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历史
Ⅰ 武汉大学樱花的历史
武大樱花最初由周恩来总理1972年转赠。1982年,为纪念中日友好10周年,日本友协和日本西阵织株式会社又赠送武大100株垂枝樱苗。1992年,在纪念中日友好20周年之际,日本广岛中国株式会社内中国湖北朋友会砂田寿夫先生赠送樱花树苗200株。现今武大校园各处的樱花树苗,除园林工人自行培育的之外,大多都来自于此。 每年武大都有大量游客赏樱,进校赏花需买门票引起了社会争议。
Ⅱ 武汉大学樱花的历史
又一年的珞樱盛放。雪白的花雾浸在连绵的雨幕里,如梦想漂浮在云端。百年武大,就是
一座樱花树下的染梦坊。
正如在面对唯美的时候,所有批评和争议都只是暂时的。
有关武大樱花的象征意义,坊间的议论,山水BBS上的争吵,媒体的炒作从来没有停息过:
“武大樱花是不是国耻”,“樱花能不能代表武大”,“武大的精神象征是樱花还是鲲鹏
”然而,当美丽真的降临,这些纷繁的意见最终都只会融化在粉白色
的花瓣里,如织游人,徜徉在狮子山畔的喜悦眼睛,已经证明了这一地的唾沫星子失掉的
意义。
我们抵制狭隘的民族主义者,然而我们并不会忘记樱园深处的屈辱历史。
关键字:汤商皓。
1937年,日军侵华,1938年,武大西迁,1938年10月,武汉沦陷。
1938年7月,当武大校长王星拱和迁校委员会委员长杨端六率领最后一批师生离开珞珈山前
夕,曾委托以汤子炳(又名汤商皓)先生为首的五位教职工留守护校。汤商皓1934年毕业
于武汉大学经济系,后东渡日本留学深造;1937年抗战爆发后,携其日本夫人铃木光子回
国,并返校任教,武汉沦陷一个月后,经铃木接洽,他们五人得以“前往珞珈山一视校园
”。汤到校后发现,“校区内驻一日军联队,联队部设于文学院”,在见到联队长忆酋荒
原大佐之后的一段对话对武汉大学的完整保留起到了重要作用:“国立武汉大学为华中最
高学府,中国文化及学术发扬兹长之所系,此乃与日本国立各帝国大学之报国宗旨相若,
将来在学术界大可彼此提携,以发挥东洋文化领导全世界。现武大师生虽已他迁,而在此
湖山胜地留下之壮丽建筑物及一部分教学设施,皆属中国之精华与人民血汗之结晶。为保
全此优美之湖山与优良中华之文物,务请一本亲善之旨,善为维护,以发扬贵‘皇军’之
武德。至现驻此之贵联队官兵不过千余人,城内现成之营房(如左旗右旗)尚多,可否调
整陆续迁让若干校舍,以资保全原貌云云。”
汤商皓数月后,汤商皓闻知珞珈山驻军换防,于是“与原班人员重往探访,接见者乃一文
职武官高桥少将,因驻军减少,校园已成为办理后勤之地区,其态度较为和善。畅言对此
一较日本日光、箱根之风景优美的文化地区,当尽力加以保护。惟值此春光明媚,尚欠花
木点缀,可自日本运来樱花栽植于此,以增情调。继引予等至文学院前,遥指将栽植樱树
之处所”。汤商皓对此心有不满,但又不能公开反对,于是针锋相对地提出:“可同时栽
植梅花,因中国人甚爱梅也(予意,樱为彼之国花,梅乃我国国花)。”但是高桥却回答
:“樱苗易得,梅种难求,明年今日君等可来此赏樱。”这就在实际上否定了汤的意见。
在1939年,樱花越过了日本海,第一次上了珞珈山。
一般认为,日军在此种植樱花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住在这里休养的大批日本伤兵的思
乡之情,同时亦有炫耀武功和长期占领之意。因此,珞珈山的这第一批樱花,可以说是日
本侵华的罪证,国耻的象征,却也是汤商皓等一批在特殊时期爱校护校学子的见证,同时
也是今日武大樱花的缘起。
据当时留守校园的武大老一代园林工人回忆,日军当年在武大种下的日本樱花不超过30株
,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樱花大道上。抗战胜利后,武大于1946年10月复归珞珈山;1957年,
武汉大学主管部门对这些樱树进行了更新。1973年,武大农场又从上海引进了一批山樱花
,同时再次更新了已老化的樱树。由于樱花树的生命周期很短,一般只有二三十年,1939
年由日本人种下的第一批日本樱花,50年代更新时已基本死绝,因此,我们今天在武大樱
花大道上所看到的日本樱花,已远非当年日军所留下的花种了,而多为原种的第二、第三
代。近20年来,武大园林工人还不断对其进行补栽。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向周恩来总理赠送了1000株大山樱,
其中800多株留在了北京,种植在玉渊潭、植物园及陶然亭等京城几大公园里(虽然呵护有
加,但绝大部分樱花还是死去了),100株植于周恩来曾居住过的南京梅园新村;由于周恩
来也曾在武汉大学居住过,于是中央有关部门便将其中50株转赠给武汉大学,由园林部门
栽植于半山庐前,1976年开花。随后数十年,日本当局和民间又多次向武大赠送了象征和
平友好的樱花。
时光的指针飞逝,十年动乱,武汉大学停止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成为红卫兵南来北往串连
的好地方。尽管武大的红卫兵经常在校园里大肆破坏,但却没有对这些樱花树有所损毁,
反倒经常有北方来的红卫兵在每年三月串连到武大来看樱花。整个“文革”期间,武大的
樱花树都保存完好,但多年的动乱已经让学术前进的脚步停下。
关键字:刘道玉、刘西尧。
1977年,在曾经的武大学子、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刘道玉的建议下,武大化学系教授查全性
在当年夏天召开的教育与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大胆地向邓小平同志倡言恢复全国统一高考
制度,得到了充分肯定。
同年,高考恢复,迎来了中国科学与教育事业的又一个春天,时任教育部部长刘西尧,也
是武大的一位老校友。
紧接着,刘道玉还建议召开了全国部分综合大学教育工作会议,并且在次年召开的筹备了
一年之久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担任秘书长。这几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对于教育界的拨乱
反正起到了巨大作用,使被“文革”扰乱了十年之久的中国教育从此进入了大规模深层次
恢复秩序和重建的重要时期。
从此,千千万万被“文革”浪费了宝贵青春的有志青年们以及万万千千普通中国平民百姓
子女后代们的命运,就此出现了一道意味深长的大拐弯。
在之后的20年,刘道玉先生用另一个身份成了武大学子心中的骄傲,1981年,他就任武大
校长,成为了“当年全中国最年轻的校长”。?“如果你们对老师的讲课不满意,可以不听
。”在年轻有为的刘道玉校长的带领下,武汉大学敢为天下先,进行了一番大张旗鼓的教
学改革,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实行学分制、导师制、学术假制、教学工作顾问制、主辅修制
、双学位制、贷学金制、插班生制、提前毕业、免试推荐硕士生和博士生以及研究生中期
分流等制度,拉开了中国高教改革的序幕,走到了时代的最前列,从而被不少有识之士誉
为“中国高教改革的试验区”和“全国高校领域里的深圳”,而“深圳”,即意味着改革
、开放和高速度!这些卓有成效、意义深远的改革措施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使武大
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声誉蒸蒸日上,刘道玉校长也因改革成就而蛮声海内外。
Ⅲ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有多少学生
历史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70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40人,硕士研究生225人,本科生340人,外国留学生5人,港澳台学生7人。目前在岗教职工77人,其中专任教师61人,管理人员10人,教辅人员6人。
作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历史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学院设有历史学基地班、世界史试验班和考古学三个本科专业。历史学基地班于2007年入选教育部“质量工程”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教育部、财政部批准武汉大学设立“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9年,《中国古代史》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10年,《世界近代史》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Ⅳ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的历史沿革
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创建于1913年,是我国高等院校中较早成立的历史系科之一,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积淀。著名学者李剑农、谭戒甫、吴其昌、杨人楩、唐长孺、吴于廑、姚薇元、方壮猷、石泉等史学名家先后在这里执教,严耕望、陈仲安、高敏、张泽咸、陈国灿、谢桂华、彭泽周(伊原泽周)、张海鹏等知名学者在这里毕业。经过几代学人的不断努力和积极开拓,形成了严谨的学风和优良的教风,确立了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相统一,断代史与专门史、地区史与国别史相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并重等学术特色,在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成果突出,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具备雄厚的学科优势和科研实力。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的前身是1913年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设立的历史地理部。1930年国立武汉大学设立史学系。1953年改名历史学系。1998年1月改建为历史文化学院。1999年4月,与中文系、哲学系等共同组建人文科学学院。新武汉大学组建后,学校进行院系调整,保留了人文科学学院。2003年8月,撤销人文科学学院,历史学科单独组建为历史学院。1981年,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获国家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历史地理学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历史学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覆盖了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等8个二级学科。2003年,增列中国文化史、中国经济史、国际关系与中外关系史、地区国别史等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99年2月,国家人事部在武汉大学设立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古代史于198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并于2001年和2007年两度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继续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世界史被增列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历史学一级学科被列为湖北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世界史被列为湖北省优势学科。
Ⅳ 武汉大学有多少年的历史
武汉国立大学是国民时期建立的大学 距现在应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Ⅵ 武汉大学有什么历史
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创办自强学堂,开设方言(即外国语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专门培养外语和商务人才。
1896年,矿务、化学学堂并入自强学堂。
1902年,自强学堂迁至武昌东厂口,改名为方言学堂。
1911年,方言学堂被迫停办。
1913年,以原方言学堂的校舍、图书、师资为基础,改建成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设英语、博物、数学物理、历史地理等四部。
1922年,改四部为8系,即教育哲学系、国文系、英语系、数学系、理化系、历史社会学系、生物系、地质系。
1923年,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改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
1924年,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改名为国立武昌大学。
1926年,国立武昌大学、国立商科大学、省立医科大学、省立法科大学、省立文科大学以及私立文华大学等合并,建立国立武昌中山大学。设有大学部和文、理、法、经、医、预6科、17个系2个部。
1928年,改组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组建国立武汉大学。下设文、理、工、法四个学院。
1932年,由武昌东厂口迁入珞珈山新校舍。
1936年,成立农学院,成为有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15个系以及2个研究所的综合性大学。
1938年,学校西迁四川乐山,农学院并入中央大学。
1946年,恢复农学院,设立医学院,武汉大学迁回武昌珞珈山。设有文、法、理、工、农、医6个学院21个系8个研究所。
1950年,湖南大学水利系划归武汉大学,与土木系水利组合并,成立水利系。武汉大学医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合并成中南同济医学院。
1952年,河南大学等校的水利系划归武汉大学,与武汉大学水利系合并成水利学院。武汉大学农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与湖北农学院合并成华中农学院。哲学系并入北京大学,矿冶系调入中南矿冶学院。
1953年,工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成立华中工学院。
1954年,水利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成立武汉水利学院。
1956年,恢复哲学系。
1958年,恢复外文系。
1966年,在鄂西北襄阳隆中建立襄阳分校。
1970年,在湖北荆州地区建立沙洋分校。
1977年,襄阳分校、沙洋分校停办。
1978年,从理科中分出三个新系,即计算机科学系、空间物理学系、病毒学及分子生物学系。
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成立研究生院的院校之一成立经济与管理学院、图书情报学院。
1986年,经济与管理学院分为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成立法学院。
1988年,成立成人教育学院、建筑学系。
1990年,成立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年,成立政治与行政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1993年,百年校庆盛典。
1994年,空间物理学系与无线电信息工程学系合并,成立电子信息学学院。
1995年,成立新闻学院。
1996年,成立旅游学院、律师进修学院、哲学学院。
1997年,成立文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化学学院。
1998年,成立历史文化学院、留学生教育学院。
1999年,院系重组,由16个学院、3个直属系改组为9大学院,即:人文科学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大众传播与知识信息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科学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2000年8月2日,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成组建新的武汉大学。
Ⅶ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怎么样
历史学院拥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和“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2006年,“211工程”二期建设项目“中国文明进程与世界历史整体发展”顺利通过国家验收。2008年,“新资料整理与中国古代文明进程研究”、“世界历史整体发展中的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研究”这两个“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成功立项。
2004年11月,历史学、哲学、文学三个一级学科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为依托,共同承担了“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二期建设项目“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创新基地”的建设任务。2008年,科技考古研究中心成为“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拓展项目平台。
Ⅷ 武汉大学有哪些历史名人
周鲠生
周鲠生教授(1889-1971),湖南长沙人,早年留学日本、英国、法国等国,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政治经济硕士学位和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担任北京大学教授、武汉大学教务长和校长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武汉大学校长、外交部顾问,为新中国的外交和立法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主要著作有《国际法》、《国际法大纲》、《近代欧洲外交史》、《不平等条约十讲》等。
梅汝璈
清华毕业,留学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在芝加哥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精通英美法律,曾任武汉大学、中央大学教授。1945年,当时的武汉大学法学系主任梅汝璈教授作为检察官出席东京国际军事法庭,义正辞严地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滔天罪行。
燕树棠
字召亭。河北定县人。北洋大学堂法科毕业。1914年赴美,1920年获耶鲁大学法律博士。曾任国民政府法制局编审、清华大学政治学系讲师、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教授、西南联合大学法律学系主任,国民政府检察院监察委员、司法院大法官等职务。1949年后在武汉大学法律系编译室工作兼湖北省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学会理事。
韩德培
中国法学会顾问、中国国际法学会名誉副会长、中国国际私法学会会长、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会长,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首任所长。1934年国立中央大学法律系毕业,1940-1942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研究院学习,获法学硕士学位,1942-1945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以特别研究生身份继续研究。1946—至今,在武汉大学任法律系教授,先后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评议组成员和特约成员,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法学会、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顾问,中国国际法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私法研究会会长等职。
李浩培
李浩培先生,1906年生于上海,192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律系。后在伦敦经济政治学院从事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比较民法的研究。历任武汉大学法律系主任、浙江大学法学院院长 外交学院教授,外交部法律顾问,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与周鲠生、王铁崖先生一样,李浩培先生可以说是我国国际法学界的泰山北斗。
皮宗石
皮宗石(1887~1967) 字皓白,号海环。长沙县福临铺人。1903年到日本,先读中学,后入东京帝国大学攻读政治经济。1927年与王世杰、王星拱、周鲠生等被约同去湖北,在武昌中山大学基础上筹建国立武汉大学。从此专心从事教育事业,拒绝汪精卫、蒋介石邀请他在政府任职。
王铁崖
中国国际法学会前会长,北京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创始所长,国际法研究院院士,世界艺术和科学院院士,联合国前南国际刑事法庭大法官。1929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初修外语,后改上政治系。1931年转学入清华大学政治系。1933年毕业后旋被保送进清华研究院,师从周鲠生教授攻读国际法。1936年获法学硕士学位,同年通过中美庚款留学考试。1937年夏负笈西洋,远赴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师从国际法学家劳特派特教授,继续研读国际法。1939年夏铁崖先生返国 后经周鲠生教授邀请,于1940年受聘于乐山武汉大学,开始了他长达62年的国际法教学生涯。
姚梅镇 国际经济法学家 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首任会长。
马克昌
生于1926年8月,河南西华人,法学家。195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律系,后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班。曾参加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修订工作。现任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我国刑法学术界有“北高南马”之称,即中国人民大学高铭暄教授和武汉大学马克昌教授。
吴学义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顾问,曾任武汉大学、中央大学教授,留日硕士。
蒋思道
高一涵
六安县南官亭人 曾于日本明治大学攻读政法。民国5年(1916年)7月回国与李大钊同办《晨报》。民国7年入北京大学编译委员会工作,兼任中国大学、法政专门学校教授。经常为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撰稿,并协办《每周评论》,积极宣传科学与民主。后与章士钊办《甲寅日报》,与李四光、丁西林等办《现代评论》,与胡适办《努力月刊》等刊物。
民国15年,由李大钊、高语罕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来武昌任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前身)教授,兼法科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解放后,先后任南京大学教授、政治系主任、法学院院长等职。
Ⅸ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当老师,搞研究,就这些吧,我有一
高中同学
在历史院,感觉还不错.
你说的500元的是桂园吧专,宿舍里有床,还有一个属架子,放洗漱用品的,再就是桌子,别的没了,宿舍一般不让换,除非你是转了专业的,桂园还不错,虽然住宿条件差一些,但交通便利,去哪里都近,呵呵
--武大SKY学长
Ⅹ 武汉大学的历史系怎么样
世界史和中国古代史是国家重点学科,很强大的中国近现代史就比不上它的邻居华中师大了,不过也差不到哪去专门史貌似是偏向于湖湘文化、楚文化、长江流域开发什麽的,有冯天瑜在那儿,实力肯定是比较强的,不过不是湖北人的话估计对那不会有多大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