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历史趣闻

历史趣闻

发布时间: 2020-11-21 10:51:39

⑴ 中国古代历史趣闻

《后汉书·戴良传》曰:“良字叔鸾,少诞节。母喜驴鸣,良常学之以娱乐焉。”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魏文帝曹丕)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汉灵帝于宫中西园驾四白驴,躬自操辔,驱驰周旋以为乐。于是公卿贵戚转相仿效,里乘辎軿,以为骑从。”

⑵ 历史名人都有些什么轶事,趣事

1、刘彻金屋藏娇

陈皇后,小名阿娇,原为汉景帝刘启的外甥女,生得甜美妩媚、楚楚动人。某日,其母带她入宫,汉景帝的儿子刘彻也在一边玩耍,便将刘彻抱起问道:“我把阿娇姐姐嫁给你为妻好吗?”

阿娇年岁虽比刘彻大,但刘彻长居深宫,经常与阿娇嬉戏,见大姐姐皓齿明眸,又擅童玩,于是毫不考虑地回答:“好啊!如果阿娇姐姐嫁给我,我就盖一栋黄金屋,把她藏之于内!”

陈阿娇之母馆陶长公主大喜,于是劝汉景帝立刘彻为嗣。

2、杨坚惧内

根据史书记载,杨坚和皇后关系非常亲密:“上每临朝,后辄与上方辇而进,至阁乃止。使宦官伺上,政有所失,随则匡谏,多所弘益。候上退朝而同反燕寝,相顾欣然。”

独孤皇后到了晚年时,杨坚想找一两个美人作为生活调剂,他试探性宠幸了宫女尉迟氏,却没想到皇后悲愤交加之下怒杀此女。杨坚一气之下感觉皇帝尊严受到打击,脾气暴躁的他负气离家出走。

孤独寂寥的老年杨坚虽然试图在陈、蔡贵人等青春美人那里找点人生欢乐忘却愁苦,但失去皇后的痛苦始终无法自拔,而且他也隐隐感悟到了对爱妻的伤害。

独孤皇后去世刚刚一年多,杨坚就一病不起,临终前对皇太子和负责山陵的官员说:“我的丧事你们商量着办吧。唉,说这些有什么用,我实在忘怀不了皇后,如果灵魂真有知觉,一定要让我们夫妻在地下团聚。”

3、朱佑樘一夫一妻

朱祐樘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用实际行动实践男女平等的皇帝。他一生只娶了一个张皇后,从不纳宫女,也不封贵妃、美人,每天只与皇后同起同居,过着平常百姓一样的夫妻生活,实在不易。

孝宗和张皇后是患难之交,一对恩爱夫妻。从接受的教育看,他也很早就懂得若想当个好皇帝,就不能爱美人废江山的道理。

两人每天必定是同起同卧,读诗作画,听琴观舞,谈古论今,朝夕与共。这不经意间的举动,创造了古往今来一个特殊的纪录,也算是朱祐樘作为一代明君的佐证之一。

正是由于孝宗坚持只宠皇后一人,使得他成为历代皇陵中只葬着夫妻两人的绝无仅有的典型,给他明君贤主色彩颇浓的一生更加平添了许多亮色。

4、戚继光惧内

戚继光的妻子王氏,将门虎女,野史上说她“威猛,晓畅军机,常分麾佐公成功”,有关戚继光怕老婆的典型事例,最被广为传颂的是这样三件事:

一是戚继光被部下所激,命亲兵接老婆入军营。帐内众将皆盔明甲亮,手执利刃,一派杀气腾腾,想给其妻一个下马威。

不一会儿,其妻抵达营帐,见了这等阵势,却无丝毫恐惧之色,反而目光威严,对着戚继光喝道:“唤我何事?”戚继光闻言,胆战心惊,扑通一声跪下说道:“特请夫人阅兵。”

二是戚继光架不住部下的怂恿,冲入家里想用利剑吓唬一下老婆,以振夫纲。当时其妻午睡刚醒,立马怒吼:“你拿着宝剑想要干什么?”

戚将军吓得浑身哆嗦,宝剑掉地,匆忙应答:“我想给夫人杀只鸡吃。”夫人一听开口说:“以后杀鸡再不要大声嚷嚷。”戚继光连连称是。

三是王夫人所产下的几个孩子都夭折了,于是戚继光背着夫人偷偷的纳了陈姓、沈姓、杨姓三个小妾一共生了5个儿子。

本来夫人不知道一直相安无事,那晓得有人不慎漏了口风,被王夫人知道了,大白天的顺手拿了把刀,要找戚继光算账。

听到这个消息的戚继光在衣服里面穿好铠甲后就去到王夫人的卧室里去找她,一见面就嚎嚎大哭说无孝有三,无子为大,没有儿子的压力太大了。

王夫人见状也心软了,把刀扔了后也嚎嚎大哭起来,后来从妾生的儿子里过继了一个作为自己的儿子来养,事情才平息下来。

5、郑板桥好吃狗肉

板桥定润格,规定凡求其书画者,应先付定金,并作润例,颇为风趣。当时,许多豪门巨绅,厅堂点缀,常以得到板桥书画为荣。

但板桥不慕名利,不畏权势,生平最不喜为那些官宦劣绅们作书画,这在他老人家的润格里是不便声明的。有一次,一帮豪绅为得其书画,运用计谋,设下陷阱。

他们了解到板桥爱吃狗肉,就在他偕友外出交游的必经之路上,借村民的茅舍,烹煮了一锅香喷喷的狗肉,待板桥经过时;主人“笑脸相迎,并以狗肉好酒相待。”

板桥不疑,开怀畅饮,连赞酒美肴不止。饭罢,主人端出文房四宝,言请大人留联以作纪念。板桥深觉今有口福,便立刻应诺,随即起身提笔,并询问主人大名,署款以酬雅意。书毕,尽兴而归。

后来,在一次宴席上,他偶然发现自己的书画作品挂在那里,方知自己受骗,十分后悔,自己嘴馋不已。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刘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杨坚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朱佑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戚继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郑板桥

⑶ 中国历史趣事

中国古代历史上死得最窝囊的十大名人 1.齐桓公。一代霸主,竟然被自己的宦官饿死在宫中,窝囊吧。 2.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发起者,富于冒险和创新精神的一代君主,曾经冒充使者亲自前往秦国勘查地形,准备攻秦。没想到被自己的儿子发动叛乱,困死在行宫?否则,秦国没那么容易做大。 3.李牧。一代名将,秦国统一的最大障碍。率赵军抗击秦国时,却被奸臣陷害。李牧当机立断,连夜挂印出走,使得来抓他的人大吃一惊。不可思议的是,李牧竟然被那些人又追上杀死了。一代名将,居然也不会使用反跟踪法什么的。 4.韩信。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用兵鬼神莫测、战无不胜的大将,政治大方向上却设总是犯错误。被刘邦玩弄于股掌之中倒也罢了,最后居然被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设计捕杀,真是窝囊! 5.关羽。一个威震天下的名将,在水淹七军、直*许昌的事业最高峰,却被自己的盟友袭取后方,败走麦城,又被人伏击,被生擒(!!)斩首。这不是一个武圣人的死法。 6.高仙芝。横扫西域的唐将,安史之乱中镇守潼关。由于兵少,采取坚守战略,竟然被唐玄宗认为\出击不力\赐死。究竟该不该出击呢?他的继任者哥舒翰带着增援的十几万精兵出击,结果全军覆没,潼关失守,唐玄宗出逃。 7.黄巢。纵横天下,倾覆唐朝的豪杰,与自己的兄弟、妻子一起被自己的部下杀死邀功。可悲的是,那个部下又被唐将杀死,同黄巢的首级一起报往朝廷。 8.宋徽宗。一个天才的画家、浪漫的皇帝取遭受到最不浪漫的命运:被金军俘虏运往黑龙江。我总觉得,象宋朝这样经济、文化发达的朝代(也许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朝代)灭亡本身就是一种悲剧。 9.李自成。不用多说了,正因为死的窝囊,所以才会有他出家当和尚的传说。 10.石达开。要死就死呗,一定要玩一把投降,结果人家也不上当。

⑷ 历史上都有哪些奇闻趣事

历史上面有很多的奇闻趣事,并且这些故事都非常的奇葩,而且有的时候会让人匪夷所思,所以有的时候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这句话说的是非常有道理的。有的时候我们要细心观察身边所发生的一些事情。

⑸ 历史上的趣事

《三国演义》中,周瑜与孙权定下计谋,以孙权之妹为诱饵,骗刘备过江到东吴招亲,想趁机杀害刘备,索回荆州。诸葛亮早识破了诡计,对刘备说:“你只管去,我略用些计谋,会让周瑜一筹莫展。孙权之妹嫁给了你,荆州还会万无一失。”接着,诸葛亮令武将赵云随同并护卫刘备前往,给了赵云三个锦囊,内有三条妙计,嘱咐他依次执行即可。结果,赵云按照诸葛亮的锦囊妙计行事,不仅帮助刘备将孙权之妹孙尚香夫人迎娶回来,还得到孙权之母吴国太的欢心,陪同刘备夫妇回了荆州。周喻又气又怒,带兵追赶刘备时更遇上诸葛亮的埋伏……此即“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有趣故事,亦即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建奇功记载。

《三国演义》这段记叙,为后世创造了“锦囊妙计”和“赔了夫人又折兵”两个成语。

⑹ 历史上有什么历史小趣事

清朝时期,由于慈禧的闭关锁国,导致很多国外的文化和科技都成了当时人们从未见闻的奇怪事件,其中就包括慈禧对相机的趣谈。

除此之外,慈禧太后每当照相之前都要亲自翻阅历书,来挑选良辰吉日。在摆设完后,慈禧会立刻要求摄影师将还未上光带有水的相片呈上去预览。

慈禧喜欢上这种西洋科技后,就摒弃了对其捏魂的说法。从此,无论是她去颐和园赏雪,还是去中南海游览都会带上摄影师。并且,慈禧还曾多次把自己打扮成观音的样子,让宫女装扮成金童玉女来照相。

⑺ 中国历史上的趣事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历史完备的国家!!历史史料那是汗牛充栋,不可胜数的。。。。。。就看你怎么去读了!!是人云亦云?还是辩证的去思考?这就完全的取决于自己了!!。。。。。我这里提供给你一个另外的视角:看看不一样视角下的蔡桓公。。。。。。。蔡桓公讳疾忌医了吗中学课本中有篇《扁鹊见蔡桓公》,因为这篇短文,蔡桓公这个人成为讳疾忌医的典型,嘲弄声一片,谴责声一片。而抛开成见,来看原文,我们发现,蔡桓公并不是讳疾忌医的人,这是一桩冤案。文章很短,我们不妨再读它一下。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文章开头,"扁鹊见蔡桓公",这时的蔡桓公身体一点不适的感觉也没有。扁鹊来见蔡桓公,也没说是来瞧病的。桓侯说"寡人无疾",是实话实说。可扁鹊的眼睛比现在的CT还厉害,站了一会儿,就突然冒出一句"君有疾在腠理"。并没有说明依据,仅凭名医的身份就诊断出人家有病,错在扁鹊--要是您,身体没有任何不适,路上遇到个名医,作出如此诊断,您也是接受不了的。桓侯"不悦"是正常的,在情理之中。"居十日",扁鹊又说桓公有病;"居十日",又说桓公有病。桓公当然不悦,但也只是在扁鹊离开后表现出不悦,并没有当着扁鹊的面表现出来,给了神医面子。又"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这时的蔡桓公身体还是没有不良反应,但扁鹊一而再,再而三说蔡桓公有病,这令蔡桓公不解,但是蔡桓公还是派人问了医生--这是怎么一回事?医生扁鹊见死不救,扭头便跑,也有点不对,只是到了桓侯"故使人问之",才说出病因及治疗方案。"居五日",这已经是扁鹊说桓公有病的第三十五天了,这时的桓公才感到身体疼痛。而桓公一感觉到自己"体痛",就"使人索扁鹊",根本没有忌医。桓公不幸,得了怪病,将要死了才有体征。更不幸的是死后让人笑了几千年。《扁鹊见蔡桓公》出自《韩非子·喻老》,寓言而已。"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作者叙述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本意是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一观点。"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这些话是说给医生(治国者)听的。而蔡桓公是患者,不是医生,不是韩非子要说明的主体。韩非子的本意是告诫医生,这段文字是说扁鹊的失误,并不是患者有错。而这段说明主题的话,课本却没有选入,删除了。更冤的是,蔡桓公是春秋时人,而扁鹊应该是他之后的战国人,扁鹊见蔡桓公等于关公战秦琼。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事情还是这些事,可是,蔡桓公变脸了,成了齐桓侯。蔡桓公、蔡桓侯、齐桓侯,到底是谁的事儿也弄不清楚了,最后屎盆子全扣到蔡桓公身上了。

⑻ 中国历史上的趣事有哪些,要经典的

赤壁之战时长江流域开发程度还是很低的。即使占据了淮河流域,也不一定能够版继权而控制整个长江流域,因为占领者会遇到许多当时无法克服的难题,比如说水土问题、进军时补给的问题、民众的支持问题,占领者的甚至每一个不同士兵心里都会因此产生阴影,严重影响士气。而且古代战争技术很低,数十万兵力的集结、指挥都是会让最高明统帅头疼的难题。渡江战役时,长江流域早就成为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上下游分布着数十座重要的城市。战略来说,控制淮河流域那些城市必无险可守,且沿江南布防的数十万国军已成惊弓之鸟,在数百公里的长江防线上处处布防,兵力根本不敷使用,很容易被我军各个击破。我军士气高昂其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使向江南进军所需的补给也不成为问题。

⑼ 中国历史趣闻

为什么叫韩国人叫棒子呢?其实棒子这个称号还是乾隆皇帝所赐。棒子也就是棒槌,是北京的方言,也就是愚蠢无知的意识,用老百姓的话就是半吊子。那一年朝鲜的国王来北京朝见乾隆,乾隆很高兴,在紫禁城宴请他,席间有人端来一盆净手水,为了消毒和增加香味,这盆水里加了点花瓣和盐。朝鲜国王以为是汤,就端起来喝了几口,然后大赞好喝,乾隆见了大笑,说朝鲜国王;“你真是个棒槌啊’。朝鲜国王不懂啊,以为皇帝封他什么大官哪,赶紧谢恩。从此朝鲜人就叫棒子了。
就是说韩国人的愚昧无知而已
够趣吗

另加一个 虎年就说虎吧
〖药王孙思邈虎口拔骨〗
在古时候,一些中国医生到处采集并实验各种药物的功效,他们通常会手拿一个铃铛,铃铛看起来就像是一个铜环,人们称之为 虎撑 或 虎衔 。这是他们的护身符。

传说药王孙司邈在去山中采药的路上突然被一只老虎拦住了。老虎就在前面,想要逃走已是不可能的了,药王随身带着一条用来挑草药的长扁担,但要用这条笨拙的扁担对付老虎这又谈何容易。他一无所措,只是恐惧地盯着老虎。奇怪的是这只老虎并没有向他扑来,正相反,它张大着嘴蹲在地上,它以一种忧伤的眼神注视着药王似乎是在乞求什么,并不停地轻轻摆动着脑袋。药王被眼前如此的情景震惊了,他缓缓地接近眼前这头庞然大物,他看见一块硕大的动物骨头深深地扎入了这头老虎的咽喉。善良的药王想要帮它,替它去除这块骨头,但他担心的是,眼前这头动物要是因为疼痛而突然闭嘴的话,他的胳膊一定会被咬断,正在这时他想起他扁担上的一个铜环,他取下铜环并将它放入老虎的口中将那大口撑开,这样他就不必再为自己的安全担心了。他将手从铜环中央穿过伸入那血盆大口中迅速地拔出骨头并麻利地在伤口抹上药膏。当药王取走了虎口中的铜环后,老虎不住地点头,似乎是在答谢这位仁慈的医生。从那以后,铜环被改造成一个手摇铃,成为采药的标志,所有的医生出门采药时都会带上它,用于显示他们都是药王的弟子,只有药王能够为老虎看病并且不会受到它们的攻击。

谢谢

⑽ 历史上有哪些文人的趣闻

王安石不爱洗澡。
李白剑术很高,逗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地。
辛弃疾武功不赖,带着三十几人冲入敌军之中抓叛徒,毫发无伤。他有一首诗里面有一句提过,逗醉里挑灯看剑地。所以说这哥们绝非扇茬。
朱元璋在位时皇宫里没有御花园,有御菜园,所以说这老哥闲下来可能会去御菜园种地。
唐伯虎一生坎坷,远没有电影里那么精彩。后来被宁王选中当幕僚,本以为自己的人生迎来了专机,结果宁王要造反,唐伯虎知道这事成不了,想走不能走,于是就装疯,天天在宁王家里裸奔。
抗倭名将俞大猷著有一部《剑经》,也是个剑术高手,还到少林寺踢过场子。
日本刀在中国并不是什么神器,而是人们买来当文物赏玩儿的。明代史载日本使臣来朝贡做贸易,五十把日本刀换一口中国锅,所以说这宝刀的价格也忒便宜了。日本刀是锋利,但由于太短,并不适合在战场上用。
魏忠贤特别喜欢在脑袋上别朵花。
明代的太监管皇帝叫主子,或者老爷。太监等于是皇帝的家奴,有利用价值的时候飞扬跋扈,没有利用价值了,一张纸条就送命了。
赵匡胤脾气一上来会动手打大臣。
岳飞的儿子岳云十二岁就跟着岳飞上战场学习经验去了,死时二十三岁。也是一代名将。
古代上朝并不是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在办公,而是一种礼制仪式。散朝后各部官员回各部,才开始正式工作。试想一大帮子人站在宫殿外(宫殿里站不下)怎么可能工作呢看所以史书上抨击皇帝不上朝其实并不是多大的罪过,懈怠政事才是关键。天天举行这么个仪式太烦了。后来就改成大朝小朝了,有三日一朝,五日一朝的。天天来一回都得累死,就好像一个学校天天搞升旗仪式。
明仁宗朱高炽是给大臣李时勉气死的。明代的大臣都很有意思,经常怼皇上,要么是联合起来怼皇上。由于继任的皇帝们没有创业的皇帝的那种工作劲头,经常怼不过。所以才会关门放太监,让太监和大臣怼。
在科举制还没被发明以前,过去官职都是世袭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弟弟年纪轻轻就做了高官,但这哥们也不好好上班,都不知道自己是干嘛的。人们问他你到底是干什么的,他见自己的办公所在地有很多马,就说我大概是个管马的。
太奸臣蔡京的书法非常好。
明代的当代手工艺制品比古董还贵,在过我仅此一朝是这种情况。
明朝闹倭寇,倭寇头子叫王直,就特么是中国人。王直就是安徽的。
清军入主中原后,中原遍地剃发易服,但朝鲜还保留的是明朝那一套。以至于朝鲜使臣一来中国,中国官员和老百姓看到他们的穿着以后都泪流满面。不少官员都偷偷借这些使臣的衣服穿。所以说韩国人对中国人的蔑视,大概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了吧。
都说明朝特务治国,东厂锦衣卫昼伏夜出。那么这些特务除了替皇帝抓人还干什么呢看东厂会查访物价,比如某年某月某日,鸡蛋多少钱一斤,并且会对皇帝进行详细的汇报。锦衣卫会养大象,以壮观瞻。明穆宗好吃果饼,让亲信太监去买,这哥们就趁机黑钱,穆宗问你这果饼多钱,他就说很贵。穆宗微微一笑说,放屁,这果饼是哪区哪街哪家产的,五钱一个,你还想蒙老子。吓得这货再也不敢了。
过去的高丽政权很强大,北方游牧民族不光对中国朝贡,对高丽也朝贡。今天朝鲜韩国之所以变那么小,都是因为我们的老祖宗孜孜不倦的对人家发动灭国战争。虽然没把他们打死,但最终打残了。明初的时候朝鲜还叫高丽,扬言要征服中国,派大将李成桂出兵。这哥们掂量了一下自己的实力,觉得不太可能,于是乎杀了个回马枪造反当大王了,太祖龙心大悦,说好个乖儿子,以后就改名叫朝鲜吧。李氏朝鲜就诞生了。
古代大臣虽然说起话来文邹邹的,但着急也是会约架的。比如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曾就集结百官,准备在左顺门把自己的政敌张璁截住打一顿。张璁听到风声就避开了,结果他小弟桂萼被这帮人追了一路,要不是跑的快这顿打就挨定了。
明武宗朱厚照给自己起过一堆马甲,比如什么大宝,大庆法王等。最牛的还是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他堂弟明世宗朱厚熜更狠,直接来了个无极太上大罗天仙紫金长生圣寿掌五雷大真人玄都镜万寿帝君。
明代历史上有个人叫沈惟敬,特别神奇,是个大忽悠,代表明朝和日本谈判,日军那边的代表是小西行长。沈惟敬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满口答应了他的条件,这哥们一激动就到中国来了,结果一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都是沈惟敬瞎答应的,中国这边根本不同意他那些条件,反而要日军退出朝鲜云云,他身在中国没办法,就也是满口的答应。等回国后他怕不好对丰臣秀吉交差,于是骗丰臣秀吉说中国啥都答应了。两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一看谈的挺好,都很高兴。这俩人强行唱双簧,最后因为事情败露都被处理了。

热点内容
宝蓝色校园 发布:2025-07-11 20:31:21 浏览:714
幼儿教师演讲稿精选 发布:2025-07-11 14:51:14 浏览:105
燃料电池历史 发布:2025-07-11 13:49:58 浏览:96
什么心理 发布:2025-07-11 11:13:50 浏览:198
天都教育 发布:2025-07-11 09:35:37 浏览:447
厦门在职教师招聘 发布:2025-07-11 09:05:50 浏览:694
十佳师德模范先进事迹材料 发布:2025-07-11 08:34:05 浏览:745
曲宏老师 发布:2025-07-11 08:29:28 浏览:130
初中物理考点 发布:2025-07-11 08:00:56 浏览:539
九年级上册仁爱版英语 发布:2025-07-11 07:43:32 浏览: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