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传承
㈠ 中国通史的历史传承
中华民族 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记述了五千年的烽烟迭变,从正史《二十四史》到汗牛充栋的各类野史、笔记、演义,中国人对自己民族历史的重视与珍爱,使之无愧于“历史的民族”的美誉。然正宗史著旧式的观念、晦涩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对现代读者来说无疑是一道与历史隔绝的鸿沟。
为此,20世纪初,随着对19世纪苦难的痛定思痛、对旧史学的反省以及新世纪初新史学的落地而生,新式中国通史应运而生。所谓“新式中国通史”,从史书编纂体裁上是相对传统的旧史学而言的。新式《中国通史》问世之前,司马迁的纪传志表体通史、司马光的编年体通史堪为古代两大通史经典。至于各种《通鉴纪事本末》、《通鉴纲目》、《纲鉴易知录》之类的汇辑,皆可作为适应不同需要的通史典籍。而“新式中国通史”突破了古典模式,以“章节体”编纂为代表体裁。从史书编纂取材记叙内容上而言,传统通史性史书大多以记叙帝王政治史为主,而“新式中国通史”叙述内容的重点已由王朝转向国家,由传统“贵族精英”转向社会民众,由政治、制度扩展至文化、经济、社会、宗教、美术,大都不再以“褒贬人物、胪列事状为贵”。章节体裁的逐级分编、分章、分节列题形式,有利于叙述内容自由剪裁、有机编织的灵活优势,较之传统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内容叙述的内在逻辑联系。
㈡ 中国历史的传承性探讨
儒家文化的熏陶,在菲律宾这边和番阿一比就知道了
㈢ 古中国的历史传承
龙山文化:铜石并用时代、玉器时代,距今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并发现大量玉器。以及骨刻文、50多座城邦等。藤花落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的首例内外双重城墙结构的史前城址分为内城和外城是我国目前发现的50余座龙山文化城址中保存最完整的、最适宜遗址,总面积约14万1375平方米。距今约4300年左右建成的石峁遗址,面积约425万平方米是亚洲第一大城市。公元前2500年-前1900年陶寺遗址是亚洲第三大城市,总面积280万平方米。通过对山西陶寺文化(距今4500年)古人骨DNA的研究到2014年的汉族主体部分其父系远祖完全是来自古代中原人,也就是龙山人。单独看O3,各地汉族中至少60%-70%来自龙山文化。并与中国传说中的尧舜时期的地理位置、所在时间、文化特征晚期一致。公元前2000年西辽河、大凌河流域进入青铜时代。龙山文化时期阶级进一步分化、大型城邦开始出现。为之后夏王朝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注:中国古代最初的国是指城邑,一个城邑即是一国。《说文》中解释说:“邑,国也。” 公元前2700年左右少典之子轩辕黄帝统一华夏、征服东夷九黎(历史记载)
陶寺遗址:“陶寺文化不仅达到了比红山文化后期社会更高一阶段的‘方国’时代,而且确立了在当时诸方国中的中心地位,它相当于古史上的尧舜时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现的最早的‘中国’,奠定了华夏的根基。根据发掘的成果来看,陶寺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少数贵族大量聚敛财富,形成特权阶层,为夏王国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少昊:即玄嚣(姬己挚),黄帝长子,前2395-前2322年在位,共在位74年玄帝:姬颛顼(名乾荒,或称颛顼帝),昌意之子,黄帝之孙,前2322-前2245年在位,共在位78年
帝喾:姬夋(qūn),蟜极之子,少昊之孙,黄帝曾孙,前2245-前2176年在位,共在位70年
帝挚:姬挚(zhì),帝喾长子,黄帝玄孙,前2176-前2168年在位,共在位9 年
尧:又称唐尧/帝尧/伊祁放勋,帝喾次子,黄帝玄孙,前2168前2097年在位,共在位72年
舜:又称虞舜/帝舜/姚重华,瞽瞍长子,颛顼的六世孙,黄帝的八世孙,前2097-前2037年在位,共在位61年
??:前2037年-前2029年在位,与崇伯鲧(颛顼的玄孙)同期 夏朝: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公元前16世纪,夏王桀在位时,被商汤灭亡。
商朝: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商朝的农业、手工业较发达,青铜冶炼和铸造有很高水平。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商纣王统治时,周武王兴兵伐纣,商亡。
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强盛时期。西周统治者实行了分封制和井田制。周厉王统治时,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跑,政权由周、召二公执掌。
东周: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灭亡,周天子权力大减。春秋小霸之后周天子成为名义上的国君。
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逐步瓦解时期。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提高,私田增多,促使以奴隶制国有土地为基础的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制走向崩溃。春秋时期,在文化上出现了繁荣局面。
战国:从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开始弱小国家被吞并最后秦统一六国。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了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其中秦国商鞅变法比较彻底,使秦国逐渐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这一时期,社会经济获得很大发展,科学技术取得显著成就,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战国时期开始弱小国家被强国吞并最后秦统一六国,第一次分离时期结束。 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专制国家。秦始皇为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秦统一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南侵,在连接原来秦、赵、燕三国北方长城的基础上,又向东、西两段延伸,筑成一道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这就是有名的万里长城。秦统治者的暴政导致了农民战争的爆发和秦朝的灭亡。
西汉: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汉初统治者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汉武帝时国力达到空前强盛。平定“七国之乱”后,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全国加强了思想统治;通过对匈奴战争和张骞出使西域,使多民族的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丝绸之路的拓通,使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了新的发展。西汉末年,由于社会矛盾尖锐,农民战争爆发,西汉终于走向了灭亡。
东汉: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使社会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但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社会黑暗,终于爆发了黄巾大起义。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东汉名存实亡。
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政权已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曹操在官渡打败袁绍,基本上统一北方。赤壁一战,曹操大败,退回北方。孙权、刘备的地位得到巩固。三国后期,魏国的力量日益强大。263年,魏灭了蜀。265年,司马炎夺取魏政权建立晋朝,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魏国:220年-265,曹丕称帝建魏;
汉国:221年-263,刘备称帝建汉;
吴国:222年-280,孙权称王建吴
西晋:266年司马炎登基,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灭东吴,完成统一,之后便进入“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后期外族乘机入侵中国进入全面黑暗时期和分裂时代。
东晋: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外族入侵,中原大乱,衣冠南迁,两晋总历时一百五十六年。420年,刘裕建立宋,东晋灭亡。
五胡乱华:是中国在西晋时期塞北众多游牧民族趁中原的西晋八王之乱期间衰弱之际陆续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华夏文明在这一时期出现第一次民族危机。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国家,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五胡十六国。五胡乱华导致华夏人口严重减少,人伦下滑,是一次及其严重的社会大倒退。有的学者也称之为“永嘉之乱”、“中原陆沉”、“神州陆沉”、“中原沦陷”等名称。这一时期,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是大汉民族的一场灾难,几近亡种灭族。
永嘉之乱以后,中原在异族的野蛮统治下,长期陷于战争,民生经济大受破坏,人口锐减。东晋建立时,中原地区已沦丧于胡人之手。中原汉族在冉闵的带领下绝地反击,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迁居南方的爱国将士每每以北伐中原、规复失土为己任。故东晋自始至终都有北伐之举,先后有祖逖、庾亮、殷浩、桓温、刘裕等人的多次行动。东晋与五胡的战争,五胡十六国之间的厮杀以及东晋士族战争使得这一时期战乱连连。直到刘裕统一东晋、举兵北伐,灭后秦、桓楚、西蜀、南燕等割据国家,建立南朝宋。以及北魏的建立和全盘汉化等华夏文明才得以复苏。
南朝宋:宋武帝刘裕原为东晋北府军的将领,在桓玄之乱后掌握朝廷。他为了获得声望来篡晋,发动了两次北伐,收复了山东、河南及关中地区(关中后被夏 (十六国)占领)。之后刘裕杀晋安帝,改立晋恭帝,并在两年后(420年)如同魏晋旧事篡位,国号宋 改元永初,东晋亡。
南朝齐:齐是四个朝代中存在时间最短的,仅有24年。萧衍篡位,国号大梁,史称梁武帝,南朝齐亡
南朝梁:梁武帝为兰陵萧氏的旁支,为人节俭,勤政爱民,使得梁朝前期开创盛事,国力胜过外族统治的北魏。陈霸先于557年篡位,建国号为大陈 改元永定,史称陈武帝,南朝梁亡。
南朝陈:公元557年,陈霸先废梁敬帝,自立为帝,建立陈,是为陈武帝。武帝死后其侄陈蒨继位,即陈文帝。此时盘据两湖的王琳叛变,联合北齐、北周大军东征建康。陈文帝先是击溃王琳北齐联军,继而封锁巴丘,阻止北周顺江东进。至此国势方定 。在位时期,他励精图治,复苏江南经济,使南朝陈国势强盛。588年,隋文帝任杨广为主将,发动南征南北朝结束。
北魏:十六国时期由拓跋鲜卑所建,前身为代国。前秦于淝水之战崩溃后,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举兵复国,都盛乐,国号魏,史称北魏。太武帝时期励精图治,国力大盛,并屡次攻掠南朝宋。在解除北方柔然的威胁后展开统一华北战争。在439年攻灭北凉,使北方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的局面,与南朝宋对峙。北方、南方至此正式进入“南北朝时期”。孝文帝时期扩建首都平城为汉城之后南迁洛阳。并实行三长制,颁布均田制,迁都洛阳,后在三年间展开汉化运动,例如全用汉官官制、禁胡服胡语胡字等、推广教育、改姓氏并同汉人世族通婚、禁止归葬及度量衡采汉制,并进行全盘汉化。最终使得北魏进入顶峰,并暂时缓解了社会矛盾。由于鲜卑保守势力的缘故导致北魏于534年分裂成东魏及西魏后灭亡。
东魏534年建立,西魏535年建立。东魏及西魏表面上由拓跋氏后裔所继承,实际上分别由高熲及宇文泰控制,所以在数年后分别篡夺,形成北周与北齐的对峙。高欢所控制的东魏,是由鲜卑化的六镇流民及河北世族所组成,高欢本身也是胡化汉人,导致东魏与北齐的鲜卑化使得所在国国民再次进入黑暗时期。
西魏:又宇文泰建立,在八柱国等将领协助下,有效地抵抗东魏的多次进攻,巩固西魏局势。556年宇文泰去世后,其侄宇文护专政。他于隔年废西魏恭帝,国号周,立宇文泰子宇文觉为北周孝闵帝,西魏亡。
北齐:北齐鲜卑化汉族朝廷,继承东魏版图,于550年由齐文宣帝建国。齐文宣帝先后击败库莫奚、契丹、柔然、山胡(属匈奴族)等族,并攻下南朝梁的淮南地区。前期实行均田制,使得北齐崛起。但是后来由于持续鲜卑化和对汉族的打压导致北齐没落并被南朝陈攻下淮南,并在577年亡于北周。
北周:北周继承西魏版图,于556年由周孝闵帝立国,但朝政由堂兄宇文护掌握。宇文护于560年毒死周明帝改立宇文邕,即周武帝。周武帝采韬晦之计,在十二年后成功杀死宇文护,亲掌朝政。周武帝为人英明雄伟,在他任内推动多方面的改革,使北周国力更盛。之后宇文泰开始推行汉化改革,北周国力不断增强。581年汉族杨坚代周为帝,即隋文帝,改国号大隋,全歼宇文家族,北周亡。
隋朝:587年隋文帝废西梁后主萧琮,西梁亡。588年隋文帝发动灭陈之战,以杨广为主将,同贺若弼和韩擒虎等名将发兵攻陈。隔年隋军攻陷建康,南朝陈亡,中国再度统一。之后隋文帝进行全盘汉化复兴和去鲜卑化改革。至此「南北朝时代」结束,中国进入第二次顶峰。
唐朝:
李渊起兵攻占长安,并在618年称帝,建立唐朝。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前期政治比较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封建经济得到新的发展。
唐朝是一个强盛的多民族封建王朝,各民族间的联系加强,同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也空前频繁。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唐朝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导致了农民战争爆发,唐朝迅速瓦解。并进入五代十国的混乱时代。
后梁: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并导致国家分裂,这是五代十国的开始。
后唐:公元923年,盘踞太原的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后唐建国。
后晋:石敬瑭引契丹军攻灭后唐,后晋建立。
辽朝:契晋关系恶化,契丹军南下灭后晋,建立辽朝。
后汉:刘知远在太原建立后汉,驱除辽朝,收复中原。
后周:郭威篡后汉建后周,后周世宗柴荣苦心经营,使后周隐隐有一统天下的希望,但柴荣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时不幸病亡。后周随后被赵匡胤所篡,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北宋:北宋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封建经济得到继续发展。北宋中期,出现了财政困难等危机,为了克服统治危机,王安石实行了变法。北宋末,政治腐朽,防备空虚,金兵南下,结束了北宋的统治。
金朝:女真族原为辽朝藩属。天庆四年(1114年),金太祖完颜旻统一女真诸部后起兵反抗辽朝。于翌年在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区)建都立国,国号“大金”,建元“收国”。并于1125年灭辽朝,两年后再灭北宋,将宋徽宗与宋钦宗俘虏至五国城。
南宋:1127年,南宋的统治开始。南宋时期是北宋灭亡后由宋室皇族在江南建立的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的朝代。历经九位帝王,一百五十二年。
元朝:作为华夏民族主体的汉族建立的南宋政权由于与同时期存在的女真族,党项族,白族等外族建立的政权对抗由于自身腐败和重文轻武等因素渐渐没落,后期由于蒙古帝国兴起随着蒙古帝国的三次北伐和50多年的宋蒙战争,南宋被庞大的蒙古帝国吞并。随后忽必烈汉化改革后元帝国建立,使得东西方第一次有了直接接触,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做到了不可泯灭的作用,但是由于残暴的统治、民族社会矛盾尖锐、国家的腐败导致了元朝建立不到100年便土崩瓦解。1368年朱元璋称帝,明朝成立。其中蒙古族一支被同化,并入了中华民族。
明朝: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明朝前期,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为了加强军事防御力量,明政府营建并迁都北京。为巩固北部边防,明政府修筑了北边的长城。为了进一步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政府派遣郑和出使西洋,天朝国威远播海外,万国来朝。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南一些地方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明朝后期,封建专制统治非常腐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终于爆发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明朝的统治被推翻。
南明:南明是明朝覆亡后,由明宗室建立的政权,公元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北京,明思宗朱由检在煤山自缢。清军入关,明朝宗室先后在南方抵抗清军。包括弘光政权、隆武政权、鲁王监国、绍武政权及永历政权,前后共历39年。1661年(永历十五年),吴三桂率清军入缅,索求永历帝,十二月缅甸国王将永历帝交于清军,次年四月永历帝与其子等被吴三桂处死于昆明。此后郑氏政权继续奉永历为正朔。1683年,延平郡王郑克塽降清,清军占领台湾,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殉国,标志着南明的覆灭。
清朝: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于1636年称帝,并改金为大清。清朝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除设立内阁、六部外,增设了军机处;为了从思想上控制人民,清政府一再兴起文字狱,压制知识分子的反清思想,以及八旗制度为主的奴化政策,抑制明末的资本萌芽,摧毁古籍,闭关锁国,这使得中华文明有史以来第一次落后与世界文明。
明朝灭亡之后,满清进行了毁天灭地的大屠杀,礼崩乐坏、剃发易服。华夏核心文化毁于一旦,儒家思想也被篡改、心学、气学、关学等被废黜,儒家精神消失殆尽。并篡改中国历史,东亚文化圈也随之崩溃瓦解,朝鲜、日本等国也只是名义上认可中国,而暗地里却小中华思想抬头,自称华夏。中国文化影响力从永乐年间的遍及东亚、东南亚、南亚、东北亚、西亚沿海、非洲东岸等2400多平方公里缩小到了中国、朝鲜、越南、日本、琉球五个国家。
南京条约之后中国国力一落千丈和上百的不平等条约的随之签订,中华文明随之闻名世界的千秋帝国成为了被列强百般凌辱的东亚病夫,并失去远东地区。地位的极大变化,极大的打击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逆向种族主义也随之出现。 中华民国: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推翻了腐朽的清朝。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接着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既有伟大的历史功绩,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但是革命的胜利却落到了袁世凯的手中导致古中国再度军阀混战,国家分裂,民族危难,帝制复辟等问题!
国民政府之后,逆向种族主义出现。传统文化成为了吃人的礼教和封建迷信,华夏文化仅剩下文字与语言等文化标志。到二战时期,中华民族更是到了亡种族的边缘。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同盟国无条件投降。这次战争虽然将中国推向了亡种族的边缘,但战争过程中民众的国家观念得到了增强,战争的胜利极大的提高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中华民族也随之发生惊天大逆转。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成为四大强国之一。。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军队以极大落后美国的情况之下取得了朝鲜战争的胜利并结束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传奇。之后随着抗法援越、藏南自卫反击战、中越战争、自卫反击苏联入侵、中印战争、第二次中越战争等胜利,虽然此时的中国依然处于衰弱时期,但是中国的地位与中华民族的荣誉却渐渐复苏。
在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复兴、工业化、中国风、国学热、儒学热、中医热、汉语热、汉学热、新民族主义、草根崛起、中国风、汉服运动的出现。华夏文明在进入全面复兴阶段的同时消失400多年的华夏核心文化也开始复兴。
㈣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水平决定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不同时期的规模或水平。是计算各种动态分析指标的基础,也可以是相对数水平和平均数水平。
(4)历史传承扩展阅读:
经济发展水平意义:是衡量经济发展状态、潜力的标志。包括:
(1)GDP/GNP总值、人均值和变化率:是衡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指标。据联合国和经济学的资料,当人均GDP/GNP值超过3000美元/年时,经济发展趋向稳定上升,即可持续发展。
(2)科技在GNP/GNP中的贡献率:是判别是否属于高投入、低产出的落后经济或生产发展方式。凡是科技贡献率越高的,经济越可持续发展,是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指标。
㈤ 阅读历史的故事,传承中华文化
抄袭了我自己的:http://..com/question/113490092.html
希望对你有用!举报没必要吧。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李清照少女填词》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王十朋苦学书法》
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终于,宝印叔叔的指点下,他终于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
《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车胤囊萤照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囊萤照读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从我们要给大家讲的这个有趣的故事,你一定会明白。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张三丰创太极》
张三丰,名全一,又名君实,号三丰,又号元元子,因不修边幅,又名张邋遢,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明朝英宗时被封为“通微显化真人”。关于他的传奇故事当时曾经广泛流传于民间,甚至把他看成了神仙。我们大家都知道太极拳吧?太极拳最大的特点就是柔中带刚!你知道张三丰到底怎么创造的太极拳吗?本片要说的,正是这个故事。
《诸葛亮喂鸡》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三国时期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果你看过《三国演义》,肯定不会忘记诸葛亮。至今,诸葛亮的智慧一直被后人所传颂,许多人甚至把他当作了智慧的化身。可是你知道吗,在诸葛亮的小时候,为了上学,发生过一些故事,好玩极了!
《玄奘苦学佛法》
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厉归真学画虎》
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徐霞客志在天下》
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华佗拜师学艺》
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沛国(今安徽亳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很有效的全身麻醉药,比西方的麻醉药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华佗对世界医学的贡献非常巨大。不要以为华佗一生下来就是神医,华佗小时候学医,经历了千辛万苦。
《皇甫谧浪子回头》
皇甫谧,魏、晋年间人,是西晋著名的学者和医学家。皇甫谧小的时候玩劣异常,被村子里的人称为小霸王,一次,他将同窗受气包家的枣树的树皮铲掉,使得枣树枯萎,全村人看到他,都不理他了,在婶婶的教育下,皇甫谧终于浪子回头,成为了一个有用的
㈥ 中国五千年历史为什么能传承下来
历代王朝以汉族建立的为多,即使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也尊奉中华文化。
自身的特性:兼收并蓄。
一贯的小农经济,所以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变化不多。
㈦ 传承历史文化内容
传承历史文化内容
包括我国文化发展历程
我国灿烂的文化遗产
㈧ 五千年的历史,我们传承了什么
我们生活在一个我们的历史是我们的包袱和累赘的时代。但是我坚信,中华民族是人类历史中的神话,永远不灭的灯塔
㈨ 历史传承与开拓创新的关系
历史传承与开拓创新是不冲突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历史传承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前人先进的理念与经验,少走弯路。在对历史传承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因为前人那样做的就只知道埋头学做,而因留些时间思考,前人为何这样做,是否可以有更好的方式,这样我们才能够有创新,找到更为便捷的途径解决问题,提高发展的速度。
㈩ 什么叫历史文化传承
历史文化传承就是继承先进的历史文化,推陈出新,不断发展自己的文化,使之不仅是得到继承,还能继续得到发展,丰富。
历史文化传承问题不是一件机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情,历史文化传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就像大白菜在泡菜坛的环境中变成泡菜。历史文化传承在于一代人与另一代人间的言传身教,在于总体文化环境泡菜坛般的“熏陶”作用。
(10)历史传承扩展阅读
弘扬传统文化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认识片面,囫囵吞枣。不注重当代转化,而是把传统文化中一些不适应现代生活和现代价值的方面加以宣扬。古人的认知有其时空限定,把特殊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经验不加分析地应用于当下生活,不啻削足适履。
二是道听途说,附会夸大。这往往导致对传统理解的庸俗化。有些地方为了发展旅游,把一些并无历史依据的噱头随意引申、任意渲染,甚至故意编造、有意混淆,以夸大宣传,赚人眼球。缺乏人文底蕴的生拉硬拽,往往生造出许多内涵粗劣的假古董,形似却无神,文脉不通。
三是迷信盲信,走火入魔。传统文化中遗留了相当多的神秘成分,一些人缺乏科学、清醒的认知,对这些内容不加分辨,热衷于把封建迷信活动当成优良传统加以弘扬,致使算命风水、奇门遁甲、神术神功等内容粉墨登场。
四是缺少融合,走入极端。现代人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知识都已经过现代“重写”,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都深深地和“现代”缠绕在一起。缺乏融合、形单影只的“读经”注定难以产生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