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理
中国地理的几何中心在甘肃省兰州市。
若以兰州为圆心,以2500千米为半径画圆,我国大陆基本上都在这个大圆内。但是,在我国大陆之外,还有领海及众多的岛屿,我国最东有兰屿岛,最南有曾母暗沙,这些都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因此我国大地原点坐标就要移至兰州以东的地方。 我国的原点,位于秦川腹地的泾阳县,在县东10千米的永乐镇,有一处占地约42亩的地方,是中国大地基准点”,那里四周高墙森严,铁门紧闭,墙内冬青翠绿,景色宜人,这里被称为中国心脏”。其中有一宝塔”矗立,这便是中国原点标志。主体建筑层室内宽敞,八根红石柱呈八边形立于地坪,中心圆柱体,二人合抱,直通顶部。建筑平面约500平方米,高26米,为七层圆顶塔楼式结构。 在主建筑地下室中心地坪上,有一方形红色标石,上面有用红玛瑙做成的圆形原点标志,在标志上用隶书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以此可测算出大地基准数据”,为祖国河山定位。
㈡ 中国的基本地理知识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它的版图被形象地比作一只头朝东尾朝西的金鸡。
中国最南端位于北纬4度左右,南海的曾母暗沙。最北端位于北纬53度左右,黑龙江的漠河,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南北距离约为5500公里。最西边位于东经75度左右,帕米尔高原。最东边位于东经135度左右,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的交汇处。东西跨经度有60多度,跨了5个时区,东西距离约5200公里。
从地理上看,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南方与北方的界线。但人们常常将长江一线作为中国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中国分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333个地级行政单位、2860个县级行政单位
23个省为:福建(闽/福州),江西(赣/南昌),浙江(浙/杭州),湖南(湘/长沙),湖北(鄂/武汉),江苏(苏/南京),山东(鲁/济南),河南(豫/郑州),安徽(皖/合肥),四川(蜀/成都),贵州(黔/贵阳)、广东(粤/广州)、云南(滇/昆明)、海南(琼/海口),山西(晋/太原),陕西(陕/西安),河北(冀/石家庄),辽宁(辽/沈阳)吉林(吉/长春),黑龙江(黑/哈尔滨)、甘肃(甘/兰州),青海(青/西宁),台湾(台/台北)
5个自治区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南宁),西藏自治区(藏,拉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乌鲁木齐)宁夏回族自治区(宁/银川),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
4个直辖市为: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2个特别行政区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中国各省份介绍
1、有古代历史的博物馆之称的是陕西省
2、陕西省人民政府所在地西安市(古称长安),是我国著名的“千年古都”。
3、有“煤海”之称的山西省,因位于太行山的西面而得名,简称“晋”,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太原市。
4、吉林省位于东北平原的中心,简称“吉”,人民政府所在地长春市是中国的“汽车城”。
5、有“北大仓”(粮仓)之称的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北的省份,也是最东的省份,简称“黑”。
6、甘肃省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兰州市。
7、青海湖古代叫“西海”,蒙古语称“库库诺尔”,意思是“青色的湖”。青海省就是因它而得名的,这是我国唯一以湖泊而得名的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西宁市。
8、西藏人民政府所在地拉萨市,在藏语中是“圣地”或“佛地”的意思。又因这里一年四季晴空万里,日照时间长,人们把它叫做“日光城”。
9、云南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昆明市,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闻名中外的“春城”。这里冬天不冷,夏天不热,气候温和,四季如春。
10、“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指的是贵州省。
11、贵州省出产的茅台酒被列为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之一,也是中国的国酒。
12、因为物产丰富而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四川省。
13、湖北省因地处洞庭湖以北而得名,简称“鄂”,人民政府所在地武汉市,水陆交通便利,夏季气温高,有“火炉”之称。
14、湖南省因位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因境内最大的河流湘江流经全省,所以简称“湘”。
15、江西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赣江是省内最大的河流,所以简称“赣”。
16、安徽省出产“文房四宝”中的纸、墨、砚,它简称“皖”。
17、因位于太行山以东而得名的山东省,在古代是齐国和鲁国的所在地,所以简称“鲁”。
18、山东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济南市,是中国著名的“泉城”。
19、江苏省位于中国华东地区,简称“苏”,人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市是著名的“六朝古都”。
20、浙江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杭州市,风景优美,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
21、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南段,简称“闽”,因境内第一大河闽江而得名。
22、福建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福州市,又称“榕城”,因城中榕树多而得名。
23、厦门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是中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境内有“海上花园”与“钢琴之岛”之称的鼓浪屿是著名的旅游景点。
24、福建省对面是中国的宝岛台湾,简称“台”,台北和高雄是两个最大的城市。
25、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人民政府所在地南宁市。区内的桂林、阳朔一带是世界闻名的景旅游区,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
26、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的高度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27、有“东方夏威夷”美称的海南省,简称“琼”,人民政府所在地海口市。
28、广东省位于中国南部,毗邻港澳,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大洋州、中近东和非洲等地区的最近出海口,简称“粤”。
29、广东省人民政府所在地广州市(又名“羊城”和“花城”)有2000多年历史,也是中国南方最大商贸中心。
30、深圳毗邻香港,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这里的““绵绣中华”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实景微缩景区。
31、已经回归祖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32、云南物产丰富,有许多闻名中外的物产,如专治听候打创伤的云南白药。
33、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被世界称为“东方瓷园”。江西省景德镇是中国的“瓷都”。
34、江苏省的宜兴有“陶都”之称,其紫砂工艺品最为独特。
35、杭州出产的丝绸不但花色繁多,而且质量精美。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著名的“丝绸之府”。
36、海南省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37、西藏有三大特产:藏羊、牦牛和酥油草,统称“藏北三宝”。
38、西域三绝为吐鲁番的热、巴里坤的凉、安西的风
我国一些城市的别称
泉州:鲤城
福州:榕城
拉萨:日光城
重庆:山城
漳州:果城
鞍山:钢都
景德镇:瓷都
宜兴:陶都
南京:石头城
昆明:春城
广州:花城
上海:不夜城
惠州:鹅城
聊城:凤凰城
四川:天府之国
南昌:英雄城
中国的山
中国著名的大山脉有:喜玛拉雅山、昆仑山、天山、唐古拉山脉、秦岭、大兴安岭、太行山、祁连山、横断山等。
喜马拉雅山脉:呈弧形分布在中国与印度、尼泊尔等国的边境上,绵延2400多公里,平均海拔6000米,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昆仑山脉: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中国四川省西北部,长达2500多公里,平均海拔5000-7000米,最高峰公格尔山海拔7719米。
天山山脉:横亘在中国西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中部,平均海拔3000-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7455.3米。
唐古拉山脉:位于青藏高原中部,平均海拔6000米,最高峰各拉丹冬峰,海拔6621米,是中国最长的河流?D?D长江的源头。
秦岭:西起甘肃省东部,东到河南省西部,平均海拔2000-3000米,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是中国南北之间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
大兴安岭:北起中国东北部的黑龙江省漠河附近,南至老哈河上游,南北纵长1000公里,平均海拔1500米,主峰黄岗梁海拔2029米。
太行山脉:自北向南横亘于黄土高原东部边缘,南北长400多公里,平均海拔1500-2000米,主峰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
祁连山脉:绵亘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祁连山主峰海拔5547米。
横断山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西藏、四川和云南三省区交界处,平均海拔2000-6000米,最高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
台湾山脉:纵贯台湾岛东侧,平均海拔3000-3500米,主峰玉山海拔3952米。
历史相传的五岳: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北岳恒山(山西)、南岳衡山(湖南)、中岳嵩山(河南)。
泰山古称东岳,是一座历史名山,联合国将泰山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
泰山脚下的岱庙是历代皇帝举行大典、祭祀泰山神和居住的地方,它与北京故宫、曲阜孔庙一起誉为中国三大宫殿建筑群。
华山雄奇险峻,自古有“华山天下雄”之称。
恒山最奇特景点是悬空寺。它建造在3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
衡山是古代传说中的火神祝融埋葬的地方。
衡山脚下的南岳庙,占地面积9800平方米,是五岳寺庙中规模最大、总体布局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
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境内,嵩山的名胜古迹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少林寺。
相传印度高僧达摩来到嵩山林寺,创立名闻天下的少林拳。
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是: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
普陀山是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按佛教的传说,它是观音菩萨说道的地方。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境内,是地藏菩萨的道场。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境内,相传是普贤传道的场所,所以山上的寺庙大多供奉普贤菩萨。山下和山顶气温相差15摄氏度,垂直变化明显,动、植物品种很多。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境内,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文殊菩萨的道场。
㈢ 中国地理位置的优缺点
中国地理位置的优点:
1、纬度位置好,位于温带亚热带之间。
2、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好,背靠最大的大陆,面向最大的大洋,倚靠最高的高原。从而有了温暖湿润雨水充沛的气候,青藏高原还有的水塔和屏障等重大战略作用。
3、地形和水文优势,拥有多块世界最大的平原之一,西高东低的地形+河流资源丰富=丰富的水资源、航运资源和水能资源。
4、资源丰富,耕地、水、煤炭油气、各种矿产、生物等等资源众多,地大物博,应有尽有。
5、陆地面积大,海岸线长。使中国成为世界为数不多的海陆兼备的国家,而且是拥有全地形地貌的国家,战略纵深大,海岸线狭长,大陆架宽广,良港、岛屿众多。
中国地理位置的缺点:
1、地形复杂崎岖,山地太多。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导致基建成本高,交通始终是中国西部山区发展的主要障碍。
2、地形气候差异过大, 西北部气候干旱,青藏高原严寒且生态脆弱不适宜发展,导致东西部资源、人口的分布和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3、自然灾害多,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频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洪灾、旱灾、地震、台风、冰雹、沙尘暴、山体滑坡等。
4、中国石油资源不够丰富。
5、海权短板明显,中国既是海洋大国,也不是海洋大国。中国近海被过多的群岛、岛屿包围(即所谓岛链的封锁),活动受限于狭小的近海空间里。
(3)中国的地理扩展阅读
1、外交情况
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国家,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出发,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合作和促进共同经济繁荣,作为自己对外工作的根本目标。
在处理国与国关系时,中国一贯主张互不干涉内政,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而不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异同为标准。中国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和许多国际性组织成员国。
2、音乐情况
中国在世界当代音乐文化中保持着它的独特体系、独特思维和独特风格,因而对世界音乐是具有独特贡献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音乐的历史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并揭开了新的、更加灿烂篇章。在声乐、器乐、大型音乐体裁,以及歌剧、舞剧、电影音乐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发展和成就。中国当代音乐有一些作品可以列入世界音乐的经典宝库。
㈣ 中国地理
1.东北平原土壤为黑土
农作物:玉米、小麦、亚麻、大豆、高粱、
2.甜菜:位于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东北、西北地区,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
小麦:中国北方,古长城以北为春小麦,以南为冬小麦。
大豆:各地均有栽培,东北黑龙江最多。
高粱:各地均有栽培,东北和黄河中下游最多
玉米:吉林省最多,华北、东北、西南
㈤ 中国处于什么地理位置
中国的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中国半球位置:东半球和北半球。
中国的经纬度位置:中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5] 同整个欧洲面积相当。
中国领土的四端为:最东端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2′30’’E),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附近(73°29'59.79"E),最南端在立地暗沙(3°31‘00'N',东经112°17’09”E),为中国南海南沙群岛区域的一座暗沙,是实际上的中国领土的最南端(非位于其东北约15海里的曾母暗沙)。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立地暗沙属于海南省三沙市管辖。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33′N,124°20′E)中国东西跨越经度60多度,最东端的乌苏里江畔和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高原相差5个时区。
(5)中国的地理扩展阅读:
陆地领土:中国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台湾及其附属各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其他一切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岛屿(包括钓鱼岛群岛、苏岩礁),陆地领土约960万平方千米。
海洋国土:渤海全域和黄海、东海、南海的大部分及其可以管辖的专属经济区,共约470万平方千米,其中,南中国海九段线以内的所有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中国领空为领土和领海以上35千米的空域。
东部和南部大陆海岸线长18400多公里,岛屿岸线14000多公里,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分布有大小岛屿7600个,其中台湾岛最大,约为35989.76平方公里。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公里,陆地同14国接壤,与6国海上相邻。
国土面积:陆地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15,居世界第三位。 [47] 东部地区占10.5%,中部地区占25.3%,西部地区占64.2%。
㈥ 中国地理的区域划分以及所属省份
中国一般分为七大地理地区:
1、东北(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2、华东(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台湾省);
3、华北(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
4、华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5、华南(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6、西南(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重庆市、西藏自治区);
7、西北(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6)中国的地理扩展阅读
中国地理区划可以认为是国家地理区域划分的简称。地理区域划分首先是把全国国土作为一个整体。就是把一个国家的全部国土区域按照其特点划分成几个大块,以便进行地理、气候、经济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
由于中国疆域的宽广,从地形、气候、人文、经济和政治各个角度分析,有各种类型的地理区域,各种地理区域类型可以划分为自然带、亚地带、自然大区、自然区等等亚区。
四大经济分区: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新形势,全国分为四大经济区域: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为: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
东北地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
中部地区(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东部地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
西部地区(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重庆市、陕西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西藏自治区)
㈦ 中国地理三个三是什么
中国地理三个三是什么
中国地理的“三个三”是:
三级阶梯、三个自然区、三大经济地带。
㈧ 中国地理位置及优势
中国是个靠海国家,但中国南有海南岛,东有台湾岛,天然的两艘航空母舰.而且是不沉的航母.地理防卫优势环球可占第一.东北地带有朝鲜半岛,如果中国能和古代一样处理好和朝鲜族朋友的关系,可以说海疆基本是安全的.将来台湾完成统一,海南岛必将成为中国海军的第一大军港,南海利益,石油通道,全要依靠此来保卫.台湾将成为遏制日本,保卫东海,防卫华东的任务.
世界上还没有那个国家能有这种地理位置极佳,如此广大的功能的岛屿,况这两个岛屿的面积极大.人类从原始到现代,从最开始的树上下来,现在全积聚于平原,从中国的现状来瞧,梯度十分明显,靠海的平原,低海拔区域人口的密度很大,但是另外一个方面,也说明中国的战略纵深很广大,核子武器在能耐,也影响不了中国广大的高原,除非出现核冬天,中国广大的高原优势,导致中国可攻可退,并非一个海啸就出现紧张,当年老毛他老人家搞的三线建设,效果显著.
中国周边国家极多,可能是世界上周边国家最多的,绝大多数国家基本能认识到和中国抗拒是没好下场的,包括日本在内,如果陆地和中国相连,吓死他,也不敢和中国打仗.这些小国中国基本上星期攻势就可解决问题.
从亚洲范围来瞧,能和中国抗拒的印度由于青藏高原,边界高山的影响,还打不起大的战争,而且陆战十个印度也不敢和中国交手.因此上说,中国保卫祖国的能力是很强的.
㈨ 中国的地理
参见:中国地理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和横断山等山脉。
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东的内蒙古、新疆地区、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线以东至海岸线多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级阶梯。海岸线以东以南的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海底资源。
几百万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历史上此一重大地壳运动形成了中国的地貌。从空中俯瞰中国大地,地势就像阶梯一样,自西向东,逐渐下降。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撞击,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构成了中国地形的第一阶梯。高原上的喜玛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高达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第二阶梯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
跨过第二阶梯东缘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东直达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阶梯,此阶梯地势下降到500米至10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边缘镶嵌着低山和丘陵。再向东为中国大陆架浅海区,也就是第四级阶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
特点 地形多种多样。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这为中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
山区面积广大。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又一显著特征。山区面积广大,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但山区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
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平原、盆地、高原、丘陵、山脉 中国有三大平原,它们分布在中国东部地势第三级阶梯上。由于位置、成因、气候条件等各不相同,在地形上也各具特色。以上三大平原南北相连,土壤肥沃,是中国最重要的农耕区。除此以外,中国还有成都平原、汾渭平原、珠江三角洲、台湾西部平原等,它们也都是重要的农耕区。 中国有四大盆地,它们多分布在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由于所在位置不同,其特点也不相同。此外,著名的吐鲁番盆地也分布在地势第二级阶梯上,它是中国地势最低的盆地(-155米)。 中国有四大高原,它们集中分布在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上。由于高度、位置、成因和受外力侵蚀作用不同,高原的外貌特征各异。
中国丘陵众多,分布广泛。在东部地区主要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有些丘陵地区林木茂密,矿产丰富;有些丘陵被辟为梯田,或蕴藏水能,还有的丘陵峰峦竞秀,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山地延伸成脉状即为山脉。山脉构成中国地形的骨架,常常是不同地形区的分界,山脉延伸的方向称作走向,中国山脉的分布按其走向可分为5种情况。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3列(主要包括5条山脉):北列为天山一阴山;中列为昆仑山—秦岭;南列为南岭。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多分布在中国东部,主要也有3列(主要包括7条山脉):西列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为长白山—武夷山;东列为台湾山脉。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著名山脉有两条:阿尔泰山和祁连山。南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两条,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分别是横断山脉和贺兰山脉。弧形山系由几条并列的山脉组成,由基本上东西走向转为南北走向而与横断山脉相接,其中最著名的山脉为喜马拉雅山,分布在中国与印度、尼泊尔等国边界上,绵延2400多千米,平均海拔6000米,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为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河流 中国河流湖泊众多,这些河流、湖泊不仅是中国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国的河湖地区分布不均,内外流区域兼备。 河流中国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大河。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中国的河流,按照河流径流的循环形式,有注入海洋的外流河,也有与海洋不相沟通的内流河。 湖泊 中国湖泊众多,共有湖泊24800多个,其中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个。湖泊数量虽然很多,但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总的来说,东部季风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中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较为集中,多为内陆咸水湖。外流区域的湖泊都与外流河相通,湖水能流进也能排出,含盐分少,称为淡水湖,也称排水湖。
中国著名的淡水湖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内流区域的湖泊大多为内流河的归宿,湖水只能流进,不能流出,又因蒸发旺盛,盐分较多形成咸水湖,也称非排水湖,如中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以及海拔较高的纳木错湖等。中国的湖泊按成因有河迹湖(如湖北境内长江沿岸的湖泊)、海迹湖(即睸湖,如西湖)、溶蚀湖(如云贵高原区石灰岩溶蚀所形成的湖泊)、冰蚀湖(如青藏高原区的一些湖泊)、构造湖(如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滇池等)、火口湖(如长白山天池)、堰塞湖(如镜泊湖)等。 原始社会以氏族部落构成。后来逐渐出现中央政权。尧、舜、禹时代采用禅让制继承统治权。史学家认为禹的儿子启建立夏王朝,是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商周都采用分封制,诸侯贵族的权力很大。秦朝将行之已久的郡县制正式成为中国行政区域的主体架构,皇帝取代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自秦以后,中国主要采用 宗法制、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各个朝代又有较多差别,如西汉的中央集权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主流)。通常的情况是一个王朝在建立的初期可以励精图治,国家处于上升阶段。之后开始守成,社会矛盾逐渐积累。在王朝的末期,国家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最终通过大规模的战争结束旧王朝,建立异姓的新王朝。或者是大规模的外族入侵,导致旧王朝的覆灭。
古代中国的政治是人治与法治并行。古代法治与现代法治在概念上有所区别,古时法治是公民必须守法,现代法治是政府必须首先守法。
宗法制和政府中央集权强化了统一的国家观念。“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描述了国家在统一和分裂的状态间不断循环的历史。
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晏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己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栩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
九品中正制是继汉代察举制和征辟制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大体上应该是在东汉末年曹操家族掌政的时候萌芽的。曹操在汉末群雄割据,不拘一格起用人才成为一个迫切的课题。同时,曹操也从汉代的选人制度中发现了察举不实和过分注重品德的弊病,因此提出“唯才是举”的主张。曹操曾数次发布求贤令,他明确指出,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是“高才异质”,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就可以起用他们来治国安邦。这无疑是对当时用人标准的一次有力纠正。这一指导思想的改变,带来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从而为建立新的选人制度创造了条件。
九品中正制的初期,确实包含了“唯才是举”的精神,但由于中正官大多由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人士担任,于是品评的标准逐步转向由家世(门第高下)来决定,豪门大族把持了人才选拔的大权,渐渐形成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腐败现象。
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尚书令位高权大,自隋以来,基本不设(炀帝曾封杨素为尚书令),加之唐太宗曾任此职,故此后,唐朝不再授人以尚书令之职。左、右仆射代领尚书省事,亦职为宰相。
从隋唐开始,对中央行政机构中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的总称。又称“六曹”。发端于秦少府尚书,经后汉尚书台诸曹演化而成。
六部的职务在秦汉时为九卿所分掌,魏晋以后,尚书分曹治事,由曹渐变为部,至隋唐始确定以六部为尚书省的组成部分。以吏、户(隋称民部)、礼、兵、刑、工六部比附《周礼》中的六官,秦汉九卿的职务大部并入。元代六部改属中书省。明太祖废宰相不置,以尚书任天下事,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地位更加提高。清末,新设外务等各部,六部之名遂废。
军机处作为清代最重要、存在时间最长的中央最高辅弼机构,在成立时间上,学术界尚有分歧,有雍正四年、七年、八年、十年说。大部分学者认为,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对西北准噶尔用兵,为方便皇帝随时召见大臣研究军政大事并能保守军事机密,在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作为临时军事指挥机构。雍正十年(1732年)军机房正式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 清朝末期,清朝统治者受到内外压力,中国出现了立宪与保皇之争。清朝统治的结束后,中国告别了两千多年的帝制。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开启了共和的大门。民国初期,军阀混战。北伐结束后,时任东北领导者的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中华民国在形式上得到了统一。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实际控制了一些地区,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国共内战后,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大陆地区的控制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㈩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形成的基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有一定的决定作用,虽然这种作用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终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开始能动地利用地理环境,于是地理环境对人类具体活动的决定作用就逐渐减轻。生产力越发达,人类对地理的利用能力程度越大也越深,但这一切都是以地理环境所提供的条件为前提的。
中华民族栖息生活在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太平洋西岸。中国的领域广大,腹地纵深,为中华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远古时代,中国境内就有分布广泛的人类活动。自公元前21世纪,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夏朝活动的领域以山西、陕西、河南交界处为中心。史书记载:“芒芒禹迹,亘为九州,经启九道”1,反映了夏朝已经统治了范围不小的地区。到了商代,其统治区域以今河南中部偏东黄河西岸为中心,东至海,西至今陕西,北达今河北,南抵湖北一带。西周初年的封国,古史称有“一千八百诸侯”。周王不断分封,其统治区域南至长江以南,西至今甘肃,东北至今辽宁,东至今山东,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奴隶制国家。
经过商、周二代约13个世纪的发展,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公元前210年,秦朝的疆域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海。此后的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虽然时有盈缩,但基本的趋势是逐渐扩大,逐渐巩固,不少王朝都拥有过今天中国以外的疆域。如从西汉中期至西晋末年的400多年间,朝鲜半岛的东北部曾经是中原王朝的正式政区。自西汉中期到唐朝末年的千余年间,今越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唐朝和元朝的北界远达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唐朝的西界一度直抵中亚的威海。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最终奠定了今日中国疆域的基地,形成了一个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拥有1000多万平方公里的统一国家。
1840年,帝国主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用武力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中国的大片土地,甚至连条约都不签订,凭借实力造成侵占的既成事实。但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使国土免遭更大蚕食。饱经沧桑,惨遭分离的台湾同胞,1945年才回到中国的怀抱,在20世纪末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东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耸立着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高低悬殊的地势以及东亚大气环流系统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复杂而多样的气候,世界上有的气候类型,中国大部分都有。
从农业生产观点来看,从气候资源光、热、水的状态来看,中国气候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光、热资源丰富。中国大部分领土属温带,亚热带区域也不小,最南部伸入热带,最北部伸入亚热带,全国各地的太阳幅射和热量都可满足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二是水分分布不均。中国东南部受夏季风的强烈影响,一般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而西北内陆区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以下,这是东南部为农耕区,西北部为畜牧区的自然基础。三山地气候居多。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广大山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业来说有有利的方面,即有多种垂直气候带,气候类型多样,利于发展多尺度、多层次的立体农业,发展林、牧、果、药等多种经营。
以上特点,有史以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受全球性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国的气候状况还是有一定的变化。如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这两方面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民族的迁移、人口增长和文化的传播等都起了或大或小的作用。
中华文化的滋生地不仅领域广大,而且地形、地貌繁复,多条大江大河纵横,为世界其它古文化区所罕见。
除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种我国最重要的常态地貌类型以外,我国还有类型繁多的特殊地貌分布,如冰缘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其中冰缘地貌,仅青藏高原和大兴安岭北段,类型就有45种以上,比前苏联和美国多一倍,成为世界上冰缘地貌类型最多的国家。如此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为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多元化和中华文化的多样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我国地处地球的北温带,既无严寒,又无酷暑,气候宜人,众多的江河湖泊,使广阔的土地可垦可耕,供人们衣食。因此,与世界上各古老文化相比,中华文化产生和延续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同埃及文化囿于尼罗河流域,巴比伦文化囿于两河流域相异,中华文化滋生地不是依托一个江河流域,而是拥有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大的区段。
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即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这片七、八十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和冲击平原,在古代曾是林茂草肥、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可供人类居住和农作。据土壤专家研究,黄土是一种有很强自肥能力的土壤,又具有较好的保水性能,适于种植粟和谷子这类耐旱作物。中原的东部是华北大平原,这片由黄河泛滥冲击而成的平原,土质疏松肥沃,含有丰富的腐植质和各种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氮、磷、钾诸元素,是一片适宜种麦、黍、谷、粟、稻五谷的沃土。由于土壤细腻疏松,在生产工具简单、铁器还未运用的情况下,易于清除天然植被和开垦耕种。因此,黄河中下游一带便成为华夏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的地区,华夏先民在这块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上生活觅食、狩猎、放牧,进而发展农业,最早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原地区最早成为中国古文化的中心。
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据考古学家论证,长江流域是中华新旧石器文化遗址发掘数量仅次于黄河流域的地区,长江为孕育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流经10个省、市、自治区,全长6300多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亚洲第一位,并且流量大,流域面积广,资源丰富。当黄河流域因战乱频繁、大批文人学士和劳动力为了避难举家南迁,以及垦伐过度、气候转向干冷等原故导致农业渐趋衰落之际,长江流域后来居上,以巨大的经济潜力成为人们粮食、衣被、财赋的主要供应区。可以说长江与黄河共同哺育了中华古老文明。至于岭南的珠江流域、闽南滨海地带、云贵高原、台湾、海南岛,更增添了这一回旋区间的丰富性和广阔性,中华文化延绵不辍,没有出现埃及、巴比伦等古文化那样的中绝现象,与这种优越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泱泱大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因此,人们采取了不同的生产方式。中国历史上早就出现了农业、牧业、狩猎、养殖、捕捞、采集、冶矿、手工业、林业等各种产业,成为了各地不同的物质基础。与不同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各地的经济、政治、制度也不尽相同,各地的发展也不平衡。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一般来说农耕民族依恋土地,重农轻商,居安思稳,保守平和。游牧民族迁徙不定,重牧轻农,勇猛好斗。生活在近海滨的人民视海洋为财富的来源,致力于渔业和盐业的开发生产,易于接受外来文明。西域的一些绿洲小国本身土地资源有限,但因位于东西交通的必经之地,所以很早就以商业发达著称于世。地域的差别,使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特点非常明显。山海兼备的齐鲁文化相异于“四塞之地”的秦文化,地居中原的三晋文化不同于南方的楚文化,同在长江流域而分处上游、中游、下游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又各具特色。至于在湿润东部发展起来的农耕文化与在干燥的西部发展起来的游牧文化,更是大相径庭。这些文化类型的形成当然更直接受人文因素的作用,不过,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复杂性毕竟是中华文化多样发展的重要基础。
从整体地理环境说,按著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可以粗略划分为大陆民族与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人们生活的空间相对比较狭小,利用海洋漕运之便,往往商业比较发达,人员交往和流动也比较方便。又由于内地活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不大,故容易造成向外拓展的动机。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陆国家,虽然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沿海岛屿,而其与海洋为伍的人民,究竟占全部人口的少数,其人民本性仍然是大陆性格的。
中国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最适宜的条件,在黄河中下游很早就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河文明。与西方的大海文明即蓝色文明相比,黄河文明是一种大陆文明。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政治思想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的。
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从新石器代起,一直到夏、商、周三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地理、气候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并由此带来了中国文化的一系列有别于游牧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基本特徵。
中国整体地理环境的格局恰与海洋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反。
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退路可供回旋。其它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东面临海,西北横贯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高达四千至五千米。在生产技术不发达的古代,这些都可以说是地理上的阻绝地带,给予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