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古生物学

古生物学

发布时间: 2020-11-20 15:44:52

⑴ 古生物学专业干什么

古生物学专业基本信息
专业代码 专业层次 授予学位 一级学科 开设院校
070904T 本科 理学学士 理学类 1所
古生物学专业就业岗位
岗位 参考城市 工资待遇 职务
生物工程/生物制药 杭州市,成都市,厦门市,珠海市 2500~6400元/月 --
职业技术教师 厦门市,惠州市,常熟市,江门市 2200~4000元/月 --
大学教师 苏州市,武汉市,珠海市,南通市 2200~8700元/月 --
兼职教师 杭州市,天津市,珠海市,南通市 1300~10875元/月 --
相近专业推荐

⑵ 古生物学和考古学的区别

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古化石,研究的时间应该是几万年以上的时间。
考古学研究的主要是古代遗存下来的物品,研究时间聚焦于1万年以内的。

⑶ 古生物学就业前景

古生物学专业介绍
古生物学主要通过化石和古老生命痕迹进行生物学研究、探讨古代生命的特征和演化历史、讨论重大的生命起源和生物绝灭与复苏事件、探索地球演化历史和环境变化,例如:化石研究、物种灭绝研究等等。 关键词:生物 化石 古代 物种

古生物学就业前景
古生物学专业就业前景主要是在政府、事业类单位从事生物保护、生物科研、自然保护区管理、化石管理等工作。

古生物学学习课程
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生物化学、构造地质学、植物生物学、古生物学。

古生物学培养目标与要求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古生物学理论知识,能从事科研、教学、生产及管理等工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学、地质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当代生物学、地质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具有从事科学研究、高等教育、科技开发和行政管理能力;为有志于进一步学习、研究的学生提供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基本技能训练。

古生物学必备能力
1.掌握生物学、地质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

2.了解当代生物学、地质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3.掌握古生物学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4.具有从事科学研究、高等教育、科技开发和行政管理能力;

5.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交流沟通的能力;

6.具有一定的归纳、整理、分析、设计、撰写论文的基本能力、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哪些大学有古生物学专业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A等(3个):1中国地质大学A+、2西北大学A、 3北京大学A
B+等(5个): 成都理工大学、南京大学、云南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
B等(4个): 中国矿业大学、贵州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长江大学

⑸ 古生物学的研究意义

古生物学担负着为地质学和生物学服务的双重任务。 这方面的研究称生物地层学。生物地层学方法中,历史最久的是标准化石法。标准化石须具备下列条件:存在的地质年代短,以便精确地确定地层年代;地理分布广泛,以便易于找到并可作大范围的对比。例如前面提到的白羊石,在欧亚各地古地中海区都能找到,是赛诺曼阶的标准化石。在使用标准化石法时,应注意任何化石都有在时间上发生、繁盛、稀少、绝灭的过程和在空间上起源、迁移、散布的过程。前人及文献中所规定的时代及地理分布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修改,不能生搬硬套。还要注意一个生物群中的各类化石都有不同程度的地层意义,不能忽视整个生物群面貌,而仅根据少数标准化石来判断地层年代。
除了标准化石法、百分统计法等外,对比法,数量(或图解)对比法等。
恢复古地理、古气候由于适应环境的结果,各种生物在其习性行为和身体形态构造上都具有反映环境条件的特征。因此搞清了化石的形态、分类、生态后,应用“将今论古”的方法,就可以推断其生存时期的生活环境。这方面特别有用的是指相化石,即能明确指示某种沉积环境的化石。例如造礁珊瑚的生活环境为海洋,水深不超过100米,水温在18℃以上,海水清澈,水流平静。因此,如果在地层中发现了珊瑚礁体就可以判断其沉积环境为温暖、清澈的浅海。又如,蕨类植物生活在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中,因此在地层中发现大量蕨类植物化石,就指示当时的古气候温暖潮湿。在使用化石恢复古环境时,应注意不少生物在地史时期中其生活环境有演变过程,例如海百合在古生代是典型浅海动物,现则多数栖居深海。此外,不仅指相化石,而且生物群的各类别以及沉积物本身都有反映环境的意义,须注意综合分析。
研究沉积岩和沉积矿产的成因及分布:许多沉积岩,如某些石灰岩、硅藻土,主要由化石组成,特别是能源矿产(石油、油页岩、煤)主要由动植物遗体转化形成。应用古生物学于找矿的主要有以下方面:①根据成矿化石的时代分布、生态特点等,研究矿产的分布规律;②广泛使用微体和超微化石,精确地划分对比含矿层位,指导钻探等;③从古生物化学角度,研究古生物通过吸附、络合、化合等方式富集稀有金属元素的规律;研究古细菌在矿产形成中的作用等。
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方面的应用: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引起生物生活条件的变化,反映为生物形态和结构的变化。古生物钟即利用生物生长周期的特征计算地史时期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例如现代珊瑚体上一年生长期内约有360圈生长细纹,每纹代表一日。在泥盆纪的珊瑚化石上,该生长细纹约400圈,石炭纪的为385~390圈,说明当时每年天数分别为400及385~390左右,这些数据与用天文学方法求得的各地质时代每年的天数大致相同。用双壳纲、头足纲、腹足纲和叠层石的生长线研究也可得出相似结论。通过计算表明,自寒武纪以来,每年和每月的天数在逐渐减少,说明地球自转速度在变慢。
在构造地质学中,应用已变形化石(腕足类、笔石、三叶虫)和同类未变形化石的对比,来求得应变椭球体的形状和方向。
关于板块构造学说,也不乏借助于古生物学的例子,如南方大陆的分裂,可以用在两侧同时找到淡水爬行动物中龙(Mesosaurus)化石为例。在一系列微板块或地体的研究中,更需借助有关的古生物化石作对比依据。
古遗迹学在研究深海沉积形成的地层时很有意义。 为生命起源学说和进化论提供事实依据。生命起源方面,已知最早的化石资料大致如下:
距今7 亿年最早的大化石(埃迪卡拉生物群)
距今8 亿年啮草原生动物形成
距今10亿年有性分裂生物形成
距今15亿年真核细胞形成
距今23亿年产氧微生物群落发展
距今31亿年最早的叠层石
距今33亿年最早的化石(南非的古杆菌及巴贝通球藻)以上过程清楚显示生命在早期发展阶段的进化过程。
古生物学为进化论提供的证据有3方面:①总的古生物发展史显示生物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总趋势,植物中由菌类-藻类-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动物中从原生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从鱼-两栖类-爬行类-鸟和哺乳类,其形成和繁盛的时代都是按上述顺序相继出现的。②在各主要类别之间陆续发现中间环节的化石,证明它们之间有亲缘关系和共同起源。例如介于鱼类和两栖类之间的总鳍类;介于两栖类和爬行类之间的鱼石螈;介于爬行类和鸟类之间的始祖鸟等。③在一些具体的类别中建立起符合进化论的系统发生关系,如马的谱系,从开始发生到整个过程已研究得比较清楚,为进化提供了实证。
随着学科间渗透、交叉,古生物学的服务范围已超出地质学和生物学,向着天文学、物理学等方向扩展。

⑹ 古生物学及其内容

古生物学是以化石为研究对象的,是研究地质时代中的生物及其发展演化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包括各地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以及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古生物学的基础工作包括化石的采集和发掘、处理和复原、鉴定和描述,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分析,进而研究各类生物的形态、分类、生活方式、进化规律等,最终应用于其他方面的科学研究。在古生物学研究的化石中,有些生物体和化石个体较大,利用常规方法在肉眼下就能直接进行研究,这些化石称为大化石(macrofossil)。但是某些生物类别,如有孔虫、放射虫、介形虫、沟鞭藻和硅藻等,以及某些古生物类别的微小部分或微小器官,如牙形石、轮藻和孢子花粉等,形体微小,一般肉眼难以辨认,这些化石称为微化石(microfossil)。对于微化石的研究必须采用专门的技术和方法从岩石中将化石处理、分离出来,或磨制成切片,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和研究,这就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科——微体古生物学(Micropaleontology),其中包括专门研究古代植物繁殖器官孢子和花粉的孢粉学(Palynology),以及以更加微小的超微化石(nannofossil)为研究对象的超微古生物学(Ultramicropaleontology)。

此外,在古生物学的发展和应用过程中,不断与相关学科交叉和渗透,产生了一系列边缘、交叉学科,如与地层学结合产生的生物地层学(Biostratigraphy)和生态地层学(Ecostratigraphy),与物理化学结合产生的分子古生物学(Molecular paleontology)和古生物化学(Paleobiochemistry),研究古代生物和无机、有机环境关系的古生态学(Paleoecology),专门研究古代生物生活活动遗迹及其生态环境的古遗迹学(Paleoichnology),研究地史时期动、植物地理分布的古生物地理学(Paleobiogeography)等等,以及研究古生物的结构构造,并用以启发各技术领域的发明创造而形成的古仿生学等,都是近几年以来飞速发展的新学科。

应当指出,古生物学首先是随着地质学发展而诞生的,主要为地质学,特别是为地史学服务的,为地质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对于确定地层时代,划分和对比地层,研究古地理、古气候以及成矿条件和地壳演变等等,都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它与地质学具有更为密切的关系。

⑺ 古生物学方法

(一)微体古生物化石定量分析

微体古生物化石是古湖泊学研究的一大支柱。传统的微体古生物分析以“标准化石”和属种组合的定性分析为主,对于前第四纪的生物地层学和一般性的沉积环境判别起了重要作用。但这种定性分析方法不能满足古湖泊学定量研究的要求,因此我们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微体化石群进行了探讨。

定量分析的内容包括化石群的丰度、分异度、优势度及各类比值,如双瓣壳/单瓣壳、幼体/成体等。刘传联等(1993)由定性到定量,极大地丰富了化石群提供的古环境信息,但定量统计对于微古分析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岩样必须充分散开才能取得化石群全貌;化石群应当粒度分级才能便于统计等。

1.丰度(N)

化石丰度,一般认为是沉积速率的标志。在沉积速率高的地方,因沉积物的稀释作用可使化石丰度降低。当然,影响丰度的原因还有生物群的营养条件、化石群的埋藏条件等,并不只是沉积速率。湖泊沉积形成时往往在湖近岸区给养较丰富,化石众多,湖中央深水区一般由于贫氧贫营养等原因,底栖生物少。

2.分异度(S和HS)

简单分异度(S)是指样品中某一门类化石的种数;复合分异度(HS)既反映种数的多少,又反映各种间个体分布的均匀度,可用下式求得:

中国近海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古湖泊学与烃源条件

式中:HS为复合分异度;Pi为第i个中个数占全群的比例。

介形虫群的分异度可反映古盐度、古深度的变化。

3.各类比值

(1)双瓣类/单瓣类

此比值可以反映沉积速率的高低和水动力的强弱。一般而言,沉积速率高,生物死亡后迅速埋藏,介形虫多保存为双瓣壳;而沉积速率低,底面又较坚硬,介形虫壳瓣易分离而成单瓣保存。当然,不同属种介形虫壳瓣铰合程度不一,因此在使用时必须注意。水动力强处,介形虫多经过搬运,以单瓣壳为主,水动力弱,原地埋藏以双瓣壳为主。

(2)幼体/成体

此值可作为介形虫化石群是原地埋藏还是异地埋藏的标志之一。介形虫成体、幼体共生无疑是原地埋藏的标志。

(二)介形虫化石埋葬学

介形虫从出生、死亡、埋葬到成为化石,要受到一系列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的影响。这些作用不仅导致化石的数量及种群、群落结构的变化,同时也反映在介形虫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状况及壳体本身的保存特征上面。因此在利用化石资料推测古湖泊环境时,除了上述综合定量分析之外,还需研究生物壳体被破坏、搬运以及最后埋葬的过程,研究埋葬群在地层中石化、变质或风化的作用,以便从埋葬学方面对化石群进行校正。同时,埋藏过程使化石群所含的生态学信息受到了损失,换来的却是沉积学信息的增加。根据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形式及保存特征可以提取沉积及成岩作用的信息。具体包括壳体产状和保存状况两方面。

1.壳体产状

(1)层面分布形式

介形虫产状的观察可以为沉积环境提供证据,如地层中呈排队状分布的介形虫化石是沉积物快速堆积的证明,泥岩裂缝中充填介形虫化石反映沉积环境的急剧变化等。

(2)单瓣壳与双瓣壳

单瓣与双瓣壳保存是介形虫化石的又一个重要特征,主要与沉积速率及水动力强弱有关。如果沉积速率慢或水动力强时,以单瓣壳为主;沉积速率快、水动力弱时,主要保存为双瓣壳。当然,样品处理过程中,也会对双瓣壳/单瓣比值有所影响,不同属种壳瓣分散的难易程度也有所不同,在应用时需要谨慎。

(3)壳内充填物

壳内充填是前第四纪介形虫化石保存的一个特色。充填物的有无及类型反映了不同的沉积水体条件,同一种充填物的不同结晶程度又代表不同的成岩作用阶段。

2.保存条件

(1)壳体颜色

现生介形虫壳体通常呈白色、无色半透明或浅黄色。因此,介形虫化石也是以浅色或白色的居多。但是在地层中还可见到黑、灰、红等颜色的介形虫化石,它们各具自身的成因。如黑色来源于细微的黄铁矿晶体,反映沉积物中的还原环境,红色或橙色一般是在暴露于水面的氧化环境下铁质或磷酸盐浸染所造成,对于沉积与成岩环境的研究具有指示意义。

(2)大壳与小壳

介形虫一般经过8次蜕变才达到成年期,因此一个成熟的介形虫应有一个成年壳(大壳)和8个未成年壳(小壳)。但是样品中的种群的大壳与小壳比例多变,受该种的生命史和埋葬过程中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吞食和搬运作用等,因此,此项比例也可以作为古环境分析的一种依据。

(3)壳体的完整程度

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破坏作用都会破坏介形虫的壳体,而其破坏的形式各不相同,经过辨认后同样可以提供水动力、碳酸盐饱和度和食物链方面的信息,使不可鉴定的化石碎片也为古环境分析服务。

介形虫化石埋葬学研究的领域很广,除上面内容外,化石群中雌雄个体数量比例、左瓣与右瓣壳的比例,正常壳与变形壳的比例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说明沉积环境。

(三)孢粉相分析

用孢粉分析的样品处理和显微镜观察方法研究分散于沉积物中的颗粒状有机质,被称为孢粉相分析。通过这一分析,可以确定这些有机屑的性质和成因,并且根据鉴定统计得出的有机屑组合及丰度,既能解释沉积物形成的环境条件,又能指示沉积地层的生烃潜力。因此,孢粉相分析被视为评价烃源岩和分析沉积环境的一项有效的方法。

孢粉相分析的镜下鉴定对象包括成因和形态不同的三类:有机壁微体化石、植屑和无定形有机质。有机壁微体化石是指耐盐酸和氢氟酸处理的微体化石,其外壁由类几丁质的β胡萝卜素和胡萝卜素脂组成。主要有植物的孢子、花粉(来自集水区及其周边的陆地植物),浮游藻类为主的生物体(大多来自沉积水体内部)。植屑是指具有形态结构的沉积有机质。镜下为半透明至不透明,可以是壳质的,也可以是木质的和煤质或惰质的。植屑主要源自集水区内的陆生植物体。无定形有机质是指无一定形态结构的沉积有机质。镜下多是不规则的微粒,渐变的模糊边缘,形成凝块或絮团。大多数无定形有机质是浮游植物成因的,这类植物不具备耐分解的支撑组织,生成于水体表层透光带,生长繁殖速度极快,往往是湖泊生物产量的最大组成部分。

沉积有机屑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命名方案(王开发等,1989),表3-3列出的是Tyson(1989)主要根据母质类型提出的分类命名。

表3-3 沉积有机屑分类命名

(四)浮游藻类分析

分析对象主要是指有机壁微体化石分析中见到的各种浮游藻类,包括海相沟鞭藻类、非海相沟鞭藻类、淡水绿藻类和属于疑源类的球藻。浮游藻类是水域内部的原地植物群,其兴盛衰亡直接受制于水体本身的环境要素,如盐度、营养、光照和温度等。因此保存于沉积记录中的浮游藻类化石可以为研究古环境提供直接证据。

现代的沟鞭藻绝大多数能适应从大洋到淡水的各种水环境,显然沟鞭藻作为一个类群可以适应如此大的环境变化,但对于一些属种而言,往往只能适应一定温度或盐度的环境。因此,大洋、浅海、咸水和淡水中的沟鞭藻属种或生物群各不相同。一般热带亚热带海洋中的沟鞭藻生物群分异度高,而高纬度带和淡水中的分异度低,并且常见在咸水和淡水环境中单个类型勃发的情况。现代的盘星藻、葡萄藻、双星藻等一般生活在淡水环境中。徐金鲤等(1993)按生态特征将东营凹陷的沙河街组的浮游藻类化石划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咸水性质的,主要由颗石藻和沟鞭藻组成;另一类是淡水性质的,由绿藻类和疑源类组成。从分布上看,咸水类分布较广,尤其是其占据凹陷中央,淡水类主要分布在凹陷边缘。古湖泊扩张和萎缩可以通过两类藻类的含量变化得以表现。沙河街组沉积时期东营古湖有三个扩张和萎缩旋回。古湖扩张阶段以沟鞭藻丰度增加为标志,而萎缩阶段以淡水藻类丰度增加为标志(图3-1)。所以,浮游藻类分析在对湖平面波动,湖岸线变迁,以及入湖径流分布的研究中是颇有成效的。

现代浮游藻类的某些种类,在适宜环境下,特别是在水体富营养条件下,短时期内大量繁殖,称之为“勃发”或“水华”。其数量之多可使大面积水域表面改变颜色,造成表层水缺氧,导致浮游生物的大量死亡。典型的实例是现代海洋中主要由甲藻类引起的“赤潮”。现代湖泊中有时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浮游藻类在一定条件下繁殖很快,乃至达到“勃发”的程度,实际上是水体的高生产力。保存于沉积序列中的富藻层段,可作为高生产力水体存在和“勃发”事件的真实记录。这些富藻层段的主要特征是其具有异常高的浮游藻类/孢粉比值(徐金鲤等,1993)。

(五)遗迹化石及生物扰动构造半定量分析

遗迹化石早已成为地层对比、古生态与古环境分析中十分有用的工具,而近年来又发展到对于生物扰动构造作半定量分析。通过沉积地层“生物遗迹组构(ichnofabrics)”的研究,可以确定生物扰动构造的分级,从而进行生物扰动构造指数的半定量分析(Taylaor等,1993),为古湖水底层含氧程度及水体分层现象提供有力的证据。有着不同溶解氧浓度的三种环境条件可以有相应的遗迹化石组合(王慧中,1993)。

图3-1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各段浮游藻类相对丰度与湖平面变化关系

充氧的环境适宜于各类生物生存,该条件下形成的沉积物中的遗迹化石种类繁多,孔径大小不一,下潜深度各异,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其中既有直接从水柱中食取悬浮质的生物,又有在沉积物内以沉积物为食的生物。当底质或孔隙水含氧浓度下降进入贫氧环境时,底质生物多样性明显变差,生物潜穴直径及下潜深度显著变小,且以食沉积物的生物为主。此时大体上可以形成两类痕迹化石组合。其中某些活动能力较强,能漫游的底栖生物,可通过其觅食及摄食过程形成各种牧食迹。这种牧食迹可以是表面移迹,也可以是层内移迹。当水体底部含氧量进一步减少,以致沉积物孔隙水中的氧化还原界面上升到沉积界面之上,甚至水体底部也处于严重缺氧时,就不再可能有底栖生物生存,因而可以十分完好地保存沉积物的纹泥或纹层状构造。与此同时,随着含氧量的降低,沉积层内的有机碳含量及沉积物颜色发生变化。这些标志可以与上述的生物遗迹化石组合一起判别当时水体底部的氧化-还原条件(王慧中,1993)。

有多种方法可以对遗迹化石进行半定量分析,较常用的是生物扰动构造指数方法。表3-4中列出了Taylor(1990)采用的生物扰动构造指数。该方案主要依据潜穴的密度、分异度、潜穴叠复程度及原生沉积组构的清晰度等,对遗迹化石构造的发育划分了等级,使其既适用于生物完全扰动(100%)非均质化岩层,也适用于完全扰动的均质化岩层。

表3-4 生物扰动构造指数(BI)表

⑻ 古生物学和考古学的关系

首先定义: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即:化石),用以确定地层时代、推断地质发展史、古地理古气候变迁、沉积矿产(煤、石油、油页岩等)形成与分布等。
考古学(Archaeology):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遗址、遗物)、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包括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等分支。
考古学研究的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遗迹和现象,其中就包括了生物的部分内容,例如:家猪、家马的起源,这方面可以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袁靖的文章。古生物学在动物研究范围内更广阔一点,时间也延伸更长,包括了与人的活动无关的那一部分,在考古学中的运用主要是旧石器考古,人类出现以后的世纪,对研究生物的组成和复原当时的环境提供了很重要的信息。
生物学在考古当中另一个最重要的运用就是DNA,这方面来看,主要是涉及人类起源的,非洲起源学说最主要的证据全是分子考古学提供的,功不可没呀!但现在仍然颇有争论,可以搜集一下相关的文章看看。

⑼ 什么是古生物学 Paleontology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
古生物一词一般只见于中文及日文文献,泛指地质历史时期中曾经生活于地球上的生物。一般将更新世以前的生物称为古生物,全新世以后者称今生物或现生物,但并无严格规定。大部分古生物已绝灭,但亦有少数古生物可延续至今,称为活化石。

⑽ 古生物学专业有人学吗

专业解析:
冷门专业界的“巨无霸”非古生物专业莫属。北京大学的古生物学专业是“六代单传”——连续六年该专业只有一名毕业生,这绝对体现了专业的权威性和高要求。
古生物学之所以成为冷门除了它对考生本身的专业性要求比较高以外,主要受到市场就业的影响,所以专业招生人数有限,若你是家长,你会让你的孩子去选择这样的专业就读吗?但在特定领域中,古生物专业或者类似考古学、历史学研究性比较强的专业一直都在发光发热,可谓是充满价值与成就的一个专业。
古生物的跨学科特性决定了它选择很多,因而就业不是问题。近年全国各地博物馆建设高潮迭起,研究展览等方面的人才需求也相当大。
推荐高校:
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两年一招)、沈阳师范大学等。

热点内容
教育的情怀 发布:2025-07-02 01:17:44 浏览:807
e推教学 发布:2025-07-01 20:16:22 浏览:492
故事数学题 发布:2025-07-01 19:00:18 浏览:952
教师基本情况登记表 发布:2025-07-01 17:05:51 浏览:241
英语辅导报社 发布:2025-07-01 16:38:23 浏览:143
高一语文综合试卷 发布:2025-07-01 16:38:21 浏览:589
而且英语 发布:2025-07-01 14:58:57 浏览:936
个人师风师德自查报告 发布:2025-07-01 13:46:43 浏览:476
物理家庭电路 发布:2025-07-01 13:30:04 浏览:464
物理因子 发布:2025-07-01 13:05:18 浏览: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