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历史条件

历史条件

发布时间: 2020-11-21 16:50:24

⑴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1、新社会力量上海工人占全国四分之一。

1920年,上海城区比刚开埠时扩大了10倍,人口也已达到229万,全国第一。随着人口增多,居民成分也复杂起来,其中新增的重要群体,就是工人。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学界成为前驱。当陈独秀正痛心“北京市民之不能醒觉”、“仅有学界运动,其力实嫌薄弱”时,上海工人已经举行大规模罢工,首日罢工工人就达到2万。

而且公开宣称政治诉求“为学界商界后援,与野蛮的强权战”,罢工目的则是“不要我们的国家变成朝鲜第二。”后来,11万产业工人参加罢工,五四运动的中心从北京迁移到了上海。也正由此,陈独秀注意到了上海无产阶级的革命性。

2、文化的“工业化”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以实证形式带给中国知识分子新希望。其实早在19世纪末的上海,西洋传教士主持的《万国公报》就首次介绍了马克思的主张,“试稽近世学派,有讲求安民新学之一派,为德国之马克思,主于资本者也。”

五四时期,《星期评论》、《觉悟》等上海报刊,与《新青年》一起,为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苏智良认为,“通过上海的印刷出版网络,源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更加深入地在各地传播开来,由此培育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

俄共代表费奥多尔报告上海之行时也说:“上海是中国社会主义者的活动中心,那里可以公开从事宣传活动。那里有许多社会主义性质的组织,出版300多种出版物(报纸、杂志和书籍),都带有社会主义色彩。”

3、政治局势北严南宽知识分子聚集上海。

上海当时政治宽松,与“一城三市(政府)”格局关系不小。上海1843年开埠之后,同年就设立了英租界,1848年设立美租界,1863年合并为公共租界,1849年,法租界设立。

当时租界有治外法权的保护,租界实际是“国中之国”,中国政府一来无法管理租界里的外国人,二来无法对租界内的中国人进行直接管辖,客观上给革命者提供了有利条件。

尤其是“一大”会址所在的法租界, 1914年,法租界面积扩大了7倍。同年,上海城墙拆除,使法租界与老上海县城、城外华界连成一片,1915年,洋泾浜被填平,又使法租界与公共租界连为一体。

这三件事改变了法租界原先较偏僻的地理位置,加上与公共租界相比,更低的地价、更好的规划、却更宽松的管理,成为各种革命者、政治异见者的避风港。

4、寻找革命同人:“出走”与“合作”。

要谈论共产党在上海成立,恐怕不能不说陈独秀的一个决定,1920年2月中旬,在李大钊帮助下,陈独秀离京出走上海。用“出走”一词,是表明陈独秀要和北大的自由派友人分道扬镳了,他要去上海寻找革命同人,去上海的路上,他就已经谋划着要组织中国共产党。

此时,苏俄和共产国际也把目光投向了中国。1919年3月,共产国际成立,但不久后欧洲的革命浪潮就趋于消退,但五四运动兴起,引起了共产国际的关注,不断有俄共使者造访中国,并与国内的马克思主义者联络。

而共产国际第一个正式向中国派出的使者,是维经斯基(汉名吴廷康、伍廷康)。那是在1920年4月,俄共中央远东局海参崴分局派他为全权代表,以《上海俄文生活报》编辑和记者身份,与另外四人来到中国,了解联络中国的社会主义者,同时考察可否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

经李大钊介绍,维经斯基在上海与陈独秀见面,双方达成合作意向,共产国际提供资助,在上海筹备建党。这个时候,陈独秀通过《新青年》杂志为中心,已初步形成一个倾心马克思主义的上海知识分子同人群体了,这些人,初步奠定了建立共产党的成员基础。

5、从“一大”到“二大”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

1921年7月23日,在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不少党史专家认为,党创建任务的完成不得不提第二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党史著述先驱蔡和森就说,“一大”时的中国共产党只能说是宣传机关,“二大”时才成为一个“有政策的决议”的“政党”。

毕竟,从“一大”闭幕后至今,出处明确的正式文件始终难寻,目前能看到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都是从俄文和英文档案资料翻译过来的,内容相当简单,不是正式文件。“二大”则诞生了首个《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还就具体问题形成了9个决议案。

综上所述,共产党诞生的所有充分条件:

工业发展带来了不断壮大的工人阶级及愈发尖锐的阶级矛盾,是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完整发达的文化工业和众多知识分子,是马克思主义得以传播的土壤;作为全国文化与舆论中心,上海也成为宣传社会主义的主要阵地。

当时的宽松政治环境和迅速发展的工业,还给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革命实践的空间,他们得以在斗争和挫折中成长。有了这些,再加上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终于踏上了历史舞台。

⑵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甲午一役,中国败北,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了戊戌变法,但只持续了103天便失败了,紧接着是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其结果是1901年9月《辛丑条约》的签订。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帝国主义已经完全控制了清政府。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疯狂地掠夺原料、矿山和铁路利权,严重损害了中国社会经济利益,加之列强在争夺中国的过程中矛盾重重,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进一步激化了民族矛盾。

由于《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要偿还巨额的赔款,便大肆增加苛捐杂税,地方官员又中饱私囊,使得民怨沸腾,民不聊生,各地人民抗捐抗税抗租斗争不断,更促使人民群众不断起来反抗,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二、清末“新政”破产,“皇族内阁”的产生使得立宪派完全失望

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延续自身的反动统治,清政府在清末实行了“新政”,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尤其是鼓励留学,废除科举考试的措施,客观上使一些青年知识分子留学海外,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入提供了条件。

在政治制度上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效仿日本君主立宪方案,但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而在被迫成立的责任内阁里,13名大臣里9名是满族,其中7名是皇族,这样的“皇族内阁”使立宪派非常失望,开始转向革命。

三、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从洋务运动开始产生新型的资本主义经济,到甲午战争以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发展高潮时期,甲午战争后几年,特别是到新政时期的几年,除了官办的一些企业进一步发展以外,民办的、商办的这些企业也有比较大的发展。

资产阶级的氛围慢慢成长起来了,不光是资产阶级的人数有了比较大的增加,而且资产阶级,商人形成了自己的组织,有组织以后,它就会谋取自己的利益,有组织的采取行动,清政府的立宪迟迟不推行,使这部分有一定经济力量,也有一定知识程度的新兴阶层被排除在参政的队伍之外。所以,他们成了一个要求政治改革的重要力量。

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一批资产阶级团体建立,后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建立了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使得革命具备了阶级基础。同时戊戌维新运动及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遣的留学生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骨干力量。

四、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

甲午战争以后,有更多的中国人出去留学,特别是到日本留学,很多人学习军事,就成了新军的主要源头,好多新军的将领都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

当时的资产阶段革命派做了大量宣传工作,如孙中山写了《中国革命的真解决》,提出只有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并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这都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围绕“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的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正是这些条件的具备,使得辛亥革命得以爆发,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客观社会条件。

(2)历史条件扩展阅读:

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武昌起义胜利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至此,2132年的帝制历史告终结。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

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⑶ 一定历史条件是什么意思

就是当时的生产力和民众认知度。

⑷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契机,打破大锅饭,召开十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集中大智慧,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形成邓小平理论

⑸ 历史条件是什么意思

促成历史事件发生的条件,其他说法也叫时代背景,历史背景,都是一个意思,是历史事件发生的必备因素

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是什麽

1,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2政治上,国统区爱国主义民主运动空前高涨;3组织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人民政协的召开

⑺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对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的高度概括。
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现在,发生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而发展问题则越来越突出。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在谋求更快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竞赛;也是一个国家能否在世界上站稳脚跟,处于有利位置的竞赛。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必须尽快发展起来。这就要求有一种能够指引我们更快更好地发展,不断走向胜利的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创造出许多新经验和新事物,这些,就是产生邓小平理论的源泉。可以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就不可能形成邓小平理论。
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以及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也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它使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加深了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付出了很大代价换来的,对于形成正确的理论是十分珍贵的。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同志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早就发现苏联模式的某些弊端,他们在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曾经做出过许多努力,提出过许多好的思想。邓小平理论继承了这些思想和观点,并加以丰富和发展,逐步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
转自网络

⑻ 公共关系发展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一、公共关系产生的历史条件
现代公共关系起源于美国.它产生的客观条件是:
1.商品经济发展为公共关系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
(1)生产结构的改变引起社会关系复杂化.(2)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3)商品交换需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2.社会公众力量崛起为公共关系产生奠定了社会基础.(1)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企业需要争取公众的支持.(2)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显示了人民大众的强大力量.(3)经济危机从反面证明了企业与公共关系的重要性.
3.传播媒介的发达为公共关系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1)先进的传播媒介为公共关系发展提供了科学手段.(2)先进的传播媒介使新闻舆论更有力量.(3)新闻传播媒介确定了公共关系的社会地位.
4.现代管理理论为公共关系成熟奠定了理论基础.(1)现代管理思想从“重物”到“重人”的转变.(2)社会学、行为科学及其它社会科学理论的成熟,为公共关系理论体系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现代公共关系学的发展状况
1903年,美国记者艾维·李在纽约创立了“宣传顾问事务所”,这是现代公共关系诞生的标志.艾维·李的公共关系思想核心就是“说真话”.1906年,他向报界发表《原则宣言》.他的贡献在于使公共关系正式成为一门职业.
爱德华·伯纳斯在推进公共关系科学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23年完成了第一部公共关系学专著《舆论之凝结》.同年,在纽约大学首次开设公共关系课程.1952年编著《公共关系》教科书,使公共关系学有了完整的学简直体系.“投公众所好”是其重要思想.

⑼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首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以后,出现了一批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报刊;出现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开始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其次,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运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工人的罢工次数增加,斗争的内容也从经济斗争转向政治斗争,开始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表明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政党的条件趋于成熟。

最后,经过五四运动,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成长起来,推动了马克思主 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正式创建中国共产党作了准备。

(9)历史条件扩展阅读: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历经多年国共内战,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和绝大多数沿海岛屿取得全面胜利,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败中华民国国军,迫使中华民国政府退守台澎金马,并在1949年于北京建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⑽ 历史条件通常包括了啥啊

历史条件,就是历史环境,主要应有以下几部分:

政治环境,包括内部政治力量对比,外部威胁或者支持;
经济环境;
宗教环境,这是由于,在很多时候,宗教对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
其他如文化、传统习俗之类的影响。

热点内容
爆高考语文 发布:2025-07-14 14:20:15 浏览:462
应用数学中心 发布:2025-07-14 13:37:52 浏览:19
鸡哪里最多 发布:2025-07-14 13:05:44 浏览:316
幼儿园安全教育活动方案 发布:2025-07-14 10:44:55 浏览:953
无翼鸟家庭教师 发布:2025-07-14 10:42:32 浏览:770
戴庙中学 发布:2025-07-14 09:56:33 浏览:699
宝宝吃多少 发布:2025-07-14 09:10:27 浏览:210
校园网学历查询 发布:2025-07-14 09:09:38 浏览:244
天策老师 发布:2025-07-14 08:46:39 浏览:801
初二物理奥赛 发布:2025-07-14 08:28:25 浏览: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