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塔历史

塔历史

发布时间: 2020-11-20 23:58:31

Ⅰ 嘉定法华塔历史渊源是什么详细一点的,谢谢了!

嘉定法华塔在今嘉定区嘉定镇的中心,又名金沙塔。法华塔建于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年),当时这里还叫“练祁市”,十年后,嘉定设县。县城建设就以此塔为中心,因它是全城最高点,在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之中心。 塔建成后,至大元年(1308年)重修。后几经兴废,至明代万历年间损坏尤甚,只剩下底层还比较完整。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知县陈一元募款重修,仍恢复七重楼台,四面设壶门,砖木结构,高40.83米,各层有平座、栏杆、腰檐,层间飞檐翘角,下悬檐铃,风动铃响,清脆悦耳。“金沙夕照”是当时嘉定的人文胜景之一。明末嘉定四先生之一、书法家娄坚题了“法华塔”之匾。 塔传至民国期间又凋零不堪,民国十三年(1924年)邑人戴思恭募款大修时,改底层围廊、各层腰檐栏杆、七层塔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新中国成立后,嘉定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与嘉定县政府决定联合拨款近200万元对严重倾斜(中心位移达120厘米)的法华塔进行抢修,并动迁周围居民和商店。2月,先行清理塔底层下的地宫和六层塔室的壁龛,清出宋以前古钱币、元代八思巴文钱币、玉人、玉雕动物、石造像、银盒、青铜器、瓷器、古籍等宋、元、明代文物上万件。修复时,亦将一批当代珍品“世纪宝鼎”的子鼎、展示法华塔修复前风貌的高级紫砂茶壶、激光玻璃“神光”、瓷器精品“三阳开泰”、邓散木治印“清代寿山石对章”、银质2000型桑塔
嘉定法华塔风貌1(17张)纳轿车和金质灯泡模型、南翔小笼馒头玉雕、金盾、银盏、留青竹刻、黄杨木雕等,入藏地宫。1996年底竣工,通过经纬仪测定,塔身总体“站直”,达到规定要求,而且恢复了古塔“铃铎响诸天”的固有风采,并为其设置了立体泛光照明,使昔日“四角放光”的传说成为现实。每层塔内设有楼梯,拾级而上可眺望全城景色。塔下弯弯的河水、幽深的街巷、古色古香的老屋,构成了嘉定一景。 嘉定法华塔传说: 俗名文笔峰,有祈求科举中式之意。 法华塔旁无寺无庙,巍然耸立于街衢闹市之中。嘉定建塔有一段传说。据说,当时嘉定的读书人科名衰微,于是有人便提议在横沥河与练祁河交汇处的街上建塔,取名法华,意即人们都能得到佛一样的智慧,用以激励读书人奋发进取。建塔之后,嘉定果然“科名鹊起”,因此宝塔被看作嘉定文风之所赖。

Ⅱ 绵阳南山塔历史有什么

南塔位于南山上。南山又名榜山、塔子山、太平山、延贤山,在绵阳城南三里,位于涪江与安昌江交汇处,与东山(富乐山)、西山(凤凰山)、龟山遥相对应,为绵阳市区四大名山之一。山上有古寺名为南山寺,相传为东汉郭玉读书处,寺内原有十贤堂,又名延贤堂,绘庞统、蒋琬、杜微、尹默、李白、陈该、苏易简、王仲华、欧阳修、黄庭坚等十人像祀之,今已毁。寺旁有一塔名为南塔,前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知州屠用谦所建,咸丰十一年(1861年)被毁。同治时重建、塔有九层,呈六角状。“5.12”汶川大地震时有损失,现已修复。
附:绵阳作家,《续红楼梦》作者周玉清先生撰写,载于2011年10月15日《绵阳晚报》的《南塔整修记》:
绵阳南山之巅有古塔,明末毁于兵燹。清雍正十三年,绵州牧屠用谦复建塔于旧址,共九层。一九五六年地震毁一层,修复后二零零八年五月十二日大地震毁四层。园管理所本着科学维护,修旧如旧之原则,以近似材料,精细工艺,复其旧貌。
今塔已表独立于尘盖之上,卓笔凌霄,如孤峰之出云霓,伴峦岭参差而升降,入倒影摇缀以游曳。甚可彰大观之景象,显盛世之风仪。
至若州府官员,八方郡长,王事暂毕,来此登临。睹宝塔之彩翰,观民风之降升,感利泽及于万物,欣城乡融为一心。礼义兴,民风纯,能不竭精驰锐,迅奋忘我而节概千秋也乎!
又若市井之民,吴姬赵女,八方来兹。拥逸兴而休憩,步悠游于塔基。攘皓袖以流盼,含浓情而乐斯。吟眸顿豁,神态祥怡。笑语声隐,日影渐移。寄销魂于水暖,顾峻塔而神驰。宁不感置身画图而仰一方之谐和也哉!
或乃少年报士,负戟军人,边关稍虞,陌上草熏,延伫留此,登降忘情。览群山之突兀,抚塔体其峥嵘。思前修之尽瘁,感重建而序新。能不南疆北国,柳月边关,铭国士风,寄英雄志,卫国之心昭万古,丹诚其意概九州乎!
更有文人学子,来此徜徉,沧波浩渺,千绿流芳。山色媚,水波长,瞻宝塔以增思,顾贤堂而傍徨。听南山学府书声朗,敬烈士馆前松柏香。能不勤开骏业,奋举鹏程,腾蛟凤,搏云天,争举国之富庶,创况世之文明也哉!
是以宝塔,寄一方风水。宝塔之复,有望于生民,福一方之繁富,启一郡之文明以壮其大观也。余览此深铭于心焉,特为之赋。

Ⅲ 文峰塔的历史你知道吗

河南安阳文峰塔

文峰塔是一座非常独特的塔,位于安阳市古城内西北隅,建于后周文顺二年(952年),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因塔建于天宁寺内,故原名天宁寺塔。1722年(清乾隆三十七年),彰德知府黄邦宁主持重新修建天宁寺和塔。他认为塔与南边的孔庙(在今安阳市西大街小学校内)相呼应,二者可以代表古城的文化高峰,便在塔门横额上题了“文峰耸秀”四个大字,于是此塔又得名“文峰塔”,一直沿用到今天。

八龙冢位于许昌城北2公里陈庄村西,为东汉末期朗陵侯相荀淑墓冢。荀淑八子(俭、绲、靖、焘、汪、爽、肃、 )均为东汉末年和曹魏时期的名士,人称八龙。如荀爽,十二岁通晓《春秋》,自布衣始,九十五天官至“三公”。荀淑侄子荀昙的孙子荀攸是曹操的谋士,曹操称赞他“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荀 是荀淑的孙子,济南相荀绲之子,曹操的重要谋士,官至尚书令。传说荀淑死后,八子在冢顶各植柏一株,故称八柏冢,冢西北有散冢八个为八子葬处,时旷年久,八冢已为平地。八龙冢呈圆形,高约5米,周长约100米。

那么文峰塔到底独特在何处呢?大多数的塔都是由下而上的逐渐缩小,而文峰塔之独特,在于其一反常规,塔身上大而下小,呈伞状,为国内外所罕见。塔高38.65米,塔基周长40米,壁厚2.5米。塔身有五层重据,从下往上逐级增大。每层檐角均悬有铜钟,微风徐来,叮当之声悦耳动听,给人以高远静穆之感。文峰塔的构造为平面八角形,砖木结构,琉璃瓦顶,塔的八面壁上分别饰有直棂窗、圆券门和佛教故事砖雕,刻工细致,形象逼真,造型动人。

最下面的是塔基,塔基上是一个圆形莲花座,莲瓣共七层,上下交错,左右舒展,上承塔身,下护塔基,把塔装饰得更为美丽。

圆形莲花座上就是塔身了,塔的最下层塔身较高,四周正面各有一门,其中正南面为真门,其他为假门。券门首额,有砖雕二龙戏珠图像。八角均有巨龙环绕的盘龙柱,上加铁链枷,锁,非常壮观。我们再来看一下八根龙柱之间的八幅砖浮雕佛教故事图像。

西南角的这幅是释迦佛说法像。
西面的这幅就是悉达多太子,即释迦佛诞生的图像。
西北角这幅雪册苦行修定像。
北面为观音菩萨与善财龙女像。
东北角是佛为天人说法像。
东面一幅为释迦佛涅架像。
东南角是波斯慝王及王后侍佛闻法像。

可以看到图里的人物已经明显中国化了,人物的线描画法也完全是中原式的,说明释迎牟尼这位西方的圣人那个时期已经在中国深入人心。而且,这些浮雕造型生动,神情逼真,姿态自然,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从这些图像可以看出当时的浮雕工艺已经非常精湛,也可以感觉到那个时期佛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以及人们向往美好、和平的心情。

进入塔门,沿72级台阶盘旋上到塔顶。由于楼梯向上越来越陡,现在来到塔顶平台,可以看到塔顶正中耸立着的是一座高达10米的宝瓶状塔刹,与北京北海的白塔塔刹极为相似。塔顶四周为l米多高的女儿墙,平台可容纳200余人。从塔顶向四周看,可以看到古城安阳的全貌。明朝时期我们这里被称为彰德府城,周长9里l13步,大小街道90多条,纵横交错,密如蛛网,有9府18巷72胡同之说。现在,文峰塔所在的行政区叫做文峰区。

为了改造旧城区,安阳市政府实施了五路一桥工程,对路面进行了美化、亮化,文峰塔周围的这条环形道路--文峰大道,就是其中的一条,它是为了保护文峰塔,维持安阳古城原貌而专门设计的。这条路周围的新建筑群,包括路灯也都是仿古代的,为古城又添了一道舰丽的风景。

1997年,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著名诗人赵朴初先生游览文峰塔后挥毫赋诗:"层伞高擎窣堵波,沤河塔影胜洹河。更惊雕像多殊妙,不负平生一瞬过。

Ⅳ 赤城山上的塔名字赤城山上的塔历史

梁妃塔耸立于赤城山顶,四面七级,似一柄利剑直刺苍穹,昂然与云霞相吞吐,蔚为壮观。站在梁妃塔下极目四顾,方圆几十里风光尽收眼底,东面国清寺近在咫尺

Ⅳ 敦煌白马塔历史故事

据传,这座古塔是著名龟兹高僧鸠摩罗什为他的心爱坐骑白马而建。相传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9月,皇帝苻坚令骁骑将军吕光和陵江将军姜飞、率七万军马西伐龟兹,并嘱咐:“腾闻西国有鸠摩罗什,深解法相,善闲阴阳,为后学之宗,朕甚思之。贤哲者国之大宝,若克龟兹,即驰驿送什。”吕光等于384年攻破龟兹,并征服西域30余国后,请高僧鸠摩罗什东归传经。当行至敦煌时,鸠摩罗什夜梦他所乘白马托梦说,白马本是上界天骝龙驹,受佛主之命,特送他东行。现已进阳关大道,马将超脱生死之地,到葫芦将另有乘骑。次日醒来,果然白马已死去。当地佛教信徒遂葬白马于城下,修塔以纪念,取名“白马塔”。

Ⅵ 艇湖塔历史

艇湖山来下,晋时原有艇湖,艇源湖即为晋王子猷雪夜访戴回艇处。据《晋书·王徽之传》云: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初霁,月色清朗,开室命酌酒,四望皓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房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安道耶!""乘兴而来"的成语即出艇湖。旧时此地有"子猷桥”、"房戴亭"等古迹,今已圮,仅存"真兴桥"在嵊州宾馆内。半山腰艇湖塔下的玉皇殿内现存"灵霄殿"重修碑记,此碑立于清咸丰岁次庚申年蒲月。迎峰庵圮,重建玉皇殿于今,与明代艇湖塔朝夕相伴,巍然屹立在艇湖山上。

Ⅶ 龙华塔历史

龙华塔

建筑结构


龙华塔

与山西释迦塔(应县木塔)相比,龙华塔较为细高,塔刹更挺然高举,体型清丽玲珑,秀美可爱,和江南风物非常和谐。其他江南各塔,也大都具有这种特点,是江南艺术地方风格的体现。

龙华塔和释迦塔是南北建筑风格两个最典型的代表,同属于中国建筑艺术最优秀作品之列。

塔为廊檐楼阁式砖木结构,高40.6米,外壁为八角七级,内壁为四方形,从底往上逐层收缩,递减形成密檐。

底层呈庑廊,向上每层各伸出平座,围以木栏,亦随塔身转折,又以斗拱向外举起为腰檐,成高啄之势为牙檐,牙檐下悬56只铜风铃。

塔内每层四面门可通外廊,门向方位逐层以45度转换,即底层四门分别面向东南西北,第二层的门则分别为东南、西南、西北、东北。

第三层的门则回复成底层。塔顶镇以铁制的塔刹,高9.25米,由铜铁制的覆钵、露盘、相轮、宝瓶、七级香炉等18件构成。

塔现楼阁式曲柱重金,飞檐面翘,檐下悬有56个铜铃,塔心为长18米的木柱,竖在塔的第六层砖室中央,穿出塔顶,最后外罩塔刹。


建国后,经古建筑学家鉴定:龙华塔重建于宋太宗兴国二年,塔的砖身是北宋原物。

1984年5月再次对宝塔进行修葺。新铸塔尖宝瓶重175公斤,高1.90米,由上下两截相套而成。新铸塔刹重达3.20吨,由覆盆、露盘、相轮、浪风索等18个部件组成。

对塔心柱作全面修补,更换顶部长约10米的塔心柱,并对塔身进行了修葺。

从塔的檐角上发现宋式檐拱额枋,砖拱上刻有宋式花纹及塔脚下的宋式瓦当,证明古人造塔在塔基础下采用垫木、木桩、石子,克服了地下松土质不均造成的沉陷,从而使龙华塔在宋代起至今屹立千余年。

但人们不知的是龙华塔也是一座斜塔。

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塔时,测量到的倾斜是50厘米,1999年已增至104厘米,平均一年要增加1厘米,主要原因是与古塔仅一墙之隔的北侧马路车水马龙所致。

为了保护古塔,徐汇区政府结合龙华旅游城市建设,将马路改为步行街,机动车辆改道至塔南面30多米处。由于保护得当,倾斜得到控制,依然是斜104厘米。

龙华寺系按宋代佛教禅宗的伽蓝五堂制建筑的。 寺内有五进殿堂:弥勒佛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和方丈楼,两侧的是罗汉堂、钟鼓楼。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有龙华庙会、三月十五的龙华香汛,由于农历三月龙华公园桃花盛,从三月初一到十五数月时间呈去龙华敬香逛庙会,观桃花已成为上海人的习俗。[2]

Ⅷ 山东兖州兴隆塔历史

兴隆塔现位于兖州市博物馆院内,因该地原有古兴隆寺而得名,现在古寺已毁,独存此塔。
塔高54米,底基周长48米,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塔身分为两截,下面七层宽大厚重,上面六层骤然缩小,塔内有穿心式塔梯,可登临第七层之上的平台,上面六层通体中空,以木板间隔,有木梯可攀登,现已损毁。塔的外部装饰较为简洁,仅以叠涩出短檐,古塔的第一层出双檐,以上各层为单檐,塔身四面开门,另四面开圆窗或假窗。
据资料记载,兴隆塔始建于隋,历代多次修缮,古塔在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年7月25日)的大地震中损坏严重,经过数十年的维修,于康熙末年竣工,现在看到的古塔应多为清代遗物。
在古塔周围,堆积了很多古建石刻,其中发现一块侵华日军将领木村兵太郎书写的石刻,时间是昭和十四年(1939年)七月,木村兵太郎是1948年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的七名日本甲级战犯之一,担任过近卫内阁、东条内阁的陆军省次长,缅甸日本派遣军总司令。1939年3月木村兵太郎晋升为陆军中将,任第三十二师团的师团长,编入第十二军。驻兵兖州,同年4月开始对鲁南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这块石刻应当是其在兖州时写的,现在已经成了日军侵华的见证。

Ⅸ 报本塔的报本塔历史

报本塔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清颇治已亥年(1659年)。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知县陈一谦发民工将疏浚城河土砾在湖中堆积成大小三个湖墩,鹦鹉洲即其一。越8年,由刑部主事陆杲发起,进士冯汝弼、赵伊协助,历经三年终于建成,陆杲因受“天地万物之本”的思想影响,因名为报本塔,曰:“忠孝以为报”。当年共七层。塔成,复建报本塔院,为当湖名刹。 又经历了近百年的动荡,至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木质围廊已尽毁,只剩砖石塔身和铁制塔刹。逃过数十年的内战和残酷的八年抗战,在文化大革命中,已经成为工厂水塔的报本塔,因为新增加的实用功能和破败的塔身,幸运躲过了破四旧的劫难。到了改革开放初期,塔身已经向东北倾斜2°1′18″,偏心距为1.2米,成为危塔。1997年8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列为浙江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公布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1990年,政府发起修塔募捐,但当时由于资金缺乏,仅对宝塔作了清除塔身杂草、纠正加固塔刹、修补相轮、整修上塔通道及内壁粉刷等。2000年,市政府投资53万元,对已倾斜严重的塔身进行纠偏及基础加固,2002年7月,又投入资金近200万元,对塔身进行恢复性维修。
在恢复性维修过程中,对铸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的铁制塔刹进行检查时,发现其内部已严重锈蚀,出于安全考虑决定用青铜质进行替换。2002年9月11、12日在拆卸时共发现内藏文物4件(组)。分别为长方形锡盒、紫砂舍利塔、清陆葇“六经”卷及锡质圆筒、明圆瀞金书《妙法莲华经》卷及黄花梨木质带盖圆罐。
保本塔虽然进行了维修,恢复了平座和腰檐,更换了塔刹,但塔身没有进行过份的维修,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依然保留着历史的沧桑。报本塔已经下沉,底层东、西、南三面有尚不半圆形壶门,北面无门。门上铁将军把门不能进入。塔为八面,两面转角为圆形砖柱,柱顶装饰云纹,云纹下装饰元宝,柱下为圆形石质柱础。两根砖柱顶部装饰两根砖砌横梁,横梁之间有匾额,柱与梁转角下装饰龙形砖雕。塔檐用八层菱角牙子砖叠涩挑出,承其上瓦檐,瓦檐挑角下有铜铃。瓦檐上承平座,平座为木质栏杆,每角有木柱与上层腰檐相连。底层瓦檐稍大更似副阶。二层以上每面都有顶部为半圆形壶门,壶门两侧上部各有一方形佛龛。佛龛上有一小檐与壶门齐眉。塔身外涂白色灰泥,未经维修,大部不存,斑驳嶙峋,更显沧桑。有数块塔砖上有铭文,大概为:“某某人捐砖若干”。铜制塔刹由覆钵、仰莲、相轮、葫芦等组成,相轮九重,八条浪风锁各系八角。古塔周边未见原塔刹,不知现存何处,估计在平湖博物馆。报本塔东侧立有文保单位石碑,北面为报本塔介绍。
现塔通高49.14米,平面为八角形,底层直径8.18米。塔内有螺旋石阶可登。现今不仅恢复原貌,而且还配有灯光,使报本塔成为新的东湖八景之一。
报本塔身向东北倾斜75.5厘米,与世界上著名的意大利比萨塔虽不可同比(比萨塔顶偏离5米),但亦为一斜塔。古人有所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报本塔可作一例。

Ⅹ 泉州东西塔历史

泉州东西塔是中国现存最高的仿木结构楼阁式石塔,是泉州侨乡的徽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塔名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元年至六年(860-865),原为九级木塔。南宋宝庆三年(1227)重建为七级砖塔。南宋嘉熙二年至淳佑十年(1238-1250)改建为今之五级石塔。西塔名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初为七级木塔。南宋宝庆三年(1277)重建砖塔。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改建为今之五级石塔。

东西塔是八角五层仿木楼阁攒顶式建筑,东塔高48.27米,西塔45.06米。双塔项弥座、塔身、塔盖内外全用白色花岗石构筑。两塔共用石材6293立方米,总重约19510吨。塔基厚实稳固,1604年(明万历13年)泉州大地震安然无碍。两塔每层八面四门,隔层门与龛错位。双塔身上下内外飞檐翘脊、栌斗华拱、拦额楣坊、淮廊勾栏交相联结,缜密牢固。塔刹铁铸,从刹座到鎏金葫芦,高度分别为11.1米和10.65米,各系八条大铁链于刹顶与檐角间。翘檐角系金属铃铛共80只。

东西塔佛教艺术石雕,异彩纷呈。双塔壁上分布160尊人物浮雕,有菩萨、罗汉、金刚、天神、高僧和皈依的帝王、太子、命官、居士以及佛教故事人物,中间又有陪衬人物、禽兽22个。双塔檐间雕有80尊守望神将。其须弥座雕有佛传图37方,龙凤狮鸟花卉48图,负塔侏儒16尊。台阶两侧象眼板有浮雕。

热点内容
中国房价历史 发布:2025-07-05 16:22:07 浏览:309
2年级的英语 发布:2025-07-05 13:33:31 浏览:773
初中物理电动机 发布:2025-07-05 11:48:09 浏览:245
慈利教育网 发布:2025-07-05 11:15:09 浏览:622
奥特曼黑历史 发布:2025-07-05 05:13:59 浏览:8
2017全国二语文试卷 发布:2025-07-05 02:17:04 浏览:679
德阳是哪个省的 发布:2025-07-05 01:20:18 浏览:562
欧豪年彩墨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05 00:38:16 浏览:713
教学实践内容 发布:2025-07-04 21:32:22 浏览:431
云南教育论文 发布:2025-07-04 18:10:10 浏览: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