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历史秘闻

历史秘闻

发布时间: 2020-11-20 21:04:24

历史秘闻,雍正是靠儿子乾隆当上皇帝的吗

最早明确表述了上述官方观点的是竖立在乾隆陵墓裕陵的《神功圣德碑》,其中有云:乾隆十二岁的时候,跟随雍正前往圆明园牡丹台拜见圣祖康熙皇帝。康熙一见到小弘历,十分喜爱,并说是上天赐给他的福星。后来,康熙将小弘历带回宫中亲自抚养,并让他一同前往承德避暑山庄,以及木兰行围。很明显,是有“太王贻孙”之意。
“太王贻孙”用的是典故,史载周朝奠基人太王古公父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和少子季历,季历生子名昌。太王独爱昌这个孙子,想要将王位传给他太伯、虞仲十分了解父亲的心思,便跑到荆蛮之地;断发文身,以让季历继承周国。季历之子姬昌.随后当上周国国君,一手完成了灭商的大业,实现了其祖父太王的期望。这个姬昌就是我国古代大名鼎鼎的周文王。显然,上述碑文用“太王贻孙”的典故,意在表明乾隆的践祚,是康熙内心的期望,也可以说是他的安排。裕陵“神功圣德碑”的碑文是嘉庆四年(1799年)撰写的,所依据的是乾隆本人在御制诗文中透露出来的某些说法。乾隆即位后,屡屡述及皇祖对自己的逾格眷爱已“隐有付托之意”,又说康熙前往狮子园相看乾隆生母“格格”钮祜禄氏后连称:“有福之人”。乾隆想说的意思昭然若揭:皇祖康熙欲由弘历这个爱孙将来继承皇统。由此看来,裕陵“神功圣德碑”碑文所讲康熙墨定雍正之后第三代皇帝乾隆亦不为无据。

Ⅱ 后人如何知道武则天害死了自己的女儿

事情只要发生了就会有痕迹的.历史也是如此.
既然是“历史秘闻”那多数都是重要事情了.当然会有记载的.现代的人们在加以探索和推论,自然会得到结果。
但现代的人们不可能知道或了解历史所有秘闻。

Ⅲ 成语人尽可夫背后的历史秘闻

《左传》厉公四年,祭仲专国政。厉公患之,阴使其婿雍纠欲杀祭仲。纠妻,祭仲女也,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母曰:“父一而已,人尽夫也。”女乃告祭仲,祭仲反杀雍纠,戮之於市。厉公无柰祭仲何,怒纠曰:“谋及妇人,死固宜哉!”[1]
这是“人尽可夫”的出处。因此认真看来,本来的意思跟现在大家熟知默认的意思相去极远。
自己的丈夫要杀害自己的父亲,在两者只能选择一个的生死关头,她的母亲说“父一而已,人尽夫也”。是从血缘的唯一性上做了比较,指出两者的不可比性,父亲只有一个,而丈夫选择的范围就是天下男子了。

Ⅳ 历史秘闻:徐庶到底是什么时候推荐了诸葛亮

建安十二年(207年),徐庶对刘备说:“诸葛亮乃是卧龙,将军愿意见他吗回?”刘备说:“你可以答和他一起来。”徐庶说:“这个人可以见,但不能委屈他前来,将军应该放下自己的身份亲自去见他。”于是,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顾茅庐,求得诸葛亮。
徐庶(生卒年不详),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归曹操,并仕于曹魏。
徐庶本名徐福,为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求学于儒舍。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来往密切。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后来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加以称赞。魏文帝时,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Ⅳ 大唐帝国万邦来朝的背后:唐朝靠什么万邦来朝历史秘闻

我们通常认为唐时出现的万邦来朝,是向唐朝进贡的意思,但这仅仅代表着各民族首领向唐朝臣服,而各地臣民的内心也对唐朝仰慕吗?事实上也是的,当时唐朝存在着个人自由的政治理论,还有比较自由的生活空间和学术氛围,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难怪李世民曾兴奋地说:“天下英雄都被我装到口袋里了!”这是何等的豪气啊,李世民大帝哲学思想具有怎样的深度,又是什么力量促进了万方来朝呢?
建国初期,李世民就展现出了王者风范。李渊父子西入关中,在铁骑扫长安之前,有一个决定性的战术,就是屈和李密。李渊听取了李世民的建议,给李密写了一封信,说自己年事已高,将来当盟主的一定是李密。结果真的麻痹了李密的注意力,对李渊的战略部署不闻不问。这一招成功地牵制了李密及东郡隋军的兵力,又堵住了成皋之道。进长安后,李渊从全国的政治形势考虑,感觉到自己羽翼尚未丰足,仍然立隋室为皇帝较为有利,第二年就自导自演了一出禅让戏,正式登上了皇帝宝座,改国号为唐。
李唐集团建立政权后,李渊作为天子不便亲征,太子建成也需要在京师处理军国重事,这样东征西战统一天下的责任就落在了李世民的肩上。李世民想很快占领东都洛阳,东出潼关与李密等部交手,感觉到东部地区各军事集团的力量很是强大,就采用了先顾根本,再取关东的战略方针,决定先平定陇右、代北地区的割据武装力量,解除关中背面和侧面的威胁,同时蓄积力量,巩固关中根据地,然后转向东方,夺取关东及江南地区,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
唐太宗击败突厥开辟西域,即保证了内地安定,又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这个功绩足以彪炳历史。消灭东突厥便取得了经营西域的条件,李世民为夺取丝绸之路的控制权,继续向西进取吐谷浑。紧接着占领丝绸之路上最大的贸易商品集散地高昌,使高昌成为了唐军经营西域的基地,然后消灭西突厥。唐太宗已然成为了丝绸之路的保护人,对各国各族使节说,“商旅可行矣”。唐太宗在公元641年,完成了“汉藏亲如一家”的壮举,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是极为突出的。在648年,吐蕃帮助唐朝消灭天竺,共同维护了丝绸之路的安宁。

首先应该肯定,李世民在经营丝绸之路的过程中,表现出对外来文化的极大宽容态度。如他自己所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为父母。”为了避免不能宽容对待胡人,反而被胡人所杀的祸事,只能因势利导,将胡人看作是与汉人同样的百姓,将胡人置于自己的庇护圈内,从而实现共同的政治目标。他对当时的“胡化”与“汉化”潮流,均能采取正确的态度,下令将胡人一视同仁,“四夷降户,附从宽乡,给复十年。”自己亲做表率,汉人被突厥等掠走后,他出钱赎回;汉将压制迫害其他种族将领,同样会受到处罚;突厥将领李思摩跟随太宗讨伐辽东,被流箭射中,太宗皇帝亲自为他吮血,将士莫不感动;在李世民的大臣中,突厥将领担任要职的有很多,李世民还答应铁勒诸姓要求,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通一道,谓之参天可汉道,西北各民族可以循此道入长安。
唐太宗不仅对周边少数民族如此,对外国来宾与外来文化也有独到表现,即使外来思想也兼容并蓄。李世民本人并不信佛,也并非基督教徒。他却承认大秦人在中国的信仰自由权利,大秦基督教徒阿罗本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接见。他下诏书说,“道无常名,圣无常礼,随方设教,密济众生。”李世民认为佛教既然已在中国立足,便没有必要取缔,相反可以因势利导,利用佛教来巩固自己的政权。玄武门之变成功后,李世民为消除僧人心中的疑惑,一方面赞扬佛教的种种好处,另一方面又限制僧尼的数量。李世民对玄奘传奇般地西行归来,高度评价了玄奘的成就。李世民一生笃信儒学,坚持以儒治国,但对佛教并不排斥,这正是他开放与宽容胸怀的反映,也是他取得突出政绩的原因之一。
唐太宗于公元627年改元贞观,他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法令,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其中最有影响的首先是建立宰相机构各部门反复议事制度,以发展科学制逐渐消弱恩荫特权,精简官僚机构,选拔有才识的士人委以重任等政权措施。推行“抚民以静”的恢复发展农业政策,制定了“偃武修文”的文化建设方针,提出一整套“以儒治国”的教育方法,以强化民族的共识。他还虚心纳谏,改变了封建专制的一些弊端。另以开放宽容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因素,对待各民族兄弟如手足,使丝绸之路和东北的中外文化交流事业获得极大发展,这是李世民特别值得叙述的历史功绩。
大唐帝国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各民族臣民当然是心存向往。笔者认为看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最主要的还是看教育。唐朝的高等学府为什么能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假使李世民大兴文字狱,那些学府每天只学习李世民大帝哲学思想,或研究大唐饮食文化、房事宝典之类的,哪会有万邦来朝的盛况出现?据记载,唐朝首都长安有三间最高学府是世界上最可观的高等学府。学者在这里可以自由地进行学术研究,而不必担心被限制或遭受什么非议,即使是今天的清华、北大也会自叹不如啊!这才是大唐盛世的魅力所在。

Ⅵ 历史秘闻(1)古代嫔妃侍寝为什么要全身扒光

皇帝睡觉了,则先上床,将被子盖到踝关节处,脚露在外面;那太监先已在妃子房中将其脱个精光,随即裹上大披风,一直背到寝宫,再扯去披风,将妃子放在床上。妃子则从暴露在外的“龙爪”这头匍匐钻进大被,然后“与帝交焉”。 此时,太监退出房外,和总管守候窗外,敬候事毕。为防止皇帝中马上风而死,时间稍长,总管就得在外高唱:“是时候了。”若皇帝兴致高,装聋作哑,则再喊一次。“如是者三”,皇帝就不能再拖延,而得“止乎礼”。 招呼太监进房。太监进去后,妃子必须面对皇帝,倒着爬出被子。君臣朝堂相见,臣子退下,是不能转背而行、拿脊梁骨对着皇帝的,得面朝皇帝,往后挪步,这叫“却行”。“臣妾”更不能拿光脊梁对着皇帝,所以只能这样倒爬下床。太监再次用披风裹着她,背到门外。

Ⅶ 历史秘闻:为什么强制古代宫女必须穿开裆裤

古代宫女必须穿开裆裤是源于汉朝的汉灵帝。
汉汉灵帝确实是个极度追求淫欲的皇帝。灵帝继位之后立宋氏为皇后。宋皇后是扶风平陵人,因为她性情平和,缺乏女人味而得不到灵帝的好感。但是又处在正宫的风浪尖上,后宫里受到宠爱的嫔妃都交相诋毁她。中常侍王甫枉杀勃海王刘悝及他的王妃宋氏,宋氏是宋皇后的姑母,王甫怕宋皇后迁怒于他,就与太中大夫程阿诬陷宋皇后在宫廷里挟巫蛊诅咒皇帝(这在古代宫廷是最重的罪,《礼记》说:“执左道以乱,杀无赦。”)灵帝正愁没有废去皇后的借口,于是在光和元年收回她的玺绶,宋皇后不久忧虑而死。
皇后不能得到灵帝的欢心,他就把眼光放到宫里别的女人身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女人的兴趣也就随之增加,“淫乱”的本性渐渐暴露出来。他命令宫中所有的嫔妃和宫女都必须穿着开裆裤,而且里面什么都不穿,为的就是临幸起来方便,直接按倒就成,否则还要宽衣解带,岂不是扫了龙兴?
汉朝的宫廷女子与后世不同的是都穿着开裆裤,听起来好像不可思议,而且开裆裤里面什么也不穿,为的就是让皇帝临幸起来方便,连衣服都不用脱。明朝末年的张献忠让姬妾不穿下衣在室内晃荡,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然这是后话了。
古代宫女必须穿开裆裤的原因
汉灵帝这种令宫女穿开裆裤的这种荒唐的行为实在令人瞠目结舌,不过在汉代可能还算不得不能接受。灵帝同时的大儒郑玄,就曾就在《周礼》注中为皇帝精心制出过一份性交日程表:“女御八十一人,当九夕。世妇二十七人,当三夕。九嫔九人,当一夕。三夫人,当一夕。后,当一夕。十五日而偏。”也就是说,皇帝要在短短的半个月里和这一百二十一个女子颠鸾倒凤。看来这份任务实在艰巨,做皇帝的得鞠躬尽瘁才行,也难怪东汉那么多皇帝都短命而死了。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只要不是皇后,即使贵为夫人九嫔,也得大家一起任皇帝当众乱搞,这么一比,小小宫女穿个开裆裤,就实在算不了什么了。
不过对于荒淫的汉灵帝来说,这开裆裤也毕竟是一种障碍,他还有更新的创意。中平三年(186年),他又在西园修建了一千间房屋。让人采来绿色的苔藓覆盖在台阶上面,引来渠水绕着各个门槛,到处环流。渠水中种植着南国进献的荷花,花大如盖,高一丈有余,荷叶夜舒昼卷,一茎有四莲丛生,名叫“夜舒荷”。又因为这种莲荷在月亮出来后叶子才舒展开,月神名望舒,就又叫它“望舒荷”。在这个恍如仙境的花园里,汉灵帝命令宫女们都脱光了衣服,嬉戏追逐。有时他自己高兴起来,也脱了衣服和她们打成一片。所以,他就给这处花园赐名为“裸游馆”。
说起来,这种男男女女一起光着屁股打打闹闹的创意,并不是汉灵帝第一个想出来的,商代有名的暴君纣王就干过这样的事情。他那个有名的“酒池肉林”,就是以酒为池,悬肉作林,让男女一起脱光了衣服来做“长夜之饮”。不过那时毕竟是上古,物资条件匮乏,人们也编不出什么新花样,只以满足口腹为第一要务,所谓“淫欲”不过是附带而已。汉灵帝既然是威震四方的大汉天子,自然要比那个比部落酋长好不了多少的商纣王有情调。于是,当夏天到来的时候,他就选择肌肤如玉,身体轻盈的宫女执篙划船,摇漾在渠水中。有时盛夏酷暑,他还命人将船沉没在水里,观看落在水中的裸体宫娥们玉一般华艳的肌肤。这些宫女的年纪都在14岁以上18岁以下,正值青春年少,妖娆如花。汉灵帝看着她们载沉载浮,莺歌燕语喧闹一片,自然心怀大畅,不免也下水与她们“裸游”一番。他又让宫女们演奏《招商七言》的歌曲来招来凉气,于是莺莺燕燕们便品丝调竹,曼曲轻歌起来:
凉风起兮日照渠,青荷昼偃叶夜舒,惟日不足乐有余,清丝流管歌玉凫,千年万岁喜难逾。
古代宫女必须穿开裆裤的这种行为体现了古代是对女性压榨。尤其是皇帝和宫女在性这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

Ⅷ 历史秘闻解惑:西施到底是怎么死的

  • 西施的下落 第一种说法,她入了越王勾践的后宫,成了勾践的小老婆之一。西施在夫差身边已经20年,按说也差不多40岁左右了,勾践宫中自有无数水灵灵粉嫩嫩的小美女,况且勾践一想起她这么多年与恨得牙痒痒的夫差相拥而眠,心里也不会舒坦。假如是这种说法,西施多半终老宫中,但这种说法至少俺难以接受。 第二种说法,她跟范蠡泛舟五湖,远走他乡。这种说法颇为罗曼蒂克,据说西施在被送往吴国之前就跟范蠡认识,甚至还曾经热恋。后来,范蠡等了旧情人20年,一旦西施逃离虎口,他马上弃官而走(不走的文种就送了命),先在齐国作官,然后经商,发了大财,改姓朱,定居在陶山,后世人称“陶朱公”。西施和范蠡就这样慢慢一起变老。至于这种说法,俺觉得那更多是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已。 第三种说法,西施在完成越王勾践的使命之后,被沉水而死。前面那首诗就明确提到“水葬”。据《吴越春秋》,吴亡后,西施被杀,而且多半是沉江而死。“吴起之裂,其功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墨子·亲士》)实行改革的吴起被车裂而死,是因为他功劳太大遭人嫉妒;西施被沉江而死,是因为她太美了。 为什么太美就被沉江呢?把西施处死是谁的主意? 有说是勾践打着红颜祸水的旗号,把西施称为亡国妖孽,为了不留祸患,毅然把她沉入江中。还有说是勾践的老婆吃醋,派人把一块大石头绑在西施身上,然后把她推入钱塘江溺死。俺接受前者,是勾践狠心。估计勾践的老妻一来不敢私自处决老公的心上人,二来后宫里比西施年轻美丽的大大地有,犯不上跟这个半老徐娘较劲。 李商隐《寄成都高苗二从事》:“莫将越客千丝网,网得西施别赠人。”“网得”也有沉江之解。 又想起罗隐《西施》那首诗:“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西施,假如只是一位浣轻纱、采芙蓉的美女,嫁个如意郎君,白头偕老,完全是另一种生活。但,命运由不得西施自己选择

Ⅸ 历史秘闻:古代嫔妃侍寝为什么要全身扒光

因为,在历史上曾经有荒.淫.无道的皇帝差点被宫女们勒.死。
所以,在后世的皇帝们深刻的汲取了前朝的教训,凡是侍寝者、无论宫女还是嫔妃娘娘,都要一丝不挂地、光溜溜地全.身.扒.光,被.太.监检查验明正身(检查耳鼻口.阴.道.肛.门是否藏纳.凶.器)后扛到皇帝的牙床(传说中象牙做的床)上去让皇帝曹。

Ⅹ 历史秘闻:日本关东军是怎样来到东北的

冯学荣:关东军是怎样来到东北的?

前天我发了《再谈日本为什么侵华》一文,被几大门户网站同时推荐到首页,因而,我遭到了铺天盖地的谩骂。其实,我在文中已经说了:“由于篇幅所限,语焉不详,在所难免,具体的史料引证和论述,可参我的新书《日本为什么侵华:从甲午战争到七七事变》”,可是,许多网民根本没有去读我的书,就开始放嘴骂娘,其中的一个网民,还扬言要杀了我。面对这一切,我面不改色,为什么呢?因为我所说的,都是事实。

今天,我再来谈谈“关东军是怎么来到东北的”。为什么要谈这个呢?因为我国的青年朋友,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当年日本关东军是怎么样出现在东北的。他们一般会想当然地认为:关东军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突然从日本登陆到中国东北的。可是,事实的真相呢?不弄清楚关东军的来历,看中日交恶史,始终是糊涂的。这件事,要从1900年闹义和团运动说起。

1900年,中国北方闹起了一股暴力排外的运动,史称“义和团运动”,这个运动是好是坏,在此暂不评论。需要指出的是:在义和团运动中,驻黑龙江清军对俄军态度强硬,俄军以“保护中东铁路”为由,出兵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全境。注意:是俄军,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全境”。从1900年至1905年,持续占领了五年之久。注意:是俄军,持续侵占了中国东北全境“五年”之久。1904年,日本在征得清政府的同意之后,出兵到东北,发动了“日俄战争”。注意:是“征得清政府同意”之后。这一点,和青年朋友的历史认知有悖。但是,它是事实。不但这一点是事实,而且清军还派兵支援日军、共同抗击俄军。

闻所未闻吧?这些,都是事实。
经过一年半的战斗,在战死十万名日本兵之后,日本打胜了俄国。日本军队将俄国军队从中国东北驱赶出去之后,日本将东北99%的土地,归还给了大清国。注意:在这里,日本将它所收复的99%的东北土地,归还了大清国。这个历史事实,与许多青年的认知相悖,但是,它是事实,铁的事实。

日本为什么要这样做?日本是活雷锋吗?日本当然不是活雷锋。俄军败退之后,1905年,日本约了清政府,在北京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谈判之后,清、日两国签订了一份《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以及附约,在这个附约里面,清政府割让给了日本以下几项主要的主权,以作为日本从东北撤军的条件,在日本方面,则视为此次出兵抗俄的政治报酬:

1、割让旅顺、大连两处租借地;
2、割让南满铁路的经营权以及沿线的林产、矿产;
3、允许日本在南满铁路两侧驻军。

依据这个条约,日本开始派人接管南满铁路、移民旅顺、大连,并且派了一支部队、进驻南满铁路两侧,这支部队,就叫做“关东军”,驻扎的依据是《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以及附约,理由是“保护日侨”。换言之,日本关东军在“九一八事变”之前,已经在中国东北,驻扎了二十六年,而且在这二十六年当中,关东军无论与张家父子,还是与东北的中国居民,基本上都保持了相安无事。这个事实,也与我们青年的历史认知相悖,可是,它又是事实。这就是旅顺、大连、南满铁路、林矿产主权流失的简要经过,以及“关东军”的来历。

事后,绝大多数中国人责备清政府“卖国”。但是事实上,当年在东北全境被俄国侵占的情况下,清政府只有以下的几项选择:
选项一、任由俄国侵占,奋发图强,期望有朝一日,与俄国决战,收复东北。(评:这个选项并非不可行,但是遥遥无期)
选项二、同意日本军队驱赶俄军,但是,不给日本报酬。(评:日本打仗死了十万条人命,奢望它不要报酬,是不现实的)
选项三、同意日本军队驱赶俄军,但是事后不与日本交涉,任由日本替代俄国、侵占东北全境。(评:这个选项没有意义,只是换了一个侵略者)
选项四、同意日本军队驱赶俄军,事后收复东北全境,然后割让小部分土地和主权,作为给日本的报酬。(评:这就是真实发生的历史)
冷静思考之下,我们可以发现:事实上,已经发生的历史,是清政府在当年所能选择的最佳方案、也是在木已成舟、米已成炊的历史条件下、符合当时大清国国家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选择。其他三个选择,都比这个选择更坏。
这就是为什么清政府甘愿签署《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以及附约、向日本割让小部分主权的原因。因为,当时只能这样办,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
中、日两国在20世纪的大打出手,归根结底,就是根源于这个条约、根源于日本依据这个条约,向旅顺、大连、南满铁路两侧移民、并开始“经营满洲”。而日本这个“经营满洲”的殖民行为,与中国后来突然兴起的民族主义,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如烟海的史料显示:国民政府从发动北伐开始,就喊出了“收回东北一切主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的民族主义激进口号,尤其是强行收回汉口英租界的成功,使国民政府斗志变得更加昂扬,在冒进的路上一路狂奔。不料,在东北,国民政府碰到了日本这只硬钉子,结果,出事国民政府认为那些都是不平等条约,必须要废除。而日本则拿二十六年前的日俄战争说事,它指责中方忘恩负义、不守信用。中、日两国交恶的历史,就从这场“鸡同鸭讲”的争辩中,步步激化。国民政府“铁腕救国”,在民族道义上,对不对?当然对。但是,在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下,这样做,是否符合国家的“利益最大化”。则未必。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写史的态度,是“只讲事实,不讲道理”。谁对谁错。读者可以自己去评判。我只负责还原事.这就是“九一八事变”爆发的主要历史背景和缘由。当然,要求我在这篇短短的介绍文里面,作充分的史料列举和论证,是不现实的,否则,我也不需要花两年时间、写一本20万字篇幅的书。

热点内容
中国房价历史 发布:2025-07-05 16:22:07 浏览:309
2年级的英语 发布:2025-07-05 13:33:31 浏览:773
初中物理电动机 发布:2025-07-05 11:48:09 浏览:245
慈利教育网 发布:2025-07-05 11:15:09 浏览:622
奥特曼黑历史 发布:2025-07-05 05:13:59 浏览:8
2017全国二语文试卷 发布:2025-07-05 02:17:04 浏览:679
德阳是哪个省的 发布:2025-07-05 01:20:18 浏览:562
欧豪年彩墨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05 00:38:16 浏览:713
教学实践内容 发布:2025-07-04 21:32:22 浏览:431
云南教育论文 发布:2025-07-04 18:10:10 浏览: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