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门
晚古生代,地质年代概念,是古生代[1] 的晚期,时间开始于4.1亿年前,结束于2.45亿年,持续时间1.75亿年。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三个时期。
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共经历了1.7亿年。加里东运动的结果使海域缩小,陆地面积扩大,为动植物向陆地迁移提供了有利环境,陆生植物第一次繁盛,首次形成全球性的重要煤期,并出现不同的植物地理分区。脊椎动物中鱼类继续发展,出现了两栖类、爬行类,完成了登陆的重要演化步骤。晚古生代的生物界形成了陆生植物、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三足鼎立。华力西运动使天山—兴安地槽褶皱上升。秦岭昆仑地槽大部分也已褶皱上升,部分仍保持地槽状态直至三叠纪。华南板块西缘的三江地槽在华力西运动后部分已褶皱上升,部分仍保持地槽状态。 生物界面貌和生物地理分区按泥盆、石炭、二叠3纪分述生物界简况:泥盆纪是脊椎动物飞跃发展的时期,鱼类特别繁盛。最老的四足动物,原始两栖类化石鱼石螈发现于晚泥盆世。至石炭、二叠纪两栖类已达到极盛时期。晚石炭世出现最早的爬行类化石。志留纪末期出现了最早的以裸蕨植物为代表的第一批陆生植物,这是植物发展史上的大进化。泥盆纪早、中期裸蕨植物仍占统治地位,但中期石松植物及节蕨类已很发育;晚期出现新型的真蕨类。至此乔木状植物已占相当优势,开始出现小规模的森林,并形成可采煤系。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石松类、节蕨类和真蕨类空前繁盛,与之伴生的有种子蕨和科达类。晚二叠世石松、真蕨、种子蕨和科达类大为衰退,而能适应干燥寒冷气候的裸子植物中的银杏、苏铁和松柏类相继出现。晚古生代时珊瑚、腕足、菊石和?类十分繁盛。二叠纪末期四射珊瑚、?类、腕足动物大部分类群、三叶虫、海雷和许多苔藓虫相继绝灭,出现新的类群,标志着新时期的开始。
生物地理分区
植物地理分区泥盆纪至早石炭世植物分区还不明显。晚石炭世后,一般可分为3区:热带亚热带植物区,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天山—兴安岭地槽以南、雅鲁藏布江板块缝合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大羽羊齿是该区的重要代表,又称华夏植物区,中国大部分地区属此区。温带植物区,又称安加拉植物区或通古斯植物区,匙叶是该区的重要代表,中国天山—阴山以北地区属此区。以温凉气候为代表的冈瓦纳植物区,舌羊齿为重要代表,中国雅鲁藏布江板块缝合线以南地区属此区。
动物地理分区基本上与早古生代相似。最北部仍为天山—兴安区。泥盆纪时生物群分异度低,常见小型单体珊瑚,石炭纪时珊瑚不很发育,早二叠世既有大量冷水型底栖动物,又有丰富的暖水动物,具混合色彩。最南部的分区界限比早古生代稍北移至班公错—丁青—澜沧江一线,此线以南为冈底斯—喜马拉雅区。早泥盆世生物群大量发育西欧型分子,而极少地方分子,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含有宽铰蛤等冷水动物群。介于上述二区之间为古地中海区。泥盆纪生物群基本上属旧世界区系,但发育有大量地方性科属。早石炭世以上扬子古陆为界,东西二侧生物群有所差异,东侧地方型种属较发育。二叠纪时古地中海区仍发育暖水型动物。
『贰』 主要生物门类的气候条件
1.叠层石
叠层石是典型生物成因的沉积构造,它是蓝绿藻与碳酸钙相互作用的结果。钙质藻类在热带—亚热带浅海最为发育。钙质绿藻几乎全分布于热带,只有Dasycladaceans的几个种分布于温带。Corallina藻分布广,可从热带到极区,可能在温带十分丰富,成为主要的造沉积生物。有些属如Mesophyllum,Lithothamnium是冷水型的。浮游藻类分布很广,而Cocoolithophoridae在热带最为丰富。Diatoms在温带北极,特别是在深部冷水上涌的地方最为丰富。这些藻类可以作为深海钻孔古温度研究的工具。
2.有孔虫
有孔虫作为一个类群来说,其所适应的生活温度可以变化很大,它在温度超过40℃的热带潟湖及潮池(tide pool)及温度接近-2℃的高纬地区海水结冰的地方都能生存,但对一个单独的种来说,其生活温度还是很窄的。浮游有孔虫的分布明显地受气候带的控制。可以见到有孔虫在赤道下沉现象(equatorial submergence),即生活在高纬度表层水的有孔虫,在热带生活在深水中。有孔虫的某些形态特征与温度有关。O.L.Bandy(1960)和D.B.Erickson(1959)分别研究了现代有孔虫Neogloboquadrinapachyderma的卷旋方向与生活温度的关系。他们发现当温度低于9℃时,N.pachyderm主要为左旋;温度高于15℃时,主要为右旋;温度在10~15℃,既有左旋,也有右旋。有人曾研究了南太平洋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的分布,在52°S以南时左旋壳占90%以上,48°~52°S之间时左旋壳占50%~90%,而在48°S以北接近亚热带的地方左旋壳只占50%以下。有孔虫的某些其他形态特征也与温度有关,例如Globorotalia trumcatulinoides,它在热带为锥状,而在寒冷气候为盘状。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最后一圈的房室在规则情况下有4~5个。而在温度较低的条件下,最后一个房室小于倒数第二个房室。浮游有孔虫外壁的孔隙度也与温度有关,热带的孔隙度较大,冷水的孔隙度较小。有孔虫个体的大小与温度的关系表明,冷水中的个体大,因为它们成熟速度慢,达到最终大小晚,而生活热带的有孔虫个体较小。
3.腔肠动物(珊瑚)
造礁珊瑚几乎全部为热带生活,它们不能忍受低于16~17℃的温度。造礁珊瑚在25~29℃时个体的丰度和分异度最大,但很少能在超过40℃温度条件下生活。非造礁珊瑚的生活温度范围较大,可从1~28℃。
4.腕足动物
腕足动物分布与温度关系不密切,从两极到热带都有(图7-5)。现代具铰纲及钙质无铰纲生活在温带。舌形贝类大部分限于热带及亚热带,但其他地方也有。腕足类的温度分布大概在地质时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具铰腕足类过去在热带浅海中就很普遍。有些形态特征与温度有关,具铰腕足类壳中的壳疹密度就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生活在南极地区冷水中的腕足类壳较薄,壳刺较少。这可能因为冷水中CaCO3溶解度较大,而不易形成钙质壳的缘故。
5.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少数类群的温度限制较严,多数为广温生物。某些形态特征与温度有关,北极地区的软体动物个体较小(一般<1cm),没有或几乎没有纹饰(特别是刺),双壳较薄且具明显的生长线。而热带的软体动物则具有较大的、有纹饰的、厚重的壳。
与上述一般趋势相反,有些软体动物其最大个体反而在其温度范围较冷的一端,这是因为在寒冷的气候中成熟较晚,个体生长有较长的时间,故能长成较大的个体。
6.脊椎动物
在脊椎动物中,哺乳类和鸟类较少用来确定温度,因为它们是温血动物,有控制体温的能力,有毛、羽、脂肪层来保护热量不致散失,因而它们可生活在极冷的寒带低温中,如企鹅、北极熊等。陆生脊椎动物中的两栖类和爬行类与哺乳类、鸟类不同,它们是变温动物,其体温受周围环境温度强烈的影响,而缺乏控制调节能力,因此其生存也就受周围环境温度的严格限制。小型两栖类和爬行类,由于它们有冬眠的习性,所以在较冷的气候条件下还能生存;而大型的爬行类,如鳄,绝大多数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只有很少的代表(如扬子鳄)分布在温带。所以,丰富的大型爬行类化石的存在标志着温暖的气候。
图7-5 现代腕足类的纬度分布
7.植物
植物受气候的影响比动物更明显,因此对古气候的研究更有意义。不同类型的植物其生活气候环境是不同的,例如:桦科、杨柳科植物生活在温带,而双扇蕨科及樟科等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潮湿气候区,仙人掌科则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干旱气候区。对于新生代以来的植物大化石和孢粉化石,通常使用化石名单利用共存原理来定量分析气候因子(CoA)。
『叁』 重要的生物门类和标准化石
1.小壳动物群和澄江动物群
小壳动物群是个体微小(1~2mm),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包括软舌螺、单板类、腹足类、腕足类及分类位置不明的棱管壳等。小壳动物群始见于震旦纪末期,寒武纪初期大量繁盛。它是继伊迪卡拉动物群之后生物界又一次质的飞跃,完成了从无壳到有壳的演化历程。从地层学角度看,小壳动物群是划分前寒武纪和寒武纪界线的最好标志,目前多数地质学者倾向以小壳化石大量繁盛为寒武系底界的标志。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云南澄江及晋宁地区寒武系底部发现一个无壳和具壳化石混生带,包括三叶虫、水母、蠕虫类、甲壳纲及分类位置不明的节肢动物、腕足类、藻类等,该生物群是继小壳化石出现之后很快出现的一个动物群,称为澄江动物群。该动物群已引起国内外古生物学界的重视,在生物演化上的意义正被加紧研究。
图7-1 早古生代化石图
(转引自全秋琦、王治平,1993)
1—Circotheca(圆管螺);2—Cosinocyathus(筛杯);3—Redlichia(莱得利基虫);4—Damesella(德氏虫);5—Drepanura(蝙蝠虫);6—Pseudagnostu(假球接子);7—Dictyonema(网格笔石);8—Eoisotelus(古等称虫);9—Armenceras(阿门角石);10—Yangtzeella(扬子贝);11—Nemagraptus(丝笔石);12—Pentamerus(五房贝);13—Tuvaella(图瓦贝);14—Didymograptus(对笔石);15—Sinoceras(中国角石);16—Nankinolithus,(南京三瘤虫);17—Monograptus(单笔石);18—Rastrites(耙笔石);19—Coronocephalus(王冠虫);20—Halysites(链珊瑚);21—Hormotoma(链房螺)
2.三叶虫
三叶虫是继小壳动物后最早繁盛的带壳动物,它在寒武纪属种繁多,演化迅速,生态分异明显,化石丰富,是寒武纪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
早寒武世三叶虫以莱得利基虫目为主,具头大、尾小、胸节多、头鞍长、锥形、鞍沟明显、眼叶大等特点,代表分子有Redlichia(莱得利基虫,
3.笔石
笔石是地史时期的海生群体动物,化石中最常见的有树形笔石目和正笔石目。树形笔石呈树状或丛状,大多数底栖固着生活,常与腕足类、三叶虫类等共生,代表正常浅海环境。树形笔石最早出现于中寒武世,绝灭于早石炭世。正笔石目从寒武纪开始在地层中大量出现,奥陶纪、志留纪达到极盛,早泥盆世绝灭。正笔石目演化迅速,分布广泛,是奥陶系、志留系划分和对比的主要依据。其演化特征明显:①笔石枝数从多到少;②笔石枝生长方向的变化由下垂→下斜→平伸→上斜至攀合,至中志留世仅剩单列式;③胞管形态变化:直管状→内弯(O2—3)→外弯(S)→分离;④笔石体的几次复杂化:中奥陶世Nemagraptus具次枝,中志留世的Cyrtograptus具幼枝。
晚寒武世至早奥陶世早期主要是树形笔石类,早奥陶世中晚期以正笔石目中无轴亚目的繁盛为特征,代表分子有Didymograptus(对笔石);中晚奥陶世是笔石发展的极盛时期,胞管以内弯型为主,笔石体复杂化具次枝,以无轴亚目、隐轴亚目和有轴亚目中双列攀合的笔石为主,典型代表有Nemagraptus(丝笔石,O2)、Dicellograptus(叉笔石,O3)、Glyptograptus(雕笔石,
志留纪无轴亚目和隐轴亚目笔石已消失,双列攀合的笔石在早期仍较繁盛,随后单笔石科兴起,并成为志留系主要分带化石。笔石体形态多样,有直、弯、螺旋状等,胞管以外弯为主,有直管状、三角状、外卷状及分离状等。早志留世代表分子有 Monograptus(单笔石,S1)、Rastrites(耙笔石,S1)等;中志留世以具幼枝的弓笔石类为特征,代表有Cyrtograptus murchisoni(莫氏弓笔石,S2);志留纪末,正笔石类急剧衰退,只有少量单笔石残留到早泥盆世。
4.腕足类
腕足类自早寒武世起已有广泛分布,以具几丁质类的无铰纲为主,如Obolella(小圆货贝),也有具铰纲的原始代表。奥陶纪是腕足类发展的高峰期之一,具铰纲的三分贝目、正形贝目、五房贝目和扭月贝目进入顶峰阶段,代表有Sinorthis(中国正形贝,O1),Yangtzeella(扬子贝,O1),Hirnantia(赫南特贝,O3)等,石燕贝及小嘴贝类都有代表。志留纪腕足类化石相对减少,但其内部构造渐趋复杂化,具中隔板和匙板的五房贝类如Pentamerus(五房贝,S1),具腕的石燕类如 Eospirifer(始石燕),Howellella(郝韦尔石燕)及Tuvaella(图瓦贝)等。
5.头足类
头足类从晚寒武世开始出现,早古生代主要为缝合线简单的鹦鹉螺类。奥陶纪是鹦鹉螺重要发展时期,壳体增大,壳内体管构造复杂化,以直壳类型为主,代表分子有Manchuroceras(满洲角石,O1),Armenoceras(阿门角石,O1),Sinoceras(中国角石,O2)等。志留纪起鹦鹉螺类开始衰落。
6.珊瑚
最早出现于寒武纪,我国在早奥陶世发现横(床)板珊瑚。晚奥陶世开始繁盛,主要为单带型的四射珊瑚和床板珊瑚,如Streptelasma(扭心珊瑚),Agetolites(阿盖特珊瑚,O3),Plasmoporella(似网膜珊瑚,O3)。志留纪是珊瑚的第一个繁盛期,以单带型、泡沫型四射珊瑚和床板珊瑚为主,并可造礁,此时代表分子有Cystiphyllum(泡沫珊瑚,S2),Stauria(十字珊瑚),Favosites(蜂巢珊瑚),Halysites(链珊瑚),Heliolites(日射珊瑚)等。
除此之外,早古生代还有腹足类、双壳类、苔藓虫、棘皮类、古杯类,以及海绵等。尤其是微体古生物牙形石,近年来已成为早古生代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生物类别。
『肆』 著名生物群的发现和深入研究
特殊的生物群,尤其是含有保存完美的软体化石的“化石库”备受国际古生物学界关注。地史时期的生物能保存为化石的可能只有万分之一,而且绝大多数是生物留下的硬体。最能反映生物真实面貌和本质特征的软体部分常常无法保存,而软躯体却能提供较全面和可靠的生物学属性信息,它在生物分类学及系统演化研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许多生物门类的生物学研究最终也得依靠更多软躯体化石的发现,同时它还能为古生态、古生物地理、生理学、病理学、化学成分等提供可靠的信息。
近年来,澳大利亚埃迪卡拉动物群、中国澄江动物群、热河生物群鸟类化石的发现均引起整个古生物学界的震动和研究热潮,此外著名的北美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的重新研究亦取得重大的进展。
1)埃迪卡拉动物群
产于南澳弗林德斯山新元古代庞德石英岩的上部,距今约600Ma,是隐生宙最重要的生物宝库,目前已知有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和一些分类位置不明的后生动物。最近,有人提出其中有些化石具有坚固性(由此证明它们具有抗压实能力)、个体大(其直径可达米级)、缺乏任何明显的摄食机制以及显微结构,表明它们可能是地衣植物化石。而A.Seilacher则认为,这一动物群与现代生物完全无关,属于一个独立的绝灭门类,称之为文德动物门(Vendozoa),与寒武纪开始以来出现的各门类的后生动物没有演化上的任何关系。由上述可以看出,尽管该动物群发现至今有40年,但对其真正的了解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不管怎样,埃迪卡拉动物群的发现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前寒武纪晚期与寒武纪之间化石记录明显不连续的缺陷,虽然关于此动物群在后生动物早期演化中的地位问题当前还有激烈的争论,但是,它的发现不仅引起轰动,而且在世界上掀起了寻找该动物群的热潮。目前,除澳大利亚外,在非洲、欧洲、亚洲、北美和南美均已有发现。随着新证据的发现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该动物群的研究必将会有重大突破。
2)澄江动物群
这是我国最近十多年来震惊世界的伟大发现之一。它产于云南澄江早寒武世筇竹寺组内,是国际上显生宙最古老的生物化石库。该动物群包括水母、类水母、三叶虫、非三叶虫的节肢动物、金臂虫、蠕虫、海绵、腕足类等。许多化石已与现代生物有清楚的联系性,它的大部分可认为是寒武纪至今所出现的各种主要形体结构的先躯,其中有被认为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鱼类和脊索动物。也包含有现已绝灭的或与现代生物无关的奇异生物。该动物群的发现引起世界各国古生物界极大兴趣和关注,已采集标本达万块以上。化石产地除最初发现地点澄江帽天山外,在其周围许多地区以及晋宁一带又发现一些新产地,化石极其丰富多彩。它的深入研究无疑对许多生物门类“爆发式”起源及早期演化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3)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
北美加拿大大不列颠省中寒武世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已有百年研究历史,美国古生物学家C.D.Walcott连续进行了二十余年的研究,为该动物群的确定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一动物群有大量保存完好的软躯体化石,还有许多难以想象的奇异化石。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对该动物群化石进行了重新采掘和研究。加拿大从60年代开始就连续组织大规模开采,化石产地增加到十余处,并与英国一些著名古生物学家合作开展研究。通过精心修复,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红外光照像等新技术,全面显示出各生物的复原图,搞清了化石生态学细节和奇特的悬崖塌陷缺氧埋藏特征。
4)热河生物群
中国辽宁地区中生代热河生物群包含大量的脊椎、无脊椎和植物化石,近年来发现了保存十分精美的鸟类化石,其种类、数量以及保存完好程度超过德国产出始祖鸟的晚侏罗世索伦霍芬组(Solnhofen Formation)化石库。已发表的重要鸟类有中华龙鸟、孔子鸟等。关于中华龙鸟是真正的原始鸟类还是属恐龙类尚有很大的争论,但不管结论如何,其对鸟类起源和演化、鸟类与恐龙的关系将提供极其重要的信息。更令人惊喜的是,在一块标本上发现,在鸟的体内保存有胚胎(?)。在该生物群内,除鸟类外,还发现有原始哺乳类和原始被子植物化石。这丰富而重要的生物门类足以显示出该生物群的重要性,对它的深入研究必将导致古生物学上的一些重大突破。
『伍』 生物门和纲的拉丁名要不要首字母大写
需要大写。
至于拉丁文与英文的区分,可以用不同的字体。
『陆』 生物门类及其生态组合
根据对现代各种环境中生物群的观察,不同门类生物的生活习性、生存方式、居住条件、繁殖传播等均受周围环境的制约,生物的生存与保存既依赖于环境,又构成整个环境的一部分。因而可以根据一些特有的生物种类及其保存特征来鉴别其生存环境,如
有些生物对海水含盐度要求严格,只能在正常海水(含盐度35‰)中生活,称狭盐度生物,如珊瑚、菊石、腕足类等。有些则对水体盐度的变化有较广的适应性,可以在较广泛的环境中生活,称广盐度生物,如某些腹足、双壳类等。有些生物对气候敏感,只能生活在特定的气候区(带),如造礁的珊瑚、多数藻类、海绵及层孔虫等属于喜暖生物,一般只生活在水温超过20℃的热带、亚热带浅水海域;而某些小型单体珊瑚、厚壳的腕足和双壳类等,则见于高纬度冷温水区。现代陆地上的棕榈、樟树等常绿阔叶林,不显年轮,是热带气候的指示性植物;柏松和银杏等落叶林分布于温带区,其年轮清晰,表明季节性明显。
水体的深度、含氧量和透光度明显地影响着生物的分布。在含氧丰富和透光良好、海水深达0~50m的地带,底栖生物丰富,可有大量底栖的有孔虫、三叶虫、腕足类、灰质海绵、层孔虫和块状珊瑚等。水深达100~200m时生物逐渐减少,但有很多苔藓虫、具铰钢腕足类、海绵和海胆。一些薄壳腕足类、硅质海绵、枝状苔藓虫等则生活在200m以下的较深水海域。
遗迹化石群落也可用以判断水的深度,一般来说由于浅水区动力强度较大,常见垂直生物潜穴,生物以食悬浮物质为主。而较深水区,水动力强度较小,生物潜穴从倾斜变为水平,生物以食沉积物为主(图4-2)。
图4-2 遗迹化石的环境分带
(据刘本培等,2005)
此外,还可根据生物化石在地层中保存的完好程度来判断水动力的强弱和搬运的远近,一般认为化石保存完好,无磨损或保持原位生长状态,表示为原地埋葬。而化石破损,则表示经搬运后异地埋葬,这种埋葬环境有时与生活环境相差不大(如同属滨浅海),但可以相差甚远(如掉下陆坡)。
『柒』 生物的门类
植物来:蓝藻门、裸藻门、金源藻门、 甲藻门、黄藻门、硅藻门、 绿藻门、轮藻门 、 褐藻门、红藻门、苔藓植物门、地衣植物门、蕨类植物门、 种子植物门、
动物:脊椎动物门、原生动物门、中生动物门
、海绵动物门 、腔肠动物门、栉水母动物门 、扁形动物门、纽形动物门 、颚胃动物门 、
轮虫动物门 、轮形动物门 、腹毛动物门 、动吻动物门 、线虫动物门 、线形动物门 、棘头动物门 、内肛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环节动物门、须腕动物门 、螠虫动物门 、星虫动物门 、鳃曳动物门 、缓步动物门 、舌形动物门 、节肢动物门、帚虫动物门 、外肛动物门 、腕足动物门 、棘皮动物门、毛颚动物门 、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
原核生物: 光能营养原核生物门、化能营养原核生物门
『捌』 埃迪卡拉动物群的生物门类
埃迪卡拉生物群包含三个门,22个属,31种低等无脊椎动物。
三个门是:腔肠动物门,环节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
其中:水母(Mesoid)有7属9种;水螅纲有3属3种;海鳃目(Pennatulaceun)(珊瑚纲)有3属3种;钵水母2属2种;多毛类环虫2属5种;节肢动物2属2种。(各个版本文件分类有所不同,需进一步考证)
以后世界各地都发现了此类化石。
『玖』 关于扇形生物
凭借我过去学的知识,无脊椎动物里没有扇形动物这一说,只有扁形动物门;
如果你说的扇形动物指的是贝类,那是属于软体动物门。
动物界的第二大门。身体柔软,左右对称,不分节,由头部、足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 5 部分组成。通称贝类。该门动物共分8纲,有 10 余万种,分布广泛,从寒带、温带到热带,从海洋到河川、湖泊,从平原到高山,到处可见 。
结构功能 头部位于身体前端。原始种类头部不发达 ,仅有口,进化的种类头部发达,生有触角和眼等感觉器官 。足部是位于身体腹侧的运动器官,随生活方式不同呈现不同形式:足部跖面平滑或侧面扁,呈斧刃状,也有些种类能分泌足丝,在头足纲,足环绕头部,上面生有许多吸盘,并有一部分变态成漏斗,适于游泳生活。贝壳由外套膜分泌的钙质和有机质形成。大多数种类有1扇贝壳,也有不少种类有2扇贝壳 ,很少数种类有8扇贝壳 。贝壳由碳酸钙和少许有机质构成。软体动物雌雄异体通过交尾受精,或将生殖产物分别排到水中受精。雌雄同体大多通过交尾受精。
生态 生态习性因种类而异。腹足类在陆地、淡水和海洋均有分布,双壳类只生活在淡水和海洋中,其他类群则完全生活在海洋中。它们的生活方式有:浮游生活、游泳生活、底栖生活和寄生生活4种。
意义 软体动物中有很多种类可以为人类所利用。①食用。海产的鲍、玉螺、香螺、红螺、东风螺、泥螺、蚶、贻贝、扇贝、江珧、牡蛎、文蛤、蛤仔、蛤蜊、蛏、乌贼、枪乌贼、章鱼,淡水产的田螺、螺蛳、蚌、蚬,陆地栖息的蜗牛等肉味鲜美,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②药用。鲍的贝壳(中药称石决明),宝贝的贝壳叫海巴,珍珠、乌贼的贝壳叫海螵蛸,以及蚶、牡蛎、文蛤、青蛤等的贝壳等都是中药的常用药材。从鲍鱼、凤螺、海蜗牛、蛤、牡蛎、乌贼等可以提取抗生素和抗肿瘤药物。③农业用。产量多的小型软体动物可以做农田肥料或饲料,河蚬可以饲养淡水鱼类。④工业用。软体动物的贝壳是烧石灰的良好原料。珍珠层较厚的贝壳( 如蚌、马蹄螺等 )是制钮扣的原料 。⑤ 工艺用或装饰用。很多贝类的贝壳有独特的形状和花纹,富有光泽,绚丽多彩,是古今中外人士喜欢搜集的玩赏品。
危害 但也有许多种类危害人体,常造成经济上的损失,陆生的蜗牛、蛞蝓等吃植物的叶、芽,危害蔬菜、果树、烟草等;海洋中的一些肉食性种类,能杀害牡蛎、泥蚶等的幼苗,造成养殖双壳类的损失;一些草食性种类常吃海带、紫菜的幼苗,是藻类养殖的敌害。在淡水和陆生的软体动物中,椎实螺是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豆螺是中华分枝睾吸虫的中间宿主,扁卷螺是姜片虫的中间宿主,短沟蜷是肺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对人类的危害十分严重。海洋中的船蛆、海笋等是专门穿凿木材或岩石穴居的种类,对于海洋中的木船、木桩和海港的木、石建筑都有危害。营附着或固着生活的种类常大量附着在船底,可以影响船只的航行速度。有些附着生活的种类,可以堵塞水管,影响生产。
软体动物门在地质历史时期中有很多可作为指示沉积环境的指相化石。在世界和中国寒武系的最底部,已有单板纲和其他软体动物化石出现,中生界的不少菊石成为洲际范围内划分 、对比 地层 的带化石 ,有些 可用以了解 古水域 温度、含盐度等;蜗牛化石能反映第四纪气候环境。
软体动物种类繁多,生活范围极广,海水、淡水和陆地均有产。已记载130000多种,仅次于节肢动物,为动物界的第二大门。软体动物的结构进一步复杂,机能更趋于完善,它们具有一些与环节动物相同的特征:次生体腔,后肾管,螺旋式卵裂,个体发育中具有担轮幼虫等,因此认为软体动物是由环节动物演化而来,朝着不很活动的生活方式较早分化出来的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