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

发布时间: 2020-11-20 21:43:02

❶ 高中化学必修2总结

哥哥劝你自己看教材梳理,这样不仅有助于你记忆,而且最全面,同时自学力大大提高。我是刚刚高考完的学生,我考的是南大,相信我没错!
如果不幸你是差生的话,那最好找个好的老师单独教你吧,信我的就给我点分,不信也罢

❷ 高中化学必修2方程式总结要全

1、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少量CO2 : 2NaOH + CO2 ==== Na2CO3+ H2O
2、在标准状况下2.24LCO2通入1mol/L 100mLNaOH溶液中:CO2+NaOH NaHCO3
3、烧碱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硫: NaOH +SO2==NaHSO3
4、在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Ca(OH)2+ 2CO2══Ca(HCO3)2
5、氨水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 2NH3•H2O+CO2== (NH4)2 CO3+ H2O
6、用碳酸钠溶液吸收少量二氧化硫 : Na2CO3+ SO2 Na2SO3+ CO2↑
7、二氧化碳通入碳酸钠溶液中:Na2CO3+CO2 +H2O══2 NaHCO3
8、在醋酸铅[Pb(Ac)2]溶液中通入H2S气体:Pb(Ac)2+H2S=PbS↓+2HAc
9、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 CO2+H2O+C6H5ONa→C6H5OH+ NaHCO3
10、氯化铁溶液中通入碘化氢气体: 2FeCl3+2 HI 2Fe Cl2+ I2+2 H Cl
11、硫酸铁的酸性溶液中通入足量硫化氢:Fe2(SO4)3+ H2S==2 FeSO4+ S↓+ H2SO4
12、少量SO2气体通入NaClO溶液中:2NaClO +2SO2+ 2H2O══Na2 SO4+ 2HCl+H2SO4
13、氯气通入水中:Cl2+H2O HCl+HClO
14、氟气通入水中:2F2+2H2O 4HF+O2↑
15、氯气通入冷的氢氧化钠溶液中:Cl2+2 NaOH══NaClO+NaCl+ H2O
16、FeBr2溶液中通入过量Cl2: 2FeBr2+ 3Cl2══2FeCl3+2 Br2
17、FeBr2溶液与等物质的量Cl2反应:6FeBr2+ 6C12 4FeCl3+2FeBr3+ 3Br2
18、足量氯气通入碘化亚铁溶液中:3Cl2+2FeI2 2FeCl3+2I2
19、在FeI2溶液中滴入少量溴水:FeI2 +Br2 FeBr2+ I2
20、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入溴水:6FeCl2 + 3Br2══4FeCl3+2 FeBr3
21、钠与水反应: 2Na+2H2O 2NaOH +H2↑
22、铝片投入氢氧化钠溶液:2Al+ 2NaOH +6H2O 2 Na [Al(OH)4] +3H2↑
23、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粉:2FeCl3+ Fe 3 FeCl2
24、FeCl3溶液与Cu反应:2FeCl3+ Cu CuCl2+2FeCl2
25、硫氢化钠溶液与碘反应:NaHS+I2 S↓+ HI+NaI
26、过氧化钠和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27、铜与浓硝酸:Cu+4HNO3(浓) Cu(NO3)2+ 2NO2↑+ 2H2O
28、铜与稀硝酸:3Cu+8HNO3(稀) 3Cu(NO3)2+ 2NO↑+ 4H2O
29、稀硝酸除银镜:3Ag+4HNO3 3AgNO3+ NO↑+ 2H2O
30、稀硝酸与过量的铁屑反应3Fe+8HNO3(稀) 3Fe(NO3)2+ 2NO↑+ 4H2O
31、FeS和稀硝酸反应:FeS+4HNO3══Fe(NO3)3+NO↑+S↓+2 H2O
32、电解饱和食盐水:2 NaCl+2H2O C12↑+ H2↑+2NaOH
33、用石墨电极电解硫酸铜溶液:2CuSO4+2H2O O2↑+2Cu+ 2H2SO4
34、醋酸加入氨水: CH3COOH+NH3•H2O CH3COONH4+H2O
35、氢氧化镁加入醋酸: Mg(OH)2+2CH3COOH (CH3COO)2Mg+2H2O
36、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钡溶液:
CuSO4+ Ba(OH)2══Cu(OH)2↓+ BaSO4↓
37、石灰乳与海水制取氢氧化镁:MgCl2+Ca(OH)2══Mg(OH)2↓+ CaCl2
38、少量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氢钙溶液混合:w.w.w.k.s.5.u.c.o.m
Ca(HCO3)2+ Ca(OH)2 2CaCO3↓+2H2O
39、向Ca(HCO3)2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Ca(HCO3)2+ 2NaOH══CaCO3↓+ Na2CO3+2 H2O
40、少量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氢钠溶液混合:Ca(OH)2+ 2NaHCO3══CaCO3↓+ Na2CO3+2 H2O
41、碳酸氢镁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
Mg(HCO3)2+ 2Ca(OH)2══2CaCO3↓+ Mg(OH)2↓+ 2H2O
42、氢氧化钡溶液和碳酸氢镁溶液反应:
Mg (HCO3)2 + Ba(OH)2 Mg(OH)2↓+ BaCO3↓+2H2O
43、向碳酸氢镁溶液中加人过量氢氧化钠:
Mg (HCO3)2+ 4NaOH Mg(OH)2↓+2 Na2CO3+2H2O
44、NH4HCO3溶液与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
NH4HCO3+2NaOH(过量)══Na2CO3+ NH3↑+2 H2O
45、向NH4HSO4稀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稀溶液至刚好沉淀完全
NH4HSO4+ Ba(OH)2══BaSO4↓+ NH3•H2O+ H2O
46、碳酸氢铵溶液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钡溶液:
NH4HCO3+ Ba(OH)2══BaCO3↓+ NH3↑+ 2H2O
47、在亚硫酸氢铵稀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稀溶液:
NH4HSO3+ 2NaOH Na2SO3+ NH3•H2O+ H2O
48、硫酸氢钠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至溶液pH=7:
2Na HSO4+ Ba(OH)2══Na2 SO4 +BaSO4↓+2 H2O
49、硝酸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Al(NO3)3+ 3NH3•H2O === Al(OH)3↓+ 3NH4NO3
50、明矾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氨水:
2KAl(SO4)2+ 6NH3•H2O 2Al(OH)3↓+ K2 SO4+ 3(NH4)2 SO4
51、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氢氧化钡溶液与明矾溶液混合:
6Ba(OH)2+6KAl(SO4)2 6BaSO4↓+3K2 SO4+ 4Al(OH)3↓+ Al2(SO4)3
52、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CO2气体:CaCO3+ 2HCl══ 2CaCl2+ CO2↑+ H2O
53、碳酸钙中滴入醋酸溶液:w.w.w.k.s.5.u.c.o.m
CaCO3+ 2CH3COOH==(CH3COO)2Ca +CO2↑+ H2O
54、乙酸溶液中加入少量碳酸氢铵溶液:
CH3COOH十NH4HCO3 CH3COONH4+CO2↑+H2O
55、硫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 Na2S+2HCl 2NaCl+ H2S↑
56、碳酸氢钙溶液和盐酸反应: Ca(HCO3)2+ 2HCl CaCl2+ 2CO2↑+2H2O
57、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与之等物质的量的盐酸:Na2CO3+ HCl NaCl+ NaHCO3
58、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等物质的量的乙酸:
Na2CO3+ CH3COOH== CH3COONa +NaHCO3
59、适量的稀硫酸滴入四羟基合铝酸钠溶液中:
2Na [Al(OH)4]+ H2SO4 2Al(OH)3↓+Na2SO4+2H2O
60、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硫酸:CuSO4+ H2S === CuS↓+ H2SO4
61、Na2CO3的水解:Na2CO3+ H2O NaHCO3+ NaOH
62、硫氢化钠的水解:NaHS+ H2O H2S+ NaOH
63、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FeCl3+3H2O Fe(OH)3(胶体)+ 3HCl
64、氯化铝溶液中加足量碳酸氢钠溶液:
AlCl3+ 3NaHCO3 Al(OH)3↓+3NaCl+3 CO2↑
65、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2FeSO4+ H2O2+ H2SO4══Fe2(SO4)3+2 H2O
66、NaNO2溶液中加入酸性KMnO4溶液:
5NaNO2+ 2KMnO4+ 3H2SO4══2Mn SO4+5NaNO3+K2SO4+ 3H2O

❸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1. 原子结构:如: 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A.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B. 原子序数=质子数
C.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
D. 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E. 周期表结构
(2)元素周期律(重点)
A.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
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
(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
B. 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 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
D.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a. 原子与原子 b. 原子与其离子 c.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
A.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B.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3. 化学键(重点)
(1)离子键:
A. 相关概念:
B. 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AB, A2B,AB2, NaOH,Na2O2,NH4Cl,O22-,NH4+)
(2)共价键:
A. 相关概念:
B. 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
C. 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NH3,CH4,CO2,HClO,H2O2)
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3)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1. 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a. 吸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 放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4)常见的放热反应:
A. 所有燃烧反应; B. 中和反应; C. 大多数化合反应; D. 活泼金属跟水或酸反应;
E. 物质的缓慢氧化
(5)常见的吸热反应:
A. 大多数分解反应;

氯化铵与八水合氢氧化钡的反应。
(6)中和热:(重点)
A. 概念:稀的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液态)时所释放的热量。
2. 化学能与电能
(1)原电池(重点)
A. 概念:
B. 工作原理:
a. 负极: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
b. 正极: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
C.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
关键是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形成原电池
a. 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b. 电极均插入同一电解质溶液
c. 两电极相连(直接或间接)形成闭合回路
D. 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
a. 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较活泼的金属),金属化合价升高
b. 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较不活泼的金属、石墨等):元素化合价降低
E. 金属活泼性的判断:
a.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b. 原电池的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质量减少的电极)的金属更活泼 ;
c. 原电池的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质量不变或增加的电极,冒气泡的电极)为较不活泼金属
F. 原电池的电极反应:(难点)
a. 负极反应:X-ne=Xn-
b. 正极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的还原反应
(2)原电池的设计:(难点)
根据电池反应设计原电池:(三部分+导线)
A. 负极为失电子的金属(即化合价升高的物质)
B. 正极为比负极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
C. 电解质溶液含有反应中得电子的阳离子(即化合价降低的物质)
(3)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A. 不纯的金属(或合金)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关键形成了原电池,加速了金属腐蚀
B. 金属腐蚀的防护:
a. 改变金属内部组成结构,可以增强金属耐腐蚀的能力。如:不锈钢。
b. 在金属表面覆盖一层保护层,以断绝金属与外界物质接触,达到耐腐蚀的效果。(油脂、油漆、搪瓷、塑料、电镀金属、氧化成致密的氧化膜)
c. 电化学保护法:
牺牲活泼金属保护法,外加电流保护法
(4)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A. 干电池(锌锰电池)
a. 负极:Zn -2e - = Zn 2+
b. 参与正极反应的是MnO2和NH4+
B. 充电电池
a. 铅蓄电池:
铅蓄电池充电和放电的总化学方程式

放电时电极反应:
负极:Pb + SO42--2e-=PbSO4
正极:PbO2 + 4H+ + SO42- + 2e-= PbSO4 + 2H2O
b. 氢氧燃料电池:它是一种高效、不污染环境的发电装置。它的电极材料一般为活性电极,具有很强的催化活性,如铂电极,活性炭电极等。
总反应:2H2 + O2=2H2O
电极反应为(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
负极:2H2 + 4OH- - 4e- → 4H2O
正极:O2 + 2H2O + 4e- → 4OH-
3. 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1)化学反应速率
A.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B. 计算(重点)
a. 简单计算
b. 已知物质的量n的变化或者质量m的变化,转化成物质的量浓度c的变化后再求反应速率v
c. 化学反应速率之比 = 化学计量数之比,据此计算:
已知反应方程和某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求另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
已知反应中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或△C之比,求反应方程。
d. 比较不同条件下同一反应的反应速率
关键:找同一参照物,比较同一物质表示的速率(即把其他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转化成同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重点)
A. 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反应物自身的性质(内因)
B. 外因:
a. 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b. 升高温度(任何反应,无论吸热还是放热),加快反应速率 c. 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
d. 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
e. 固体表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f. 光、反应物的状态、溶剂等
(3)化学反应的限度
A. 可逆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B. 绝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有可逆性,只是不同的化学反应的限度不同;相同的化学反应,不同的条件下其限度也可能不同
a. 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
一定条件下, 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这就是可逆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
b. 化学平衡的曲线:
c. 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
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

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

消耗A的速率=生成A的速率
d. 怎样判断一个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1)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 (2)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不再改变;
(3)混合体系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 不再发生变化;
(4)条件变,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发生变化。
化学平衡的特点:逆、等、动、定、变、同。

第三章复习纲要(要求自己填写空白处)
(一)甲烷
一、甲烷的元素组成与分子结构
CH4 正四面体
二、甲烷的物理性质

三、甲烷的化学性质
1、甲烷的氧化反应
实验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甲烷的取代反应
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甲烷分子里的四个氢原子逐步被氯原子取代反应能生成一系列甲烷的氯取代物和氯化氢。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另一种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叫做取代反应。
3、甲烷受热分解:

(二)烷烃
烷烃的概念: 叫做饱和链烃,或称烷烃。
1、 烷烃的通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 烷烃物理性质:
(1) 状态:一般情况下,1—4个碳原子烷烃为___________,
5—16个碳原子为__________,16个碳原子以上为_____________。
(2) 溶解性:烷烃________溶于水,_________溶(填“易”、“难”)于有机溶剂。
(3) 熔沸点:随着碳原子数的递增,熔沸点逐渐_____________。
(4) 密度:随着碳原子数的递增,密度逐渐___________。
3、 烷烃的化学性质
(1)一般比较稳定,在通常情况下跟酸、碱和高锰酸钾等都______反应。
(2)取代反应:在光照条件下能跟卤素发生取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氧化反应:在点燃条件下,烷烃能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同系物
同系物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掌握概念的三个关键:(1)通式相同;(2)结构相似;(3)组成上相差n个(n≥1)
CH2原子团。

(四)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物体
1、 同分异构现象:化合物具有相同的________,但具有不同_________的现象。
2、 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具有相同的_________,不同________的物质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3、 同分异构体的特点:________相同,________不同,性质也不相同。
〔知识拓展〕
烷烃的系统命名法:
选主链——碳原子最多的碳链为主链;
编号位——定支链,要求取代基所在的碳原子的编号代数和为最小;
写名称——支链名称在前,母体名称在后;先写简单取代基,后写复杂取代基;相
同的取代基合并起来,用二、三等数字表示。

(五)烯烃
一、乙烯的组成和分子结构
1、组成: 分子式: 含碳量比甲烷高。
2、分子结构:含有碳碳双键。双键的键长比单键的键长要短些。
二、乙烯的氧化反应
1、燃烧反应(请书写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
2、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作用——被氧化,高锰酸钾被还原而退色,这是由于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缘故。(乙烯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碳)

三、乙烯的加成反应
1、与溴的加成反应(乙烯气体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退色)
CH2═CH2+Br-Br→CH2Br-CH2Br 1,2-二溴乙烷(无色)
2、与水的加成反应
CH2═CH2+H-OH→CH3—CH2OH 乙醇(酒精)
书写乙烯与氢气、氯气、溴化氢的加成反应。
乙烯与氢气反应
乙烯与氯气反应
乙烯与溴化氢反应
[知识拓展]
四、乙烯的加聚反应: nCH2═CH2 → [CH2-CH2] n

(六)苯、芳香烃
一、苯的组成与结构
1、分子式 C6H6
2、结构特点
二、苯的物理性质:

三、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1、苯的氧化反应
苯的可燃性,苯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在空气中燃烧冒浓烟。
2C6H6+15O2 12CO2+6H2O
[思考]你能解释苯在空气中燃烧冒黑烟的原因吗?
注意:苯不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2、苯的取代反应
在一定条件下苯能够发生取代反应
书写苯与液溴、硝酸发生取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苯 与液溴反应 与硝酸反应
反应条件
化学反应方程式
注意事项
[知识拓展] 苯的磺化反应
化学方程式:
3、在特殊条件下,苯能与氢气、氯气发生加成反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七)烃的衍生物
一、乙醇的物理性质:
二、乙醇的分子结构
结构式:
结构简式:
三、乙醇的化学性质
1、乙醇能与金属钠(活泼的金属)反应:
2、乙醇的氧化反应
(1) 乙醇燃烧
化学反应方程式:
(2) 乙醇的催化氧化
化学反应方程式:
(3)乙醇还可以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被直接氧化成乙酸。
〔知识拓展〕
1、 乙醇的脱水反应
(1)分子内脱水,生成乙烯
化学反应方程式:
(2)分子间脱水,生成乙醚
化学反应方程式:
四、乙酸
乙酸的物理性质:
写出乙酸的结构式、结构简式。
酯化反应:酸跟醇作用而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做酯化反应。
反应现象:
反应化学方程式:
1、在酯化反应中,乙酸最终变成乙酸乙酯。这时乙酸的分子结构发生什么变化?
2、酯化反应在常温下反应极慢,一般15年才能达到平衡。怎样能使反应加快呢?
3、酯化反应的实验时加热、加入浓硫酸。浓硫酸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4为什么用来吸收反应生成物的试管里要装饱和碳酸钠溶液?不用饱和碳酸钠溶液而改用水来吸收酯化反应的生成物,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
5为什么出气导管口不能插入碳酸钠液面下?

五、基本营养物质
1、糖类、油脂、蛋白质主要含有 元素,分子的组成比较复杂。
2、葡萄糖和果糖,蔗糖和麦芽糖分别互称为 ,由于结构决定性质,因此它们具有 性质。
1、有一个糖尿病患者去医院检验病情,如果你是一名医生,你将用什么化学原理去确定其病情的轻重?
2、已知方志敏同志在监狱中写给鲁迅的信是用米汤写的,鲁迅的是如何看到信的内容的?
3、如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使用浓硝酸时不慎溅到皮肤上,皮肤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化学研究和应用的目标: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开发利用自然界的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同时创造新物质(主要是高分子)使人类的生活更方便、舒适。在开发利用资源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立“绿色化学”理念:创建源头治理环境污染的生产工艺。(又称“环境无害化学”)
目的: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发展的需求!

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1、常见金属的冶炼:
①加热分解法:
②加热还原法:
③电解法:
2、金属活动顺序与金属冶炼的关系:
金属活动性序表中,位置越靠后,越容易被还原,用一般的还原方法就能使金属还原;金属的位置越靠前,越难被还原,最活泼金属只能用最强的还原手段来还原。(离子)
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水的组成:含八十多种元素。
其中,H、O、Cl、Na、K、Mg、Ca、S、C、F、B、Br、Sr等总量占99%以上,其余为微量元素;特点是总储量大而浓度小,以无机物或有机物的形式溶解或悬浮在海水中。
总矿物储量约5亿亿吨,有“液体矿山”之称。堆积在陆地上可使地面平均上升153米。
如:金元素的总储量约为5×107吨,而浓度仅为4×10-6g/吨。
另有金属结核约3万亿吨,海底石油1350亿吨,天然气140万亿米3。
2、海水资源的利用:
(1)海水淡化: ①蒸馏法;②电渗析法; ③离子交换法; ④反渗透法等。
(2)海水制盐:利用浓缩、沉淀、过滤、结晶、重结晶等分离方法制备得到各种盐。

三、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1.环境:
2.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的分类:
• 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 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 按造成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放射性、热、电磁波等)、固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
3.绿色化学理念(预防优于治理)
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又称为“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
学科观点看:是化学基础内容的更新。(改变反应历程)
从环境观点看:强调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从一开始就避免污染物的产生)
从经济观点看:它提倡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尽可能提高原子利用率)
热点:原子经济性——反应物原子全部转化为最终的期望产物,原子利用率为100%

❹ 高中化学必修二、有机化学 知识点总结

化学: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1.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1)、银镜反应(2)、乙酸乙酯的水解(3)苯的硝化(4)糖的水解
(5)、酚醛树脂的制取(6)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其优点:温度变化平稳,不会大起大落,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2.需用温度计的实验有:
(1)、实验室制乙烯(170℃) (2)、蒸馏 (3)、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4)、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 (5)、中和热的测定
(6)制硝基苯(50-60℃)
〔说明〕:(1)凡需要准确控制温度者均需用温度计。(2)注意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3.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有: 醇、酚、羧酸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
4.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有:
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凡含醛基的物质。
5.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
(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4)具有还原性的无机物(如SO2、FeSO4、KI、HCl、H2O2等)
6.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和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加成)
(2)苯酚等酚类物质(取代)
(3)含醛基物质(氧化)
(4)碱性物质(如NaOH、Na2CO3)(氧化还原――歧化反应)
(5)较强的无机还原剂(如SO2、KI、FeSO4等)(氧化)
(6)有机溶剂(如苯和苯的同系物、四氯甲烷、汽油、已烷等,属于萃取,使水层褪色而有机层呈橙红色。)
7.密度比水大的液体有机物有:溴乙烷、溴苯、硝基苯、四氯化碳等。
8、密度比水小的液体有机物有:烃、大多数酯、一氯烷烃。
9.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
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肽)、盐。
10.不溶于水的有机物有:
烃、卤代烃、酯、淀粉、纤维素
11.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有:
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的烃(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12.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有: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硝化、磺化、醇的脱水反应、酯化反应、纤维素的水解
13.能被氧化的物质有:
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的不饱和化合物(KMnO4)、苯的同系物、醇、醛、酚。
大多数有机物都可以燃烧,燃烧都是被氧气氧化。
14.显酸性的有机物有:含有酚羟基和羧基的化合物。
15.能使蛋白质变性的物质有: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甲醛、苯酚、强氧化剂、浓的酒精、双氧水、碘酒、三氯乙酸等。
16.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的有机物:具有酸、碱双官能团的有机物(氨基酸、蛋白质等)
17.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有机物:
(1)酚:
(2)羧酸:
(3)卤代烃(水溶液:水解;醇溶液:消去)
(4)酯:(水解,不加热反应慢,加热反应快)
(5)蛋白质(水解)
18、有明显颜色变化的有机反应:
1.苯酚与三氯化铁溶液反应呈紫色;
2.KMnO4酸性溶液的褪色;
3.溴水的褪色;
4.淀粉遇碘单质变蓝色。
5.蛋白质遇浓硝酸呈黄色(颜色反应)

一、物理性质

甲烷:无色 无味 难溶

乙烯:无色 稍有气味 难溶

乙炔:无色 无味 微溶

(电石生成:含H2S、PH3 特殊难闻的臭味)

苯:无色 有特殊气味 液体 难溶 有毒

乙醇:无色 有特殊香味 混溶 易挥发

乙酸:无色 刺激性气味 易溶 能挥发

二、实验室制法

甲烷:CH3COONa + NaOH →(CaO,加热) → CH4↑+Na2CO3

注:无水醋酸钠:碱石灰=1:3

固固加热 (同O2、NH3)

无水(不能用NaAc晶体)

CaO:吸水、稀释NaOH、不是催化剂

乙烯:C2H5OH →(浓H2SO4,170℃)→ CH2=CH2↑+H2O

注:V酒精:V浓硫酸=1:3(被脱水,混合液呈棕色)

排水收集(同Cl2、HCl)控温170℃(140℃:乙醚)

碱石灰除杂SO2、CO2

碎瓷片:防止暴沸

乙炔:CaC2 + 2H2O → C2H2↑ + Ca(OH)2

注:排水收集 无除杂

不能用启普发生器

饱和NaCl:降低反应速率

导管口放棉花:防止微溶的Ca(OH)2泡沫堵塞导管

乙醇:CH2=CH2 + H2O →(催化剂,加热,加压)→CH3CH2OH

(话说我不知道这是工业还实验室。。。)

注:无水CuSO4验水(白→蓝)

提升浓度:加CaO 再加热蒸馏

三、燃烧现象

烷:火焰呈淡蓝色 不明亮

烯:火焰明亮 有黑烟

炔:火焰明亮 有浓烈黑烟(纯氧中3000℃以上:氧炔焰)

苯:火焰明亮 大量黑烟(同炔)

醇:火焰呈淡蓝色 放大量热

四、酸性KMnO4&溴水

烷:都不褪色

烯 炔:都褪色(前者氧化 后者加成)

苯:KMnO4不褪色 萃取使溴水褪色

五、重要反应方程式

烷:取代

CH4 + Cl2 →(光照)→ CH3Cl(g) + HCl

CH3Cl + Cl2 →(光照)→ CH2Cl2(l) + HCl

CH2Cl + Cl2 →(光照)→ CHCl3(l) + HCl

CHCl3 + Cl2 →(光照)→ CCl4(l) + HCl

现象:颜色变浅 装置壁上有油状液体

注:4种生成物里只有一氯甲烷是气体

三氯甲烷 = 氯仿

四氯化碳作灭火剂

烯:1、加成

CH2=CH2 + Br2 → CH2BrCH2Br

CH2=CH2 + HCl →(催化剂) → CH3CH2Cl

CH2=CH2 + H2 →(催化剂,加热) → CH3CH3 乙烷

CH2=CH2 + H2O →(催化剂,加热加压) → CH3CH2OH 乙醇

2、聚合(加聚)

nCH2=CH2 →(一定条件) → [-CH2-CH2-]n

(单体→高聚物)

注:断双键→两个“半键”

高聚物(高分子化合物)都是【混合物】

炔:基本同烯。。。

苯:1.1、取代(溴)

◎ + Br2 →(Fe或FeBr3)→ ◎-Br + HBr

注:V苯:V溴=4:1

长导管:冷凝 回流 导气

防倒吸

NaOH除杂

现象:导管口白雾、浅黄色沉淀(AgBr)、CCl4:褐色不溶于水的液体(溴苯)

1.2、取代——硝化(硝酸)

◎ + HNO3 → (浓H2SO4,60℃)→ ◎-NO2 + H2O

注:先加浓硝酸再加浓硫酸 冷却至室温再加苯

50℃-60℃ 【水浴】 温度计插入烧杯

除混酸:NaOH

硝基苯:无色油状液体 难溶 苦杏仁味 毒

1.3、取代——磺化(浓硫酸)

◎ + H2SO4(浓) →(70-80度)→ ◎-SO3H + H2O

2、加成

◎ + 3H2 →(Ni,加热)→ ○(环己烷)

醇:1、置换(活泼金属)

2CH3CH2OH + 2Na → 2CH3CH2ONa + H2↑

钠密度大于醇 反应平稳

{cf.}钠密度小于水 反应剧烈

2、消去(分子内脱水)

C2H5OH →(浓H2SO4,170℃)→ CH2=CH2↑+H2O

3、取代(分子间脱水)

2CH3CH2OH →(浓H2SO4,140度)→ CH3CH2OCH2CH3 (乙醚)+ H2O

(乙醚:无色 无毒 易挥发 液体 麻醉剂)

4、催化氧化

2CH3CH2OH + O2 →(Cu,加热)→ 2CH3CHO(乙醛) + 2H2O

现象:铜丝表面变黑 浸入乙醇后变红 液体有特殊刺激性气味

酸:取代(酯化)

CH3COOH + C2H5OH →(浓H2SO4,加热)→ CH3COOC2H5 + H2O

(乙酸乙酯:有香味的无色油状液体)

注:【酸脱羟基醇脱氢】(同位素示踪法)

碎瓷片:防止暴沸

浓硫酸:催化 脱水 吸水

饱和Na2CO3:便于分离和提纯

卤代烃:1、取代(水解)【NaOH水溶液】

CH3CH2X + NaOH →(H2O,加热)→ CH3CH2OH + NaX

注:NaOH作用:中和HBr 加快反应速率

检验X:加入硝酸酸化的AgNO3 观察沉淀

2、消去【NaOH醇溶液】

CH3CH2Cl + NaOH →(醇,加热)→ CH2=CH2↑ +NaCl + H2O

注:相邻C原子上有H才可消去

加H加在H多处,脱H脱在H少处(马氏规律)

醇溶液:抑制水解(抑制NaOH电离)

六、通式

CnH2n+2 烷烃

CnH2n 烯烃 / 环烷烃

CnH2n-2 炔烃 / 二烯烃

CnH2n-6 苯及其同系物

CnH2n+2O 一元醇 / 烷基醚

CnH2nO 饱和一元醛 / 酮

CnH2n-6O 芳香醇 / 酚

CnH2nO2 羧酸 / 酯

七、其他知识点

1、天干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2、燃烧公式:CxHy + (x+y/4)O2 →(点燃)→ x CO2 + y/2 H2O

CxHyOz + (x+y/4-z/2)O2 →(点燃)→ x CO2 + y/2 H2O

3、反应前后压强 / 体积不变:y = 4

变小:y < 4

变大:y > 4

4、耗氧量:等物质的量(等V):C越多 耗氧越多

等质量:C%越高 耗氧越少

5、不饱和度(欧买嘎~)=(C原子数×2+2 – H原子数)/ 2

双键 / 环 = 1,三键 = 2,可叠加

6、工业制烯烃:【裂解】(不是裂化)

7、医用酒精:75%

工业酒精:95%(含甲醇 有毒)

无水酒精:99%

8、甘油:丙三醇

9、乙酸酸性介于HCl和H2CO3之间

食醋:3%~5%

冰醋酸:纯乙酸【纯净物】

10、烷基不属于官能团

❺ 求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二的重点难点总结

不知道你是哪个复地区的。第一制章和第四章都是比较基础和识记性的东西,重点是第二章反应速率和反应平衡以及第三章有机化学基础。其中第二章的内容会在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中展开,第三章则会在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中展开。
第二章的话,化学反应速率不难,反应平衡你就抓住勒夏特列原理即可。
第三章,选修2还是比较基础的东西,预计你的老师会扩展讲很多,这一章拿下来对学好选修5是很关键的。突破的重点在于抓一类物质的规律,饱和烃、不饱和烃、芳香烃、卤代烃、烃的含氧衍生物等等,它们各有各的性质。拿乙烯为例,它可以代表碳碳双键的性质,如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燃烧反应、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加聚成聚乙烯等等
上面仅是我个人的理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热点内容
中国房价历史 发布:2025-07-05 16:22:07 浏览:309
2年级的英语 发布:2025-07-05 13:33:31 浏览:773
初中物理电动机 发布:2025-07-05 11:48:09 浏览:245
慈利教育网 发布:2025-07-05 11:15:09 浏览:622
奥特曼黑历史 发布:2025-07-05 05:13:59 浏览:8
2017全国二语文试卷 发布:2025-07-05 02:17:04 浏览:679
德阳是哪个省的 发布:2025-07-05 01:20:18 浏览:562
欧豪年彩墨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05 00:38:16 浏览:713
教学实践内容 发布:2025-07-04 21:32:22 浏览:431
云南教育论文 发布:2025-07-04 18:10:10 浏览: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