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历史
『壹』 德胜门箭楼的德胜门历史文化
城墙大都已拆掉,惟保留了三座门楼:正阳门,东便门和德胜门。提起德胜门,笔者略知一二。
北京有句老话:先有德胜门,后有北京城。此话不知是否属实,却道出了德胜门的来龙去脉。元朝末年,大将军徐达率领军队攻破了元朝的大都城(即北京),元顺帝急忙从大都城的北门健德门逃走了,元朝从此灭亡。徐达便把健德门改成德胜门,也叫得胜门,可能是纪念明军取得胜利之意。这是洪武元年(1368年)的事。到了永乐十八年(1420年)修北京城时,就把大都城的城墙南移两公里,另外修了城门和瓮城,还叫德胜门。由此看德胜门的命名早于北京城52年。
北京城建成了,只有九个城门,各有各的用途。在封建王朝时代,皇帝专门喝玉泉山的泉水,给皇帝运水的水车,从西直门出入,给官廷运煤的煤车出入于阜成门。正阳门出入皇帝祭祀天地的车辇。朝阳门走粮车,东直门通柴车,崇文门进酒车,宣武门出刑车,安定门出战车。出兵打仗得胜还朝,要进德胜门。
据说,清朝时士兵们进德胜门时还要高唱得胜歌。听老北京说,这得胜歌就是八角鼓(单弦)的前身。
史载,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瓦刺军进攻北京,兵部尚书于谦率领大军出安定门迎敌,一举击毙了号称铁颈元帅的乜先的弟弟索卯那孩,把瓦刺军打得丢盔弃甲。于谦得胜,凯旋而归。这是于谦保卫北京的一次大胜仗,在历史上很有名。以后,到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皇帝朱由检派吏部右侍郎李建泰带兵出安定门,开赴山西去打李自成的起义军。军队刚走到涿州,迎头碰上闯王的部队。兵士不战自溃,闻风丧胆而逃。李自成的大军乘胜追击,打下了北京城。朱由检见大势已去,只好在煤山上了吊,可见名曰德胜门,实际上胜败都有。
北京内城有九门,这九门都有城楼和箭楼。可是德胜门的箭楼却有点与众不同。拿正阳门来说,箭楼下有门洞和城门,而德胜门的箭楼却没有门洞和城门,也是北京独一无二的没有门洞和城门的箭楼。
清朝时,德胜门有重兵把守,派章京二员,骁骑校四员,马军二百名,由正黄旗管辖。
德胜门已经有五百年的历史了。在明朝嘉靖年间和清朝康熙年间都曾经重修过,民国初年也修缮过,因为财力不足,只修了半个城台就停工了。民国十三年,北洋政府索性将城楼拆掉,卖了木料,用这笔钱给政府官员发了薪金。
『贰』 南京神策门的历史
神策门 今称和平门,位于南京城北,坐南朝北。东至后湖小门界,西至金川门界,两界之间长995丈。这座城门的开筑,与附近守卫京城的驻扎部队 “神策卫”有关。洪武九年(1376)八月,置千户所驻守。神策门本门荒僻有两券,东至后湖,依丘傍湖,地近幕府山和长江,是军事防守要地。南京十三个城门中,其中十二门都只有一个门洞,唯神策门设左右两个门洞。相传刘伯温认为,这里为兵家必争之地,必须能攻能守,平时只开一洞门,另一洞门则紧闭。只有在军情紧急、万不得已时再开。内瓮城的城楼,城楼内陈列并展示了明城墙、城门以及神策门历史、沿辈和现状的藏品及图片资料。 顺治时,郑成功17万大军攻城时,中了守城清将缓兵之计,守兵偷偷凿开另一城洞,偷袭大败郑成功,后称神策门为得胜门。1931年,国民政府认为南京诸城门的名称具有封建迷信色彩,不符合时代潮流,而将神策门改为和平门,此门现尚存瓮城券门各一,谯楼(城楼)一座(清末建筑)和城门的木门。是现存南京城门中最为完整的城门。在南京诸城门中绝无仅有的。
『叁』 攻打南天门历史上有这个事吗
《我的团长》里攻打南天门的历史背景是1944年5月国军发动的滇西大反攻作战,其中电视剧里的南天门之战就是强渡怒江攻打高黎贡山战役的部分展现。具体可以搜索高黎贡山作战、松山战役、腾冲战役等关键词。
『肆』 韩剧秘密之门历史背景
庄献世子本是英祖的次子,英祖十一年一月廿一日生于昌庆宫集福轩,生母为映嫔李氏,出生后一年就被册封王世子。由于他的兄长孝章世子很早就过世了,他是英祖唯一存活的儿子,因此英祖对他的教育十分严格。英祖的要求非常高,因为自己非常成功,所以对儿子有了很高的期待,他要思悼世子成为完美的君主,人格和政治都要求两全其美。然而,这却是很不现实的愿望。背负了这样巨大的压力,思悼世子始逃避现实,这是导致他日后精神出问题的原因之一。而且,东宫殿的内人曾今侍候过景宗,因为这些内人的宠溺,导致世子沉迷军事游戏,荒废学业,造成了思悼世子与英祖之间产生摩擦。类似这样的种种原因导致了庄献世子与英祖有了嫌隙,感情逐渐转淡。
阴历1762年7月3日,英祖回到昌德宫,命令思悼世子陪同前往徽宁殿(贞圣王后的陵庙)向贞圣王后拜别,之后,英祖下令关闭宫门,对世子问罪,将其废为庶人,并要他自尽 (根据实录记载,世子的生母映嫔李氏亲自要求英祖取其子的性命)。为了避免世子和“犯罪”挂钩(否则世子的妻儿将受到牵连),英祖不赐死药,而要世子自杀,世子自缢多次不果,被英祖命人关进米柜。八天后(7月12日),世子活活饿死。过后,英祖非常悲伤和后悔,将世子复位,并追封尊号“思悼”,但《璇源系谱》、《朝鲜王朝实录》中大多以“庄献世子”称呼居多。
『伍』 太和门历史
太和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当时称奉天门。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门,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
顺治三年(1646年)、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焚毁,次年重建。
太和门左右各设一门,东为昭德门(明代称弘政门),西为贞度门(明代称宣治门)。光绪十四年贞度门失火,殃及太和门与昭德门,第二年三门重建。太和门前有面积约26000㎡的广场,内金水河自西向东蜿蜒流过。河上横架五座石桥,习称内金水桥。
广场两侧是排列整齐的廊庑,习称东、西朝房,并有协和门(明代称会极门)和熙和门(明代称归极门)东西对峙。东侧廊庑在明代用作实录馆、玉牒馆和起居注馆,清代改作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和内诰敕房。西侧廊庑在明代为编修《大明会典》的会典馆,清代改为繙书房和起居注馆。
『陆』 关于北京前门的历史
http://ke..com/view/203813.html?wtp=tt
前门是正阳门的俗称,包括箭楼和城楼,原由瓮城墙连为一体,后因修路分割成了两个部分。但一般人们也把大栅栏那个地方叫做前门,所以说严格意义上来说,前门的概念是一个区域,范围是正阳门和它前面的珠宝市、大栅栏等区域。
前门大街是北京著名的商业街之一,位于北京的中轴线上,北起正刚门箭楼,南至天坛路口,与天桥南大街相连,当年曾是皇帝出城去往天坛、山川坛的御路。
前门商业街发源于明代。明代北京突破了元代“前朝后市”的定制,在正刚门周围以及南至鲜鱼口、廊房胡同一带形成大商业区。清朝前期,这里山现大量:工匠作坊、茶楼和戏园,形成专门街市。到了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大量洋货涌如北京,京奉铁路、京汉铁路开通,往前门设立东西两个火车站,前门商业盛极一时。
前门历史
[编辑本段]
正阳门箭楼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建筑形式为砖砌堡垒式,城台高12米,门洞为五伏五券拱券式,开在城台正中,是内城九门中唯一箭楼开门洞的城门,专走龙车凤辇。箭楼为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上下共四层,东、南、西三面开箭窗94个,供对外射箭用。箭楼四阔七间,宽62米,北出抱厦五间,宽42米,楼高24米,门两重,前为吊落式闸门(即千斤闸),后为对开铁叶大门。
明、清时期正阳门城楼与箭楼之间原有一个巨大的瓮城,南端呈弧形抹角,箭楼坐落在顶端,瓮城南北长108米,东西宽88米,内有空场,四向均有门。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箭楼两度失火被毁。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箭楼被焚毁。1901年开始修缮箭楼,1906年竣工。1915年为改善内、外城交通,政府委托德国人罗思凯格尔改建正阳门箭楼,添建水泥平座护栏和箭窗的弧形遮檐,月墙断面增添西洋图案花饰,1916年竣工。改建后,正阳门瓮城月墙及东西闸门被拆除。
正阳门箭楼从它建成那天起,一直是老北京的象征。1915年改建后,更成了北京人游览的场所。1928年辟为国货陈列所,30年代增设电影院,1949年艺人魏喜奎等组织大众游艺社在箭楼演出。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在此举行盛大的入城式。
正阳门箭楼曾多次修葺,1976年唐山地震,箭楼严重受损,北京市文物主管部门对箭楼进行全面大修。1989年北京市正阳门管理处集资160万元,将正阳门箭楼修饰一新,1990年1月21日正式对游人开放。
『柒』 北京德胜门历史背景
德胜门(2张)
德胜门
北京德胜门,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明清北京城内城九门之一,是由城楼、箭楼、闸楼和瓮城等组成的群体军事防御建筑。元为健德门,为出兵征战之门,寄语于“德胜”二字。
此后,历代都对城门和箭楼进行维修。1951年国家拨款修缮。1980年再次进行全面修缮。1982年设立文保所,并对外开放。1992年恢复瓮城内的真武庙。现箭楼上长年举办历史古钱币展。
德胜门自古就是北京重要的交通枢纽。德胜门是京藏高速(G6 原八达岭高速)路的起点,连接着北京的北部地区;因为附近有地铁车辆工厂,积水潭地铁站成为北京最早开通的地铁换乘大站。
50年前的德胜门
从50年前这张图中可以看见,当年德胜门城墙外面、护城河之间是有铁路。拆铁路应该是“文革”以前的事,拆城墙则是1969年的冬天。
历史
明洪武元年(1368),大将军徐达攻入元大都,改称北平,随后将北垣西侧门“健德门”改为“德胜门”,并在北垣南五里新筑土城垣,作为防止元军
德胜门景观图集(1)(20张)
反攻的第二道防线。
德胜门箭楼雄踞于12.6米高的城台之上,灰筒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后出抱厦五间,楼连台通高31.9米。对外的三面墙体上下共设四排箭窗,总计82孔。
洪武四年(1371年)废元大都北垣,将新筑北垣加宽加高,开两门,西侧门仍称“德胜门”。
正统元年至四年(1436-1439)修建包括德胜门在内的内城九门的城楼、箭楼、角楼、桥闸。此后,德胜门历经修缮。
德胜门
1915年德胜门瓮城和闸楼被拆除,1921年德胜门城楼被拆除。1980年国家对德胜门箭楼进行修缮,1982年竣工,并成立德胜门文物保管所。
1993年改为北京市古代钱币展览馆。
2006年德胜门箭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字来历
北方按星宿属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从北门出城。之所以取名叫德胜门,意为“以德取胜”、“道德胜利”。遇到战事自德胜门出兵,由安定门班师,分别取“旗开得胜”和“太平安定”之意。
它是京师通往塞北的重要门户,素有“军门”之称。明代永乐皇帝北征、清代康熙皇帝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皇帝镇压大、小和卓叛乱都是出师德胜门。
明清两代,德胜门正面迎击来自北方的军事入侵,是北京城最重要的城防阵地。这里曾经发生过著名的北京保卫战。
典故
乾隆四十三年,天大旱颗粒无收,年末清高宗去明陵,至德胜门,
德胜门景观
图集(2)(11张)
时逢大雪纷飞,除去一年之暑气,高宗龙颜大悦作御诗立"祈雪"碑碣一通,有黄顶碑楼,碑之高大,令其它诸门的石刻难以比拟,故人称:
“德胜祈雪”。
德胜门东边的城墙上放着一尊炮,不过,这炮不是打仗用的,是报时用的。每日午时,德胜门和宣武门同时一声火炮,城内的老百姓听炮对时。可是,北京城人称“宣武午炮”却不说“德胜午炮”,估计可能是宣武门杀人总在午时,炮声一响人头落地,比德胜门有名的缘故吧。德胜门瓮城内的珍品,应当要数立在中间的一座碑亭。亭中矗立着一座高大石碑,镌有乾隆帝六十二年时(1797年)的御制诗。这位当时的太上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在“德胜”二字上很是抒发了一回豪情。
生命线
德胜门地区还有一处与北京息息相关的“生命线”!
沿“豁口”护城河向东二百公尺,在原城墙下方有一水道连接着护城河与城内水系,水道的城内出口处正好在积水潭小庙的下方。多少年来,通过此水道,城外西山、玉泉山的甘泉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内,滋润养育着京都百姓和权贵。
儿时曾目睹过比自己大一些的孩子在此通道水中摸出精美的银盘。甚至还有在该水道出口处掉入冰窟的经历。
冰窖口胡同的冰厂至六十年代初期应还在使用。具体地址在冰窖口胡同与护城河之间,当时有数个长百余米宽二三十米深约6、7米的用于存放冰块的大坑。每当在北京寒风最凛冽的时节,冰厂工人们才开始到积水潭或太平湖取冰,有些老工人甚至已取冰数十年。
德胜门
工人们在寒风中用专用工具将已冻得非常厚实的冰面切割成一米见方的冰块,用溜槽将冰块提到岸边运至冰厂,再用溜槽将冰块放至储冰坑中码放好,每块冰之间都铺有稻草相隔,随后再用保温之物质如稻草等将全部的冰块厚厚盖好,等至气候炎热之时,遂将存冰取出向市场供应。五、六十年代的盛夏时节,在北京城内的副食商场,街边小店,用天然冰块冰镇的啤酒、北冰洋汽水随处可见。
后因人造冰的大量使用,有数百年历史的冰厂迅速消失。冰窖口胡同处的冰厂撤消后,遗留下的储冰大坑被政府稍加改造成为“青年湖”,并蓄水待用,但尚未确定具体用途。数年后在冰厂原址上修建了北京变压器厂。
后北京变压器厂迁移,随后既成为目前状态。
儿时经常随父到冰窖口胡同西口的加油站去看熟识的叔叔们下棋,而我的目光和思绪则更多地停留在那挂满棚架的葡萄和飞舞的蝴蝶身上。“豁口”名字的由来应出于五十年代该处城墙被开挖破坏后,“豁口”的出现使城内的新街口与城外北太平庄连成一片。极大地方便城内外居民的交通。
『捌』 老九门历史真的存在过吗 长沙真的有老九门吗
历史上没有老九门,老九门是南派三叔在小说中创作出来的。南派三叔作品《盗墓笔记》中提到的老长沙的九个盗墓世家,称为老九门,又称九门提督。
《老九门》是《盗墓笔记》的前传,即讲述吴邪等人祖辈的故事,以平和简短的风格,讲述各自人物的日常片段,最早发表于《超好看》。
老长沙的九门提督,外八行的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些盗墓家族,势力庞大,涵盖文物走私的所有环节,几乎所有的冥器,流出长沙必然经过其中某一家。
为何称呼为九门提督有多种说法,其中最被认可的是,因为古代大城都有九个城门,来往的客商进出城必须选择其中的一个,而老九门取的就是这个意思,在长沙城里做买卖,只能在这九大势力中选择一个,没有其它路可以走。
(8)门历史扩展阅读:
据《盗墓笔记》书中写道,民国年间,九大家族镇守长沙,被称为“九门提督”。这九门势力庞大,外八行的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几乎所有冥器,流出长沙必然经过其中一家。
九门概述:老九门分上三门,平三门和下三门。上三门:张启山(张大佛爷),二月红(陈皮阿四的师傅),半截李。
平三门:陈皮阿四,吴老狗(主角吴邪的爷爷),黑背老六。下三门:霍仙姑(霍秀秀的奶奶),齐铁嘴,解九爷(解雨臣的爷爷)。
『玖』 门窗的演变历史是怎么来的啊
人类自从有了居所,就知道了门窗并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茹毛饮血时期的茅草棚屋到科技膨胀时期的高楼大厦,门窗时刻伴随着人类。
门,是进入房屋的必经,窗,是放眼视野的通途。
古语常以“门户”代表至关重要的关卡和通路,门即为房门,户即为窗户。门是外与内的屏障,窗是内与外的交流。门窗不仅仅是满足通风、采光、出入等功能,更有心灵的寄托和文化的沉淀。正是门窗,让有限的空间,得以无限延伸……
门窗是建筑特色特别是中国建筑特色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门窗是品味家居生活的保障,也体现着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价值。
门窗打通了人与自然的隔膜,是演绎诗情画意的道具……
在历史的长河中,门窗从小到大,从简陋到坚固,又到完善和适度,从实用到功利表现,从经济考虑到审美追求,人类对门窗的完善可以说标志了人类对自身的完善,门窗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证明。
就门窗的材质革命而言,木窗从原始的各种实木发展到运用现代科学工艺处理的硬度适中的集成材,钢窗从单一的空腹钢窗向彩板钢窗、节能钢窗、特种钢窗延伸;塑料窗从单一色彩塑料发展,普通铝合金也已迈入断桥节能窗时代……
就开启方式而言,从平开窗到推拉窗流行,再到复合开启为主导……
就时代的主流窗来说,可以说从原始木窗到钢窗的流行是实用性方面的变革;从钢窗到铝合金是审美的胜利,窗框的观感提高;从铝合金到塑料窗的流行,是使用节能的主导。从原来单一品种的流行到现代各类高性能门窗的并存,是个性化张扬的使然……
正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品质的不懈追求,为门窗历史的进步、使用功能的延伸、审美情趣的拓展,门窗文化的更大空间交流融合提供了光辉灿烂的可能,同时门窗也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特性。
『拾』 清净无为门历史简介!
清静,指心性纯正恬静;今人多错误的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对万物发展不加干预,任其发展.其实,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老子的“无为”学说,当代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们多把它当作一个消极的思想来理解,其实这是错误的.从《道德经》的全篇哲学理念的反映,无为其实就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无人为之为,是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按现在通常的说法,无为,就是科学的作为,就是合理的作为,因而也是积极的作为.其实现代词汇里的“消极”和“积极”,都是以讹传讹被人们约定俗成地误解了.消极,就是消除偏执和极端,是非常对头的行为;积极,就是强化偏执和极端,是非常错误的行为.既然已经以讹传讹,实在无可奈何.只望细心研究的人,读到此处,知道有人纠正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