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
❶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者介绍
1、马丁・卡普拉斯,1930年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1953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现为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西奥多・威廉・理查兹(美国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冠名化学教授。
2、迈克尔・莱维特,1947年出生于南非比勒陀利亚,197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美国斯坦福医学院癌症研究所教授。
3、阿里耶・瓦谢勒,1940年出生于以色列,1969年在以色列魏兹曼科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为美国南加州大学杰出教授。
2013年10月9日下午5点45分,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美国三位科学家Martin Karplus, Michael Levitt和Arieh Warshel获奖。获奖理由是“为复杂化学系统创立了多尺度模型”。
❷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理由
卡普拉斯、莱维特和瓦谢勒研究的开创性在于,他们让经典物理学与迥然不同的量子物理学在化学研究中“并肩作战”。
以前,化学家必须二选其一。依靠用塑料棒和杆创建模型的经典物理学方法的优势在于计算简单且能为大分子建模,但其无法模拟化学反应。
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在当天发表的声明中说,现在,对化学家来说,计算机是同试管一样重要的工具,计算机对真实生命的模拟已为化学领域大部分研究成果的取得立下了“汗马功劳”。通过模拟,化学家能更快获得比传统实验更精准的预测结果。
而如果化学家选择使用量子物理学计算化学反应过程,但巨大的计算量使得其只能应付小分子。为此,在20世纪70年代,这三位科学家设计出这种多尺度模型,让传统的化学实验走上了信息化的快车道。
❸ 简述近三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及主要成就
近三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及主要成就如下:
1.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瑞士科学家雅克·回杜博歇、美答国科学家约阿希姆·弗兰克以及英国科学家理查德·亨德森,以表彰他们在冷冻显微术领域的贡献。
2.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弗朗西丝·阿诺德和乔治·史密斯以及英国科学家格雷戈里·温特,以表彰他们在酶的定向演化以及用于多肽和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果。
3.2019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JohnB Goodenough教授、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M.stanleyWhittlingham教授和日本化学家AkiraYoshino,以表彰其在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方面作出的贡献。
❹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有哪些人
西奥多·威廉·理查兹,欧文·兰米尔,哈罗德·克莱顿·尤里,詹姆斯·B·萨姆纳,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威廉·吉奥克,埃德温·麦克米伦,格伦·西奥多·西博格,莱纳斯·鲍林,文森特·迪维尼奥,威拉得·利比,梅尔文·卡尔文,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罗伯特·马利肯,拉斯·昂萨格,克里斯蒂安·B·安芬森,
斯坦福·摩尔,威廉·霍华德·斯坦,保罗·弗洛里,威廉·利普斯科姆,赫伯特·布朗,保罗·伯格,沃特·吉尔伯特,罗德·霍夫曼,亨利·陶布,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赫伯特·豪普特曼,杰尔姆·卡尔,达德利·赫施巴赫,李远哲,唐纳德·克拉姆,查尔斯·佩德森,托马斯·切赫,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鲁道夫·马库斯,凯利·穆利斯,
乔治·安德鲁·欧拉,马里奥·莫利纳,弗兰克·舍伍德·罗兰,罗伯特·柯尔,理查德·斯莫利,保罗·博耶,沃尔特·科恩,艾伦·黑格,麦克德尔米德,威廉·斯坦迪什·诺尔斯,巴里·夏普莱斯,约翰·贝内特·芬恩,彼得·阿格雷,罗德里克·麦金农,欧文·罗斯,罗伯特·格拉布,理查德·施罗克,罗杰·科恩伯格,马丁·查尔菲,钱永健,
托马斯·施泰茨,理查德·赫克,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布莱恩·克比尔卡,马丁·卡普拉斯,亚利耶·瓦谢尔,埃里克·白兹格,威廉姆·艾斯科·莫尔纳尔,保罗·莫德里奇,弗朗西斯·阿诺德,乔治·史密斯,约翰·古迪纳夫
❺ 2013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者简介
2013年10月9日,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在瑞典揭晓,犹太裔美国理论化学家马丁·卡普拉斯版(Martin Karplus)、美国斯坦福大权学生物物理学家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和南加州大学化学家亚利耶·瓦谢尔(Arieh Warshel)因给复杂化学体系设计了多尺度模型而分享奖项。
瑞典皇家科学院发表的公告指出,化学家们在做实验的时候,过去常常会用塑料棒和小球来展示化学模型,今天化学家们开始使用计算机来展示各种模型,而且当今化学领域里的重要进展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帮助。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卡普拉斯、莱维特和瓦谢尔等科学家所做的研究工作为今天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帮助人们加深了对化学过程的理解和预测。
❻ 201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成长简介
1、马丁・卡普拉斯,1930年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1953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现为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西奥多・威廉・理查兹(美国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冠名化学教授。
2、迈克尔・莱维特,1947年出生于南非比勒陀利亚,197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美国斯坦福医学院癌症研究所教授。
3、阿里耶・瓦谢勒,1940年出生于以色列,1969年在以色列魏兹曼科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为美国南加州大学杰出教授。
三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废气净化及植物的光合作用的研究中,并可用于优化汽车催化剂、药物和太阳能电池的设计。
❼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美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开发多尺度复杂化学系统模型方面所做的贡献。可以用
(1)abc(2分) (2)①1s 2 2s 2 2p 6 3s 2 3p 6 3d 3 或[Ar]3d 3 (2分)。 ②S、N (2分,漏写得1分) ③4(2分)。 (3)sp 2 、sp 3 (2分,漏写得1分,错写该空为零分);15mol(或15×6.02×10 23 )(2分)。 ❽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 1914年 西奥多·威廉·理查兹 美国 “精确测定了大量化学元素的原子量” 1932年 欧文·兰米尔 美国 “对表面化学的研究与发现” 1934年 哈罗德·克莱顿·尤里 美国 “发现了重氢” 1946年 詹姆斯·B·萨姆纳 美国 “发现了酶可以结晶” 1946年 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普 美国 “制备了高纯度的酶和病毒蛋白质” 1946年 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 美国 1949年 威廉·吉奥克 美国 “在化学热力学领域的贡献,特别是对超低温状态下的物质的研究” 1951年 埃德温·麦克米伦 美国 “发现了超铀元素” 格伦·西奥多·西博格 美国 1954年 莱纳斯·鲍林 美国 “对化学键的性质的研究以及在对复杂物质的结构的阐述上的应用” 1955年 文森特·迪维尼奥 美国 “对具有生物化学重要性的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别是首次合成了多肽激素” 1960年 威拉得·利比 美国 “发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进行年代测定的方法,被广泛使用于考古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以及其他学科” 1961年 梅尔文·卡尔文 美国 “对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研究” 1965年 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 美国 “在有机合成方面的杰出成就” 1966年 罗伯特·马利肯 美国 “利用分子轨道法对化学键以及分子的电子结构所进行的基础研究” 1968年 拉斯·昂萨格 美国 “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倒易关系,为不可逆过程的热力学奠定了基础” 1972年 克里斯蒂安·B·安芬森 美国 “对核糖核酸酶的研究,特别是对其氨基酸序列与生物活性构象之间的联系的研究” 1972年 斯坦福·摩尔 美国 “对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活性中心的催化活性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1972年 威廉·霍华德·斯坦 美国 1974年 保罗·弗洛里 美国 “高分子物理化学的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的基础研究” 1976年 威廉·利普斯科姆 美国 “对硼烷结构的研究,解释了化学成键问题” 1979年 赫伯特·布朗 美国 “分别将含硼和含磷化合物发展为有机合成中的重要试剂” 1980年 保罗·伯格 美国 “对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特别是对重组DNA的研究” 1980年 沃特·吉尔伯特 美国 “对核酸中DNA碱基序列的确定方法” 1980年 罗德·霍夫曼 美国 1983年 亨利·陶布 美国 “对特别是金属配合物中电子转移反应机理的研究” 1984年 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 美国 “开发了固相化学合成法” 1985年 赫伯特·豪普特曼 美国 “在发展测定晶体结构的直接法上的杰出成就” 杰尔姆·卡尔 美国 1986年 达德利·赫施巴赫 美国 “对研究化学基元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的贡献” 1986年 李远哲 美国 1987年 唐纳德·克拉姆 美国 “发展和使用了可以进行高选择性结构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分子” 1987年 查尔斯·佩德森 美国 1987年托马斯·切赫 美国 1990年 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 美国 “发展了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学” 1992年 鲁道夫·马库斯 美国 “对化学体系中电子转移反应理论的贡献” 1993年 凯利·穆利斯 美国 “发展了以DNA为基础的化学研究方法,开发了聚合酶链锁反应(PCR)” 1994年 乔治·安德鲁·欧拉 美国 “对碳正离子化学研究的贡献” 1994年 马里奥·莫利纳 美国 1994年 弗兰克·舍伍德·罗兰 美国 1996年 罗伯特·柯尔 美国 “发现富勒烯” 1996年 理查德·斯莫利 美国 1997年 保罗·博耶 美国 “阐明了三磷酸腺苷(ATP)合成中的酶催化机理” 1998年 沃尔特·科恩 美国 “创立了密度泛函理论” 2000年 艾伦·黑格 美国 “发现和发展了导电聚合物” 2000年 麦克德尔米德 美国 2001年 威廉·斯坦迪什·诺尔斯 美国 “对手性催化氢化反应的研究” 2001年 巴里·夏普莱斯 美国 “对手性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 2002年 约翰·贝内特·芬恩 美国 “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软解析电离法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质谱分析” 2003年 彼得·阿格雷 美国 “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发现了水通道” 2003年 罗德里克·麦金农 美国 “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的研究” 2003年 欧文·罗斯 美国 2003年 罗伯特·格拉布 美国 2003年 理查德·施罗克 美国 2006年 罗杰·科恩伯格 美国 “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的研究” 2006年 马丁·查尔菲 美国 2006年 钱永健 美国 2006年 托马斯·施泰茨 美国 2010年 理查德·赫克 美国 “对有机合成中钯催化偶联反应的研究” 2012年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 美国 “对G蛋白耦联受体的研究” 2012年 布莱恩·克比尔卡 2013年 马丁·卡普拉斯 美国 给复杂化学体系设计了多尺度模型 2013年 亚利耶·瓦谢尔 美国 2014年 埃里克·白兹格 美国 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 2014年 威廉姆·艾斯科·莫尔纳尔 美国 2014年 保罗·莫德里奇 美国 2018年 弗朗西斯·阿诺德 美国 酶的定向演化以及用于多肽和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 2018年 乔治·史密斯 美国 2019年 约翰·古迪纳夫 美国 在锂离子电池研发领域的贡献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