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变迁
⑴ 北京历史的变迁
建于1420年的天坛是北京最为著名的古迹之一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自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南京、中都、大都、京师、顺天府、北平、北京等等。
古代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于北京及附近地区,称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区的琉璃河镇,遗址尚存。又封尧之后人(一说黄帝后人)于蓟,在今北京西南。后燕国灭蓟国,迁都于蓟,统称为燕都或燕京。
秦代设北京为蓟县,为广阳郡郡治。
汉高祖五年,本市被划入燕国辖地。元凤元年复为广阳郡蓟县,属幽州。本始元年因有帝亲分封于此,故更为广阳国首府。
东汉光武改制时,置幽州刺史部于蓟县。永元八年复为广阳郡驻所。
西晋时,朝廷改广阳郡为燕国,而幽州迁至范阳。十六国后赵时,幽州驻所迁回蓟县,燕国改设为燕郡,历经前燕、前秦、前燕、后燕和北魏的统治而不变。
隋开皇三年废除燕郡。但很快在大业三年,隋朝改幽州为涿郡。
五代初期,军阀刘仁恭在这里建立地方政权,称燕王,后被后唐消灭。北宋初年宋太宗在高梁河(今北京市海淀区)与辽战斗,北宋大败,对燕云十六州从此望眼欲穿;辽于会同元年(938年)起在北京地区建立了陪都(以此为起点计算北京建都史,至2009年,则为1071年),号南京幽都府,开泰元年改号析津府。
贞元元年(1153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正式建都于北京(以此为起点计算北京建都史,至2009年,则为856年),称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此后元朝和清朝的都城均建立于此,明朝在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为了便于防守蒙古军,将都城迁至北京。从那之后,北京成为了明朝的新都城。
成吉思汗麾下大将木华黎于1215年攻下北京,遂设置燕京路大兴府。元世祖至元元年改称中都路大兴府。至元九年,中都大兴府正式改名为大都路(突厥语:Khanbalik,意为“汗城”,音译为汗八里、甘巴力克)。据马可波罗游记叙述:元人笃信佛,象为佛教祥兽,当时大都常有象只漫步。
明朝初年,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大都路于洪武元年八月改称为北平府,同年十月应军事需要划归山东行省。洪武二年三月,改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驻地。燕王朱棣经靖难之变后夺得皇位后,于永乐元年改北平为北京,是为“行在”(天子行銮驻跸的所在,就称“行在”)且常驻于此,现在的北京也从此得名。朱棣定都北京后,禁止象只再行走于北京。北京城秩序井然,繁荣安乐。永乐十九年正月,明朝中央政府正式迁都北京,以顺天府北京为京师,应天府则作为留都称南京,明仁宗、英宗的部分时期,北京还曾一度降为行在,京师复为南京应天府。
清兵入关后即进驻北京,亦称北京为京师顺天府,属直隶省。清政府在北京实行旗民分居政策,即八旗居住内城,汉人和回民居住外城。清代的北京卫生问题奇差,皇宫里,太监如蚁阵。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征》说:“街衢凸凹,尘风泥雨,牛溲马勃,嚣浊蒸郁,秽区也。”
近代
晚清时期(1860年-1912年)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以后,外国使节和传教士得到特许进北京,在城内各处兴建教堂,使馆则集中在东交民巷。
中华民国初年(1912年-1928年)
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同年3月迁都北京,直至民国十七年中国国民党北伐军攻占北京,张作霖败回东北,北洋政府垮台。
民国伊始,北京的地方体制仍依清制,称顺天府。直至民国三年,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直辖于北洋政府。这一时期,北京新建了有轨电车系统,和一批现代的文化教育机构,如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协和医学院等。
国军北伐至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1928年-1949年)
1928年北伐战争后,中国的首都迁到南京,撤销原京兆地方,北京改名为北平特别市。1930年6月,北平降格为河北省省辖市,同年12月复升为院辖市。这一时期,北京尽管不具首都的地位,但在教育方面仍有关键的优势,被国际人士称为“中国的波士顿”。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被日本占领。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此成立,且将北平改名为北京。1945年8月21日,日本宣布投降,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接收北京,并重新更名为北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49年—)
1949年1月31日,傅作义将军与中国共产党达成和平协议,率领25万国民党军队反正,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市,实现对北京的解放。同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北平更名为北京。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
⑵ 关于历史变迁的成语
时过境迁?
沧海桑田?
日新月异?
今非昔比?
想要哪方面得呀?用在什么情况下?
⑶ 写历史变迁的诗
1、唐·崔颢《登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唐·孟浩然《登鹿门山怀古》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沙禽近方识,浦树遥莫辨。 渐至鹿门山,山明翠微浅。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 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金涧饵芝术,石床卧苔藓。 纷吾感耆旧,结揽事攀践。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 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
3、唐·崔涂《过洛阳故城》
三十世皇都,萧条是霸图。片墙看破尽,遗迹渐应无。野径通荒苑,高槐映远衢。独吟人不问,清冷自呜呜。
4、北宋·司马光《过洛阳故城》
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滉漾素波明。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烟愁雨啸奈华生,宫阙簪椐旧帝城。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5、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⑷ 历史朝代变迁
经历了夏、商、西周、东周、秦、西楚、西汉、新莽、玄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明、清。
一、朝代列表
1、
4、隋朝
隋朝(581年—618年或61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朝代。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杨坚,北周覆亡。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公元589年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公元605年,隋炀帝即位后,令宇文恺营建东京,同年下诏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隋文帝在位年间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清明,开创了开皇之治繁荣局面。
隋炀帝在位时期修建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但因过度消耗国力,引发隋末民变和贵族叛变。公元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发动兵变,杀死隋炀帝。
隋恭帝杨侑禅让李渊,建立唐朝。公元619年,王世充拥立的皇泰主杨侗也被废,隋朝覆灭,国祚38年。
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领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政治初创三省六部制,完善于唐朝,巩固中央集权,正式推行科举制,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现象、
另外建立政事堂议事制、监察制、考绩制,这些都强化了政府机制,根据南北朝的经验而改革政治,兴建了隋唐大运河以及驰道改善水陆交通线。
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完善府兵制,经济上一方面实行均田制并改定赋役,减轻农民生产压力,另一方面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清查户口措施,以增加财政收入。
外交方面,隋朝盛世也使得当时周边国家和境内的少数民族如高昌、倭国、高句丽、新罗、百济与臣服的东突厥等国皆深受隋朝文化与典章制度的影响,外交以日本的遣隋使最为著名。
5、唐朝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于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继位后开创了贞观之治。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
690年,武则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阳,史称武周,开创了“上承贞观,下启开元”的治世局面,为盛唐的出现奠定了基础。705年,神龙革命之后,唐中宗恢复唐朝国号。
唐玄宗即位后开创了万邦来朝的开元盛世。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
中后期经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国势渐振。878年,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期疆域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是中国自秦以来第一个未修建据胡长城的大一统王朝。
唐朝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天子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又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并让日本、南诏、新罗、渤海国等藩属国学习自身的文化与制度。
唐朝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在诗、书、画、乐等方面涌现出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音乐家李龟年等。唐朝接纳各国交流学习,形成开放多元的文化。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以后海外华人多自称为唐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历史朝代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夏朝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秦朝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西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隋朝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唐朝
⑸ 古雪岩的历史变迁
它由天然洞穴和人工建筑构成,怪石嶙峋,洞府天成,绿树成荫,曲径通幽。置身岩洞府内,山风习习,似古雪岩(4张)雪冷然,故世称“古雪岩”。另有一说,是大雄宝殿洞东北侧之洞穴石墙上,尽是似雪表层而故名。据波美乡《增修黄氏宗谱》列传的记载,早在元至正间(1341-1368)黄氏六传裔孙、官任广西提点黄晦翁,曾避乱古雪岩并逝于斯,遂可遥知元代之前该岩已存在。再据光绪甲申《潮阳县志》山川的记载,明代进士、官拜浙江提学之潮阳人林大春(别号井丹)少年时期,也曾至岩游玩。明代乡贤、出任长汀县令黄用直作《古雪岩记》。
该岩倚山俯视石,天造地设。坐西南向东北,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是一座三进三天井,两侧厢房有四周通廊的古式梵宇。
古时岩中钟鼓相闻,梵呗悠扬,香火甚旺。但在历史长河中,几经沧桑,遭火烧兵燹之祸。明弘治戊午(1498)科举人黄用直主持重修。清末围歼山贼,抗日时期围歼日寇,解放后的土改事件都使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迨至“文革”时期,在极左思潮冲击下,宅更为遭殃,被夷为平地,文物损失惨重。
经过多年来的修建,如今殿宇辉煌,亭阁挺秀,莳花遍地,寺道广阔,佛像庄严,五百罗汉(各高30余公分,泥塑)形态各异,风格奇特。还将着手筹建玉佛殿、佛教艺术馆。相信古雪岩未来会更美好,法炬长明,智灯相续。
【见证历史变迁】
古雪岩上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元朝异族军队入侵时,波美乡人避难在岩洞里,不少人活活饿死,留下民族苦难的血泪。而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的人民围攻盘踞虎山哨所日寇,留下一曲抵抗外侮的英雄凯歌,因而登斯岩,胜似上一堂爱国主义的教育课。
改革开放以来,由波美乡乡民倡议,聘请释光旭大师住持岩寺,重葺梵宇,塑诸佛罗汉金身,配套建僧舍斋堂,扩建藏经楼。又将陈大羽教授题镌的“超凡入圣,古岩飞雪”、清代举人黄莲峰题镌的“念佛”、书画家王兰若篆书的“别有洞天”、名僧释茗山的“古岩飞雪”等等摩崖石刻朱丹一新。
如今,寺院占地约1.4万平方米,寺后青嶂叠翠、怪石嶙峋,堪称天然奇石公园。每逢节假日,汕头市区以及周边的游客礼佛旅游者众。倘逢僧人做功课,但闻钟鼓梵音,回荡幽谷,顿觉心怡神爽,乐而忘归。
⑹ 关于历史朝代的变迁
嗯,通俗一点的说法阿
最早的朝代是夏朝,因为最后一位君王桀残暴,导致商汤起兵推翻了他的政权,也就是夏朝,而商汤就是第二个朝代,商朝的开国君王,当时他身边最著名的人物是伊尹。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是纣,纣王残暴,导致民怨沸腾,西歧崛起,起兵伐纣,(其实这段看过封神榜的都清楚),西歧地领导者就是著名的文王姬昌,和后来的武王姬发,也就是后来周朝的周文王和周武王,他们建立了周朝,当时的功臣首当其冲的就是姜太公姜子牙。周朝后期就是春秋战国,大小国并存,一个个说太麻烦了,请恕我跳到秦朝,话说秦朝出了个赢政并吞六国,当时人才备出,当时期秦有白起,李斯,蒙鹜,吕不韦,张仪等等等等人才全在,用连纵之计(合纵连横)等等(三十六计)及强大的武力,吞并了六国,统一了中国。不过由于秦始皇命万人修长城,挖渠道,总之劳民伤财,民怨沸腾,加上秦朝后期,秦二世胡亥,听信赵高谗言,指鹿为马,更是无道,于是有陈胜吴广起义,我国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不过没成功,后有楚霸王项羽,刘邦,刘邦文有萧何,武有韩信,推翻秦朝打败项羽,建立了汉王朝。汉朝后期是个乱世,就是著民的三国了,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周瑜都在这时,太乱所以也不说了,见谅下,写这么多我也受不了,我不介意你到时找我细说,这边我就只说大的朝代了。然后进入南北朝时期,后进入隋朝,隋朝地第二个皇帝,隋文帝杨广荒淫无道,有李渊携子李世民,推翻了隋朝建立了唐朝,说道唐朝是历史上最繁盛的朝代之一了,人才无数,当时的唐太宗李世民,推翻隋朝时有武有程咬金,秦琼,罗城等等,文有房玄龄,长孙无忌等等,贞观之治时除了这些人外,还有魏征,尉迟敬德等等,多少人才啊!!
唐朝后期,由于安史之乱,衰败已经无法挽回,导致灭亡,分成了五个小国,然后五个小国中有个后周,后周里有个将军,叫赵匡胤,被黄袍加身当上了皇帝,建立了宋朝,功臣有赵普等,,宋朝时常受到外族的骚扰,契丹阿,匈奴阿,到宋朝后期时,无法和日渐强大的匈奴对抗,拜于匈奴首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入关(就是进入中原)由其子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元朝后期,被推翻并不仅仅是衰败的原因,还有当时的汉人不满于被番人统治,及地位低下而起兵反抗这个原因,当时起义军非常之多,有徐福,陈友谅,张士诚等等,最后成功的只有朱元璋。朱元璋文有刘基,武有徐达,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明朝后期,朝廷腐败,被关外番人打败建立了清朝,明朝后期腐败时,起义军有李自成,太平天国,清军,领头的是努尔哈赤,也就是后来的清太祖
清朝后期,慈禧时期,腐败的不行,被国外觊觎中国的宝贵财产与领土,发动侵略,烧杀抢掠,无恶不为,所以中国丧权辱国
不说了,我头都昏了,以上
⑺ 广州城址历史变迁
公元前214年,秦朝分军五路统一岭南后,在岭南地区设置了南海、象、桂林3郡,原秦军统帅大将任嚣就任南海尉,他在南海郡治番禺(非现今番禺区)筑城,世称任嚣城,这便是广州建城之始了。其时,任嚣城规模很小,其位置在今中山四路北面旧仓巷以西一带的高地,约是今文德路、北京路向北延伸线、省财厅一带。当时珠江江岸在今西湖路一带,任嚣依山傍水筑城,亦有防御外敌作用。
公元前208年任嚣过世,随其出征的秦将赵佗继任其位。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4年,赵佗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建南越国。执政后,赵佗将任嚣城扩大为周长十里的大城,俗称“赵佗城”。今北京路基本处于“赵佗城”中心轴线位置,位于北京路北段的南越王宫博物馆就是依“赵佗城”的遗址为基础而建成的。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在南越国原有属地上设置九个郡,直接归属汉朝,自此,岭南地区正式纳入汉朝郡县版图。
东汉末期,岭南已属吴国。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交州刺史步骘把交州郡治迁到番禺,进而控制了岭南形势。步骘重修番禺旧城,并扩大赵佗城,后世称之为步骘城,其南门在番、禺二山之间,中间为南下海边大道,即今北京路到西湖路段。为了加强对岭南的行政管理,吴黄武五年(226年),交州分为交州与广州,广州之名由此开始,番禺也成了广州的郡治。
至唐代时,《唐大和上东征传》记广州“州城三重”,唐代三城一为以今北京路为中心的主城,另一为甘溪故道(今仓边路)以东的南越城东部残垒,第三座城可能是“蕃坊”。蕃坊范围在今光塔路怀圣寺一带。这三城均未超出今越秀区范围,仍以今北京路为中心。
唐代天祐末年(907年),岭南的最高权力者清海军节度使刘隐,下令凿平番山、禺山扩城,拓展了城区商业中心。刘隐逝世后,其弟刘岩在岭南建立政权,史称“南汉”,把广州改名兴王府,为南汉国首府,并作了规模空前的都城建设。
当时广州城分内城与郭城,内城包括宫城与皇城。宫城位于今中山四路以北的“南越国宫署遗址”文物保护区一带,乃皇族居住区及皇帝处理政事的地方。宫城之南是皇城,大约在今中山路以南、西湖路以北,并以北京路为中轴线,高级官衙即设于此。
皇城以南是郭城,范围大约是今西湖路以南、文明路至大南路以北的北京路区域,商铺布列于左右(称“左街”、“右街”),乃商业繁华区,今大南路一线为当时珠江的河岸。南汉兴王府的西城内外有皇家园林及私家园林。东城即赵佗城东部一带,乃官僚贵族的居住区。
宋朝时期,兴王府复名广州。在广州的城建史上,宋代是一个辉煌时期,表现在建三城及雁翅城(均在今越秀区范围内)等。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朝廷批准广州修筑高级官衙所在地的子城,范围大约包括今吉祥路至仓边路(东西向)、中山路至越华路(南北向)一带,仍以今北京路为中轴线。
熙宁元年(1068年),朝廷拨巨资修广州东城,东城位置由子城之东至今德政路稍西的范围。熙宁四年(1071年),又开始兴建广州西城。西城比子城、东城的总和还大,工程进行了十个月,终于落成。范围约包括今吉祥路以西、东至人民路、北至百灵路、南至大德路一带。嘉定三年(1210年),又新筑东西雁翅城,即从东、西两城的南城墙向江边延伸,以保护南临珠江的新城区。
明代广州的城垣有了很大变化,这就是三城合一。大约在明洪武十年(1377年)前后,除了拆去中城与东、西城之间的城墙外,还扩大了城区范围,向北跨到越秀山之上,向东亦有所扩展。到嘉靖四十四至四十五年(1565-1566),又在城南加筑外城。
晚明时人称明初筑的为“老城”或“旧城”,嘉靖年间筑的为“新城”。老城南界为今大德路、大南路、文明路,新城南界为今一德路、泰康路、万福路。新、老城的东界为今越秀路,西界为今人民路。明代的城墙至清代仍然未变。但明末珠江北岸已南移数十米,故清初顺治年间,官府增修东西两翼城墙,直至珠江边。此后广州城墙只有修缮,未有扩展。
从历代广州古城范围的变迁,可知两千多年间广州城区中心的位置变化不大,均基本在今越秀区范围之内,一直以来北京路都处于广州城市的中轴位置。
(7)历史变迁扩展阅读
广州古城内的十座历史建筑
1、镇海楼
1380年,广州城扩建,于城北越秀山上修筑五层高楼的红色墙体,因当时珠江河道宽广似海而得名镇海楼。近千年来,为广州城制高点。
2、中山纪念堂
建于1929年,广州旧中轴线上的八角形宫殿式建筑。纪念堂院子的北门有广州有记载的最古老的木棉树,树龄349年。
3、光孝寺
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光孝寺最早为南越王赵建德之故宅,三国时期,吴国虞翻后人舍宅为寺。
寺中存留各朝代古迹甚多,有大菩提树一棵,是中国最早有记载的移植的菩提树。传说六祖惠能于此树下,见僧人辩论:风动耶?幡动耶?以一句“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语惊四座。
4、六榕花塔
梁大同三年,沙门昙裕法师从扶南请得佛陀舍利,于宝庄严寺大殿前修建舍利塔。
六榕寺塔高57米,八角九级,里面十七层,沿梯级登至塔顶,可俯瞰全市景色。塔的外形华丽壮观,檐角都悬挂吊钟,整个塔好像是花朵叠成的一根花柱,又名花塔。
5、光孝堂
光孝堂,建于1920年代,广州最大的基督教堂之一。外观是中西结合的宗教造型,整个教堂最具特色就是2楼硕大的彩色玻璃窗。上午的阳光直射过来,透射在教堂内部的光线绚丽无比。
6、怀圣光塔
贞观元年,阿拉伯人远赴重洋,到达东土大唐,于广州修筑伊斯兰怀圣寺及邦克塔。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第一个港口,珠江边数十米高的光塔一直都是外国商船的指路明灯。
沧海桑田,如今珠江水岸已南退数里,珠江浅海湾也冲击出了三角洲,或新或旧的现代建筑密密麻麻地拔地而起,独剩千年光塔遗世独立于楼群之中。
7、岭南第一楼
位于惠福西路五仙观内,是广州市现存为数不多的保持着木结构形式的较为完整的明代城楼式建筑。
岭南第一楼又叫禁钟楼,二楼正中悬挂一口明代青铜大钟,此钟是作为遇火警非常事故时召救之用,无事禁止撞击,因名“禁钟”。
8、圣心石室大教堂
1856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将两广总督行署夷为平地。之后历时二十多年,于这一旧址上修建了这一石结构的哥特式天主教堂。在每年的平安夜晚上,教堂迎来每年一度的亮灯,向世人展现这座十九世纪建筑的全部光辉。
9、鲁迅纪念馆
建于1920年代的黄色钟楼式建筑。原来是国立中山大学钟楼,鲁迅任教期间曾居住于此,是中山大学校徽的原型建筑。同时也是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现今是广州鲁迅纪念馆。
10、爱群大厦
1937年落成于沿江西路,高64米,共18层。被当时新闻界誉为“开广州高层建筑之新纪元”,作为“广州第一高楼”的地位保持了整整30年。是沿江西路作为广州“外滩”的历史见证。
⑻ 南京历史的变迁(短一点)
孙中山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过南京: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
历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祸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过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灾,但亦屡屡从瓦砾荒烟中重整繁华。且在中原被异族所占领,汉民族即将遭受灭顶之灾时,通常汉民族都会选择南京休养生息,立志北伐,恢复华夏。大明、民国二次北伐成功;东晋、萧梁、刘宋三番北伐功败垂成。南宋初立,群臣皆议以建康为都以显匡复中原之图,惜宋高宗无意北伐而定行在于杭州,但迫于舆论仍定金陵为行都。即使太平天国以南京为都,亦以驱除异族统治为动员基础和合法性之一。所以南京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故朱偰先生在比较了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后,言“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南京一带在100万年至12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活动 ,35至60多万年前就有猿人在南京地域生活,汤山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南京猿人化石,是截至2010年已发现最早的南京的人类生活遗迹。约7000-8000年前,出现了以北阴阳营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原始村落。在市中心的鼓楼岗北阴阳营、江宁区陶吴乡咎庙等地,发现200多处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出土大量的陶器和石、骨制成的生活用具。3000年前,相当于中原的商周之际,秦淮河流域出现了密集的原始聚落,被称为湖熟文化。春秋战国时,在这些聚落的基础上形成了南京地区最早的城邑。
3100年前,南京是西周周章的封地。周灵王元年(公元前571年),楚国在今六合区已设有棠邑,置棠邑大夫,是南京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地方建置,也是南京建城的开始,距今已有2585年。 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在今朝天宫一带筑冶城,开办冶铸铜器的手工业作坊。周元王四年,越国灭吴后,范蠡在今中华门外的长干里筑越城。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于石头城筑金陵邑,金陵之名源于此。
公元229年,吴大帝孙权在此建都,改秣陵为建业(282年改建邺)。此后,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均相继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今南京图书馆保留有六朝建康城遗址。六朝时期的建康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达百万,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经济发达,文化繁盛,在江南保存了华夏文化之正朔。六朝南京城和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以建康为代表的南朝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故而南京在“四大古都”中具有鲜明的特色。
隋唐两代,南京受到北方刻意贬抑,但地理上的优势使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强大。政区建制在唐代有130年降为润州属县,李白、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大诗人都在这里生活、游览过。
唐亡后,南唐定都金陵,并扩建城邑。北方中国战火不断,而自杨吴始,70多年境内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秦淮河两岸集市兴隆,商贾云集。经济繁荣伴随着文化的发达,诗词、书画都开一代之风。
宋元时期的金陵依然保持南唐的城市规模,作为东南地区的经济重镇而闻名。著名的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3次以宰相之位担任江宁知府,并定居、终老在这里。1129年,宋高宗赵构改江宁府为建康府,作为行都,为江南东路首府。绍兴八年定建康为留都。南宋名将岳飞曾在南郊的牛首山一带大败金兵,并有抗金故垒遗存。
元代时改为集庆路,城内设有东、西织染局,组织丝织品大量生产,专业工匠有6000多户,南京云锦也成为元代皇家御用品,逐渐成为江南地区纺织业中心。
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改为应天府。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应天为京师,南京成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迎来历史上的第二次高峰。明初京师总人口约70万人,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修造历时达27年的南京明城墙,是世界上第一大城垣。鸡笼山麓的国子监学生多达近万人,还有日本、朝鲜等国的留学生在此学习。
1402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建文帝帝位,19年后迁都北平,将南京改为留都,设南京六部等机构。明代中叶,南京城人口达120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首都。终明一朝,南京一直是南方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645年满清入关,攻陷南京后遂即废除国都地位,改应天府为江宁府,成为江南省省府。南京成为统辖江苏(含上海)、安徽和江西三省军民政务的两江总督驻地。在经济方面南京具有相当的重要性,清廷在南京设立规模庞大的江宁织造府,生产供应皇家需求的丝织品。
1842年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于1842年在南京下关江面英国军舰“康华丽”号上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建立太平天国,改称天京,建都11年。
1911年12月29日,起义的17省代表在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1927年3月24日,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克南京。4月18日在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定南京为首都,同年置南京特别市。1930年改为院辖市(直辖市)。1927年至1937年的十年被称作“黄金十年”,期间南京进行大规模的首都建设,奠定了现代城市发展的良好基础。到1937年,南京的城市人口增加到100万以上,为中国六大城市之一。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为建国初全国13个直辖市之一。1952年9月与苏南、苏北行政区合并,成立江苏省;11月15日,南京改为省辖市。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南京由省辖市改为江苏省省会。1994年2月,中央明确南京的行政级别为副省级。[2]
旧称:冶城、越城、石头城、白下、江宁、丹阳、金陵、秣陵、建业、扬州、建邺、建康、秦淮、升州、蒋州、上元、集庆、应天、京师、南京、南都、天京、首都
别称:龙盘虎踞(龙蟠虎踞)、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博爱之都、开明之城、江南佳丽地、钟山风雨帝王城
建都朝代:东吴、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五代·杨吴(西都)、五代·南唐、南宋(行都)、明、南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
⑼ 中国历史变迁过程!
所谓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都是马科斯的理论,只适合欧洲西部的少数国家,不适合世界上其他国家。用这个理论来套中国的历史,无异削足适履。
我国不存在奴隶社会这一阶段。
中国历史变迁过程大致如下:
1,上古:
在蒙昧时期,那时候文明不发达,炎帝衰落,无法控制诸侯,诸侯互相侵伐,岁无宁日。后来,黄帝兴起,消灭以蚩尤为首的强暴诸侯,使得天下安宁,开始建设文明。黄帝发明了衣冠、历法、文字、度量衡等各种制度,所以被后人称为“文明初祖”。黄帝死后,他的孙子即位,文明得以继续。后来的尧舜禅让,改变了父子传承的制度。
2,三代:大禹传子,建立夏朝。夏朝、商朝、西周都是松散的联邦体系,统称三代。在古代,把这种体系称为“封建”。
3,春秋战国:封建制度接替,道德让位于智力。人民生活特别悲惨。但这也是中国思想大爆发的一个时期。(之前也许有,但没用留下任何记录)
4,秦。秦是关键的一个时期。之前是松散,之后是集权。天下任何地方,都是皇帝一个人的,都听皇帝的安排,而非想以前那样,天子把某个地方分给大臣,让大臣世袭管理。秦把人当作机器看待,毫无人性可言。
5,汉-陈。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但仁慈很多。汉朝开始,以孝道治理天下。当时没有文武官之分,丞相也可以带兵打仗,大将军也可以治理国家。
6,隋-宋。特点是文武官分治。唐朝由于武官嚣张而灭亡,宋朝由于限制武官而灭亡。
7,元。中国第一次亡国。作为第三等、第四等人,开始出现奴性。
8,明。恢复中华。中国科学技术文化经济迅速发展,称为世界的中心。对欧洲的文艺复兴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又由于引进了美洲的玉米、红薯等,即使饥荒,也不会大批饿死人。中国人口在明末达到了史无前例的2亿人。
9,清。中国第二次亡国。中华文明的大部分被摧毁。而欧洲则进入工业革命,统治了世界。
10,民国。民国虽然推翻了清国,但并没用恢复中华。一直到现在,中国还在落在欧洲美洲国家后面。
⑽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迁,有哪些
三次重大的历史迁徙。
第一次是秦始皇迁徙商人、罪犯到吴越
第二次是永嘉难度
第三次是南宋迁移到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