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题
❶ 中考历史材料题练习。求答案。
一。。神指教会
二。。1自由平等。2黑人奴隶制。3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三。。二战后科技在进步。2科技促进战争发展,破坏经济发展。3制止侵略,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正确使用科技
四。。1封建专制2自由平等,理性 3因为法国大革命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制度
❷ 中考历史感悟题
启示是指从历史中所总结出来的可供后人借鉴、少走弯路的认识。启示类主观题通常是通过“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认识”、“对策”等引导词来提问,要求学生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它一般出现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来检测考生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知水平、历史感悟能力。启示类主观题是历史学科中最能体现“以史为鉴”、“学以致用”原则的题型,它虽然所占分值不大,但是非常符合新课程理念、符合考试方向,很有生命力。
❸ 历届历史中考经典题
历史历届典型中考题
1、(安徽)“中国印 舞动的北京”把中国传统的印章和( )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蕴涵着浓浓的中国韵味,展现着汉字的独特魅力请你完成以下汉字字体的演变图
( )-金文-小篆-( )-楷书、草书、行书。
2、(四川 内江 )填空题 公元前138年( )奉命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
3、(四川 内江)秦始皇规定,以秦国圆形方孔的( )作为全国通行的货币。汉武帝时,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为( )。
4、(四川 内江)清雍正时,为军事上的需要,在宫中建立( ),协助皇帝处理军务。
5、(四川 宜宾)情境问答 。唐朝时,凡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在都城长安的曲江参加国宴,然后登临大雁塔,象征从此步步高升,并题名他壁留念,被称为“雁塔题名”。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新科进士及第”是我国古代哪一重要选官制度的内容?这一制度创建于我国哪一朝代?
⑵概述这一选官制度在唐朝时的积极影响。
6、(江苏 扬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作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摘自人教版历史教材(七下)第4课
材料二 唐代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摘自人教版历史教材(七下)第4课
请回答:
(1)为改变材料一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提到的“长策”是指什么?它对唐代的教育事业产生的什么影响?
7、(四川 宜宾)图说历史 按要求回答问题。
下图反映的是古代一条重要的商路路线。长期以来,这条商路被人们称为什么?简要说明其开通的重要意义。(2分)
8、(广东 汕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郑和与哥伦布航海情况对比表
郑和
哥伦布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航海次数
7次
4次
各次航海的船只
大小船只200多艘
最少3只,最多17只
每次航行人数
约2.7—2.8万人
最少90人,最多1500人
材料二 英国马嘎尔尼使团1793年来到中国时的日记记载:经过广州时了解到虽有
指南针,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在广州港一个口岸,每年海上遇难人数达l万至1.2万人。……(在定海时)惊奇地发现中国帆船很不结实。安得逊看了两个世纪以前的图画后发现:“帆船没有任何变化”。马嘎尔尼写道“他们毫不掩饰对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然而,他们从未模仿我们的造船工艺或航海技术。他们顽固地沿用他们祖先的方法。”
──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相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得照抄材料)
(2)根据材料二,指出马嘎尔尼使团对清朝当时航海状况的评价。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出现材料二所述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书法,甲骨文,隶书。
2、张骞
3、“半两”铜钱 五铢钱
4、军机处
5、(1)科举制度;隋朝。
(2)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6、(1)答:①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2)①“长策”指科举制度。②影响:a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b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试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7、(1)名称:“丝绸之路” 意义:沟通东西方的交通;有利于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等。(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答案同等给分)
8、(1)时间早,次数多,人数多,船队规模大。(如学生只是照抄材料一,酌情给分。)
(2)中国的航海技术停滞不前。(如学生仅从造船技术方面作答,酌情给分。)
(3)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缺乏创新精神。
❹ 中考历史主要考的内容有哪些 中考历史主要有哪些题型
选择主要题型有以下几类:
一.单项选择题
选择题是历史学科中考的基本题型之一,题干以文字形式或图表材料呈现,可以考查历史概念、历史事实、历史结论、阶段特征等各种内容,以及考查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归纳、比较、概括、辩证全面地认识和分析问题等各种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是一种设题灵活、客观性强、覆盖面很广的多功能题型。
1.概念型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主要依据基本历史概念来命题,此类题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备选项则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在题干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标志性用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的理解是”等。
2.材料型选择题
通过文字材料或图表材料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需要从材料中准确地获取有效信息,是课改以来中考试题中广受命题者青睐的题型。
3.分析评判型选择题
此题型加强对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不着眼于“是什么”,而着眼于“为什么”
(1)揭示本质选择:通过用材料创设新情境的形式,要求考生能够透过材料的表象,深入地揭示历史发展进程的本质。
(2)因果判断选择:分析历史事件中存在着的各种不同因素,根据题目指向要求找出与上述因素相对应的背景、原因、目的、结果。
(3)比较选择: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其形成的原因。
(4)程度选择: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处于次要地位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要”、“主要”、“根本”等表示程度的副词或形容词。
(5)逆向(否定)选择:要求选出与事实不符的选项。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不准确”、“错误”等词语,
4.组合型选择题
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知识,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也可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干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
❺ 中考历史题应该怎么答
我说一些听起来是废话
但是其实很管用的
一、了解总体知识结构,理清基本知识线索。
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建议同学们复习时以考试说明中的知识要点为主,以知识结构的形式解析教材的内容,按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把世界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前后相随,紧密联系,从而形成知识网络。这样,不仅可以梳理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而且能够揭示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达到发展思维能力的作用。
二、联系归纳知识重点,加深理解综合运用。
为了提高同学们准确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使个别分散的知识系统化,建议在复习中对知识进行横向、纵向比较,通过联系归纳,不仅可以促进对知识体系的全面认识,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透彻理解,并促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这也是提高复习效率,取得成绩的有效途径。
三、结合新课程评价思想,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近几年来,从中考命题的变化特点可以看出,中考改革正与新的评价观接轨,出现了开放性试题。试题开放性,是开卷考试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命题者、考生、阅卷者关注的焦点。张天慧认为同学们在面对开放性试题时,应该在充分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正确的、积极的、辨证的观点去客观地、历史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放性试题为考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和发散空间,体现了评价的促进发展功能。
四、端正学习态度,不要掉以轻心。
张天慧说,有些同学认为历史开卷考试,只要拿来书本就可以轻松过关,这种观点是极为错误的。历史学科的知识涉及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与各学科的内容联系广泛,本身就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再加上简答题的开放性、思维性和创新性,所以,同学们在复习重要加深认识,只有态度端正,才能获得成功。
❻ 如何做中考历史的选择题
选择题是历史试卷中的一种基本题型,是多个知识点的小型综合,体现“考基础、考能力”的导向。选择题一般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组成,题干以文字
(一段引文、贴近生活的情境描述等)或图表材料(实物图片、地图、漫画、表格等)的形式呈现,选择四个选项中最为合适的一项。选择题的常见类型有以下几
种。
1.表述型选择题
表述型选择题包括肯定型选择题和否定型选择题。肯定型选择题题干中常用“标志是”“内容是”“性质是”“特点是”“表现在”“反映出”等提示语。否定
型选择题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性词语,如“错误”“不正确”“没有”“不是”“不包括”“无
关的”“不属于”等。表述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及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典型例题】
1.(2015·山东泰安)下面有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墨子——“兼爱”“非攻”
B.韩非——“春秋无义战”
C.庄子——“无为而治”
D.孙武——“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的识记。从四个选项来看,只有B项搭配错误,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而“春秋无义战”是孟子的言论。
【答案】B
2.(2015·福建福州)法国大革命被认为是一场真正的政治大革命。这场革命爆发的标志是( )
A.攻占巴士底狱
B.处死路易十六
C.拿破仑发动政变
D.颁布《法典》
【解析】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掀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标志。
【答案】A
【解题技巧】
表述型选择题一般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通常的解题方法有:①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符合史实和历
史逻辑关系的选项。②排除法,通过排除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③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
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
【举一反三】
1.“互联网+”指的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即互联网对传统行业进行渗透、融合和颠覆,促使传统行业改造升级,催生新兴产业。“互联网+”最能反映的当前科技发展的特点是( )
A.科学技术不断转化为生产力
B.科学成果不断涌现
C.新技术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
D.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多个领域的革命
2.2015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2015年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连续12年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就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改革与调整,下面关于生产关系调整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了集体土地所有制
B农业合作化引导农民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
C人民公社化实现了全民所有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土地所有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答案】1.D 2.B
2.因果型选择题
因果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此类题的基本结构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
题干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等。另一种是题
干列出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历史结果,在题干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典型例题】
1.(2015·山东德州)汉代时“(江南)不忧冻饿,亦亡(无)千金之家”,至宋代则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北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和劳动力
B.大运河贯通南北
C.各民族之间的长期交往
D.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解析】题干中两则材料的对比反映出江南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在推动江南经济发展的众多因素中,“最主要原因”是北方人民南迁,带来了先进技术和劳动力。
【答案】A
2.(2015·江苏南京)一位史学家认为,美国独立战争原本不是一场民主运动,但它在结果上却是一场民主运动。这里的“结果”主要是指( )
A.确立了资产阶级政体
B.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C.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
D.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解析】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答案】A
【解题技巧】
因果型选择题在解题时需注意: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要分清客观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等。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解答此类题的基本方法有:①采
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举一反三】
1.2015年是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在万隆会议上,各国代表争相请周恩来签名(图1)。该情景出现的原因是( )
A.中国国力强大
B.与会各国赞成社会主义
C.周恩来“求同存异”方针得到广泛赞同
D.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史实与推论不相符的是( )
A.新航路开辟——开始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B.奴隶制的存废——激化美国南北方矛盾,导致内战爆发
C.俄国十月革命——建立起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苏俄新经济政策——促使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答案】1.C 2.D
3.比较型选择题
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题干中一般都有
“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目的标志性词语前有反映程度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
等。
【典型例题】
1.(2015·山东潍坊)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都是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二者的共同点是( )
A.推翻了旧的政权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废除了农奴制度
D.改变了社会性质
【解析】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点有: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答案】D
2.(2015·浙江宁波)17—18世纪,英美法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与英法相比,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独特性在于( )
A.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B.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国家独立
C.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D.颁布了具有法律性质的重要文件
【解析】此题考查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同点。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英法两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美国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国家独
立,走进资本主义社会。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英国颁布《权利法案》,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法国颁布《人权宣言》,建立起民主共和制政体;美国
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对照选项,答案选B。
【答案】B
【解题技巧】
比较型选择题要结合所学知识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同中找异,异中求同。这类选择题有一定的难度,注重于能力考查。解题
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熟知,其次对史实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最后对应选项,得出答案。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最常用的方法是排除法。有时比较的内容
较复杂,可使用选项对应法,用选项对应历史事件。
【举一反三】
1.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们采取的共同统治措施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在长安设立太学
C.抵御匈奴,巩固边防
D.统一度量衡
2.我国的经济特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最大的不同在于( )
A.经济政策不同 B.社会制度不同
C.主权归属不同D.外交政策不同
【答案】1.C 2.B
❼ 做中考历史题需主要哪些要点
事件原因和结果: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其它
以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为例:政治方面包括中英的政制不同、司法制度的差异;经济层面有工业和农业经济的不同、公行制度.贸易不平衡、鸦片贸易;社会因素如英国工商业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文化方面如中国中心主义与英国自由思想的分歧,个人责任与集体负责制的冲突;特殊事件包括林则徐销鸦片.林维喜事件。若能紧记这些重大事情,则对鸦片战争的背景有清析的概念了。总之,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其它等五方面的公式套在任何历史事件中,即可事半功倍。
因果关系应建立於史实和逻辑上
因先於果,果后於因,两者要合乎情理。从这一角度看,不应把历史事件孤立来看,如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导致割让阿尔萨斯、洛林,前者是因,后者是果;但此后法德关系恶化,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则割地是因,而大战是果了。因此,假如能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举一反三,则事件的因果关系了如指掌,而学习亦事半功倍了。
(7)事件的经过祗须记重大事件
如意大利的统一运动略知1820.1830和1848革命,加富尔的改革和外交,马志尼的思想及加里波的的贡献便可以了。因近年会考并不强调背诵史实,故你只须知道最重要的史实便行了。
近年考试强调分析
要求考生能够就历史学家对同一史事的不同观点作出评论。初学者往往被矛盾的史论迷惑,不知信那一学说;同时对历史解释的客观性产生怀疑。我的建议是:首先明白一种解释分析其长短处;但同时却抱着怀疑批判的精神,把它和相反的意见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
整理笔记
和其它科目一样,只要课前预习,把不明白的地方记下;上课留心听讲,不明之处,向老师请教;课后温习,整理笔记,把重点记熟;多读、多思考、多写、多做模拟试题(在法定时间内完成);考试前重温重点;考试时冷静选题和作答,能够做到上述各点,自可获得好成绩。更多知识点也可关注下北京新东方的中考系列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