非同凡响
纪录片《当天气改变历史》由美国宝塔制片公司精心制作。该公司自1989年始建以来,一直走在写实类节目制作前沿,以表现精彩的故事和人物为擅长。宝塔公司出品了一些非常成功且具有创新意义的有线电视系列节目和特别制作节目,包括:《美国正义》、《黑帮之地》、《暴风雨的故事》、《失而复得》以及《铁窗生涯》等。
《当天气改变历史》在美国天气频道播出后获得“银色电影”奖,并在2008年1月首播后就打破了收视纪录,有超过210万的观众在1月份首播的时候追看该节目,因此该片成为天气台首播节目中收视率最高的节目。
珍贵历史影像的展示和事件亲历者的讲述,令您身临其境
作为一部讲述天气如何改变历史的纪录片,该片重点描述自然的力量操控历史的过程,着眼于事件发展中不可预料的状况,告诉观众不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天气及气候的变化对军事和民生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片中出现了很多难得一见的历史影像资料,辅以事件亲历者的讲述,令观众身临其境。
在二战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中,超过33.8万英法联军成功撤出。您可知道,在那惊心动魄的9天里,英吉利海峡的天气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怎样配合了战争情势,而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对此有何精辟的论断?
百年前当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被格陵兰冰山撞击后,您可知道,冰山是如何切开钢板,而一颗铆钉的破裂又是如何导致所有铆钉松懈,最终致使这艘巨轮沉入海底?
1993年,特大洪水袭击了美国中西部,人们奋起保卫家园。2008年,同样的洪水再次在同样的地点发生,时隔15年,人们应对这种自然灾害的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那些已经重建家园的人们,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看待洪水的再次造访?
在纪录片《当天气改变历史》中,观众可以通过当年的影像和文献资料了解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及其细节。而事件亲历者的娓娓叙说,将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交错铺排,既使人跟随镜头深入探寻一段段尘封的历史,又不时将观众的思绪抽回,领悟那些事件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感怀曾经创造壮举的那些可歌可泣的人们——从风云叱咤的二战统帅到平凡无奇的小镇居民,他们都曾力挽狂澜,在风云变幻中凸显英雄本色。
情节剧的叙事方式,故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纪录片《当天气改变历史》采用了情节剧的叙事方式,事件亲历者和有关历史研究者的讲述成为贯穿每一集内容的主线。片中,天气成为叙事的核心因素,一切历史事件都围绕着天气展开。但是,编导并不着力在天气本身做文章,而是以气候的变化莫测为悬念,突出展示人在难以捉摸的自然条件下,如何最大限度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胆略,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例如,在《诺曼底登陆》一集中,英吉利海峡的天气对盟军的胜利与否几乎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由英国顶级气象学家詹姆斯·斯塔格率领三个气象小组,每天预测天气的最新变化,并且向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将军汇报;而美国最权威的气象学家欧文·克里克也会从伦敦打电话参加他们的讨论,提出自己对英国天气的看法。到底他俩孰对孰错?要知道,天气预测得是否准确,关乎300万盟军的生命,关乎整个二战欧洲战场的进程。这个巨大的悬念支撑着整集故事的发展,随着诺曼底登陆“霸王计划”的展开,一切预言都将见分晓。与此同时,德国气象学家又如何预测英吉利海峡的天气?艾森豪威尔将军如何面对巨大的压力?将要横渡海峡的盟军士兵如何看待这趟死亡之旅?在这一集中,情节起伏跌宕,一个个意料不到的事件接连发生,而盟军将领、气象专家以及普通士兵的勇气和智慧,在一系列的事件中得以展示,令人感佩不已。
『肆』 穿越时空可以改变历史吗
当然不是蝴蝶效应,原理完全不同。蝴蝶效应是指一个敏感度极强的系统之中,假如有某些外来因素发生些微的扰动,将被系统放大成宏观的持续性的影响,
这种影响虽然是符合一切理论原理,却是以完全不可预测的形式变化,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混沌”。我们的天气变化以及股市波动,都是蝴蝶效应在生活中的典型例子。
而你说的事件C回到A所在的时间去影响他,继而改变C的存在情况,就是常常听见的“杀父佯谬”的一个例子,是时空怪圈的一个特殊情况。这个佯谬中说,因为C知道自己会杀掉A,所以当C回到过去将A杀掉后,C就不会出生,因而A就能活下来,会生下C。那么到底C会不会出生,A有没有死?
从这里就牵扯出了平行宇宙理论。总体意思是,其实宇宙不止一个,而是有无数个,每个宇宙中都有相同的人和物,而各个宇宙之间各有1处不同,因而延伸出不同的结果。所以以平行宇宙来解释,是C能够回去的那里,并非C原来的世界,他在那里做什么都只会影响那边的未来,而不是C原来的历史,所以就算C杀掉那边的A,就是那边的C不能出生而已,这边的A始终不会受影响。
『伍』 战争故事:天气改变了哪些历史
天气改变历史比较经典的就是日本了,中国元朝的时候,派遣舰队远征日本内,结果大海中突容然起风,狂风大作,导致元朝军队几乎覆灭,只得败兴而归,而日本得以保全,日本人将这个拯救他们国家民族的风称之为“神风”,在日本享有很高声誉,后来二战末期,日本人还成立“神风攻击队”,希望挽救日本的,就是驾驶飞机自杀式袭击,在往后,在日本的文化中神风很有市场的,比如日本出名的某产业中,就是“神风”系列的作品,还有相应的公司名称。
『陆』 历史上由天气决定胜负的战争有哪些
天气一直是影响战争的重要因素,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有很多因为天气而改变胜负的战争。在我国三国时期,曹魏的大将曹真为了反击诸葛亮北伐,带领大军从子午谷进军,想要一劳永逸的灭亡蜀汉。诸葛亮在汉中部署了重兵,准备迎接曹魏的大举进攻。然而在曹真的主力部队进入子午谷后,子午谷中连续下了数日大雨,大雨冲毁了道路,曹真走了一个月都没有走出子午谷,只能从被迫撤军离开。
在战争的初期,拿破仑大军轻易地击败了沙俄的守军,占领了沙俄的首都莫斯科。然而沙皇采用了坚壁清野的战术,让法国军队无法得到足够的给养。在俄罗斯进入冬季之后,天气变得异常的寒冷,法国军队又没有足够的过冬衣服,很多法军将士都被活活冻死。当拿破仑带领军队退出俄国的时候,法国军队只剩下不到3万人。因为远征俄国的失败,拿破仑的势力大大削弱,最终被反法同盟赶下了台。
『柒』 有没有关于 “天气改变历史” 方面的书籍或资料
有。
一、中国古代战争中的赤壁之战:
孙刘联军攻曹,恰巧那天刮的是东南风,成为孙刘联军胜曹的一个因素之一。
二、诺曼底登陆的天气决策
1944年6月4日,英吉利海峡风急浪高,晚上又下起倾盆大雨,盟军统帅部的指挥官们焦急万分,诺曼底登陆能否按计划实施就看天气了。这天夜间,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得到了世界著名气象学家罗斯贝从美国传来的天气预报:5日有风暴通过英吉利海峡,6日在两条冷锋影响的空隙之间将有十几个小时的好天气。盟军气象联合小组也得出相同结论。5日凌晨,艾森豪威尔又一次召开天气讨论会,正式发布命令,6日开始行动。
然而,德军的气象人员却没有预报出6日的短暂好天气,认为法国西部地区连续数日将会是暴风雨的天气,使得德军统帅部判断盟军不可能在这样恶劣的天气发起进攻。德军西线司令官隆美尔对部下交待说:“天气恶劣,可以考虑休整一下。”而他自己于5日早晨回国,去庆贺他夫人的生日了。因此,德军在诺曼底地区放松了戒备,甚至连一些例行的飞机、舰艇的巡逻也都被取消了,因而使得盟军诺曼底登陆一举成功。当后来有人颂扬艾森豪威尔的英明决策时,他曾诙谐地说,不是他,而是天气预报下达的进攻命令。
三、希特勒入侵苏联
1941~1942年的冬天应该是温和的。知名的德国气象学者弗朗茨?鲍尔是最先实验长期天气预测的人士之一,他向希特勒做了如此的保证。因为前3年的冬天格外的冷,这一次应该暖和些。连续4年寒冬在苏联150年的气象记录中从未见过。
………………
苏联的秘密武器——天气,即将转变战争的趋势。希特勒没有考虑到苏联的特色天气之一,即名名为“大沼泽地”的天气,在这种天气背景下,土壤会变成沼泽。虽然希特勒已经从查理十二世和拿破仑的灾难中吸取了一些教训,同时他也预期到春天的泥泞期,但是他相信,在那之前,他们早已将纳粹党旗飘扬在莫斯科的上空,所以这一点并不重要。气象学者警告过希特勒要注意秋天的泥泞期,但是他没有听进去。
在莫斯科保卫战前,德军长胜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优势兵力的闪电战。但是维亚兹马—布良斯克战役后随着天气的变冷秋雨把道路变成沼泽,使苏军赢得了备战的准备,军队和物资得到较好准备。 1941年-1942年的冬季异常地严寒。德军因战线过长,补给不足,战役中消耗过大,没有既设防御阵地和战役预备队,又无在冬季条件下作战的准备,物资等方面都准备不足。德军士气严重受挫。而苏军则士气高涨。莫斯科保卫战中,苏军的口号是:俄罗斯虽大,但我们已无路可退,身后就是莫斯科! 这最大程度上激发了苏联人民的抗战激情。 1941年12月5日,朱可夫带领苏军发动大规模反击,此时德军进攻能力显然已经衰竭。其中最主要的攻势集中向中央集团军群。12月6日,攻势在莫斯科地区全面展开。德军大概有250,000的士兵死亡,受伤或失踪于这场战役。 所以,德军战败的最主要原因是:寒冷的天气导致的作战计划失效及物资不足。另一方面是苏联的全民抗战。 拿破仑和希特勒以相同的原因在莫斯科战败,所以后世称:莫斯科是战争的禁地。
天气并不是改变战争形势的唯一因素,但是天气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苏联广阔的地域中,天气是一股引人注目的力量,”一位曾经服役于东线的前德军将领写道,“认识并尊敬这股力量的人便能够战胜它,不屑或低估它的人便有招致失败或毁灭的危险
四、广岛的晴朗天气使其成为原子弹投放目标
五、严冬使拿破仑功亏一篑
六、大雾使华盛顿获喘息之机
七、海风拯救西方文明
八、
1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3312824&pageno=1
2 http://news.sina.com.cn/w/2006-10-11/154110209208s.shtml
『捌』 天气为什么会变化,又是谁造成的。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地球气候系统是构成这个地球系统的重要一环。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气候始终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究其原因,概括起来可分成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两大类。前者包括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爆发等。后者包括人类燃烧矿物燃料以及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等。 气候系统所有的能量基本上都来自太阳,因此太阳辐射的变化被认为是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一个外因。20世纪70年代末,卫星观测的应用使得人类可以在大气层以外准确地测量太阳辐射输出的变化,这才知道太阳辐射量并不是完全不变的,特别在太阳黑子异常活动的周期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许多科学家认为太阳黑子数多时地球偏暖,低时地球偏冷。但太阳辐射的变化影响气候的机理尚不清楚,也缺乏严格的理论或者观测事实支持。不过通过研究,科学家们还是发现,太阳辐射的变化、地球轨道的变化都不是引起近代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同时基本排除了影响气候变化的另一个自然因素——火山爆发是引起近百年全球变暖主要原因的可能性。 科学家们认为,在气候系统的自然变化中,最重要的方面是大气与海洋环流的变化或者脉动。这种环流变化是造成区域尺度气候要素变化的主要原因大气与海洋环流的变化有时可伴随着陆面的变化。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NSO)和NAO是大气与海洋环流变化的重要例子,它们的变化影响着大范围甚至半球或全球尺度的天气与气候变化,是目前制作季、年际气候预测的基础与依据。长期以来世界上许多气象学家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旨在提高全球与区域的气候预测水平。对于更长的十年时间尺度,太平洋十年尺度振荡(PDO)和相关的年代际太平洋振荡(IPO)可以用来解释地面气温全球平均变化的一半左右,它们与明显地与地区性的温度和降水变化有联系。 关于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近百年人类活动加剧了气候系统变化的进程。最新发表的权威报告——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决策者摘要指出,人类活动与近50年气候变化的关联性达到90%。 对人类活动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可能导致气候变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1896年,瑞典科学家斯万特.阿尔赫许多科学家陆续对此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1957年,瑞威拉等在美国发表了一篇关于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可能产生气候变化的论文。同年,美国夏威夷观象台开始进行二氧化碳浓度观测,从而正式揭开人类研究气候变化的序幕。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有哪些?可产生哪些温室气体呢?这些温室气体又是怎样影响了气候变化呢?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烧活动排放二氧化碳。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气泄漏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排放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刍动物消化过程排放甲烷;土地利用变化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废弃物排放甲烷和氧化亚氮。 上述那些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主要有6种:除了二氧化碳外,目前发现的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还有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生命期很长,一旦排放到大气中,最长可生存200年时间,因而最受关注。 这些温室气体主要是通过温室效应来影响气候变化的。何为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可以透过太阳短波辐射(指吸收少),使地球表面升温;但阻挡地球表面向宇宙空间发射长波辐射(指吸收多),从而使大气增温。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这一作用与“温室”的作用类似,故称之为“温室效应”。 工业化革命以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表面平均温度由-18℃上升到当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已适应的15℃。一旦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继续增加,进一步阻挡了地球向宇宙空间发射的长波辐射,为维持辐射平衡,地面必将增温,以增大长波辐射量。地面温度增加后,水汽将增加(增加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冰雪将融化(减少地面对太阳短波的反射),又使地表进一步增温,即形成正反馈使全球变暖更显著。
『玖』 《天气改变了历史》最新txt全集下载
天气改变了历史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我们人类很自以为是。我们往往把这个世界及其历史甚至史前都看做是通往那个伟大的时刻——人类将至高无上地统治一切。这似乎也成了创造的终极目标。
幽默大师道格拉斯?亚当斯曾评价说:“这就好比你想像一堆烂泥某天早晨醒过来时想,‘我待的这个世界真有趣——我待的这个坑真有趣,大小正好适合我,不是吗?……这肯定是为了让我待在里面而特意制造的!’”
事实上,尽管可能有些令人难以接受,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的卓越表现并非预先注定的。我们人类的祖先本来也可能步恐龙的后尘,而他们确实差点就与恐龙一样灭绝了。
自从地球上有生命以来,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灭亡期。曾经占主导地位的种类遭到毁灭,让位于一种新的生命形式。最后一次这样的大规模灭亡发生在6500万年前,恐龙遭到灭绝,哺乳动物取而代之。地理学家和考古学家尽毕生之力探索大灭亡的原因。目前认同度较高的理论认为,自然灾害造成的极端气候条件应该是许多大灭亡的罪魁祸首。
一颗失控的流星……
『拾』 当天气改变历史的分集介绍
第一集: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年5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情势不容乐观,希特勒的军队已经攻占了比利时,并且迈进了法国。大约40万人的英国远征部队和100万的法军士兵被敌人包围,从英国东南部港口多佛穿越英吉利海峡到法国的最北角,都有法军被困。唯一的出路,就是穿越难以捉摸的英吉利海峡的水域。英国开始了代号为“发电机行动”的撤离,这次任务预期仅仅持续两天,因为每年那个时候的气候条件随时都会发生变化,会发生疾风,甚至是飓风。但非同寻常的是,这种好气候保持了整整九天。平静的海水和茫茫的海雾掩护、加速了30多万人的军队穿越英吉利海峡,使他们安全撤离,给英国方面留出了时间继续对抗纳粹。
第二集: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同盟国制定了一项计划,阻止纳粹通过在法国诺曼底海岸入侵,并移师内陆100万盟军横渡英吉利海峡。率军的是欧洲同盟军最高统帅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将军,他依靠气象学专家给他提供至关重要的最新天气预报。他们有一次机会让这个计划成功,天气是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并会永远改变欧洲的面孔。
第三集:泰坦尼克号
1912年4月14日,皇家邮轮泰坦尼克号在其首次航行美国时撞击上一座冰山,并沉没在北大西洋。大约有2200名乘客和船员登上这艘船,当这艘“不会沉没”的船慢慢沉到冰水下面时候,至少有1500人丧生。100年来,很多围绕着其覆没的理论问题仍在探讨,但是一件事情是确定的,即北大西洋异常天气对它的沉没起着主要作用。
第四集:淹没核心地带
1993年春天,大雨给密西西比河带来了新的水位高度,水位超越了防洪堤,击破水坝,对整个美国中西部造成了严重破坏。1993年的洪水是美国历史上造成损失最大的一场洪水。灾后。美国进行了预防重复灾难的努力,从而导致了重大的政策改变。2008年,当洪水再次袭来的时候,这些改变被用于测试,改进后的防洪系统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大大降低了密西西比河沿河城镇的损失。
第五集:密西西比河洪灾
百余年来,密西西比河曾发生重大洪灾36次,平均3年就有1次。密西西比河因飓风风暴潮引起的洪灾损失也相当严重。从1559年9月19日第1次记录到的墨西哥湾热带风暴算起,约有165次飓风袭击了或威胁着路易斯安那州沿海一带。
第六集:鹰爪行动
鹰爪行动(英语:Operation Eagle Claw),是美国政府于1980年4月24日,为解救伊朗人质危机事件中被伊朗政府扣押的52名人质而采取的一次军事行动。此次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该行动的失败也直接导致了美国特别行动指挥部(United States Special Operations Command)和美国陆军第160特种作战航空团(160th Special Operations Aviation Regiment)的成立。
第七集:致命热浪
热浪,是指天气持续地保持过度的炎热,也有可能伴随有很高的湿度。这个术语通常与地区相联系,所以一个对较热气候地区来说是正常的温度,对一个通常较冷的地区来说可能是热浪。一些地区比较容易受到热浪的袭击,例如夏干冬湿的地中海气候。热浪可以因为高温引起死亡,特别是老年人。
第八集:黑色风暴事件
由于干旱和持续数十年的农业扩张,对北美大平原原始表土的深度开垦破坏了原本固定土壤、贮存水分的天然草场,以及未有相关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风暴来临时卷起沙尘,使得美国和加拿大大草原上的生态以及农业受到了巨大影响。
第九集:加尔维斯敦飓风
1915年袭击德克萨斯州加尔维斯敦的飓风这里该地区一年内第二次受到四类飓风袭击。尽管加尔维斯敦在1900年飓风袭击后建筑了一条防波堤,但飓风还是造成了275人死亡。
第十集:芝加哥大火
美国伊利诺伊州城市芝加哥早期的房屋是用木料搭建起来的,很容易着火。1871年10月8日,一场大火烧了几天几夜,把市区8平方千米的地区统统烧毁,伤亡惨重,这就是美国历史上有名的芝加哥大火。
第十一集:绿色城市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专题会议全球电动绿色出行论坛暨可持续人居发展”会议上,遂宁市获评“全球绿色城市”,副市长刘德福代表遂宁市委、市政府走上领奖台,从联合国环境署可持续消费和生产部部长阿拉布・霍巴拉的手中接过了“全球绿色城市”称号证书。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匀市也在本次大会上获得此项殊荣。
第十二集:飓风卡特里娜
飓风卡特里娜于八月中在巴哈马群岛附近生成。它于8月24日增强为飓风后,于佛罗里达州以小型飓风强度登陆。随后数小时,该风暴进入了墨西哥湾,在8月28日横过该区套流时迅速增强为5级飓风。卡特里娜于8月29日在密西西比河口登陆时,为极大的3级飓风。风暴潮为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及阿拉巴马州造成灾难性的破坏。用来分隔庞恰特雷恩湖(Lake Pontchartrain)和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的防洪提因风暴潮而决堤,该市八成地方遭洪水淹没。强风吹及内陆地区,阻碍了救援工作。估计卡特里娜造成最少75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成为美国史上破坏最大的飓风。这也是自1928年奥奇丘比(Okeechobee)飓风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美国飓风,至少有1,836人丧生。
第十三集:致命的烟雾
多诺拉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位于匹兹堡市南边30公里处,有居民1.4万多人。多诺拉镇坐落在一个马蹄形河湾内侧,两边高约120米的山丘把小镇夹在山谷中。多诺拉镇是硫酸厂、钢铁厂、炼锌厂的集中地,多年来,这些工厂的烟囱不断地向空中喷烟吐雾,以致多诺拉镇的居民们对空气中的怪味都习以为常了。
第十四集:超级爆发
1974年,一场同样当量的龙卷风,横扫美国南部与中西部13个州,造成315人死亡。这是美国有记录以来,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龙卷风灾难。而龙卷风在美国跨度最大的一次发生在1925年,足有350公里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