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威海历史

威海历史

发布时间: 2020-11-20 17:40:03

㈠ 威海历史的遗址、古建筑图片

威海
编辑
声明
本词条已参考行政区域类词条编辑指南进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议或想参与整理,欢迎您与网络地理组一起交流。
威海,中国山东省地级市,位于山东半岛东端,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北与辽东半岛相对,东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西与山东烟台接壤。东西最大横距13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81公里,总面积5797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77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85.9公里。辖环翠区、文登区、荣成市、乳山市。[1]
威海别名威海卫,意为威震海疆。威海是中国大陆距离日本、韩国最近的城市、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北洋海军的发源地、甲午海战的发生地,甲午战争后被列强侵占并回归祖国的“七子”之一。
威海是“三海一门”之一。1984年,威海成为第一批中国沿海开放城市。1990年被评为中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1996年被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2009年5月7日被评选为国家森林城市。2015年成为中韩自贸区先行示范城市。
2016年6月14日,中科院对外发布《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显示,威海宜居指数在全国40个城市中排名第五。[2]
城市网络景点美食文化人物历史建设学校
快速导航
旅游预测
中文名称
威海(汉语拼音:wēi hǎi)
外文名称
Weihai
别 名
威海卫
行政区类别
地级市
所属地区
山东省
下辖地区
环翠区、文登区、荣成市、乳山市
政府驻地
威海市环翠区新威路1号
电话区号
(+86)0631
邮政区码
264200
地理位置
山东半岛东端
面 积
5797平方公里[3]
人 口
280.92万(2014年)
方 言
胶辽官话-登连片-威海话
气候条件
北暖温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刘公岛、成山头、国际海水浴场、赤山、银滩、华夏城、天鹅湖
机 场
威海国际机场
火车站
威海站、威海北站、文登东站
车牌代码
鲁K
主要港口
威海港、石岛港、龙眼港、俚岛港
重点高校
山东大学、哈工大(威海)
重点中学
威海一中、威海二中
市 花
桂花
市 树
合欢
地区生产总值
2790.34亿元人民币(2014年)
人均生产总值
16170美元(2014年)
汽车站
威海汽车站、威海汽车北站
行政代码
371002
目录
1 历史沿革
2 地理环境
▪ 气候特征
▪ 地质地貌
▪ 土壤类型
▪ 水文
▪ 海岸线
3 自然资源
▪ 矿产资源
▪ 土地
▪ 水力
生物
4 行政区划
5 人口
6 经济
▪ 综述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7 中韩自贸区
8 交通
▪ 航空
▪ 铁路
▪ 航运
▪ 公路
9 城市建设
▪ 民生
▪ 科技
教育
▪ 文化
▪ 卫生
▪ 体育
10 旅游
▪ 注意事项
11 城市荣誉
12 友好城市
13 著名人物
14 七子之歌——威海卫

历史沿革
编辑
威海市历史悠久。据境内古文化遗址出土文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境内之远古历史,已经难考。《史记·夏本纪》云:“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西汉孔安国曰:“东表之地称嵎夷。”清胡谓《禹贡锥指》称:“今登州、莱州二府,皆为禹贡莱夷之地。”据此推断,夏、商、周三代今市境为东方嵎夷之地,属青州,有莱夷聚居。
春秋时期
境内先后为莱子国地、齐国东莱地。莱子国为姜姓东方夷国。清宣统《山东通志卷二十·封建》云:“春秋襄公七年,齐晏弱围莱,莱共公浮柔奔棠。棠,莱邑,晏弱围棠灭之,迁莱于郳。”齐灭莱后,因莱地位于齐国之东,始称东莱(一说在历史上莱与东莱是两个国家)。《汉书·地理志》不夜县注曰:“《齐地记》云:‘古有莱地。
秦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今市境先属齐郡,后属胶东郡,为腄县地。《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并勃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之罘,立石颂秦德焉”。秦之腄县,设治于今烟台市福山区境内,以东别无他县。
西汉时期
境内属青州东莱郡地。《汉书·地理志》东莱郡注谓:“高帝置。师古曰:故莱子国也。”东莱郡治在今莱州市,领县十七,今市境内置有不夜县(设治于今荣成市不夜)、昌阳县(设治于今文登市宋村东)、育犁县(设治于今乳山市城阴村南)。是为境内有县级政区建置之始。
东汉时期
东汉初省并不夜、育犁二县,境内仍属青州东莱郡。郡治由今莱州市迁至今龙口市黄城集。1986年,在威海市区塔山北麓出土“长贵亭侯”龟钮铜印,其形制为东汉遗物。亭是县属行政单位。可知,东汉时,今市区一带曾是昌阳县长贵亭侯的封地。
三国时期
境内属魏东莱郡地,设昌阳县。
西晋时期
晋初,省昌阳县并入长广县,属长广郡,今市境南部属之,郡治在今海阳市发城(一说驻不其,在今青岛市城阳区城阳村北)。同时改东莱郡为东莱国(都掖县,今莱州),市境北部属之,为牟平县地,县治在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惠帝元康八年(298年),又析长广县复置昌阳县,设治于今莱阳市照旺庄,仍属长广郡。自晋至北齐间,昆嵛山以东不再有县治。
东晋时期
后赵在牟平县析置东牟郡东牟县,今市境北部属之,郡治、县治均在今烟台市牟平区。境南部仍属长广郡,为昌阳县地。前燕、前秦、后燕、南燕四代相沿未改。
南北朝
望采纳

㈡ 威海的历史沿革

威海市历史悠久。据境内古文化遗址出土文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境内之远古历史,已经难考。《史记·夏本纪》云:“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西汉孔安国曰:“东表之地称嵎夷。”清胡谓《禹贡锥指》称:“今登州、莱州二府,皆为禹贡莱夷之地。”据此推断,夏、商、周三代今市境为东方嵎夷之地,属青州,有莱夷聚居。
春秋时期
境内先后为莱子国地、齐国东莱地。莱子国为姜姓东方夷国。清宣统《山东通志卷二十·封建》云:“春秋襄公七年,齐晏弱围莱,莱共公浮柔奔棠。棠,莱邑,晏弱围棠灭之,迁莱于郳。”齐灭莱后,因莱地位于齐国之东,始称东莱(一说在历史上莱与东莱是两个国家)。《汉书·地理志》不夜县注曰:“《齐地记》云:‘古有莱地。
秦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今市境先属齐郡,后属胶东郡,为腄县地。《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并勃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之罘,立石颂秦德焉”。秦之腄县,设治于今烟台市福山区境内,以东别无他县。
西汉时期
境内属青州东莱郡地。《汉书·地理志》东莱郡注谓:“高帝置。师古曰:故莱子国也。”东莱郡治在今莱州市,领县十七,今市境内置有不夜县(设治于今荣成市不夜)、昌阳县(设治于今文登市宋村东)、育犁县(设治于今乳山市城阴村南)。是为境内有县级政区建置之始。
东汉时期
东汉初省并不夜、育犁二县,境内仍属青州东莱郡。郡治由今莱州市迁至今龙口市黄城集。1986年,在威海市区塔山北麓出土“长贵亭侯”龟钮铜印,其形制为东汉遗物。亭是县属行政单位。可知,东汉时,今市区一带曾是昌阳县长贵亭侯的封地。
三国时期
境内属魏东莱郡地,设昌阳县。
西晋时期
晋初,省昌阳县并入长广县,属长广郡,今市境南部属之,郡治在今海阳市发城(一说驻不其,在今青岛市城阳区城阳村北)。同时改东莱郡为东莱国(都掖县,今莱州),市境北部属之,为牟平县地,县治在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惠帝元康八年(298年),又析长广县复置昌阳县,设治于今莱阳市照旺庄,仍属长广郡。自晋至北齐间,昆嵛山以东不再有县治。
东晋时期
后赵在牟平县析置东牟郡东牟县,今市境北部属之,郡治、县治均在今烟台市牟平区。境南部仍属长广郡,为昌阳县地。前燕、前秦、后燕、南燕四代相沿未改。
南北朝
刘宋省东牟郡并入东莱郡,省东牟县并入牟平县,今市境北部属之。南部仍属长广郡,为昌阳县地。北魏皇兴四年(470年)分青州置光州(治掖县,今莱州),领东莱、东牟、长广三郡,今市境北部属东牟郡,为牟平县地;南部属长广郡,为昌阳县地。东魏兴和元年(539年),析昌阳县地置观阳县,属长广郡,境南部属之,县治在今海阳市发城。北部仍属东牟郡,为牟平县地。北齐天保七年(556年)省东牟郡并入长广郡,仍属光州;天统四年(568年)由牟平县、观阳县析置文登县(一说文登置县于天保七年),今市境尽属之。
隋代
境内为青州东莱郡(治掖县,今莱州)地,设文登县。《隋书·地理志》青州部东莱郡注谓:“旧置光州,开皇五年(585年)改曰莱州,统县九。”在隋代,郡与州相继存续。开皇初废长广郡入莱州,至大业初又废莱州,置东莱郡。
唐代
境内为河南道登州(治蓬莱)地,设文登县。唐代,登州几经置废。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东莱郡置登州,州治文登,贞观元年(627年)废。如意元年(692年)又以莱州之牟平、黄县、文登复置登州,州治牟平。神龙三年(707年)徙治蓬莱。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又废,改置东牟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称东牟郡为登州。自唐麟德二年(665年)析文登县西境,于东牟故城(今牟平)置牟平县,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一千余年间,境西南部一直属牟平县,其余属文登县。
五代时期
境内建置与唐代同,先后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北宋
境内为京东东路登州地,设文登县。宋延唐制,在境内置登州,初属京东路。熙宁七年(1074年)改属京东东路。境内置乳山寨,时属牟平县,即今乳山市乳山寨村。
金代
境内为山东东路宁海州地,设文登县。天会六年(1128年)金人攻取京东东路州郡,九年(1131年)以登州之牟平、文登两县立宁海军。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为宁海州,领牟平、文登二县,州治今牟平。境内置温水镇(时属文登县,在今环翠区温泉汤村)、汤泉镇(时属牟平县,在今乳山市汤上村)。
元代
境内为中书省宁海州地,设文登县。金正大二年(1225年)元兵攻取京东州县,宁海州隶益都路。至元九年(1272年)宁海州直隶中书省部,领牟平、文登二县。
明代
境内为山东布政使司登州府宁海州地,设文登县。《明史·地理志》宁海州下注谓:“洪武初以州治牟平县省入,属莱州府,九年改属”。文登县下注谓:“洪武初改属莱州府,九年五月属登州府,后仍属州”。明初,境内设辛汪寨、温泉镇、斥山镇、乳山寨四巡检司。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御倭寇,在境内设威海、成山、靖海三卫和宁津守御千户所。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倭寇侵扰,析辛汪都三里置设威海卫,原为文登县地,永乐元年(1403年)建城,名寓“威震东海”之义。“卫治极山东之东,三面环海,一城负山,形胜险要甲于天下,盖海防一重地也”(明谷景阳《重请威海卫印记》)。威海之名从此始兴。威海即由此而来。宣德二年(1427年)设文登营。成化年间(1465~1487年)又设百尺崖、寻山、海阳三守御千户所。卫、所皆隶属山东都指挥使司。
清代
境内为山东布政使司登州府地,设文登、荣成二县。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清兵由辽东海道攻入,破宁海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成山卫置荣成县,县治在今荣成市成山卫,属登州府。同时裁威海、靖海二卫并入文登县,设威海、靖海二巡检司。境内还设有石岛、盐滩二巡检司。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英国强租威海卫。1900年在租界内设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属英国殖民部。威海卫城里仍属文登县。
中华民国
境内大部分地区先后为山东省胶东道、东海道和胶东区地。民国二年(1913年)裁并府、州,实行省、道、县三级制,境内除租界区外,文登、荣成二县属山东省胶东道。1925年,分胶东道置东海道,境内属之。1928年废道制,实行省、县二级制,文登、荣成二县直属山东省。1930年10月,威海卫收回,置威海卫行政区,直隶行政院。1938~1942年,国民政府先后将山东省划为三个行署区,17个行政督察区,文登、荣成二县属胶东行署区第七行政督察区。1942年12月,威海卫行政区管理公署被国民政府撤销。1945年10月,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撤销了三个行署区,设立六个省政府办事处,分别领辖17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今境内属鲁东(第六)办事处第七行政督察区。自1945年8月以后,境内除威海卫市市区北部曾被国民党军队暂时占领过外,其余全部已是解放区。
抗日战争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逐步发展形成了行政管辖区域。从1940年4月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县级抗日民主政府,先后在荣成、文登和威海卫建立;9月,东海专区成立,威海卫行政办事处和荣成县、文登县抗日民主政府属之。其后,境内先后又成立文西、文东(文登)、牟海行政公署等县级抗日民主政府,属东海专区。1942年7月,胶东区行政主任公署成立,东海专区属之。1945年8月,威海卫解放,奉山东省政府命令,成立威海卫市,与东海专区皆隶属胶东行政区。1948年3月,威海卫市改属东海专区。专员公署驻文登。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至1987年6月,境内先后属东海专区、文登专区、莱阳专区、烟台专区和烟台地区、烟台市。1950年5月9日,经政务院批准,撤销胶东行政区和东海专区,组建文登专区,专员公署驻文登。其时,境内有威海、荣成、文登、昆嵛、乳山五县。1954年10月,威海市由专区辖市改为省辖市(县级),由文登专区督导。1956年2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文登专区,所属县市并入莱阳专区,专员公署驻莱阳。其时,境内设有文登县、荣成县、乳山县和威海市。1958年10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莱阳专区更名为烟台专区,专员公署迁烟台市。同年,威海市由省辖市(县级)改为专区辖市,属烟台专区。1967年2月,经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批准,烟台专区改称烟台地区,今境内属之。1983年8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烟台地区,烟台市升为省辖市,威海市仍为省辖县级市,由烟台市代管。1987年6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威海市升为地级市,原县级威海市行政区域改设为环翠区;同时,将烟台市所辖荣成、文登、乳山三县划归威海市管辖。1988年10月,文登县改为省辖县级市,由威海市代管;11月,荣成县改为省辖县级市,仍属威海市管辖;1993年7月,乳山县改为省辖县级市,仍属威海市管辖。2014年1月25日,国务院以国函〔2014〕13号文批复,撤销文登市,设立威海市文登区,以原文登市(不含汪疃镇、苘山镇)的行政区域为威海市文登区的行政区域,将原文登市的汪疃镇、苘山镇划归威海市环翠区管辖。

㈢ 威海的历史是什么

威海市历史悠久。据境内古文化遗址出土文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境内之远古历史,已经难考。《史记·夏本纪》云:“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西汉孔安国曰:“东表之地称嵎夷。”清胡谓《禹贡锥指》称:“今登州、莱州二府,皆为禹贡莱夷之地。”据此推断,夏、商、周三代今市境为东方嵎夷之地,属青州,有莱夷聚居。
春秋时期
境内先后为莱子国地、齐国东莱地。莱子国为姜姓东方夷国。清宣统《山东通志卷二十·封建》云:“春秋襄公七年,齐晏弱围莱,莱共公浮柔奔棠。棠,莱邑,晏弱围棠灭之,迁莱于郳。”齐灭莱后,因莱地位于齐国之东,始称东莱(一说在历史上莱与东莱是两个国家)。《汉书·地理志》不夜县注曰:“《齐地记》云:‘古有日夜出,见于东莱,故莱子立此城以不夜为名。’”不夜城旧址在今荣成市不夜村。清道光《荣成县志》谓:“不夜城边耕夫往往得古刀钱,其文云‘夜昜止保货’,是不夜又名夜昜矣。”
战国时期
境内属齐国东莱地。《国语·齐语》云:“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自莱归齐至秦统一六国,今市境一直为齐东莱地。
秦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今市境先属齐郡,后属胶东郡,为腄县地。《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并勃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之罘,立石颂秦德焉”。秦之腄县,设治于今烟台市福山区境内,以东别无他县。
西汉时期
境内属青州东莱郡地。《汉书·地理志》东莱郡注谓:“高帝置。师古曰:故莱子国也。”东莱郡治在今莱州市,领县十七,今市境内置有不夜县(设治于今荣成市不夜)、昌阳县(设治于今文登市宋村东)、育犁县(设治于今乳山市城阴村南)。是为境内有县级政区建置之始。
东汉时期
东汉初省并不夜、育犁二县,境内仍属青州东莱郡。郡治由今莱州市迁至今龙口市黄城集。1986年,在威海市区塔山北麓出土“长贵亭侯”龟钮铜印,其形制为东汉遗物。亭是县属行政单位。可知,东汉时,今市区一带曾是昌阳县长贵亭侯的封地。
三国时期
境内属魏东莱郡地,设昌阳县。
西晋时期
晋初,省昌阳县并入长广县,属长广郡,今市境南部属之,郡治在今海阳市发城(一说驻不其,在今青岛市城阳区城阳村北)。同时改东莱郡为东莱国(都掖县,今莱州),市境北部属之,为牟平县地,县治在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惠帝元康八年(公元298年),又析长广县复置昌阳县,设治于今莱阳市照旺庄,仍属长广郡。自晋至北齐间,昆嵛山以东不再有县治。
东晋十六国时期
后赵在牟平县析置东牟郡东牟县,今市境北部属之,郡治、县治均在今烟台市牟平区。境南部仍属长广郡,为昌阳县地。前燕、前秦、后燕、南燕四代相沿未改。
南北朝时期
刘宋省东牟郡并入东莱郡,省东牟县并入牟平县,今市境北部属之。南部仍属长广郡,为昌阳县地。北魏皇兴四年(公元470年)分青州置光州(治掖县,今莱州),领东莱、东牟、长广三郡,今市境北部属东牟郡,为牟平县地;南部属长广郡,为昌阳县地。东魏兴和元年(公元539年),析昌阳县地置观阳县,属长广郡,境南部属之,县治在今海阳市发城。北部仍属东牟郡,为牟平县地。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省东牟郡并入长广郡,仍属光州;天统四年(公元568年)由牟平县、观阳县析置文登县(一说文登置县于天保七年),今市境尽属之。
隋代
境内为青州东莱郡(治掖县,今莱州)地,设文登县。《隋书·地理志》青州部东莱郡注谓:“旧置光州,开皇五年改曰莱州,统县九。”在隋代,郡与州相继存续。开皇初废长广郡入莱州,至大业初又废莱州,置东莱郡。
唐代
境内为河南道登州(治蓬莱)地,设文登县。唐代,登州几经置废。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东莱郡置登州,州治文登,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如意元年(公元692年)又以莱州之牟平、黄县、文登复置登州,州治牟平。神龙三年(公元707年)徙治蓬莱。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又废,改置东牟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称东牟郡为登州。 自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 析文登县西境,于东牟故城(今牟平)置牟平县,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一千余年间,境西南部一直属牟平县,其余属文登县。
五代时期
境内建置与唐代同,先后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北宋
境内为京东东路登州地,设文登县。宋延唐制,在境内置登州,初属京东路。熙宁七年(1074年)改属京东东路。境内置乳山寨,时属牟平县,即今乳山市乳山寨村。
金代
境内为山东东路宁海州地,设文登县。天会六年(1128年)金人攻取京东东路州郡,九年(1131年)以登州之牟平、文登两县立宁海军。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为宁海州,领牟平、文登二县,州治今牟平。境内置温水镇(时属文登县,在今环翠区温泉汤村)、汤泉镇(时属牟平县,在今乳山市汤上村)。
元代
境内为中书省宁海州地,设文登县。金正大二年(1225年)元兵攻取京东州县,宁海州隶益都路。至元九年(1272年)宁海州直隶中书省部,领牟平、文登二县。
明代
境内为山东布政使司登州府宁海州地,设文登县。《明史·地理志》宁海州下注谓:“洪武初以州治牟平县省入,属莱州府,九年改属”。文登县下注谓:“洪武初改属莱州府,九年五月属登州府,后仍属州”。明初,境内设辛汪寨、温泉镇、斥山镇、乳山寨四巡检司。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御倭寇,在境内设威海、成山、靖海三卫和宁津守御千户所。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倭寇侵扰,析辛汪都三里置设威海卫,原为文登县地,永乐元年(1403年)建城,名寓“威震东海”之义。 “卫治极山东之东,三面环海,一城负山,形胜险要甲于天下,盖海防一重地也”(明谷景阳《重请威海卫印记》)。威海之名从此始兴。威海即由此而来。宣德二年(1427年)设文登营。成化年间(1465~1487年)又设百尺崖、寻山、海阳三守御千户所。卫、所皆隶属山东都指挥使司。
清代
境内为山东布政使司登州府地,设文登、荣成二县。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清兵由辽东海道攻入,破宁海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成山卫置荣成县,县治在今荣成市成山卫,属登州府。同时裁威海、靖海二卫并入文登县,设威海、靖海二巡检司。境内还设有石岛、盐滩二巡检司。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英国强租威海卫。1900年在租界内设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属英国殖民部。威海卫城里仍属文登县。
中华民国
境内大部分地区先后为山东省胶东道、东海道和胶东区地。民国二年(1913年)裁并府、州,实行省、道、县三级制,境内除租界区外,文登、荣成二县属山东省胶东道。1925年,分胶东道置东海道,境内属之。1928年废道制,实行省、县二级制,文登、荣成二县直属山东省。1930年10月,威海卫收回,置威海卫行政区,直隶行政院。1938~1942年,国民政府先后将山东省划为三个行署区,17个行政督察区,文登、荣成二县属胶东行署区第七行政督察区。1942年12月,威海卫行政区管理公署被国民政府撤销。1945年10月,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撤销了三个行署区,设立六个省政府办事处,分别领辖17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今境内属鲁东(第六)办事处第七行政督察区。自1945年8月以后,境内除威海卫市市区北部曾被国民党军队暂时占领过外,其余全部已是解放区。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逐步发展形成了行政管辖区域。从1940年4月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县级抗日民主政府,先后在荣成、文登和威海卫建立;9月,东海专区成立,威海卫行政办事处和荣成县、文登县抗日民主政府属之。其后,境内先后又成立文西、文东(文登)、牟海行政公署等县级抗日民主政府,属东海专区。1942年7月,胶东区行政主任公署成立,东海专区属之。1945年8月,威海卫解放,奉山东省政府命令,成立威海卫市,与东海专区皆隶属胶东行政区。1948年3月,威海卫市改属东海专区。专员公署驻文登。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至1987年6月,境内先后属东海专区、文登专区、莱阳专区、烟台专区和烟台地区、烟台市。1950年5月9日,经政务院批准,撤销胶东行政区和东海专区,组建文登专区,专员公署驻文登。其时,境内有威海、荣成、文登、昆嵛、乳山五县。1954年10月,威海市由专区辖市改为省辖市(县级),由文登专区督导。1956年2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文登专区,所属县市并入莱阳专区,专员公署驻莱阳。其时,境内设有文登县、荣成县、乳山县和威海市。1958年10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莱阳专区更名为烟台专区,专员公署迁烟台市。同年,威海市由省辖市(县级)改为专区辖市,属烟台专区。1967年2月,经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批准,烟台专区改称烟台地区,今境内属之。1983年8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烟台地区,烟台市升为省辖市,威海市仍为省辖县级市,由烟台市代管。1987年6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威海市升为地级市,原县级威海市行政区域改设为环翠区;同时,将烟台市所辖荣成、文登、乳山三县划归威海市管辖。1988年10月,文登县改为省辖县级市,由威海市代管;11月,荣成县改为省辖县级市,由威海市代管。

㈣ 威海港的历史沿革

威海港自元代海运业兴起,即为过往船舶的停泊锚地。1887年,清代曾在威海湾内刘公岛建铁码头l座,专供北洋水师驻泊及补给。1901年英国强占威海卫,将威海港辟为自由贸易港。1918年,威海商绅合资兴建栈桥式“胜德码头。1930年,我国收回威海卫。1985年1月,威海港由原青岛海运局威海港更名为山东省威海港务管理局。1985年4月威海港对外开放,开始与日本、原苏联、朝鲜、新加坡、西欧等国家和地区通航。1990年,威海港在全国率先开通了至韩国的班轮航线,并发展成为全国对韩运输最便捷、航班最密集的港口之一。1993年9月,威海港由省属下放到威海市管理,更名为威海市港务管理局。2001年12月,企业实行改制,由原威海市港务管理局联合大连港务局、山东创业投资发展公司、北京金诚信投资有限公司及12位自然人共同发起设立了山东威海港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7月,在原威海市港务管理局基础上,成立了威海港集团有限公司。

㈤ 威海的历史故事

威海的历史故事:

1、秦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今市境先属齐郡,后属胶东郡,为腄县地。《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并勃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之罘,立石颂秦德焉。秦之腄县,设治于今烟台市福山区境内,以东别无他县。

2、西汉时期:

境内属青州东莱郡地。《汉书·地理志》东莱郡注谓高帝置。师古说故莱子国也。东莱郡治在今莱州市,领县十七,今市境内置有不夜县、昌阳县、育犁县。是为境内有县级政区建置之始。

3、东汉时期:

东汉初省并不夜、育犁二县,境内仍属青州东莱郡。郡治由今莱州市迁至今龙口市黄城集。1986年,在威海市区塔山北麓出土长贵亭侯龟钮铜印,其形制为东汉遗物。亭是县属行政单位。可知,东汉时,今市区一带曾是昌阳县长贵亭侯的封地。

4、东晋时期:

后赵在牟平县析置东牟郡东牟县,今市境北部属之,郡治、县治均在今烟台市牟平区。境南部仍属长广郡,为昌阳县地。前燕、前秦、后燕、南燕四代相沿未改。

5、唐代:

境内为河南道登州地,设文登县。唐代,登州几经置废。武德四年析东莱郡置登州,州治文登,贞观元年废。

如意元年又以莱州之牟平、黄县、文登复置登州,州治牟平。神龙三年徙治蓬莱。天宝元年又废,改置东牟郡。

乾元元年,又改称东牟郡为登州。自唐麟德二年析文登县西境,于东牟故城置牟平县,至清雍正十三年的一千余年间,境西南部一直属牟平县,其余属文登县。

㈥ 威海历史上是不是流放地

夏、商、周三代今市境为东方嵎夷之地,属青州,有莱夷聚居。

也就是在夏商周时期是流放之地

秦朝以后就开始设县管理了,就不是流放之处了

㈦ 威海古代名人有谁

一、孙万林

孙万林出身农民家庭,家贫卖烙馍谋生,身矮力大,三次从军,皆为身高不足未就。清同治初,到德州投营入伍,隶嵩武军张曜麾下,作战勇敢,不久提升外委(清代额外低级官员),不久升为统领。

二、邓世昌

邓世昌,清末北洋水师将领,民族英雄。邓世昌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尔!”

三、王士任

王士任,号莘野,威海曲家河村人。幼时聪颖好学。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中举人。1723年(清雍正元年)科进士,在京任景山教习。后调任新阳县知县。


四、刘荆山

刘荆山,字雪堂。他自幼好练武艺,为人豪爽正直,富有爱国热情。英国强租威海卫,他气愤填膺,串联本村武秀才江正己、北虎口村农民谢仁山和圈于家村于仁山等,共谋抗英大计,成为威海东南乡一带抗英斗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

五、毕懋第

毕懋第,字衡南,岁贡生。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朝廷有修府卫州县志书之议,威海卫守备朱孚吉拟与宁海州合纂《宁海威海志》。

㈧ 威海在古代为什么称为不夜地

《齐地记》。该书认为:“古有日夜出,见于东莱,故莱子立此城,以不夜为名。”据《齐乘》等书记载,此《齐地记》作者是解道彪,或谓解道虎、解道虔,但不知是何代人。由于唐代颜师古引《齐地记》所云为不夜县作注,致使“有日夜出”的观点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今仍见于近几年重版的各类辞书.
但古人对不夜名称由来、含义的认识,并没有因此而取得一致。宋代以后,陆续有人对“有日夜出”的观点提出疑义,提出不同的见解,分歧颇大。《太平寰宇记》云:“不夜城即春秋时莱子所置邑,以日出于东,故以不夜为名。”《续山东考古录》云:“不夜县故城在西三十里,颜师古注,《齐地记》曰,古有日夜出,见于东莱,莱子立此城,以不夜为名。按:此亦想当然耳。”清代张嵩认为“有日夜出”只是一种臆说,“托于古者,使人莫可究诘。”他在《不夜城考》一文中提出:“日之丽天,无私照者也,出入晷刻,东西自微有蚤晚然,既出之后,断无一隅有日,四海不见之理。果使古者有日夜出,虽以不夜名天下,可也何所据而独名一城?”张嵩对不夜名称含义的见解是:“以其近于日出,沐光最先,故直谓之不夜。”清道光《荣成县志》云:“《齐地记》古有日夜出,见于东莱,故莱子立城以不夜为名。又云海底三更见日,光芒四起。”清道光《文登县志》也有相同的记述。

不难看出,古人虽都认为不夜之名由来于日出,但对名称含义的具体所指却持两种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是“有日夜出”,有的则认为是“近于日出”。
现代学者从民族、语言与地名之间内在关系的角度,对不夜的名称进行研究后,提出不夜可能不是汉语地名的观点。

谭其骧先生认为地名中的“不”字是古代分布在东北滨海民族的发语言。周振鹤、游汝杰先生认为,在古汉语中“不”是虚字,汉语地名惯常不用虚字,“不”字地名可能不是汉语来源的。在《方言与中国文化》一书中,他们以西晋前含“不”字的县名不而、不其、不夜和山名不咸为例,阐述了这种观点。不而县在今朝鲜境内,不其县在今山东省青岛市境内,与不夜同处山东沿海,不咸山今名长白山,在中朝边境。他们指出:山东和朝鲜自古就有交通往来,一是经东北陆路,一是直通海路;有人认为《诗·商颂·长发》中的“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表明商代的势力范围东达渤海以东的朝鲜一带,所以商亡以后,商宗室箕子又在朝鲜立国;据此东北、朝鲜、山东沿海地名应该有某种相似之处。他们提出,由含“不”字地名的分布来分析,或许可以认为东北到朝鲜和山东沿海居住着同 地名和民族都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在地名中常常保留着已经消失了的古民族语言,一个民族历史上的分布与迁徙,往往可以在地名中找到线索。借助民族学对民族兴衰、迁徙、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提高地名学研究的质量,尤其有助于古地名语种的识别。因此,不夜可能不是汉语地名的观点,是有充分根据的。

既然“不”字地名可能不是汉语来源的,那么,《齐地记》以汉语解释不夜,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但事情却并非如此。不夜可能不是这个春秋城邑的初始名称。

据《荣成县志》记载:“不夜城边耕夫往往得古刀钱,其文云夜昜止保货,是不夜又名夜昜矣。”保货即宝货。唐代贾公颜疏:“案彼周景王时患泉轻,将更筑大泉……文曰宝货。”“夜昜止保货”即“夜昜之宝货”,是始于春秋周景王(公元前544-前520年)时的一种货币。这种货币仅发现于不夜,不见其他地方出土,说明夜昜之地就在不夜一带,历史上不夜曾名夜昜。

不夜与夜昜,孰先孰后?从现有的资料来看,不夜可能只是汉县名称,不是莱子所筑城邑的初始名称。春秋时期,这个城邑名谓夜昜,而非不夜。根据是:一、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关于战国时期胶东只有“夜邑”(在今山东莱州市)和“即墨”(在今山东平度市)的记载,不夜、不其之名只见于西汉时期的县名,不见于秦代以前的记载。这一史实说明,战国时期胶东还没有出现含有“不”字的地名。二,战国时期,包括夜昜在内的胶东都属齐国东莱地,“有日夜出”已经不再单指夜昜一城,而是泛指东莱,成为整个东莱的象征。因此,齐将安平君田单的封地以夜为名。虽然由于城邑的兴起衰败,夜邑与夜昜并非一地,但其名称是一脉相承的。夜邑之名当与“有日夜出”相关。夜昜、夜邑、不夜三名中的夜字,是它们有着共同渊源的见证。据此分析,或许可以认为夜邑、不夜之名的产生,是夜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因素作用下进行演变的结果。

夜昜之名明显地包含“有日夜出”之义

昜字读阳,为阳的正字。“昜者,云开而日见也”。夜晚的天空出现太阳,这并非谬传,历史上即有记载。这种景观的产生,同海市蜃楼一样,完全是由大气空间的光折射造成的,是一种符合自然科学的大气物理现象。对于夜日现象,古人亦有记述。1838年1月3日(清道光丁酉腊日),文登县人林培玠在今荣成市石岛一带目睹过夜日,并在《废铎呓》中留下了关于“夜日”现象的记述。原文如下:“道光丁酉腊日,石岛口居停。有夜作叶子戏者。时约夜半, 窗纸大明,室内几榻毕现。启户视之,旭日已升。各散,将归。未几,窗纸复晦,依然昏夜。逾数刻,鸡始鸣。是夜有钓于海上,宿舟中者,见三日并耀,光烛遐陬。诘朝有北方来者,云山外并无此异。” 林培玠由夜日联想到不夜之名,在文末按语中写道:“今志夜日一则,知无稽之言亦非无因,阅此可以破千古之惑。”

在古代,不夜城周围的地理环境与石岛口相似。既然大气空间的光折射能使石岛出现夜日,那么,古时在不夜周围出现夜日也是可能的。《齐地记》虽然没有谈到具体实力,但不能因此排除历史上确有此事的可能。张嵩囿于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对夜日现象疑惑不解是正常的。由于夜日只是一种范围很小的局部现象,一隅有日,四海不见,所以独名不夜(夜昜)一城。

㈨ 威海的来历和传说

威海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中期,境内就有人类聚居。夏、商、周三代,今市境为东方夷之地,属青州,有菜夷聚居。 北齐天统四年(568年),境内设文登县,今市境尽属之。此后,朝代更替,但隶属文登县未变。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倭寇侵扰,设威海卫,威海即由此而来。1898年,英国强租威海卫。1900年,设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属英国殖民部。1930年10月,中国收回威海卫,置威海卫行政区,直属国民政府行政院。
1950年5月, 成立文登专区,辖威海、荣成、文登、昆嵛、乳山、海阳、牟平、福山等8县。1956年2月,文登专区撤销,今威海地域改属莱阳专区。1958年10月,莱阳专区改为烟台专区, 1967年2月,烟台专区更名为烟台地区,今威海地域属之。
1983年8月撤销烟台地区, 设烟台市(地级),同时威海市改为省辖县级市,由烟台市代管,文登、荣成、乳山3县归烟台市管辖。
1987年6月15日,威海市升为地级市,原县级威海市设为环翠区;烟台市的荣成、文登、 乳山3县划归威海市管辖。1988年10月,文登县改为省辖县级市,由威海市代管;11月,荣成县改为省辖县级市,由威海市代管。1993年7月,乳山县改为省辖县级市,由威海市代管。
传说在很早以前的时候,威海是一个被视为仙界的地方,这里山水奇丽,风景入画,住着很多的神仙.闲来无事的时候,神仙们会聚在一起,乘云踏浪到海上垂钓极为美味的仙物,吃了能增加道行,修炼功力,,常人吃了有如百神护体,可以青春不老,脱凡胎而成仙体.于是历朝历代众多梦想长命延年,天界为仙的人,都不远万里纷纷前来寻求不老仙方和仙物.那就是威海灰刺参.所以威海灰刺参便具备了极品海参的品质,以及很多的神奇的食补食疗功效.
刘公岛为什么叫了这么个名字呢?相传有两种说法:一是说东汉末年刘氏皇族的一支人,不堪曹魏政权的迫害,迁居岛上避难;一是与民间流传的刘公刘母的故事有关。相传很早以前,有一南方北上的商船突遇狂风袭击,数日不见陆地,粮食淡水都用光了,人们绝望了,只好听天由命地随波逐流。一天夜里,一个水手无意中忽然发现前面有火光,便兴奋的大叫起来:“有救了,有救了!”他们知道有火必有人,有人就有救了。这一线希望马上激起了人们的力量,他们拼命地向火光方向划船,终于看清前面是一海岛,有一位老人站在岸边,手举火把为他们引路。船靠了岸,船上的人们跳进浅水,扑向岸边,一个个先后栽倒在沙滩上。老人把他们背到自己的草屋子里,介绍说:“我姓刘,大家叫我刘公好了。”刘公的老伴也是位和善的老人,只见她抓了一把米放到锅里,一会儿就煮熟了。十几个人狼吞虎咽地吃了一碗又一碗,锅里的饭始终不见少,船民们恍然大悟:这是遇到救命神仙了,忙跪下磕头。等抬起头来,刘公夫妇已不见了。第二天打听岛上的居民,他们也说刘公刘母经常做这样的善事。后来这些人为了感谢刘公夫妇的救命之恩,联合岛上的居民在岛上修建了刘公刘母祠,并把此岛取名叫刘公岛。

㈩ 威海以前是哪个国家的殖民地

英国
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三日西历一千八百九十八年七月一日大清国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和硕庆亲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刑部尚书廖大英国 钦差驻扎中华便宜行事大臣窦不久,清政府和英国代表,在刘公岛西海岸(黄岛)举行了交接威海卫仪式。从此,英国军队正式驻扎于威海卫港。

热点内容
老师上了自己的学生 发布:2025-07-02 13:52:03 浏览:43
如何写教学计划 发布:2025-07-02 13:29:22 浏览:531
教育工作计划 发布:2025-07-02 12:31:30 浏览:98
柏莱雅眼霜怎么样 发布:2025-07-02 11:26:50 浏览:295
2017天津数学高考卷 发布:2025-07-02 11:18:39 浏览:511
韩剧我的老婆是班主任 发布:2025-07-02 08:55:20 浏览:801
辛雷智能物理 发布:2025-07-02 07:44:54 浏览:315
密妆生物 发布:2025-07-02 07:13:54 浏览:966
幼儿教师的标准 发布:2025-07-02 07:05:30 浏览:463
嘉鱼美术培训 发布:2025-07-02 05:36:50 浏览: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