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历史资料

历史资料

发布时间: 2020-11-20 20:52:09

⑴ 关于中国的历史资料

关于中国的历史资料: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东周推进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帝国—秦朝,西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中国陷入分裂割据局面,五胡乱华期间,异族融于中国趋势加强,诸多民族在分立政权的冲突中逐渐汇聚。隋唐时期,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联系更为密切,经济繁荣、科技文化高度发展。

宋元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经济、科技发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明末在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确立了共和政体。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混乱时期。后经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终于在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又经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1)历史资料扩展阅读:

中国又是一个有着辉煌文明的古老国度。从步入文明的门槛之日起,中国先后经历了夏朝、商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历史时期。

历代统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绩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内容不同的剧目,或名垂青史,或遗臭万年。其中在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经历了奴隶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

从战国开始,封建社会孕育形成,秦朝则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封建帝国。此后,两汉王朝是封建社会迅速成长的阶段,唐、宋时期经历了封建社会最辉煌的时代,至明、清两代,封建社会盛极而衰,并最终开始步入了多灾多难的近代社会。

⑵ 有关于历史的资料

中国历史
源远流长的原因:1、汉族始终壮大;2、少数民族自居正统,把华夏历史连接在自己的历史里面;3、二十四史是文明的象征,谁愿意割弃,肯定奉为族谱,以体现大国君子之风。
概述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若从黄帝时代算起,约有4700年。举世公认,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两个,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中华文明是两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中国历史自黄帝时代算起则约有5000年。有历史学者认为,在人类文明史中,“历史时代”的定义是指从有文字时起算,在那之前则称为“史前时代”;历史中传说伏羲做八卦,黄帝时代仓颉造文字;近代考古发现了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约4000年前至5000年前的陶文、约5000年前至7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质的龟骨契刻符号。 从政治和社会形态区分中国历史,据考古资料显示,约在早于距今6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时代,中原地区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同时,原始社会平等被打破。而据历史记载,夏朝已经开始君王世袭,周朝建立完备的封建社会制度至东周逐渐解构,秦朝统一各国政治和许多民间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并建立中央集权政治。自汉朝起则以文官主治国家直至清朝。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200多年的统治,同时也结束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1945年,国民党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经过三年解放战争,于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政府。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编辑本段史前时代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南方古猿在450万年前生活在中国江南一带。考古证据显示224万年至 周口店遗址“北京人”复原像
25万年前,中国就有直立人居住,目前考古发现的有小矮子、元谋人、蓝田人、南京直立人、北京直立人等。这些都是目前所知较早的原始人类踪迹。 中国史前时代的各种文化是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以直立猿人为主的旧石器时代早中期(距今约50至40多万年前),接著进入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以山顶洞人为代表,距今约在20至10余万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代表性文化是裴李岗文化,这一时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社会尚无明显分层。紧接著是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中期,这一时期,社会性质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逐渐加深,同时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而以龙山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出现在4900年至4100年前间,目前考古工作已经在长江、黄河流域发现了数个属于这一时期的城址群,如中原城址群、江汉城址群、海岱城址群等。这或许表明在龙山时代,社会的组织形态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根据现在的考古学研究,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呈现多元并立的情形:约7000年到5000年前在河南省、河北省南部、甘肃省南部和山西省南部出现的仰韶文化便具备使用红陶、彩陶以及食用粟和畜养家畜的特质。而大约在同一时间,尚有在浙江省东边出现的河姆渡文化、浙江省北边出现的良渚文化、山东省的大汶口文化。而之后发现的如二里头遗址和三星堆遗址则为青铜器时代的代表。
编辑本段启蒙时代
华夏文明形成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早期的历史,口口相传。神话中有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的说法。 後人所绘的黄帝像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是夏朝以前数千年杰出首领的代表,具体而言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三皇是燧(suì)人、伏羲、神农以及女娲、祝融中的三人,五帝一般指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自三皇至五帝,历年无确数,最少当不下数千年。据现今整理出来的传说,黄帝原系炎帝部落的一个分支的首领。在炎帝与蚩尤大战中,炎帝被蚩尤击败而向黄帝求援,黄帝带领其部族在涿鹿之战中彻底击败蚩尤,后又与炎帝发生冲突,在阪泉之战中将炎帝大败,树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后来黄帝的孙子颛顼和曾孙帝喾继续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帝喾的儿子尧继位,他是一名贤君,创立了禅让制,传位给了舜。在舜时期,洪水泛滥,鲧采用堵塞的方法,结果洪水更厉害了,鲧被处决,他的儿子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成功治理了洪水,因此被推举为首领。然而他的儿子被启用,破坏了禅让制方式,自立为王,建立了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夏朝持续了400多年,在最后一个夏朝君主——桀末期,东方诸侯国商首领成汤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商朝。
编辑本段先秦时代
夏商周三代
最早的世袭朝代夏朝约在前2070年到前1600年,由于这段历史目前没有发现文字性文物做印证,所只能靠后世的记录和出土文物互相对照考证,中国学者一般认为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首都遗址,有学者对此持有疑问。根据文字记载,夏朝有了中国最早的历法--夏小正。不过之后的商朝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有文字文物的历史时期,存在于约前1600年到约前1046年。据说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桀,由于荒淫无道而被汤推翻。而商代时文明已经十分发达,有历法、青铜器以及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等。商王朝时已经有一个完整的国家组织,并且具有了封建王朝的规模。当时的主要生产部门是农业,不过手工业,特别是青铜器的冶铸水平也已经十分高超。并且已经出现了原始的瓷器。商朝自盘庚之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因此也称为殷朝。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是传子或传弟,多按年龄的长幼继承。 甲骨文
与此同时,黄河上游的另一个部落周正在逐步兴起,到了大约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在牧野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商朝灭亡。周朝正式建立,建都渭河流域的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之后周朝的势力又慢慢渗透到黄河下游和淮河一带。周王朝依然是奴隶贵族统治,有许多贵族的封国(诸侯)。到鼎盛时,周朝的影响力已经在南方跨过长江,东北到今天的辽宁,西至甘肃,东到山东。周朝时的宗法制度已经建立,政权机构也较完善。自唐尧、虞舜至周朝皆奴隶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中国最早有确切时间的历史事件是发生于公元前841年西周的国人暴动。
春秋战国
主条目:周朝、东周、春秋和战国 前770年,由于遭到北方游牧部落犬戎的侵袭,周平王东迁黄河中游的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始此 后,周王朝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一百多个小国(诸侯国和附属国),史称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大国共有十几个,其中包括了晋、秦、郑、齐及楚等。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先后有五个国家称霸,即齐、宋、晋、楚、秦(又有一说是齐、晋、楚、吴、越),合称春秋五霸。到了前546年左右,黄河流域的争霸基本结束,晋、楚两国平分了霸权。前403年,晋国被分成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史称「三家分晋」。再加上被田氏夺去了政权的齐国,和秦、楚及燕,并称战国七雄,战国时期正式开始。大部分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将战国开始划为封建社会,然而大部分西方及台湾学者却又将之划为封建社会的崩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开始后,秦国国力大大增强,最后终于在前221年消灭六国最後的齐国,完成统一,中国历史也进入了新时代。 先师孔子行教像(吴道子作)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比较自由,史称百家争鸣。出现了多位对之后中国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诸子百家),例如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等人。出现了很多学术流派,较出名的有十大家,即道家(自然)、儒家(伦理)、阴阳家(星象占卜)、法家(法治)、名家(修辞辩论)、墨家(兼爱非攻)、杂家(合各家所长)、农家(君民同耕)、小说家(道听途说)等。文化上则出现了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诗人屈原,他著有楚辞、离骚等文学作品。孔子编成了诗经。战争史上出现了杰出的兵法家孙武、孙膑、吴起等等。科技史上出现了墨子,建筑史上有鲁班,首次发明了瓦当,奠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的基础。能制造精良的战车与骑兵,同时此时中国的冶金也十分发达,能制造精良的铁器,在农业上出现了各种灌溉机械,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从而为以后人口大大膨胀奠定了基础。历史上出现了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中华文化的源头基 本上都可以在这一时期找到。这一时期科技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夏朝发明了干支纪年,出现了十进位制。西周人用圭表测日影来确定季节;春秋时期确定了二十八宿;后期则产生了古四分历。
编辑本段秦汉时代
公元前221年,秦并其他六国后统一了中国主体部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君主统治国 秦始皇
家,定都咸阳(今西安附近)。由于秦王嬴政[1][2]自认“功盖三皇,德过五帝”,于是改用皇帝称号,自封始皇帝,人称秦始皇,传位后的皇帝称二世,直至千世万世。他对国家进行了许多项改革,包括了中央集权(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确立,取代了周朝的诸侯分封制;统一了文字,方便官方行文;统一度量衡,便于工程上的计算。秦始皇还大力修筑驰道和直道,并连接了战国时赵国、燕国和秦国的北面围城,筑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以抵御北方来自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的侵袭。秦始皇推崇法治,重用法家的李斯作为丞相,并听其意见,下令焚书坑儒,收缴天下兵器,役使七十万人修筑阿房宫以及自己的陵墓——包括兵马俑等。 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于出巡途中,胡亥(即秦二世)与赵高合谋杀害太子扶苏,胡亥即位。但十个月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起义,包括六国遗臣等野心家乘势作乱,前206年刘邦围攻咸阳,秦王子婴自缚出城投降,秦亡。此后,汉王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 前202年十二月,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四面楚歌。项羽在乌江自刎而死。楚汉之争至此结束。汉高祖刘邦登基,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汉开始。由于汉高祖目睹秦朝因严刑峻法、赋役繁重而速亡。所以即位後轻徭薄赋,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时,西汉到达鼎盛。并与罗马,安息(帕提亚),贵霜并称为四大帝国。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提议实行推恩令,彻底削弱了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实现中央集权;他派遣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大将北伐,成功地击溃了匈奴控制了西域,还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发展了对外贸易,使中国真正了解了外面的世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儒家学说也被确立为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其他艺术与文化也蒸蒸日上。同时期还出现了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巨著——《史记》,同时这时的中国出现造纸术,大大推动了文化发展。 西汉 汉平帝(刘衎(liu kan),公元前9年-公元6年2月3日)公历纪元开始 西汉发展到了一世纪左右开始逐渐衰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汉平帝政权,宣布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改国号为新。然而这些改革却往往不切实际,最终导致农民纷纷起义。公元25年刘秀复辟了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而他就是汉光武帝。东汉的发展延续了西汉的传统,此时出现了天文学家张衡。编辑中国第一本断代史《汉书》的班固,重新开辟丝绸之路的班超,改进造纸技术的蔡伦,汉的文化吸取了秦的教训,显得相当开明,当时佛教通过西域到达中国,在河南洛阳修建了中国的第一座佛教寺庙——白马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
编辑本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
东汉中后期, 十六国慕容家族简谱
宦官和外戚长期争权,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到了公元二世纪左右时再度衰败,196年曹操 魏武帝曹操
控制了东汉朝廷,把汉献帝迎至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220年,曹操逝世,长子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定都洛阳,同时尚有刘氏的蜀汉定都成都和孙氏的吴定都建业(今南京),历史进入了三国时期。 263年,魏权臣司马昭派兵灭蜀汉。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280年三国归晋,再度统一。290年晋武帝死后不到一年,十六年的朝廷权力斗争开始,史称“八王之乱”。与此同时,中原周边的五个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羌、氐、羯)与各地流民起来反晋,史称五胡乱华。这些游牧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国家,从304年到409年,北部中国陆陆续续有多个国家建立,包括了成汉、前赵、后赵、前燕、前凉、前秦、后秦、后燕、西秦、后凉、北凉、南凉、南燕、西凉、夏和北燕,史称十六国。 自东汉后期开始,为躲避战乱,北方的汉族人民大量迁居南方,造成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晋朝南迁,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历史上称此前为西晋,南迁后为东晋。最后,拓跋鲜卑统一北方,建立北朝的第一个王朝——北魏,形成了南北朝的对立。南朝经历了宋、齐、梁、陈的更替,而北朝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十分盛行的时期,西方的佛教大师络绎不绝地来到中国,许多佛经被翻译成汉文。
编辑本段隋唐时代
梗概
581年,杨坚(曾经名为普六茹坚)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定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隋朝是五胡乱华后汉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中国历经了三百多年的战乱分裂之后再度实现了统一。大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隋朝在政治上确立了重要的制度——三省六部制,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改革律令;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在经济上,一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另一方面则采取了“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措施,以增加政府收入。隋朝还兴修了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巩固了中央对东南地区的统治,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 )
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了唐朝,它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朝代之一。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唐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史称贞观之治。长安(今陕西西安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朝文明也是当时最发达的文明。高宗李治之妻武则天迁都洛阳,并称帝,成为中国史上唯一承认的女皇帝,改国号周,并定佛教为国教,广修佛寺,大兴土木。隋朝开创的科举制是当时比较科学与公平的人材选拔制度。唐王朝与许多邻国发展了良好的关系,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带去了大批丝织品和手工艺品。日本则不断派遣使节、学问僧和留学生到中国。唐朝的文化也处于鼎盛,特别是诗文得到较大的发展,还编撰了许多纪传体史书。唐代涌现出许多伟大的文学家,例如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以及散文家韩愈、柳宗元。唐代的佛教是最兴盛的宗教,玄奘曾赴天竺取经,回国后译成1335卷的经文,并于西安修建了大雁塔以存放佛经。唐朝前期对宗教采取宽容政策,佛教外,道教、摩尼教(Manicheism)、景教和伊斯兰教等也得到了广泛传播。这一切都在李世民的曾孙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期达到顶峰,史称开元盛世。然而在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由此开始走向衰落。 875年,黄巢起义爆发。起义最终被镇压,但唐朝中央政府也彻底失去了地方军阀的控制。907年军阀朱温(朱全忠)篡唐,建立后梁。地方藩镇势力也纷纷自行割据一方,形成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
贞观之治
中国历史发展到了唐代,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历程已经走过了近三千年。而夹杂着经营、典制、天道等各种因素的政权更迭从历史的轨迹上看,又呈现出跟自然四季相交替极为相似,又极明显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性,这也是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绝无仅有的表象之一。分析出现这种“周期律”的内在因素,古今中外各家各派的大师学者均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学说或理论,他们也制定了许多根治这种王朝兴衰绝症的有效措施,但从总体效果上来看,人的智慧与典制的力量,显然还是没有胜过天道循环的力量,各代王朝在继续沿着起起落落、兴兴衰衰的老路子前进,没有根本性的改观。如果又把相对短期的王朝兴衰放到更长期的进程中看,从春秋五霸以后,以八百年左右为一个长周期,又分别有五百年分裂,三百年统一的大趋势。第一个长周期,可以从春秋称霸兴起直至东汉黄巾大起义。春秋称霸的兴起直接导源于郑庄公公元前722年登位)挑战周王朝的正统地位,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这期间的春秋战国之乱正好五百年,随之而来的是秦王朝短暂统一与秦末农民大起义,以及此后强盛的汉王朝统一中华三百多年。第二个长周期,从东汉末年军阀兴起直至唐末农民大起义。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引发了军阀董卓(公元189年领兵入洛阳)对汉王朝中央权力的挑战,此后中国处于频繁战乱与大分裂之中,经历了三国两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直至隋文帝灭亡南方陈国(公元589年)。隋王朝建国跟秦王朝建国极为相似,在农民大起义的冲击下二世而亡,这又是近五百年的大战乱与大分裂。接下来就是辉煌灿烂的唐王朝了,唐王朝统一中华也近三百年。
编辑本段宋代历史
经过了五十多年的纷争后,960年北宋建立后控制了中国大部分地区,但是燕云十六州(幽云十六州)在北方契丹族立 的辽朝手中(五代中的后晋太祖“儿皇帝”石敬瑭所献),河西走廊被党项族建立的西夏趁中原内乱占据。北宋虽然曾出兵讨伐辽和西夏,但是均以失败告终,木已成舟,无可奈何,不得不向日益强大的辽和西夏交纳岁币。北宋晚期发生了分别以王安石、司马光为首的新旧党争,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到了1125年松花江流域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势力逐渐强大,1125年,金国灭辽。金国随即开始进攻积弱的北宋,1127年(靖康元年)金国攻破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庄周的故乡),俘虏三千多皇族,其中包括了当时的皇帝宋钦宗和太上皇宋徽宗,因为钦宗其时的年号为靖康,史称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同年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皇位,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偏安江南。 宋太祖 赵匡胤
此后金与南宋多次交战,但两方都未有大的突破。直到1234年,蒙古与南宋联合灭金。随即蒙古与南宋对抗,经历了空前绝后的大规模血腥战争(如襄樊之战、钓鱼城之战)。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元军于1279年与南宋进行了崖山海战,8岁的小皇帝赵昺被陆秀夫背着以身殉国惨烈地跳海而死。崖山海战以元朝的胜利告终,南宋随之灭亡。 北宋时期中国出现印刷术和火药。当时中国经济发达,中国海上贸易十分兴盛,福建泉州一带成为繁华的港口,中国当时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一半,财政收入超过一亿两白银,首都开封和杭州人口达到100万人和120万人,相对当时佛罗伦萨和巴黎十几万人来讲确实是十分繁华,各国商人云集,文化也极盛,出现了程颐、朱熹等理学家,提倡三从四德。与唐诗并驾齐驱的宋词,有苏轼等词文优秀的词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社会文化发达,出现了白蛇传、梁祝等浪漫爱情传说。
编辑本段蒙元时代
元朝建立后,一方面吸收了许多中原文化,以中原的统治机构和方式来统治,并大力宣传朱熹一派的理论(即程朱理学),使得程朱理学成为元朝(以及明朝清朝)的官方思想,另一方面实行了民族等级制度,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原西夏统治区以及来自西域、中亚等地的人口;第三等是金人,包括原金统治区的契丹、女真等族人;第四等是「南人」,包括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其他族人。这种民族制度导致汉族的不满,许多汉族人将元朝视为外来政权,并发动多次反抗,元朝对长江流域及南方诸省一直难以有效控制。元朝政府除了传统的农业外,也比较重视商业。元朝首都大都十分繁华,来自世界各国的商人云集。在文化上,则出现了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涌现出诸如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等著名作曲家。与大多数中国封建王朝相比较,蒙元时期思想文化观念有两个特点是十分显著的:其一是兼容,其二是“不尚虚文”。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元朝的文化环境表现出兼容务实的特征。 成吉思汗
大元王朝的文化兼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没有从官方角度提出“避讳”制度的王朝;它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思想文化禁锢制度最少的王朝之一,兼容的文化氛围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中国“戏剧史和文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元曲(散曲和杂剧)就是在此环境下形成的。今人把元曲与唐诗、宋词并列,视之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一些学者认为元曲之所以在元代诞生并繁荣,主要得益于元代北方少数民族伦理道德的影响和文化政策的宽松,“使得社会思想能够较多地摆脱传统规范的束缚”自由创作。 儒家文化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孔子在元代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使其美誉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孟子等历代名儒也获得了崇高的封号;元朝在中国历史上首次专门设立“儒户”阶层,保护知识分子,“愿充生徒者,与免一身杂役”。元代的民众普及教育超过了前代,书院达到400余所,州县学校的数量最高时达到24400余所。对元代儒家文化的发展,陈垣先生是这样评价的:“以论元朝,为时不过百年。……若由汉高、唐太论起,而截至汉唐得国之百年,以及由清世祖论起,而截至乾隆二十年以前,而不计乾隆二十年以后,则汉、唐、清学术之盛,岂过元时!”在人才选拔上强调才干,而不单纯是“以文取胜”;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科学文化在政府的扶持下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由政府组织的一系列大规模的天文实测活动,使中国在很多天文学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如黄道夹角的科学数据、星辰的数量、历法等);在地理学方面,《大元一统志》开中国官修地理总志之先河,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篇幅最大的一部官修地理志书;元代编修的方志达到160种,数量超过了宋代;元政府还组织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对黄河河源的实地科考;在农业技术及农学普及方面,南北东西农作物广泛交流,各地农业技术(如生产工具)取长补短,棉花种植在元代得到全面推广,很多农作物得到普及。政府加强了农业科技的总结和普及工作,司农司编辑的《农桑辑要》是中国古代政府编行的最早的、指导全国农业生产的综合性农书,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是中国月令体农书中最古的一部,王祯的《农书》是中国第一部对全国农业进行系统研究的农书;在宋代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基础上,元代发明了金属活字、转轮排字法和套色印刷术。此外,元政权对医学、造船业、陶瓷制造和水利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元朝以及四大汗国等政权的产生,世界文明史由此进入了新的时代。如果从中国文化史角度观察,蒙元王朝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促进了中国的国际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对外影响最大的王朝是唐朝和元朝。但是,如果从对外影响范围、往来国家数量和国际地位角度比较,唐朝与元朝是无法比拟的。优惠的通商政策、通畅的商路、富庶的国度、美丽的传说,使元朝对西方和阿拉伯世界的社会各界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上都、大都、杭州、泉州、广州已具有国际化都市的色彩,他们当中的部分人长期旅居中国,有些人还担任政府官员。据统计,这些人分别来自波斯、伊拉克、阿速、康里、叙利亚、摩洛哥、高丽、不丹、尼泊尔、印度、波兰、匈牙利、俄罗斯、英国、法国、意大利、亚美尼亚、阿塞拜疆、阿富汗等国。归国后一些人记录了他们在中国的见闻。正是这些游记,使西方人第一次较全面地掌握了中国和东方的信息,一个文明和富庶的中国真实地展示在世界面前。这些信息改变了欧洲人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学术界普遍认为,马可波罗等人的著作对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开创了古代中西文化交流最繁荣的时代。元朝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经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由宋代的50多个增加到140多个。海路到达非洲海岸,陆路往来直抵西欧,统一的环境为国际间、地区间的交往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史称“适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里者,如出邻家”。在大量阿拉伯人、欧洲人涌向东方的同时,中国人的视野也更加开阔,耳目所亲见,传说之事,则不载焉”。该书记录了数百个地名,以及各地的山川险要、气候物产、人物风俗,与我国的经济、文化交往情况等等,多属前人未载内容。类似的文献还有《西游记》、《西游录》、《北使记》、《西使记》、《真腊风土记》、《异域志》等,反映了元代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新认识和开阔的文化视野。 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空前繁荣,使不同地区、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文化双向交流加速。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技术传入阿拉伯和欧洲,推进了这些地区的文明进程。阿拉伯的医学、天文学、农业技术,欧洲的数学、金属工艺,南亚的雕塑艺术等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元代中西文化交流信息量之大、传播范围之广、对未来历史影响之大,都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可以说,中西方文明成就第一次出现了全方位共享的局面。
编辑本段明朝时代

⑶ 中国古代历史资料

中国古代历史资料:
一、古人记载的资料: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等二十四史。其中《史记》记载了传说中的黄帝到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情,东汉的班固记载了,西汉时期的历史。二十四史记载了我国古代各朝代的历史事情,是历史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二、现代人整理的历史资料:分为专门史:例如《中国军事科技通史》、《中国古代军制史》、《中国古代财政史》、《中国经济史》;分为综合研究的史书:《中国古代史》
三、通过考古发现的资料,例如秦始皇兵马俑的发掘,为研究秦国文化提供了参考。还有古代建筑、陶器、青铜、木器等

⑷ 历史资料包括什么

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口述资料。 历史 第一手资料 第二手资料

⑸ 历史,资料

根据《以赛亚书》第一章第一节的记载,以赛亚是阿摩司之子。 传统认为以赛亚就是《以赛亚书》全书的作者。他的服务时期始于公元前720年,大约在公元前681年结束。
《以赛亚书》一书的历史可靠性与准确性尚有《死海老卷》的支持。
一九四七年在考古学上发生了一种了不起的大事。一群放羊娃在寻找迷失的羊时发现了一个山洞。当他用石头向洞里扔掷时听到了有陶器破碎的声音。结果走进去发现了七卷古旧的皮卷。这个偶然发现到1948年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他将其中的四卷卖给了当地的补鞋匠与古玩商KANDO,他转手又卖给了希伯来大学的ELEAZAR L SUKENIK。另外的四卷则被当地圣马克修道院的MAR ATHANASIUS购得。这位修士转而将这四幅皮卷带到了美国东方研究学校。从面引起了美国与欧洲学者的注意。几经辗转,这些古卷终于被约翰霍布金斯大学的威廉阿尔布瑞特博士以二十五万美元的价码购得,送回既将举行复国大典的以色列国。
从1949到1956年间,考古学家与当地的牧民们对发现皮卷的附近地区进行了广泛的挖掘,结果出土了大约800幅从公元前200到公元69间的古抄本和其他大量文物。除了《以斯拉》一书之外,《旧约圣经》中的其他书卷全部有抄本留下。专家们经过考证发现《以赛亚书》的古卷与今本仅有三个字之差,而这些字也只是拼写问题。《以赛亚书》的羊皮书卷被鉴定为128年BC,与成书相距仅270年。应该说是相当可信的。这些书卷就是所谓的《死海古卷》。
有趣的是,这些古卷中竟有一些汉字文物。不过,这已不是本书所要论及的题目,这里只是提出来,供有心人去考证。
《死海古卷》的发现再次确证了今本《圣经》的可靠性与真实性。下面我们就来看《以赛亚书》中所记载的对中国的预言。
“看哪,这些从远方来,为些从北方从西方来,这些从秦国来。”
《以赛亚书》49:12中文《圣经》的翻译者们正确地将希伯来原文SINIM译成了秦。
最负权威的英文雅各王版《圣经》将这段经文的最后一句译为“FROMTHE LAND OF SINIM.”没有对SINIM进行翻译。
若译成中文就是“从秦国来”。SINIM是希伯来文的音译词,是现代SINOLOGY(汉学)等词的字根。希伯来字母无英文CH,即汉语拼音的Q音,故只得用S代替。英文的CHINA来自法语的CHINA,因中古世纪的文化复兴是法国领头的。法语SIN的发音为SANG,故为了保持拉丁文SINIM的原音,CHINE的法语读音是英语的SHEEN,但英国人对CHINE的读音,自然便成了现代的CHINA。
我们上面引证的历史学家们的考证,外国人对中国的称谓都起于建国于公元前221年的秦王朝。而秦王朝的出现,是在以赛亚先知之后五百年之后的事。
在以赛亚作先知的时代(公元前720-前681年),中国正处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56年),周朝为正宗的中国的王室。当时的秦国仅为数百诸侯国之一,不足以代表中国。而且当时周室已将其都府向东迁移,已不在秦地了。以赛亚若是要指当时的中国,应当说东周或直接说中国才对。
中国当时可能已经与西方开始通商。当时的秦地是“丝绸之路”上的必经之路。其地位就好比对外开放后的广州一样。以数百诸侯国之一的秦国来代表整个中国之不合适,就好比以今天的“广州”来代表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样不合适。可是,上帝为什么要感动以赛亚先知从数百诸侯国之中单选出一个秦国呢?据司马迁所著《史记》《秦本纪第五》所载,秦的先祖中有一位名叫大费者,辅大禹平水有功,受帝舜赐妻,“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伯翳。舜赐姓赢氏。”其后人中有一名叫做“非子”的,“好马及畜,善养息之。”有人将此事上告于周孝王(公元前908年-前894年),于是孝王召非子为其牧马及畜,马壮畜多。孝王大悦,“分土为附庸。”以秦为地,使其续赢氏祀,号曰秦赢。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平王(公元前770-前719年)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襄公于是始国。”
可见秦受封于舜,孝王时为周室附庸,直到公元前770年,才得封为诸侯,始称为秦国。襄公在位期间,秦国兴旺,位跻十四大诸侯之列。
后经过五百多年的盛衰变迁,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力败六国,成就了秦国一统天下的霸业。这时的秦才能作为中国的代表。
简单来说,以赛亚的上帝,在秦国还只是初封诸侯立国之初就似乎已经看到了秦国在今后的五百四十年间,将从数百诸侯国之一,在五百年间不仅不会消亡,而且要一举登上帝国霸主的地位。这个预见是非常了不起的。因为五百年间,当初与秦同存的数百诸侯最终只剩下六个,而这六个诸侯国最终也被秦所灭。如果秦国也在这五百年间消亡了,那么,我们今天在读《圣经》中的这段经文中,可能根本就弄不清,这里的SINIM究竟是指什么。然而,圣经中的上帝不仅看到了秦国的日益强大,而且似乎还看到了它将选用“秦”作为新的帝国国名。而且,世界各国从秦王朝直到如今,也将用秦来称呼中国。我们前面提过,英文中的CHINA,印度人所说的“支那”等,就是明证。
有些现代译本认为这里的SINIM是指SYENE(ASWAN,阿斯旺),埃及的一个小城市名。细读研究以赛亚的预言,能够自然地排除这种“现代神学家”们背离圣经本意的“高见”。以赛亚在谈到“秦国”之前说:“现在他说:‘你作我的仆人,使雅各众支派复兴,使以色列中得保全的归回尚为小事,我还要使你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我的救恩,直到地极。’” 《以赛亚书》49:6上帝宣告他的仆人(耶稣基督)的使命,并不限于犹太国以及犹太殖民地,如阿斯旺;而是包括整个以色列国之外的外邦人,历来占世界人口比重最大的中国人,也在基督的使命之中。
耶稣基督也曾亲自说过一句这样的话:“我又告诉你们,从东从西,将有许多人来,在天国里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马太福音》8:11。这是耶稣称赞罗马百夫长的信心之后所说的一句话。很明显,“从东从西”乃是指外邦信徒而言,这与以赛亚所说的“从北方从西方来”应当是一致的,都是指外邦人。因此,我们认为对于SINIM一词作为对中国的指代是正确的。
有相当数量的国家,《圣经》预言它们将不复存在。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巴比伦国,也在以赛亚的预言之中。当古巴比伦最强盛的时候,作预言攻击巴比伦说:“巴比伦素来为列国的荣耀,为迦勒底人所矜夸的华美,必像上帝所倾覆的所多玛、蛾摩拉一样。
其内必永无人烟,世世代代无人居住,阿拉伯人也不在那里支搭帐棚,牧羊的人也不使羊群卧在那里。”
《以赛亚书》13:19-20。
二千多年来,这段预言经受住了历史的应证。昔日巴比伦城的旧址犹在,可是正如同《圣经》所言,“其内必永无人烟,世世代代无人居住。
”历代都有人想让这片土地上人烟重兴,包括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可是这些人为的主张一个也没有实现。巴比伦至今一片荒芜,上帝赐给以赛亚所发的预言至今未破。
以赛亚对于中国(秦国)的预言,并不以秦王朝的建立而结束,而是一直延续到现今乃至未来。有趣的是,《圣经》中没有提到中国国土的破裂,却始终以秦的版土作为中国的代表-一片保存完好,不可分割的国土!二千多年来,朝代的更替,君王的轮转都始终没有使这个预言破灭:秦时的土地今日仍是中国的土地!世界上恐怕找不到第二个国家象中国一样,赋予领土完整如此神圣的意义。从我们的民族英雄榜上的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都是为捍卫国土完整而浴血奋战的英雄;到今天两岸在政治主张不同的情形下,对一个中国的一致声明;甚至民间对保钓运动中牺牲的壮土的尊敬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国土完整的特别的感情。
与巴比伦不同的是,2200年来中国是以完整的秦地在默默地见证着《圣经》预言的准确!
以赛亚对于中国(秦国)的预言,并不以秦王朝的建立而结束,而是一直延续到现今以及未来。除了对于中国作为国家的廷续的预言之外,以赛亚对中国的预言中,尚有更深刻的一层。
耶和华如此说:“在悦纳的时候,我应允了你;在拯救的时候,我济助了你。
我要保护你,使你(耶稣基督)作众民的中保复兴遍地,使人承受荒凉之地为业。
对那被捆绑的人说:‘出来吧!’对那在黑暗的人说:‘显露吧!’......因为怜恤他们的,必引导他们,领他们到水泉旁边。...”
“看哪,这些从远方来,为些从北方从西方来,这些从秦国来。”
《以赛亚书》49:8-10,12。
先知预言到,耶和华的仆人将使“被捆绑的人”得亨“上帝儿女自由的荣耀”(《罗马书》8:21),使“在黑暗的人”进入真理的“奇妙光明”(《彼得前书》2:9)。而大批的“从秦国来”的人,必在他的怜恤与安慰中,回应上帝慈爱的呼召。
有远古直到今天,一直有上帝真理的光照在神州大地,照在“秦国”
人民的心中。从古至今,在中华大地上都有着为真理而生,为真理而死的仁人志士,与不愧于天地的谦谦君子,更有无数心存天理良心默默无闻的普通百姓。今天的神州大地上,更是有成千上万的人信从真光,立志作基督徒,这一切不都是这一预言的应验吗?上帝发出预言的一个目的,就是“叫你们到事情成就的时候,就可以信。”(《约翰福音》12:29。)《以赛亚书》中对中国的奇妙预言,在古代在眼前的奇妙应验,正为现代的中国人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证明《圣经》中的这位上帝是能预知未来的上帝,是怜恤中国人的上帝,是值得中国人信靠的上帝。
我们前面提到,中国的长城与长城的中国已经永远地联在了一起。想到长城自然会想到修筑长城的秦王朝。中国历史上的皇帝逾百,大多数尽都被人遗忘了,可是秦始皇却以统一中国与修筑长城的帝王的身分而留在人们的忘记中。
长城的功用在于护卫,长城的代价却是生命。
先知以赛亚还预言到以色列的上帝为人类的和平与安宁而用无限的代价修筑了一座抵拦罪恶的长城!上帝的圣子耶稣基督降世为人,又为拯救世人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用自己的身体与生命,为人类建造了一座救恩的长城。或许有我会问:以色列的上帝会在乎来自秦地的中国人?还是让以赛亚先知来回答这个问题吧:"妇人焉能忘记她吃奶的婴孩,不怜恤她所生的儿子?即或有忘记的,我却不忘记你。
看哪,我将你铭刻在我掌上,你的墙垣常在我眼前。”
以赛亚书 49:15-16。
如今秦地依在,长城的墙垣犹存,巍然屹立在中国人和《圣经》中的上帝眼前。上帝不会忘记中国人,“看哪,我将你铭刻在我掌上。”耶稣基督的死也是为了让这片古老的秦地上的中国人走出黑暗而进入光明天地。
或许您会问,既然上帝对秦地上的中国人有着如此的爱心,甚至选用希伯来的先知来预言有关这个遥远国家的命运;那么,这位深爱中国的上帝在过去的年代是否直接向中国人传达过他的旨意呢?上帝是否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兴起过他的先知,如同在兴起以色列先知一样?中国古代的明哲是否能向现代的国人传言,领他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呢?”
附录选自《圣经与中国古代经典》 ,即将由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

在所有宗教的经典中,基督教的圣经是惟一装满预言的。圣经是上帝的话,最客观也最有力的证明,就是预言的应验。圣经早在千百年前预言的事件,除了少数因时间尚未来到外,均一一在历史上应验。有些应验得连细节都不遗漏,简直不可思议。潘巴顿(J. Barton Payne)在他《圣经预言网络全书》(Encyclopedia of Biblical Prophecies)中,列出圣经一千八百一十七件预言,一千二百三十九件出自旧约,五百七十八件在新约。预言中有一百九十一件与耶稣降生有关∶

1. 耶稣降生

当上帝发现亚当夏娃被蛇引诱犯罪后,就对蛇说∶“我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创世记三章十五节)这是预言耶稣降生为人的第一个预言。剩下的一百九十件,包括以赛亚在耶稣降生七百年前,预言耶稣将为童贞女所生,以及同时代的玛拉基,预言耶稣会降生在当时毫不起眼的伯利恒城。

2. 但以理预言耶稣的事工与受死

“但以理书”是旧约的一卷先知书。犹太亡国,先知但以理被掳至巴比伦。约在西元前六百零六年,他就预言耶稣出来传道的时间及何时被除灭。天使对但以理说∶“为你本国之民,和你圣城,已经定了七十个七。要止住罪过,除净罪恶,赎尽罪孽,引进永义,封住异象和预言,并膏至圣者。你当知道,当明白,从出令重新建造耶路撒冷,直到有受膏君的时候,必有七个七和六十二个七。┅┅过了六十二个七,那受膏者必被剪除,┅┅一七之内,他必与许多人坚定盟约;一七之半,他必使祭祀与供献止息┅┅。”(但以理书九章二十四至二十七节)

波斯王古列颁令以色列民回国重新建城是西元前四百五十七年。七十个七年又被天使分为三段∶七个七、六十二个七、及一个七。七个七加上六十二个七年,就是六十九个七年,等於四百八十三年。由西元前四百五十七年加上四百八十三年,正好是西元二十六年。耶稣,就是那位受膏的至圣者,开始出来传讲天国的福音。而最后一个七的一半,就是耶稣传讲三年半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从但以理说预言,到耶稣去世,这段预言的经文,因为用了很含蓄的数字,很少人刻意去研究它的含义。直到耶稣复活升天以后,才有人想到这个预言,应验到一年都不差的准确。只有上帝说的话,才有这种力量。

3. 以赛亚预言耶稣的死与埋葬的情形

圣经中最令人难以置信的预言之一,就是先知以赛亚对耶稣一生的描述,像是事后的回忆录。他预言耶稣一生将遭遇贫穷、悲伤、受苦,被排斥、被弃绝,担当人类的忧患,因我们的罪被鞭打、最后如羊被牵到宰杀之地,与罪人同死,与财主同葬等等。以赛亚比耶稣早七百年,完全不同的政治社会背景。犹太人一直期望的弥赛亚救世主是位君王,来拯救以色列脱离被统治的痛苦。在这种期望之下,以赛亚为何会描述一位贫穷受苦、被排斥的君王?而且是在十字架刑罚不存在的年代,为何会与罪人同死?这麽穷苦的弥赛亚,又何以能和财主同葬?这必定是来自上帝的默示。

无怪乎现代的犹太人在会堂诵读经文时,尽量避开“以赛亚书”五十三章。因为里面所描写的耶稣一生,实在太逼真了。免得犹太人拿这章书来困扰他们的拉比。

4. 圣经对以色列国的预言

以色列民虽是上帝的选民,却是多遭苦难、流离失所的民族。圣经在二千五百年前,就预言以色列民族会有两次由流散到回归,重建家园。这些预言也是以色列民千年来不敢奢想的希望,却都实现了。我们举一些预言实现的例子,及实现的时间∶

圣经对以色列国的预言 预言年代 应验年代
以色列民将四百年在埃及为奴(创十五13) 1400BC 1800~1400BC
以色列民将七十年在巴比伦为奴(耶二十五11) 610BC 605~536BC
以色列民将四散到世界各地(申二十八37) 1400BC 西元70年以后
以色列民将被欺凌逼迫(申二十八65) 1400BC 一直如此
以色列民永不失其民族性(耶四十六28) 600BC 一直如此
以色列民至终会回到应许地(申三十3~5) 1400BC 1948年5月
以色列的敌人会占住他们的土地(路二十一24) 耶稣时代 至今仍是
以色列会再造伊甸园(结三十六34~35) 597BC 现今如此
以色列将不再亡国(耶三十一35~46) 610BC 现今如此

⑹ 历史资料

八年级历史下册会考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选举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选举 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会议通过的《 》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2、1951年5月, 和平解放。至此,全国领土基本得到解放。
3、1950年到195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 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其中涌现了 、 等英雄。
4、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三大改造)。
5、 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1954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7、1958年开始的“ ”和“ ”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出现的错误。
8、 被称为“铁人”,邓稼先被誉为中国的“ ”, 被称为县委书记的榜样。他们被誉为是“共和国的脊梁”。
9、从1956年到1966年的十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0、从1966年到1976年爆发的“ ”给整个民族造成严重的灾难。
11、 标志着我国实现历史的伟大转折,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12、 年 后我国实行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方针。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 的成员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3、我国建立了 、 、 、 、 五个经济特区。
14、我国经济改革首先从 开始,主要内容是实行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是 。
15、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基本方略写进宪法。
16、1954年,周恩来倡导的 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指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成为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17、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8、新中国实行 、 的民族政策。 是民族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19、1984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 年 月
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87年中葡签署关于澳门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 年 月 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20、第一位访华的总统是 。 年中美正式建交。在中美关系发展过程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是 问题。
21、1964年我国第一颗 成功爆炸。1967年我国第一颗 成功爆炸。这标志着我国跨入了世界核先进国家的行列。1970 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 ,从此我国跻身世界航天科技的大国之列。
22、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的方法合成 。
23、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4、 实行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是(1)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坚持社会主义道路(4)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5)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25、 年,中国重返奥运会。1984年 获得第一枚奥运金牌。 在举重项目打破了世界纪录,这是中国人创造的第一个世界纪录。
二、问答题:
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是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2)、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内外压迫者对中国的统治和国家混乱局面,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3)、中华民族将屹立于世界之林。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的纪元。
2、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
答: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总结了建国以来的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全面纠正了“文革”中的“左倾”错误,作出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严肃党纪。
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3、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答:这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结果,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彻底结束了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占领,洗雪了中华民族的耻辱,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历史性步伐。
6、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可分的。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不要纪律和秩序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你是怎样理解民主与法制的关系的?
答:习题的说法是正确的。民主和法制不可分。从一个国家来说,民主就是要由人民当家作主。但是,在具体商议一些公共事务时,社会中各人的看法不同,往往很难统一,而且由于人数众多无法人人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于是,人们就建立了一系列大家公认的制度。所有这些制度,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通过的,就统称为法律制度,这种制度安排就叫法制。社会主义法制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的合法权利和利益,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动,制裁和打击各种危害社会的不法行为。不要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制,绝不是社会主义法制;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
7、比较:

会议 时间 重大决定 影响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改革开放揭开序幕。
十二大 1982年 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十三大 1987年 指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确立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十五大 1992年 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有句话:“养儿防老。”你认为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这句话还有没有意义?现在实行养老保险制度,与这句话有没有冲突?可以从城乡各种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意见。
答:过去,中国没有养老保险制度,老人主要由儿孙奉养,由此有“养老防老” 这样的老话。现在城镇虽然基本实行了养老保险制度,但并不表明儿孙赡养敬孝老人、社会尊敬老人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就失去意义了,就可以丢弃了。养老保险制度只是从经济保证了老人的物质生活,而精神上的安慰与天伦之乐还需要儿孙们提供。广大农村目前基本上还没有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子女奉养孝敬老人是天经地义。因此可以说,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子孙们的经济负担,并没有替子孙孝敬、奉养老人的义务与责任。

⑺ 关于历史的所有资料

1.中国历史简介
在我国古代,国家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中国一词的含义在不同时代也不同,大致统一时期略指全国,分裂时多指中原。随着皇帝统治疆土的变化,中国一词所包括的范围也相应有所不同。“中国”这一名称在西周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相传3000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

汉朝以后,虽然有些外族入侵中原后建立的政权也自称“中国”,但是并不代表它们就是中国政权。因为他们这个自称的“中国”通常指地理概念上的“中原”而不是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即使历史上的某个政权自称中国政权,也未必代表它就真的是中国政权。根据史料,日本也常常自称“华夏”、“中华”。例如《大日本史》卷117,载奈良时代藤原广嗣在公元740年(唐代开元二十八年)上表日主:“北狄虾夷,西戎隼俗,狼性易乱,野心难驯。往古已来,中国有圣则后服,朝堂有变则先叛”。二战结束,日本天皇在《终战诏书》中还把日本称为“神州”,但是日本和中国显然是两国。判断历史上一个政权是否是中国政权,主要看它与前一个中国政权的关系,是以国内政权更换的形式取代前一个中国政权,还是以外来征服者的姿态取代前一个中国政权。

中国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民族与文化的概念。中国是华夏汉族建立并以华夏汉族为主体的国家。古代中国人历来就有抵抗外侵、保卫家园的光荣传统,一旦有外族入侵,便会英勇反抗,绝不允许外来入侵者篡夺中华正统的地位。从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到岳飞的“精忠报国”,每一次遭受外侵,古代中国人都奋起抵抗,无一不验证了这一光荣传统。孔子在论语中评价管仲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意思是,有了管仲,华夏没有亡于外族。什么叫“披发左衽”? “披发左衽”的反义词,就是“束发右衽”,也就是华夏汉族的发型服装,是华夏汉族和华夏汉文化的代表。可见,孔子也是把华夏汉族和华夏汉文化视为中华正统,不容外族取代中华正统。所谓的“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这里的“夷狄入中国”指的是归化、内附中国,决不是以外来征服者的姿态征服中国。

满清入关,大儒学家顾炎武提出了“亡国”与“亡天下”之辨。他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这里的“亡国”是现代意义上的政权消亡,这里的“亡天下”则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沦亡。 历史学家顾诚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节写道:“在汉族官绅看来,大顺政权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号”,朱明王朝的挣扎图存是宗室、皇亲国戚、世袭勋臣之类“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绅士民没有多大关系;而满洲贵族的入主中原则是“披发左衽”(剃头改制),“亡天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应当奋起反抗。”可见,明朝的民众,已经把满清入关与以前的改朝换代严格区分开来。以前的改朝换代,只是中国内部的政权更换,满清入关,则被视为外侵。

辛亥革命后,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简称“中国”,这个称谓才正式成为中国国号。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简称“中国”。

2.历史上的中国
中国是世界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传说在公元前4600多年前便有国家体制的出现(目前最早的考古证据显示中国最晚至公元前3700年前出现国家体制)。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原一带的华夏部落逐步进入封建社会。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三千年之久。现今确认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黄河流域东部。公元前2世纪左右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集权帝制国家,并拥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到公元1世纪左右时,中国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历史上,中国有着几段辉煌时期,包括汉朝、隋唐、明朝。中国在公元13世纪达到顶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文化及贸易中心。以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及火药为首的众多发明对世界的历史与科技发展有重要贡献,并拥有发达的农业及手工业。

从15世纪末开始,欧洲列强逐渐崛起并开始向东扩张,中国的优势逐渐消失。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被迫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半殖民地。由于文化和制度上无法满足西方列强的野蛮要求,在遭遇一连串的军事失败和经济入侵后,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台湾等多处领土。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共和体制,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之后中国依然饱受国内外战火之苦。

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中国历史朝代简表:
夏:前2070-前1600
商:前1600-前1046
周:西周:前1046-前771
东周:前770-前256
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前475-前221
秦:前221-前2
汉:西汉:前206-公元23(新莽:8-23)
东汉:25-220
三国:魏:220-265蜀:221-263吴:222-280
晋:西晋:265-316
东晋:317-420
十六国:304-439
南北朝:南朝:宋:420-47齐:479-502
梁:502-557陈:557-589
北朝:北魏:386-534东魏:534-550北齐:550-557西魏:535-557北周:557-581
隋:581-618
唐:618-907
五代十国:后梁:907-923后唐:923-936后晋:936-946后汉:947-950后周:951-960十国:902-979
宋: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
辽:916-1125
西夏:1038-1227
金:1115-1234
元:1279-1368
明:1368-1644
清:1644-1911
中华民国:1911-1949
中国历史朝代歌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5000年华夏文明
公元前2698年:神农氏著《百草经》超过252种植物的介绍
公元前600年 :中国哲学家老子创立道家学派
公元前551年 :中国一名哲学系统的创始人孔子出生
公元前2世纪 :中国开始修建万里长城

105年:中国发明造纸术
606年:中国举行首次科举考试
868年:世界上首部印刷出版的书《金刚经》在中国出版
1000年:中国完成了火药的发明
1279年:蒙古统治者忽必烈大汗统治中国,建立元朝,由1279-1368年。
1333年:中国干旱,水灾,瘟疫,死亡人数达500万
1421年:北京成为中国首都
1911年:中国成为民主共和国
1921年:毛泽东与李大钊在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
1934年:毛泽东带领长征并抵达延安建立政府
1949年:中国革命,共产党上台执政
1966年: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
1979年:邓小平开始改革开放

⑻ 历史资料是什么意思

历史:汉语词语,含义有三:

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2.沿革,来历。

3.过去的事实。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1]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 中文名

  • 历史

  • 外文名

  • History

  • 简称

  • 类别

  • 文化 轨迹

⑼ 中国历史资料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8/05/content_1010632_1.htm

中国历史年代简表
朝代 起止时间
夏 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
商 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东 春秋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周 战国 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秦 公元前221年—前207年
西汉 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
东汉 公元25年
三国(魏、蜀、吴) 公元220年—265年
西晋 公元265年—316年
东晋 公元317年—420年
南北朝 公元420年—589年
隋 公元581年—618年
唐 公元618年—907年
五代 公元907年—960年
北宋 公元960年—1127年
南宋 公元1127年—1279年
元 公元1271年—1368年
明 公元1368年—1644年
清 公元1644年—1911年

热点内容
中国房价历史 发布:2025-07-05 16:22:07 浏览:309
2年级的英语 发布:2025-07-05 13:33:31 浏览:773
初中物理电动机 发布:2025-07-05 11:48:09 浏览:245
慈利教育网 发布:2025-07-05 11:15:09 浏览:622
奥特曼黑历史 发布:2025-07-05 05:13:59 浏览:8
2017全国二语文试卷 发布:2025-07-05 02:17:04 浏览:679
德阳是哪个省的 发布:2025-07-05 01:20:18 浏览:562
欧豪年彩墨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05 00:38:16 浏览:713
教学实践内容 发布:2025-07-04 21:32:22 浏览:431
云南教育论文 发布:2025-07-04 18:10:10 浏览: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