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物理热学

物理热学

发布时间: 2020-11-20 18:57:24

① 高中物理热学

可以这么想:a管中是一个具有负质量的水柱,b中显然为正质量;当系统加速下降的时候,分析b,显然管内气体压强增大,内能增加。同样地,具有负质量的a与b情况相反。
^_^数理化王子在此!
(如果我没记错,这道题应该是第25届预赛题里的一道选择题吧?)

② 物理 热学

我的解答见附图

③ 物理热学公式怎么

你是哪的学生啊?
现在很少有初四了,我这个地方是其中之一。
热量=比热容*质量*变化的温度专
燃料燃烧放出属的热量=燃料热值*质量
其它的公式也就是变形
或是与功率那部分结合在一起用
初四物理最难的地方不过就是算热机与压力压强在一起的问题

④ 物理热力学

首先根据克拉伯龙方程有
P*V=Rg*T (1)
P1*V=Rg*T1 (2)
P*V1=Rg*T2 (3)
Rg为该种气版体的摩尔气体常数
用(2)-(1)得权
Rg(T1-T)=V(P1-P)即T1-T=V*(P1-P)/Rg
用(3)-(1)得
Rg(T2-T)=P(V1-V)即T2-T=P*(V1-V)/Rg
由于等容过程气体对外不做功,且绝热,因此电阻发热Q就等于气体吸收的热量
即:Q=cm(T1-T)=cmV(P1-P)/Rg
而等压过程气体体积膨胀是对外做了功的大小为W=P(V1-V)
那么等压过程气体内能的增量为ΔU=cm(T2-T)=cmP(V1-V)/Rg
又两过程电阻发热量相等,那么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有Q=ΔU+W得
cmV(P1-P)/Rg=cmP(V1-V)/Rg+P(V1-V)
cm(P1V-PV-PV1+PV)=RgP(V1-V)
得c=RgP(V1-V)/[m(P*V1-P1*V)]
m为气体质量

⑤ 大学物理 热学

简单说运向/维度
单原沿三向运
双原除三向平外相振、旋转等
每运/向应自由度

⑥ 物理热学实验有哪些

一、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观察水的沸腾)
实验器材:烧杯、铁架台、水、石棉网、温度计、钟表
实验操作的重点:水能否沸腾,沸腾时测量出温度值
实验结论:水在沸腾时,持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相关探究问题:
1、在安装实验装置时,应当“从上到下”还是“从下到上”安装?
——应“从下到上”安装实验装置,减少调试装置的时间
2、为什么要使用石棉瓦?为什么要加盖?
——使烧杯均匀受热
加盖子的目的1是可以减少热量的损失,缩短实验时间,2是可以防止烧杯里的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温度计上,影响读数。
3、如何缩短实验时间?
——1用少量的水(以可以完全浸没温度计的玻璃泡为准)2用初温高的水3给烧杯加盖子
4、如何得知沸腾过程温度不变,但需要继续吸热?
——移去酒精灯,水的沸腾就停止了,这就说明沸腾就要持续吸热
5、有时候移去酒精灯,我们发现烧杯内的水还会再沸腾一会儿后才停止沸腾,你觉得是什么原因?
——石棉瓦上还有残余的热量提供给烧杯内的水
6、如果发现水沸腾时温度不是100℃ ,而是98℃ ,能不能在记录表格中将它们改成100℃ ?你认为有哪些原因造成沸点没有达到100℃ ?
——不能,实验数据不能更改,应实事求是。
实验当时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造成沸点降低。
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铁架台、水、石棉瓦、温度计、钟表、搅拌器、碎冰、石蜡
实验结论:
晶体熔化时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晶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非晶体熔化时要吸热,物质先变软再变稠,然后再变稀,温度持续上升
注:本实验从教学进程的角度上来说,应该是在上一个“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之前,但因为这个实验乃是演示实验,不是课程标准里规定的“20个学生必做实验”之一,所以就排在后面了。“观察水的沸腾”是学生必做实验

相关探究问题:
(本实验中的很多探究问题和“观察水的沸腾”实验相重合,同时这两个实验在实验操作中,都非常关注“均匀受热”,可以说所做的种种操作目的都是为了“均匀受热”,这一点请同学们关注)
1、为什么要使用小颗粒固体进行实验?
——1是可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固体充分接触;2小颗粒固体易均匀受热
2、为什么要使用“水浴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加热而不是直接将之在试管上加热?
——1是可使被加热的固体均匀受热;2是可使被加热的固体升温缓慢,便于观察温度变化规律
3、烧杯中水量的规定及试管插入水中的位置要求
——烧杯中的水量不宜太多,避免加热时间过长,高度要能够浸没试管中装有的固体,同时试管不能接触到烧杯底和烧杯壁

⑦ 初中物理热学知识梳理

我勤工检学,辅导物理时的资料,虽然不是苏科版的,但很好,你看一下:【教学内容与目的要求】一、内容:1、温度2、物态变化3、分子动理论4、热量5、内能二、目的要求:1、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2、能区分固、液、、气三种物态,能用熔点和沸点的知识解释现象,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水循环3、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用该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4、了解内能,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5、了解热量,了解比热容,并会用热量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6、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知识重点与学习难点】 1、会正确使用温度计、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知道物态变化及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放热现象。 3、知道物态变化的条件,及影响物态变化的一些因素。 4、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5、内能的概念。 6、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7、要弄清一些基本概念。例如温度、热量、内能和比热,要会正确区分,又要看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方法指导与教材延伸】一、温度和温度计:1、温度的概念: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摄氏温度的标度方法是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1.013×105帕)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摄氏度,记作0℃,以纯水沸腾时的温度作为100摄氏度,记作100℃,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份代表1℃。2、温度计:(1)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叫做温度计,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2)使用温度计之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最小刻度和零刻度线的位置。(3)温度计测量时,正确的使用方法是:a、不能超过温度计的最大刻度值。b、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充分接触,不要碰到容器的底或容器的壁。c、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接触后要稍过一段时间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d、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仍需留在被测物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医用体温计是内装水银的液体温度计,刻度范围在35~42℃,体温计读数可离开人体进行读数,使用后拿住体温度的上部甩几下,让升入直管中的水银回到玻璃泡里。二、物质的状态变化: 1、物质的状态随温度改变而变化的现象叫状态变化。物质常见的状态有固、液、气三种状态,会出现六种状态变化。 2、熔化、汽化、和升华三种状态变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凝固、液化和凝华三种状态变化过程中要放出热量。三、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晶体的熔点。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也保持不变,这个温度称晶休的凝固点。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是相同的,不同晶体的熔点(凝固点)是不相同的。晶体熔化成液体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液体温度要达到熔点,二是液体要不断地吸收热量。液体凝固成晶体,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液体温度要达到凝固点;二是液体要不断地放出热量。四、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1、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平缓的汽化现象。液体的蒸发在任何温度下进行蒸发时要吸收热量。液体蒸发的快慢由下列因素决定:(1)在相同条件下,不同液体蒸发的快慢不同,例如,酒精比水蒸发得快,(2)在同种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3)同种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4)同种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通得越快蒸发越快。 2、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上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在一定的温度下才能沸腾。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跟气压有关,压强增大,沸点升高,压强减小,沸点降低。五、液化、升华和凝华: 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液化、凝华过程放出热量,升华过程吸收热量。 2、液化有两种方法,所有气体温度降低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当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时,压缩体积可使气体液化。总结上述的物态变化可知,物质的三态可以互相转化,为便于记忆,可用下图帮助你。
六、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物质内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的距离增大而 减小。当分子间距离为某一值r0时,引力等于斥力,此时分子间的距离大于r0时,引力和斥力都要减小;但斥力比引力减小得更快,此时引力大于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当分子间的距离小于r0时,引力和斥力都将增大,但斥力比引力增大得快,此时斥力大于引力,斥力起主要作用。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变得十分微弱,此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可忽略不计。七、什么是物体的内能,内能与机械能有什么不同?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和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两者虽然都与运动相对位置有关,但它们的含义是不相同的。机械能是由物体的整体运动的状态和相对于地面的位置等所决定的,而内能是由物体内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对位置所决定的。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但是一个物体不一定具有机械能。例如,停在水平地面上的汽车既没有动能,也没有势能,因此它不具有机械能,但它有内能。物体内能的大小跟物体内分子的个数,分子的质量,热运动的激烈程度和分子间相对位置有关。一个物体它的温度升高,物体内分子运动加快,内能也就增大。八、温度、内能和热量的区别。温度、内能和热量是三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物理量。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从分子运动论的观点来看,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大,分子热运动就越激烈,因此可以说温度是分子热运动激烈程度的标志。这里还得说明一下单个分子的运动是无意义的,我们这里指的都是大量分子的运动情况。内能是一种形式的能。它是物体内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它跟温度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又有密切的联系,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热量从高温物体转向低温物体,高温物体放出了多少焦的热量,它的内能就减少了多少焦,低温物体吸收了多少焦的热量,它的内能就增加了多少焦。温度和热量是实质不同的物理量,它们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在不发生物态变化时,物体吸收了热量,它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物体放出了热量,它的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九、怎样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改变物体内能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一个物体温度升高了,如果没有其它已知条件,则无法区别是由于做功还是由于热传递而使它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的。例如:锯条的温度升高了,它既可以是由于摩擦做功,也可以采用放在火上烤的方法(热传递),但不管它通过哪种方法,都达到了使锯条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的效果。也就是说:通过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因此,对改变物体的内能,做功和热传递是等效的。 十、理解比热的概念比热是反映物质的热学特性的物理量,它表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或者说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它们升高的温度不同的性质。为此,我们取单位质量的不同物质,都升高1°C时所吸收的热量多少,来比较不同物质的这种性质,因此引出了比热的定义,这是每千克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C时,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对于某种物质,它的比热是一定的,不同的物质,比热是不同的。因此比热表如同密度表一样,可以供人们查阅。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是物质本身所决定的,虽然某种物质的比热也可以用 来计算,但某种物质的比热跟它吸、放热的多少,质量的大小升温或降温的多少无关。十一、温度改变时,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在没有物态变化时,由于温度升高,计算物体吸收热量的公式是 ,其中t表示物体的末温,t0表示物体的初温,用△t表示物体的温度变化,则△t=t-t0,公式可改写为 △t。可见,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跟它的比热、质量和升高温度的多少三个因素有关,并且由它们的乘积所决定,跟物体的初温t0或末温t无关。在没有物态变化时,由于温度降低,计算物体放出热量的公式是 ,其中t表示物体的末温,t0表示物体的初温,用△t表示物体的温度变化,则△t=t-t0公式可改写成 △t。可见,物体放出热量的多少跟它的比热、质量和降低温度的多少三个因素有关,并且由它们的乘积所决定,跟物体的初温t0、末温t无关。

⑧ 物理热学问题

亲,不那么难。只是式 中的"n"把你搞晕了。其实第一次抽,就 1
也就是玻意耳定律的正常写法 。
实质是把原体积是V0的气体分散一部分到抽气机中,所以体积为(V0+ΔV)
明白了吧
祝你进步

⑨ 求物理热学概念....

热力学主要是从能量转化的观点来研究物质的热性质,它揭示了能量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时遵从的宏观规律。 热学
热力学是总结物质的宏观现象而得到的热学理论,不涉及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因此它是一种唯象的宏观理论,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普遍性。 热力学三定律是热力学的基本理论。热力学第一定律反映了能量守恒和转换时应该遵从的关系,它引进了系统的态函数——内能。热力学第一定律也可以表述为: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造成的。 热学中一个重要的基本现象是趋向平衡态,这是一个不可逆过程。例如使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接触,最后到达平衡态,两物体便有相同的温度。但其逆过程,即具有相同温度的两个物体,不会自行回到温度不同的状态。 这说明,不可逆过程的初态和终态间,存在着某种物理性质上的差异,终态比初态具有某种优势。1854年克劳修斯引进一个函数来描述这两个状态的差别,1865年他给此函数定名为熵。 1850年,克劳修斯在总结了这类现象后指出: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这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氏表述。几乎同时,开尔文以不同的方式表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内容。 用熵的概念来表述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是:在封闭系统中,热现象宏观过程总是向着熵增加的方向进行,当熵到达最大值时,系统到达平衡态。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述是对过程方向性的简明表述。 热学
1912年能斯脱提出一个关于低温现象的定律:用任何方法都不能使系统到达绝对零度。此定律称为热力学第三定律。 热力学的这些基本定律是以大量实验事实为根据建立起来的,在此基础上,又引进了三个基本状态函数:温度、内能、熵,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热力学理论体系。此后,为了在各种不同条件下讨论系统状态的热力学特性,又引进了一些辅助的状态函数,如焓、亥姆霍兹函数(自由能)、吉布斯函数等。这会带来运算上的方便,并增加对热力学状态某些特性的了解。 从热力学的基本定律出发,应用这些状态函数,利用数学推演得到系统平衡态各种特性的相互联系,是热力学方法的基本内容。 热力学理论是普遍性的理论,对一切物质都适用,这是它的优点,但它不能对某种特殊物质的具体性质作出推论。例如讨论理想气体时,需要给出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讨论电磁物质时,需要补充电磁物质的极化强度和场强的关系等。这样才能从热力学的一般关系中,得出某种特定物质的具体知识。 热力学应用
平衡态热力学的理论已很完善,并有广泛的应用。但在自然界中,处于非平衡态的热力学系统(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不可逆的热力学过程是大量存在的。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十分重要,并已取得一些重要的进展。

⑩ 物理热学Q

1、水吸收的热量Q=CmΔT=4.2×10^3J/(kg·℃)×0.6kg×1℃=2.52×10^3J
2、太阳对水的辐射功率P1=W/t=2.52×10^3J/120s=21W
3、太阳对水的实际辐射功率P2=P1/45%=46.67W
4、以太阳为球心,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为半径的球的表面积S1=4πr^2(r为太阳到地球的距离)
5、太阳辐射总功率P总=P2/S2×S1(S2为圆筒的横截面积)

由于你括号里条件没打全,你把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带到4的“r”里,圆筒的横截面积带到5的“S2”里,就可以了

热点内容
2年级的英语 发布:2025-07-05 13:33:31 浏览:773
初中物理电动机 发布:2025-07-05 11:48:09 浏览:245
慈利教育网 发布:2025-07-05 11:15:09 浏览:622
奥特曼黑历史 发布:2025-07-05 05:13:59 浏览:8
2017全国二语文试卷 发布:2025-07-05 02:17:04 浏览:679
德阳是哪个省的 发布:2025-07-05 01:20:18 浏览:562
欧豪年彩墨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05 00:38:16 浏览:713
教学实践内容 发布:2025-07-04 21:32:22 浏览:431
云南教育论文 发布:2025-07-04 18:10:10 浏览:16
班主任培养总结 发布:2025-07-04 14:40:37 浏览: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