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标
Ⅰ 初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2年版)word):http://wenku..com/view/e9d6da5777232f60ddcca1c3.html
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http://wenku..com/view/7e147d2d915f804d2b16c1d9.html
Ⅱ 高中地理课标规定要达到什么样水平
高中地理课标规定要达到的目标包括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技能
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其主要途径。
3、认识区域差异,知道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4、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搜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和研究,做出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4、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Ⅲ 地理课标与地理的核心素养讲座有哪些
地理核心素养培育是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探讨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构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理素养是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由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方法、地理观念等组成。地理核心素养是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是学科固有的,最有用的地理知识、最关键的地理能力、最需要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地理思维。从地理学科教育的价值取向看,地理核心素养应包含地图技能、空间视角、综合思维和人地观念四大方面。
Ⅳ 高中地理课标要求
你可以咨询一下老师和教育部门,这方面有一定的标准。
Ⅳ 地理课程标准的作用
根据课标 制定三维的学习目标、习题甚至是考题
Ⅵ 如何解读《地理课程标准》之内容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枢纽。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加大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学习与研究的力度,尽可能缩小理想课程(课程标准)与文本课程(教材)、文本课程(教材)与实施课程(教学)之间的落差。下面,我们以“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这条课程标准为例,对这条标准进行解读示范。首先,对这条标准进行分解,确认其“行为动词”、“行为条件”是什么。从这条标准可看出:“运用示意图”属于行为条件,“说明……”中的“说明”属于行为动词,“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属于认知的内容。第二,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的相应关系,确定其学习水平。国家课程标准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对应中(见下表),“理解水平”包括有“解释、说明、阐明、……”,我们可以确定,本条标准认知要求属于理解水平层次。课程标准行为动词与水平要求 行为动词认知水平知识说出、举例、描述、辨认、列举、复述、背诵、回忆、选出、识别、再认、了解、确定等了解水平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把……转换、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理解水平运用、应用、使用、编辑、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应用水平技能模拟、再现、重复、模仿、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模仿水平完成、计算、查阅、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独立操作水平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迁移水平摘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第三,依据“行为条件”分析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或者说基本能力的要求。从本条标准中“运用示意图”可知,要求学生具有读图分析能力,通过阅读并分析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解释岩石是怎样形成,它们是如何相互转化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基本方法与步骤。在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中,要通过“读图分析”题型,判别学生是否掌握读图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通过阅读示意图能否提取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进而归纳和解释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第四,通过不同版本教材内容的对比,了解本条标准对认知内容的基本要求。我们手头的二种不同版本教材在落实本条标准的学习内容上不同,一是人教版,把“地壳物质循环”部分安排在内、外力作用的知识之后,以内、外力作用为基础,讲述地壳物质循环;另一是山东版,把该部分内容安排在内、外力作用之前讲述,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出发介绍“地壳的物质循环”。因此,两种内容的安排顺序不同,以至“地壳物质循环”学习内容的基本知识铺垫、呈现方式不大相同。一种认为,内、外力作用是地壳物质循环的基础,另一种认为,矿物、岩石是地壳物质循环的基础。因而,前者并不过多讲述岩石的基本组成——矿物,而后者则增加了大量矿物的基础知识。二个不同版本教材在内容上的相同点是,都讲述岩石的基本分类、三类岩石的形成、岩石间的相互转化及循环过程。本条标准关注的是“岩石”这一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重点是“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因此对于矿物、三大类岩石的具体特征等内容可以不在教学中进行讲述。在教学过程中,从“行为条件”、“行为动词”的要求,可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1)知识铺垫——岩石的分类、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内、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