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教案
1.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重点笔记
1839年6月3日---1839年6月25日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1841年初英军占领香港岛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
1856年10月---1860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890年洋务运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萌芽
1851年---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并定为都城)
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
1865年阿古柏侵入新疆曾国藩、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1866年福州船政局
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架设有线电报
1871年俄国出兵占领伊犁
1872年《申报》创办
1876年清军分批进入新疆
1876年第一条投入运营的淞沪铁路通车
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收复
1870年---1880年洋务派筹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孙中山创建兴中会
1894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
1895年4月中日《马关条约》
1895年春公车上书,维新变法运动揭开序幕
1898年义和团运动
1898年京师大学堂开学
1898年6月---1898年9月光绪帝维新变法
1898年9月戊戌政变
1900年6月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辛丑条约》
1905年废除科举制我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诞生
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
1911年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什维尔主义的胜利》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凋谢萎缩
1918年年底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
20世纪20年代侯德榜制出纯碱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中共二大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民革命运动开始
1924年5月黄埔军校创立
1926年北伐战争
1927年4月12日“四一二”反革命事变
1927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
2.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案在哪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能力培养
1、学会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2、通过赎买政策的学习培养学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归纳史实、分析原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过渡时期总路线;2、“一五”计划的制定;3、三大改造的完成;4、经济建设成就;5、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三)情感教育
1、认识中国共产党改造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的决心和勇气。
2、说明社会主义制度解放了生产力从,而使学生提高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
3、认识宪法充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二、板书设计
过渡总路线
1953 一化三改造
指 导
“一五”计划
1953~1957 重 农
工+工 社会主义改造
业 商
落 实
一届人大(1954)
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建设 三大改造
1953~1956 农业:互助组 合作社 建设 农:完成计划
手工业:互助组 合作社
工:开始改变落后面貌
保护 资工商业:公私合营(赎买) 成就 交:铁路、公路建设
标 志
社会主制度基本建设(私有制→公有制)
三、教学导入
回顾前两节内容导入
1、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党和政府领导人民通过哪些措施巩固了人民政权,恢复了国民经济?
(基本解放大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运动;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工矿企业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农村互助合作、兴修水利)
2、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四、内容教学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度
1、问:过渡时期是哪一历史阶段,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问:完成这一任务的基本前提条件是什么?
(人民政权巩固;国民经济好转)
3、问:怎样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1953年,党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它有哪些主要规定?
(学生阅读回答。略)
4、导:“相当长的时期”。当时估计至少要用15年的时间(实际上只用了3年)。这说明当时党犯了右倾保守错误吗?(不是,新中国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基础不雄厚,党充分估计了建设困难,做到了实事求是)
5、导:总路线中“一化三改造”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
(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一化”和“三改造”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不可偏废)
6、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从思想和理论上解决了新民主义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大问题;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则已在实践上推进了这个转变。根据总路线,中央人民政府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五”计划(要求学一阅读计划内容并观察图表,认识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
(二)三大改造的完成
1、过度:总路线是照耀新中国各项工作的灯塔,“一五”计划是具体实施“一化三改造”的蓝本。那么,在工业建设的同时,国家是怎样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呢?
(学生用10分钟阅读本目,教师用谈话法弄清问题,加深理解)
2、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1)1953年以前新中国农业状况如何?
(封建土地制度已消灭,个体小农经济大量存在)
(2)为什么要改造农业?
(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分散经营,个体劳动束缚农业生产力发展,制约了工业化步伐和城市建设。直接原因:出现“粮荒”
(3)如何改造的?
(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原则:自愿互利;方法:典型示范,逐步推广;步骤: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释:初级:土地入股,统一经营;高级: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
3、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教师略提,与农业步骤大体一致即可)
4、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重点和难点)
(1)回顾:新中国政府对私人资本主义曾采取过哪些政策和措施?
(保护私营工商业的合法经营;通过“五反”打击不法资本家;合理调整工商业,使其有计划发展)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为什么不采取如同对官僚资资本企业那样没收的政策,而是赎买呢?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具有一定先进性,实行改造有利于发挥其积极作用;民族资本主义在历史上是先进生产力代表,其实业救国实践有益于民族经济的振兴;民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为中国地命作出过贡献;民族资本阶级原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拥护党的领导)
(3)赎买政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创举,其步骤是从实行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到实行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再到全行业公私合营。
教师指导学生看图:被誉为“红色资本家”的上海纺织业巨头荣毅仁第一个把荣氏纺织企业捐献给了国家。
(4)导: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是采取和平手段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的革命。
(5)观察“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反映了什么现象?如何认识这一现象?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从长远看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三)经济建设计划的超额完成
1、学生阅读本目,按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三方面归纳建设成就。
2、要求学生观察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思考:成就有何特点?
(建立了东北重工业基地;交通建设成就巨大)
3、分析: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工业成就突出的原因有哪些?①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制订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要求加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②党选派大批优秀干部领导、参加工业建设。③经过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工人积极性空前高涨,热火朝天地开展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运动④广大农村和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工业建设。⑤科技人员的努力奋斗。⑥苏联的援助。
(四)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1、要求学生联系政治常识回答,现行我国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是什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003年国家修改宪法,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什么时候制定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何时确立的呢?
2、学生阅读本目,教师指导学生把握:①宪法的内容;②宪法制定的意义;③政协职能的变化;(小字)
3. 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重点
第1课 鸦片战争
1、背景:
〈1〉罪恶的鸦片贸易: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
〈2〉鸦片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1)白银外流,造成清财政危机。(2)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3)统治机构更加腐败。(4)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5)严重削弱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3〉林则徐禁烟:1839年,林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200多万斤
2、战争经过:爱国官员:关天培--中国近代牺牲的第一位清军将领。见课本第4页画像。
3、结果:签订中国第一个丧权辱国中英《南京条约》,
内容→(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4、影响:(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3)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注意:(开放)五个通商口岸的地理位置,见课本第5页《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和《割让香港岛示意图》。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侵华罪行
1、第二次鸦片战争:(1)根本原因 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扩大侵略权益。 (2)时间 1856年10月--1860年10月(3)主凶 英、法 (4)帮凶 俄、美
2、列强的罪行:(1)英法--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1860年10月)
(2)沙俄--趁火打劫,强占中国北方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3、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太平军占领南京改为天京,作为都城。建立与清对峙的政权。太平军将领李秀成抗击洋枪队,在慈溪之战中,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见课本第9页华尔的照片。)
第3课 收复新疆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歌颂扬了19世纪70年代中期,钦差大臣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
1、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是我国西北的门户。
2、新疆危机:(1)1865年,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自立为汗。(2)英俄两国支持阿古柏伪政权,妄图分裂新疆。
3、"海防"与"塞防" 之争。
李鸿章主张放弃西北塞防,保东南海防;左宗棠提出"不能扶起东边倒却西边",主张"海防"与"塞防" 并重。力主收复新疆。
4、左宗棠收复新疆。
(1)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2)战略方针"先北后南,缓进急战"
(3)1878年,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19世纪80年代,通过外交努力,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是损失了中国西部的一块土地和大量赔款。
5、历史意义:巩固了祖国的西北塞防,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和主权。
6、评价左宗棠。(见课本第15页自由阅读卡,见课本13页画像。)
左宗棠是湘军的重要将领,后做了清朝的封疆大吏,他和李鸿章都是洋务派的重要人物,但是左与李在对待外国侵略的态度是有很大不同,左宗棠对外国侵略势力主张抵御,是抵抗派的著名将领,左宗棠认为新疆乃西北屏障,新疆一失,必祸及内地,因此,他坚决主张出兵新疆,驱逐外患,收复失地,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1、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战争。
(2)主要战役:〈1〉黄海海战:此战后,日本舰队控制了黄海制海权。〈2〉旅顺战役:旅顺陷落,日本对旅顺和平居民进行野蛮大屠杀。〈3〉威海卫战役:威海卫 溃败,李鸿章-北洋舰队全军覆没。(4)著名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邓世昌。见课本第16页导人框。
2、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1)签订时间;1895年。
(2)双方代表:李鸿章和伊藤博文
(3)内容:〈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4〉增辟通商口岸等。
(4)影响:〈1〉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2〉刺激了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用史实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a,《马关条约》割占中国大量领土,严重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B, 2亿两白银的赔款,加重了祖国人民的经济负担,加剧了中国的贫穷和落后。C,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D,增辟通商口岸,便利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
总结:《马关条约》后,日本轻易从中国捞到这么多好处,则直接刺激了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朝,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
(1)原因;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2)斗争对象: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3)运动中心:京津地区。(4)主要战役:廊坊战役。
(5)在清政府和八国联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6)性质及意义:是一场反帝爱国农民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 见课本第21页。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爆发:1900年,西摩尔率领英,发,俄,德,意,日,奥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2)主要侵略罪行:a攻占天津,北京(第二次遭受洗劫)b镇压义和团运动
(3)结果:清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主要内容;a赔款白银4.5两。 b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C坼毁大沽炮台派兵驻扎要地。D划定使馆界。
(4)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注意:重要问题
1、《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最沉重的枷锁,请你结合《辛丑条约》主要内容,谈一谈该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
答:1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的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一方面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萧条;另一方面大量举借外债,便利列强通过贷款控制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2 清政府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使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3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帝国主义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4 在北京设"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各国公使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
2、西方某历史著作认为:林则徐虎门销烟,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如果没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这一观点你赞成吗,请结合史实,写一篇50-150字的辩论稿。
这一观点不对,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正义行为,英国殖民者以此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决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历史的必然性,因为工业革命后,英国工业发展水平很高,资产阶级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工业原料,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
3、《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答:这种说法有道理。通过《辛丑条约》,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政府完全置于帝国主义的军事监督和武力控制之下:按条约要求,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使清政府官员变成了帝国主义的"守土官长",慈禧更是对洋人言听计从。这些均表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忠实走狗。说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毫不为过。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 洋务运动
1、背景: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清政府的统治是内外交困。
2、时间:19世纪60--90 年代
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既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的统治。
4、代表人物:中央--奕欣,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5、口号:前期"自强" 后期"求富"
6、洋务运动主要活动:
(1)前期"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目的:武装军队
a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是中近第一个兵工厂,是洋务派仿造西式船炮的开端。b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近代军事工业(见书第28页);c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是中近第一个交通企业,也是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见书第29页插图)。
(2)后期"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原因:辅助军事工业)
a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中近第一个轮船公司。b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中近第一个钢铁厂)见书第29页。(3)筹划海防,筹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科技人才。→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奕欣创立的,是中近第一所新式学校。)见书第29页插图。(5)设立翻译馆,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7、洋务运动的破产: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8、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9、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洋务派没有认识到,不触动封建制度,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是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的,随着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洋务运动也宣告破产。因此,洋务运动没能挽救清朝的统治危机,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第7课 戊戌变法
1、维新思想的传播:
(1)背景: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主要领导:康有为、梁启超。见课本第32页照片。
(3)公车上书(见课本32页插图)。〈1〉经过:《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梁启超邀请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2〉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4)维新派政治团体:强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2、百日维新:
(1)时间 1898年6-9月
(2)内容:a政治: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官吏,打击封建官僚,任用维新人士,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B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C文化:兴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传播维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传播
(3)性质:是近代首次思想解放运动,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
3、戊戌政变:
(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2)戊戌六君子:维新派人士谭嗣同(见书32和33页插图和他说的一段话)杨锐、林旭、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六人遭清政府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和资本主义改良运动。它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所宣传的资产阶级思想,却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极大反映,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更多有识之士开始思索救国救民之路,因此,客观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它是近代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第8课 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各种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探索。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结果: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见书第38页,袁剪辫子表示革命)
3、辛亥革命
(1)背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2)孙中山创建革民党
〈1〉兴中会:1894年,美国檀香山。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见书36页会址)
〈2〉中国同盟会:1905年,日本东京。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机关刊物《民报》。
〈3〉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阐释为民族)建立民国(建立民主共和国,阐释为民权),平均地权(改革土地制度,阐释为民生)."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它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4、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1)武昌起义:1911年,标志着辛亥革命开始,武昌起义成功带来的影响:仅一个月左右,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朝的统治名存实亡。
(2)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地点:南京,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3)评价孙中山:
A近代中国面临民主危亡,他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做了不懈的努力。
B甲午战争后,他上书李鸿章,要求变法自强,遭到拒绝后,认识到只有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才是中国的自强之路。
C创办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一系列武装起义,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D孙中山为了保卫辛亥革命果实,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但是都失败了。
E当他迷茫之时,五四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看到了希望,他提出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合作,推动中国革命发展的进程,
总之,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付出了一生的努力。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1、背景:(1)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2)袁世凯定"孔教"为国教,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3)要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见书第41页照片。4、旗帜:"民主"与"科学"
5、内容:
(1)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后期,宣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来颂扬十月革命,为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6、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进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思想领域发动的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批判封建专制思想,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1〉爆发: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主力是北京大学生。〈2〉发展:全国各地学生支援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3〉高潮: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来支援北京学生的斗争。
(3)口号:a"外争国权,内除国贼";b"废除二十一条";c"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4)结果:取得三大初步胜利 a 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的学生 b罢免曹汝霖等卖**的职务c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五四"精神是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的精神。(见书48页的两副插图传单和49页的"五四"传单,50页三张照片,51页"一大"会址,嘉兴南胡游船。)
(5)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关系:〈1〉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2〉五四运动中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3〉五四运动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起了重要作用,不久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时间: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2)地点:上海(嘉兴南湖的一 艘游船上)
(3)参加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4)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内容:〈1〉通过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共产主义。〈2〉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3〉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5)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的历史意义:〈1〉标志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2〉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3〉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在一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略的命运?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北洋政府仍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帝国主义在中国仍然享有许多特权。中国仍没有摆脱贫穷和落后,中国的综合国力仍然很弱。所以,即便是战胜国,中国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略的命运。
第11课 北伐战争
1、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见书52页〈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和旁边的导入框中的对联):
(1)时间:1924年5月(2)地点:广州黄埔。(3)人物: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4)办学宗旨: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培养军事政治人才。
(5)办学原因:孙中山始终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过去革命依靠的是会党、新军和各派军阀,这也是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黄埔军校创建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2、北伐战争:
(1)北伐目的:为了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对象:吴佩浮,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3)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
(4)主战场:湖南、湖北。
(5)经过:〈1〉:湖南、湖北战场:经过汀泗桥,贺胜桥,武昌战役,消灭了吴佩浮主力。〈2〉江西战场: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3〉福建战场:攻入浙江,上海。
(6)结果:北伐胜利进军(北伐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7)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1〉建立黄埔军校,创建国民革命军。〈2〉国共合作,成功有力推动北伐战争的进行。〈3〉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英勇善战,冲锋在前。
(8)国民革命失败的标志: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在4月,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9)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突然发动反革命政变,反革命的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的力量。
打不下,接着——
4. 八年级历史教案《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是指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打着“自强” 、 “求富”的旗号,通过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建近代海军和新式学堂,企图摆脱内忧外患、维护清政府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前期是“自强”——
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培养近代科技人才
后期是“求富”——重点发展民用工业
筹建近代海军
1.军事工业
时间:19世纪60—70年代
旗号: 自强
特点:1、采取雇佣劳动制,使用机器生产带有资本主义的因素
2、企业官办,管理方式--封建衙门式
产品--军队使用不作为商品投放市场
性质:带有资本主义因素
的封建性质的企业
2.民用工业
19世纪70---90年代
求富
特点:
1、得到清政府扶持,但管理腐败。
2、产品作为商品投放市场,客
观上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3 、采取雇佣制
性质:带有浓厚封建因素的
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洋务运动的评价
“积习难忘,仍是补漏缝缺之谋,非再立堂构之规,
风雨既至,终必倾坠。” ——康有为
“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做事极不容易。统治年间起始
的自强运动,虽未达到目的,然而能有相当的成绩,已经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倘若当时没有恭亲王及文祥在京内主
持,没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在京外推动,那末,英
法联军及太平天国以后的中国还要麻木不仁,好像鸦片战
争以后的中国一样。“ ——蒋廷黻
“洋务运动在本质上并非革命运动,而是封建阶级
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在‘西学为用’方面,在学习和
设立资本主义性质的事业方面,客观上是进步的,而在
‘中学为体’,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则是保守的、反动
的。” ——吕振羽
失败原因:主观——
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
客观——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百般阻挠和破坏:
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
5.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课的教案怎么写
1.教学目的。所谓教学目的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教师只有明确了教学目的,才能使“教”有的放矢,使“学”有目标可循。教学目的在教案中要明确、具体、简练。一般应选定1~3个教学目的。
2.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整个教学的核心,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重点突出,难点明确,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总体思路,便于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3.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每节课的教学方法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确定。
6.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谁是最可爱的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通讯。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全面反映事物本质的特点。
2.体会、学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生动形象的进行报道的方法。
3根据表达需要和语言环境选用人称、词语、句式和修辞方法。
4学习志愿军,继承、发扬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松骨峰战斗与马玉祥救小孩在表达内容、选材角度和描写方法等方面各有什么特点?
分析:松骨峰战斗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狠,作者记叙了一个连队的英雄群像,既有正面描述,又有侧面描写。马玉祥救小孩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人民的爱,作者运用外貌、行动、心理、语言等描写方法,塑造了一个青年战士的英雄形象。
2.我们知道文中为了说明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为了简洁,我们用“我觉得我们的志愿军,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作导语 ,代替这三段文字好不好?试说明理由。
分析:通讯的导语 尽管种类样式很多,但一篇文章用何种导语 ,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定。本文之所以用抒情议论文字作导语 ,也正是从表达需要考虑。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在导语 中,开门见山抒写自己在朝鲜的感受,正是为了用自己潮水般的激情使读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作者的激情感染读者,使作者“最急于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们“最急于”知道的,从而达到了新闻导语 要“唤起读者注意,引导读者阅读下去”的目的。作者继以设问式的议论指出志愿军战士最可爱之后,似乎会使某些轻视战士的人感到意外,所以作者继续议论指出感到意外者在于“跟我们的战士接触太少”,从而使那些对作者回答“失望”者重新产生读完作品的兴趣。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用抒情性的笔调揭示战士的精神面貌,既点明了主题(这也是导语 的作用之一),又表达了作者对战士的热爱,结构上又为下文所举具体事例作了提示。总之,这三段抒议结合的文字,在作者、读者和作品中的人、事、理中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人由情恍然于事理”。而这些,显然不是那种干巴巴的一句“我觉得……”所能代替的。
3.作者在上面三段文字中从哪些方面概括了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分析:品质、意志、气质、胸怀四个方面。
4.第4至14段,这部分写了三个故事,试从描写对象、环境场面、情节主体、反映主题的角度等方面加以比较,体会选材的典型性,并完成下表。
分析:所谓典型,是指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能比较集中突出地说明某一社会现象或某一社会集团本质特征的人和事。本文为了写出志愿军战士“最本质的东西”,“最可爱”的原因,所选材料都具有典型性。就描写对象的广泛性来说,有某部先头连的英雄群体,有蹈火救人的勇士,有普通的战士;就人物活动的环境来说,有枪林弹雨刀光剑影的战场,有浓烟滚滚、烈火炙人的民房,有冰天雪地、狭小潮湿的防空洞;就情节主体来说,有壮烈动人的阻击战,有火中救朝鲜小孩的场面,有吃雪蹲洞心底宽的谈心明志场面;就主题来看,有表现战士胸有祖国和人民的美好心灵。总之,由此可见作者选材上的匠心。
5.三个小故事的顺序可否调整一下?请说说你的意见。
分析:不可调整。打击侵略者,援朝卫国是志愿军首要的、最重大的任务,也是志愿军最可爱的原因之一,故事①应当先写。故事②写对朝鲜人民的爱,这既是志愿军最可爱的原因之二,又是对故事①的补充:对敌“狠”,是因为对朝鲜人民的爱(如马玉祥请调步兵连的情节),因此救小孩故事应放在第二。防空洞访谈的故事揭示了对敌“狠”,对朝鲜人民“爱”的根本原因,即来源于深厚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个故事应放在最后。
6.第三个小故事里,还连续写了一位战士的三次“笑”,试对每次笑的内涵加以分析。
分析:分析这“笑”,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第一次“笑”是在“我”问他“你不觉得苦吗”之后,他的答话即是这“笑”的注脚。这“笑”,是他感到“光荣”的集中体现,是志愿军战士为了祖国人民而甘心吃苦、以苦为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开出灿烂之花。第二次“笑”是在“我”问“你想不想祖国”之后,这“笑”的内涵同样蕴含在答话之中,既表现了对祖国炽热的爱恋之情,又有对祖国人民的无限忠诚,决心完成人民交付的光荣使命的高度责任感。第三次“笑”是在“我”问他“有什么要求”之后,从答话可知,这“笑”充满了夺取抗美援朝彻底胜利的信心。
7.第14段已经用抒情文字对战士的可爱作了热情的沤歌,那么15小段还有没有必要写?
分析:本段是作者和读者的情感交流,也是作者“最急于告诉”读者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的动机。它告诉读者,要珍惜和平生活的幸福,要把我们的幸福生活和志愿军的英勇奋战联系起来,理解我们的战士,热爱我们的战士。总之,这段文字道出了作者写作的动机,不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导入 、解题。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魏巍同志在“抗美援朝”期间,采访志愿军战士的一篇通讯。这场战争已过去四十多年了。我们在历史课上学过这段历史,有些同学还读过一些回忆录,谁来简略介绍一下这段历史?
归纳:正如同学们所说,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燃烧弹、细菌弹已落到东北大地。朝鲜人民处在存亡关头,刚刚诞生的共和国受到严重威胁,世界和平受到严重损害。中国人民志愿军承担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使命,雄赳赳,气昂昂,跨过了鸭绿江。他们中有在大西南追剿残敌、土匪,征尘未洗的解放军指战员,有刚刚分到土地的翻身农民,还有工人、学生、干部……。我们的很多文学、影视作品描述过他们,谁来向大家讲述其中一个英雄?
归纳;这样的英雄很多很多。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喊着“向我开炮”,擎着爆破筒跃入敌群。他的原型就是特级英雄杨根思。还有用胸膛堵住敌人枪眼的黄继光,烈火烧身而坚忍不动的邱少云。大家说,他们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归纳:对,这是一种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板书)
在众多英雄中,我们还不会忘记一个名字——罗盛教,他为救一个落入冰水的朝鲜儿童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被称为是——
归纳:对,他被称为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是志愿军战士国际主义精神的杰出代表。(板书)
志愿军战士对敌人无比仇恨,战斗时发扬了高昂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对朝鲜人民又爱得特别挚切,体现着国际主义的崇高精神。他们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
启发:电影《上甘岭》中有一支著名的插曲《一条大河》,清哪位同学唱一下。
归纳:是呵,志愿军战士的思想基础是他们美丽宽广的胸怀,是他们爱国主义的情怀。(板书)
为了向全国人民,也向全世界介绍我们的志愿军战士,魏巍同志采写了这篇通讯。通讯以一个设问句“谁是最可爱的人”作为标题,用三个典型事例回答了这个问题。
(二)分析三个事例。
教师范读第一个事例。
事例很感动人,请同学们用简明的语句概括这个事例;并分析一下,这个事例集中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归纳:第一个事例:松骨峰战斗。(板书)作者写这个事例先确切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新闻的需要)以及时间紧迫、任务艰险的状况。接着写战斗过程,通过人数、装备的对比表现战士的英雄。下面重点描写了两个场面,直接叙述描写战士搏杀的场面,引述营长的话,间接描写战后战场上壮烈的场景。两个场面集中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无比仇恨,正像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具有高昂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板书)最后写胜利的结局。
教师范读第二个事例。
课文用两段文字,介绍了一位可爱的战士的动人事迹。请同学们用简明的语句概括这个事例:并分析一下,这个事例集中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归纳:第二个事例:马玉祥火海救小孩。(板书)第一段里作者先确切介绍了马玉祥的年龄、姓名、籍贯(新闻的需要)以及他淳朴可爱的外貌、神态。写他由炮兵连调到步兵连的原因,表明在战士心中同情朝鲜人民和仇恨侵略者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第二段写马玉祥冒着浓烟烈火抢救朝鲜儿童。他那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动作,救了小孩救大人;他那朴素动人的内心独白,“朝鲜人民和我们祖国人民不是一样的吗?”充分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国际主义精神。和罗盛教一样,他们对水深火热中的朝鲜人民深切同情。
教师范读第三个事例。
这个事例,作者没有交代时间、地点,也没有介绍人物姓名,是不是不符合新闻真实确切的要求呢?
归纳:符合,事例是真实的,三问三答是确切的。没有上述交代介绍,表明无名战士正是广大志愿军战士的代表,他说的话是大家共同的心声。请同学们用简明的语句概括这个事例;并分析一下,这个事例又集中表现了志愿军的什么精神?
归纳:第三个事例:战士三答问。(板书)第一答诉出幸福观:祖国人民幸福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第二答说出责任感:时刻牢记祖国人民的托付。第三答讲出荣誉感:仅有的要求是解放朝鲜,是祖国的荣誉。正像《一条大河》里唱的,志愿军战士胸怀宽广美丽,有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战士情系祖国。(板书)
提问:志愿军创建了丰功伟迹,英雄事例举不胜举,正如练习一题中讲的,作者采访到100多个生动事例,几经删选,为什么写成本文时采用了这三个事例?
归纳:“让事实说话”,三个事例从不同的侧面回答了标题的提问,三个场面中有壮烈的英雄群像,有个人的英勇行为,有问答式的内心倾诉,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中心。围绕中心,精心的多侧面、多角度地选取典型事例,就是这篇通讯在选材方面给予我们的启示。这也是通讯有别于消息之处。
提问:三个事例为什么按现在的次序安排呢?
归纳:志愿军出国作战,首要的使命是打击侵略者,“松骨峰战斗”理应放在首位。狠狠打击敌人是因为同情热爱朝鲜人民,“火海救小孩”是这层意义更直接的体现,应紧随其后,放在第二位。两个事例,一爱一恨,深层的思想基础是什么,在“战士三答问”的事例中揭示出来,最后这个事例是更深层的展开。三个事例不孤立,从内在联系看,必须按现在的次序排列。
(三)典型事例的不同写法。
我们已经分析了这篇通讯精选典型事例的特色。对典型事例还需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选择恰当写法,以求最高的效果。在对三个事例的叙述、描写中,就交替运用了作者直接描述和引用被采访人的描述两种方法。
提问:请同学就三个事例运用的两种方法做一下分析。
归纳:事例——松骨峰战斗交替运用了两种方法:战斗过程直接描述,显示壮烈勇猛;战后阵地概括引述,表现战士对敌人刻骨仇恨;烈士姓名,直接引述,表达对烈士崇敬悼念之情;营长感受,直接引述,展现战士的伟大可爱。
事例二,马玉祥火中救小孩也是交替运用两种写法:介绍马玉祥,直接描述,展现战士淳朴可爱;回答提问,直接弓!述,表明战士心头爱、恨交织;火场情景,直接描写,展现危险环境;救人情景和当时心情,全是直接引述,既展示奋不顾身的行为又体现纯洁高尚的心灵。
事例三,战士三次回答提问,每次都是在直接引述原话中交叉神态动作的描写,使战士淳朴谦逊的气质,美丽宽广的胸怀交相辉映,感人至深。
提问:交替运用两种不同写法,有什么好处?
归纳:直接引述描写,故事情节清晰,文字简洁明快;引述被采访人谈话,真实可信,其中多数为直录谈话,集中展示人物内心,真切深挚。二者结合,行文生动,中心突出,非常切合通讯体裁。
分别指名朗读事例一,复述事例二,表演事例三;分别当即略作讲评,加深同学对不同写法作用的领会。
(四)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三个事例选得很好,三个事例写得也很好,但只这些还不够,文章还综合运用了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收到了更好的表达效果。
1.事例间的议论、抒情。
指名朗读第8段后半部分。
讲析:上文引述营长的话,真挚动情,读者已经很感动了,趁热打铁,作者在亲切呼唤“朋友”之后马上问“你的感想”,紧接着以两个反问句回答,热诚地抒发自己的感受。对“朋友”的提问变成了作者的设问,抒情的回答成为了鲜明的见解,呼唤着读者的同感。
指名朗读第9段。请同学分析这一段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归纳:议论;过渡句,上半句总结事例一,下半句领起事例二。
提问:类似第8段的文字,文中哪里还有?
归纳:第12段,第14段。它们都是对一个事例的总结。这种抒情议论,从结构上说,标志着一个事例描述的结束;从内容上看,感染读者,使读者与作者认识同一,感情共鸣。
提问:第12段,第14段的抒情议论与第8段有什么不同呢?
归纳:8、12两段大体相同,但也有不同。12段只回答了一句,而这一句多了一个“最”字,感情深入一步,靠近题目。有了这一句的深入,第二句便不言而喻,无须再答了。
处在第三个事例之后的第14段,内容更丰厚,感情更炽烈。“美丽和宽广”是对“最可爱”内在的揭示;“第一流”、“优秀”是对“最可爱”恰如其分的评价;而“历史上”、“世界上”分别在时间、空间上做了最大限定,“一切伟大人民的”对“优秀之花”的世界价值做了明确肯定;这些议论句融入了炽烈感情,紧紧扣住,阐发了“最可爱的人”。连续四个感叹句,或隐或显的抒发骄傲与自豪之情,揭示出“最可爱”的意义所在:可爱在爱国情怀,可爱在世界意义。
三个事例是基础,真切扎实;议论抒情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阐发升华,使读者更深刻的了解事例意义,感情层层激荡,推向高潮。
2.开头、结尾的议论、抒情。
教师范读1~3段。
讲析:开头一段抒写在朝鲜的感受,笔触集中到“最可爱的人\呼唤着读者随之一同追寻。第二段设问点题,紧接着明确回答,点明中心。第三段针对误解予以解释,议论语句从四个方面评价了我们的战士。谁说他们“平凡”?他们的平凡中包蕴着纯洁高尚的品质和坚韧刚强的意志;谁说他们“简单”?他们的气质淳朴谦逊,他们的胸怀美丽宽广。这四方面评价与下文事例有什么关系?
归纳:总括下文事例。是呵,飞机、坦克冲不垮,与敌人拼死共焚,战士的意志的确坚韧刚强;朴实的外表,实在的倾诉,像马玉祥这样的战士的确品质纯洁高尚;无名战士的三次回答,他的神态举止,谁不觉得气质淳朴谦逊,胸怀美丽宽广。四个评析,三个事例,各有侧重,又不能截然分开,第四点又有总括作用。总之:有所议,就必有所记来支撑,来证明;有所记,就必有所议来阐发,来总括。这是本文的特点,也是行文的规律。
同学齐读l~3段。
指名朗读最后一段。请同学分析这一段与开头部分是怎样呼应的,作用又有什么不同?同学回答,教师不时点拨、引导,归纳:
首尾都强调“战士”是“最可爱的人”,扣住题目,在内容上遥相呼应,首尾都呼唤“朋友”,表现出一种情感、思想交流的意向,在感情上遥相呼应。开头点出朝鲜战场,结尾描绘祖国和平生活,进而点明幸福缘由,形成一种因果的呼应。
开头是对全文的总括,着重谈自己感受,抒个人感情;结尾是全文的总结,读者已有切实了解,着重为读者设身处地,激发读者感情,结尾更深入一步。
同学齐读结尾段。
(五)语言、句式、修辞。
l.语言。
本文语言准确、生动,富于感情,在前面学刁中同学们已有不少体会。让我们再来分析一段语言。请同学阅读事例一描述战后战场的一段,标注动词,做出分析。
归纳:在这些动词中,表现战士与敌人拼死相搏的有:抱、掐、摁、握、衔、扣—…·,这些动词用得准确,和前后词语搭配贴切:“腰”就要“抱”,“脖子”就要“掐”,“耳朵”则需“衔”。这些动词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掐”、“摁”、“扣”充分表达了战士对敌人的恨。准确、鲜明的词语与其余描写一并描绘出一副壮烈的场景,感人至深。
请同学读练习四题干,解释:题目中说的“既定需要”,就是后文说的“语境”,包括搭配关系,感情需要以及呼应关系,语序关系,文体需要等等。本文堪称典范,同学们可结合知识短文加深理解,课后完成练习四切实体会。
2.句式、修辞。
读练习五,请同学任择一、二回答,点拨、归纳:
设问、反问都是无疑而问。设问以引起读者注意,反问来加强语气;设问是作者自问自答,答案在下文,反问无需回答,答案在问话的反面。本文用设问沟通与读者的情感交流,引导读者思考;用反问帮助读者认识,促成感情升华。至于二者的结合及灵活变化,我们在前面已分析过。所有这些的确收到了很好的修辞效果。
除此之外,本文还用了比喻、排比、反复等多种修辞方法,使文章锦上添花,具有动人心魄的魁力。
请同学举例、分析。归纳:
“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比喻句,鲜明的刻画出马玉祥的淳朴可爱,读后让人永志难忘。
结尾段描绘和平幸福的排比句,把读者引入一条幸福的大河,这就是平常的生活,此时用细腻的笔触罗列出来又深深触动读者心弦,掀起爱的波澜。
“第一流……第一流”,“之花……之花”的反复,像连续敲击的重音符,激发着读者为志愿军战士而自豪的情怀。
《谁是最可爱的人》堪称文情并茂,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