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历史
对于江西九江来说,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遗憾,那就是没有评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九江来说,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它名落孙山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一下。
这一条硬性条件无法满足的情况下,九江落选历史文化名城也就情有可原了。
现如今,历史文化名城已经成为了让九江人耿耿于怀的一件事情,随着近年来对九江文物古迹的进一步发掘和保护,我们相信总有一天,九江会获得实至名归的评价的。
⑵ 九江所有名胜古迹资料
大胜塔】
在江西九江市能仁寺大雄宝殿东南侧。始建于东晋,后毁。
唐大历年间白云端禅师重建,殿、塔并起。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虽经兵祸,殿堂遭毁,但塔存完好。清咸丰年间,遭兵火破坏,塔毁三级。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九江关督白景福劝募修复。塔为砖石结构,通体呈六角锥状,共七层,高42.26米,底层对角直径长8.9米,门朝西南。左侧底层镶嵌石碑一块,系同治十一年白景福所撰之《重修大胜宝塔碑记》。
【天花宫】
又名娘娘庙。在江西九江市南门湖与甘棠湖之间的长堤南端。据《德化县志》记载,宫系清同治九年(1870年)所建。为砖木结构。宫内有娘娘殿、娘娘亭、左右禅房等建筑。占地面积约1.100平方米。该宫东临南门湖,西滨甘棠湖,南傍甘棠公园,北与烟水亭相望,风景佳胜。尤以娘娘亭最著,通体木质结构,高12米,六角三层,飞槽画栋,亭内有梯可上,六面均有窗栏,可凭栏远眺湖光山色。
【甘棠湖】
在江西九江市中心。面积约270亩。由庐山泉水注入而成。
清风徐来,碧波涟漪,景色优美。湖中筑有长堤,长50米,堤上有宋代修建的思贤桥。湖中烟水亭为唐代建筑。是九江市著名风景名胜。
【烟水亭】
原名浸月亭。在九江市甘棠湖中。建于唐元和十一至十三年(816—818)。相传为三国时东吴部督周瑜点将台旧址。唐诗人白居易贬为江州(治今九江市)司马时,建亭于其上。后人因其《琵琶行》诗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之句,遂命名为浸月亭。北宋熙宁年间理学家周敦颐来九江讲学,其子在甘棠湖堤上建楼筑亭,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而名烟水亭。两亭俱在明嘉靖前废毁,明末于浸月亭废址重建,将已废烟水亭之名移此,称以至今。明清多次复修增建,咸丰三年(1853年)又毁,清末重修。亭前有石剑匣两座,亭内有船厅、纯阳殿、翠照轩、五贤阁、亦亭、宴会厅、境波楼等。1972年全面修复,并建曲桥一座,自湖衅蜿蜒接于亭上,以便游人参观。
【浪井】
又名灌婴井、瑞井。在江西九江市北部长江边。为西汉名将灌婴在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带兵驻扎九江时所凿,人称灌婴井。后堙塞。东汉建安年间,孙权常住此城,立标命人挖井,适得故处,发现井壁有铭云:“汉高祖六年颖阴侯开此井”。权见铭欣悦,以为祥兆,故名瑞井。因井紧靠长江边,每当大风吹起,江涛汹涌,井中有浪,故又名浪井。唐诗人李白曾在《下浔阳泛彭蠡寄王判官》诗中写道:“浪动灌婴井,浔阳江上风。”此井在大旱之年,江水下落,井水不枯。
【能仁寺】
旧名承天院。在江西九江市东部。建于南朝梁武帝年间,后废。唐大历年间由白云端禅师重建,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又建,弘治二年(1489年)改名能仁寺,后多次扩建。现存建筑多为清同治九年(1870年)复建。系九江三大丛林之一(另二为龙池寺、舍利寺,已废)。面积约3.000平方米。内有单层重檐、周体回廊、气势雄伟的大雄宝殿及金刚殿,铁佛殿、左右禅房、藏经楼等古建筑。寺内还有大胜塔、双阳桥、飞来石船、雨穿石,冰山、雪洞、诲尔泉等七景,是九江市现有最大的古建筑群。
【锁江楼宝塔】
在江西九江市东北,长江边一小山坡上。据同治《德化县志》记载,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在县城东北三里处建楼三层,塔一座,并铸铁牛四头。后地震,江水冲起数丈,岸矶崩溃,楼废,铁牛沉入江中,仅存宝塔。塔为砖石结构,通体为六画锥状。共七层,高约35米。塔内底层东面墙上嵌有明代碑记一块。距今近四百年,虽经风雨剥蚀,地震摇撼,特别是1938年遭日军兵船炮击,中弹三处,但仍屹立长江边。舟船上下,数十里可见塔影。在美术设计中,往往以此塔为九江的象征。
【岳飞母姚氏墓】
在江西九江县株岭山东北端。面朝西北,长9.1米,宽3.2米,高1.7米,外壳为圆形拱顶,石灰石结构。墓碑直刻“宋岳忠武王母姚太夫人之墓”。另有石雕马两具,高与长各约1.5米,重约一吨,一具完好,一具断首。还有秦桧夫妇跪势石俑一残块。据墓侧重修碑刻记载,岳母原籍河南汤阴,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始由飞迎来江州(今九江),随军奉养。六年春(1136年)病逝鄂州(今湖北武昌),四月由飞扶柩归葬株岭,并在墓山建叠翠亭。明正德间又建祠,后毁于兵,其子孙又建茅屋三间奉祀。现墓保存完好。
【岳飞夫人李氏墓】
在江西九江县株岭西端太阳山。坐北朝南,长3.75米,宽1.5米,高1.7米。外壳为圆形拱顶石灰石结构。墓碑上刻“宋岳忠武王夫人李氏之墓”。墓前有状如坛壝拜台,两侧分立“声叙”、“封禁”二碑,已残缺。墓旁原有岳王祠,现不存。
【狮子洞】
在江西九江县狮子山山中,系岩溶洞穴。约有4万平方米,分七个景厅四十多个景点,有洞府钥匙、紫竹林、南海神柱,蓬台观音等。厅厅贯通,景景相连,洞内钟乳石晶莹玉润,步移景换。有的若珍珠玛瑙,璀灿夺目;有的如琼树银花,争妍斗丽;有的似珍禽异兽,栩栩如生;有的如宝塔高台,气派非凡:有的如游仙神女,神形兼备:各种景物,千姿百态,交相辉映,维妙维肖,美不胜收。
【涌泉洞】
在江西省九江县庐山西麓涌泉乡,距县城20公里。为大型石灰岩溶洞。因一股清澈的泉水流经整个洞窟而得名,全洞游程1.5公里,面积约一万三千多平方米。洞中有仙女迎宾、女蜗补天、清泉映月、群仙聚会等三十二个景点。
【陶渊明祠】
又名陶靖节祠。原在江西九江县马回岭,面阳山,1982年迁建于县城沙河街东北隅之蔡家洼。坐西北向东南,为一进两幢砖木结构古祠建筑,面积246.9平方米。明嘉靖年间重修。祠内上堂檐首及中堂原有匾额两块,各书“羲皇上人”、“望古遥集”,大门首直书匾“陶靖节祠”,耳门首横刻匾”菊圃”、“柳巷”。祠外柳树成行,风景优美。现存历史文物,对于研究陶渊明生平事迹颇有参考价值。
【陶渊明墓】
在江西九江县马回岭面阳山,坐北朝南。长7.9米,宽4.1米,高1.62米。外壳为长形拱顶砖石结构。墓碑首横刻“清风高节”,中直刻“晋徵士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左为墓志,右为《归去来辞》。墓碑左右,各列碑刻一块,左为《五柳先生传》,右为修墓人姓氏、年月。墓前有“凵”形石栏。四周苍松环绕,层林迭翠,自山下至墓,有石阶沿山坡而上。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县)人,晋代杰出诗人,早年曾做过参军、县令一类小官,四十一岁时退隐归田,安居浔阳柴桑(今九江马回岭境内)。该墓重修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仲秋,现原貌基本保持完好。 </FONT>
⑶ 九江历史名人
陶侃(259-334),字士行(或作士衡),汉族,本为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后徙庐江寻阳(今江西九江西)。中国东晋时期名将,大司马。初为县吏,渐至郡守。永嘉五年(311),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任荆州刺史。后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他精勤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称道。是我国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曾祖父。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
江万里(1198——1275),字子远,号古心,今都昌县阳丰乡府前江家人。祖父江辚,一生隐居,教授乡里。父江烨,宋理宗时登进士第,曾任教授、都尉、知县、江南东路提举常平司、西路提举茶盐公事、大理司帅参等职,一生专治程朱理学。虽在“庆元党案”蒙难之时,亦仍暗中坚持传授程朱学说,母陈氏,理学名儒陈大猷之女,陈灏之姊,万里家学渊源,幼年在祖父所建的书馆内读书,神隽铎颖,连举于乡,后从父教,学《易》经,稍长,赴白鹿洞书院深造,后又游学于隆兴府东湖书院, 朱熹弟子林夔孙为师问学。
余玠(?~1253)字义夫,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侨居蕲州(治今湖北蕲春东北),南宋名将。嘉熙年间任知招信军,于汴城、河阴战败蒙古军。淳佑元年(1241),赴援安丰,败蒙古军,任四川宣谕使,后又兼四川总领兼夔路转运使。从淳佑三年到四年,余玠与蒙古军大小36战,战果显著。后又率军北攻兴元(今陕西汉中),还击退进扰成都、嘉定(今四川乐山)的蒙古军。宝佑元年(1253),宋廷听信谗言,召余玠回朝。余玠闻召不安,七月,突然死去。
⑷ 江西九江有什么悠久的历史文化
九江,简称 “浔复”,古称 “浔阳、柴桑、江州”,制是中国江西省下辖地级市,是具有22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
九江位于江西省最北部、长江以南沿岸,是江西省第二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江西省经济、政治、文化、科教、商业次中心城市,江西省双核城市,长江十大港口城市,中国十大魅力城市,中国著名优秀旅游城市,有“江西北大门”之称。九江地处长江与京九两大经济带交叉点,是长江中游区域中心港口城市,中国首批5个沿江对外开放城市之一,号称“三江之口,七省通衢”与“天下眉目之地”。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有三分之二的水域面积在九江,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庐山)、佛教净土宗发源地(东林寺)皆位其境内。
⑸ 九江镇的历史文化
一、由于早期九江境内有九条河涌流入西江而得名。
二、九江境内有多条河涌。古人以“九”概“多”,而取乡名为九江。
三、岭外浈江水、湟川、武溪、贪泉皆名川,汇众流入于海,若浔阳之九派然,越人名之为九江。
四、《南海九江乡志》《九江儒林乡志》记载,九江之名,取自西江下游九江大洋河段,古“九江大洋湾”即今偶山(俗称“担担沙”)上、下游附近一带河段。
注:九江并没有“儒”一简称,只是个别人在九江论坛或口头上流传,官方并没有承认! 九江话(九江镇方言)是九江镇独有的语言,有自己独特的词汇和语法、读音也与粤语有所不同,是九江不可或缺的文化。
九江话是上几代留给我们宝贵的特有粤语方言,它有别于纯正的粤语,有一种独特的风情,正所谓乡音不改,乡情不变。九江方言的正统读音被许多九江人忘却,作为我们九江人嘴边的文化,我们需要行动起来,保护九江方言文化。 九江龙舟平时沉于水底,以泥埋藏防木质腐朽。每年举行龙舟活动前夕都会“起龙”,把龙舟从水下的泥土中挖出,然后清洁龙头、龙尾,上漆翻新,准备工具、饰品。举行活动当天天未亮时要装上龙头龙尾,然后进行“采青”。天亮后,龙舟盛装打扮,在九江圩涌段来回游弋表演,称为“游龙”。翌日,结契的龙舟相聚竞渡,争夺高标,互赠彩旗,互到村里拜访,请吃龙舟饭。晚餐后,结契龙舟在河涌里划行,互相送别,俗称“送契”,有闹至深夜方休。活动一般持续2-3天,也有连续几天。结束后,复将龙舟沉埋于水底。
九江划龙舟并不是在端午节,而是在国庆节。(五一劳动节在沙头举行龙舟赛)在九江、沙头,明、清两代已经很盛行在端午划龙舟了。民国时期,划龙舟活动改在秋凉初届、农事稍歇的八九月间举行。抗日战争胜利后,定位10月10日划龙舟;新中国成立后,则在10月1日游龙、赛龙舟庆祝国庆,端午不再划龙舟。 九江双蒸酒——香港的广告唱到街知巷闻,是酒类中的万宝路。
九江双蒸酒始创于清朝道光初年,距今已经有差不多200年的历史。两个世纪以来,承集数代九江先辈的辛劳与智慧,九江双蒸酒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酿造技艺。它主要以大米为原料,用大米、黄豆制成酒曲,采用续添蒸饭、再度发酵、冷却馏酒、斋酒贮存、陈肉酝浸、精心勾兑、过滤包装的方法酿造而成,具有“玉洁冰清、豉香纯正、醇滑绵甜、余味甘爽”的独特风格。
九江双蒸酒传统酿造技艺是在南海九江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条件下孕育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借助西江河畔适宜的局部气候、清冽的水质和独特的酿造工艺,九江人民酿造出适合岭南气候条件下饮用的优质米酒。九江双蒸酒传统酿造技艺的发展史,既是一部明清以来南海九江酒业的专业发展史,又是一部南海手工业、商贸的发展史,同时也是岭南文化发展史的一部分,更见证了华人海外图存的艰难历程。
九江双蒸酒传统酿造技艺,与中国其他传统技艺一样,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独创精神。这种精神随着九江双蒸酒从未间断的内销与出口,建立起跨越时空的文化影响力,这奠定了九江双蒸酒传统酿造技艺具有珍贵的历史、科学、人文、民俗、经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
1952年,九江镇12个酒坊组成联营社,成为九江酒厂的前身,并成为九江双蒸酿造技艺的唯一传承单位。发展至今,九江双蒸酒年产量4万多吨,畅销于省港澳、广西、海南甚至欧美唐人街。
⑹ 关于江西省九江市的传说或历史故事
九江名人
古代名人
陶侃、陶渊明(九江县)、黄庭坚(修水县)、江万里、王韶、余玠、雷发达、余庆鳌、蒋干、宋应星
近代、现代名人
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陈衡恪、陈封怀、虚云、李烈钧、张勋(奉新县)、蔡公时、蒋彝、许德珩(附夫人劳君展)、(祖籍德安)、吴征溢、刘谦(祖籍武宁)、袁隆平(九江德安)、潘际銮(瑞昌市)、李安(德安)、杨叔子(湖口)、殷有为(庐山区)、杜宣、毕必成(彭泽) 、黄远生(九江县)、陈邦柱、徐宝璜、陶博吾(彭泽)、蔡若虹、万昊(都昌)、沈德咏(修水县)、樊友山(修水县)
⑺ 九江日报的历史沿革
《九江日报》是中共九江市委机关报,创刊于1949年6月10日,1968年11月30日,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被迫停刊。1982年7月1日复刊。1993年5月1日由4开4版改为对开4版,同时出版发行周末副刊《周末世界》(后改为《长江周刊》)。《九江日报》2003年1月开始彩色印刷,现周二至周五为8版,周六至周一为4版。2009年的7月1日,以“权威、主流、服务、为民”为主旨进行了全新改版。改报型为国际流行的“瘦报”。2009年10月成立《长江周刊》编辑部,单独出版《长江周刊》(现为4开16版,周五出版)。1996年10月创办了《浔阳晚报》,现为周六刊,周一至周五为4开24版,周六为16个版。2006年7月创办了九江新闻网(原九龙网),是九江市唯一一家被网络收录为新闻源的网站,也是九江市唯一的新闻综合门户网站。2010年5月28日,又创办了九江手机报。每天出版一期,每天上午8点30发出,本地新闻占50%,外地新闻占30%,生活类资讯占20%。2010年7月,以城市读者为主流的月刊《城市月读》创刊。作为《浔阳晚报》深度阅读和高度浓缩的高端读本,《城市月读》将依托九江日报社这个九江市最大的传媒机构,以内容重构为手段,聚焦城市发展,关注城市生活,审视城市人生,倡导城市时尚,建设城市生态。让你在轻松之中浏览一个月来发生在九江这座城市的精彩,给你捧上一份的文化大餐。2007年底,投资近千万元的九江日报社新闻彩印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彩印中心占地23亩,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
⑻ 江西九江有什么悠久的历史文化
九江,简称 “浔”,古称 “浔阳、柴桑、江州”,是中国江西省下辖地级市,是具有22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九江位于江西省最北部、长江以南沿岸,是江西省第二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江西省经济、政治、文化、科教、商业次中心城市,江西省双核城市,长江十大港口城市,中国十大魅力城市,中国著名优秀旅游城市,有“江西北大门”之称。九江地处长江与京九两大经济带交叉点,是长江中游区域中心港口城市,中国首批5个沿江对外开放城市之一,号称“三江之口,七省通衢”与“天下眉目之地”。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有三分之二的水域面积在九江,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庐山)、佛教净土宗发源地(东林寺)皆位其境内。
先秦
夏、商时期,九江境地分属荆州、扬州;春秋时分别属吴国、楚国,有“吴头楚尾”之称;战国时多有变更:周元王三年(前473),越灭吴,属越;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楚败越,属楚。[1]
商代设艾侯国,建都于修河上游,所辖范围大致为今修水、铜鼓、武宁、永修一带;武王克商后,除艾侯国,设艾监。春秋后期至战国期间,在分封诸侯国之外,出现了县邑,江西境内有番(pó)、艾2邑,其中艾邑辖区范围大致与艾侯国、艾监相等。
秦汉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秦灭楚,以其地设3郡,其中九江郡辖区范围包括今江西大部,郡治设在寿春(今安徽寿县)。
汉高帝六年(前201),设豫章郡,治南昌;领县十八,九江境内有五,依次为:第三彭泽(治今彭泽西南,包括湖口、彭泽、都昌及安徽东流一部);第五历陵(治今德安);第七柴桑(治今九江西南,包括市区及九江、星子、瑞昌等地);第八艾(治今修水渣津附近,包括修水、铜鼓2县);第十四海昏(治今永修东,包括永修、武宁、靖安、安义、奉新5县);第十六鄡阳(治今都昌南,包括都昌县和波阳县各一部)。同时,设立寻阳县,治所在今湖北省黄梅县西南,其江南辖区一部在今九江境内。永元十六年(104),分海昏设建昌县。中平年间(184~189),分艾县置西平县;二年(185),析海昏、建昌置永修、新吴(今奉新)2县。建安四年(199),析艾、海昏设西安县。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时属孙吴,柴桑隶武昌郡,寻阳隶庐江郡。各县分属武昌(柴桑)、豫章(艾、海昏、建昌、永修、新吴、西安、彭泽)、鄱阳(鄡阳、历陵)、庐江(寻阳)4郡。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西安县为豫章县。元康元年(291),分扬州之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荆州之武昌、桂阳、安成10郡为江州,治豫章(今南昌)。永兴元年(304),分庐江郡寻阳县、武昌郡柴桑县合立寻阳郡,治寻阳县(江北),属江州。
东晋咸和年间(326~334),先后将寻阳郡治、寻阳县治由江北迁至柴桑;咸康六年(340),又将江州州治由豫章移驻寻阳。至此,州、郡、县三级政权同治寻阳。义熙八年(412),寻阳郡改名为江州郡;省寻阳县,并入柴桑。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废鄡阳,并入彭泽县。元嘉元年(424),废历陵,并入柴桑县;二年(425),废海昏,并入建昌县。梁太清二年(548),分彭泽置太原侨郡,辖晋阳、和城、天水3侨县及彭泽;分柴桑置汝南侨县;寻阳郡治迁入湓城(今九江市区)。太平二年(557),分江州为二,立西江州,领寻阳及太原、高唐、齐昌、新蔡4侨郡。陈永定三年(559),置豫宁郡,治豫宁县,辖艾、建昌、永修、新吴、豫宁5县。天嘉六年(565),罢西江州,寻阳郡还隶江州。
隋唐五代十国
隋开皇三年(583),彭泽易名龙城县。九年(589),废除梁、陈二代所设的侨郡、侨县:废太原郡,并晋阳、和城、天水、彭泽4县为龙城县;废豫宁郡,并永修、豫宁、新吴、艾4县入建昌;废寻阳郡,并柴桑、汝南2县立寻阳县;十八年(598),改寻阳县为彭蠡县;龙城复名彭泽县。大业二年(606),废州设郡,形成郡、县两级行政建制;废江州,改置江州郡;改彭蠡为彭城县,随后又改为湓城县。三年(607),江州郡改为九江郡;复设豫宁县。九江
唐初,江西地区属江南道。武德四年(621),分湓城置浔阳县;废郡复州,江州领湓城、浔阳、彭泽3县。五年(622),分湓城县置楚城县;割鄱阳县雁子桥之南境置都昌县;复置西平县,与豫宁县并存;设置浩州,辖彭泽、都昌、乐城、广晋4县;复置永修县;析建昌设龙安县(今安义境内);八年(625),废浩州,省乐城并入彭泽县;废湓城入浔阳县。贞观八年(634),废楚城并浔阳县。永淳元年(682),析建昌复设新吴县。长安四年(704),析建昌置武宁县。景云元年(710),改武宁为豫宁县。开元二十一年(733),分江南道为江南西道,辖洪、饶、虔、吉、江、袁、信、信、抚8州、37县,其中江州辖浔阳、彭泽、都昌3县。天宝元年(742),改江州为浔阳郡。乾元元年(758),确立州、县两级建制,改浔阳郡为江州。宝应元年(762),豫宁复名武宁县。贞元十六年(800)分武宁建分宁县。
五代南唐顺义七年(927)升蒲塘场为德安县。升元元年(937),析建昌、武宁、奉新置靖安县;二年(938),升湖口戍为湖口县。三年(939),江州设奉化军;升赤乌场为瑞昌县;改浔阳县为德化县。
宋元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升星子镇为星子县;七年(982),设南康军,治星子,辖星子、都昌、建昌3县。天禧四年(1020),分江南路为东、西二路,江州属江南东路,辖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泽5县;改分宁县为宁县。开宝八年(975),江州降为军事;宁县复称分宁县。大观三年(1109),江州升为望郡。
南宋绍兴二年(1132),江州改属江南西路;九江境内各县隶属: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泽属江州;星子、都昌、建昌属南康军;分宁、武宁属洪州。建炎二年(1128),合江、池、饶,信4州为江州路。四年(1130),升分宁县为义宁军。隆兴元年(1163),废义宁军,复为分宁县。
元代行省下设路、州、县。至元十二年(1275),于江州置江东西宣抚司;十三年(1276),改为江西大都督府,隶扬州行省;十四年(1277),罢江西大都督府升江州路,改南康军为南康路,辖县未变;十六年(1279),江州路改隶黄蕲等路宣慰司;二十二年(1285)复隶江西行省;二十三年(1286),于武宁县置宁州,辖分宁、武宁2县。元贞元年(1295),升建昌为州,属南康路。大德八年(1304),升分宁县为宁州。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攻下江州,改江州路为九江府;改南康路为西宁府,次年改称南康府。
明清
明洪武初三年(1370),降建昌州、宁州为县;九年(1376),改江西行省为江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全省分为5道、13府,其中九江道辖九江、南康、饶州3府;九江府辖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泽5县;南康府辖星子、都昌、建昌3县;宁县、武宁则属南昌府,弘治十六年(1503),复升宁县为宁州。正德十三年(1518),分建昌置安义县,隶南康府。
清代,九江境内各县隶属仍承明制。嘉庆六年(1801),改宁州为义宁州。咸丰四年(1854),太平军改湖口为九江郡,以九江府为江西省;太平天国失利后,清复原制。
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后,废除府制。1912年改义宁州为义宁县。1914年,全省设4道,辖81县,其中浔阳道辖20县。同年,为避免道、县同名,改德化为九江县、义宁为修水县、建昌为永修县。1926年废道,各县均直属省政府。1927年设九江市政厅,次年改称市政府,1930年撤销,并入九江县。
1932年以后,江西省设行政督察区,其区划变更频繁,数量时有增减。以1935年全省设8个行政督察区,今九江境内各县隶属关系为:武宁、修水、永修属第一行政督察区;都昌、彭泽、湖口、九江、星子、德安、瑞昌属第五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庐山(3)
1949年5月7日九江解放,7月19日设九江专员公署,析九江县城厢设九江市。1968年4月,成立九江专区革命委员会。1971年2月,改为九江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改为九江地区行政公署。
1980年九江市从九江地区划出,升为省辖市,市辖浔阳、庐山、郊区三区,1983年7月27日地市合并,同时实行市管县体制,现辖浔阳、庐山两区,九江县、武宁县、修水县、永修县、德安县、星子县、都昌县、湖口县、彭泽县等九县,代管县级瑞昌市、共青城市,另设有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九江是文学家陶渊明、黄庭坚、白鹭洲书院创始人江万里以及建筑家雷发达的故乡;东晋时,荆、江二州刺史陶侃,就是浔阳人。同时代的周访、周楚、周抚一家两代,为保卫晋室屡建功勋。北宋将领王韶(德安人),南宋将领余玠(修水人),曾率部与吐蕃部落和蒙古军作战有功,分别官至枢密副使和兵部侍郎。
近代化运动中,九江涌现了维新志士陈宝箴及其子陈三立、孙陈衡恪、陈寅恪。武宁人李烈钧湖口起兵,反对帝制维护共和,是辛亥革命的元老。
此外还有余庆鳌、蔡公时、蒋彝、许德珩、吴征镒、袁隆平、潘际銮、杨叔子、杜宣、毕必成 、黄远生、陈邦柱、徐宝璜、陶博吾、蔡若虹、万昊、沈德咏、樊友山等。
⑼ 九江历史城市介绍
九江市在江西的北陲,长江中游南岸,庐山北麓,东滨鄱阳湖,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老而美丽的城市,秦设九江郡,有“江到浔阳派分”之说,故名九江又称江州。总面积约一八八二三平方公里。现辖一市九县,市区人口约三六万。
地势由西南略向东北倾斜呈蕉叶状。处丘陵低山区和鄱阳湖平原地带。山丘陵、平原、江湖皆备。俗称“六山二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东部为鄱阳湖平原,西南部为丘陵山区,北部沿江。
气温一十七点二摄氏度,一月均温五点三摄氏度,七月均温二十九点一摄氏度。古书说九江“据三江之口、当四达之衢”,七省通连、商贾集至,亦是我国近代“四大米市”和“三大茶市”之一。
农业,粮食作物主要种植水稻、薯类、麦类、豆类次之。经济作物主要是种植棉花。棉花、苎麻和菜籽油的产量居全省首位;蚕茧、水产等在全省都占有重要位置。工业,已形成棉、麻、丝、化(纤)、毛、纺织、印染配套的生产体系。
九江是江西省的石油化学工业基地,建材工业也有一定基础。现为江西北部重要工业城市和唯一的对外航远港口,昌九工业走廊中的重点开放开发区。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庐山座落在市区东南,形成以庐山为中心综合风景旅游区,其范围包括庐山及其周围的九江、湖口、星子、彭泽等市县。九江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名胜古迹甚多,旅游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九江被国家列为对外开放城市。九江交通得天独厚,既扼渝、汉、宁、沪的水上交通要冲,又是赣、鄂、皖、湘水陆联运的换港码头;京九铁路贯通南北,一桥飞架南北,长江天堑在北变为通途。黄金水通,千帆竞发。
九江为全国内河第九大港口,客货吞吐量在长江干线港口中占重要地位。铁路动脉,贯通南北。公路骨架,纵横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