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物理物态变化

物理物态变化

发布时间: 2020-11-20 20:52:10

㈠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

1.水气凝结的雾 (水汽化成水蒸气,水蒸气附在空气中的微小物质上,形成了雾)

2.云滴形成的雨 (水先汽化成水蒸气,水蒸气在空中遇冷液化成水或凝华小冰晶,然后落下,小冰晶在落下时也可能融化成水,变成雨)

3.冰晶连成的雪 (水先汽化成水蒸气,水蒸气在空中遇冷凝华成小冰晶,然后落下,变成雪,即冰雹)

4.雹云孕育的冰雹 (水先汽化成水蒸气,水蒸气在空中遇冷凝华成小冰晶,然后落下,变成冰雹,即雪)
地面凝结的露水 (水汽化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露水)

水循环

学习要求: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放热情况
会解析水的三态变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水的三态变化感知物态变化条件
通过观察理解水资源的珍贵
通过实践了解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

同学们应有热爱自然,珍爱水资源的优秀品质,养成节约用水,保护人类资源的好习惯。

学习内容:

一、物态变化

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称为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液化、汽化、升华、凝华都是物态变化的具体形式。
注:物态变化时总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吸热物体能量增加,放热物体能量减少。

典型例题

例1、物理学是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有力武器,下列自然现象的形成属于凝华的是( )。
A.有时江面弥漫的大雾 B.冬天早晨地上的霜
C.秋天花叶上的露珠 D.湖面结了厚厚的一层冰

解析:凝华现象是物体由气态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固态,霜是在地表面的水蒸气遇到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直接凝华为固体,因此B选项正确;露是在天气较热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于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的表面上,是一种液化现象。
雾和云的情况相同,都是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成为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在地面附近称为雾,在高空处则称为云;D选项是凝固现象,它是水达到凝固点,再放热形成的。

答案:B

例2、下列关于“冰棒现象”的解析,正确的是( )
A.剥去包装纸,冰棒“冒气”,属汽化现象
B.剥去包装纸,过一会儿,冰棒“流汗”,属于液化现象
C.冰棒放入杯中,杯子外壁会“出汗”,属于液化现象
D.刚从冰箱拿出的冰棒,包装纸上沾有“白粉”,属于凝华现象

解析:剥去包装纸,冰棒“冒气”,“气”是由冰棒周围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形成的,属液化现象,选项A是错的,选项C是对的;剥去包装纸,冰棒“流汗”,是由于冰棒熔化了,不是液化现象,B选项是错的;D选项中的“白粉”,是由于水蒸气凝华而成的。

答案:C、D

例3、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常拿一个带把的金属小平面镜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烤一烤,然后再放入病人的口腔中,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解析:这个小平面镜在医学中叫做口腔镜,在检查牙病时,医生总是把口腔镜先放在酒精灯上烤一烤,有的同学以为医生这样做,只是为了消毒,实际上这只是原因之一,其实即使是检查同一个病人,使用同一面口腔镜,每用一次都要烤一烤,可见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外界气温要比口腔内的温度要低,温度较低的口腔镜一旦放在潮湿的嘴里,呼出来的热气里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口腔镜就会迅速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镜子上,这时镜面就会雾蒙蒙的一片,什么也看不见。医生事先把口腔镜烧热,使口腔内的水蒸气不能在再它上面凝成小水珠,这样就能通过镜子看清牙齿上面的毛病。

答案:在检查牙齿时,先把小平面镜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烤一烤,一是可以起到消毒的作用,更重要的目的是使小平面镜的温度高于口腔内的温度,防止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镜子表面上,影响医生诊疗。

例4、北方冬天天气寒冷,人们为了不让菜窑里的菜冻坏,常在菜窑里放几桶水,这是利用水 时 热,而使菜窑里气温不致太 。

答案:凝固 放 低

练习题

例1、夏天,小亮从冰箱冷冻室中取出一支冰糕,发现包装纸上附着一些小冰晶,这是水蒸气 而成的;随后又发现它在冒“白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而成的,前现象 热,后现象 热。

例2、冬天,早晨的大雾是 现象,该现象 热,而大雾散了,这是 现象,该现象 热。

例3、火箭刚发射时,高温火焰向下喷到发射台的地面,很多物体遇到这样的高温火焰会 。为了保护发射台底,就建了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中,利用水的 来吸收巨大的热量,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火箭升空瞬间,伴有迅速扩展的庞大的白色气团是

形成的。

例4、炎热的夏天,戴眼镜的同学从空调房走到室外时,镜片上出现一层薄雾,过一会儿,镜片又变得清晰起来,镜片上这两种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凝固,后蒸发
C.先液化,后汽化 D.先凝固,后升华

例5、以下现象中一定向外界放出热量的是( )
A.冬天水结成冰 B.铁矿石变成铁水
C.涂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就变干了 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块逐渐变小了

例6、下事例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冰雪消融 B.电灯泡用久了发黑
C.冰冻的衣服变干 D.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啤酒瓶外表面“出汗”

例7、在下面列举的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
A.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 B.冬季,玻璃窗上结冰花
C.舞台上演出时常用干冰施放“白气” D.夏天,水缸外壁“出汗”

例8、在暖室的散热器里,通入的是100℃的水蒸气,出来的是100℃的水,则( )
A.散热器向室内空气散了热,使水蒸气液化变成水
B.散热器向室内空气散了热,使水蒸气凝固变成水
C.散热器向室内空气散了热,使水蒸气的热量减少变成水
D.散热器的散热片是铁做的,铁含有的热量少,使水蒸气变成水

例9、冬天手冷时,用嘴向手上“哈气”,即缓慢地吹气,手感到暖和,而若使劲向手上吹气,手不但不会感到暖和,反会更冷,试用物理知识解释原因。

例10、小明同学认真观察烧开水,通过初步观察,发现当水沸腾时,不断有“白气” 出现;但通过进一步的仔细观察却发现出现“白气”的位置总是与壶嘴口有一小段距离,而在水壶嘴口的位置却什么也看不见,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上面的两个现象。

例11、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几点节约用水的建议

练习题答案

1、答案:凝华, 液化, 放, 放

2、答案:液化, 放, 汽化, 吸

3、解析:火箭发射时,因燃料燃烧放热,温度会很高,高于某些物体熔化温度时,物体会熔化,发射台底建大水池是利用水沸腾过程中虽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的特点,对低熔点物体起到保护作用,此时水处于汽化状态,汽化吸热;同时因水汽化产生的高温水蒸气遇到周围冷空气放热液化形成大量小水滴,就是看到的白色气团。

答案:熔化, 汽化, 液化

4、解析:夏天空调房里温度比较低,戴眼镜的同学走到室外时,室外空气中的高温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放热液化,在镜片上形成一层薄雾,过一会儿,随着镜片温度升高,镜片上的小水珠又蒸发到空气中去了就变清晰,所以答案是C,先液化后汽化。

答案:C

5、解析:A水结成冰是凝固现象放热,B中铁矿石变成铁水是熔化现象,吸热,C中酒精蒸发吸热,D樟脑块变小是升华现象,升华现象要吸热。

答案:A

6、解析:A是熔化现象;B是灯丝先升华后又凝华的结果;C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升华现象;D是由于空气中的高温水蒸气遇到冷的啤酒瓶液化的结果

答案:D

7、解析:“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则可判断B和D不是升华;考虑A,冰虽是固体,冒“白气”是由于冰棍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在冬天,天气干燥的情况下,一般冰棍周围就看不到冒“白气”),故A应当排除,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在常温下迅速升华,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或凝结成小冰晶,形成白气,故选C。

答案:C

8、答案:A
解析:这是由于水蒸气液化放热使室温升高,故选A

9、答案:手冷,说明手的温度低于体温,刚从嘴中呼出的气,其温度近似为体温,当温度较高的气体与温度较低的手相遇时,就向手传热,另外,嘴里呼出的气体含有多种成份其中包括水蒸气,水蒸气在手的表面液体,液体时放出的热量也被手吸收,因此手感到暖和些。
但如果使劲向手上吹气,使手表面的气体流动很快,手上的水分迅速蒸发,蒸发带走的热量比手从嘴里吹出的热气中吸收的热量还多,因此手不但不会感到暖和,反而感到更冷。

10、答案:在离壶嘴一小段距离的位置不断有“白气”出现,是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空气凝结成小液滴,但在水壶嘴口位置什么也看不见,是因为水壶嘴口位置的温度比较高,喷出的水蒸气来不及放热液化。

11、答案:(1)水龙头随用随关; (2)能循环多次使用的水尽量多次使用;

(3)浇地时用水管引灌而不直接用灌渠; (4)提倡收集雨水,供生活使用。

我找了好久的题目,给点面子吧

㈡ 初二物理的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 熔化: 固态→液态 (吸热)
凝固: 液态→固态 (放热)
汽化: 液态→气态 (吸热)
液化: 气态→液态 (放热)
升华: 固态→气态 (吸热)
凝华: 气态→固态 (放热)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change of state)
首先是物质的固态和液态,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物质从固态转换为液态时,这种现象叫熔化,熔化要吸热,比如冰吸热熔化成水,反之,物质从液态转换为固态时,这种现象叫凝固,凝固要放热,比如水放热凝固成冰。在这些从固态转换为液态的固体又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熔点,就是温度达到熔点时(持续吸热)就会熔化,熔化时温度不会高于熔点,完全融化后温度才会上升。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熔化过程中的温度不定。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存在三种状态,例:冰熔化时,温度为0℃,同时存在冰的固态,水的液态和冰与水的固液共存态。
然后是物质气态与液态的变化关系,物质从液态转换为气态,这种现象叫汽化,汽化又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蒸发发生在液体表面,可以在任何温度进行,是缓慢的。沸腾发生在液体表面及内部,必须达到沸点,是剧烈的。汽化要吸热,液体有沸点,当温度达到沸点时,温度就不会再升高,但是仍然在吸热;物质从气态转换为液态时,这个现象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例如水蒸气液化为水,水蒸发为水蒸气。加快液体的蒸发速度的方法一般有:1.增加液体的表面积;2.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3.提高液体的温度;4.降低周围环境的水蒸气含量,使其无法饱和(就是使空气干燥。)。
最后是我们不常见的物质固态和气态的关系,物质从固态直接转换为气态,这种现象叫做升华,然后是物质直接从气态转换为固态,这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在发生物态变化之时,物体需要吸热或放热。当物体由高密度向低密度转化时,就是吸热;由低密度向高密度转化时,则是放热。而吸热或放热的条件是热传递,所以物体不与周围环境存在温度差,就不会产生物态变化。例如0℃的冰放在0℃的空气中不会熔化。
这就是物态变化三者之间的关系,他们转换的依据主要是温度。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从液态变为气态以及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而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从液态变为固态以及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中,向外界放出热量。
例如:
熔化:铁变成铁水,石蜡变成液态,海波变成液态
凝固:铁水变成铁,液态沥青放热凝固,液态石蜡放热凝固
汽化:沸腾,蒸发,酒精挥发
液化:露,雾,"白气'
升华:碘变成碘蒸气,冰变成水蒸汽,樟脑片不见了
凝华:霜,雾凇,冰花 ,雪
除此之外,还有等离子态、超固态和中子态。
更多自然界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
1、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液化)
2、早晨,草木上的水水滴(液化)
3、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凝华)
4、高温加热碘,碘的体积变小(升华)
5、衣箱中的樟脑丸渐渐变小(升华)
6、夏天,水缸外层“出汗”(液化)
7、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升华)
8、洒在地上的水不久干了(汽化)
9、游泳上岸后身上感觉冷(汽化)
10、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凝华)
11、早晨的浓雾(液化)
12、水结成冰(凝固)
13、钢水浇铸成车轮(凝固)
14、北方冬天的树挂(凝华)
15、寒冷的冬天,堆的雪人变小了(升华)
16、南方雪灾中见到的雾淞(凝华)
17、雪灾中电线杆结起了冰柱(凝固)
水的三大名称:固态:冰、霜、雪、淞、“窗花”、雹、白冰 。
液态:水、露、雨、雾、“白气” 。
气态:水蒸气 。

㈢ 物理中各种自然现象的物态变化

1.雪是由空气中微小的冰晶组成的--凝固:
霜--凝华:
雨--液化(降落):
露--液化(附在植物的叶子上):
雾--液化(悬浮在空中):
冰雹--凝固。
2.为什么在炖汤时锅子里沸腾的水对炖盅里的汤不会加热到沸腾?
分析:因为水要沸腾应具备两个条件(1)继续吸热;(2)温度达到沸点;
而炖汤时锅子里沸腾的水沸腾之前因锅与炖盅有温差,炖盅可以从锅里的水中吸热,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水温就不再上升,而炖盅的水温上升到沸点100℃以后与锅里的水之间就没有温差不会发生热传递而无法继续吸热,因此不会沸腾。

㈣ 物理物态变化问题

答:选C,即a处小水滴浓度大。
其实a、b处都是小水滴,己经回没有水蒸气,
在a处小水滴己经处答于空气中,但其温度很
高,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吸收小水滴的热量
迅速凝结成小水滴使a处的浓度高于b处。
(望采纳)

㈤ 物理 关于物态变化

简单说:木头在加热过程中化学反应先于物理状态变化而发生。
具体解答:
物态变化在中学阶段指:
熔化: 固态→液态
凝固: 液态→固态
汽化: 液态→气态
液化: 气态→液态
升华: 固态→气态
凝华: 气态→固态
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固体一加热就会变成液体,有的就会直接变成气体,如碘。
至于你的补充的问题,加热木头,木头是有机物,化学性质易燃,一旦加热还没有来得及发生物态变化就会发生化学变化,所以加热木头我们看到的现象不是物理的物态变化,而是化学反应,那木头能不能发生液化或升华现象呢?还不能确定,理由是在给木头加热过程中怎样控制不要让木头发生化学应,要加热到什么温度?这方面都没有人去做过。总之你可以这样理解:木头在加热过程中化学反应先于物理状态变化而发生。

㈥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质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物态变化的过程(简介):由于物态有三种(实际上有好几种,但在这里我们只研究三种。
其他物态如:等离子态。),它们两两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所以物态变化有6种: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㈦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

多想想就明白了
熔化: 固态→液态 (吸热)
凝固: 液态→固态 (放热)
汽化: 液态→汽态 (吸热)
液化: 汽态→液态 (放热)
升华: 固态→汽态 (吸热)
凝华: 汽态→固态 (放热)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change of state)
首先是物质的固态和液态,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物质从固态转换为液态时,这种现象叫熔化,熔化要吸热,比如冰吸热熔化成水,反之,物质从液态转换为固态时,这种现象叫凝固,凝固要放热,比如水放热凝固成冰。在这些从固态转换为液态的固体又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熔点,就是温度达到熔点时(持续吸热)就会熔化,熔化时温度不会高于熔点,完全融化后温度才会上升。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熔化过程中的温度不定。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存在三种状态,例:冰熔化时,温度为0℃,同时存在冰的固态,水的液态和冰与水的固液共存态。
然后是物质气态与液态的变化关系,物质从液态转换为气态,这种现象叫汽化,汽化又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蒸发发生在液体表面,可以在任何温度进行,是缓慢的。沸腾发生在液体表面及内部,必须达到沸点,是剧烈的。汽化要吸热,液体有沸点,当温度达到沸点时,温度就不会再升高,但是仍然在吸热;物质从气态转换为液态时,这个现象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例如水蒸气液化为水,水蒸发为水蒸气。加快液体的蒸发速度的方法一般有:1.增加液体的表面积;2.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3.提高液体的温度;4.降低周围环境的水蒸气含量,使其无法饱和(就是使空气干燥。)。
最后是我们不常见的物质固态和气态的关系,物质从固态直接转换为气态,这种现象叫做升华,然后是物质直接从气态转换为固态,这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在发生物态变化之时,物体需要吸热或放热。当物体由高密度向低密度转化时,就是吸热;由低密度向高密度转化时,则是放热。而吸热或放热的条件是热传递,所以物体不与周围环境存在温度差,就不会产生物态变化。例如0℃的冰放在0℃的空气中不会熔化。
这就是物态变化三者之间的关系,他们转换的依据主要是温度。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从液态变为气态以及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而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从液态变为固态以及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中,向外界放出热量。

㈧ 物理中的物态变化有哪些

升华,凝华,蒸发,凝固,熔化,汽化
喂喂你不懂来问我啊,虽然别的我不懂,这还是知道

㈨ 关于物理的物态变化

首先你要确定什么是"物态变化"的定义,是由一种物态变成另一种物态。
蒸发就是从本来的液体变成了气体,也有由固体-液体-气体之间的三角关系的转变,所以蒸发算是"物态变化"的一种形式。

㈩ 物理的物态变化

第一题
汽化(注意是这个汽)
高于

第二题
水壶嘴处是气态的水蒸气,是肉眼无法看见的
与壶嘴相离一段距离后,遇到较冷的空气液化成为小水珠,也就是白雾(白气),这时才能看见。

热点内容
中国房价历史 发布:2025-07-05 16:22:07 浏览:309
2年级的英语 发布:2025-07-05 13:33:31 浏览:773
初中物理电动机 发布:2025-07-05 11:48:09 浏览:245
慈利教育网 发布:2025-07-05 11:15:09 浏览:622
奥特曼黑历史 发布:2025-07-05 05:13:59 浏览:8
2017全国二语文试卷 发布:2025-07-05 02:17:04 浏览:679
德阳是哪个省的 发布:2025-07-05 01:20:18 浏览:562
欧豪年彩墨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05 00:38:16 浏览:713
教学实践内容 发布:2025-07-04 21:32:22 浏览:431
云南教育论文 发布:2025-07-04 18:10:10 浏览: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