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试题
⑴ 高一物理必修一经典习题及答案。 最好是图片形式
高中物理必修1经典习题及解析
http://wenku..com/link?url=_HlOKC5myRGl_5LMAybriN8S2-Eg-
记得采回纳呦答
⑵ 求一份高中物理必修一总复习试题
一.教学内容综合复习及模拟试题(一)二. 基础知识复习(一)力、物体的平衡 1. 力的概念: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理解:(1)任何一个力都有施力者和受力者,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2)力具有相互性和同时性;(3)一些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能产生力;(4)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例1:关于力的概念说法正确的是( ) A. 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和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B. 一个力必定联系着两个物体,其中每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 C. 只要两个力的大小相同,它们产生的效果一定相同 D. 两个物体相互作用,其相互作用力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解析:两个力相同的条件是满足力的二要素,若仅仅大小相等,它们所产生的效果不一定相同。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性质必相同。故正确答案为AB。 2. 三种常见力考查热点:(1)重力:主要针对其概念和重心,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但它并不是物体与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而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并不是物体上最重的点,而是一个等效合力的作用点,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它的位置是由其几何形状和质量分布共同决定的。(2)弹力和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判定: a. 弹力 ① 对于形变明显的情况,根据形变情况直接判定。 ② 对于形变不明显的情况,常用“假设法”判定。基本思路:假设将与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解除接触,判断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若运动状态不变,则此处不存在弹力。 b. 摩擦力 ① 由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来判断。 ② 对于较难直接判定的情况,常用假设法判定:假设没有摩擦力,看两物体会发生怎样的相对运动。 ③ 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用牛顿定律或平衡条件来判断。注:摩擦力(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而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摩擦力既可能成为物体运动的动力也有可能成为物体运动的阻力
⑶ 一道高中物理必修一的选择题
选择B
初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一致,则可判断质点在x轴上先做加速度逐渐增大的加速运动 后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速度一直在增大,当a=0时,速度达到最大值,所以选择B
这道题你可以结合图像来理解
⑷ 高中物理必修一试题及答案
不太明白你的意思
是不是只要是必修一的试题你都要呀
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可以去高中物理辅导网,只要在网络里搜高中物理辅导网就行了,在高一上学期试题里就有必修一的试题了。
⑸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的试题
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
1.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考系分别是( )
A.船和山 B.山和船
C.地面和山 D.河岸和流水
2.在常州举行的跳水世界杯上首次参赛的中国小将张雁全/曹缘称霸男子双人10米台,并帮助中国队实现该项目的九连冠.如图所示为张雁全/曹缘正在进行10 m跳台比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了研究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可将正在比赛的运动员视为质点
B.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感觉水面在匀速上升
C.前一半时间内位移大,后一半时间内位移小
D.前一半位移用的时间长,后一半位移用的时间短
3.下列说法中,关于“速度”指的是平均速度的是:
A. 甲同学跑了100m,用了大约10s钟,速度约10m/s
B. 丙同学经过电线杆时的速度大约9m/s
C. 丁同学跑得最快时速度可达12m/s
D. 行驶过程中的汽车的速度计上所显示的读数
4.下列关于物体运动的情况中,不可能存在的是( )
A.物体具有加速度,而其速度为零
B.物体具有恒定的速率,但仍有变化的速度
C.物体具有恒定的速度,但仍有变化的速率
D.物体具有沿x轴正方向的加速度,有沿x轴负方向的速度
5.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 )
A.能准确地求出某点的瞬时速度
B.只能粗略地求出某点的瞬时速度
C.能准确地求出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D.可以任意地利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代表某点的瞬时速度
6.“每节课40分钟”,“每天早晨8点上课”,对以上两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 前者“40分钟”指的是时间间隔,后者“8点”指的是时刻
B. 前者“40分钟”指的是时刻,后者“8点”指的是时间间隔
C. 前者“40分钟”,后者“8点”指的都是时间间隔
D. 前者“40分钟”,后者“8点”指的都是时时刻
7. 某中学正在举行班级对抗赛,张明明同学是短跑运动员,在百米竞赛中,测得他在5 s末的速度为10.4 m/s,10 s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0.2 m/s,则他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
A. 10.4 m/s B 10.3 m/s C 10.2 m/s D 10m/s
8.某质点从t=0时刻开始做直线运动,并以此时刻质点所在位置为坐标原点,以质点的运动方向为正方向建立直线坐标系,其坐标与时间对应如下表格:
时间/s 1 2 3 4 5
坐标/m 1 2 3 4 5
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 物体一定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 物体在第3s时其速度一定为1m/s
C. 物体在前5s内的平均速度为1m/s
D. 物体在第一个1s内的平均速度等于第五个1s内的平均速度
9.如图所示是几个质点做直线运动的S-t图象或v-t图象,表示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10.甲、乙两小分队进行军事演习,指挥部通过现代通信设备,在屏幕上观察到两小分队的具体行军路线如图所示,两小分队同时同地由O点出发,最后同时到达A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分队行军路程s甲>s乙
B.小分队平均速度 甲> 乙
C.y-x图象表示的是速率v-t图象
D.y-x图象表示的是位移s-t图象
二、填空、实验题(本题共4小题)
11.小球从3m高处落下,被地板弹回,在1m高处被接住. 那么,取地板处为坐标原点,取竖直向上的方向为正方向建立一个一维坐标系,小球开始下落的坐标是m,被接住时的位置坐标是 m.
12.一质点做变速直线运动,若前t/3 内的平均速度为6m/s,后2t/3时间的平均速度为9m/s,则这段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 .若质点前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为3m/s,后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为6m/s,则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m/s.
13.足球守门员将一个以2 m/s速度迎面飞来的足球,以10 m/s的速度踢回,若守门员踢球的时间为0.1 s,则足球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加速度的大小为_______m/s2;足球沿草地作直线运动,速度不断减小,2.5 s后足球运动到距发球点20 m的后卫队员处,则此过程中,足球运动的平均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
14.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记录运动物体在一定时间间隔内位移的仪器,目前实验室用的打点计时器有 打点计时器和 打点计时器两种,它们所接电源均为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源,但前者所接的电源电压为 V,后者所接的电源电压为 V.振针每隔 s打下一点,现在使用打点计时器测定物体的速度,当电源频率低于50Hz时,若仍按照50Hz计算,则测出的速度值将比真实值 (选填“大”或者“小”)
三、计算论述题(本题共4小题.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还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5.“大洋一号”配有一种声纳探测系统,用它可测量海水的深度.其原理是:用超声波发生器垂直向海底发射超声波,超声波在海底反射回来,若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波速,通过测量从发射超声波到接收到反射波的时间,就可推算出船所在位置的海水深度.现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波速为1500m/s,船静止时,测量从发射超声波到接收到反射波的时间为8s,试计算该船所在位置的海水深度.
16.学校里开田径运动会,在给百米运动员计时的时候,某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声后,才开始计时.当第一名运动员跑到终点时,这位计时员停止计时,表上的显示为12.49s.你说这样计时对吗?如果不对,应该如何计时?按你的计时方法,这位第一名运动员的百米成绩是多少?(百米跑道为直线,发令员与计时员各在跑道一端,声速为340m/s).
17.一修路工在长为 m的隧道中,突然发现一列火车出现在离隧道入口200m处,修路工立即匀速逃跑,若修路工所处的位置恰好处在无论向左还是向右跑均能安全脱离危险的位置.则这个位置离隧道入口的距离为多少?他奔跑的最小速度至少应该是火车行驶速度的几倍?
18.汽车司机发现前面200m处一辆拖拉机正向前匀速行驶,于是开始计时,结果汽车30s追上了拖拉机,而汽车的车速表一直指示45km/h,那么拖拉机的速度多大?在这段时间内拖拉机行驶了多远?
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提示: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取决于它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问题中是否可以忽略不计,而跟物体体积的大小、质量的多少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因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有转动情况,不能将正在比赛的运动员视为质点,A错误;以运动员为参考系,水做变速运动,所以B错误;运动员前一半时间内平均速度小,故位移小,C错误;若是相同的位移,则前一半位移用的时间长,后一半位移用的时间短.所以D正确.
3、A.提示:平均速度是过程量,指的是某段时间或某段位移的平均速度.
4、C.提示: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体快慢的物理量,而与速度大小、速度变化的大小无关.速度是一个矢量,其变化应包括大小、方向变化两层含义.
5、C.提示: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提供了等时间段内的位移,其打点时间间隔为0.02s,因此只能求出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而不能精确求出某时刻的瞬时速度.当然,当选取的研究时间间隔比较小时,或要求不太高时,就可粗略地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表示某点的瞬时速度,故B错;如果所研究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时,那么就可准确求出某时刻的瞬时速度,故A、C错.
6、A.时间间隔是指一段时间,而时刻是指某一时间点.
7、D
8、CD.提示:表格中提供了质点各时刻对应的位置坐标,物体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即各个时刻速度都相同时才为匀速运动,故A错;根据表格中提供的数据只能求平均速度.故C、D对.
9、BC.提示: S-t图象为斜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运动,故B对; v-t图象为平行t轴的直线则说明速度不变,即做匀速运动,故C对.
10、D.提示:此题求解关键是审清题给信息. “同时同地由O点出发,最后同时到达A点.”说明两分队的位移和平均速度都相同.“两小分队的具体行军路线如图所示”说明图线表示部队各时刻具体的位置,故为位移时间图象.
二、填空、实验题
11、3m 1m
12、8m/s 4m/s.提示:设运动的总时间为t ,则有 ;设运动的总位移为2x, .
13、120m/s2 8m/s.提示:设足球被踢回的方向为正方向,加速度大小为 ,方向与被踢回的速度方向一致;平均速度大小为 .
14、电磁 电火花 4~6V 220V 0.02s 大
三、计算论述题
15、解:超声波在海水中做匀速运动,8秒通过的路程为l=vt=1500×8=12000m,再由题给信息“通过测量从发射超声波到接收到反射波的时间,就可推算出船所在位置的海水深度.”知,船所在位置的海水深度h=6000m.
16、解:不对.不能以听到发令枪声后,才开始计时;以听到发令枪声开始计时的时间偏短,即记录成绩偏好.而应看到火焰时就开始计时,因为火焰传播的速度为3×108 m/s,也就是说记时与运动员起跑同步,这样记录的成绩相对准确些.这位运动员的成绩应加上声音传播100 m的时间才是他的真实成绩,即12.49s+ .
17、解:设修路工离入口的距离为x m,人的速度为v1,火车的速度为v2,则有
x / v1=200/ v2 ,(100—x)/ v1 = 300/ v2 ,综合解得x=40 m v1/ v2 =0.2
18、汽车做匀速运动,其车速v1=45km/h=12.5m/s.设拖拉机的速度为v2,30s内拖拉机匀速行驶x m,则汽车行驶(200+x )m;则有200+x= v1t ,x= v2t ;综合解得x=175m,
拖拉机的速度为v2= .
⑹ 高一物理必修一习题
http://wenku..com/view/0fab8b1ffc4ffe473368abc5.html
是高一的无力第一章,里面有答案的
⑺ 高一物理必修一相关练习题简单点的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3.1 牛顿第一、第二定律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总结性测评 . 1.一物体受绳的拉力作用由静止开始前进,先做加速运动,然后改为匀速运动;再改做减速运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加速前进时,绳拉物体的力大于物体拉绳的力B.减速前进时,绳拉物体的力小于物体拉绳的力C.只有匀速前进时,绳拉物体的与物体拉绳的力大小才相等D.不管物体如何前进,绳拉物体的力与物体拉绳的力大小总相等 2.设洒水车的牵引力不变,所受阻力跟车重成正比,洒水车在平直路面上行驶,原来是匀速运动,开始洒水后,它的运动情况将是A.继续作匀速运动B.变为作匀加速运动C.变为作变加速度运动D.变为作匀减速运动 3.A、B、C三球大小相同,A为实心木球,B为实心铁球,C是质量与A一样的空心铁球,三球同时从同一高度由静止落下,若受到的阻力相同,则A.A球下落的加速度最大B.B球下落的加速度最大C.C球下落的加速度最大D.B球落地时间最短,A、C球同时落地 图3-3- 图3-4-14.如图3-4-2所示,水平面上,质量为10kg的物块A拴在一个被水平位伸的弹簧一端,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小车上,小车静止不动,弹簧对物块的弹力大小为5N时,物块处于静止状态,若小车以加速度a=1m/s2沿水平地面向右加速运动时A.物块A相对小车仍静止B.物块A受到的摩擦力将减小C.物块A受到的摩擦力将不变D.物块A受到的弹力将增大 图3-4-25.如图3-4-3所示,n个质量为m的相同木块并列放在水平面上,木块跟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当对1木块施加一个水平向右的推力F时,木块4对木块3的压力大小为A.F B.3F/n C.F/(n-3)D.(n-3)F/n 图3-4-36.一个小杯子的侧壁有一个小孔,杯内盛水后,水会从小孔射出(如图3-4-4所示)。现使杯自由下落,则杯中的水A.会比静止时射得更远B.会比静止时射得更近C.与静止时射得一样远D.不会射出 ABC 图3-4-47.如图3-4-5所示,吊篮A、物体B、物体C的质量相等,弹簧质量不计,B和C分别固定在弹簧两端,放在吊篮的水平底板上静止不动。将悬挂吊篮的轻绳剪断的瞬间A.吊篮A的加速度大小为gB.物体B的加速度大小为零C.物体C的加速度大小为3g/2D.A、B、C的加速度大小都等于g 图3-4-58.一物体从曲面上的A点自由滑下(如图3-4-7所示),通过粗糙、水平、静止的传送带后落到地面上的P点。若传送带沿逆时针的方向转动起来,再把该物体放到 A点,让其自由滑下,那么:() A.它仍将落在P点B.它将落在P点左边 C.它将落在P点右边D.它可能落不到地面上 vo图3-4-69.如图3-4-8所示,一节车厢沿着平直轨道以速度vo匀速行驶,车厢内货架边缘放一个小球,离车厢地板高度为h,当车厢突然改以加速度a做匀加速运动时,货架上小球将落下,则小球落在地板上时,落点到货架边缘的水平距离是 。 C AB图3-4-7
10.如图3-4-7所示,三物体以细绳相连,mA=2kg,mB=3kg,mC=1kg,A、C与水平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m=0.25,则系统的加速度为 和绳中的张力 。 mM图3-4-8
F11.如图3-4-8所示,小车上有竖直杆,总质量为M,杆上套有一块质量为m木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m,小车静止时木块可沿杆自由滑下,必须对小车施加 的水平力让小车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时,木块才能匀速下滑。 图3-4-912.将金属块m,用轻质弹簧卡压在一矩形箱中(如图3-4-9所示),在箱的上底板和下底板有压力传感器,箱可以沿竖直轨道运动,当箱以a=2.0m/s2的加速度竖直向上作匀减速运动时,上、下底板压力传感器分别显示6.0N和10.0N(取g=10m/s2)。(1)若上底压力传感器示数为下底压力传感器的一半,试判断箱的运动情况。(2)要使上底板压力传感器示数为零,箱沿竖直方向的运动情况可能是怎样的? 13.为了安全起见,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之间应保持必要的距离,已知某高速公路的最高速度为v=120km/h,假设前方车辆突然停止,后车司机从发现这一情况,经操纵刹车,到汽车开始减速所经历的时间(反应时间)t=0.5s,刹车时,汽车受到的阻力的大小f为汽车重力的0.4倍,则该高速公路上的汽车的距离s至少为多少? 14.如图3-4-10所示,静止在水平面上的三角架的质量为M,它中间用两根质量不计的轻弹簧连着一质量为m的小球。当小球上下振动,三角架对水平面的压力为零的时刻,小球的加速度的大小为多少?方向如何?图3-4-10
15.据报道,某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在正常航线上作水平飞行时,由于突然受到强大垂直气流作用,使飞机在10s内下降高度1700m,造成众多乘客和机组人员的伤害事故,如果只研究飞机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且假设这一运动为匀变速运动,试计算:(1)飞机在竖直方向上产生的加速度?(2)乘客所系安全带的拉力与乘客体重的比值为多少时,才能使乘客不脱离座椅(g取10m/s2)(3)未系安全带的乘客,相对于机舱将向什么方向运动,最可能受到伤害的是人体的什么部位。 16.当物体从高空下落时,空气阻力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经过一段距离后将匀速下落。这个速度称为物体下落的终极速度。已知球形物体速度不大时受到的空气阻力正比于速度v,且成比于半径r,即阻力f=krv,k是比例系数,对于常温下的空气,比例系数k=3.4
⑻ 高中物理必修一所涉及到的题型
一.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1.参考系
⑴定义: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⑵对同一运动,取不同的参考系,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
⑶运动学中的同一公式中涉及的各物理量应以同一参考系为标准,如果没有特别指明,都是取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⑴定义:质点是指有质量而不考虑大小和形状的物体。
⑵质点是物理学中一个理想化模型,能否将物体看作质点,取决于所研究的具体问题,而不是取决于这一物体的大小、形状及质量,只有当所研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可以将其形状和大小忽略时,才能将物体看作质点。
⑴物体可视为质点的主要三种情形:
①物体只作平动时;
②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尺度时;
③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3.时间与时刻
⑴时刻:指某一瞬时,在时间轴上表示为某一点。
⑵时间:指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为两点间线段的长度。
⑶时刻与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某一位置相对应,时间与物体运动过程中的位移(或路程)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⑴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一个矢量,物体的位移是指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其大小就是此线段的长度,方向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⑵路程:路程等于运动轨迹的长度,是一个标量。
5.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⑴速度:是表示质点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它等于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⑵平均速度:物体所发生的位移跟发生这一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平均速度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相应位移的方向。
⑶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方向就是物体经过某有一位置时的运动方向。
6.加速度
⑴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是一个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⑵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需时间的比值叫加速度,即
⑶对加速度的理解要点:
①注意速度和加速度两个概念的区别,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位移和时间的比值,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速度变化和时间的比值,速度和加速度都是矢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而加速度的方向不是速度的方向,而是速度变化的方向,所以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没有必然的联系。
②加速度的定义式不是加速度的决定式,在该式中加速度并不是速度变化量和时间t决定,不能由此得出a与成正比、与时间t成反比的结论,加速度的决定式,即物体的加速度由合外力和物体的质量决定,加速度跟合外力成正比,跟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③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减速直线运动,判断的依据是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是相同还是相反,只要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相同,物体的速度一定增大,只要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相反,物体的速度一定减小。
二.运动图象
s—t图象与v—t图象的比较
图A-2-6-1和下表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s—t图象与v—t图象中的比较.
s—t图
v—t图
①表示物体匀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速度v)
①表示物体匀加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加速度a)
②表示物体静止
②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表示物体向反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初位移为s0
③表示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v0
④t1时间内物体位移s1
④t1时刻物体速度v1(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质点在0~t1时间内的位移)
三.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定义中的“相等时间”应理解为所要求达到的精度范围内的任意的相等时间。
2.规律: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与时间成正比。
3.公式:⑴s=vt ⑵t=s/v ⑶v=s/t
◎命题趋势◎
高考对本单元知识点的考查表现在对一些物理量的理解判断能力,如质点、位移、路程、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其直接考查的几率不大,多数情况是与动力学或其他知识综合在一起考查。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及推论:
基本规律:⑴Vt=V0+at,
⑵s=V0t+at2/2
推论:⑴Vt-2VO2=2as
⑵
(Vt/2表示时间t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⑶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位移之差是一恒量.即:sⅡ-sⅠ=sⅢ-sⅡ=……=sN-sN-1=△s=aT2.
说明:
⑴公式涉及五个物理量V0,Vt,s,a,t每一个公式各缺一个物理量,在解题中,题目不要求和不涉及哪个物理量,就选用缺这个物理量的公式,这样可少走弯路,找到最优解法.
⑵公式均是矢量表达式,对匀变速直线运动来讲,通常取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其他矢量取正或负数代入公式运算.
2.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设T为等分时间间隔):
⑴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的比为
v1:v2:v3:……vn=1:2:3:……:n
⑵1T内、2T内、3T内……位移的比为
s1:s2:s3:……:sn=12:22:32:……:n2
⑶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位移的比为
s1:sⅡ:sⅢ……:sN=1:3:5:……:(2n-1)
⑷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的比
t1:t2:t3:……:tn=
一、自由落体运动
1.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⑴v0=0;
⑵a=g=9.8m/s2;
⑶方向竖直向下
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Vt=gt
h=gt2/2
v2t=2gh
4.必须是从静止开始算起的自由下落过程才是自由落体运动,从中间取的一段运动过程不是自由落体运动.
二、竖直上抛运动
1.竖直上抛运动的概念
物体以初速v0竖直上抛后,只在重力作用下而做的运动,叫做竖直上抛运动(匀变速运动规律对它都适用).
2.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
取向上的方向为正方向,有
vt=v0-gt
h=v0t-gt2/2
v2t-v20=2gh
3.几个特征量
⑴上升的最大高度h=v20/2g.
⑵上升到最大高度处所需时间t上和从最高点处落回原抛出点所需时间t下相等.
即t上=t下=v0/g.
4.竖直上抛运动的两种研究方法
⑴分段法:上升阶段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下落阶段是自由落体运动.下落过程是上升过程的逆过程.
⑵整体法:从全程来看,加速度方向始终与初速度v0的方向相反,所以可把竖直上抛运动看成是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应用公式时,要特别注意v,h等矢量的正负号.一般选取向上为正方向,v0总是正值,上升过程中v为正值,下降过程中v为负值,物体在抛出点以下时h为负值.
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⑴实验原理: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低压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其工作电压为4~6伏,当电源为50Hz交流电时,它每隔0.02秒打一次点.当物体拖着纸带运动时,打点计时器便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点,这些点记录了运动物体的位移和发生相应位移所用的时间,据此可定量研究物体的运动.
⑵注意事项
①要先接通电源,后让纸带运动,并且每打完一条纸带,应及时切断电源.
②拉动纸带时要平直,不要与限位孔摩擦.
③不必把打的第一个点作为计量起点.
④测各段长度时,不要用短尺分段测量.
2.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⑴实验原理
①利用纸带判断物体作匀变速运动的方法:如图A-2-10-1所示,0、l、2……为时间间隔相等的各计数点,s1、s2、s3.……为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若△s=s2-sl=s3-s2……=常数,即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为恒量,则说明与纸带相连的物体做匀变速运动.
②利用纸带求运动物体加速度的方法:
a.用“逐差法”求加速度:
根据s4-s1=s5-s2=s6-s3=3aT2(T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得:a1=(s4-s1)/3T2,a2=(s5-s2)/3T2,a3=(s6-s3)/3T2,
再求出a1、a2、a3的平均值,即为物体的加速度.
b.用v-t图象求加速度:
先根据vn=(sn+sn+1)/2T,求出打第n点时纸带的瞬时速度,然后作出v-t图象.图线的斜率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⑵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纸带、复写纸片、低压交流电源、小车、细绳、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刻度尺、钩码、导线.
⑶实验中应特别注意:
①开始应把小车停靠在打点计时器处,再让小车运动,以使纸带上多打些点.
②要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
③要选择比较理想的纸带进行分析,舍掉开头较密集的点.
④测量各记数点间的距离时不要分段测量.
⑼ 高一物理必修一选择题
三个力共点作用于一个物体,如果物体要保持稳定,必须三个力的合力为零!这种题目里面判断合力是否可能为零的条件,就是看这三个力能否构成力学三角形,两边之和必然大于或等于第三边。在这个题目里面,A不符合,B恰好符合,C符合,D不符。
选BC
⑽ 急!!高一物理必修一的试题 求解答!!!
因为是以上海为起点且是原点,所以上海为0,由上海到西藏,里程不断增加,所以里程碑数值不断增大,,由题意的:车是由西向东走!
963-922=41KM,共行驶了2/3小时 所以平均速度的大小为 V=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