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发布时间: 2020-11-20 23:56:56

Ⅰ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以及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1,⑧个单元的提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http://www.tigang.net/lishi/li-shi-bi-xiu-yi-1.html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http://www.tigang.net/lishi/li-shi-bi-xiu-yi-2.html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http://www.tigang.net/lishi/li-shi-bi-xiu-yi-3.html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http://www.tigang.net/lishi/li-shi-bi-xiu-yi-4.html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http://www.tigang.net/lishi/li-shi-bi-xiu-yi-5.html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http://www.tigang.net/lishi/li-shi-bi-xiu-yi-6.html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http://www.tigang.net/lishi/li-shi-bi-xiu-yi-7.html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http://www.tigang.net/lishi/li-shi-bi-xiu-yi-8.html

Ⅱ 高中历史必修一的复习提纲

1.分封制的目的,主要内容,历史影响
2.分封制受到破坏的原因,表现
3.宗法制形成历程,核心内容,突出特点,历史影响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5.皇权至上的内容,特征
6三公九卿制度的内容
7秦朝中央机构的特征
8郡县制的由来,推行,作用
9郡、县机构的简介
10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根源,概念,特点,发展历程,两对内在矛盾,11意义,评价
12三省六部制的形成
13隋朝的三省制
14唐朝三省制如何完善的?
15隋朝的六部制
16元朝行省制度背景,内容,意义
17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特点
18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
19秦朝以来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和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的斗争的史实及趋势
20秦,汉,唐,宋,明五朝监察机构的变化
21古代的选官制度
2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与评价
23如何认识古代中央与地方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
24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5内阁创立的原因,创立过程,内阁的地位
26军机处设立时间,始设原因,职能演变,组成,特点,评价
27中国古代宰相制度发展历程,原因分析
28内阁阁臣与丞相的异同,内阁阁臣的实质
29清朝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的设置
30明清封建君主专制加强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之间的关系
31明朝内阁制与西方内阁制的比较
32希腊文明的组成
33希腊奴隶制政体类型
34雅典民主制发展历程
35希腊城邦的产生,特点,代表
36梭伦改革的时间,内容,意义
37克里斯提尼改革的时间,内容,意义
38伯利克里改革的时间,内容,弊端
39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
40希腊城邦制度的特点
41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缺陷和阴影
42雅典民主政治成就取得的原因
43雅典奴隶制文明衰落的原因
44雅典民主政治进步性与局限性
45雅典民主政治的产生,具体措施,突出特征,评价,衰败
46罗马法的分类
47罗马法的概念,发展历程,基本内容,核心内容,自然法思想
48公民法的含义,内容
49万民法的必要性,创立,主要内容
50罗马法起源的条件
51公民法与万民法界限的消失
52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
53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
54英国议会的形成和发展
5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和结果
56《权利法案》的背景,颁布时间,内容,意义
57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结构组成,责任内阁的产生程序,首相与责任内阁的职权和特点
58内阁建立的意义
59.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原因,内容,意义
60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含义,初步建立,发展,政权组织形成原因,主要机构职能,制度特点,评价
6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62英国代议制度的进步性
63现代英国代议制度的内容
64.1787年美国宪法背景,理论依据,内容,特点,类型,历史意义,局限性
65美国两党制的政治舞台,基本情况,形成发展,政党性质
66美国联邦制政府的构成
67联邦宪法制定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68英国《权利法案》与美国1787年宪法的异同
69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联邦制的异同
70法国共和制的确立过程
7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意义
72法国共和制的构成,意义,影响
73德意志统一的条件,过程,意义
74《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性质,特点,意义,评价
75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确立时间,构成,特点,评价,进步作用
76法兰西共和国、共和制确立的特点及成因
77德意志确立联邦制的君子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原因
78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比较
79英国、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80美国与法国的共和制的异同
81国情政体的关系
82资产阶级政体对于中国近代民主进程的影响
83鸦片战争的经过
84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85《天津条约》的内容危害
86《北京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87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及形成
88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89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90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91鸦片战争的性质
92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
93《天朝田亩制度》产生根源,内容,目的,特点,评价
94《资政新篇》的社会根源,目的,内容,评价认识
95天京变乱的根源,原因,经过,性质,影响,结果
96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97《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
98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99太平天国早期军事斗争取胜的原因
100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101太平天国运动的时代特征,历史意义
102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影响
103甲午战争爆发的标志,四大战役的过程及败因
104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
105《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及危害
106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及影响
107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和意义
108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战争,清政府和人民反侵略态度与中国战败的原因
109辛亥革命的背景,酝酿,高潮,失败,性质,意义
110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的原因,特点,途径,中心,代表人物
111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112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
113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过程
114中国同盟会建立的背景、目的
115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
116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和教训
117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功绩
118五四运动的背景,导火线,爆发时间,经过,影响,结果
119中共一大时间,代表,内容
120中共二大召开原因,时间,内容,作用
121国共合作原因,国民党一大召开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122北伐战争目的,时间,对象,过程
123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
124分析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原因
125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
126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127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条件
128国共两党“党内合作”及其原因
129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
130国民革命的失败、原因和教训
131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32中共创建的历史意义
133国民革命的功绩
134工农武装起义的背景,原因,特点和历史影响
135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简况,特点和影响
136土地革命的范围,内容和影响
137工农武装割据的背景,内容,作用
138红军三次反围剿的原因,时间,结果
139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及原因
140红军长征的原因和目的,过程,历史意义
141遵义会议的背景,召开,内容,历史意义
14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原因
143正确认识遵义会议的历史作用
144抗日战争的原因,标志,全民族抗战的过程和意义
145日本的滔天罪行及影响
146全国抗战路线的指导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147百团大战的原因和目的,时间,地点,影响
148抗日根据地建设的背景,措施,作用
149中国七大召开的背景,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15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
151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深入敌后抗战的原因
152国民政府正面战场与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区别及相互关系
153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54抗日战争中中共的贡献
155中国抗战的地位和抗战胜利的意义
156当今日本的一些右翼团体称南京大屠杀是个“谎言”,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认157识其对南京大屠杀的态度?
158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159重庆谈判的背景,目的,时间,结果,内容,作用
160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内容,作用
161战略作战的背景,三大战役,影响
16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163北平谈判背景,时间,内容,结果
164渡江作战背景,简况,意义
165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166空想社会主义盛行时间,主要原因,代表人物,基本思想,历史局限,历史意义
167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时间,原因,事件,意义
168《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时间,内容,意义
169巴黎公社的历史背景,公社成立,革命措施,保卫公社的战斗,意义
170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弊端的关系
17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172巴黎公社成立的历史条件和原因
173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
174巴黎公社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和教训
175二月革命的时间,性质,领导机关,结果
176《四月提纲》的背景,发表,内容,意义
177七月事件的原因,经过,影响
178十月革命的背景,原因
179十月决议和十一月起义的史实
180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间,内容,意义
18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
182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183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84俄国十月革命与巴黎公社革命的不同
185人民政协召开的历史背景
186人民政协的召开,内容,历史意义
187新中国诞生的历史条件
188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的史实
189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9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立的历史原因,制度创立,历史意义
19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背景原因
192政协建立的标志和作用
193民主党派的地位
194政协职能及新发展
19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的原因,建立史实,意义
196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
197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比较
198为什么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新中国的唯一选择?
19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建设经历的三个时期
200“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的表现
201法律制度逐渐健全的方针和主要措施
202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措施及其成就
203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和性质
204民主制度走向健全的原因和影响
205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的原因和意义
206依法治国的定义,发展进程,意义
207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
208综合认识建国后我国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失败和启示
209“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内容,实践,评价
210“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下的对台政策的基本内容
211“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212港澳回归的有利条件和历史意义
213两岸关系缓和的原因
214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内容,及外交成就
21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背景,内容,经过,意义
216日内瓦会议的背景,目的,参加国,概括,历史影响
217万隆会议的背景,召开,方针,意义
218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19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原因,经过和意义
220.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主要成就
22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外交活动及其突出特点
22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实现原因,意义,中美关系核心问题
223中日关系正常化的背景,原因,实行经过,意义,中日关系核心问题
224.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新局面形成的背景和原因
225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的原因和意义
226我国在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以不结盟政策为主的原因
227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的前提条件,历史原因和意义
228我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原因和意义
229新时期外交政策的突出特点
230中日关系的经验教训
231美苏“冷战”对峙的表现
232雅尔塔体制形成的条件,含义,作用
233美国“冷战”政策起因,含义,措施
234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原因,成立,作用
235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原因,成立,作用
236德国分裂原因,分裂史实
237朝鲜半岛分裂原因,经过,影响
238越南战争背景,原因,简况
239古巴导弹危机起因,经过,结果
240两级格局的主要特点
241两级格局的影响(积极作用,消极作用)
242西欧一体化原因,表现,进展状况,影响
243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
244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原因和表现
245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因,主要内容,特点,及作用
246中国振兴的过程,影响
247欧洲一体化的原因,影响
248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249东欧巨变的原因,含义,实质
250八一九事件的原因,实质,结果
251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实质
252苏联解体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关系
253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表现及原因
25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
255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变动的特点

Ⅲ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

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制度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特点:①保留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②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18世纪责任制内阁逐步形成。

三、美国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四、美国1787年宪法:

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②加强了国家权力,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五、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七、德意志的统一:

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走私与虎门销烟: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1839年6月,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大量掠夺原料

两次鸦片战争的起止年代:1840-1842年,1856年—1860年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时间及其内容:1842年。《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和焚毁圆明园

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十口通商、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了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等

沙俄侵占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英国侵占我国领土香港地区(条约及地图)经过: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强行租借新界。

二、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通过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1856年发生天京内讧。1864年曾国藩指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洪仁玕著《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及其评价

内容: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②关于产品的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①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②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③但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三、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1901年签订。内容之一是赔款4.5亿两白银。

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辛亥革命

中国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地点、性质、纲领):1905年在东京成立。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性质:1912年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分析其体现的民主精神:主权在民;确立公民的基本权利;三权分立;建立责任内阁,确立议会共和制政体)

1912年2月12日清朝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

辛亥革命的功绩:①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③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④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口号、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第一阶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第二阶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指导作用。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①领导阶级不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指导思想不同:(三民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前途不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历史条件: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及其登上政治舞台——阶级基础;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思想基础;③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条件;④陈独秀、李大钊开展早期建党活动——组织基础

标志: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

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同国民党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形成。

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开始时间、主要对象:1926年;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②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③陈独秀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七、国共的十年对峙

南昌起义:时间:1927年8月1日;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927年“八七会议”结束陈独秀右倾错误领导

1927年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遵义会议:1935年召开,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八、抗日战争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日寇在南京屠杀中国军民30多万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取得胜利。

抗战胜利原因:(1)日本发动的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2)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3)中共及领导的人民军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4)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抗战;(5)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配合支持。

九、解放战争

重庆谈判:1945年8月底,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但人民军队、解放区的合法地位未达成协议。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与国民党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促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825年开始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独立的政治斗争,登上政治舞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发。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二.俄国十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在列宁的领导下,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的民主建设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①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③大会决定以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根两基”: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民主法制受到严重践踏。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三.祖国统一大业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从此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隔绝状态。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香港回到了伟大祖国的怀抱。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的外交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953年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年,中国以五大国之一地位出席了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中国参加了亚非国家万隆会议。

二.外交新局面

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样,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遏制共产主义”主张,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称为“冷战”。

“冷战”的主要表现:

(1)“杜鲁门主义”——标志美苏“冷战”的开始。

(2)“马歇尔计划”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的重要政策。

(3)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组成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1949年,在美苏的主宰下,德国被分裂为东德、西德两个国家。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1973年美军从越南撤军。

苏共党领袖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苏联改革走入了误区。

1989年,东欧国家发生剧变。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Ⅳ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1. 分封制的目的,主要内容,历史影响,分封制受到破坏的原因,表现。宗法制形成历程,核心内容,突出特点,历史影响

  2.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皇权至上的内容,特征,三公九卿制度的内容。秦朝中央机构的特征,郡县制的由来,推行,作用,郡、县机构的简介。

  3.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根源,概念,特点,发展历程,两对内在矛盾,意义,评价。三省六部制的形成,隋朝的三省制14唐朝三省制如何完善的。

  4. 隋朝的六部制,元朝行省制度背景,内容,意义,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特点,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

  5. 秦朝以来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和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的斗争的史实及趋势,秦,汉,唐,宋,明五朝监察机构的变化。

拓展资料:

《高中历史》是2007年1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该书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龙门名师系列之高中篇·名校名师课时作业:高中历史必修1(HNYL)》为高中历史必修习题册,为龙门书局教育研究中心组织全国众多名校,力邀全国知名特、高级教师及高中新课标研究专家,历时几年深入研究后,倾心打造的一本高中新课标同步讲解类教辅图书。



Ⅳ 求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期中考试 历史内容提纲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
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影响:
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
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汉承秦制
有所变化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决策机构
外朝执行机构
尚书台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宋二府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设刺史制度
隋唐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文臣做地方官;州县两级制
元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边远民族地区高寒宣政院进行管理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增强。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新任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全
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古代希腊政治民主政治
1、基础:梭伦改革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黄金时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2、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
3、积极作用:促进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极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的弊端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2、影响: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1光荣革命:1688年
2《权利法案》:1689年。特点: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会逐渐处于“同而不治”的地位
3责任内阁制: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2、作用:
国内影响:提供保障、稳定社会、走入民主、树立模式;
国外影响: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制度,也有巨大影响。
3、特点:英国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君主是象征性
的元首,其职责多数是礼仪性的。

Ⅵ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只要提纲

中国近代史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一,鸦片战争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其危害 ①背景原因 ②鸦片对中国的巨大危害
2.中国政府的禁烟 ①林则徐的禁烟措施 ②虎门销烟
3.英国为维护鸦片走私发动侵华战争 ①简单经过: 1840年6月:广东→福建→浙江→天津
1841年: 香港岛→广州虎门(关天培)→厦门→定海(三总兵)→吴淞(陈化成)→南京三元里
②结果:《南京条约》1842年 a.内容 条约——五项 附件——三项 b.危害
4.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开始进去半殖半封社会 ①社会性质的变化: 独立主权国家→半独立,主权受侵害——半殖半封建经济结构→资本主义,封建经济并存——半封
②社会矛盾的变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主要农民与地主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③革命任务的变化:反封建→反帝反封建(旧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背景原因 ①外国商品销路不畅 ②三国提出"修约"要求被拒
2.借口与有关国家
3.战争的简单经过1856~1858 广州→天津《天津条约》1859~1860 天津→北京《北京条约》(大沽口) (火烧圆明园)
4.条约内容及其危害
5.沙俄乘机攫取中国大片领土
6.中国政局的变动与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①那拉氏发动"辛酉政变"1861年11月 ②那拉氏控制下中国政局的特点 ③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放弃中立(英,法)愿协助剿(法,俄)
三,太平天国运动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核心:反清,反传统
2.洪,冯二人赴广西传教——紫荆山——思想,组织的准备
3.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
4.永安建制: 天王—洪秀全 南王—冯云山 北王—韦昌辉西王—肖朝贵 东王—杨秀清 冀王—石达开
5.太平天国的顺利进军,与定都天京(1853年3月)
6.《天朝田亩制度》
7.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8.太平天国后期的战争
①政治上——洪仁玕《资政新篇》李秀成——江,浙,上海:天京保卫战
②军事上 陈玉成——安徽:安庆保卫战
9.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0.历史评价
①失败原因 农民的局限 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②历史作用
③性质
四,洋务运动
1.洋务派的产生及其代表人物
①二个过程
②群体
③认识
④主张与目的
⑤代表性人物
2.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代表企业,经营方式(官办)与特点(三性),口号(自强),作用〕 ②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③创办近代教育,引进西方科技 ④创办近代海军〔北洋海军(1884年)→北洋舰队(1888年)〕
3.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阶级力量的成长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创办(时间,地点,创办人,企业名称)
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与特点 ①处境:受压迫,受束缚
②政治特点: a.革命性 b.少,小,弱 妥协性 不彻底 软弱性
3.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 ①早于资产阶级(三个来源) ②政治特点: 集中→团结 苦→革命性最坚决最彻底 ③早期斗争→自发性经济斗争
六,中法战争
1.法国挑起战争的背景原因
2.战争的主要经过(二线三个战役)
3.结果——中国不败而败——《中法新约》
4.台湾省的设立(1885年)
七,甲午中日战争
1.战争的背景状况:中日出兵朝鲜,就撤军问题产生分歧
2.日本突袭清军,挑起战争
3.战争的主要经过:国外——平壤战役 黄海战役 国内 辽东半岛战役 威海卫战役
4.结果:《马关条约》
①时间,地点,人物
②内容:割地,赔款,开埠,设厂
③危害
5.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1.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的形式及其危害 ①开设银行 ②政治贷款 ③修筑铁路 ④投资设厂 ⑤开采矿山
2.中国社会经济的半殖民地特点
3.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①强占租界地 ②划分势力范围
4.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九,戊戌变法
1.维新派的形成及其政治特点 ①维新派产生的历史条件 经济状况——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级力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②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③维新派的政治特点根由——接受双重教育(传统+西学)表现——政治上进步,但比较软弱,反对根本革命
2.维新派的活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代表) ①办学与讲学(万木草堂) ②多次上书(公车上书) ③创办刊物(《中外纪闻》) ④组织维新团体:强学会,保国会
3.戊戌变法的实行及落实状况 ①光绪帝下诏变法(1898.6.11) ②变法的主要内容 ③变法法令受到严重的干扰与阻碍 a.各省(除湖南省外)拒不执行 b.那拉氏打击维新力量,组织发扑准备
4.戊戌变法的失败
正面战场的抗战:
1、片面抗战路线:(1)内容:只依靠政府和军队(2)原因:阶级本性决定
2、抗战概况:(1)37、8—11月淞沪会战——失败;(2)37年太原会战(国共配合较好战役)——失败。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首次大捷;(3)38年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李宗仁指挥
3、评价:(1)抗战态度比较积极,挫败日本速决战企图,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开辟。(在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战场,国民党军队是抗日的主力)(2)片面抗战路线导致正面战场丧师失地、一溃千里。
四、敌后战场的抗战:
1、全面抗战路线:1937年秋中共洛川会议确定,即人民战争路线。
2、抗日根据地建立:八路军建立的第一块是晋察冀;陕甘宁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五、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1938年春 驳斥了“速胜论”、“亡国论”论调,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胜利属于中国,途径要实行人民战争路线。
第二节 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1、标志:1938年秋日本占领广州、武汉——同时表明日本速决战企图破产
2、原因:从日本方面看:(1)日本战线过长,兵力、物力、财力严重不足;(2)抗日根据地的严重威胁。 从中国方面看:(1)正面战场连续溃败;(2)人民抗日力量尚需壮大
3、日本改变侵华方针: (1) 对国民党:政治诱降为主(前以推翻国民政府为目标)、军事打击为辅(前军事进攻为主) 影响:汪精卫公开投敌(38年底)建立南京汉奸政权(40年);蒋介石国民政府政策开始反对;正面战场形势恶化。 (2)对共产党:集中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 影响:造成抗日根据地困难。
二、日本在沦区的统治:
1、经济掠夺:政策(策略)——以战养战;总方针——把沦陷区经济为它的附庸经济。表现:(1)农业:强占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2)掠夺劳动力;(3)“统制”工矿交通运输业 目的:原料基地、战争需要、利润。 (4)金融方面:抢占金银、现款;开设银行;苛捐杂税。 2、思想文化:奴化教育——目的:摧残民族意识,实现其同化政策 3、殖民统治:政策(策略)——以华制华;华北——治安强化运动;华中——“清乡运动”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反动政策
一、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1、原因:(1)直接原因——日本政治诱降政策(2)根本原因——蒋介石国民政府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本性(3)重要原因——英美等劝降政策
2、标志: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政策 说明其政策重心由对外开放抗日为主转为对内反共为主——积极反共、消极抗日路线。
3、政策两面性:对日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日,对共想反共又不敢决裂 原因——民族矛盾、阶级矛盾 的交织
二、内外政策表现:
1、对日本侵略:(1)政策(路线)消极抗日;(2)事件:1940年枣宜战役——张自忠牺牲(被周恩来誉为“全国军人的楷模”);1944年豫湘桂战役大溃败——主要原因是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造成的(日本称之为“大陆交通线战役”——直接目的是援救南洋的孤军)
3)影响:造成正面战场形势恶化
(2、对共产党:(1)政策(路线)积极反共;(2)事件:1939年底1940年初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1941年初制造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变(说明蒋介石既要反共又不敢和中共决裂):叶挺被扣、项英牺牲——中共回击:政治上揭露;军事上重建新四军军部——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委。说明中共已经成熟;中共以斗争求团结;说明中共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3)影响:削弱了抗日力量,破坏着统一战线。

热点内容
中国房价历史 发布:2025-07-05 16:22:07 浏览:309
2年级的英语 发布:2025-07-05 13:33:31 浏览:773
初中物理电动机 发布:2025-07-05 11:48:09 浏览:245
慈利教育网 发布:2025-07-05 11:15:09 浏览:622
奥特曼黑历史 发布:2025-07-05 05:13:59 浏览:8
2017全国二语文试卷 发布:2025-07-05 02:17:04 浏览:679
德阳是哪个省的 发布:2025-07-05 01:20:18 浏览:562
欧豪年彩墨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05 00:38:16 浏览:713
教学实践内容 发布:2025-07-04 21:32:22 浏览:431
云南教育论文 发布:2025-07-04 18:10:10 浏览: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