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历史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当新春佳节前后,秦淮地区就成为最热闹的地方,各种年货无所不备,秦淮人蜂拥前往。
夫子庙和三山街等地区,游人如梭,接踵摩肩,街上花灯、竹地嗡、鞭炮礼花、气球脸谱、泥人玩具等各种耍货琳琅满目。
茶馆座无虚席,吃食店顾客盈门,各种风味小吃数不胜数。戏剧、说书、木偶、杂耍等各种表演不胜枚举,整个秦淮地区都沉浸在一片喜气洋洋的气氛中,直至正月十五花灯过后,这种热闹的场面才逐渐回落。
春联又称“楹联”,是我国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春联一般是在除夕粘贴的,这项习俗是明太祖朱元璋倡导开来的。朱元璋为了取吉利,曾令春联要用朱砂染笺,红艳不褪,名之“万年红”,暗含朱氏江山千秋万代,不变天之意。
明代以前,秦淮人过年不是贴万年红,而是在门的两侧挂“桃符”,桃符上绘制神荼和郁垒二门神用以避邪。由于朱元璋的极力提倡,新春联才逐渐流行起来。
除夕这天,秦淮人家家户户打扫完毕后,都在门上新贴上一副对联,增添喜庆气氛。
夫子庙有各种各样的春联供应,形状有竖条、长联、横批、方块等形状。纸的颜色有元丹、朱红、泥金、洒金、贴金灯。一般多用元丹纸,只有灶王爷像用绿色,寺庙用黄色。
除了贴春联,秦淮人家还在室内悬挂年画和门贴图像,年画又称作“岁朝图”。年画一般用木刻版印而成,设计构图,富有民间艺术特色。
春节之夕,夫子庙售卖各种民家传统的年画和门贴图像,其种类繁多,多为忠孝节义、文武财神、戏剧仕女之类,也有描绘风景习俗、民间传说等内容的。
木刻年画,早在明代初期,秦淮河已有产出。春节时,各种色调艳丽的木刻年画就纷纷登上夫子庙的各种摊床。
秦淮门贴图像历史悠久,种类多样,内容因人而异。有钱人家还专门请画家在书房客厅门心上画“岁朝清供”、“岁寒三友”、“喜鹊登枝”等吉祥喜庆图画。
门贴图像中,最受秦淮人欢迎的是财神像。供奉财神像在秦淮地区极为兴盛,市贾商旅无不把供奉财神像当做最隆重的事情来对待。
在秦淮地区,除夕晚上吃年夜饭。饭前先祭祖,接灶爷。家家都极其恭敬请出祖宗的“喜神”像,挂在靠近八仙桌的墙壁上。
喜神像下布置一张系红桌帷的小桌子,桌上放供果、烛台、香炉,还在每帧影像下放一盏盏碗茶。
祭祖礼毕,全家大小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年夜饭上有两道菜必不可少。一道是什锦菜,一道是红烧鲢子鱼。
什锦菜是把酱姜瓜、胡萝卜、金针菜、木耳、冬笋、白芹、酱油干、千张皮、面筋、黄豆芽等10多种素菜,切丝以油炒成。红烧鲢子鱼寓意“连年有余”。
初五以前,每顿饭都要端出上桌,只可以看,不可享用,直至初六才可以吃。从初一起,直至初四,不许扫地,不许动刀尺,不许再煮饭,连茶水都不许乱倒,必须倒在事先准备好的盆桶内。据说水是正财,积存茶水,就是意味着积存钱财。
年夜饭后收拾完毕,全家围坐吃“福寿汤”,边吃边聊。“福寿汤”取“红枣、福建莲子、荸荠、天生野菱,合煮食之”,寓意“洪福齐天”。
接近子夜,年幼的给长者拜年,长者将事先预备“红包”赏给幼辈,叫“压岁钱”。家庭主妇要取炒米团两个,插上小红绒花,掷于床下。据说除夕夜老鼠嫁女儿,送它一份人情,一年中可免鼠患。
子夜时分,家家鞭炮齐鸣,礼花喷放,所谓爆竹声声除旧岁。
大年初一迎新年,秦淮人民间把农历元旦叫“大年初一”。早晨起来盥洗完,先喝糖茶一碗,再以发糕、年糕等祭神,焚香烛,放鞭炮,叫做“迎新年”,然后才吃早餐。
新年5天,一般吃年糕、馒头、面条等面食,不吃米饭。
大年初一,秦淮人一般在午后出门,第一次出门要迎着“喜神”方向走,叫做“兜喜神”。出门活动主要是逛闹市看热闹,感受新年的喜庆气氛。
秦淮地区新年最热闹的地方是夫子庙,泮宫前广场及旧贡院前,人山人海,异常热闹。
秦淮人从新年初二起开始拜年。拜年一般是晚辈先去长辈家登门拜贺。亲友较多的事先要排好路线名单,才不致遗漏。
还有一点迷信的风俗,就是到第一家拜年的亲友,一定要注意他的姓氏谐音含义是否吉祥,一般第一家不去姓吴、姓王的人家。亲友见面,必拱手祝贺“恭喜!恭喜!”或说“恭喜发财。”
贺客到家,先以糖莲子、松子等泡茶献客,然后再奉清茶和果盘。略事寒暄,客即辞出。不是至亲,一般不留饭。
在秦淮地区,人们认为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因此家家户户要吃面条为财神贺寿,叫“吃财神饭”。
传说财神会误把面条当做串钱的绳子,给贺寿人很多钱串在面条上,故又叫做“吃钱串子”。也有吃“财神糕”的,“糕”与“高”同音,寓意钱越叠越高,粮食囤子越圈越高。
富贵人家常在屋顶第二路桁条上,悬挂大红纸印的5张“财神马子”,叫福、禄、寿、喜、财五路财神。
初五日商家尤为重视。清晨除焚香烛、鸣鞭炮、虔诚礼祀“财神”,叩求财神庇佑发财致富外,这天还是职工人事进退的日子。
旧时商家辞退职工,只要初五中午吃“财神酒”时,请他坐上首席,老板向他敬一杯酒,就算辞退解雇。职工也就只好吃下这杯闷酒,另找生路了。
年初一从清早至下午太阳落山之前,一些穷人拿写着“财神”两字的红纸条或水印财神图像,到人家门口喊“财神到”、“财神安坐了”、“财神到门上了,接财神吧!”
送一张红条财神,接财神人则要主动给点钱或干粮,叫“财神钱”或“财神糕”。
有的穷人到戏院内租一顶纱帽和一件红袍,再用金箔糊成一个纸金元宝,打扮成一个活财神:
头戴乌纱,身穿红袍,套上假面具,手捧大金元宝。一班人敲锣打鼓,每到一家门前,走几个方步,把金元宝向门内空扔3次,可以多讨一些钱和干粮,这叫“跳财神”。跳财神可以从初一跳至初五,初六就不许再跳。
大年初八、正月十三、十五,都是“上灯”日。正月十五又叫做“上元”、“元夜”或“元宵节”,秦淮人也称之为“小年”。
过小年的主要内容就是吃“元宵”、赏花灯。晚上,家家张灯结彩,孩子持灯游走街头,叫做“跳灯”。灯市以夫子庙花灯最盛。
正月十八叫做“落灯”日,意味赏灯到此为止了,秦淮俗语称为“上灯元宵落灯面”,十八晚饭家家吃面”。
❷ 春节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
春节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
1、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2、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2)春节的历史扩展阅读
春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在古代民间,人们从岁末的廿三或廿四的祭灶便开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结束。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年才算结束。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亲朋好友欢聚的节日,是人们增深感情的纽带。节日交流问候传递着亲朋乡里之间的亲情伦理,它是维系春节得以持存发展的重要要义。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❸ 春节的历史起源
春节在以前叫官方说法叫元旦等,民间称新年,过年,它是农历一个重要节日,作为一年的开始,商国用腊月农历十二月为正月作为一年开始,秦国嬴政灭亡六国后规定以十月为正月,汉国初期沿用,汉国刘彻政府改为以孟春一月为岁首,之后沿用,1912年2月12日农历辛亥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国军队攻入清国首都京师,清国皇帝投降被俘,存在了二百九十年还差五天的清国灭亡,2月18日壬子年新年,同年中国采用公历,农历公历兼用,后定公历1月1日为元旦,1914年1月21日农历癸丑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国政府批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春天的节日,1月23日向各省发出通知,春节期间民众在这天可以放假,公务员也可以给假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