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福建历史

福建历史

发布时间: 2020-11-20 18:09:23

A. 福建历史上有出过什么名人

1、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B. 历史上的福建省,是什么样子的

编者按:我们知道,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临大海,九成陆地面积为山地丘陵地带,可谓依山傍海。由于福建位于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历史上是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起点,也是海上商贸集散地。那么,你知道历史上的福建省,是什么样子的吗?今天我们今日头条号:历史观景台将为你解读福建省的历史变迁。

一:先秦时期

话说,先秦时期的福建省,多为蛮荒之地。据《禹贡》记载,夏商时期的福建属于扬州属地,周朝时期,为七闽地,春秋以后为闽越地。

二:秦汉到隋唐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派兵南下,平定长江下游的百越,在此设置闽中郡。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承认驺无诸为闽越王于此。汉惠帝三年(前193年),分闽越地,封驺摇为东海王。三国时属吴国,设建安郡,辖建安、南平等9县。

隋大业三年(607年),把建安、晋安、南安三郡合并为一,称建安郡。唐朝,福建属江南道。景云二年(711年),立闽州都督府,领有闽、建、泉、漳、潮五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这是福建名称出现之始。

三:宋元明清

北宋时期,置福建路,南宋孝宗时升建州为建宁府。元朝时期,置福建等处行中书省,置行省于泉州。大德元年(1297年),设福建平海行中书省,徙治泉州。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福建全省八路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后来,南明朱聿键在福州即皇帝位,建元隆武,改福建为福京、福州为天兴府。

清代,福建区划继承明制,设福建布政使司。顺治十三年(1656年),郑成功改厦门为“思明州”。(凌志强/文史研究员)

亲爱的读者朋友

关于咱福建省的历史,你还知道哪些

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也欢迎订阅头条号:历史观景台

C. 福建为什么叫福建以前古代叫什么

福建地名由来:因境内有福州、建州两府,各取其首字而得名。周代以后,这方水土的名称历经变易。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福建经略使才开始出现福建。福建自古称“闽”。

福建自古称“闽”,“闽”的意义就是门内供着一条蛇。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并不把它归为“门”部,却归之“虫”部,释义是“闽,东南越,蛇种”。

古代百越的越族一个主要分支——闽越族生活在闽江流域和东南丘陵和沿海多蛇地区,以蛇为本氏族的象征,或以蛇为图腾,认为蛇是本氏族的祖先加以顶礼膜拜,因此闽越族在很长一段时间保留着崇蛇风俗,“披发文身,以像鳞虫”,有断发文身习惯,把蛇形刻画于身上,以祈求避免遭受凶猛动物的侵害。

除“闽”之外,福建还有过“七闽”、“八闽”之别称,现习惯称“八闽”。“七闽”最早记载见于《周礼·夏官·职方氏》,书中说:“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郫、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七闽”起初是专指周朝时散居在今福建和浙江南部的七支以蛇为图腾的闽族后裔部落,如唐代的贾公彦所作的《周礼疏》中说:“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也。”后来演变成泛指福建。

所谓“八闽”,是因为宋朝时称为福建路,置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剑六个州及邵武、兴化二个军,共计有八个同级行政的机构,因而得名。

(3)福建历史扩展阅读

福建的地理特点是“依山傍海”,九成陆地面积为山地丘陵地带,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福建的森林覆盖率达65.95%,居全国第一。福建的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二位,海岸曲折,陆地海岸线长达3751.5千米。福建以侵蚀海岸为主,岛屿众多,星罗棋布,共有岛屿1500多个,海坛岛为全省第一大岛。

而且由于福建位于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由海路可以到达南亚、西亚、东非,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起点,也是海上商贸集散地,和中国其他地方不同,福建沿海地区是海洋文明,而内地客家地区是农业文明。依山傍海的特点也造就了福建丰富的旅游资源;而且除了海坛岛、鼓浪屿、武夷山、泰宁、清源山、白水洋、太姥山等自然风光外,还有土楼、安平桥、三坊七巷等人文景观。

D. 福建的历史

名称由来
因境内有福州、建州两府,各取其首字而得名。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福建经略使才开始出现福建。

建制沿革
福建,远古属百越之闽越部落,《禹贡》属扬州。在周朝为七闽地,春秋以后为闽越国。秦南平百越,置闽中郡。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承认驺无诸为闽越王于此。汉惠帝三年(前193年),分闽越地,封驺摇为东海王。建元六年(前135年),封驺无诸孙驺丑为闽繇王,复封余善为东越王,元鼎五年(前112年),闽越国叛乱,汉武帝率军平息,并以其地险阻,故迁闽越人于江淮流域,而福建隶属于会稽南部都尉管辖。
闽越国北迁之后,自汉始元二年(前85年)汉承认冶县、置东部都尉开始,中经东部都尉从冶县迁到章安(回浦),留下候官管理冶县,隶属于会稽郡,到设立南部都尉,再到建安十二年(207年)正式成立建安郡止,福建都在王朝军事管制之下。[12]

三国时属吴国,设建安郡,辖建安、南平、将乐、建平(建阳)、东平(松溪)、昭武、吴兴(浦城)以及候官、东安(南安、同安)共9县。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拆建安郡为建安、晋安两郡,到梁天监年间(502~519年),又从晋安郡分出一个梁安郡,辖兴化、泉、漳等地。自晋宋至齐梁,福建初属于扬州,至普通六年(525年),福建属下的建安、晋安、南安三郡又归东扬州管辖。陈朝永定时(557~559年),陈武帝为羁縻陈宝应而设“闽州”,这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个省级建制。州治设在晋安(今福州),下领建、晋、南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闽州罢,还属东扬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把建安、晋安、南安三郡合并为一,称建安郡;原设置的15个县裁并为四(即闽县、建安、南安、龙溪)。郡治由建安(建瓯)移至闽县。唐武德初年,设泉、建、丰三州,下辖10县。州数和县数均为隋代的二至三倍。

唐朝,福建属江南道。景云二年(711年),立闽州都督府,领有闽、建、泉、漳、潮五州。开元十三年(725年),闽州都督府改称福州都督府,隶属于江南东道,为福州名称出现之始。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为加强边防武装力量,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军使,与福州都督府并存。这是福建名称出现之始。 [12]

五代十国时期,福建先后为闽国、殷国、南唐、吴越各国所据,区划名称几经变迁。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延钧称帝,国号大闽,改元龙启,升福州为长乐府,称东都,领福、泉、建、汀、漳五州。

北宋时期,置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及邵武、兴化二军。南宋孝宗时升建州为建宁府。福建路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军;府、州、军实际是同一级行政机构,共计8个,故福建号称“八闽”。这时,福建全省有42个县,成为东南全盛之邦。宋景炎元年(1276年),元军攻破宋都临安(今杭州),宋帝赵显被俘。益王赵昰、广王赵昺逃到福州,陆秀夫、陈宜中等拥立赵昰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升福州为福安府,定为行都,力图恢复宋室江山。后因王积翁叛变,南剑州失守,福州被元兵攻破,帝昰由朝臣拥戴渡海去广东。
元朝时期,置福建等处行中书省。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行省于泉州。至元十八年(1281年)迁福州,次年还治泉州。至元二十年(1282年),又徙福州。至元二十二年(1284年),并入江浙行省。至元二十三年(1285年),复置。次年,改行尚书省。至元二十八年(1290年),并入江西。至元二十九年(1291年),仍置行中书省。大德元年(1297年),设福建平海行中书省,徙治泉州。大德三年(1299年)撤销。至正十六年(1356年)复置。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福建全省八路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洪武九年(1376年),置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成化九年(1473年),恢复被废为县的福宁州,直隶于布政司。终明一代,福建设八府一州。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兵攻下南京,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被俘杀。郑鸿逵、苏观生等迎唐王朱聿键来闽。六月,朱聿键在福州即皇帝位,建元隆武,改福建为福京、福州为天兴府。翌年,隆武政权覆灭。 [8]
清代,福建区划继承明制,设福建布政使司。省下辖有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延平、建宁、邵武、汀州八府及福宁州。顺治十三年(1656年),郑成功改厦门为“思明州”。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后,改台湾为东都,设承天府,置天兴、万年两县,又在澎湖设安抚司。郑经治理台湾时,把东都改名东宁,升天兴、万年两县为州。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统一台湾后增设台湾府,属福建统辖,下设三县一厅。雍正二年(1724年),升福宁州为福宁府;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龙岩两县为直隶州。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府单独设省。到清末统计,福建省共设有9府、2州、58县、2厅。省与府之间还设4个分道作为派出机构:宁福道驻福州,辖福州府、福宁府;兴泉永道驻厦门,辖兴化府、泉州府、永春州;汀漳龙道驻漳州,辖汀州府、漳州府、龙岩州;延建邵道驻南平,辖延平府、建宁府、邵武府。此外,清代在福建设置闽浙总督(驻福州或杭州)和福建巡抚。督、抚原属临时设置,可是后来迄未取消。由于督、抚权力很大,成为全省最高军事、民政长官,原来正式的省一级长官——布政使、按察使,反成属官。另外,清朝还设置管领满洲驻防旗兵的镇守将军,原和地方行政无关,却兼管海关和粮储道、盐法道,遂也成省级官员。

辛亥革命后,历届中央政权均置福建省。民国2年(1913年),废除府、州制度,分设东、南、西、北四路观察使。民国3~16年(1914~1927年)改设闽海、厦门、汀漳、建安4个道;合并闽县、侯官为闽侯县,建安、瓯宁为建瓯县;改永春州、龙岩州为永春县、龙岩县;废除厅制,改平潭、云霄为县;析出同安县的厦门岛成立思明县。经过改革,全省计有4道、61县,仍然是省、道、县三级建制。民国23年(1934年)末,废除道的制度,成为省、县两级制;设10个行政督察专员区,分别驻长乐、福安、南平、仙游、同安、漳浦、龙岩、长汀、邵武、浦城等地。这是福建划分专区的开始。经过一段试行,又改划为7个行政督察区。在这前后,对县、市也作了调整。民国17年(1928年),从龙溪县划出华安县;民国22年(1933年),改思明县为厦门市;1934年,把光泽县划给江西省(1949年划回);民国29年(1940年),从沙县、明溪、永安县各划出一部分设立三元县,从建瓯划出一部分设水吉县;民国34年(1945年),柘洋(原属霞浦)、周墩(原属宁德)两个特种区改建柘荣、周宁二县;民国35年(1946年),把闽侯县的鼓楼、南台、仓山等地划出设立福州市。这样,从民国35年(1946年)至1949年解放前夕,全省共分7个行政督察区、2市、67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省人民政府驻福州市,直辖福州、厦门2市,分设8个专区、67县。

1950年4月1日起,将第一至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冠以各该署驻地之县名,即将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建瓯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南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福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原林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闽侯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晋江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龙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永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龙岩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1年,设立县级市泉州市、漳州市,分别划归晋江专区署和龙溪专区署管辖。建瓯专区改名为建阳专区。
1953年,原由晋江专区领导的泉州和龙溪专区领导的漳州二市改由省辖。

1956年,设南平市,为省辖市;撤销闽侯、永安、建阳三专区。原闽侯专区所属闽侯县改由省直辖,原闽侯专区所属闽清县改归南平专区管辖,连江、长乐、罗源三县改归福安专区管辖,福清、永泰、平潭等三县改归晋江专区管辖。撤销永安专区,将所辖明溪、三元二县改归南平专区管辖,大田县改归晋江专区管辖,永安、宁化、清流改归龙岩专区管辖。撤销建阳专区,将所辖建瓯、浦城、邵武、建阳、崇安、松溪、政和、光泽、水吉九县全归南平专区管辖。撤销水吉、柘荣、宁洋三县,并将三元、明溪二县合并改称三明县。
1958年,原由省直辖的泉州市划归晋江专区署管辖,漳州市划归龙溪专区署管辖,南平市划归南平专区管辖,闽侯县划归福州市管辖,同安县划归厦门市管辖。
1959年,恢复闽侯专区,辖闽侯、闽清、连江、长乐、罗源、福清、永泰、平潭等八县,专署驻闽侯县。

1960年,设立三明市,由省直辖,设立清宁县,撤销清流、宁化二县。撤销南平县,将其并入南平市。
1963年,设立三明专区,三明市划归三明专署管辖。
1970年,原南平、福安、闽侯、晋江、龙溪、龙岩、三明等7个专区改为地区。
1971年,闽侯地区改为莆田地区,行署驻莆田县;福安地区改为宁德地区,行署驻宁德县;南平地区改为建阳地区,行署驻建阳县。
1973年,莆田地区所属闽侯县,划归福州市管辖。
1975年,恢复柘荣县,属宁德地区管辖。撤销松政县,恢复政和县、松溪县,属建阳地区管理。
1981年,撤销龙岩县,改为龙岩市(县级),由龙岩地区行署代省管辖。

1983年4月,改莆田地区改为莆田市,扩大福州的管辖范围。原由莆田地区管辖的闽清、永泰、福清、长乐、平潭五县和宁德地区管辖的连江、罗源二县划到福州,加上原辖的闽侯县,福州共辖8个县。9月,设立莆田市(地级),原莆田地区管辖的莆田、仙游二县划归莆田市领导。撤销邵武县设立邵武市(县级),划归建阳地区行署代省管辖。

同年,还撤销三明地区,三明市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原由三明地区管辖的永安、宁化、清流、明溪、建宁、泰宁、将乐、沙县、尤溪、大田10个县划归三明市管辖。
1984年9月,撤销永安县设立永安市(县级),划由三明市代省管辖。
1985年,漳州市升为地级市,撤销龙溪地区;龙海、云霄、漳浦、诏安、长泰、东山、南靖、平和、华安县划归漳州市。泉州市升为地级市,撤销晋江地区;惠安、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县划归泉州市。1987年新设置石狮市、厦门市湖里区两个县级行政机构;厦门市的郊区更名为集美区。
1988年,建阳地区行政公署驻地由建阳县迁至南平市,并更名为南平地区。南平行署仍辖南平市、邵武市、建阳县、建瓯县、顺昌县、浦城县、崇安县、松溪县、政和县、光泽县。撤销宁德县,设立宁德市(县级市)。为宁德地区行政公署驻地。
1989年8月21日起,撤销崇安县,设立武夷山市(县级市)。11月13日,撤销福安县,设立福安市(县级市)。

1990年8月15日起,撤销漳平县,设立漳平市(县级市)。12月26日,撤销福清县,设立福清市(县级市)。

1992年,撤销晋江县设立晋江市(县级);撤销建瓯县设立建瓯市(县级市)。原行政区划均不变,亦不增加机构和编制。
1994年,撤销南平地区,设立南平市(地级市)。撤销南平市(县级市),设立延平区。撤销长乐县,设立长乐市(县级市);撤销建阳县,设立建阳市(县级市)。
2014年5月,撤销建阳市,设立南平市建阳区。同年12月,撤销永定县,设立龙岩市永定区。
2017年11月,撤销长乐市,设立福州市长乐区。

E. 历史上的福建始于何时

因境内有福州、建州两府,各取其首字而得名。周代以后,这方水土的名称历经变易。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福建经略使才开始出现福建。

福建,简称“闽”,省会福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岛相望。北南最长为530千米,西东最宽为480千米。福建省现辖9个地级市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龙岩、三明、南平、宁德,和1个平潭综合实验区。
福建的地理特点是“依山傍海”,九成陆地面积为山地丘陵地带,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福建的森林覆盖率达65.95%,居全国第一。福建的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二位,海岸曲折,陆地海岸线长达3751.5千米。福建以侵蚀海岸为主,岛屿众多,岛屿星罗棋布,共有岛屿1500多个,海坛岛现为全省第一大岛。而且由于福建位于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由海路可以到达南亚、西亚、东非,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起点,也是海上商贸集散地,和中国其他地方不同,福建沿海的文明是海洋文明而内地客家地区是农业文明。依山傍海的特点也造就了福建丰富的旅游资源;而且除了鼓浪屿,武夷山,泰宁,清源山,白水洋,太姥山等自然风光外,还有土楼、安平桥、三坊七巷等人文景观。
福建的民族组成比较单一,汉族占总人口的97.84%,畲族为最主要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1%,还有少量回族、满族等,其它民族人口多为近现代迁居而来,比重极小。福建汉族内部语言文化高度多元,分化成多个族群。
福建
因境内有福州、建州两府,各取其首字而得名。周代以后,这方水土的名称历经变易。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福建经略使才开始出现福建。


“闽”的最早记载见于中国上古时的网络全书《山海经》中的《海内南经·卷十》:“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汉代许慎所作的字典《说文解字》中说:“闽,东南越,蛇种”,定义闽人是崇蛇的族群;可以作为佐证的是“闽”字的写法,而古人称蛇为长虫,可解释为“闽为山地,多出蛇虫之类,故门下增虫字,以示其特性”,但此解释并未得到史学界的证实。
除“闽”之外,福建还有过“七闽”、“八闽”之别称,现习惯称“八闽”。“七闽”最早记载见于《周礼·夏官·职方氏》,书中说:“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郫、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七闽”起初是专指周朝时散居在今福建和浙江南部的七支以蛇为图腾的闽族后裔部落,如唐代的贾公彦所作的《周礼疏》中说:“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也。”,后来演变成泛指福建。
所谓“八闽”,是因为宋朝时称为福建路,置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剑六个州及邵武、兴化二个军,共计有八个同级行政的机构,因而得名。
闽东
闽东,指福建东部闽江中下游及东北部山区的广大区域,临台湾海峡和东海,行政上包括福州和宁德。其中福州五区八县和宁德的古田、屏南两县通行福州话,宁德的其他县市多通行福安话。此外中华民国政府统治的连江县(马祖列岛)亦属于闽东。
闽中
指莆田,以及三明的部分地区。三明市市区辖梅列、三元两区,包括永安市、尤溪、大田、明溪、清流、宁化、沙县、泰宁、将乐、建宁9县。大田通行闽南方言,三明、永安、沙县通行闽中方言,宁化、清流通行闽西客家方言,泰宁、将乐、建宁、明溪通行闽赣方言,尤溪则通行闽东方言,而非闽南方言。莆田市包括仙游县和荔城区、城厢区、秀屿区、涵江区。
闽南
闽南,指福建南部九龙江、晋江流域的区域,临台湾海峡,行政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厦门、漳州、泉州三地,经济较为发达,故又有闽南金三角之称。此外,中华民国政府统治的金门县亦属于闽南。
闽南地区为著名侨乡,漳、泉两地移民,又称河洛人,是大多数海外华人和台湾河洛人的祖籍地。通行河洛语。
西部毗邻闽西地方,与客家地区过渡,亦有客家话分布点,如:诏安县秀篆、官陂、葛霞、太平、红星等乡镇、云霄县、南靖县、平和县的部分地区,本地区的客家人亦有人移民到台湾。
闽北
闽北,指福建北部的闽江上游地区,武夷山脉北段的东南侧、戴云山脉西北侧。行政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南平地区以及三明的部分地区;东靠宁德市、西对江西省上饶市和鹰潭市、南挨三明市、北临浙江省丽水市。是海外华人的祖籍地,通行闽北语。
闽西
闽西古代指福建最西端的州郡汀州,除龙岩城区和漳平外,其余各县均为客住县,偶有山客,即畲族,系客家四州之一,此地也为移民台湾、南洋、四川等地之客家祖籍地之一,以武平县刘光第,永定县吴伯雄等为代表。现在则指福建最西边的地市龙岩市。永定土楼为世界文化遗产。

F. 福建历史的由来是什么

福建省,简称闽,省会福州,位于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北边是浙江,西边是江西,西南边是广东省,东边隔着台湾海峡和台湾相望,连接东海、南海通太平洋,陆地总面积12.14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达13.6万平方千米。

因境内有福州、建州两府,各取其首字而得名福建,在唐朝开元年间,设福建经略使才开始出现福建。在《禹贡》中属扬州。



隋朝时期,把建安、晋安、南安三郡合并为一,称建安郡。

唐朝时期,福建属江南道。开元十三年(725年),闽州都督府改称福州都督府,隶属于江南东道,为福州名称出现之始。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为加强边防武装力量,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军使,与福州都督府并存。

王潮占据福建后,唐廷升福建路为威武军,任命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王潮之弟为王审知,后唐时,王审知长子王延翰称王,国号闽。


五代十国时期,福建先后为闽国、殷国、南唐、吴越各国所据,区划名称几经变迁。

北宋时期,置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及邵武、兴化二军,共计8个,故福建号称八闽。

南宋末年,元军攻破宋都临安,宋帝赵显被俘。益王赵昰、广王赵昺逃到福州,陆秀夫、陈宜中等拥立赵昰在福州即位,升福州为福安府,定为行都。

元朝时期,置福建等处行中书省。

明朝时期,置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福建全省八路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

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兵攻下南京,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被俘杀。郑鸿逵、苏观生等迎唐王朱聿键来闽。六月,朱聿键在福州即皇帝位,建元隆武,改福建为福京、福州为天兴府。翌年,隆武政权覆灭。


清代,福建区划继承明制,设福建布政使司。省下辖有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延平、建宁、邵武、汀州八府及福宁州。清廷统一台湾后增设台湾府,属福建统辖。

中华民国时期,置福建省。

截至2019年底,福建省辖9个地级市,共有12个县级市,44个县,29个市辖区。省会福州市,其余的地级市分别是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三明市、莆田市、南平市、龙岩市、宁德市。

G. 福建各市的历史名人有那些

福建在中古以前属于未开化的南蛮之地,真正有历史名人的应该是从宋开始的。比如南宋法医学家宋慈,南平建阳人。朱熹是江西人,不过他是在三明尤溪出生的,姑且也算福建人吧。真正福建历史名人出现井喷的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特别是福州,当年睁眼看世界的福州人占了半壁江山。 我大概列几个吧。。。福州:严复、冰心、林觉民、林则徐、萨镇冰、沈葆桢、郑振铎、陈景润、林森、林徽因。。。莆田:林默(即妈祖)、蔡襄(书法宋四家之一)、蔡京(这家伙不是什么好东西)。。。泉州:俞大猷、郑成功、施琅、叶飞。。。厦门:陈嘉庚(其他想不起来了,莫不是厦门太小的缘故?)漳州:林语堂、黄道周龙岩:中央苏区所在,红色名人少不了,杨成武、刘亚楼、邓子恢、张鼎丞等等三明:朱熹、黄慎(扬州八怪之一)、杨时(程门立雪那位)、邹韬奋南平:福建福建,福指福州,建就是南平了,所以南平的名人也挺多的,比如:宋慈、柳永、李纲(南宋那个)、黄裳(没看错,就是九阴真经的作者--!)、听说春秋那个铸剑的欧冶子也是南平人。。。宁德:这个嘛。。。虽然我就是宁德人,即使再不想承认,也得说,宁德还真就没什么历史名人,就是一个标准的文化荒漠,唯一一个在史书上列传的恐怕就是明朝的林聪了-- over

H. 福建的历史

福建简称闽。闽字最早出现于周朝,闽与八闽,都是福建省名的简称和别称。“闽专”是最原始的名属称。《山海经·海内南经》说:“闽在海中”,这说明福建在远古时代,还是属于海浸之区。闽为蛮之别种,则是当时居住在福建的七个部落的总称。八闽,则是从北宋开始。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为了加强边防武装力量,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设“福建经略使”(军事长官职称),它和福州都督府并存。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福建”名称。
另一得到公认的说法是:古闽人非常崇拜蛇,所以就把蛇供养在家里,故上报朝廷地名时,就造出了‘闽’字,即,‘门’:家内;‘虫’:蛇;‘闽’:把蛇供养在家里的意思。而近年来,在厦门一带则把‘虫’译为龙,在厦门岛内的白鹭州公园里还有‘闽’字的大型石雕,其中就把‘虫’译为‘龙’

I. 福建的历史发展

福建在上古时代原为越族人的属地。越人身体矮小、短面、鼻形广、眼睛圆而大,习惯傍水而居、善于驾舟行筏、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秦在福建设置闽中郡是第一个在福建设立行政机构的中国政权,但秦王朝并未能对福建实施直接管辖,福建地方政权作为秦的实际藩属国而存在。[4]
汉高帝五年(西元前202年),汉朝刘邦封越王勾践的后代无诸为闽越王,封福建为闽越国,其形式仍为藩属国,都城设于东冶[5]。余善在武夷山城村修建闽越王城。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派大军攻打闽越国,在占领闽越国都城后焚毁城池宫殿,举国迁往遥远的长江淮河一带内地,此后三百年间闽地人文断层。越人北迁,汉人取而代之成为福建新主人。东汉末年汉人逐渐聚集,于建安元年在今福州市设侯官县,此为福建并入中国版图的开始。
三国时期,福建属东吴,北方汉人移民福建逐渐增多,遂设置建安郡,出现了福建历史上第一个城镇——晋安(即今之福州)。
魏晋南北朝梁时期,建安郡先后分设为晋安、建安、南安三个郡。汉人移民有8个姓氏较多:林、黄、陈、郑、詹、邱、何、胡。
隋朝废三郡置泉州,后又改为建安郡。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福建经略使(军区长官职称),始出现“福建”之名。
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福建独立,王审知兄弟设立闽国,后来为南唐所据,区划名称几经变迁。
宋朝置福建路,统辖六个州(福州、建州、泉州、南剑州、漳州、汀州)与两个军(邵武军、兴化军)。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设福建行中书省于泉州,三年后省会迁福州。
南宋时,泉州发展成国际著名的港口,市内形成大批外国侨民(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定居的居留地“蕃坊”,当年留下的清真寺一直保留至今。
明朝置福建布政使司后,又改路为府。宋代的六州两军以及后来改称为八个路或八个府的区划建制(“八闽”的由来)。
在明代,倭寇经常袭扰福建,政府宣布海禁,福建正常的海上贸易受阻。明末清初1645年(清世祖顺治二年)7月19日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福京天兴府)登基,年号隆武。1646年10月6日被清军俘虏。此后,国姓爷郑成功家族以“延平郡王”之姿,先后以厦门和台湾为基地继续抵抗清军大约40年之久。
清朝时福州是与古琉球国首里(现日本冲绳县那霸市)通航贸易的指定口岸。清代,在福建本土,增设了福宁府和龙岩州、永春州。
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占领台湾,台湾郑氏王朝灭亡。并杯清政府划入福建省版图。直到清德宗光绪十二年(1886年)台湾才单独设省。1895年的《马关条约》台湾主权交予日本,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放弃台湾主权。
1842年的《南京条约》将厦门和福州辟为通商口岸,向外国商人开放。1902年在厦门还开辟了鼓浪屿公共租界。在洋务运动中,左宗棠开办福州船政局及船政学堂,成为近代中国海军的摇篮。
1883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国袭击了马尾军港。
福建还是近代西欧传教士人数最多也最活跃的省份。
辛亥革命后,历届政权均设置福建省。1933年,19路军兵变,福州成为中华共和国临时首都。
多山的福建在近代一直未能修建铁路(直到1956年建成鹰厦铁路),因而阻碍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与中国其他地区的联系。
1949年国共内战后,福建省分属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金门,马祖地区)政府进行实质管辖,双方的行政区划中也都设有福建省,中华民国福建省已虚级化。

热点内容
教学实践内容 发布:2025-07-04 21:32:22 浏览:431
云南教育论文 发布:2025-07-04 18:10:10 浏览:16
班主任培养总结 发布:2025-07-04 14:40:37 浏览:89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发布:2025-07-04 12:20:45 浏览:578
怎么去掉双下巴 发布:2025-07-04 07:30:04 浏览:14
男孩性教育书籍 发布:2025-07-04 06:45:07 浏览:727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 发布:2025-07-04 04:12:15 浏览:952
面试体育教师 发布:2025-07-04 03:55:12 浏览:120
教师师德先进材料 发布:2025-07-04 03:05:55 浏览:487
用什么词来形容班主任 发布:2025-07-04 00:41:46 浏览: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