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历史
① 长沙城的历史
长沙府是明朝和清朝时期在湖南的行政区划,主体以今长沙市辖域为中心,包括周边邻近地区(如今益阳市、湘潭市、株洲市等)。府治长沙城,长沙县、善化县同治。
② 湖南省长沙市有什么历史遗迹
有岳麓书院、天心阁、贾谊故居、开福寺、麓山寺等。
1、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
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风荷,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麓书院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学脉延绵。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
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嗣后,历经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廿九年(公元1903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
中华民国15年(公元1926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学,仍就书院基址扩建至今。
2、天心阁
天心阁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中心地区东南角上,城南路与天心路交会之处的古城墙上,是长沙古城的一座城楼。
天心阁有楼阁三层,建筑面积846平方米,碧瓦飞檐,朱梁画栋。
天心阁始建于明末,清乾隆年间重修天心阁。抗战期间因文夕大火烧毁,1983年重建天心阁。
3、贾谊故居
贾谊故居现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太平街(解放西路与太平街口交汇处)。
贾谊故居始建于西汉文帝年间,为长沙王太傅贾谊的府邸。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4年,西汉著名政论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贾谊住在这里,时任长沙王太傅。
4、开福寺
开福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之城北新河,临湘江,主体建筑南北朝向,为佛教禅宗临济宗杨岐派寺院。
开福寺始建于五代时期,后历经宋、元、明、清各朝。占地面积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有佛殿三进,即三圣殿(弥勒殿)、大佛殿(大雄宝殿)和毗卢殿。东厢有客堂、斋堂、库房、方丈居室,西厢为说法堂、禅堂等。寺内有清康熙、光绪年间石碑各一道。
开福寺是中国佛教重点开放寺院之一,被列为湖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佛教协会和长沙市佛教协会均设在寺内。
5、麓山寺
麓山寺又名慧光寺、万寿禅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岳麓山山腰,由敦煌菩萨笠法护的弟子笠法崇创建于西晋武帝泰始四年(公元268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佛教入湘最早的遗迹,现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湖南省佛教协会驻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岳麓书院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天心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贾谊故居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开福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麓山寺
③ 长沙在历史上,曾属于哪些王朝和国家
长沙历史发展,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据考古判断,在距今15-2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长沙地区即有原始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已形成氏族及部落。
殷商之世,长沙属扬越之地,是百越部落的分支。
春秋战国时期,长沙属楚国黔中郡。[23]
秦设长沙郡,为秦初全国三十六郡之一,长沙自此列入中原政权的行政区划,郡治湘县。[24]
西汉置长沙国,治临湘县,辖临湘、罗、连道、益阳、下隽、攸、酃、承阳、湘南、昭陵、茶陵、容陵、安成13县。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长沙国为填蛮郡,改临湘县为抚睦县。
东汉复置长沙郡,改抚睦县为临湘县,仍为郡治,上隶荆州。辖临湘、攸、茶陵、安成、酃、湘南(侯国)、连道、昭陵、益阳、下隽、罗、容陵、醴陵13县。[25]
三国时期属东吴。
吴晋南朝,临湘县析出湘西县,临湘县为长沙郡首邑,南朝宋开始,湘西县为衡阳郡(长沙郡析出)首邑,上隶荆州或湘州(西晋怀帝永嘉元年即公元307年分荆、江二州置)。
公元589年,隋统一中国,废州郡,行州县二级制,长沙郡改潭州,辖长沙、衡山、益阳、邵阳4县。临湘县(省湘西县)改称长沙县,为潭州州治(大业三年隋一度改潭州为长沙郡)。
唐武德三年入唐版图;贞观元年设十道,潭州(天宝元年即742年,潭州改为长沙郡,至德元年十二月十五日即758年1月19日复改为潭州)属江南道,辖长沙、衡山、醴陵(武德四年分长沙县立)、湘乡(武德四年析衡山县置)、益阳、新康(武德四年析益阳设,七年又并入益阳)等6县。开元二十一年分十五道,潭州属江南西道。
后唐天成二年六月十七日(927年7月18日)马殷“以潭州为长沙府”,长沙为楚国都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年),南唐边镐陷长沙,湖南政治中心移至朗州(常德)。
岳麓书院(2张)
④ 湖南长沙抗日历史
1938年10月武汉、广州沦陷之后,中国的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位于武汉与广州之间的长沙,成为这一时期中国阻止日本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最前沿堡垒。为攻取长沙这一战略要点,日本侵略军以第十一军为主体,从1939年9月至1944年6月先后4次进犯长沙,以第九战区为主体的中国军队采取“后退决战”的战略与日军先后展开了4次大规模的作战。
1939年9月初,欧战爆发后,日军为配合德、意法西斯,加强了在中国战场的攻势。9月中旬,日本第十一军司令官冈村宁茨指挥10万兵力,采用“分进合击”、“长驱直入”的战术,从赣北、鄂南、湘北进犯长沙,企图消灭中国第九战区的主力,挫败中国政府的抗战意志。国民党第九战区代理司令长官薛岳动员战区所属部队30余万兵力迎战,并以一部兵力于赣北阻击日军,将主力放在湘北,“逐步抵抗,诱敌深入”,将决战地点选择在长沙附近。9月14日,第一次长沙会战首先在赣北揭开序幕,18日开始,日军主力由湘北正面向我守军阵地发起猛烈进攻,22日攻破新墙河防线,26日占领泪罗江防线,然后继续南侵,一部进至离长沙城约30公里的捞刀河,大部进入伏击国内。中国军队突然发起反攻,在福临铺、三姐桥、青山市伏击或阻击敌军,予敌大量杀伤。
此时孤军深入长沙的敌军既没有捕杀我军主力,又缺乏后续部队的增援,形势十分不利,从29日起被迫撤退。薛岳立即严令各部全力追击,中国空军也从成都机场起飞轰炸武汉日军机场。10月7日,日军退过新墙河,凭险据守。至此,第一次长沙会战结束。是役中国军队伤亡4万余人,歼敌万余人,时称“第一次湘北大捷”。此次会战是欧战爆发后日军在中国战场发动的第一次攻势,也是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守军首次用武力迫使日军回复到战前原态势的一次战役。粉碎了日军“以战迫降”的狂妄企图,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日本为与英美争霸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经日本大本营批准,侵华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阿南惟畿调集10余万大军,配备强大的火力和大量的骑兵,改用“中间突破”、“两翼迂回”的“雷击战”战术,于9月上旬发动了对长沙的第二次大规模进攻。薛岳仍然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在长沙及周围地区部署了约30万人的兵力,计划“诱之于汩罗江以南、捞刀河两岸反击而歼灭之”。9月7日,日军一部包围大云山中国守军,揭开了第二次会战的序幕。17日晚,日军主力向湘北全线展开猛攻。由于对日军此次进攻的规模估计不足,选择决战地区不当,加之日军又破译我方几次重要的无线电指挥电讯,因而在会战前期,我方处处被动,节节失利,新墙河、汩罗江、捞刀河各防线被迅速突破,我防守及各增援部队先后败退,日军迅速地挺进到了长沙外围及其以南的株洲,27日晚攻入长沙城。日军占领长沙后,敌我形势却迅速发生变化。日军后方遭到我第六战区主力的攻击;我军各部重振旗鼓后也由各个方面向长沙周围迅速集结。在此形势下,攻入长沙仅3天的日军被迫于10月1日开始撤退。薛岳命令备部乘势追击,分别采取埋伏、截击战打击日军,在汩罗江、浏阳河予敌大量杀伤。10月8日敌我双方回复到战前状态。是役敌军死伤约7000人,我军损失近7万人。但日军迫使我方屈服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给我方心理上和宣传上的好处。近卫内阁也因此而被下台。时称“第二次湘北大捷”。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英美军队在日军面前不堪一击,受到“辉煌战果”鼓舞的侵华日军颇想一显身手。驻华中的日军第十一军司令阿南惟畿为牵制中国军队增援港九及缅甸,出动12万兵力,于12月24日强渡新墙河南进,再度进犯长沙,声称“要到长沙过新年”。面对日军的猛烈攻势,薛岳制订了“天炉战”计划,决定将敌人诱至炉底,即决战地区定在捞刀河与测阳河之间,予以包围歼灭。会战一开始,湖南民众以“焦土抗战”、“与日俱亡”的悲壮气概,一夜之间便使日军无法在战区内获得一粒米一根草,所有大小公路也沟堑纵横,日军的坦克、牵引车、野炮、重炮均不能通行。守卫长沙城的第十军将士抱定与长沙共存亡的决心拼死抵抗,使骄横不可一世的“皇军精锐”在长沙城下竟无法越雷池一步。我岳麓山上的重炮群居高临下,一颗颗炮弹向日军倾泻,每一声爆炸都引起中国军队的阵阵欢呼声。1942年1月4日拂晓,我军形成对日军的三面合围态势,弹尽粮绝的日军狼狈突围。我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将敌人杀得溃不成军。残余日军最后靠着施放毒气和空军的掩护才得以逃回原来的据点。16日,日军司令部从岳阳撤回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以中国军队的大获全胜而告结束。是役日军死伤5万余人,这是太平洋战争初期同盟国一连串失败中首开胜利的记录,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日本因在长沙惨败,再次意识到中国实力尚存,不敢遽尔从中国战场捆出兵力,有力地支援了南洋英美友军。当时,英国《泰晤士报》发表评论指出:“12月7日以来,同盟军唯一决定性之胜利系华军之长沙大捷。”蒋介石也说“此次长沙胜利,实为七七以来最确实而得意之作。”
第四次长沙会战(1944年5-6月)是长衡会战的第一阶段,而长衡会战又是日方为援助南洋日军而进行的,打通大陆交通线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5月战火烧到湖南。27日,日第十一军各由横山勇指挥向湘北方向发起攻势,其第二线兵团同时南下参加作战。各路日军避开我军的侧翼迂回,分途向长沙外围发起攻势,并占领其外围据点。6月16日开始向长沙城区和岳麓山主阵地发起猛攻。守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由于隔江分阵,力不能支,而岳麓山炮兵阵地的火力又遭到日军重炮和空军的压制而无法充分发挥。至18日,日军用优势兵力自背后攻破岳麓山阵地,城内守军被迫突围,长沙沦陷。
4次会战中,国民党军队中的广大官兵,发扬了爱国主义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数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给敌以重创。虽然最终未能阻止住敌人的大规模进攻,但有力地配合了全国范围内正面战场的作战,并在战略上配合和支援了敌后战场的反扫荡斗争,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⑤ 长沙都有哪些历史古迹
1、蔡锷墓
蔡锷墓是护国军领袖、中华民国名将蔡锷墓地。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风景区白鹤泉左后方的山上,蔡锷于1916年11月8日病逝于日本,1917年4月12日自日本归葬于此。
蔡锷墓占地1974.72平方米,系岳麓山民国名人墓葬之一。1956年被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
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风荷,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湖南省长沙市。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3座西汉时期墓葬。墓葬的结构宏伟复杂,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三棺及垫木所组成。
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有木炭,木炭外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出土丝织品、帛书、帛画、中草药等遗物3000余件。此外,还出土有保存完好的女尸1具,以及方剂书籍帛书《五十二病方》。
4、天心阁古城墙
天心阁古城墙位于长沙市城南路与天心路交会处西北,是一座体现明代汉族建筑风格的古建筑。明洪武年间(1368~1398),长沙守御指挥邱广营建长沙城垣,将元代所筑土城墙全部改用石基砖砌。今仅存天心阁古城墙一段,余已拆除。
明末,张献忠率部攻入长沙,城墙曾遭破坏,清顺治十一年(1654),洪承畴驻节长沙,拆运明藩王府砖石修筑城墙,使长沙再度"城池崇屹,甲于他郡"。长沙古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月城”,又名瓮城。
顾名思义,因形状像半个月亮而得名,是古代兵勇囤兵和放置炮台的地方。它一般分上下两部分,上面放置远射程大炮,下面放置近射程大炮。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5、曾国藩墓
曾国藩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坪塘街道桐溪寺后伏龙山上,是清末名臣、湘军创始人曾国藩的墓地。清同治十一年(1872),曾国藩归葬于此。墓冢为三合泥拌碎石混合封堆,上铺砌花岗石,呈半圆形,底径5米,残高2米。
茔地以花岗石墙围护。墓后立碑三通,白玉石碑心,主碑高3米,宽2米,刻楷书碑文"皇清太傅大学士曾文正公一品侯夫人欧阳夫人之墓",计22字,附碑均为龙纹浮雕。墓前有拜台,祭坪约50平方米,东西各立石阙一个。
⑥ 长沙城 的历史
不同的历史时期,长沙曾有“临湘”、“潭州”古称;唐宋和明清时期的长沙,其经济和文化为其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长沙”之名有据可查的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关于贡品“长沙鳖”之说,距今3000多年。商周时期的宁乡县炭河里遗址出土的四羊方尊等青铜器反映了当时的长沙地区与中原有一定的联系。长沙约有2400年建城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始建城,属楚国。“长沙,楚之粟也。”楚成王时设置黔中郡,长沙为其辖域。秦始皇统一中国,长沙郡为秦36郡之一,这是长沙以中国行政区划名称载入史册的开始。两汉时期,长沙为长沙国的都城。东汉初期废“长沙国”改立为“长沙郡”。
三国和西晋时期,长沙为郡治,属古荆州。西晋后期和南北朝时期,长沙为郡治和湘州制所。
隋前期撤郡,长沙为潭州总管府;后期改州为郡,长沙又为长沙郡郡治。唐朝时设潭州治所,曾属江南道、江南西道。唐朝五代时期的长沙窑,曾兴盛一时,成为釉下彩的发源地。五代十国时期长沙为楚国国都,这也是唯一以长沙为都城建立的国家。
宋时长沙为潭州治所。北宋设岳麓书院,将长沙的文化和教育推向鼎盛时期。元朝1274年时改为潭州路,湖广行省治所。1281年仍为潭州路,湖南道宣慰司治所,隶属湖广行省;元文宗天历二年因“天子临幸”而改名天临路,元末改潭州府治所。明初改为长沙府治所,隶属湖广布政使司。清朝康熙三年建“湖南省”,长沙同为长沙府府治和湖南省治。明清时长沙有四大米市和四大茶市之称,为中国最重要的米市之一。
清朝末年,曾国藩成为“湖南第一人”,当时的长沙府涌现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如曾国荃、左宗棠、胡林翼等消灭太平天国,发动洋务运动,收复新疆等,对晚清的中国造成深远的影响。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长沙成为重要的政治和革命活动地。戊戌变法的陈宝箴、谭嗣同,在长沙兴办时务学堂。之后自立军起义、华兴会、公祭陈天华和姚宏业、浏萍醴起义、抢米风潮,都是很有影响力的活动。黄兴在清朝末年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清活动,为中华民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民国二十二年长沙县、市分治,设长沙市,为湖南省辖市,长沙一直作为湖南省会至今。
⑦ 湖南历史的由来是什么
湖南省,省会长沙市,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长江的中游,因大部分区域是在洞庭湖的南边得名湖南,因省内最大河流湘江流贯全境而简称湘。
湖南省的东边是江西省,西边是重庆市和贵州省,南边是广东省和广西省,北边是湖北省,湖南省的总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2%,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6918.38万人。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省13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共14个地级行政区划;68个县(其中7个自治县)、18个县级市、36个市辖区、共122个县级行政区划。
省会长沙市,其他的地级行政区划是株洲市、湘潭市、衡阳市、邵阳市、岳阳市、常德市、张家界市、益阳市、郴州市、永州市、怀化市、娄底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⑧ 长沙市在古代叫什么名字
长沙古名也是长沙,古又名潭州。
公元前221年,以长沙为中心,在北至湖北以南、南逾南岭、东临江西西北、西接沅水流域的范围内建立起了长沙郡。
据记载,长沙地区夏时属三苗国,后华夏族征服三苗族,长沙地区成为扬越人居住地,名沙,意为湘江两岸白沙如带,而加之古越语发语词或虚敬词长,得名长沙。
隋文帝开皇九年,以长沙有昭潭,改湘州为潭州,设立潭州总管府,改临湘县为长沙县,此为长沙县名之始。隋炀帝时废除潭州而复置长沙郡,以长沙县为郡治。
(8)长沙历史扩展阅读:
长沙商业繁荣兴旺。自古以来商贾云集,交易兴旺,清末即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一批现代化商品设施相继建成,全市集散物商品量、交易额、商业活动的辐射面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地位。餐饮、文化、旅游、房地产等服务产业独具特色。
银行、保险、证券、外汇交易日趋活跃,与国际金融接轨步伐明显加快。而且教育科技发达。现有普通高等院校37所,在校学生27万人,科研开发机构97个,各类科技人员27万多人,特别是在系统工程、信息工程、生物工程、材料工程等方面拥有一批高尖人才。
专利申请量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杂交水稻、银河巨型计算机、试管婴儿、遗传工程、磁悬浮列车等技术均达国际领先水平。
长沙的交通通讯也非常便利已基本形成了水陆空现代化交通体系,长沙黄花机场是国际空港,已开通39条航线,可直飞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曼谷等特大城市和地区。
以长沙为中心的全省高速公路网已经形成,107、319、京珠高速等公路均汇于市区,长沙已列为全国45个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
长沙又是全国铁路交通枢纽,京广复线贯穿南北,湘黔、浙赣、石长线连接东西;长沙港口主枢纽霞凝港区一期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具备千吨级生产能力。长沙综合通讯能力居全国第3位,可与全国各地和世界180多个国家及地区进行通讯联系。
⑨ 中国近代史 长沙
长沙近代史:
民国元年4月,并县归府,长沙、善化二县合并为长沙府直辖地。民国二年9月,改定旧长沙府附廓首县裁府改县,长沙府直辖地改为长沙县。民国三年6月2日,湖南划为四道,长沙县属湘江道。1914年废都甲设乡镇,长沙县辖7乡11镇。
民国九年,长沙设市政厅,年底设市政公所。省会警察厅设东、南、西、北、外东、外南、外北、商埠8个警察署。当年废除道,县直属省。民国十九年7月27日,中国工农红军攻入长沙,成立长沙市苏维埃政府。
年底长沙城分设东、南、西、北、外东特、商埠6个区,下辖158街团,街团下辖甲、牌、联,5家为1联,2联为1牌,10牌为1甲。民国二十年5月,裁商埠入西区。民国二十二年5月,裁商埠入西区。
8月11日,市县分治,析长沙县城区设长沙市,国民政府行政院同意长沙设市,是第14个设为行政区划的市,也是第7个设市的省会,面积48.5平方公里。11月3日,废除街团制。民国二十三年4月29日,划长沙市为4个区。
按东南西北顺序命名为一、二、三、四区,每区分4坊,每坊设2至4保,共58保,40到60户为一甲。民国二十七年,上属湖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8月11日,改区坊保甲4级制为镇保甲三级制,原4区为8镇,市郊为4乡。“文夕大火”后缩编为城南、城北两镇及两乡。
民国二十八年,8镇4乡改为4镇4乡。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2月,设城东、城南、城西、城北、文艺、金盆、岳麓、会春8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9月,有83保1843甲。
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辖8区82保1838甲。长沙为湖南省省会。1950年3月30日,设郊区办事处领导外四区。1953年1月,设水上区。1955年,内四区建306居委会2909居民组。1956年5月,撤销市郊外四区,辖乡并为7乡1镇。
同年撤水上区。1957年,内四区辖26街道275居委会2766居民组;郊区辖7个乡、镇。1958年9月,农村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郊区建立万年红、东风、岳麓公社。城区辖4区25街道233居委会2731居民组。
12月24日,湖南省调整县市行政区划,原属湘潭专区的长沙、望城二县划归长沙市管辖。1983年2月8日,长沙市增辖浏阳、宁乡、湘阴。当年着手改变政社合一建制。2015年4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湖南湘江新区,成为全国第12个、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面积490平方公里。
2017年11月1日,长沙从全球多个城市中脱颖而出,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亚洲首个、中国首座获评世界媒体艺术之都称号的城市。
(9)长沙历史扩展阅读:
2017年,长沙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948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25241元,增长8.4%;人均经营净收入6782元,增长5.5%。
人均转移净收入8343元,增长11.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4645元,增长8.9%。在城镇居民消费分类中,食品烟酒人均消费8549元,增长7.7%。
衣着人均消费2173元,增长0.4%;居住人均消费6947元,增长8.9%;生活用品及服务人均消费2810元,增长10.6%。
交通通信人均消费4813元,增长7.0%;教育文化娱乐人均消费6378元,增长11.1%。医疗保健人均消费2266元,增长14.2%。
其他用品和服务人均消费708元,增长22.6%。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55.1辆。计算机91.4台,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84.9台。城镇居民人均自有现住房建筑面积45.5平方米。
⑩ 长沙有哪些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信息
1、历史故事:
(1)古长沙的史前文化有许多动人的传说。炎帝教耕,“崩葬于长沙”。黄帝 “南至于江,登熊湘”,熊、湘两山即在长沙。舜帝南巡,“葬在沙零陵界中”。禹分九州,长沙在荆州境内。相传大禹治水,到过长沙,至今岳麓山还留有禹碑、禹迹蹊等胜景。
(2)夏商时期,长沙属古三苗国地;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国南方经济、文化、军事重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期,设长沙郡,为全国36郡之一;西汉封长沙国,都城为临湘;东汉复置长沙郡;三国时属吴国;两晋南朝置湘洲,又为湘洲治所;
(3)隋、唐两代几度称潭州;五代十国时,楚踞湖南,以长沙府为国都;宋代属荆湖南路;明代改为长沙府;清代为湖南省治;公元1922年定为湖南省会;1933 年正式设长沙市;1949年8月5日长沙和平解放。古城长沙历尽沧桑之变,城区在断扩大,但城址却原封未动,这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中实为罕见。
2、历史人物
(1)肖劲光 (1903-1989) 湖南长沙岳麓山朱张渡人。中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国家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人民海军的主要创建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将。诞生于1903年1月4日,1920年在长沙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俄罗斯研究会”。
(2)刘少奇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1898年11月24日生于湖南省宁乡县。少年时期上过私塾(中国旧式初级学校),1919年中学毕业。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3)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si,第四声)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汉族,湖南浏阳人,清末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出生于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母亲徐五缘。善文章,好任侠,长于剑术。著名维新派人物。
3、历史信息
(1)长沙(Changsha),别称星城,古称潭州,是湖南省省会,华中地区重要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大城市之一,湖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传媒和金融中心,中南地区重要的交通、航运和科教中心,是著名的山水洲城、快乐之都、娱乐之都,全球绿色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两型社会试验区,中南地区重要工商业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城市。
(2)长沙早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达3000多年之久。古人观星授时,分周天星空为28宿,又按星宿分野。南方朱雀七宿中的轸宿"长沙"星所对应的这片地方叫长沙,因而“长沙”又有星沙之雅称。史书记载长沙之名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篇》,书中所载献周王的贡品有“长沙鳖”之称。
(3)此外, 还有“万里沙祠”、“长沙洲”、“沙如米”、 “祭祀女神之地”等诸多说法。长沙西濒湘江,东瞰临湘山,代长沙郡治设于湘县,汉代改为临湘县,故长沙又称“湘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