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
❶ 新课改高中岳麓版历史教材和新人教版历史教材的区别
我是山东的
新课改后我们用的是人教版的A版教材
两者虽然内容不尽相同但是它们考试的主题是一样的
编写的书必须满足考试大纲的要求
这一点你可以放心。它们只是换汤不换药,从不同的角度去说同一件事情!
❷ 岳麓版的历史书比人民版的好在哪里
(一)岳麓版教材基于课标,将专题进行了整合和排序,“中外混编,古今贯通”。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采用的是从“整体史观”的角度手法去编写的。从世界历史整体性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历史本是纵横联系的,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正是借鉴了“整体史观”的理念编撰而成。
(二)岳麓版教材实现了图文并茂,形成了“五彩缤纷”的历史教材感观。在内容编写上,岳麓版教材重视历史图片和史料的载入。相比于人教版刻板抽象的教材感观,岳麓教材的图文并茂便于吸引学生的眼球,利于激发学生的探讨问题的积极性,更受学生们喜欢。大量的图片、史料、地图、文献引文、启发性设问等等,都是岳麓版教材的鲜明特点。
(三)岳麓版教材别具一格,设置“特色栏目”“知识链接”“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等栏目是岳麓版教材所特有的设置。实现了学生知识的层层升华这样的特色栏目设置实现了知识体系的贯穿,更有效地实现了新课标要求的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
当然,具体使用哪种版本,您应该考虑您坐在省区的高考要求,岳麓版是相对接近新课标的。
❸ 岳麓版高中历史目录
必修一:政治文明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得中央集权制度
1.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2.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得确立
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4.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得政治制度
5.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6.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7.古罗马的政治与法律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8.英国的制度创新
9.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10.欧洲大陆的肢体改革
11.综合探究: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论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分起
12.鸦片战争
13.太平天国运动
14.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5.辛亥革命
16.五四爱国运动
17.综合探究:探究中国近代政体变革的艰难历程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18.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9.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20.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2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22.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23.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24.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25.世界多级化趋势
26.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27.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❹ 岳麓版高中历史几本书
全部如下:
《文化发展历程(必修Ⅲ)》
《政治文明历程(必修Ⅰ)》版
《经济成权长历程(必修Ⅱ)》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选修)》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选修)》
《探索历史的奥秘(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
❺ 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岳麓版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分封制——(P课本第2-3页)
⑴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
⑵目的:巩固统治。
⑶内容:①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畿是周王的直接驻地;
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有异姓诸侯国;
③周王的亲族、姻亲和功臣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但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
⑷作用:①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②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P课本第3-4页)
⑴目的: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②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⑵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
⑶内容: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确立了大宗、小宗体系。
⑷作用:①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②宗法制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③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⑸工具:周朝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以维护宗法分封制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⑴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 ⑵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
总结:宗法制的特点:⑴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⑵大、小宗具有相对性;
⑶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⑷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二)知道秦的统一和皇帝制度的创立,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义,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1、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P课本第6页)
意义:⑴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⑵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奠定了基础。
2、中央集权的确立——(P课本第7页)
A、权力的高度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⑴皇帝制: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⑵三公九卿:①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②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太仆,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⑶评价: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相互配合、相互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B、废分封,置郡县——(P课本第8页)
⑴目的:吸取春秋战国割据混战的教训,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⑵地方机构:分郡、县两级。
3、影响:
⑴积极影响
直接影响:有利于巩固统治,国家统一和社会经济发展;
深远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⑵消极影响——秦法以“轻罪重罚”为指导思想,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
4、比较郡县制和分封制。
①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官位不世袭。
③诸侯国拥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军事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
★(三) 了解汉朝刺史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汉朝刺史制度——(P课本第10页)
(1)目的:为了巩固国家统一,强化皇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表现: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3)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
2、唐朝三省六部制:⑴确立: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P课本第14页)
⑵结构: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⑶作用: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四)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明朝废除丞相:——(P课本第15页)
⑴原因:①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左右皇位继承,引起政局动荡②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
⑵废除:1380年,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
⑶影响:相权、皇权合而为一,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2、明朝设立内阁:——(P课本第15页)
⑴原因:废丞相后,为提高皇帝处理政务的效率。
⑵设立: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内阁。
⑶职权:①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②内阁有专门的衙署和署官,帮助皇帝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4、清朝设立军机处:——(P课本第16页)
⑴清承明制,设内阁,处理日常事务,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负责军国大事。
⑵军机处①时间:雍正年间②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③职权:处理军务,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
④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总结:自唐宋以来政治制度的变化,清晰的表现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遭到压制的历史特点。
★★补充:
列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①中央政治制度:秦朝,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汉朝,建立中朝;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完善;宋朝,中枢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削弱相权;元朝一省制——中书省;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②地方政治制度:秦,郡县制;汉朝,郡国并行制,并设州部;宋朝,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所有州郡直属中央,下设通判,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元朝,行省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形成了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错误。绝对君主专制,使大小官吏只能惟上是从,助长了官场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是什么?其发展历程中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你如何认识这一制度的进步作用和消极影响!
核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基本矛盾: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
进步作用:能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明朝以前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消极影响:地方政权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中央易产生腐败现象和决策的失误;明清时期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列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概述黄海海战、义和团运动等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鸦片战争——(P课本第53页)
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1840-1842年,签定了中国历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⑵《南京条约》:19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定——(P课本第54页)
主要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关税协定(可以看出列强此时侧重于向中国倾销商品,即以商品输出为主)
⑶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2、中日甲午战争——(P课本第60页)
⑴1894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1895年4月,日本强迫清政府签定了《马关条约》。
⑵《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P课本第60页)
割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出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P课本第61页)
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直接目的: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
⑵1901年9月,签定了《辛丑条约》主要内容:
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9.8亿两
划定北京的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拆除天津大沽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 关沿线要地。
4、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a.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
c.甲午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
d.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5、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什么影响?
A、政治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大量割地赔款不平等的条约,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B、经济上,他们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经济依赖列强丧失独立性。
C、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黄海海战——(P课本第60页)
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人物有:海军提督 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志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的全体官兵,管带林永升,“靖远”号管带叶祖珪。黄海海战战争后,由于李鸿章的“避战保舰”政策,命令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日本获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最终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义和团运动反帝运动——(P课本第61页)
⑴义和团运动反帝运动的背景:
直接原因: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根本原因: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懦弱无能。
⑵义和团的口号:“扶清灭洋”
⑶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从“围剿” “招抚” “联合列强绞杀”。 清政府态度的转变的目的是:控制和利用义和团。
⑶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 民族尊严
★(二)了解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意义,列举凇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等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1、日本的侵华史实:——(P课本第87页)
⑴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上升) ⑵1935年日本制造了华北事变(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⑶1937年7月7日开始全面侵华
⑷ 12月,南京失陷,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2、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
A、屠杀中国人民,进行细菌战、毒气战
B、疯狂迫害占领区人民(推行“以华制华”的政策,扶植傀儡政权)
C、进行经济掠夺(实行殖民统治,目的是把沦陷区经济沦为日本的附庸经济)
D、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目的是消磨、摧残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斗志,实现其同化政策)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P课本第87页)
A、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缺点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B、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C、八一三事变后,国共双方军事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D、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P课本第88页)
4、国民党组织了多次正面战场的战役:
如:八一三事变后组织了凇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太原会战期间,八路军参加会战,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徐州会战中,在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指挥下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 利,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5、敌后战场的抗战措施有: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等。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首府延安。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6、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正在华北进行了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7、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 签署投降书。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P课本第90页)
⑴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⑵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⑷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
█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过程,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1、兴起: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号召群众进行反抗斗争;——(P课本第57页)
⑵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发展:⑴起义爆发后,相继攻克广西、湖南、湖北等地一些重要城市;
⑵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与清王朝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
3、全盛:⑴军事:为拱卫天京,太平军进行北伐和西征,至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
⑵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原则。)——(P课本第58页)
4、衰败:⑴原因:①曾国藩组织湘军、李鸿章组织淮军,成为镇压太平军的主要力量;②领导集团内部发生严重内讧。——(P课本第58页)
⑵转折: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此元气大伤,由盛转衰。
⑶挽救危局:①提拔年轻将领陈玉成和李秀成;②洪仁玕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P课本第59页)
5、失败:1864年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在中外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6、意义:⑴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⑵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破天荒地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是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P课本第59页)
★总结
一对《田朝田亩制度》的认识——(P课本第58页)
⒈性质:⑴太平天国建立理想社会的纲领文件
⑵改造封建社会的政治方案
⑶太平天国运动成为历代农民战争最高峰的主要标志
⒉产生根源:⑴社会根源:鸦片战争后农民阶级受到双重压迫与削弱
⑵历史根源:历代农民起义反封建的升华——反封建土地私有制
⑶阶级根源:农民阶级追求平等、平均和小私有制基础之上的自然经济
⒊评价及认识
⑴强烈的革命性:①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按平均原则分配农民土地,反映了农民的要求和愿望;②标志着太平天国是历代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⑵空想性:①平分土地在当时社会无法实现,后来太平天国被迫实行“照旧交粮纳税”,事实上承认了地主土地私有;②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了小生产者的本性,无法实现,也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⑶落后性:此纲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并没有超越封
建主义的经济范畴。
二对《资政新篇》的认识——(P课本第59页)
⒈性质:太平天国在转折时期由洪仁玕颁布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纲领性文件。
⒉社会根源:⑴天国政权危机,急需改革内政,扭转形势;
⑵资本主义已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潮流;
⑶洪仁玕个人经历使其对资本主义有了具体的了解。
⒊评价:⑴革命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这是一个改造封建社会,救国救民的方案。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太平天国政权,进行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 ⑵进步性:是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近代化方案。
⑶空想性:①理论上: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没有涉及农民最迫切的土地问题,不是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
②实践上:由于当时紧张严峻的军事环境和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持而落空。
⑷局限性:没有认清列强的侵略本质。
★(二)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⑵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包括中国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 准备:⑴组织同盟会:——(P课本第63页)
Ⅰ性质: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Ⅱ成立:1905年在东京成立。
Ⅲ宗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Ⅳ机关刊物《民报》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指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指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创立民国”即民生主义,核心是土地问题,主张进行社会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
⑵思想(论战):①内容: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
②作用: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
2、武昌起义——(P课本第64-65页)
⑴概况:1911年10月10日,熊秉坤、金兆龙在武昌起义
⑵结果:①成立湖北军政府,国号“中华民国”
②政体为“五族共和”(汉满蒙回藏)
3、影响: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使其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4、结局:⑴民国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⑵《临时约法》: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⑶形势:仅是名义上的中央政府,没有实现统一。⑷袁世凯夺权
①原因:同盟会组织涣散,成分复杂;立宪派旧官僚希望袁世凯主持大局;孙中山表示“虚位以待”②标志: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6、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P课本第65页)
总结
一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⒈进步性:⑴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⑵它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并试图以革命手段解决这些矛盾,它体现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利益和经济上的要求,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包括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三大内容,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抗争探索的最高成就。
⑶它在与改良派的斗争中,在动员和组织群众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国斗争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⑷在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是前提,民权主义是核心,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⒉局限性:⑴它是一个不彻底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⑵它主张民族主义,但民族主义仅仅停留在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光复汉族国家的层面上,仍保留大汉族主义情绪,如指斥清朝(满洲人)统治者为“鞑虏”,把国内民族矛盾和民族压迫问题与外国侵略相混淆,把满洲排挤到“中国之外”,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纲领,只把对帝国主义的仇恨集中于清政府身上,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⑶它主张民权主义,但其矛头所向,主要是皇帝和贵族,并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又不敢依靠广大工农群众,找不到真正出路。
⑷它主张民生主义,不敢提出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不能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因此民主革命不可能完成使命,不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二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两者如何统一认识?
⒈胜利: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之后,中国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
⒉失败: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后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中国仍然被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
⒊认识:从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的直接结果来看,这一目标达到了,可以说革命是胜利了;从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的最终结果来看,它又是失败的,所以革命“尚未成功”。这就是两者的统一。
★(三) 概述五四运动的原因、经过,认识其在中国民主革命史的地位与作用;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知道中共“一大”、“二大”内容,认识中共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❻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有几本都是什么名称
你好。
共计六本。
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选修2:《社会民主思想与内实践》(广东考纲要求)容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
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❼ 求高中必修一历史岳麓版大事年表。
土地私有制萌芽(即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元前
509罗马共和国建立
(从此至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
从公元前3世纪中叶至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法律统称为万民法)公元前
506克里斯提尼改革(按地域划分选区、五百人会议、陶片放逐法)公元前
500希波战争爆发公元前
490希波战争马拉松战役孔子逝世公元前
479战国时期开始。(至公元前221)
百家争鸣;
钢(河北易县)、司南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已有了火药原料(硫磺、硝石)知识;公元前
475从公元前5世纪中叶开始,希腊开始智者运动,代表有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前469—前399.认识你自己)、斯多亚学派(人生而平等)公元前
449希波战争结束;
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成文法、公民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公元前445公元前
443伯里克利改革(至公元前429) 公元前
427柏拉图诞生。(卒于公元前347)(理念论、理想国、柏拉图学园)公元前四世纪初,秦国开始实行一些变法公元前
384亚里士多德诞生。(卒于公元前322)(接近了唯物主义、逍遥学派、中庸之道)秦孝公即位公元前
361商鞅变法开始,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实行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制、重农抑商政策;秦国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公元前
356秦惠文王即位,商鞅被车裂。公元前
338秦王嬴政即位;
郑国修建郑国渠公元前
246秦灭六国开始
(远交近攻。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
230秦统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货币、小篆文字、度量衡、焚书坑儒);隶书出现公元前
221秦将蒙恬北击匈奴,收河套、修长城、筑“直道”;
在此前后,又开灵渠,征服岭南;修五尺道,征服西南。公元前
215秦朝灭亡公元前
207楚汉战争公元前
206西汉建立。西汉时期,牛耕逐渐普遍全国,出现镰、锄等铁农具;关中出现“井渠”; 棉、毛成为纺织原料;丝织代表有素纱褝衣;用煤冶铁,皮囊鼓风;秦汉严格管理“市”;汉武帝在位(前140—前86),独尊儒术、创办太学;董仲舒新儒学兴起;楷书出现。纸出现。公元前
202公元前
27罗马帝国建立西汉灭亡。王莽建立“新”朝9东汉建立。二牛抬杠转变为一牛挽犁;王景治黄河;
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鼓风;
东汉晚期,青瓷、白瓷出现。25
80罗马大斗兽场建成蔡伦改进造纸术。105东汉灭亡。三国时代开始220西晋统一266西晋灭亡。东晋十六国开始316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386 393罗马皇帝禁止奥林匹亚竞技会东晋葛洪《抱朴子》提到“火药”;“书圣”王羲之395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拓跋珪迁都平城,改国号“魏”398 404罗马大斗兽场废弃南北朝开始。灌钢法、草市出现420北魏统一黄河流域439冯太后、孝文帝改革(至499)471476西罗马帝国灭亡孝文帝迁都洛阳495隋朝统一。创三省六部、科举制589唐朝建立。曲辕犁出现;从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彩瓷出现;草市、夜市繁荣;火箭火炮;618松赞干布修建布达拉宫643世界最早雕版印刷品《金刚经》868唐朝灭亡。五代十国、辽、宋、夏、金、蒙分裂时代开始907北宋局部统一;“市”突破时空限制;指南针出现并用于航海;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唐宋时期
定、钧、景、龙、耀五大名窑;960北宋灭亡(靖康之变)南宋建立。
宋明时期,理学、心学先后兴起11271187佛罗伦萨成为城市共和国。元建立(行省制);青花瓷出现1271南宋灭亡,元统一。1276元朝灭亡。
明朝建立。
(太祖废丞相、成祖设内阁)136814世纪30年代,佛罗伦萨的毛纺织业中产生了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
14—17世纪,文艺复兴运动靖难之役,朱棣夺权1402紫禁城(1912后称“故宫”)建成,明成祖将都城从南京迁北京14211453东罗马帝国灭亡1471佛罗伦萨大教堂(即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建成,标志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诞生。1488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15世纪晚期,英国开始圈地运动1492哥伦布在西班牙支持下发现美洲大约明朝中后期,在苏州丝织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商帮、会馆出现;海禁政策实行。1498葡萄牙人达伽马发现到印度的新航路;15世纪末,英国政府推行“重商主义”政策1517马丁路德揭开宗教改革运动序幕1519麦哲伦在西班牙支持下进行环球航行(至1522,其伙伴回到欧洲)1529英国亨利八世开始宗教改革1541加尔文在日内瓦开始宗教改革葡萄牙侵占澳门1553 1581荷兰共和国建立1588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600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 1607英国建立北美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 1613英国在印度设立商站荷兰侵占台湾1624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1626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建成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42牛顿诞生明朝灭亡;清军入关,顺治即位;
明末清初四大思想家。昆曲产生164417—18世纪,启蒙运动;
明末清初,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1649英国处死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国 1651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 1652英荷战争爆发,共三次,至1674英国克伦威尔独裁统治1658克伦威尔去世1660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康熙即位。康熙年间,粉彩瓷发明。1661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 1668牛顿设计制作世界第一台反射望远镜 1672牛顿发表《关于光和色的新理论》平定三藩之乱1681施琅收复台湾1683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684一战雅克萨1685二战雅克萨16861687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8英国“光荣革命”,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结束在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第一次用“中国”国号1689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奠定君主立宪制的基础康熙开始平定噶尔丹(至1697)16901701英国颁布《王位继承法》1721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位首相; 康熙逝世1722 1727牛顿逝世1756英法“七年战争”爆发1763英法“七年战争”结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1765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英国成为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1771英国阿克莱特设立第一座工厂 1773波士顿倾茶事件1775来克星顿枪声,标志美国独立战
争爆发1776《独立宣言》发表,标志美国建立;华盛顿的首次军事行动是围攻波士顿,也是北美人首次胜利;《国富论》发表 1777萨拉托加大捷,美国独立战争扩大为国际性战争的转折点1781约克镇战役,标志美国独立战争结束;美国《邦联条例》生效,引发国家危机 ;1782英国瓦特改良蒸汽机1783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6美国谢司起义1787美国制定《联邦宪法》1788美国《联邦宪法》生效 1789美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首任总统;法国大革命爆发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进京17901792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1793华盛顿连任。拿破仑土伦战役1794英国莫兹利发明移动刀架,机械制造业开始出现;法国热月政变 1795拿破仑巴黎平叛。1796华盛顿离职,开创了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和总统两届任期制1798美国惠特尼开创工业生产标准化
拿破仑远征埃及1799华盛顿逝世;拿破仑雾月政变1804拿破仑颁布《拿破仑法典》;
拿破仑称帝,法兰西第一帝国 1805法、俄、奥“三皇会战” 1806拿破仑颁布“大陆封锁令”1807美国富尔顿制成汽船 1810拿破仑登上欧洲霸主的宝座 1812拿破仑远征俄国。失败。 1813莱比锡大会战,拿破仑失败。 1814英国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拿破仑第一次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1815滑铁卢战役,拿破仑失败,百日王朝结束;拿破仑第二次被流放到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 1818马克思诞生1821拿破仑逝世山西第一票号“日升昌”建立1823美国总统门罗提出“门罗主义”1825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禁令,工业革命在欧美广泛开展起来;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1831法国里昂工人第一次起义;
达尔文环球考察;
英国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32英国议会改革(1867、1886继续改革),工业资产阶级权力扩大1834法国里昂工人第二次起义1836英国宪章运动 1837美国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
日本大盐平八郎在大阪起义1838俄国雅可比发明电动机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1839鸦片战争爆发1840英国完成工
❽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 总共有几本选修分别叫什么
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选修2:《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广东考纲要求)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
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一般学校会从中选取1-2本教学
(通常依据考纲要求)
如果你想自学的话可以在网上下载相关课件
❾ 高中人教版的历史课本跟岳麓版的历史课本的内容有什么区别
一、人教版历史课本和岳麓版历史课本的不同
1、从教材结构体系上来看,两种版本存在较大的区别,但相比较而言,岳麓版比人教版更为科学;
2、从教材编写体例来看,两种教材版本都注意吸收史学最新研究成果,但相比较而言,岳麓版比人教版贯彻得更为彻底;
3、从教材特色来看,两种版本教材都具有鲜明的特色;
4、从教材的编写内容来看,两种版本各有千秋。
二、人教版历史课本和岳麓版历史课本的特点
1、人教版历史课本的特点:
岳麓版教材比较突破传统。
第一,观点新颖,积极采纳了史学研究的新成果。
岳麓版教材的编写者紧跟时代步伐,关注最新史学研究成果,观点新颖独特。
例如:编写岳麓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中,大胆采用新材料,在表述上也是独辟蹊径,引入了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不同的史学观点,对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史学修养,非常有价值。
第二,中外合编整合力度合理。
岳麓版教材编写者注重中外历史的贯通,培养学生知识提提的整合及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岳麓版必修一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编写者有意识地将俄国十月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集中编写,有利于学生将两种不同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进行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9)岳麓版历史扩展阅读:
人教版历史课本与岳麓版历史课本各自的缺点
人教版历史课本强调可读性,对很多知识点的表述过于直白,限制了教师的发挥空间。
例如:在必修三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一课中,关于四大发明对世界影响的表述,在第37页有一大自然段专门集中概括。学生只要充分预习,几乎不需要教师补充,极大的限制了教师的发挥空间,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岳麓版历史课本是每课内容的安排不统一,有拼凑之感。一般来说,每课有一个内容就好,按照课标要求和考点内容来编排即可。但岳麓版喜欢拼凑。
例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一课,教材有这么几个子目:“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历史性的握手”、“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等六个子目,看起来有一章内容硬塞成一课,每个子目之间逻辑关系不强。
本课一直是近些年高考的热点内容,总共有三大块内容组成:“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70年代的外交和新时期的外交”,若能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每个内容在适当补充一些史实,不但更加紧凑,也会丰满一些。而人教版则单列一个单元,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❿ 急求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的电子书下载
电子版的吗,可以去中学历史教学园地,注册个账号,在“教材教辅”栏中,有在线阅读的版本,有可以下载的电子版。它是一课一课安排,太杂,所以你自己去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