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历史
浙江省,简称浙,省会杭州,位于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南翼,东边是东海,南边是福建省,西边是江西省、安徽省,北边是上海市、江苏省。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因江流曲折,称之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
浙江陆域面积10.5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域面积的1.1%。2019年末,常住人口5850万人。
元朝时期,置江浙等处行中书省,为省级行政区划的开始。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亡宋,立两浙都督府于杭州。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自扬州迁江淮行省治此,改名江浙行省。
元朝末年,方国珍、张士诚等割据于此。
明朝时期,置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浙江作为省名的开始。
清朝时期,为浙江省。
浙江多才子,尤其在民国时期达到鼎盛,民国四大才子,徐志摩(浙江嘉兴)、郁达夫(浙江富阳)、邵洵美(浙江余姚)、戴望舒(浙江杭州)都是浙江人。
截至2019年,浙江省下辖11个地级市,下分89个县级行政区,包括37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32个县,1个自治县。
分别是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绍兴市、湖州市、嘉兴市、金华市、衢州市、台州市、丽水市、舟山市。
2. 浙江历史上发生什么大事
浙江历史包括现今浙江省和江苏省长江以南部分所发生的历史。在明代以前,江苏省长江以南部分也是浙江的一部份。
[编辑] 上古??史前时代
良渚文化时期的玉璧,是当时象征财富及军权的礼器。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浙江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活动。直至新石器时代,先后出现上山文化[2]、小黄山文化[3]、跨湖桥文化[4]、河姆渡文化[5]、马家浜文化[6]、良渚文化及马桥文化[7]等,现时浙江省境内共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100多处。
其中上山文化为21世纪新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距今约1万年左右,其将改变人们对史前长江流域文明及稻作文明历史的一般看法。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史前稻谷,长期被认为是古代稻作文明的代表。良渚文化距今约5000年,是新石器文化遗址的一个代表。
[编辑] 越国及越吴融合
主条目:越国
春秋时期,越国在浙江一带兴起。此时,位于北边的吴国也迅速发展,并且比越国强盛的更快,吴国在消灭了江北的邗国(今苏北扬州)、淮夷等国后,与两浙的冲突激增。吴王阖闾时,以越国不协助吴国攻打楚国为由而入侵越国,结果阖闾中箭身亡。继任吴王夫差同越王勾践进行了20余年的战争,最后越王勾践于前473年消灭北面的强国吴国,光复两浙,进而吞并吴国,并迁都山东琅琊。
由于受到楚国持续打击,勾践的子孙越王朱句被迫把国都迁回到吴国灭亡时的首都——苏州,此后四代越王都以苏州为都,直到楚国占领苏州。
越王无强时,越国发兵向北攻打齐国,向西攻打楚国,与中原各国争胜。齐威王使说客成功说服越国不打齐国转攻楚国,遭到楚威王的军队反击,越国大败,导致越国由盛转衰。公元前306年,楚国占领越国国都苏州,在浙西设立江东郡,越国退往钱塘江以东固守。同时,浙江南部的东瓯国是越国的一个封臣(见《越绝书》佚文)。
在越国和吴国长期的交往中,并且由于越国最终吞灭吴国,并统治达167年之久,越和吴的文化逐渐融为一体。
[编辑] 秦、汉时期
主条目:会稽郡
秦国灭楚国以后,旋即进入两浙,“降越君,置会稽郡”[8],两浙成为秦会稽郡的一部分,郡治在吴、越两国故都吴县(今苏州)。
秦二世元年(前209),天下反秦。流亡江南的原楚国淮北贵族项羽在苏州袭杀秦会稽郡太守,率领8000江东子弟起兵。刘邦建立汉朝后,两浙仍置会稽郡。浙江东南部的东瓯国在吴王刘濞叛乱以后被闽越国灭亡,后来也属会稽郡管辖。
这一时期两浙属于秦帝国和汉帝国的边陲地区,尤其在秦始皇和汉武帝时期,太湖流域和宁绍地区与岭南等地一样,是罪犯流放之地。
东汉永建四年(129年),会稽郡治所迁往山阴(今绍兴),苏州成为新设的吴郡治所。
[编辑] 六朝
东汉末年,浙江曾为军阀王朗和严白虎所据,后来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及其子孙策、孙权逐步统一长江下游地区。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在赤壁大胜南侵的曹操数十万汉军。222年,孙权受魏帝曹丕封为吴王,229年吴国正式脱离魏国独立,浙江向为孙氏吴国领地。吴国时期,浙江境内经济稳定发展,临海郡永宁县(今浙江温州)和横藇船屯(今浙江平阳)是当时几个主要造船中心之一。当时浙江西部和皖南等山地仍为山越部落,与平地的两浙人有所不同,为增加吴国人口和兵力,吴国对山越进行征抚,并且大搞屯田,以增强吴国的国力。
280年,浙江在吴降晋后转归晋国统治。318年,由于中原发生五胡乱华,晋皇室南下至前吴国故都南京,始称东晋,此后在一系列宫廷政变后,政权经历宋、齐、梁、陈之变迁。此后大量中原汉人贵族和士大夫南迁,也就是所谓的衣冠南渡。中原人口主要南迁在南京周围和太湖以西。浙江(包括属同一文化圈的太湖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尚不是这次中国人南迁的最主要的居住地,但是仍有不少北方人士补充进浙江人中。有名的包括谢氏(谢灵运等)、王氏(王羲之家族)等。
这一时期浙江属于“扬州”。六朝西曲的“下扬州”题材就是描述浙江的富庶情形的。吴兴郡(今湖州)、临海郡(今台州)、永嘉郡(今温州)等新的行政区划也是那时建立的。
公元589年,在陈为隋所并后,浙江再次进入中原王朝统治时期。
[编辑] 隋唐
主条目:两浙道
隋朝修建了大运河,将太湖流域和洛阳连接起来。武德九年唐军进入江南,从起浙江失去了独立的地位。贞观元年开始,太湖流域的粮食被大批征调到北方,从此延续了1100多年。 8世纪开始,设立浙江西道节度使(驻地今苏南镇江)和浙江东道节度使(驻地绍兴),大体延续了秦汉会稽郡的范围。两浙藩镇的统治为将来吴越国独立打下了基础。
[编辑] 吴越国和两宋
主条目:吴越国
主条目:两浙路
黄巢革命彻底摧毁了唐朝腐朽的统治。军阀董昌在镇压黄巢的过程中恢复了吴越的独立,他的部将临安人钱镠在杭州建立了吴越国,在中原经历五代十国纷争的百年动荡中,吴越国保持了东南的稳定和繁荣。为两浙成为日后中国繁庶之地奠定了基础。吴越国时期人口达到55万户。
宋代钱塘江下游地图978年,宋国大军压境,吴越国君臣在经过商议后为保全两浙民生,将土地献给北宋(960年-1127年)。北宋在浙江设立两浙路,下设14个州:苏州、常州、润州、杭州、湖州、秀州(嘉兴)、越州(绍兴)、明州(宁波)、台州(临海)、婺州(金华)、衢州、睦州(建德梅城)、温州和处州(丽水)。两浙路基本继承了唐代的两浙道。
当北宋灭亡以后,宋室在杭州建立南宋(1127年-1279年)今天浙江的省会杭州,当时称做“临安”,就成为南宋的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临时首都)。甚至在南宋灭亡以后,马可波罗还对这里的繁荣与美丽感到惊讶,称这里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9][10][11]。由于两浙多年未受战火侵袭,这段时期的浙江,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并凭借粮食、茶叶和丝绸等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赋税重地。[12]1276年,蒙古军队攻占杭州,结束了杭州作为首都的年代。元朝将原来的两浙路与南京等地合并,设立江浙行中书省,首府仍在杭州。
[编辑] 明朝
在浙江省发现的明朝瓷器,收藏在华盛顿史密森尼学会。主条目:浙江承宣布政使司
朱元璋的明朝军队在1368年攻入两浙,吞并浙西的张士诚和浙东的方国珍,占领两浙全部,设立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朱元璋随后为将首都应天府(今天的南京)和他的老家凤阳拼凑成一个新的行政区划——南京(南直隶),将传统上一直由浙属的苏州、松江等地划予南直隶,致使自马桥文化和越国时期以来,一直统一在一个行政区中的太湖流域被人为的分属两地,并被因陋就简的沿至今日。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设立11个府、l州、75县。
明朝时浙江是全国赋税重地之一。此时嘉兴、湖州发展为生丝的主要产地。对外贸易也极其活跃。但是朱元璋对两浙人支持张士诚和方国珍对抗明朝向来不满,遂对包括浙江在内的沿海实施封闭锁国的海禁政策,使商业文明和重商倾向较明显的浙江备受压制。海禁严时更有“片板不许下海”的规定,并实行“迁海令”,沿海居民一概内迁,严重威胁沿海居民生计。[13]洪武十九年(1386年)舟山46岛居民30000余人被强遣入内地,次年全国唯一的海岛县昌国县(今舟山市的前身)废除[14]。 故有明一代沿海渔商民冲击海禁的事件频频发生,到嘉靖朝时终酿成所谓的大倭患。实则倭寇之中,闽浙人比例最高。
[编辑] 清朝
主条目:浙江巡抚
清兵入浙后,于康熙初年改浙江承宣布政使司为浙江省。由于浙江曾积极抵抗清兵,满清对江南文人采取高压政策,野蛮的文字狱、明史案即发生于浙江,在浙江一手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吕留良开棺戮尸、捕杀曾静等事件。
清朝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7月5日,英军炮轰定海城,鸦片战争正式爆发。翌日城陷,定海镇总兵葛云飞、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处州镇总兵郑国鸿率军抵抗后阵亡。根据战后签订的中英江宁条约,宁波成为最早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1861年,太平军从江西进入浙江省,除最南的温州地区外全省各地都受严重影响。由于江浙地区是官员和绅士的主要来源地,这一地区对于儒教的信仰致使民团不断与太平军作战,造成浙江全省除最南的温州地区外,人口损失惨重,尤其是浙江西部的湖州、杭州两府各县,人口损失多在2/3以上,尤其武康、孝丰、安吉3县,人口损失在96%以上。太平天国战争导致大批江浙人士进入上海的外国租借避难,对上海的开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平定太平天国的同时,湘军的势力开始在浙江迅速扩张,1861年后的多任浙江巡抚均由湘军把持,一改过去进士出身的文人巡抚,直到葛毕氏案发生后,湘军的力量才大为削弱。义和团运动及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浙江省参与东南互保,免受战争侵扰。
[编辑] 中华民国时期
[编辑] 浙人治浙
主条目:浙人治浙
辛亥革命以前,浙江是革命党活动活跃的地区,浙人章太炎、徐锡麟、秋瑾、陶成章等人成立光复会,影响波及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1911年11月,杭州新军起义,时任浙江咨议局议长汤寿潜被推举为首任浙江都督,宣告浙江独立。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正式成立,浙江省省会仍定于杭县(原称钱塘)。1月都督汤寿潜改任中华民国首任交通总长后,浙江各界又公推蒋尊簋为浙江都督。但在袁世凯的压力下,蒋尊簋被迫辞去都督,袁遂任命朱瑞为浙江都督。
1916年4月12日浙江省宣布独立,布告安民。5月,公推吕公望为浙江都督兼省长,倡导“浙人治浙”,加入反袁护国运动。省议会议长沈定一召集被袁世凯解散的省议会复会,恢复《临时约法》,行使省议会的权力。但由于局势动荡,吕公望无力掌控浙江政局。1917年1月,北洋政府任命杨善德带兵来杭任浙江督军,齐耀珊任浙江省长,浙江各界虽力拒,但终未挽回局面。
[编辑]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杨善德就任浙江督军后,浙江省被正式纳入北洋军阀势力范围。杨去世后,卢永祥接任浙江督军。杨卢2人均属皖系军阀。因当时的江苏省为直系军阀统治,所以浙江督军节制同属皖系的上海地区。
1924年9月,江浙战争爆发,属直系军阀的江苏督军齐燮元联合江西和福建进攻皖系的卢永祥。10月战争结束后直系获胜,驱逐卢永祥。浙江进入直系军阀统治时期,督军为孙传芳,直至北伐战争结束。
清末民初时期,浙江因为资本主义萌芽和开埠较早,较早的接触了西方近代思想的影响并且投入到推翻清朝的统治的斗争中,孙中山后期的革命经费大部都是浙江湖州的丝绸商人筹集和捐赠的,蒋介石就是依靠江浙财阀的势力上台的,湖州人当时就占国民党中常委的1/3,控制了当时的政权。浙江人还较早参与了当时上海的开发,宁波人大量移民上海,湖州人控制了当时上海大部分码头和租借大半房产,并建造了百乐门,和平饭店等知名建筑。
[编辑]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主条目:浙江省政府
1927年2月底,北伐军占领浙江全境,7月27日浙江省政府正式成立,浙江开始了在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十年建设,其间多项重要基础设施竣工。1929年,张静江在杭州成功举办了第一次西湖博览会。
[编辑] 浙江抗战
主条目:抗日战争期间的浙江
抗日战争期间,浙江是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属于第三战区。北部的嘉兴、吴兴、长兴等地是前期淞沪会战的主要战场之一。1937年8月14日中日在杭州笕桥上空爆发八一四空战,中国空军在相对劣势下,击落日机数架,取得空战大捷。8月下旬,浙江境内成立杭州湾北岸守备区和浙东守备区。至年底,杭州以北平原地区全面失守。为阻缓日军行动,国民政府对浙江实行焦土政策,炸毁钱塘江大桥,形成中日隔钱塘江对峙的浙江正面战场(共牺牲上将2名(含追赠))。
1939年3月21日,富阳抗敌自卫团奋战三天两夜,取得东洲保卫战的胜利,击退日军偷渡钱塘江扫荡浙东的企图。1940年1月,日军土桥师团乘雪天渡过钱塘江,占领萧山。7月16日,日军从海上进攻镇海,威胁当时全国最重要的对外港口和抗日前哨宁波,国军在戚家山争夺战中取得抗战中的第一次反登陆海防战大捷,是为镇海大捷。1941年4月20日宁波沦陷。
浙江沦陷后,先被编入日军的傀儡政权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到1940年再被编入汪伪政权。
由于浙江为国民政府重要控制地和财税来源,浙江抗战抵抗强烈,其间日军在浙江使用了生化武器,是日本进行细菌战的主要受害地区之一,造成浙江人民重大伤亡。目前,在义乌和衢州分别建有细菌战纪念展览馆,反映侵华日军细菌战的犯罪史实。
1945年9月4日第3战区参谋长张世希与驻杭州的日军第133师团参谋长樋泽一治在富阳宋殿村(今属富阳市受降镇)举行洽降会谈,浙江光复。
[编辑] 光复后及国共内战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共4个兵团10个军分兵数路进入浙江作战。5月,温州、杭州、宁波等浙江大陆各城相继易手。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浙江省政府迁至舟山,继续有效统治浙江沿海诸岛。1950年5月,浙江省政府等驻舟山各机构及大量人员随中华民国国军撤退台湾,省政府因之撤销。随后解放军陆续接管舟山群岛。
国民政府弃守舟山后,仍保有浙江东南的大陈列岛(台州列岛)、一江山等岛而由国民政府控制。1955年1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陷一江山岛[15],国民政府见大势已去,在美国第七舰队的护航下,将大陈岛上的军队和居民全部撤退至台湾,随后更撤离南麂。浙江省至此全境易手。[16]
[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7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成立。
国共政权交替后,如其他各省一样,浙江也经历了历次政治运动,原来发达的商业文明因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而沉寂。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浙江才恢复新生。
浙江省的南部山岭起伏,有限的耕地使得难以仅靠农业生存。邓小平在中国实行经济改革,给这一地区的人们带来机遇,他们将生意做遍了全中国。通过勤奋的工作、积极进取的精神、低工资成本和放眼世界市场的眼光,浙江南部经济迅速崛起,并涌现出全国私营经济代表的温州,全国航运业巨头云集的宁波,全球轻纺市场中心绍兴及以小商品城著称的义乌等典型,加上传统上比较富裕的浙江北部地区。这个时期的浙江省成为中国最富裕的省份。浙江模式也成为一种发展典型。
3. 浙江有多少年历史了
8000年。一、 跨湖桥遗址的发现与发掘1、遗址的发现。1990年6月1日,萧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经广播电视大学萧山分校学生提供线索,在湘湖区域的城厢砖瓦厂取土工地发现了一处史前遗址,由于遗址的位置处在古湘湖中的跨湖桥畔,就把遗址定名为“跨湖桥遗址”。很快,市文管办将此事反映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6月14日,省考古所派考古人员到遗址现场调查,决定对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并将发掘计划报国家文物局审批。2、遗址的发掘跨湖桥遗址第一次考古发掘于1990年10月开始,至12月底结束。共发掘面积300平方米,出土文物113件,并发现建筑遗迹、灰坑等。经碳14年代数据测定,在8000-7000年间。第二次发掘在2001年5月到7月间进行。发掘面积300多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木器、骨角器、人工栽培水稻等文化以及非常丰富的动物遗骨。此次发掘被评为“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第三次发掘于2002年10开始,至12月结束。不仅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木器、骨角器。还发现了独木舟及相关遗迹。经碳14年代数据测定,独木舟的年代在8000前左右,是国内发现的最早的独木舟及相关遗迹。3、下孙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为了实现跨湖桥文化的命名,根据考古学文化命名的基本要求,必须尽快找到与跨湖桥遗址同类型的遗址。萧山博物馆、省考古所于2002年6月起在萧山境内展开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终于在2003年5月10日,在湘湖区域的下孙村发现了与跨湖桥同类型的遗址----下孙遗址,为跨湖桥文化的命名提供了重要依据。下孙遗址保存有近5000平方米,于2002年5、6月间作了小范围的拭掘。同年11月起进行正式发掘。发掘面积500多平方米。二、 跨湖桥文化的命名跨湖桥文化的命名问题,随着下孙遗址的发现而具备了基本的条件。但为了使“文化”能成功命名,必须预告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跨湖桥》考古报告必须在命名大会前出版;二是事先必须得到考古界权威人士的认可。为此,《跨湖桥》考古报告于2004年12月初正式出版。在得到下孙遗址发现与发掘情况后,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严文明先生认为“跨湖桥文化”命名的时机已经成熟。2004年12月17日,跨湖桥文化被正式命名,一个崭新的考古学文化概念从此诞生。三、 跨湖桥文化的特征跨湖桥遗址的年代早于河姆渡遗址,文化面貌独树一帜,不同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原有的其他考古学文化,是一种新的发现。遗址内涵丰富,特征明确,整体性强。除跨湖桥遗址外,还在附近地区发现下孙遗址。对照考古学文化的概念,可以认为,跨湖桥遗址与下孙遗址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具备了独立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条件,所以被考古界命名为跨湖桥文化。跨湖桥文化的基本特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器物特征、建筑特征、独木舟、经济形态、艺术与宗教、环境因素等。 四、跨湖桥文化与周边其他史前文化的关系跨湖桥遗址的文化面貌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令人惊叹的成熟性与发展高度。这种文化是从何而来,是受什么文化的影响,或者是延续与传承何地的文化?这个迷底随着最近考古的新发现,而逐步被揭开。但同时,跨湖桥文化的去向至今不明朗,与浙江乃至于长江下游地区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存在着何种联系。 都值得深入的探讨与研究。1、浦江上山文化,是否是跨湖桥文化的源头?2、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是否受跨湖桥影响?3、马家浜文化是否与跨湖桥文化有联系。4、诸暨楼家桥遗址楼家角遗址早、中期含河姆渡文化的因素,但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作为经过正式发掘、离跨湖桥文化遗址距离最近、年代也最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却未见有跨湖桥文化的影响,无论是典型器组合,还是动物形象的刻划、堆塑装饰,均不属于跨湖桥文化传统。5、其他遗址线索萧山舜湖里遗址,位于楼家桥遗址东北方约2公里处,内涵同楼家桥遗址。萧山乌龟山遗址,位于跨湖桥遗址南约15公里处。遗址下层发现河姆度文化典型的夹炭绳纹有脊釜,年代距今约6500-6000年。萧山金鸡山遗址,位于跨湖桥遗址南10公里。遗址出土相当于河姆渡遗址二层的鼎、豆类陶器。年代距今约6000-5800年。另外在萧山境内还发现相当于良渚文化的河庄蜀山、进化茅草山、所前金山等新石器时代末期遗址。关于跨湖桥文化的趋向仍然是一个尚待揭开的迷。五、跨湖桥文化命名的意义学术意义跨湖桥文化以其新颖独特的文化内涵与极具个性的文化特征,给浙江乃至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类型及其相互间关系问题的认识,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以罗家角④层为代表的马家浜文化早期遗址和以河姆渡④层为代表的河姆渡文化早期遗址,分别属于钱塘江南北两岸并行发展的两支浙江境内最古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这已成为考古学界的共识。跨湖桥遗址的发现与跨湖桥文化的命名彻底打破原来所认识的浙江史前文化的基本脉络与格局,表明浙江境内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绝非以前认识的那么简单,而应该是有多个源流谱系。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成为今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跨湖桥文化遗址出土丰富的遗物中如独木舟及相关遗迹反映的是当时的一种什么状况?是当时的船坞,还是制作独木舟的作坊?其本身必然包涵着非常丰富的考古信息。又如陶器制作技术水平、骨角木器和石器、动物遗存以及多种遗迹现象所反映的经济、社会生活内容、彩陶、黑陶等一些颇出意外的文化现象的源流等,都有着极高的考古研究价值。 “跨湖桥文化”是继 “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之后,浙江省境内又一个新石器时期文化,而且是当时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它把浙江的文明史又整整向前推移了1000年。 跨湖桥文化的命名,是浙江境内当时发现的最早的一个史前考古学文化概念。跨湖桥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对浙江及至长江下游的文明起源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对浙江的史前考古学研究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起到浙江考古工作里程碑的作用。社会意义跨湖桥文化的命名,标志着一个崭新的考古学文化概念的诞生。这是萧山文物考古史上所取得的一项巨大成就,也是中国考古领域的一项新的突破。跨湖桥文化是我们的先民留给后人的非常宝贵的财富,也是当今浙江社会一笔难得的无形资产和极具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跨湖桥文化的命名,必将对推动萧山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跨湖桥遗址的发现与跨湖桥文化的命名,为萧山的湘湖开发和建设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也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旅游资源。跨湖桥文化遗址显示出萧山乃至杭州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跨湖桥文化是开展历史教育、乡土史教育良好教材。也将对杭州市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促进文博事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跨湖桥文化是萧山极具影响力与代表性的一张历史文化金名片。
4. 浙江有多久的历史
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浙江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活动;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100多处,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春秋时浙江分属吴、越两国。秦朝在浙江设会稽郡。三国时富阳人孙权建立吴国。唐朝时浙江先后属江南东道、两浙道,渐成省级建制的雏形。五代十国时临安人钱镠建立吴越国。元代时浙江属江浙行中书省。明初改元制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辖11府、l州、75县,省界区域基本定型。清康熙初年改为浙江省,建制至此确定。
5. 浙江历史文化名人
一、刘基,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二、高明,元末明初人,字则诚,一字晦叔,号菜根道人,人称“东嘉先生”,浙江瑞安人。出生书香门第、翰墨世家,少博学,精《春秋》,工书法,是一位世界文化名人。
其戏曲作品 《琵琶记》是我国南戏史上第一部由“名公”文人作者参与创作的戏文,代表了南戏艺术的最高成就,是宋元戏文的终结和明清传奇的先声,它的诞生标志着南戏创作艺术上的成熟,是传奇的典范之作,对后世传奇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南戏之祖”。
三、张璁,明朝嘉靖年间任朝廷首辅,世称『张阁老』。明朝嘉靖年间重臣,“大礼议”事件中重要人物,明朝大改革的开启者。
四、陈傅良:南宋学者,政治家,永嘉学派创始人之一。
永嘉学派,又称“事功学派”、“功利学派”等,是南宋时期在浙东永嘉(今温州)地区形成的、提倡事功之学的一个儒家学派,是南宋浙东学派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派。因其代表人物多为浙江永嘉人,故名。
五、孙诒让:清代语言学家,第一个破译甲骨文的学者,朴学大师,字仲容,瑞安城关人。
六、夏承焘(1900——1986),词学宗师,字瞿禅,温州市区人。
6. 浙江的历史沿革
时期 行政建制 行政区划大事记 史前 于越原始氏族公社 浙江各地出现原始氏族公社文化。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 夏商 扬州 《禹贡》 春秋 分属吴、越两国 史学家杜佑:吴越分界处,在嘉兴之语儿溪,后并于越。 战国 属楚国 楚周显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楚威王灭越,尽取浙江以北地 秦朝 分属会稽、鄣、闽中等郡 在今浙江省境内设15个县 西汉 分属会稽、丹阳郡 增设5县,共20县,隶属扬州 东汉 分属会稽、吴、丹阳郡 山阴县成为会稽郡政府所在地,隶属扬州 三国 属东吴 增设4个郡,县共44个,隶属扬州 晋朝 属会稽国 都城会稽,隶属扬州 南朝 属东扬州 孝建初年(454年),置东扬州,分为5郡23县,州治山阴 隋朝 属扬州刺史部吴州总管府 分为5郡23县,府治山阴。隋末,沈法兴、李子通等割据于此。 唐朝 属江南道/江南东道 分为11个州(郡) 五代十国 属吴越国 设11州、1军、63县 北宋 属两浙路 设11州、府 南宋 分属两浙东路、两浙西路 迁都临安。浙西治临安,浙东治绍兴。 元朝 设浙江等处行中书省 元置浙江等处行中书省,为省级行政区划的开始。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亡宋,立两浙都督府于杭州。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自扬州迁江淮行省治此,改名江浙行省。元末,方国珍、张士诚等割据于此 明朝 浙江承宣布政使司 浙江作为省名的开始,行政区域从此开始稳定少变 清朝 浙江省 有11府(地区)、63县(州、厅) 参考资料:
7. 举例说明浙江历史事实
浙江作为临海行省,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悠久!浙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37亿立方米,按单位面积计算居全国第4位,但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2004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水平。 浙江是我国高产综合性农业区,茶叶、蚕丝、水产品、柑橘、竹制品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森林覆盖率达59.4%,居全国前列。树种资源丰富,素有"东南植物宝库"之称。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123种动物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浙江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矿产为主。石煤、明矾石、叶蜡石、水泥用凝灰岩、建筑用凝灰岩等储量居全国首位,萤石居全国第2位。 浙江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有3061个,是全国岛屿最多的省份,其中面积495.4平方公里的舟山岛为我国第四大岛。海岸线总长6486.24公里,居全国首位,其中大陆海岸线2200公里,居全国第5位。岸长水深,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290.4公里,占全国的1/3以上,10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105.8公里。东海大陆架、盆地有着良好的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前景。 浙江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丝茶之府、文物之邦、旅游胜地"之称。全省有重要地貌景观800多处、水域景观200多处、生物景观100多处。人文景观100多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特色明显,知名度高。我们以奉化溪口为例具体说明一下! 溪口在近现代史上曾经发生几次重大事件。清咸丰十年(1861)十一月,太平军将领范汝增率兵数万,自嵊县入境。六诏、跸驻、三石等地农民400人余人响应,经溪口,于11月26日攻克县城,12月9日建立农民政权。受战火影响,溪口商业一度萧条,玉泰盐铺也一度停业。 1941年4月23日,侵华日军侵占县城和溪口,4月26日成立日伪监时政权-“奉化维持会”,丰镐房占为日军司令部。日寇守田大佐率部进入溪口,见镇内无人,悉数捣毁全镇水缸,锅灶,民间财物被洗劫一空。后在镇四周密布铁丝网,强令往来行人只许从武岭门及藏山大桥出入,经过岗哨逼行鞠躬礼,并限定妇女在剡溪洗涤时间,稍有不遵即遭毒打或枪杀。1945年8月日寇投降,18日撤离溪口。是年11月,据溪口镇公所第83号呈文载,溪口沦陷1576天,计被杀217人,被抓失踪73人,全毁半毁详房223间,楼屋1990间,平屋1172间,被抢粮米1.5万斤,茶叶2000余箱,以及大批耕牛、猪、鸡及实物细软;被砍大树4899株,竹150万株,汽车站、医院、公园等遭严重破坏。 民国时期,特别是蒋介石三次下野期间,溪口一度成为国民党指挥中心,南京与溪口之间军政要员频频往返,溪口镇上车水马龙,冠盖如云,在民国史上曾经产生过很大影响。 1949年5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21军61师进驻溪口,溪口解放。 I am verry sorry for you!I reaaly want tudo that can you want need anser !I ....give up !I beg your pardon true ah! I really can not think of any good idea! Please forgive me. We also hope to have a knowledgeable person to provide you with a better answer! I beg your pardon true ah!
8. 浙江有什么悠久的历史啊
浙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素称"文物之邦".历史悠久, 积储深厚.从考古资料看,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在今天的浙江西部山区一带活动.到了距今六,七千年至四,五千年间,浙江境内人类活动的范围公元十世纪以后,浙江进入封建经济的繁荣时期,成为当时中国的富庶地区之一 浙江拥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更有“文化之邦”、“旅游之乡”的盛名,历史悠久,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文化昌盛,自从东晋南朝以来就后来居上,千百年来遥遥领先,在21世纪的现代化赛跑中理当再接再厉,更上新台阶。笔者针对浙江历史文化的地域特点初步罗列了遗产中的合理因素: 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鼓舞:久远而光荣的历史,在中华民族史册上留下浓重一笔。从远古的建德人开始、河姆渡、马家浜和良渚原始文化揭开了文明的篇章,传说中舜的后代受封于上虞和余姚,大禹治水到过绍兴,并长眠在此,在先秦已为百越文化中心,春秋时的越国、三国的孙吴和十国中吴越均以浙江为发端,南宋以临安为都一度占据政治和文化中心地位。治水英雄大禹可谓大智大勇,公而忘私,制服了凶猛的洪水造福黎民百姓,“三过家门而不入”传为千古美谈;白居易、苏轼、王安石在浙江任职勤政为民,泽被后世;海瑞在淳安刚正不阿,敢于冒犯权贵,人称“海青天”。杭州有幸埋下精忠报国的岳飞父子的忠骨;陆游念念不忘收复失地,“位卑未敢忘忧国”激励了无数志士仁人;名臣于谦以自身行动实现《石灰吟》的绝唱。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报仇雪耻;孙坚父子乃一代枭雄,威震江东成就霸业;抗倭名将戚继光在浙江招募和训练“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倭患。近代浙江在反封建反侵略斗争中前赴后继,可歌可泣,鸦片战争中壮丽殉国的“定海三总兵”彪炳千秋;镇海招宝山炮台官兵痛击法国侵略军;太平军驰骋浙江大地扫荡清妖;“鉴湖女侠”秋瑾壮志凌云,豪气冲天,不愧为巾帼英雄。浙江儿女的英名伟业真是不胜枚举,永远鼓舞我们自尊自信,爱国爱乡,自强不息,从中获取强大的精神力量。
9. 浙江的历史是什么
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浙江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活动;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100多处,有10000-1300年代上山文化、距今8000年的跨湖桥文化、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春秋时浙江分属吴、越两国。秦朝在浙江设会稽郡。三国时富阳人孙权建立吴国。唐朝时浙江先后属江南东道、两浙道,渐成省级建制的雏形。五代十国时临安人钱镠建立吴越国。元代时浙江属江浙行中书省。明初改元制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辖11府、l州、75县,省界区域基本定型。清康熙初年改为浙江省,建制至此确定。
“浙江”是钱塘江的古称,意为曲折的江水。唐代时,分江南东道设立两浙道,是为“浙”字第一次成为地方政府的名称,“浙江”之名由钱塘江流域,延伸至北起长江,南至平阳,西倚茅山、天目山,东滨大海,囊括太湖、钱塘江、甬江、灵江、瓯江、飞云江、鳌江等几大流域的共同的政治和文化地理名称。
这一区域在春秋战国以前为越人聚居地,也是越国的本部,又曾被吴国占领,后又成为楚国的一部分。秦统一中国后,即在这里设立会稽郡,属扬州。三国时属于东吴,两晋南北朝时期属于南朝。唐宋之际又相继为两浙道、吴越国和两浙路的辖区,因吴越国内设13个州级行政区,故并称“两浙十三州”。吴越国主要范围均为今天的浙江全境,以及上海市和福建省北部的建瓯、宁德、寿光,江苏省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即为今天吴越文化和吴语的占据主导的区域。
明朝初年,设置“浙江布政使司”(初期不含太湖地区的湖州府、嘉兴府),治杭州,而一些靠近福建的地区以苍南金乡为界,划入福建行省。自此大致形成了延续至今的浙江省辖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