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地理分布

地理分布

发布时间: 2020-11-21 11:08:36

① 羽茅地理分布有哪些

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黄土高原、新疆、青藏高原;苏联(西伯利亚、远东、中亚、高加索)、蒙古、朝鲜、阿富汗、印度西北部、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地也有。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羽茅为旱中生多年生高大禾草。生于草原、草甸草原、山地草原、草原化草甸及林缘灌丛中。多为伴生植物,有时成为优势种,可形成单一的小群落。

羽茅分布区年均温度为4—6℃,降水量250—450mm,湿润系数0.3—1.0,≥10℃的有效积温2000—2400℃,地带性土壤为栗钙土和黑钙土。

图2 羽茅

Achnatherum sibiricum(L.)Keng

1981年,将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采到的野生种子,在内蒙古畜牧科学院巴音哈太草原试验站试种,播种当年大部植株可进入分蘖期,形成较大的草丛;有20%的植株可拔节、抽穗、开花并少量结实。第二年生长发育旺盛。于4月中旬返青,8月中旬种子成熟,叶层高达30cm,株高130—170cm,每亩产干草300—350kg,种子65—80kg,茎叶比为58∶42。抽穗期其茎叶穗之比为茎占35.71%、叶占35.71%、穗占28.57%。

② 风花菜地理分布有哪些

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北温带的其他地区也有。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系湿生植物,多见于水田地边;在较湿润的田野、沟边、河滩荒地可形成小群落。具一定耐水淹性,汛期河滩地漫水,只要水淹没不到茎顶,浸水茎秆可迅速生长不定根,株体大量增生分枝,营养枝生长快,枝叶繁茂。在群落中有时频度较大,可构成局部小群落,但一般形不成大片纯群落。

风花菜耐寒,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在黄河口地区,3月上旬开始萌动,3月下旬根出叶展开,4月下旬抽花茎,5月上旬至6月中旬开花,花期40余天;6月下旬至7月中旬果实陆续成熟,7月底枯黄(表125—1)。早春由于气温低,苗生长缓慢,易受芦苇等根茎型杂草的抑制,莲座状根出叶的生长受影响。风花菜具有一定的再生力,经放牧和刈割,腋芽可再生萌发,但4月底以后,已转入繁殖生长阶段,腋芽再生枝,只抽花茎,不抽叶枝。饲用风花菜主要集中在一些湿地和河漫滩地群落,伴生植物为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藨草(Scirpus triqueter)、鳢肠(Eclipta prostrata)、两栖蓼(Polygonum amphibium)等。

表125—1 风花菜生育期表于黄河口新淤地观察结果。

③ 黍地理分布有哪些

原产于我国北方,为古老粮食和酿造作物,列为五谷之一,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在我国北方干旱地区分布较广,河北、山西、陕西北部、内蒙古、宁夏、甘肃,及东北北部地区均有栽培。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黍是一种早熟性作物,生育期短,一般为110—120天。在东北5月初或中旬播种,当种子吸水达到自身重的25%时,即可萌发。萌芽初期只有1条初生根;以后在近地面处形成不定根。7—8月开花、结实,9月种子成熟。

图19 黍

Panicum miliaceum L.

黍有发达的须根系,入土比其他作物浅,入土深度约80—100cm,扩展范围约为100—150cm。无分蘖或有分蘖,分蘖可达1—5个。黍的生活力较强,种子稍遇水分便可萌发。自农田逸出的黍经常生长在道旁和田间,成为田间杂草。

黍是喜温性植物,要求比较肥沃的土壤,对水分的要求不太严格,抗旱性强,病虫害少。黍较耐盐碱,在PH8—9的土壤上也能良好地生长。因此,在碱化严重的草地生荒地上播种黍,是一种有效的生物治碱措施,既可以刈割作为饲草,又可积累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为草地植被的恢复创造良好条件。

④ 所有中铁局地理分布

在国内外都有工程!目前在湘就承建4条地铁

⑤ 鹅观草地理分布有哪些

除青海、西藏外,分布几遍全国;朝鲜、日本也有。

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鹅观草在我国吉林省等温带地区,如果采取春播或夏播,当年仅能形成基生叶丛,而不能抽穗结实,直至降霜后,地上部分枯死,其绿草期为96—132天。而生长2年以上的鹅观草,一般于3月底或4月初返青,6月中旬开花,6月底或7月初果熟,10月初或中旬地上部分枯死,生育期为95—106天,青草期为199—208天;在湖南、安徽省等北亚热带地区,如播种在春季进行,其实生苗难以越夏。如果采取秋季播种,宜在8—11月中旬播种,实生苗可以越冬,但叶受冻害呈淡紫红色,翌年4月中旬抽穗,5月初果熟,6月初地上部分枯死,生育期可达145—236天,青草期可多达266天;如以生长2年以上的鹅观草于8月底或9月初返青统计,其生育期为245天,青草期达275天(表30—1)。可见,鹅观草在亚热带地区的生育期和青草期远比温带地区时间长。这说明,鹅观草在亚热带地区作为牧地,尤其作为冬绿草地或草坪,远比温带地区的利用价值大。

图30 鹅观草

Roegneria kamoji Ohwi

表30—1 鹅观草的生育期记载表

鹅观草主要依靠种子繁殖。其种子成熟比较一致,利于一次收获,且产种量高。种子发芽率亦高,一般均在90%以上;鹅观草的分蘖力也是比较强的,据对生长2年以上的植株进行统计,一般每丛可分蘖15—25枝,最多有达36枝者;其再生力不太强,每年仅能收割2茬,最多不能超过3茬,每次收割的间隔时间为60天左右,收获8天即可再生。据吉林省畜牧研究所报道,鹅观草草地每次刈割后到新草萌发需7—11天;而在分蘖期利用,一般3天即可再生。

鹅观草分布的生态幅是比较宽的。它适应的降水范围是400—1700mm之间;它既可在沙质土上生长,亦可在粘质土上定居,适应的土壤pH值为4.5—8;适应的绝对最低温为-30℃、绝对最高温为35℃。

鹅观草耐寒而不耐高温。在温带地区,当年春播后,形成草丛而不能开花结实,绿色草丛遇霜冻后,地上部枯死,翌年才能开花结实,但果后营养期可延续到霜降。在亚热带地区,冬季绝对低温达-23℃的条件下,仍能以绿色草丛越冬,但夏季35℃以上的持续高温,鹅观草即难以适应,地上部分全部枯死,不存在果后营养期,直至秋季气候转凉,它才开始萌发返青。

鹅观草在亚热带地区,虽能以绿色草丛越冬但由于气温多变,且渐趋寒冷,其生长速度亦受到气温变化的制约,从9月初到11月25日的80天中,其平均日增长0.3cm左右,至降霜前植丛高达20—25cm。在水肥条件好的背风处,叶长可达10—25cm。降霜后,植丛基本停止生长。当年播种的实生苗,降霜后,叶片上部呈淡紫红色,而多年生的草丛色变不明显。可见,多年生草丛比实生苗耐寒性要强。

鹅观草喜欢生长在路旁,经常遭人、畜践踏,但仍能生长发育较好,只是草丛呈平卧状,生殖枝较低矮。这证明,它对践踏和土壤的板结还是具有一定的耐踏性。

鹅观草抗旱、耐热性均较纤毛鹅观草弱。1983年,安徽滁县大柳种羊场地区发生春旱,在进行鸡眼草(Kummerowia striata)等的耐旱性调查中,当时土壤5—10cm的含水率仅有4.1%的情况下,鸡眼草、绢毛胡枝子(Lespedeza cuneata)并未明显受害,纤毛鹅观草受害亦不甚严重;而鹅观草的幼苗几乎全部枯萎,成株叶片萎蔫,已明显受害。可见,鹅观草的耐旱性是不够强的。

鹅观草最适宜的土壤是湿润而肥沃,且排水条件良好的环境条件,在此种条件下,它生长发育得最好,生产力也最高。但对水渍环境亦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鹅观草能在开阔而光照强的环境下很好地生长发育,但它在疏林下,甚至在郁蔽度达50—70%密林下,亦能生长得很好。可见,它的耐阴性是很强的。因此,用它建立林地草地或草坪是很好的草种。

⑥ 虉草地理分布有哪些

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地区均有分布。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虉草栽培驯化容易成功,是我国南方和北方天然草地补播和在环境条件恶劣地区建立人工草地的优良牧草之一。

图22 虉草

Phalaris arundinacea L.

虉草在我国温带地区返青早,一般于3月中、下旬返青,7月中、下旬种子成熟,生育期约113—124天;而在南方的亚热带地区,一般播种当年,不能开花结实,只有在第二年才能完成其生活周期。如果春播,其生育期可达437天;如秋播,其生育期可达285天。虉草冬季茎叶不祜萎,青草期长,利用期也长(表22—1)。

表22—1 虉草春秋播期的生育期表(年·日/月)

虉草为长根茎性禾草,根状茎发达,富含养分,芽点又多,在刈割情况下能促进芽点萌发和出土,因此,其再生性是很强的,一般每年刈割3—4次,并不影响其生长发育。该草春季生长迅速,对割宜在抽穗之前,花后茎叶老化,草质降低。

虉草可用种子直播,也可育苗移栽或切割根状茎进行无性繁殖,尤以无性繁殖能力强,因其根系强大,根状茎横向延伸,其节上能长出新的植株。据报道,播种和栽种当年可繁生49—56株,第二年延伸至98cm,繁生为1079.6株。

虉草不足之处是结籽率低,用种子繁殖生长缓慢,苗期管理费工。

虉草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格。在土壤pH值4.9—8.4的范围内都能良好地生长。也适应富含有机质的淤泥肥土,受水淹过的潮湿土壤它能生长繁茂。它既耐涝,又能抗旱,还能耐寒。据报道,1985年在内蒙古哲里木盟查金台牧场试验地积水浸泡60天,仍能正常生长,但影响结实率。在温室中,从1985年11月24日灌一次透水后,到1986年2月17日抽穗再未灌水,池土干裂3cm左右,室内相对湿度为70—80%,夜间伴以1℃和短时间0%的低温,但生长仍很旺盛,株丛高度达100cm左右,只是结实率不高。在查金台牧场试验地极端最低温为零下30.9℃的情况下,能安全越冬。6月份以后温室中极端最高温常达40℃以上亦能正常生长。

虉草抗逆性强与其发达的根系有关,除了根状茎横向伸长外,每0.5—1cm便有一根状茎节,每节都能长出2—4条须根,多达6条,长约20—26cm,分布于3—30cm的土层中。根状茎节部的不定根,部分埋于土中,部分露出地面,这样大量的根状茎和不定根便组成了一个吸收水分养分和透气的根层,所以遇旱涝均能正常生长。

⑦ 我国地理分布: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华中,华北,华南,华中东北,分别是那些省份

中国七大区域(共34省区):1、华东(七省一市):上海市、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浙江省、福建省、台湾省2、华南(五省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海南省、香港、澳门两特区3、华北(五省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
4、华中(三省区):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5、西南(五省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藏族自治区6、东北(三省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7、西北(五省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注意:1、通常我们说的“华东六省一市”,是没有包括台湾省的。2、政治上一般上把整个内蒙古自治区都列入华北地区。但: a、广义上,东北还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即“东四盟”: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 b、广义上,西北还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阿拉善盟、乌海市、巴彦淖尔市和鄂尔多斯市等四盟市;
c、华北地区就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即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等四盟(市);3、通常把“华中地区”与“华南地区”合称“中南地区”。 所以也可以这样分(和上面大同小异): 东北:黑 吉 辽 华北:京 津 冀 晋 内蒙 华东:苏 鲁 浙 闽 赣 皖 沪 西北 陕 宁 疆 青 甘 西南:藏 云 贵 川 渝 中南:豫 鄂 湘 粤 桂 琼 其他:港,澳,台

⑧ 铁矿的地理分布

截至1996年底,全国查明铁矿产地1834处,分布于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660多个县(旗),主要集中在辽宁(111.81亿t)、四川(53.32亿t)、河北(62.36亿t)3省,共计保有铁矿石储量227.49亿t,占全国总保有铁矿石储量的49.08%;其次,储量超过10亿t的有北京、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湖北、云南、安徽等8个省、市、自治区,储量合计为160.88亿t,占全国总保有铁矿石储量的34.71%;再是储量不足10亿t的有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18个省、市、自治区,储量合计为75.10亿t,占全国总保有铁矿石储量的16.21%;上海、宁夏为最少,只有几百万t(表3.2.6)。
保有铁矿石储量超过10亿t的有:辽宁鞍山—本溪(106.5亿t)、四川攀枝花—西昌(51.6亿t)、冀东—北京(58.1亿t)、山西五台—岚县(30.8亿t)、宁(南京)芜(湖)—庐(江)枞(阳)(21.4亿t)、内蒙古包头—白云鄂博(16.3亿t)、云南惠民(11.2亿t)、皖西霍邱(10.2亿t)、鲁中(10.1亿t)等9个地区;储量在5~10亿t之间的有鄂东、鄂西、河北邯郸、邢台、滇中、甘肃酒泉、河南舞阳—许昌、江西新余—吉安、闽南等地区。上述17个地区经过40多年的开发建设,除惠民、鄂西、霍邱几个区因矿床自身特点和外部条件的影响,目前尚未开发利用外,均已成为我国主要的铁矿石原料供应基地。
现将国内5个主要铁矿储量集中分布地区,即鞍山—本溪、冀东—北京、攀枝花—西昌、五台—岚县、宁芜—庐枞介绍如下:
(1)鞍山—本溪地区万铁矿分布于辽宁鞍山、本溪和辽阳3市,东西长85km,南北宽60km,面积约5000km2(图3.2.4)。铁矿床几乎全为“鞍山式”沉积变质型。有大、中、小型铁矿床53处,其中大型19处。合计保有铁矿石储量(A+B+C+D级)106.5亿t。已开采的大型铁矿山有:鞍山齐大山、大孤山、东鞍山、眼前山和本溪南芬、歪头山、北台以及辽阳弓长岭铁矿等,1996年末铁矿开采能力3955万t。另外,可供设计与规划建设的大型铁矿床有红旗、贾家堡子、棉花堡子等。
(2)冀东—北京地区铁矿分布于河北迁安、迁西、遵化、宽城、青龙、滦县、抚宁和北京密云、怀柔等县(图3.2.5)。铁矿几乎全为“鞍山式”沉积变质型。有大、中、小型矿床84处,其中大型铁矿床9处。合计保有铁矿石储量(A+B+C+D级)58.1亿t。已开采的重点矿山有迁安水厂、大石河(包括大石河、二马、前裴庄、柳河峪、羊崖山、大杨庄、杏山)、棒锤山、磨盘山和遵化石人沟、青龙庙沟以及北京密云铁矿等,1996年末铁矿开采能力2105万t。另外,可供设计与规划建设的大型铁矿床有迁安孟家沟(储量2.1亿t,TFe28.9%)和滦县司家营北区(储量8.4亿t,TFe 29.2%)。
(3)攀枝花—西昌地区铁矿分布于攀枝花市和西昌地区的米易、德昌、会理、会东、盐边、盐源、冕宁和喜德等县(图3.2.6)。主要为岩浆型的钒钛磁铁矿矿床,其次有接触交代-热液型和沉积型铁矿床。有大、中、小型矿床66处,其中大型13处。合计保有铁矿石储量(A+B+C+D级)51.6亿t,V2O2储量1282万t,TiO2储量3.34亿t。已开采的重点矿山有攀枝花的朱家包包、兰家火山、 尖包包和西昌的太和北矿区等,1996年末铁矿开采能力1420万t。另外,可供设计与规划建设的大型铁矿床有米易白马及及坪(TFe品位27.8%,铁矿石储量5.5亿t,伴生TiO2品位6.29%,TiO2储量1600万t,V2O5品位0.27%,V2O5储量149万t);白马田家村(TFe品位25.3%,铁矿石图3.2.6攀枝花—西昌地区铁矿分布示意图储量3.14亿t,伴生TiO2品位6%,TiO2储量922万t,V2O5品位0.25%,V2O5储量76.5万t);攀枝花红格(TFe品位27.4%,铁矿石储量18.4亿t,伴生TiO2品位10.5%,TiO2储量2亿t,V2O5品位0.24%,V2O5储量448万t)。

⑨ 芦苇地理分布有哪些

芦苇在我国分布很广,东起黄河河口,西至新疆的塔城、伊犁,东北从黑龙江省的三江平原,南至湖南的洞庭湖畔。但集中地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其中以东北的辽河三角洲的盘锦、东沟苇区,松嫩平原的嫩江、白城苇区,三江平原苇区;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草原上的苇区;新疆的博斯腾湖苇区,伊犁河谷地及塔城额敏河谷地等苇区,都是大面积芦苇集中的分布地区。此外,芦苇也广布于全世界。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芦苇具横走的根状茎,在自然生境中,以根状茎繁殖为主,根状茎纵横交错形成网状,甚至在水面上形成较厚的根状茎层,人畜可以在上面行走。根状茎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能较长时间埋在地下,1m甚至1m以上的根状茎,一旦条件适宜,仍可发育成新枝。它还能以种子进行繁殖,种子可随风传播。

影响芦苇生长的主要生态因子是水分。但它对水分的适应幅度很宽,从土壤湿润到长年积水,从水深几厘米至1m以上,都可以形成芦苇群落。遇到水深在20—50cm,而且流速缓慢的河、湖,芦苇都可形成高大的禾草群落,素有“禾草森林”之称。芦苇高度因地而异,在东北各地为1.8—2.5m,部分也有达3m或更高者,而新疆博斯塔湖芦苇可达4—5m甚至6m以上,在湖南洞庭湖可达4m以上。水深不仅影响芦苇地上植株的生长高度,同时也与它的地下根状茎的分布等有关,在常年积水的地方,芦苇的根状茎分布在土壤表层,占地下部分总重的71%,往往一些牛轭湖或小湖的芦苇从水浅处逐渐向水深处延伸,随着水体深度的增加,它的根状茎则向上浮动,最后根状茎纵横交织,加之地上部分的残枝落叶与尘土,可形成地毡状的浮岛覆盖水面,在草根层下的水可达4—5m深。相反在季节性积水或无积水的地方,芦苇地上植株变矮,几乎与水分减少成正比,随着水分的减少,芦苇高度依次递减,一般地区芦苇高在60cm至1m左右不等。在这些地方它的地下根状茎埋深增加,0—30cm根状茎和根占地下总重的54%,其中20—30cm地下竖茎较多,40—60cm是地下竖茎和横茎交叉区,60cm以下基本上是横走的根状茎。应该指出,水分减少的矮芦苇地,正是作为牧场利用的对象,芦苇根状茎埋深增加,非常有利于牧场耐牧程度的提高,同时也给牧场复壮更新提供有利条件。积水深度不同,对芦苇生长发育期有明显影响,季节性积水,即芦苇区土壤有干有湿,在4月发育成株的占植株总数的50.5%,而在长期积水的芦苇,4月发育成株的占植株总数的19.5%。一般情况下,春天季节性积水的芦苇,发芽出苗时间均早于长期积水的芦苇半月左右,有利于北方早春放牧。

芦苇对土壤和水的pH值适应幅度较大,它从微酸性至中性可达碱性,可从pH值6.5—9,都能正常生长发育,形成群落,但以pH7—8时生长最茂盛。

芦苇对盐碱土有较强的耐力,能在内陆咸湖附近,有较厚盐结皮的盐土上生长,但它的外部形态已显著变化,植株矮小,高仅20cm,叶子成披针状,一般在新疆的盐沼、滨海的芦苇,植株矮小而稀疏,其高度均在1m以下。芦苇在土壤含氯量0.25%以下,最高不过0.5%,灌水氯含量在0.3%时,能正常生长发育,亩产量可达350—450kg。它的耐盐性,为向盐碱地扩大草地提供了可能,尤其对沿海城市建立饲料基地有着重要意义。

芦苇植物群落地理分布非常广泛而多样,单优势芦苇纯群落在各地可同时出现。

芦苇的物候期由于它分布广,受各地自然条件限制,非常不一。现以华北为例:芦苇发芽期4月上旬,展叶期5月初,生长期4月上旬至7月下旬,孕穗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抽穗期8月上旬到下旬,开花期8月下旬至9月上旬,种子成熟期10月上旬,落叶期10月底以后。

综上所述,芦苇是一种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生物量高的优良牧草。

⑩ 问荆地理分布有哪些

广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内蒙古、山西、河南、湖北、贵州、四川、青海、宁夏和新疆等省(区);日本、朝鲜、蒙古和苏联等国家也广泛分布。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问荆4月中、下旬由根状茎生长出孢子茎,5月上、中旬孢子成熟散出,之后孢子茎枯萎。由同一根状茎上生长出营养茎,直到10月枯萎。

问荆属草甸多年生中生草本植物。在森林带、森林草原带的杂类草草甸群落、沟边、河边、砂质地可以成群生长,局部可成为优势种。在草甸草原各群落中多为伴生种。在耕地和休闲地带分散或成小群落分布,成为田间有害杂草。由于它具有根状茎,深可达1m,无性繁殖能力强,不易防除。

图114 问荆

Equisetum arvense L.

热点内容
临沂市教育局网站 发布:2025-07-12 01:04:56 浏览:246
教师节资料50字 发布:2025-07-12 00:58:21 浏览:345
老师面试班 发布:2025-07-11 23:57:06 浏览:802
如何铺地砖 发布:2025-07-11 22:46:37 浏览:232
田静老师 发布:2025-07-11 22:21:52 浏览:758
文科生物会考知识点 发布:2025-07-11 21:32:18 浏览:808
班主任工作案例小学 发布:2025-07-11 21:21:02 浏览:729
宝蓝色校园 发布:2025-07-11 20:31:21 浏览:714
幼儿教师演讲稿精选 发布:2025-07-11 14:51:14 浏览:105
燃料电池历史 发布:2025-07-11 13:49:58 浏览: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