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历史
白龙珍珠城遗址
位于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营盘镇白龙村,距北海约60公里。珍珠城又名白龙城,这是一座古老的城池。传说古时有一条白龙飞到这里上空,落地不见踪影,人们认为白龙降临乃吉祥之地,便从那里建城,称为白龙城。该城濒临大海,离海不远有珍珠母海多处,尤以白龙杨梅池最大。此地历代盛产珍珠,质优色丽,以“南珠”之称闻名于世。流传多年的民间神话故事《合浦珠还》就发生于此。
珍珠城为正方形,南北长320米,东南宽233米,周长1107米,墙高6米 白龙珍珠城遗址,城基宽6米,条石为脚,火砖为墙,中心黄土夹珠贝夯筑而成。面积七万多平方米,分东、南、西三个城门,门上有楼,可了望监视全城和海面,城内设采珠公馆,珠场司、盐场司和宁海寺等。城墙内外砌火砖,中心每10公分一层黄土夹一层珍珠贝贝壳,层层夯实,珍珠城因此得名。城墙周围可见古代加工作坊的遗址和明代钦差大臣《李爷德政碑》《黄爷去思碑》等的遗迹。残贝散落,遍地皆是,可见当年采珠之盛。
古珠城在抗日战争前还保存完好,抗战期间,大部分城墙及城门被拆毁。解放后只剩下一道城墙和一座南城门,1958年也遭毁尽。该建碑亭内现存少量碑刻,南门城垣有一段2.6米高的墙心。
珍珠城遗址已列为广西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拨款在珍珠城的废墟上兴建了一座仿古建筑“珍珠亭”,让游人瞻仰。
关于珍珠城的故事还挺多的,,以前听人家讲个,,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大概讲一个;很久很久以前,皇帝听说在白龙有一棵夜明珠,于是派个太监带人前去取珠,取不到提头回来
太监到了白龙天天逼珠民采珠,不管珠民死活,后来一棵夜明珠从深海里飞了出来,太监高兴的带着夜明珠回朝,可过了梅岭,夜明珠不见,于是又回来,逼着珠民,夜明珠再次飞了出来,太监让人刀割开大腿把夜明珠放进去,缝好回朝,半路又不见了,后来自杀了,。
现在在珍珠城下还有个太监坟
⑵ 手抄报内容: 北海历史文化
北海,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端,北部湾东北岸。她三面环海,东南与海南省、西南与越南国隔海相望,历史上一直是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各省与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集散地之一,是我国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和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
1984年4月,北海市被国务院定为全国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现辖海城区、银海区、铁山港区和合浦县,总面积3337平方公里,人口近160万。
北海老城是北海城市的发祥地。北海老城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现存格局形成于清末民初。老城格局基本完整,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鲜明。老城位于现市区的北侧,紧邻廉州湾,面积为3平方公里,时居住人口约3.5万人。
北海的历史街区和名镇名村广泛分布在北海市三区一县,历史建筑的样式与风格独特,遗存丰富,街区和乡镇的格局完整,使北海具备了独特的历史风貌与内涵,是一笔丰厚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上千年来,已成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贸易口岸的北海,在清同治八年便已有固定航线开往海口、广州、澳门、香港、海防、西贡、新加坡等地。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英、德、法等八国相继在北海建设了一批西洋风格的建筑。目前有23座西洋建筑保存完好,这近代西洋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是我国近现代社会史、经济史、建筑史、宗教史、海关史、港口史及对外开放史等领域的历史见证。
合浦自古以出产珍珠驰名于世,素有“南珠故郡,海角名区”之美誉,是享誉中外的“南珠之乡”。
自古以来合浦产过多少珍珠无法统计,仅白龙珍珠城根一地,1975年仅挖出的珠贝残骸过就达20多吨,由此可见当年合浦产珠量之丰。合浦珍珠产量大,品质好。明朝屈大均《广东新语》有“合浦珠名曰南珠,其出西洋者曰西珠,出东洋者曰东珠,东珠豆青色白,其光润不如西珠,西珠又不如南珠”之说。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北海劳动人民创造并留下了大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传说《珠还合浦》已列入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间歌舞、人生礼俗、民间音乐壁画、雕塑等21项已列入北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天主堂、圣母堂、主教府楼、神父楼、圣德修道院、女修院、育婴堂、广慈医院等旧址更是近代法国天主教传入北海地区的历史见证物。
2000多年间有许多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在北海产生过重大影响,并给北海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文化遗迹。
秦朝时有定边爱民的赵佗,汉朝时则有珠还合浦的孟尝与廉洁奉公的费贻。盛唐时期载诸史册者达130多名。明清时期,北海共有进士24人,秀才、贡生、举人600多人。作为海防重镇,北海还涌现了众多开疆屯兵戍边之名将。新中国建立以来,北海更是人才辈出。而从合浦县乾江“教授村”走出的专家学者达数百人。
这样行吗?从这个网站里找的。http://www.beihai.gov.cn/11436/
⑶ 北海的历史
有证据表明,随着末次冰期(11000-8000年前)而来的海平面低水位时期,朝鲜海峡和宗谷海峡都被干露,可作为日本通向亚洲大陆的陆桥。在日本南部的岛屿曾发现印度大象的化石遗骸,在日本的北部,曾发现长毛猛犸的化石遗骸。类似的现象说明,古时的中国、韩国和西伯利亚人曾迁到日本去过。
相传:日本的文字记载史是从公元前660年神武天皇开始的 。他占领了本州主岛,成为日本的第一个皇帝。公元550年,一位中国佛教徒扬帆去日本,带去了各种文化和书面语言,但是直到1543年,葡萄牙船员在这里登陆后,日本才闻名于欧洲,尽管13世纪末叶,马可·波罗从中国回去时,带回了一个关于有日本存在的报告。虽然如此,直到1660年前,尚未出版过一幅较好的日本海图,连今天所通用的“日本海”这个名称,也是到1815年才有。这是俄国航海家A·J·v·克鲁森斯特思给这个海取的名字。在日本海,日本和朝鲜的许多潜水妇女,从事于她们艰苦的行业已有1000多年了。
海洋的名称争议:
历史上的日本海
古代中国的疆域本来濒临(北海)日本海。 汉朝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置汉四郡,唐朝在北海(日本海)旁设立渤海郡等行政机构。唐朝灭亡后,辽朝接管了北海,并对其加以利用。辽晚年,女真族从北海边兴起,向南灭掉了辽朝建立了金朝。
蒙古入主中原后,设立岭北行省,对北海,鄂霍次克海进行有效长期的管理直至清代。女真的后代满族入关后,关外地广人稀,沙俄趁机入侵西伯利亚,康熙皇帝为反击沙俄入侵而打响了雅克萨战争。后为了漠北蒙古的归顺和北方边境的和平,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将外兴安岭以北的领土割给了沙俄。十九世纪中叶,沙俄割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1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至此,中国领土不再濒临北海(日本海),吉林省珲春市的防川可以遥见15公里外的北海(日本海)。
⑷ 关于北海公园的历史,其中名景的由来!
北海公园位于北京市的中心,是我园现存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北海园林的开发始于辽代,金代又在辽代初创的基础上于大定十九年(1179年)建成规模宏伟的太宁宫。太宁宫沿袭我国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规制,并将北宋汴京艮岳御园中的太湖石移置于琼华岛上。至元四年(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以太宁宫琼华岛为中心营建大都,琼华岛及其所在的湖泊被划入皇城,赐名万寿山、太液池。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朝正式迁都北京,万寿山、太液池成为紫禁城西面的御苑,称西苑。明代向南开拓水面,形成三海的格局。清朝承袭明代的西苑,乾隆时期对北海进行大规模的改建,奠定了此后的规模和格局。
辛亥革命后,1925年北海辟为公园对外开放。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北海公园的保护极为重视,拨巨资予以修葺,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海是中国历史园林的艺术杰作。全园占地69公顷(其中水面39公顷),主要由琼华岛、东岸、北岸景区组成。琼华岛上树木苍郁,殿宇栉比,亭台楼阁,错落有致,白塔耸立山巅,成为公园的标志,环湖垂柳掩映着濠濮间、画舫斋、静心斋、天王殿、快雪堂、九龙壁、五龙亭、小西天等众多著名景点,北海园林博采众长,有北方园林的宏阔气势和江南私家园林婉约多姿的风韵,并蓄帝王宫苑的富丽堂皇及宗教寺院的庄严肃穆,气象万千而又浑然一体,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
北海东邻故宫、景山,南濒中海、南海,西接兴圣宫、隆福宫,北连什刹海,是北京城中风景最优美的前"三海"之首。北海是我国迄今保留下来的历史最悠久,保护最完整的皇诚宫苑,有独特的造园艺术风格,是我国古代园林的精化和最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之一。
悠久的建园历史
北海的总面积为1063市亩,水面占583市亩,陆地占480市亩。这里水面开阔,湖光塔影,苍松翠柏,花木芬芳,亭台楼阁,叠石岩洞,绚丽多姿,优如仙境。北海园林是根据我国古代神话故事《西王母传》中描写的仙境建造的,历经辽,金、元、明、清五代,逐步形成了今天的格局。战国时还传说,渤海东面有"蓬菜"、"瀛洲"、"方丈"3座仙山,山上住有神仙,藏有长生不老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方士徐福等带童男女数千人,渡海找3座"仙山",寻长生不老药,未果;便在兰池宫建百里长池,筑土为蓬菜山,刻石为鲸,长200丈。到了汉朝,汉武帝重蹈覆辙,仍未找到仙山,于是降旨在建章宫后挖一个大水池,取名"太液池"。将挖出的泥土的池中堆了3座山,象征蓬菜、瀛洲、方丈3座仙山。此后历代皇帝都在宫殿附近建"一池三山",北海林也是继承这个传统而建的。北海和中南还是太液池,琼化岛如"蓬菜",团城为"瀛洲",中海犀山台似"方丈"。今天我们不仅能看到琼化岛上的犹如仙境的亭台楼阁,而且还能看到神人庵、吕公洞以及铜仙承露盘等传说中的仙岛景物。北海不但保留着把神仙宫苑幻想意境用高超的造园艺术实现于历史上高峰期的基本形态,而且还把我国寺庙园林、江南文人园林和宗教名胜艺术的成就融合在整个宫苑之内,其规模之宏大,历史之悠久,艺术成就之高超,确实是中国皇家园林中的精品之作。
北海1000年的历史和北京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最初这里是永定河故道,河道自然南迁后留下一片原野和池塘。早在辽代,辽太宗耶律德光在会同元年(938年)建都燕京后,就在城东北郊"白莲潭"(即北海)建"瑶屿行宫",在岛顶建"广寒殿"等。《辽史》记:"西城巅有凉殿(即广寒殿),东北隅有燕角楼、坊市、观,盖不胜书"。《洪武北平图经》记"琼华岛辽时为瑶屿"。以上史实均可说明"瑶屿行宫"的存在。
金灭辽后,改燕京为"中都"。金海陵王完颜亮天德二年(1150)扩建"瑶屿行宫",增建了"瑶光殿"。金大定三年至十九年(1163年--1179年)金世宗仿照了北宗汴梁(今河南开封)艮岳园,建琼华岛,并从"艮岳"御苑运来大量太湖石砌成假山岩洞,在中都的东北郊以瑶屿(即北海)为中心,修建大宁离宫。从那时起,北海就基本形成了今天皇家宫苑格局。当时把挖"金海"的土扩充成岛屿和环海的小山,岛称"琼华岛",水称"西华潭",并重修"广寒殿"等建筑。
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在旧中都城东北郊选择新址,营建大都。至元元年到至元八年(1264--1271年),忽必烈三次扩建琼华岛,重建广寒殿。广寒殿东西宽120尺,深62尺,高50尺,殿广7间,作为帝王朝会之处。殿中放置"渎山大玉海"(今北海团城内的大玉瓮),建"玉殿"放"五山珍玉榻"(今在台北),并建有一座玉制假山,殿顶悬挂玉制响铁,殿内另有两个小石笋各有龙头,喷吐着从山后用水车提上来的湖水。可见当时的广寒殿宏伟浩大,构思巧妙,奢华无比。至元八年(1271年),琼华岛改称"万寿山"(又称"万岁山")。以琼华岛为中心,又在湖的东西两岸营建宫殿,将北海建成一个颇有气派的皇家御园。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就在这一年,大将徐达进占大都,大都改称"北平"。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从他侄儿手里夺取了帝位,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平,改名"北京"。
明朝在元朝的基础上,对北海又加以扩充、修葺,但基本上保持了元代北海的格局。到了明代宣德年间,宣宗朱瞻基(1426--1435年),对"万岁山"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和修缮在圆坻(今团城)修复了仪天殿,在圆坻南面小岛上的建起了犀山抬圆殿,在团城的东部拆桥填土,将其与陆地相连。明天顺二年(1458年),在北海北岸(现五龙亭处)建"太素殿",由于用锡做材料,又称为"锡殿",也叫"避暑凉殿"。修建此殿役使工匠3000余人,用白银20万两。在东岸建"凝和殿";在西岸建"迎翠殿"。把团城西面的八孔中断的石桥(原断部有吊桥)改为九孔石桥,称为金鳌玉虫东桥。在新开挖的南海瀛台上的建"昭和殿"等建筑。
明万历七年(1579),"万岁山"上历经四朝600余年风雨战乱的广寒殿坍毁,人间天宫主景建筑从此化为乌有,成为千古憾事。
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朝覆灭,清军入关,巧得天下,建都于京。1651年,为民族和睦,清世祖福临根据西藏喇嘛恼木汗的请求,在广寒殿的废址上建藏式白塔,在塔前建"白塔寺"(正觉殿为山门)。因为岛上建起了喇嘛佛塔,山名也就改称为"白塔山"了。清高宗弘历乾隆六年至三十六年(1741年--1771年),对北海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和增建,前后连续施工30年之久,建起了许多亭、台、殿、阁。清乾隆自谓"园林之乐,不能忘怀",于是把江南园林的精华、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引进皇家宫苑,先后建成北海的静心斋、画舫斋、濠濮间等"园中之园"。晚清时期,光绪十一年至十四年(1885年--1888年)那拉氏(慈禧)用海军经费重修"三海"建筑,在西岸和北岸沿湖铺设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在静心斋前修建小火车站,供慈禧乘小火车来园游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北海掺遭践踏。北岸的澄观堂设立了联军司令部,万佛楼的10000多个金佛及园内其他宝物被洗劫一空。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北海闭园10余年,园林建筑略经修缮后于1925年8月1日才正式开放为公园。
1949年中华人民和国成立后,疏浚了湖泊,维修了古建筑,铺设甬道,增设了公共服务设施,使古老的北海焕然一新。
⑸ 北海南迈历史有多久
1984年设为沿海开放城市之前北海还是个小渔村北海镇,那时的经济重心在百强县合浦,1990年前后设立北海市,合浦的经济重心转移北海,要说北海历史,基本不是合浦2000多年的一个零头
⑹ 广西北海的历史
地理位置
北海市地处广西南端,北部湾东北岸。位于东经108°50′45〃~109°47′28〃,北纬21°29′~21°55′34〃之间,西北距南宁206公里,东距湛江198公里,东南距海口市147海里。市区南北西三面环海,有涠洲(24.74平方公里)、斜阳(1.8平方公里)二个海岛,涠洲距市区大约20.2海里。
北海市与海南省隔海相望,邻近东南亚诸国,背靠大西南云贵川诸省,处于大西南、海南及东南亚的中枢位置,地理位置优越。总面积3337平方公里,市区面积957平方公里。
历史沿革
北海市因市区北面濒临海而得名,始见于清康熙初年,清嘉庆年以来沿称为市。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辟为通商口岸。1949年12月4日解放,当时为镇,归合浦县管辖,1951年1月改为广东省辖市,同年5月委托广西省领导,1952年3月正式划归广西,1955年5月重归广东,1956年降为县级市,1958年降为合浦县北海人民公社。1959年改为县级镇,1964年恢复为县级市,1965年6月又划归广西。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旅游对外开放城市。1983年10月恢复为地级市。1984年4月被国务院确定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十四个沿海城市之一。1987年7月1日合浦县划归北海市管辖。
⑺ 广西北海市北海中学的历史沿革
.始建时期
北海中学始建于1926年,由地方乡绅集资创办,初名合浦县立中学。
1927年,爱国将领陈铭枢将军在校内捐建了“合浦图书馆”(现为国家级文物),并亲自题写馆名,原校址设于千年古郡合浦县城内,当年招收初中一年级两个班(含一个预备班),由县政府委派中山大学毕业的岑福祥为第一任校长。
2.发展时期
1929年3月至1951年2月,更名为合浦县立第一中学,又称北海县立一中;
1942年秋至1946年夏曾改名称县立一中“北海分校”,隶属合浦县;
1951年3月,改名为北海市中学,兼并私立新民中学(原旭初中学),隶属北海市;
1952年9月,广西省北海中学(广西省代管时期),属省立重点中学;
1955年6月,因回归广东,更名为广东北海中学;
1966年1月,划归广西省立,更名为广西北海中学;
1966年9月起,正式改名为北海市北海中学;
1996年北海中学撤销初中部,只设高中部;
1984年北海中学被确定为自治区十六重点中学之一。
3.新时期
2003年5月列为自治区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
2009年12月通过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复查评估验收;
2013年9月2日,北海中学整体搬迁至冯家江新校区。
广西北海市北海中学(Beihai Senior High School Of Guangxi Province),位于美丽的“珠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是一所享誉桂粤的历史名校,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和自治区16所重点中学之一。
广西北海市北海中学,简称北中,始建于1926年,初名合浦县立中学,建校时得到了爱国将领陈铭枢将军的大力支持。后历经合浦县立第一中学、县立一中“北海分校”、北海市中学等时期。1966年9月起,正式名为北海市北海中学;2013年9月2日,北海中学整体搬迁,正式在冯家江新校区开学上课(原校区现为北海市第一中学解放路校区)。
⑻ 北海公园在历史上的意义
北海历史
北海东邻故宫、景山,南濒中海、南海,西接兴圣宫、隆福宫,北连什刹海,是北京城中风景最优美的前"三海"之首。北海是我国迄今保留下来的历史最悠久,保护最完整的皇诚宫苑,有独特的造园艺术风格,是我国古代园林的精化和最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之一。
悠久的建园历史
北海公园是我国现存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北海的历史和北京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最初这里是永定河故道,河道自然南迁后留下一片原野和池塘。
北海园林的开发始于辽代。辽太宗耶律德光在会同元年(938年)建都燕京后,就在城东北郊"白莲潭"(即北海)建"瑶屿行宫",在岛顶建"广寒殿"等。《辽史》记:"西城巅有凉殿(即广寒殿),东北隅有燕角楼、坊市、观,盖不胜书"。《洪武北平图经》记"琼华岛辽时为瑶屿"。以上史实均可说明"瑶屿行宫"的存在。
金灭辽后,改燕京为"中都"。金海陵王完颜亮天德二年(1150)扩建"瑶屿行宫",增建了"瑶光殿"。金大定三年至十九年(1163年--1179年),金世宗仿照北宋汴梁(今河南开封)艮岳园,建琼华岛,并从"艮岳"御苑运来大量太湖石砌成假山岩洞,在中都的东北郊以瑶屿(即北海)为中心,修建大宁离宫。从那时起,北海就基本形成了今天皇家宫苑格局。当时把挖"金海"的土扩充成岛屿和环海的小山,岛称"琼华岛",水称"西华潭",并重修"广寒殿"等建筑。
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在旧中都城东北郊选择新址,营建大都。至元元年到至元八年(1264--1271年),忽必烈三次扩建琼华岛,重建广寒殿。广寒殿东西宽120尺,深62尺,高50尺,殿广7间,作为帝王朝会之处。殿中放置"渎山大玉海"(今北海团城内的大玉瓮),建"玉殿"放"五山珍玉榻"(今在台北),并建有一座玉制假山,殿顶悬挂玉制响铁,殿内另有两个小石笋各有龙头,喷吐着从山后用水车提上来的湖水。可见当时的广寒殿宏伟浩大,构思巧妙,奢华无比。至元八年(1271年),琼华岛改称"万寿山"(又称"万岁山")。以琼华岛为中心,又在湖的东西两岸营建宫殿,将北海建成一个颇有气派的皇家御园。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就在这一年,大将徐达进占大都,大都改称"北平"。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从他侄儿手里夺取了帝位,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平,改名"北京"。
明朝在元朝的基础上,对北海又加以扩充、修葺,但基本上保持了元代北海的格局。到了明代宣德年间,宣宗朱瞻基(1426--1435年),对"万岁山"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和修缮,在圆坻(今团城)修复了仪天殿,在圆坻南面小岛上的建起了犀山抬圆殿,在团城的东部拆桥填土,将其与陆地相连。明天顺二年(1458年),在北海北岸(现五龙亭处)建"太素殿",由于用锡做材料,又称为"锡殿",也叫"避暑凉殿"。修建此殿役使工匠3000余人,用白银20万两。在东岸建"凝和殿";在西岸建"迎翠殿"。把团城西面的八孔中断的石桥(原断部有吊桥)改为九孔石桥,称为金鳌玉虫东桥。在新开挖的南海瀛台上的建"昭和殿"等建筑。
明万历七年(1579),"万岁山"上历经四朝600余年风雨战乱的广寒殿坍毁,人间天宫主景建筑从此化为乌有,成为千古憾事。
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朝覆灭,清军入关,建都于北京。1651年,为民族和睦,清世祖福临根据西藏喇嘛恼木汗的请求,在广寒殿的废址上建藏式白塔,在塔前建"白塔寺"(正觉殿为山门)。因为岛上建起了喇嘛佛塔,山名也就改称为"白塔山"了。清高宗弘历乾隆六年至三十六年(1741年--1771年),对北海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和增建,前后连续施工30年之久,建起了许多亭、台、殿、阁。清乾隆自谓"园林之乐,不能忘怀",于是把江南园林的精华、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引进皇家宫苑,先后建成北海的静心斋、画舫斋、濠濮间等"园中之园"。晚清时期,光绪十一年至十四年(1885年--1888年),那拉氏(慈禧)用海军经费重修"三海"建筑,在西岸和北岸沿湖铺设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在静心斋前修建小火车站,供慈禧乘小火车来园游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北海掺遭践踏。北岸的澄观堂设立了联军司令部,万佛楼的10,000多个金佛及园内其他宝物被洗劫一空。
辛亥革命后,北海闭园10余年,园林建筑略经修缮后于1925年8月1日正式开放为公园,对公众开放。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拨巨资对北海公园予以修葺,疏浚了湖泊,维修了古建筑,铺设甬道,增设了公共服务设施。
1961年北海公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1年2月末(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对公众没有作任何公告和通知的情况下,与中南海一桥之隔的北海公园及附近的景山公园被神秘关闭,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近2年后的1978年3月1日,方重新对社会开放。据后来的史料披露,江青、王洪文等人经常在此游玩和休憩,北海公园一度成为仅供少数高官享乐的“官园”。
⑼ 北海有什么历史名胜古迹
各个景点的具体情况就不细说了
1、北海银滩
2、海滩公园
3、海底彩带
4、北海海底世界
5、北海外专沙岛
6、音乐喷泉属
7、北海市烈士纪念碑
8、北海市中山公园
9、北海体育馆北门雕塑
10、北海天主教堂修女院旧
11、北海德国森宝洋行旧址
12、侨港度假浴场
13、涠洲天主教堂
14、合浦县博物馆
15、北海南珠碑林
16、休闲圣地--朴园
17、北海骑楼
18、珍珠泉
19、惠爱桥
20、北海涠洲岛
21、大士阁
22、合浦古汉墓
23、北海海洋之窗
24、英罗红树林保护区
25、普度震宫
26、东坡亭
27、海角亭
28、文昌塔
29、白龙珍珠城遗址
30、斜阳岛
31、星岛湖
32、冠头岭旅游区
33、北部湾广场
34、北海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