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焚书坑儒的历史背景

焚书坑儒的历史背景

发布时间: 2020-11-20 18:25:51

① 为什么说“焚书炕儒”是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历史背景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专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属、“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大大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② 有人觉得刘秀这么厉害,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却不高,你怎么看呢

至于为什么刘秀的名气比他们稍小,原因其实也很简单:皇帝就跟明星一样,会炒作才有知名度。刘秀身上的娱乐信息太少,知名度不高也属正常。

相比之下,刘秀就差了点意思。其实,历史给过刘秀机会。比如建武二十七年,将领们请求趁匈奴分裂、遭遇天灾人祸之际,派兵远征北匈奴。可是刘秀却给将领们讲了一堆以德服人的大道理,断然拒绝了将领们的请求。并且刘秀还教育太子刘庄,让他不要擅动兵戈。虽然我们知道,刘秀这种克制对老百姓是好事,但是历史书是“记大事”的,就拿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来说,书中只记载历朝历代的政治和军事。刘秀不动兵戈,缺少对外的军功,这就只能让他失去了提高历史知名度的机会。

曹操、刘备为什么名气大?即便排除《三国演义》的加持,他们斗到死的冤家史,也能让后世记住他们的名字。

③ 历史会考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断代史
夏朝
政治: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建立者:禹
暴君:桀
都城:阳城,今河南登封
世袭制:启继承禹的王位,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商朝 又称殷朝,殷商
政治: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建立者:汤
暴君:纣
都城:殷,今河南安阳,盘庚迁都到此
文化: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司母戊鼎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西周
政治: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建立者:周武王
暴君:周厉王
都城:镐,今陕西西安
制度:分封制——目的:西周为了巩固统治。
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天子作战。 作用: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东周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政治:春秋五霸: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其旗号是“尊王攘夷”)。
思想文化:
孔子:春秋晚期。 主要贡献:①创立了儒家学派。政治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教育思想:他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
孔子地位: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孙武: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
战国时期
政治:战国七雄:七国名称:齐(史称田氏代齐)、楚、秦、燕、赵、魏、韩 (史称三家分晋)。
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战国时期) 支持者:秦孝公。
主要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③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④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作用或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商鞅变法的目的和效果达到了统一,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的需求,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动力。
经济:都江堰:秦国 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材料:“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使成都平原有“天府之国”(四川盆地)之称。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后人认为李冰的功劳胜过大禹。
指南针:战国时,我国就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
派别 战国时期代表 代表作 主张或思想
墨家 墨子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儒家
创始人:孔子 孟子 《孟子》 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
荀子 《荀子》 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张,认为人能认识自然规律,并要按自然规律办事。
道家
创始人:老子 庄子 《庄子》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子 《韩非子》 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后被秦始皇采纳)
兵家 孙膑 《孙膑兵法》

秦朝
政治:秦统一:公元前221年 ,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定都:咸阳。
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
一、政治上: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①皇帝制度的创立:皇位世袭、皇权独揽、皇位独尊;
②建立了完备中央官制: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分管行 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③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设36郡。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二、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使用半两重的圆形方孔铜钱。)
三、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来,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思想上:“焚书坑儒”。(民间只许留下有关医药、占卜、种植的书,其他都要烧掉。)
五、军事上:派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修筑了 “万里长城”;并且统一、开发了南疆。
作用: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 流,对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个
和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格局,以后中国社会格局没有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长城:起止点: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城防。 修筑目的:为了抵御匈奴。由蒙恬负责修建。
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 大泽乡(在今安徽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使用半两重的圆形方孔铜钱。)
思想:思想上:“焚书坑儒”。(民间只许留下有关医药、占卜、种植的书,其他都要烧掉。)
军事:灭六国,反击匈奴,攻越族 筑长城,修灵渠
民族:派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修筑了 “万里长城”;并且统一、开发了南疆。
文化: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来,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秦陵兵马俑

西汉
政治: 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削藩”,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推恩令)。
经济: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军事:卫青、霍去病破匈奴:公元前119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给了匈奴沉重打击,从而解除了北方边疆的危患,实现了军事上的大一统。
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民族:张骞通西域:第一次时间:公元前138年;第二次时间:公元前119年。 意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族的经济文化交往,密切了汉与西域的联系。
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中期(西汉元帝时)。作用(地位):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材料: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
对外: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
作用: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不仅是贸易之路,也是和平、友谊、文明之路。
文化: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发明造纸术:西汉早期, 用麻做的纸。 甘肃天水汉墓出土的麻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佛教的传入 :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
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生活在汉武帝时代,代表作是《史记》。 内容:《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东汉
文化:蔡伦改进造纸术: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意义:
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九章算术》:成书时间:东汉时期。 内容:这部书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其中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华佗:汉代著名医学家华佗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编了一套医学体操“五禽戏”。擅长外科手术。
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人尊称他为“医圣”。
道教的兴起: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
三国时期
政治:赤壁之战: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结果:曹操大败。意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三国鼎立的形成:
三国 建立时间 建立者 国号 都城
魏 220年 曹丕(称帝) 魏 洛阳
蜀 221年 刘备(称帝) 汉(史称蜀) 成都
吴 222年 孙权(称王) 吴 建业(今南京)
经济:江南的开发:开发时期:主要在六朝时期。(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东晋
政治:317年,司马睿建立,定都建康。
经济:江南的开发
文化:王羲之 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顾恺之 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南朝
政治:宋、齐、梁、陈
经济:江南的开发
文化:祖冲之和圆周率:祖冲之是我国古代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主要成就: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北朝
政治: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迁都(从平城迁到洛阳)以后,进一步实行改革,主要的措施包括:
①说汉语: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②穿汉服:官员与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③改汉姓: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④与汉通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⑤用汉制:采用汉族的管制、律令。
⑥学汉礼: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作用: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民族:出现民族大融合
文化:贾思勰和《齐民要术》:贾思勰是北朝农学家。 代表作:《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郦道元和《水经注》:郦道元是北魏时期杰出的地理学家。 代表作:《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为了宣传佛教。 云冈石窟——位于今山西大同,龙门石窟——位于今河南洛阳。 地位:石窟里宏伟精巧的雕像,吸收了外来文化,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

隋朝
政治:大运河: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时间:605年。人物:隋炀帝。 三个重要地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地位: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材料一:古人赞颂大运河的历史功效说: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材料二:“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科举制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政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
文化: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了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唐朝
政治:
1、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加强,民族和谐,对外友好,使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历史上称唐太宗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名句:“舟所以比人君,谁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唐太宗
2、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3、开元盛世:唐玄宗前期的年号。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杜甫《忆昔》
4、科举制的完善: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武则天时开始进行殿试,并开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经济:见上面蓝字部分
民族:唐太宗民族政策: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各少数民族尊奉为 “天可汗”。
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郑独爱之如一。(意思是过去的统治者重视中原的汉族,请示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族一视同仁。)——唐太宗
文成公主入藏:7世纪前期(唐太宗时)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吐蕃,意义: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对外:
1.遣唐使:贞观年间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遣唐使回国后,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即日本的大化改新)。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他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材料: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场需达。(意思是唐朝是文明发达,值得珍视的国家)——《日本书纪》
2.鉴真:唐玄宗时,高僧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传播了唐朝的文化。
3.玄奘:唐太宗时期,玄奘到天竺(今印度)学习佛法,取佛经。并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文化:唐朝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李白,被称为“诗仙”,代表作《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
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白居易;代表作《秦中吟》《新乐府》等
颜真卿的书法人称“颜体”,代表作《颜氏家庙碑》
柳公权的书法人称“柳体”,代表作《玄密塔碑》。人把柳书和颜书并称为“颜筋柳骨”。
阎立本,代表作《历代帝王像》,《步辇图》;吴道子画技高超,人称“画圣”。
莫高窟坐落在今天甘肃西部的敦煌,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
北宋
政治: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北宋,以开封为都城,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民族:与辽、西夏并存。与辽有站,澶渊之战,和是〈〈澶渊之盟〉〉。与西夏议和
文化:活字印刷术:北宋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优点:经济、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欧洲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四百年。活字印刷发明作用:使文化传播的程度范围加大,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指南针: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
材料:宋朝人记载指南针在航海中的作用: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火药: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为欧洲近代的资产阶级战胜封建阶级提供了条件。
司马光: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苏轼:北宋文学家、词人,是豪放派的代表。代表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材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东坡
《清明上河图》: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画。描绘了北宋东京卞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
社会生活:瓦子:是宋代东京城内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宋代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春节活动有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挂年历、贴“桃符”、放鞭炮等。
材料: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 《元日》
南宋
政治: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都城临安。
经济: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中心的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民族:与西夏(党项族)、金(女真族)并存,与金有战有和。
对外:对外贸易频繁,国家主要税收源于此
文化: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还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李清照:两宋之交的词人,是婉约派的代表。
材料: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
辛弃疾:南宋的词人,把豪放的风格发扬光大。
材料: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
元朝
政治: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蒙古,1206年,被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
材料: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蒙古史书记载的12世纪情况。
忽必烈:于1271年定国号为元,都城为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行省制度。西藏正式成为元中央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民族:元朝民族融合:表现: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形成回族。影响: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材料:元末反映蒙、汉人民的融恰关系: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
对外:元的对外贸易繁荣
马可•波罗来华,〈〈马可•波罗行纪〉〉。描写了元朝大都的繁荣。
文化:火药: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为欧洲近代的资产阶级战胜封建阶级提供了条件。
古典小说:
①《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罗贯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②《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施耐庵,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明朝
政治: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明太祖即位后,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
(1)在地方上,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
(2)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建立侍卫亲军锦衣卫,成为特务机构。
(4)采用“八股取士”选拔官吏。
2.明成祖加强君主权力
(1)1421年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2)进一步强化君权,继续实行削藩政策。
(3)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材料: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
对外:.郑和七下西洋:明朝宦官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前后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的远航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郑和的远航是主动的、和平的外交,朝贡贸易,与新航路的开辟有本质区别。
材料: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郑和描述船队远航的情景
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明政府派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民族英雄
材料:封侯非我意,但源海波平。——戚继光
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付年华。——戚继光
葡萄牙于1553年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直到1999年12于20日回归。
荷兰于1624年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回
文化:北京城:明成祖朱棣时期,修建了北京城,城中心是紫京城(今故宫,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古典科技巨著:
①《本草纲目》: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②《天工开物》:明朝末年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网络全书”。
材料: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意思是:天地之间物以万计,人类要做的事情因此也就很多,适应自然界的变化生产出种类齐全的物品,这并不单是靠人工的力量,也有自然力的作用在内。——《天工开物》
③《农政全书》:明末科学家徐光启的代表作,是一部农业网络全书,这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古典小说:
①《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罗贯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②《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施耐庵,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③《西游记》:成书于明朝中期,作者吴承恩,是一部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清朝
政治:军机处: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达到顶峰。
材料: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与其间。』——清代史学家赵翼
文字狱: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还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材料: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一把心肠论浊清。——清朝大臣胡中藻
清朝疆域: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经济:实行“重本抑末”(重农抑商)政策
民族:册封达赖、班禅:顺治赐予西藏的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称号。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设置驻藏大臣:1727年(雍正时),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明确规定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理。
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乾隆帝
伊犁将军:乾隆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清朝设立台湾府:1684年,清朝设置,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意义: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对外: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初,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的手中(38年)收复台湾,台湾从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在两次雅克萨之战中,康熙皇帝击败沙俄侵略者。1689年,双方平等协商签定《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闭关锁国”政策:
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实施原因:①清朝统治者坚持“重本抑末”的传统观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③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张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影响:积极作用: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消极作用:清朝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拉大中国与世界的差距。(闭关锁国政策是自然经济的封闭性、保守性决定,也是其实施的根本原因。
材料: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的几句话。
文化:④《红楼梦》:成书于清朝,作者曹雪芹,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材料: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19世纪初年的流行语。

④ 简述焚书坑儒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具体条件

苏康如产生的历史背景是,在秦始皇时期,他的条件是轻松啊为了统一六国的。

⑤ 有人了解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背景和影响吗这些事情确实存在吗

提起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件事情,在历史上确实是有的。想必大多数人都会因为这件事而对秦始皇有一肚子怨气!但实际上焚书坑儒或许并非大家想的那样。

其实历史上的焚书坑儒并不是一件事情,它实际上是焚诗书与坑术士两件事的合称,这两件事情前后发生也相隔了一年之久。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焚书这件事!

焚书

总结

综上所述,所谓的焚书则是秦始皇用来进一步统一思想的一种手段;而坑儒则是秦始皇对欺骗谩骂自己的方道术士进行的一种打击。只能说他生前有过太多暴政,才误导了人们对这件事的看法。

⑥ 为什么在明清流行了几百年的“八股文”一直没能废除

一提起八股文,相信很多人脑海里立马想到的便是诸如“禁锢思想”、“死板僵化”之类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这些问题在八股文上是确实存在和显而易见的。

然而作为明清两朝科举考试最重要的文体,八股文虽在明清时便深受诟病,但却一直未能被废除和替代,这说明八股取士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也是有其存在价值和积极意义的。

上图_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

因此,综上所述,八股文作为明清两代的重要科考文体,因其有较多弊端而饱受当时的人们和后人们的批判。但八股文在明清几百年间相沿不改,充分说明八股文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也有其存在价值和积极意义。

⑦ 坟书伉儒的历史背景

焚书:是为了统一文字。但是负面影响是“间接”导致许多古籍经典失传。(因为秦国自己肯定会保留一份,但是后来项羽烧阿房宫的时候都烧光了。)

坑儒:秦始皇深信鬼神,所以导致全国一大批为了钱财的方术拥聚来为他服务,但是为他求仙的、炼丹的等方术一直没有达到秦始皇欲求的效果,其中还有的方术直接骗取秦始皇的赏金之后逃之夭夭,不但如此背后还说秦始皇坏话,秦始皇听说后气得崩溃,把天下的方术骗集起来,一起坑杀了。(要是我是秦始皇,这些方术我也杀,虽然杀人是不对的。)

焚书坑儒 是后人认为秦始皇最臭名昭著的一方面,但是程度上是被后人加深的,其实这两件事都是事出有因的,没有想象中那么残暴。

我们想了解一件事情 最好自己去探究,听别人说的都是别人的看法不一定真实,就像唐太宗李世民在民间的完美形象一样,其实他也有很多见不得人的一面,比如他残忍的杀害两个兄弟,夺得太子之位,马上又逼自己的父亲李渊让位。虽然他也有不得已之处,但是这些事情他毕竟做了。

⑧ 秦朝到汉朝期间 历史

秦灭六国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确立中央集权,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方便推行政令。统一文字,形成了统一的文化,形成了民族凝聚力。

统一货币,方便商贸结算。统一度量衡,方便了物资交流。修建灵渠,沟通了岭南。横扫六国,秦始皇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横征暴敛。刑罚极其严苛,并焚书坑儒。

陈胜吴广领导了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秦王朝只存在了19年,有些成功,只是为了灭亡。如果不能善待人民,再多的陪葬也无济于事。刘邦善于用人,也善决断,终得天下。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西汉。

薄赋税,轻徭役。关注农桑,休养生息。节俭著称的汉文帝,开创了文景之治。推恩令分化了诸侯国的实力。汉武帝雄才大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官家铸币。注重农业。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自此我们有了一个骄傲的名字:汉人。

治国,一个动态平衡。不能无所作为,也不能急于求成。不能一味为己,也要关爱他人。德厚才能载物,国运终将昌盛。不同时代,呼唤不同的思想。汉光武帝刘秀灭王莽,于公元25年建立了东汉。光武帝合并郡县,减轻人民负担,出现了光武中兴。

几代皇帝年幼,没文化的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根本摆不平朝政,终于爆发了黄巾起义。西汉总被匈奴骚扰,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两次被匈奴扣留共十余年,两次出使西域,终完成使命,并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贸易与文化交流。

后来,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汉武帝还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古时,简用竹木制成,帛很贵,穷人根本读不起书,也没有存放竹简的地方。汗牛充栋、学富五车的条件,穷人是不具备的。蔡伦造纸,对知识的传播起了极大的作用。

纸的出现,使寒门子弟开始拥有了书籍。关羽就极喜读春秋,常常秉烛夜读。中医是系统论。华佗以五禽戏,防病于未然。《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8)焚书坑儒的历史背景扩展阅读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秦汉两朝大一统时期的合称,秦汉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也是中国文化整合期。这一时期形成的国家治理体系,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决定了以后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秦汉时期是中国秦汉两朝大一统时期的合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首次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统一,秦王嬴政改号称皇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秦朝。秦始皇嬴政废封建,立郡县,开始实行全面的统一。

然而由于缺乏历史经验,秦朝二世而亡。在经过短暂的分裂之后,汉朝继之而起,并基本延续秦的制度,史称“汉承秦制”。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⑨ 高中文科专业历史都学那些内容

高中文科历史内容要点如下:
历史:中古史:重点是大一统时候的经济文化外交和民族关系
然后是几个朝代的比较,如秦和隋的共同点唐和汉的共同点

中国近代史: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发展过程政治变革和斗争以及不同的政治变革和斗争的比较反抗侵略的历程民族经济发展的历程

中国现代史:经济的发展党的各个会议文革你可以忽略掉的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

世界史: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艺复兴三次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重点是法国和英国的
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苏联领导人所采取的措施和纲领是很重点的
最好能系统的做好比较和寻找其中的联系
二战比一战重要以及两次战争的比较和异同点战后的国际新形势和
因此而产生的两个国际机构是很重点的东西
现在的国际新秩序
一些国家经济的发展美国东亚和中国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确立巩固完善强化加强顶峰
集权专制
↓ ↓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 →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
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三、治乱兴衰
1、产生治世的原因
⑴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⑵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开元盛世)
⑶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光武中兴)
⑷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贞观之治)
⑸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
⑴统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汉、唐、明)
⑵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现象。ex:东汉、唐末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ex:西晋
⑶农民战争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
⑷自然灾害。
3、认识
⑴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正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社会出现治世。
⑵乱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处于乱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争,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统一地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强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虽然都是叛乱,但结果不同。七国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加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
四、调整和改革
1、相同点
⑴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⑴经济:
①解放生产力。
前期-解放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②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
③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评价
⑴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
⑵从政治上看,调整或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⑶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历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⑵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变法——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裂与统一、治乱兴衰、调整和改革之间的关系
⑴中央集权的加强、调整和改革与分裂统一、治乱兴衰是密切相关的。联系起来认识:分裂时期多乱世,说明改革或调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乱世。统一时期多为盛世,说明改革或调整成功;反过来,成功的改革促使统一、盛世出现。
⑵调整和改革、分裂统一、治乱兴衰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削弱密切联系。
⑶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顺应了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的进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袭了两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严刑苛法,不利于长治久安,加之统治者滥用民力,超出了农民阶级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实践证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种宽松的政策。
⑴它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起到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出现治世。秦汉以后,每逢大乱,人民贫困时,统治者多采用“修养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国之策。如汉、唐、明等朝。
⑵在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以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如汉朝“文景之治”时出现了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西汉政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从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贵君轻→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巨大。它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及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4、政治(统治)思想发展的趋势
百家争鸣→一家专制(秦)→独尊儒术
5、统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狱。
⑵利用宗教(西汉以后,统治者利用宗教加强思想控制)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推动。
4、中原人民的迁移,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播,使所到之处经济发展。
5、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学技术的发展。
7、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
1、农业
农业发展一般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治河工程、农作物的引种、开垦土地的亩数(增加多少)、产量数(增加)、人口数(增加)。
2、手工业
手工业发展表现为:⑴手工业部门的多少:纺织、冶铁、制瓷、造纸等。⑵分工扩大、花色品种的增加。⑶产量的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高。
书上讲到的手工业的发展包括:西汉开始用煤冶铁;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铁中心;明朝用焦炭炼铁(佛山)。
3、商业
商业发展的表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加、商品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现和扩大、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货币的变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⑴秦朝灵渠。⑵汉武帝治河。⑶隋朝大运河。⑷唐朝大面积治河。
⑸五代钱塘江海塘。⑹元朝漕运修建运河。
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阶段特征
1、奴隶社会——匹马束丝。
2、封建社会
⑴战国、秦汉时期的阶段特点
①商品种类繁多;②中原市场形成;③封建城市兴起。
⑵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城市繁荣,唐中期后商业日益发达;
②政府对商业市场在时间、地点上有严格限制;
③对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北,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及特点;
②城市经济繁荣,打破时、空限制;
③出现新型货币——纸币;
④设置边贸易市场——榷场;
⑤粮食、农副产品(茶等)和手工业原料(丝等)大量进入市场;
⑥海外贸易发达。
⑦元大都、漕运、海运和海外贸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出现专业性的城市
②明初对外贸易发达——郑和下西洋;
③互市;
④资本主义萌芽。
⑤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四、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1、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⑴征税依据的变化:
人头税→土地财产税→田亩为主
(汉)(唐)(清)
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⑵征收物的变化:实物+劳役→货币地租。用银两收税,说明商品经济发展。
⑶税种的变化:税种繁多→逐渐减少。征税手续简便。
⑷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⑸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2、与政治联系
历代经济政策,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当这种调整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时,就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五、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评价:
①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六、江南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⑴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及劳动力),体现了当时劳动力的最高水平。
⑵南移趋势在国家处于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最为突出。
⑶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2、历史的启示
⑴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⑵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⑶经济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1、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2、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农业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有时发生战争。
二、民族关系的主要类型
1、同一国家内部的民族之间的关系
2、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
1、和平
和亲——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互市场所一般在边境地区。
会盟——两个民族政权以缔结“和约”或“和议”的办法来约束双方的行动。
2、民族关系的主流、总趋势是友好交往、和平共处。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开发祖国。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劳动中,共同反抗斗争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民族融合的概况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兼并战争加强了华夏族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2、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发展时期。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汉族形成。秦北与匈奴、南与越族、西与西域各族的关系及开发西南,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上的联系。
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
①处于封建经济发展时期,民族融合的过程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②五族内迁,出现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数民族无长期的、稳定的政权,说明这时少数民族的发展程度较为落后;
④孝文帝改革,缩小南北差距,出现统一趋势。
4、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统一时期的民族融合 )
特点:
①各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友好,战争较少。
②唐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直接统治边疆地区,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
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①多个民族政权先后并立;
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深入扩展,如设太学、创造文字、仿汉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元统一后北方的“汉人”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④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热点内容
德阳是哪个省的 发布:2025-07-05 01:20:18 浏览:562
欧豪年彩墨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05 00:38:16 浏览:713
教学实践内容 发布:2025-07-04 21:32:22 浏览:431
云南教育论文 发布:2025-07-04 18:10:10 浏览:16
班主任培养总结 发布:2025-07-04 14:40:37 浏览:89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发布:2025-07-04 12:20:45 浏览:578
怎么去掉双下巴 发布:2025-07-04 07:30:04 浏览:14
男孩性教育书籍 发布:2025-07-04 06:45:07 浏览:727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 发布:2025-07-04 04:12:15 浏览:952
面试体育教师 发布:2025-07-04 03:55:12 浏览: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