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地貌
❶ 地形地貌
一、地貌基本特征
三江平原北界为黑龙江,西、南、东三面被小兴安岭、那丹哈达岭及完达山所环抱。本区地势低平,沼泽湿地发育,地形标高,西南部佳木斯一带海拔80m,平原中部海拔50~60m,东北端的抚远县黑瞎子岛(抚远三角洲)最低处海拔34m,地面坡度在1/1万左右。平原中有零星残山、残丘矗立其中。
总观三江平原一般可见3级阶梯状地面,Ⅰ、Ⅱ级阶地组成低平原,海拔50~60m,台地海拔100m左右。黑龙江、乌苏里江切过平原北部与东部,松花江斜穿平原中部,均形成河谷平原。此外,见有多处残丘、残山突立于平原之中,打破了单调的平原地貌景观。
二、地貌形成因素
三江平原地貌格局主要受大地构造控制,尤其是晚侏罗世以来的地质演化,是形成三江平原地貌的主要因素。外营力在塑造各级成因和各级形态单元起了主导作用。内外营力是地质作用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但在不同的地质历史时期,不同地质条件下,地貌成因的主导作用也是互相转化的。
(一)内动力地质作用
1.大地构造
本区由两个传统的大地构造单元,即吉黑褶皱系的佳木斯隆起带和那丹哈达岭优地槽褶皱带组成。在晚侏罗世以前,它们的时空规律是各不相同的。距今大约1.9×108a,太平洋板块生成,并逐渐向西北迁移,到晚侏罗世其作用明显加强,并成为亚洲大陆东缘地质地貌发展的主宰。晚白垩世以后大陆裂谷逐渐形成,并发展成东北大陆裂谷系,它是以松辽-结雅地堑为主体,包括伊通-依兰裂谷、敦化-密山裂谷、三江-阿穆尔地堑及其附近的断陷盆地共同组成了山地和平原相间、隆起与凹陷相对应的复杂地质构造格局,由此奠定了本区地貌基本轮廓。
2.新构造运动
如果说东北大陆裂谷系的形成,完成了该区地貌基本轮廓,则新的构造运动与外动力因素的联合作用,塑造了现今的地貌景观。很显然,新构造运动对本区地貌发育和地貌基本结构的形成具有显著作用。其特点如下。
(1)形成多级阶梯状地形
山区多级阶梯状地形与河谷阶地,平原内多级阶梯状地面及不同韵律的沉积物,是新构造运动与外动力联合作用的直接产物。
山区相当于兴安期夷平面,塑成于古近纪,新近纪开始分解。相当于布西期地面塑成于古近-新近纪末至第四纪早更新世,距今约在(300~120)×104a前,早更新世末期分解。
平原内阶梯状地面一般可分为3级,台地形成于距今(40~20)×104a,Ⅱ级阶地形成于距今(20~7)×104a,Ⅰ级阶地形成于距今(7~1.1)×104a。
(2)继承老构造带而强烈活动
区内山体抬升,平原下沉,大体上沿裂谷系构造边界而发生。平原周边及内部的山体沿断裂带而隆起,平原则以周边断裂带为界间歇性下沉。
(3)使地貌形态具有明显差异
由于裂谷作用强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不同,致使地貌形态具有明显差异性。
本区山体隆升,多为拱状抬升,中部山脊线抬升幅度最大,两侧幅度较小。
三江平原的沉降幅度与沉积厚度各地差异较大,台地标高100m,Ⅱ级阶地60~80m,Ⅰ级阶地40~80m。最低处34m,第四系沉积厚度100~300m。
(二)外营力对地貌形成的控制作用
形成本区地貌的外营力主要为流水作用和湖成作用。
1.流水作用
本区水系较为发育,大小河流共100余条,这些河流的发育对本区地貌形成具有普遍意义。
低山丘陵区由于晚新生代以来,一直处在差异性抬升时期,故流水主要表现为侵蚀作用。广大平原区第四纪以来,为间歇性沉积时期,因此流水主要表现为堆积作用,形成了河谷平原、扇形平原和低平原。
2.湖成作用
第四纪以来三江平原有过几次湖泊兴衰时期。早更新世晚期,三江平原有较大湖泊出现;中更新世湖泊发育极盛时期,三江平原南部及西部形成较大湖泊,大约距今(40~20)×104a前湖泊达到极盛时期,山麓边缘被湖水淹没,加积了湖相粘土层;晚更新世为湖泊消亡时期,距今(20~15)×104a左右,由于古气候恶化,三江平原湖泊趋于消亡。距今(15~7)×104a前后,古气候转暖,湖泊复又扩大,同江—集贤—富锦以东的广大低平原,经常被河水覆没,形成了广阔的河漫湖,沉积了厚3~17m粉质粘土层。距今(7~1.1)×104a前,古气候再度恶化,三江平原湖泊消亡。因此,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形成了湖积低平原。
三、地貌分类及形态描述
(一)地貌分类
根据《中国地貌制图规范》的地貌类型分类原则,结合本区特点,划分为3大成因类型、6个形态亚类和7个岩性-形态单元(表2-1,图2-1)。
表2-1 地貌分类表
(二)形态描述
Ⅰ构造-流水地貌
Ⅰ1花岗岩变质岩岗阜状丘陵
零星分布在三江平原之中,地形标高200~400m,比高60~100m,主要由花岗岩变质岩组成。地形呈岗阜状起伏,坡面长而缓,一般在10°~15°,上覆残坡积层与黑土层,丘顶300~350m高度处残留布西期夷平面。
图2-1 三江平原地貌图
其地貌形成时代N—Qh。
Ⅰ2砂砾石扇形平原
位于小兴安岭东坡山前地带,东临松花江及黑龙江故道。由鸭蛋河、嘟噜河、梧桐河、冲-洪积扇组成。自晚更新世以来堆积了冰水扇和冲洪积扇直至全新世继续加积冲洪积物。显然这个扇形平原是一个多层叠扇。由含泥质砾石层组成,在扇前缘颗粒变细,扇顶一般覆盖1~3m厚粉质砂土夹碎石层,沉积厚度15~25m,标高50~70m,比高小于5m,扇顶面微倾向下游。
其地貌形成时代Qp3—Qh。
Ⅰ3-1砂砾石河谷平原
分布在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及其主要支谷中,包括Ⅰ级阶地,高低漫滩。地形标高40~80m,比高5~10m。河谷平原宽度视河流大小而异,一般大河谷宽5~15km,较小河谷2~5km,由粉质粘土、砂砾石、砾卵石层构成。较大河流中下游见有边滩、心滩、叉流、河曲、天然堤、牛轭湖、岸后沼泽、大小湖泊十分普遍。
其地貌形成时代Qp3—Qh。
Ⅰ3-2泥砂砾质低平原
分布在松花江河谷平原中,地形标高60~80m。由黄土状粉质砂土、粉质黏土细砂、砂砾石构成。地形极平坦,地面坡降一般小于1‰,可见沼泽湿地,地貌形成时代距今(7~1)×104a。
Ⅱ火山-流水地貌
玄武岩丘陵:位于八五三农场一带,分布面积不大,地形标高300~400m,比高50~100m,由新近纪玄武岩构成,丘陵顶面平坦。由于后期流水作用,多形成陡壁、深谷。
其地貌形成时代为N—Q。
Ⅲ湖成地貌
Ⅲ1砂粘土质台地
分布在平原周边山麓前缘的台地中,地形标高80~100m,比高10~20m,一般高出当地基面20m左右,以明显的陡坎与低平原或扇形平原相接。表层岩性为浓江组粉质粘土层,其下为砂砾石层。由于后期的侵蚀、剥蚀作用,地形略有起伏。
其地貌形成时代为Qp2。
Ⅲ2粘土质低平原
位于同江、富锦、集贤连线以东广大低平原地区。地势低平,地形标高50~60m。由黄土状粉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构成。其上古河道、沼泽湿地、湖泡广布,河网较密,水生植物繁茂。但由于近几十年的大规模拓荒,许多地区被垦为农田,原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地貌形成时代距今(20~7)×104a。
四、微地貌
区内微地貌见有残丘、沼泽湿地、冰丘湖、古河道、自然堤等。
(一)残丘
在富锦、勤得利、萝北、宝清、饶河部分地区均有分布,高出平原地面80~200m,单个残丘面积在1~3km2,丘顶略平,斜坡急陡,与平原地面多以陡坎相接。残丘多由花岗岩和火山岩构成。区内残丘最大个体属富锦的乌尔虎力山,在泥砂质低平原中崛然拔起,相对高度超400m,由花岗岩组成。据资料,花马山延伸到平原地面之下,仍低陡,西坡为断崖,第四系厚超200m,东坡稍缓,但第四系也超100m。地表残丘形成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二)沼泽湿地
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植被分布区,广泛分布在各类低洼地和低河漫滩上。但因近年来气候逐年干旱和随着三江平原的全面开发,沼泽湿地面积日趋缩小,已有相当大的部分已垦为农田。根据2000年解译成果及野外对遥感解译成果验证,目前沼泽湿地面积为4 489km2,主要分布在洪河、三江、七星河等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及各个省县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内。
(三)冰丘湖
主要分布在测区东北部及黑龙江古河道中,常成对称出现,当地称“对湖”。最大者称水城子冰丘湖,面积达2.5km2,测区东北部同江-抚远一带古河道中大小不等的冰丘湖有300多个,小的也有1 000m2。在挠力河一带的沼泽地中亦有冰丘湖分布,不过面积不大,湖水较深,接近地下水补给。
这些冰丘,大都形成于末次冰期的盛冰期,约距今(2.2~1.5)×104a前。至全新世随着气候转暖冰丘消融成湖,由于冰丘大都呈圆状,故冰丘湖也呈圆形或鱼眼状。
(四)古河道
这里所说的古河道,系指那些负地形明显,而又具有典型古水文网特征的遗弃河道。区内较大古河道见黑龙江萝北古河道,松花江富锦以北古河道以及测区东北部、鸭绿河、浓江一带也都有古河道分布。
萝北古河道沿名山、萝北、团结、莲花呈北西南东向,在普阳农场以西入松花江,全长50km,宽6~12km。古河道低于两岸Ⅰ级阶地约3~5m,均有明显陡坎,河道中布满沼泽,并发育冰丘湖,在草炭、泥炭层之下发育多年冻土层。
松花江古河道,位于富锦以北,同江以东的莲花河和青龙河一带,宽5~15km,长约65km。古河道呈负地形,布满沼泽湿地,低于两侧Ⅰ级阶地约2~3m。
上述古河道的遗弃时间大体都在末次冰期盛冰期开始时,距今约2.2×104a前。
(五)自然堤
区内黑龙江、松花江及其主要支流的Ⅰ级阶地中,大都有自然堤分布。松花江的同江-富锦江段东侧,沿江环列数道自然堤。大榆树砂岗自然堤长达10km以上。同-富公路筑于其上。黑龙江古自然堤沿萝北古河道两侧分布,长数十千米。此外沿嘟噜河古河道另见5条自然堤。
古自然堤高出周围地面5~10m不等,坐落在Ⅰ级阶地砂砾石层之上。顶平,横截面呈梯形,宽约100~300m。由中粗砂、粉细砂组成,表层在土壤层之下有0.5m左右的黄土状粉质砂土。
❷ 地理与地貌
4.1.1.1 地理位置
广西西江流域大约位于东经106°42'~112°30',北纬22°15'~26°30'之间,地处低纬地区,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夏季高温湿热,暴雨频繁;夏、秋季常受热带气旋影响,台风入侵,冬、春季少雨,极少严寒。广西西江流域地理位置如图4.1所示。
图4.1 广西西江流域地理位置示意图
广西扣除兴安、资源、灌阳、全州县等桂北湘江、资水流域所属面积,及桂南沿海独流入海的诸小河流域外,余20.24万km2均属西江流域。
4.1.1.2 地形地貌
广西西江流域总体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流域内部多为丘陵和山地,平原面积小而分散,其中,山地、丘陵面积占广西总面积的75.6%,平原只占16.4%。西北部属于云贵高原延伸,在云贵高原以东,是一片海拔在500m左右的低山丘陵,称两广丘陵。在低山丘陵之间也有不少海拔达到或超过千米的山岭,同时分布有许多盆地和谷地。广西区内岩溶地貌分布广泛,发育典型,风光奇特。广西全区石灰岩分布约占总面积的51.5%。闻名世界的桂林山水以及南宁的伊岭岩都是广西岩溶地貌中的美丽自然景观。西江下游的冲积平原是著名的珠江三角洲,河海交汇,河网交错,平畴绿野,美丽富饶,具有南国水乡的独特风貌。西江在石龙以上为上游,流经石灰岩地区,河床深切,滩多水急,落差大,多伏流。石龙至梧州为中游,多峡谷和浅滩。梧州以下为下游,河道宽阔。
❸ 地形地貌分类
地貌类型
区内的地貌类型可划分为残丘、台地、平原3种类型,以三角洲平原为主。此外还有海蚀遗迹及天然鳞石等微地貌形态。
地貌与地形的差异
不同地貌有着不同的成因,如大陆和海洋,它们与整个地球内部物质构成和运动有关,确切的讲,与地壳组成和岩石圈运动相关联;而冲沟和河谷的形成和发展又与气候控制的流水相联系。因此要研究地貌的成因,演化与分布,仅分析地球表面的起伏,高低是不够的,还应注意固体地球较深部位的构成和运动规律,固体地球表面以上的大气圈的运动和气候带展布规律。所以说,地貌不仅是地球表面起伏的形态,而且还包括构成这些起伏的地壳和岩石圈物质以及作用于其上的大气和生物过程。仅研究地球表面起伏的是地形学,这就是地貌与地形的差异所在。较科学地说,地貌学是研究地貌及其成因,发展和结构的科学。
http://course.lzu.e.cn/upload/dmx04/ja.htm
❹ 中国地理的地貌特征
中国的地貌特征: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大致成三级阶梯;我国地形多样,五种地形类型都有分布。
1、地势特征
西高东低,成三级阶梯。
第一级阶梯: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第二级阶梯:在青藏高原边缘的以东和以北,是一系列宽广的高原和巨大的盆地,海拔下降到1000~2000米。
第三级阶梯:在我国东部,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分布区,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0米以下。
分界线是:
2、地形特征
五大基本地貌类型在我国都有大面积分布:
①山地33%: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青藏高原分布密集。
②高原26%:主要有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
③盆地19%:主要有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④平原12%:主要有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盆地。
⑤丘陵10%:北方主要是分布在辽东半岛辽东丘陵,山东半岛的山东丘陵,在南方地区分布较集中,统称东南丘陵。
❺ 请问主要的自然地理地貌有哪些
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能称为地形。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
❻ 独特地理地貌有哪些
坡地重力地貌:岩体或土体主要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发生位移所形成的地表形态。这种位移的特点是整体向下运动,统称为块体运动,包括崩塌、滑动、蠕动、泥石流等。常见的重力地貌有崩塌面、崩塌倒石锥、滑动面、泥石流体、蠕动土屑等。大多数重力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流水的诱发。由于流水的介入,坡面的磨擦阻力减小,使岩体或土体整体地向下运动,这与流水的面状侵蚀和沟状侵蚀(见河流作用)有显著的不同。促使重力地貌发生的流水,并不成为搬运这种物质的介质,它只起给这种物质充水和润滑的作用。重力地貌都发生在坡度较大的地区,多为山区的灾害性地貌。
流水地貌:地表流水在陆地上是塑造地貌最重要的外动力。它在流动过程中,不仅能侵蚀地面,形成各种侵蚀地貌(如冲沟和河谷),而且把侵蚀的物质,经搬运后堆积起来,形成各种堆积地貌(如冲积平原),这些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喀斯特地貌: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大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
冰川与冰缘地貌: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和由寒冻风化和冻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分别称为冰川地貌与冰缘地貌。
海岸地貌:海岸在构造运动
、海水动力、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
❼ 地理的地貌有那几种
坡地重力地貌:岩体或土体主要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发生位移所形成的地表形态。这种位移的特点是整体向下运动,统称为块体运动,包括崩塌、滑动、蠕动、泥石流等。常见的重力地貌有崩塌面、崩塌倒石锥、滑动面、泥石流体、蠕动土屑等。大多数重力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流水的诱发。由于流水的介入,坡面的磨擦阻力减小,使岩体或土体整体地向下运动,这与流水的面状侵蚀和沟状侵蚀(见河流作用)有显著的不同。促使重力地貌发生的流水,并不成为搬运这种物质的介质,它只起给这种物质充水和润滑的作用。重力地貌都发生在坡度较大的地区,多为山区的灾害性地貌。
流水地貌:地表流水在陆地上是塑造地貌最重要的外动力。它在流动过程中,不仅能侵蚀地面,形成各种侵蚀地貌(如冲沟和河谷),而且把侵蚀的物质,经搬运后堆积起来,形成各种堆积地貌(如冲积平原),这些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喀斯特地貌: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大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
冰川与冰缘地貌: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和由寒冻风化和冻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分别称为冰川地貌与冰缘地貌。
海岸地貌:海岸在构造运动 、海水动力、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
❽ 主要的自然地理地貌有哪些
地貌成因类型 指根据地貌成因划分的地貌类型.由于地貌形成因素的复杂性,目前也没回有统一的成因分类方案答.
根据外应力,通常划分为流水地貌、湖成地貌、干燥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冰缘地貌、海岸地貌、风化与坡地重力地貌等.
外力地貌一般又可以划分为侵蚀的和堆积的两种类型.根据内营力,通常划分为大地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火山与熔岩流地貌等.
无论是外营力地貌还是内营力地貌,在动力性质划分的基础上,都可以按营力的从属关系和形态规模的大小,做进一步的划分.
比较完整的地貌分类系统,常常是既考虑外营力和内营力,又考虑形态及其规模的多级的混合分类系统.
另外,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进行专门的地貌分类,如有喀斯特地貌分类、风沙地貌分类,以及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应用地貌分类等.
❾ 地理地貌常识
坡地重力地貌:岩体或土体主要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发生位移所形成的地表形态。这种位移的特点是整体向下运动,统称为块体运动,包括崩塌、滑动、蠕动、泥石流等。常见的重力地貌有崩塌面、崩塌倒石锥、滑动面、泥石流体、蠕动土屑等。大多数重力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流水的诱发。由于流水的介入,坡面的磨擦阻力减小,使岩体或土体整体地向下运动,这与流水的面状侵蚀和沟状侵蚀(见河流作用)有显著的不同。促使重力地貌发生的流水,并不成为搬运这种物质的介质,它只起给这种物质充水和润滑的作用。重力地貌都发生在坡度较大的地区,多为山区的灾害性地貌。流水地貌:地表流水在陆地上是塑造地貌最重要的外动力。它在流动过程中,不仅能侵蚀地面,形成各种侵蚀地貌(如冲沟和河谷),而且把侵蚀的物质,经搬运后堆积起来,形成各种堆积地貌(如冲积平原),这些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喀斯特地貌: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大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冰川与冰缘地貌: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和由寒冻风化和冻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分别称为冰川地貌与冰缘地貌。海岸地貌:海岸在构造运动 、海水动力、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答案补充
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出露条件分为:裸奔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答案补充
冰川消融可形成冰面河流、冰塔林和表碛丘陵等冰川融蚀地貌。冰川侵蚀地貌一般分布于冰川上游,即雪线以上位置,形态类型有角峰、刃脊、冰斗、冰坎、冰川槽谷及羊背石、冰川刻槽等磨蚀地貌。冰川(包括冰水)沉积地貌分布于冰川下游,形态类型包括终碛垅、侧碛垅、冰碛丘陵、冰碛台地、底碛丘陵和底碛平原、鼓丘与漂砾扇,以及由冰水沉积物组成的冰砾阜、蛇形丘、冰水阶地台地和冰水扇等。答案补充
随着气候的地带性变化,冰缘地貌的类型和分布有相应的变化。按气候条件划分,冰缘地貌划分为海洋性、过渡性和大陆性。冰缘地貌区按地带性,可划分为纬度(地带)冰缘带和高度(地带)冰缘带。答案补充
在海岸地貌的塑造过程中,构造运动奠定了基础。在这基础上,波浪作用、潮汐作用、生物作用及气候因素等塑造出众多复杂的海岸形态。波浪作用是塑造海岸地貌最活跃的动力因素。在不同的气候带,温度、降水、蒸发、风速不同,海岸风化作用的形式和强度各异,使海岸地貌具有一定的地带性。据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两大类。
❿ 著名的地形地貌有哪些
在世界上,有很多非常著名的地貌类型。
中国丹霞
为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几乎是喜玛拉雅山脉三倍半,属美洲科迪勒拉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主干。南美洲西部山脉大多相智利巴塔哥尼亚地区的安第斯山脉互平行,并同海岸走向一致,纵贯南美大陆西部,大体上与太平洋岸平行,其北段支脉沿加勒比海岸伸入特立尼达岛,南段伸至火地岛。跨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 、玻利维亚 、智利 、阿根廷等国 ,全长约890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