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音乐的历史

音乐的历史

发布时间: 2020-11-22 00:01:03

A. 美国音乐发展历史

在二十世纪的一段很长时间里,乡村音乐在整个流行音乐的舞台上只是扮演着一个小小的角色。第一次大战结束不久,美国新建立的一些乡村广播电台经常以乡村音乐为点缀,播放地区性的广告时往往以活跃于附近地区的乡村音乐家所表演的音乐节目为其简短的前奏。到一九二四年,这些音乐已拥有一个北方的市场,主要由肯塔基乡村音乐家表演的谷仓舞前一次成功地出现在芝加哥。同时,唱片灌制业也开始对乡村音乐发生极大兴趣,其目的是为了发行圆形唱片,主要是在乡村中商店里出售。他们很快便惊奇地发现,对这种唱片的生产存在着全国性的需求。爵士乐主要使用管乐器,乡村音乐则主要依靠弦乐器。小提琴、吉它和班卓琴在乡间越来越流行,它们例于买到,价格低廉,在重工业奏中容易结合,非常适合演奏业已发展起来而原来的民间乐器已不能胜任的乡间音乐。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乡村音乐在流行音乐主流中的地位得到巩固。在乡村音乐家所表演的曲目中囊括多种音乐:民间舞曲、经白人改编的黑人布鲁斯、宗教歌曲、描写铁路灾祸和棉厂辛劳的叙事歌曲、更重要的是表现各种痛苦之人(临终的母亲、孤儿、丧偶者、远离家乡的孤独者、失恋者)的歌曲,为了吸引观众,这种歌曲被处理得凄凉惋人,摧人泪下。二战期间,乡村音乐在流行娱乐业中的地位急剧提高,其影响范围有极大的扩展。这大概是由于当时大量人口转入城市工厂和军队,使得这种音乐的乡愁情调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在乡村音乐中两种相反的风格居于主导地位。东南部乡村音乐采用了激烈奔放的“兰草”音乐的形式,突出了五弦班卓琴高超的演奏技巧;西南部的乡村音乐民谣风不强,情调较为柔弱,节奏准确明晰,低声部重音强烈而突出,正是从这种音乐中产生了摇滚乐。 如果我们继续追溯乡村音乐的起源,那么就要拉扯到十八、十九世纪美州大陆最早的白人定居者了。这些从各地而来的移民者唱着他们古老的歌曲,逐渐融汇而成了被人们称为乡村音乐和西部音乐的通俗音乐。起先,这些开拓者们的歌曲极大程度地描绘和体现了生活的困苦以及孤独、焦躁、痛苦的感情色彩。而演奏者和音乐家们与其说是通过音乐手法减缓这种孤独,不如说是刺激公众的能动去更彻底地改变旧有的模式,以至使音乐产生了欢欣。事实证明,要保持这种古老音乐原有的精神,就要去掉痛苦和激情—使音乐达到真实的程度。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民间音乐才得以过渡到通俗音乐。 然而乡村音乐歌手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认为快乐就像生活一样,永远是不安全的。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歌中总是带有一种冷淡或忧愁。如著名的美国歌曲“The Sound Of Silence”,那种冷淡的旋律,即使是不看歌词,也能使人感觉到孤独和阴暗。还有众所周知的老歌“The Yellow Ribbin On An Old Oak Tree”,虽然旋律轻快,但总是笼着一层薄而淡的金色忧愁。更不用说Joan Baez的“Famous Blue Raincoal”了,简直让人感到骨髓都带着寒气,歌曲结束后,人都感动得发颤,而又突然莫名其妙地忧伤起来。我想,特别迷恋乡村音乐的朋友,可能都是多悉善感的人吧!但也不要太过忧伤了,还是笑口常开的为妙,因为连Garth Brooks这样的乡村歌曲之王都会说:“虽然我唱人生的不幸,但也唱生活的快乐,因为快乐总是多于不幸!” 1920年代:乡村音乐的诞生 Jimmie Rodgers的混合音乐风格,Carter家族的坚持传统的风格,Vernon Dalhart的流行乐风格。界于这些之间,他们勾画出了美国独有的音乐文化乡村音乐的草图。他们的才能得助于当时的时代气候:如若大量的无线电和录音产品被弃之一边,美国风格的音乐就会被禁固起来,得不到传播,那么乡村音乐也是无法在1920年代被创造出来的。 Dalhart也许已为大多数人所遗忘,但他却是乡村音乐的第一位大明星。出生于德克萨斯州东部Marion TySlaughter的一个牧牛家庭的他,在1910年来到了纽约,找到了一份在葬礼上唱歌的工作。然后,他参加了轻歌剧的表演。他的录音生涯开始与1924年他的"囚徒之歌"("The Prisoner’s Song")及其反面的"97遗骸"("The Wreck of the Old 97")的发售。他的用特有的方式演唱南部山区的歌曲,赢得了大家的欢迎,并获得了他在乡村音乐中的首个百万销量。 为了寻求更大的成功,录音公司开始向南部派出星探。Victor录音公司的Ralph Peer发现了JimmyRodgers和Carter家族,在1927年分别为他们在Bristol和Va录了音。"这些录音在乡村音乐历史上独具重要性。"资深乡村艺人Johnny Cash这样说。 Rodgers和Carter家包括了A. P. ,拥有纯真音色的妻子Sara,以及吉他高手Maybelle(Sara的堂妹), 在形成两种不同风格音乐传统上,他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Rodgers结合了蓝调(Blues)、白人山区歌谣(Yodels)、民谣(Fulk Tunes)的风格来演唱关于游荡者和码头工人。而Carter一家则着眼于家园、上帝、母亲、家庭和信仰。用的是一种安逸的、谐和的曲风。Maybelle"Carter Lick"成为了乡村乐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品。 Rodgers在他的年代颇为流行。当结核病使他虚弱,他却始终不愿放慢疯狂出片的速度。他对妻子说,"我想要穿着我的鞋死去。" 对于大多数象Carter家族的艺人,演唱只是业余的。在录音间隙,Sara说,"我们会回家种棉花。"为了省钱,A. P. 在他们的演出海报上统一印上了他们的名字、一句承诺词"节目保证精彩",然后下面是许多横线,用来填写演出的日期和地点。 Dalhart的知名度日渐衰落。40年代,他在Conn. 的Bridgeport的一家宾馆做夜间服务生,直到1948年过世。 任何关于90年代的乡村音乐的探讨都必须从Garth Brooks开始,他是乡村音乐有史以来专辑最畅销的艺人,而且举办过那种带有夸张的摇滚风格的演唱会。 Garth提及地受到影响的艺人有George Jones,流行歌手James Taylor,以及颇具魅力的摇滚乐队Kiss,这使他的乡村音乐站产出从未有过的精巧,流行。而有一些乡村艺人,象Reba McEntire和Brooks&Dunn,也跟着把他们自己的演出舞台转版得绚丽复杂。 Reba曾是个竞技歌手,她的天才超越了她那个时代的所有女艺人。她拥有的一系列畅销金曲,为她在商业运作中牢牢地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Alan Jackson则与Garth Brooks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是一个新传统主义者(80年代的乡村音乐主流风格),他收集过Hank Williams的小刀,一把Hank的旧吉他,当然还继承了他的歌曲风格那种简朴但不失真挚的感觉。 90年代的人们亦是听着摇滚乐成长起来的第一代,这自然影响到了乡村乐。今天的乡村电台交替播放着传统的乡村歌曲以及那些受益于比the Carrers乐队大的多的现代乡村音乐。 这十年被认为是乡村乐的另一个发展高潮,但是不象80年代的电影《都市牛仔》(Urban Cowboy)那样风靡一时。90年代的乡村乐似乎是稳步发展。当摇滚乐已经侵占了大多数的电台时,乡村电台却联合起来,坚守自己的阵地,使其成为全美最大规模的电台形式。根据乡村音乐协会的最新统计,目前全美全日放送的乡村音乐电台有2,105家。285家电台,其间会穿插播放体育和访谈。

B. 中国音乐的源头与发展历史

中国民乐发展的三个时期

1.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期(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3世纪)

这时期包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奏汉。在音乐体裁方面,经历了由原始乐舞到宫廷乐舞的进化。在旋律音调、音阶形式方面,经历了由原始间乐重视小三度音程的音调,到春秋战国强调宫、商、徵、羽的上下方大3度的"(甫页)、曾"体系,以"三分损益法"相生五音、七声、十二律,初步确立了中国传统音乐旋法的五声性特点。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先秦诸子百家的论争,奠定了此后各自学说的理论端点。这一时期中,最具代表性意义的音乐艺术形式是钟鼓乐队。

2.中国传统音乐的新生期(约公元4世纪至10世纪)

这一时期包括了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北方人民南迁、少数民族的内移,构成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冲击:一是玄学对儒学的冲击,引起音乐思想的变化;二是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的传入,引进乐器、乐律、乐曲和音乐理论方面的新因素。其冲击的结果,是使中国的传统音乐为之一变,开创了音乐国际化的一代新乐风。一方面是世界音乐的中国化,包括外来乐曲的中国化,外来乐器的运用,外来乐调的传入,外来乐队的民族化,以及外来乐人为发展中国音乐所作出的贡献。另一方面是中国音乐的世界化,即:中国音乐以其辉煌的成就给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周边各国,如朝鲜、日本等)以重要的影响。

3.中国传统音乐整理期(约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

包括辽、宋、金、明、清。其政治上的特点是:从纷乱和分裂到相对的统一,又从南北对立到多民族国家统一政权的建立,及其在相当长时期内的相对稳定。音乐文化方面则具有世俗性和社会性的特点。所谓世俗性,就是与普通的平民阶层保持着密切的关联。此时期的传统音乐,无论在演出人员和观众、听众对象方面,都已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在音乐理论方面,表现出对前一时期的继承和清理的倾向。音乐形态特点已逐渐趋于凝固定型化。其代表性音乐艺术形式是戏曲艺术及其音乐。这一艺术形式,上承前代,下接后世,并广泛吸收当代音乐新成果,成为集古今音乐大成的音乐宝库。

中国民乐的发展

先秦:编钟改写先秦的音乐历史

李教授认为,在我国湖北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是先秦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它的出土改变了一段时间内在民族音乐领域内所认为的先秦音乐只有五声音阶的观点,彻底改写了整个先秦的音乐历史。

据了解,曾侯乙墓被发掘以后,其中有陪葬的64枚编钟。从编钟以及钟上的铭文反映出的内容看,中国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能制造出七声12律齐全,还可以旋宫转调的编钟,因此这些编钟被视为考古界和民族音乐一个历史性的符号。编钟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多种社会功能,既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又是乞求平安的祭祀用品。

唐朝:以弹拨音乐为主体的华丽浪漫民乐时代

伴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的提高,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乐器的制造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唐朝音乐的特点是以弹拨音乐为主,李教授认为,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经济水平相比于秦朝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与此相应的,在民族音乐领域内,先秦那种在室外演奏的、相对粗糙的编钟渐渐衰落,而具有浪漫和华丽色彩的弹拨音乐、歌舞乐队迅速发展起来。另外,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包括高丽、胡人、西域等地音乐开始传至中原,极大丰富中国民族乐器的品种。

进入宋朝后,弹拨音乐开始走上了下坡路,管弦乐得到了了发展,这也是同当时的历史背景相联系的,这种趋势和宋朝的战争不断的局势有很大的关系。 “其实音乐其实是经济、文化、社会的一个缩影。” 李教授得出了如上结论。

元朝:文人推动下繁盛的元曲时代

元朝没有科举制度,于是大批的文人都转入了民间艺术的创作之中。元曲因此具有很强的故事情节性,吸引了众多的观众,进一步促进了它的繁盛。在这个问题上,李教授特别强调了中国的元曲同外国歌剧的不同,就在于中国的元曲重要形成了一系列的曲牌名,每一个新的创作都是利用已经形成的曲牌名。而外国的歌剧就没有这样的“格式”可以套,所有的创作结构都是全新的。

到清朝以后,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乐器繁盛的时代,以明末清初出现的二胡就是这个时代民族乐器发展的一个缩影。汉人的音乐一直都是以“单字”居多,比如我们所熟知的萧、笛、琴、钟等。通常在乐器中出现的两个字的乐器多是外国传入中国民族音乐之中的,比如我们熟悉的唢呐、二胡等。

近代:民族音乐发展艰难

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为大部分观众所耳熟能详,但是李教授认为在中国近代的发展时期,民族音乐的发展进入一个步履蹒跚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两个标志性人物就是阿炳和刘天华。

刘天华是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北京大学教授,诗人刘半农的弟弟,他是与瞎子阿炳同时代的一位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经典代表作有《月夜》、《空山鸟语》、《良宵》、《光明行》等。李教授特别强调这位民族音乐的宗师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贡献,认为他是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第一人。从他开始,中国民族音乐进入了学堂化的发展时期,这使中国民族音乐发生了质的变化。

建国后:民族音乐得到了快速的成长

建国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新气象。中国建设战天斗地的气氛使社会各阶层群情激昂,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也由此达到了空前的高度。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以及农业生产的广泛开展,出现了大批具有时代特色的民族乐曲,如很多人熟悉的《赛马》、《喜看麦田千层浪》等作品就是这一时期有代表的作品。在这一时期,民族音乐的一些旧的观念得到了剔除,很多西洋乐曲中的一些新的元素被借鉴。

2005年春节,天津歌舞剧院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鸡年中国民族音乐会"取得巨大成功, 音 乐会不但通过卫星直播传送到国内,而且由美国休斯敦音像公司无偿提供音乐会的录音, 将制作成CD在全世界发行。
自1998年中央民族乐团代表中国民乐第一次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八年来,在“金色大厅”举办的“中国春节民族音乐会”已经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著名品牌。
从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的一曲《茉莉花》和二胡表演,以及现代民乐组合如《女子十二乐坊》在东南亚的如潮好评,到中国各地民族乐团在国际国内演出市场的日益活跃,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力量的积累正逐渐地转化为民族自信,也带来民族音乐的回归——中国民乐正在交流与创新中走向复兴。

C. 影视音乐发展历史

影视音乐发展的简要历程

1


默片(无声)时期

第一位在电影中使用音乐的人是卢米埃兄弟。
1895

12

28
日在
巴黎的卡普辛大道餐厅,卢米埃兄弟放映了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商业片,
当时卢米埃兄弟在放映的同时还邀请了钢琴家做现场的伴奏,所演奏曲
目均是通俗的小品音乐,因此这代表了电影与音乐第一次的交会。

(观看电影《雨中曲》中当时观众欣赏无声电影时的场景,因为没
有人物对白,剧情完全靠字幕的形式传达给观众。)

喜剧大师卓别林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电影明星。

2


起飞时期

对于电影史来说,
1927
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因为影像与声音结合
的技术终于成熟,使得有声电影正式崛起,观众终于能在看电影时听到
演员们的声音了。由于故事情节已经能由说话声与对白交代清楚,从今
而后它就是情绪系统的重要领导者。从有声电影问世到上世纪三十年代
中期,基本上电影音乐家的作曲方式是以纯音乐的形态来构思,因此,
电影音乐脱离不了古典音乐的气息。

3


专业化时期

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后,随着电影的发展以及一些音乐家对电影音乐
发生兴趣之后,开始为电影写作专门的乐曲,电影音乐才有了明显的特
性与进步。这个时期的电影音乐家以史坦纳为代表,史坦纳可以说是电
影音乐家的鼻祖。史坦纳首创米老鼠式的编曲方式,为早期的电影谱下
不少成功的作品,如《乱世佳人》、《北非谍影》等;此外,恐怖大师
希区柯克与柏纳赫曼的《惊魂记》(
1960
年),全片以小提琴的弦乐音
响制造出凄栗惊骇的场面,也成为电影音乐的典范。

电影音乐的主要特征

1

视听统一的综合性
——
电影基本上是一种视觉艺术,
但听觉要素
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部分。

2

片断与整体的矛盾统一性
——
电影音乐在影片中是分段陈述、

断出现的(早期的电影音乐例外)。

3

音乐长度的制约性
——
电影音乐受电影蒙太奇的限制,
随剧情发
展而变化,因而每个音乐片断的时间长度,均受到严格限制(误差通常
不能超过半秒钟)。

4

音乐与科学技术的不可分离性
——
电影音乐要通过录音
(包括混
合录音、光学录音)、洗印、放映等技术处理,因而深受科学技术的制
约。

电影音乐的主要功能

1

描绘作用
——
这是较为客观性的处理,
主要用音乐来渲染烘托画
面的情绪及气氛。

2
、抒情作用
——
主要用于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心理
变化,体现内心潜台词等。

3

剧作作用
——
音乐参与影片的情节发展,
成为影片结构不可缺少
的组成部分,
包括刻划人物的复杂内心矛盾,
表现人物之间的外部冲突。

4
、背景气氛作用
——
音乐以特定音调、乐器音色、风格在影片的局
部或整体中,作为表现时代特征、民族特点、地方色彩或强化特定的影
片基调与气氛的手段。

5
、结构贯串作用
——
同样的音乐在影片中多次反复(或变化反复)
出现,在情节发展过程中起着纽带作用,既能使整部电影完整、统一,
又能使观众在心理上获得前后贯串的感受。

D. 关于历史的歌曲

一定的历史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是同一些歌曲联系在一起。法国大革命时期流行过《马赛曲》,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诞生了《国际歌》,苏联卫国战争中到处传唱《喀秋莎》,中国北伐战争期间响彻《国民革命歌》……正所谓岁月如歌、时代如歌、历史如歌。20世纪的历史歌曲见证了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胜利的历程,融入了民族的情感,民族的血液,它激荡着人们的深情,激励着民族的斗志。今天,我们用音乐回顾历史,让历史与歌声在时空中交织,让我们在歌声中展开翅膀飞回从前,去触摸历史的脉搏。课前,同学们进行了调查采访家里的长辈、学唱老歌,收集历史歌曲、填写新歌词等活动,现在,各组将围绕主题展示其研究的成果。

小组一:我们组的主题是“抗日歌曲——救亡的号角”。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把中华民族推向亡国灭种的边缘,同时也改变了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方向——抗日救亡成为中国音乐家的时代主题和由衷呐喊:“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在狂飙般的抗日救亡群众歌咏运动中,产生出成千上万首音乐作品,涌现出以聂耳、冼星海为代表的大批才华横溢的爱国音乐家。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大地炮火连天,硝烟弥漫,广大爱国军民积极投入到抗战烽火之中。抗日歌曲也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听歌唱歌犹如置身战场与敌人搏斗,那慷慨悲壮、激越昂扬的歌声,是中华儿女真实感情的流露。如《松花江上》,倾诉了东北人民家破人亡的悲愤之情,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义勇军进行曲》则以慷慨悲壮的旋律,表达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战斗豪情和中华民族不怕牺牲抵御外侮的民族精神。这些歌真实反映了抗日战争的历史画卷。请听抗日歌曲联唱。(可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四场“抗日的烽火”用抓屏方式制成多媒体课件,作为背景放映)

联唱曲目可选择《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游击队之歌》《南泥湾》《保卫黄河》等。顺序可按抗日战争的不同阶段编排。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虽然抗日战争刚刚过去了半个世纪,但日本国内仍有极少数右翼分子对这段侵华罪恶史,采取“不认账”的态度,甚至公开否认南京大屠杀的罪行,更有甚者,借修改教科书之机公然歪曲历史真相。重唱一首首渗透着中国人民血和泪的抗战歌曲,既是不忘民族耻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对日本极少数右翼分子的有力回击。历史是不容篡改的,也是篡改不了的。

小组二:我们组的主题是“再听文化大革命歌曲”,尽管“文化大革命”已经过去了20多年,但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这实在不能不算是一段漫长的时光。我们身边有许多长辈亲身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歌曲对他们来说记忆犹新,下面,请同学们听一听我们在调查采访中录制的文化大革命歌曲。(由被采访者演唱,如“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嘿!就是好!就是好啊就是好啊就是好!革命大字报,嘿!烈火遍地烧,胜利的凯歌冲云霄。”等歌曲。)同时展示组员收集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胶木老唱片、旧歌集等。听完这些老歌,请大家谈一谈你从歌中了解到哪些文化大革命的历史现象?

E. 关于音乐的历史

中国音乐的历史,古代文献一般追溯到黄帝。尽管关于黄帝的传说夹杂着后人的理想成分,并有不少神怪内容,不完全可信(例如说黄帝时代建立了“十二律”,就是把后来的创造归功于黄帝的说法,与现代科学考古发现不合。实际上是明仁宗第六代孙朱载堉所创!)要把黄帝作为中国音乐的源头,也嫌太晚了:现代考古发现已把中国音乐的历史,从黄帝时代大大向前推进枣其历史远比黄帝时代古老! 1986年—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遗址发掘 音乐史 出了随葬的至少16支骨笛,据碳14测定,这些骨笛距今已有8000—9000年之久!这些骨笛用鹤类尺骨制成,大多钻有7孔,在有的音孔旁还遗留着钻孔前刻划的等分标记,个别音孔旁边另钻一小孔,应是调整音高用的。这些情况起码说明,那时人们已对音高的准确有一定要求,对音高与管长的关系也已具备初步认识。经音乐工作者对其中最完整的一支所作测音可知,号称以五声音阶为主的中国,其实早在七、八千年之前,就已具备了有着稳定结构,超出五声的音阶形态了。(这一历史事实雄辩地说明,中国音乐后来以五声为主,并不象有人臆想的,是所谓“音阶发育不完善”,而是一种历史的、审美的选择结果。)这也证明当时的音乐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在这之前,中国音乐一定还存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这段时间以千年还是以万年计,现在难以猜测。 除骨笛外,新石器时期的乐器,还发现有骨哨、埙、陶钟、磬、鼓等。这些乐器分布于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时间跨度也很大,说明它们是中国原始时期的主要乐器。其中钟、磬、鼓在后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至于埙和哨,还有与骨笛形制、原理相同(今天称为“筹”)的乐器,甚至直到今天仍存活于民间。 埙是一种很有特点的乐器,用土烧制而成,外形似蛋(或作各种变形) ,其大小近似中人的拳头,中空,顶端开一吹孔,胸腹部开一个或数个指孔。埙是除骨笛之外,已发现的原始时代乐器中唯一能确定地发一个以上乐音的乐器,原始时期的埙只有1-3个音孔,只能吹出2-4个音,(这很可能与在不大的蛋形的埙上开孔,比在管状的笛上开孔要难以计算有关。)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音阶发展的进程,尤其能揭示出在中国音阶的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音程关系;当今有学者指出,那就是从只能发两个音的一音孔埙起便一再被强调的小三度音程。这一观点对于认识中国音阶的发展,音阶音之间的律学关系,乃至中国的七声音阶仍以五声为骨干现象的内在机理,无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追问: 有没有外国的?麻烦一下 回答: 【 古典音乐 发展的历史】 说到 欧洲古典音乐 ,我们不能不提到中世纪伊丽莎白时期,格里高利时期的音乐,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宗教音乐 !当时的人们对基督的信仰与崇拜,直接影响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与音乐,当时的音乐,只是纯粹的宗教用途,只限于在教堂中演唱,没有乐器,但是,却对今后的音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到了1450年, 欧洲音乐 开始进入了 文艺复兴 时期,因为当时的欧洲政治的不稳定, 教廷 的威信与势力开始衰弱,资产阶级萌芽,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新思想,音乐开始宣扬以人为本的思想,所以在各个领域里都开始了文艺复兴运动,也就是在那时,欧洲传统的 大小调 式逐渐形成! 欧洲到了1600年开始,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 巴洛克时期 ,那时候不仅产生了象大家所熟知的 巴赫 , 亨德尔 等伟大的作曲家,歌剧,协奏曲,奏鸣曲等题材相继被创造发展出来。 当欧洲音乐进入古典时期后,也就是在1750年巴赫逝世后,欧洲 复调 后继无人, 乐风 转向简洁实用的主调,那时候,出现了三位音乐大师:“乐圣” 贝多芬 ,“神童”莫扎特,以及“交响乐之父”之称的 海顿 !音乐的主题也从延续几个世纪的宗教音乐,逐渐变成富有丰富哲理内涵的古典音乐! 在1827年贝多芬逝世后,结束了严谨的 古典主义时期 。当时的欧洲正在接受浪漫主义的洗礼,当时的作曲家把作曲当作抒发内心情感的手段,对音乐的审美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炫技等音乐表现手法!如当时的 帕格尼尼 , 李斯特 等就是那时红极一时的演奏家!音乐表现,风格也日趋丰富,出现了一些以 民族音乐 语言进行创作的民族作曲家,如芬兰的 西贝柳斯 ,挪威的格里格,俄罗斯的五人强力集团等,都是 民族乐派 的伟大作曲家~ 时间进入19世纪,出现了以 德彪西 为首的印象派音乐!音乐表现极具色彩化,和当时的绘画风格有相同之处! 在浪漫主义后期,也就是欧洲调性体系发展到了最辉煌也是最后的时期,我不得不提到拉赫马尼诺夫,马勒等作曲家,他们把欧洲传统作曲法发展到了极致,当然也包括新的尝试,出现了象马勒第八交响曲《千人合唱》这样的宏大的作品。再者,就是 斯特拉文斯基 ,他的 新古典主义 崇尚复调和对位法,采用多调性,为以后的传统作曲法到先锋音乐的过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时间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音乐又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以韦伯恩为开始的作曲家打破十二音作曲法,抛弃了近400年的欧洲调性体系,发明了十二 音序 列,之后无调性等音乐形式出现,如当时的勋伯格就是代表!在世界大战之后,科技更加发达,人们的思想也更加丰富,出现了 电子音乐 ,以及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不断融合,产生了更加丰富的音乐形式,更加多元化!在1945年后的音乐被称为先锋音乐,这时候的音乐已经动摇了人们对音乐的美的看法,也更加理论化,产生了象无声音乐,噪音,微分音等人们无法理解的音乐形式! 注:按广义的古典音乐定义:从17世纪到19世纪的专业 音乐创作 来看,印象派音乐和现代音乐皆不属古典音乐之类;若按严格的古典音乐定义,则古典是指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音乐作品。 中世纪时期(Medieval Period)(1450年前) 这一时期主要是罗马天主教会所保存的在教堂中广为演唱的单声部歌曲集。大多用于两种礼拜仪式:一是 弥撒 ,歌词为纪念基督最后晚餐及其献身事迹,这是教 堂仪式的中心;二是日课,就是修道院每天咏唱的八课圣事,主要以诗篇为主。 推荐:GREGORIAN CHANT 巴洛克时期(Baroque)(约为公元1600—1750) 这一时期的音乐是现代演奏会的先河。作曲家手下的 巴洛克音乐 带有 显见 的特性: 华丽、复杂、 藻饰 、扭曲, 著重 于超 现实和雄伟宏奇, 这些特质都能彼此融会贯通。如果 说文 艺复兴时代(以及后来的古典时代)代表著 井然 的秩序和澄澈的表现, 那么巴洛克时代 (及后来的浪漫时代)就是代表著骚动、不安和疑虑。四声部的和声, 以及加上文字指示和弦的「数字低音」 (figured bass) 都产生于巴洛克时代;旧有的教会 调式 消逝, 大小调音阶系统和沿用至今的相关调性之崛起, 是巴洛克时代大事。另外, 节奏思想也在这个时代萌芽, 也就是在音乐曲谱中加入 小节线 。这些形式日后直接 衍生 为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前奏曲与变奏曲。不过巴洛克时代也不乏一些自由的曲式--如触技曲、 幻想曲 、序曲和主题模仿(古幻想曲) 。 古典主义时期(Classical)(约公元1750—1820) 因为这一时期的三位代表性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生活与创作主要都在维也纳,因此又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或“维也纳 古典主义音乐 ”。此时期作家中,莫扎特的 小夜曲 、嬉游曲等都很具亲和力。海顿的第一、二号大提琴协奏曲也会是很适合入门者欣赏的曲目。至于贝多芬的作品, 轰轰 烈烈的音响俯手可得,个人比较欣赏他的小提琴奏鸣曲《春》、钢琴奏鸣曲 《悲怆》 、 《热情》 、 《月光》 。 浪漫主义时期(Romanticism)(约为公元1820—1900) 这一时期的音乐更注重表达人的精神境界与主观感情,对自然景物的表现也愈加突出,创作上对民族和民间音乐的利用更加重视与频繁。19世纪中后期出现了以振兴本民族音乐为己任的民族乐派。在 音乐体裁 上出现了新的器乐独奏体裁,如夜曲,即兴曲,叙事曲, 谐谑曲 ,幻想曲与 无词歌 等。此时期作品风情万种,各自独具特色,入门曲目有舒伯特艺术歌曲精选、《美丽的 磨坊 少女》; 萧邦 夜曲、钢琴协奏曲第二号;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第一、二号;华格纳歌剧序曲集;布拉姆斯交响曲第一、三号; 柴可夫斯基 小提琴协奏曲第一号、钢琴协奏曲第一号; 拉赫曼尼诺夫 钢琴协奏曲第二号、《帕格尼尼主题与变奏》;拉罗《 西班牙交响曲 》; 拉威尔 钢琴协奏曲G大调。 20世纪的作品有布列顿的《青少年管弦乐指引》、《小交响曲》,斯特拉文斯基的《保 钦奈 拉》、《彼得 洛希 卡》,以及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奏鸣曲第七号、钢琴协奏曲第一号。在此推荐德国作曲家亨德密特的《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画家马席斯》交响曲,以及美国作曲家 科普兰 的《马术竞技会》、《一个平凡人的号角》。 古典音乐并非高不可攀.如果想接触,了解古典音乐.多听不仅是必由之路,也是最好的方法.你会发现,只要你听久了,听习惯了,古典音乐都是很好听的,并不存在枯不枯燥的问题.它可以使人有一种美的享受,使人浮想联翩.其次,了解一些 音乐知识 ,或著名作曲家也是很有趣的.但国内这一类的书(杂志)不大好找,凭我现在的了解,介绍给大家几种,希望对想入门的和喜爱它的朋友有所帮助.如果谁还有补充的话,也希望你写出来,供大家欣赏.

希望采纳

F. 中国音乐的历史

中国音乐,文献一般追溯到黄帝时代,据考古发现,中国音乐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的音乐文化。

中国音乐曾经对中国周边地区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从孔子传六艺到唐代的胡琴再到近代的西方音乐,中国音乐又在吸收外来音乐要素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发展。

中国素号“礼乐之邦”,古代音乐在人格养成、文化生活和国家礼仪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学习步骤。

(6)音乐的历史扩展阅读:

中国音乐从很早已经掌握七声音阶,但一直偏好比较和谐的五声音阶,重点在五声中发展音乐,同时将中心放在追求旋律、节奏变化,轻视和声的作用。中国音乐的发展方向和西方音乐不同,西方音乐从古希腊的五声音阶,逐渐发展到七声音阶,直到十二平均律。

从单声部发展到运用和声。所以西方音乐如果说像一堵厚重的墙壁,上面轮廓如同旋律,砖石如同墙体,即使轮廓平直只要有和声也是墙,正像亨德尔的某些作品。

中国音乐则不同,好像用线条画出的中国画,如果没有轮廓(旋律)则不成其为音乐,但和声是可有可无的。所以从未接触中国音乐的西方人听中国音乐“如同飘在空中的线”,而从未接触西方音乐的中国人则觉得西方音乐如同“混杂的噪声”。

G. 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1、关于人类社会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洪荒时代。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

2、古代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是重要的人类文化发祥地之一。当时富饶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今伊朗、伊拉克一带),在公元前四千年已有了较为发达的音乐。当时生活在这一带的苏美尔人已有了类似竖琴式的乐器和几种管弦乐器。

3、在当时的宫廷里已产生了专业的歌手和较大型的乐队。后来,这些较先进的音乐文化逐渐流传到埃及、希腊、印度和中国等古老的国度,并在这些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不同形式的、具有民族色彩的发展。虽然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发展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的发展方向都是由世俗音乐逐渐趋向于宗教音乐。

(7)音乐的历史扩展阅读

音乐是一种能够产生共鸣效果的声频,出自人类本体的最初生命运动,它们伴随人类产生而产生,伴随人类起源而起源,伴随人类发展而发展。它们不是人类身外之物,也不是人类最初的物质生产,而是一开始就是一种富有情感的感于外物存在的人类最初精神活动的产物。

音乐也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英文名称:music;法文名称: musique;意大利文:musica)。

音乐可以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型,又可以分为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乡村音乐、原生态音乐等。在艺术类型中,音乐是比较抽象的艺术。音乐从历史发展上可分为中国古代音乐和西方音乐。中国古代理论基础是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而从西方传过来的是七声音阶。

音乐让人赏心悦目,并为您带来听觉的享受。一般一首音乐时长在3分28秒左右,让人更加享受每首音乐的时间。

H. 轻音乐的历史发展

人们对《曼托瓦尼》、《詹姆斯·拉斯特》、《保罗·莫里亚》、《雅尼》、《理查德·克莱德曼》、《辣妹四重奏》、音乐剧《猫》不再陌生,肯尼金的萨克斯曲《回家》,在中国的大街小巷随处都可以听到。可在这么多铺天盖地的音乐中,仍没有中国自己品牌的专业的轻音乐团和轻音乐作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轻音乐曾在中国大陆曾风靡一时,这些音乐将全世界的传统、经典作品进行改编,造就了《曼托瓦尼》、《保罗·莫利亚》、《詹姆斯·拉斯特》等世界级的轻音乐团,它们的出现,为流行音乐和传统音乐搭起了一座桥梁,很多人通过它们才了解了贝多芬、莫扎特、柴科夫斯基。人们在轻松欣赏音乐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步入经典传统音乐的殿堂。我们要做的是,把中国的作品,中国的轻音乐队推向市场,做出品牌,走向世界。新民乐女子十二乐坊已经走出了这条路。传统的轻音乐队应该做点什么,没有自己的品牌乐队和代表作品,也就谈不上市场与经济效益。女子十二乐坊既是品牌乐队,也是成功走入市场的范例。我们呼吁专业的和业余的作曲家们,能静下心来,多写一些富有时代感的轻音乐作品,歌颂新时代,歌颂新生活。中国的轻音乐作品和轻音乐队要走向世界,要靠全体音乐人的共同努力。

I. 音乐的历史变迁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它就盛行于陕西、甘肃一带,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他上书秦始皇时,曾描述了民间筝歌的生动场面:“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乎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兹后,筝常常因之而被称为“秦筝”了。
筝的早期形制,据汉《风俗通》所引古音乐文献《礼.乐记》的佚文,说是“五弦筑身也”,但其时五行学说盛行,究竟是记录的原始筝制还是臆测就不得而知了。现在一般认为,筝是由早期的五弦发展为汉代的十二弦筝,进而为隋唐的十三弦筝,明代增至十四、五弦,近代才出现了十六弦筝。
近年江西贵溪春秋崖墓群出土了两张十三弦筝,这件珍贵的文物,弥补了早期文献记载的不足,它表明古筝早已传入中国南部,且其形制业已发展到了令人惊叹的水平。使我们明白了十三弦筝并非产生于十二弦筝之后,而是早就与之并存的筝制了,只不过早期的十三弦筝多用之于雅乐,称之为“颂琴”而已。
汉代早期对于真秦之声的秦筝显然是有所讳忌的,官方记载的音乐史志均未见著录。但民间酒会却往往以弹筝击缶为全部的音乐活动,后世还盛传着邯郸女子秦罗敷弹筝作《陌上桑》之歌的故事,可见西汉时秦筝在民间已经流传很广了。
早期筝的表演形式,主要是弹唱的筝歌。随着汉代相和歌的兴起,古筝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最初由徒歌,进而为但歌,逐步发展成为六、七种丝竹乐器更相迭奏,歌手击节唱和的“相和歌”,在未歌之前和弄后有所谓“五部弦”、“六部弦”,就是弦乐合奏的前奏和间奏曲。而筝、笛则是其中的主奏乐器。汉代还有《筝笛录》的专书,记录有“胡笳”等曲目,这是筝曲器乐化的开始。而后,又由相和歌产生了纯器乐的“但曲”。 张永《元嘉正声伎录》(公元424——453)载有“但曲”七首:《广陵散》、《黄老弹》,《飞龙引》、《大胡笳鸣》、《小胡笳鸣》,《鹃鸡游弦》、《流楚窈窕》等,都是器乐合奏曲,同时也是筝独奏曲。就这些曲子来说,都不是秦声而是楚声;其结构规模,比起西汉“无要妙之音、变羽之转”的筝歌来,有了长足的进步。可以说,筝的崛起乃是随着汉代晚期相和歌的兴盛而获得飞跃发展的。
表演艺术和乐器构造性能的进步总是相互促进的。汉魏相和乐的筝,已基本定型,一个六尺长的上圆下平的琴身,上张十二条弦,高高的柱子,弦急声高,又多用骨甲代指,弹起来筝筝作响。比起声音细微的七弦琴和体积笨重的瑟来,筝更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乐器。演奏已有了“大兴小附,重发轻随”的勾搭及撮弦、促柱等手法,和今天的弹筝技巧已没有多大差异了。这时演奏的曲目,既有前代的雅曲像《驺虞》、《鹿鸣》等,又有当代民间的新声,正如《古诗十九首>>所说的:“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如神”,秦筝以其清新美妙的音乐倾倒了无数的诗人骚客,现存古代的筝赋的作者如侯瑾、阮禹、傅玄、贾彬、顾恺之等都是汉末、魏、晋时人;弹筝的名手,除了郝索、陆太喜等民间筝手外,魏文帝、游楚、桓伊、谢仁祖、何承天等王公贵人也竞相习弹,蔚成风气。这一时期是古筝艺术史上空前兴盛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东晋、南北朝继相和乐而起的清商乐中,筝更广泛地用来演奏吴歌和荆楚西曲。有名的吴歌《上声歌》,就是由于筝使用了“上声促柱”的手法而得名;而《三洲》、《采莲》、《乌夜啼>>等西曲也是筝常演奏的代表性曲目。可知古筝艺术是不断吸收着民间音乐的营养而获得旺盛的生命力的。
大约在梁陈之际十三弦筝逐渐兴起,到了隋代,十三弦筝在雅乐中的地位已完全确立,但十二弦筝的传统却随着清商乐而流入隋唐燕乐,直到唐末,才因清乐的衰微而为十三弦筝所取代,而其定弦的原则,却被十三弦筝继承下来了。如唐筝中的平调调弦法,其渊源无疑是来自魏晋的清商三调的。
十三弦筝在唐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普及的程度,甚至使有着深厚传统的七弦琴音乐受到冷落。·弹筝名手辈出:薛琼琼、李青青、龙佐、常述本、史从、李从周,崔七等,她(他)们精妙的筝艺常为诗人们所称颂。燕乐的兴盛给秦筝艺术以更为广阔的天地,有名的大曲,《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曲》、〈伊州》、《凉州》等,也都曾被吸收为筝的独奏曲。开成中(公元839年)扬州崔氏女所弹的十首筝曲《迎君乐》、《槲林叹》、《秦王赏金歌》、《广陵散》、《行路难》、《上江虹》,<<晋城仙>>、〈丝竹赏金歌》、《红璁影》、《思归乐》,都是二十八至四十几段的大曲;其调名有正商调、分丝调、小石调、双柱调等。《乐府杂录》说筝有宫、商、角、羽四调,临时移柱用于二十八调,从上述十首曲的调名来看,民间筝乐的调弦法还不止于此数,由此可见高度发展的唐筝水平。
唐代雅乐中也使用着筝(称为颂瑟),祖孝孙,张文收所考定的十二均旋宫之乐,使筝的旋宫性能得到进一步的系统完善。《治筝类要》中所载旋宫十二均,就是转刊的唐代古筝的旋宫方法。
唐筝丰富的宫调形式和宏大的曲子结构,堪称传统筝乐的顶峰。随着频繁的文化交流,唐筝远传至边陲域外;其绪余下及宋代。影响所至,甚至北宋的琴瑟调品也在借用着筝的调弦方法而弹奏操弄的,这曾使得当时的雅乐家房庶为之感慨不已。南宋经五代、靖康战乱,唐代的许多传统音乐都已散亡,但宫廷燕乐中还有筝独弹,领奏、合奏等多种形式,只此可见唐筝影响之一斑。
明代筝制已增至十四、五弦,音域有了进一步的扩大,只是由于复古思想的影响,筝被看作俗乐,乐人的地位低下,教坊乐户、歌伎伶人,每被官府传唤以筝歌侑觞,如江宁教坊的李节,善弹筝唱歌,受到作曲家和文人的赏识、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了。 士大夫既不屑为之,弹筝艺人仅靠口授心传,又无力刊刻筝谱,在集诺之风最盛的明清五百余年间,竟无一部筝谱传世,由于没有这个桥梁,至使前代不少筝乐传统,日渐消亡,古曲目及多种定弦的方式,大都未能流传下来。
元明戏曲说唱音乐的发展对筝乐有着很大的影响。明代中叶北方流行一种以筝、琵琶、三弦等乐器合奏与伴唱的“弦索”,其曲目有北词清弹六十余套。这种传统表演方式,后来一直沿传到近代。值得注意的是周亮工《书影》中详细记录了公元1506—1624年间三种不同的筝歌艺术:明武宗时教坊乐人梁三姑,弹筝独步一时,她的表演,唱词间夹有说白,更便于敷演故事情节。弹奏时“洪往舒归,鲸骇鸾续,更时时罕折柱状,已若风雾烟雨、共冷冷也”,她高超的技艺有着极为强烈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量。稍晚些时的田玉环,不是梁氏一派,她的筝艺更多受到姑苏、太仓的琵琶和仪征、扬州的陈隋古调的影响,表演时演唱重于弹奏;刘弱弹筝则干脆唱起甘州、桐城诸歌,如北风凄劲、戌土秋怀,正是秦筝慷慨悲歌的遗意。而他的演奏“连丝并拨,雨霰惊飞”,也有着很高的水平。据周亮工的见闻,明代末年再也见不到这样的绝艺了。
秦筝自早年传入中原,赵、郑、楚、吴相继流行,后来,随着客家人的三次大迁陟,秦筝又传至闽、粤。古筝艺术的花朵,遂遍及全国各地。流传至各地的筝乐,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民俗、方言等因素长期的影响,并与当地民间音乐互相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格,在近代发展成为不同的流派。 最著名的有河南、山东、潮州、客家、浙江等几大流派,其渊源都可以上溯到清代。这些流派不但具有着各不相同的代表性曲目,有着各具特色的音韵特点和演奏风格;有些在记谱上也有独具的谱式,如山东的花字工尺谱,潮州的二四谱,这使源远流长的古筝传统艺术更为绚丽多彩。
这些流派的曲目由于历史的和整理记录的条件不同而多寡不一,如中州古调有六十余首,汉阜古谱有四十余首、齐鲁花字工尺谱二十首、武林筝曲十首等。这批珍贵的遗产,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筝艺术的结晶,它不但是我国古筝艺术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文化财富

爵士鼓(JAZZDRUMS)起源于美国。它是一套以鼓为主的组合性打击乐器。由一人演奏始时专为爵士乐伴奏。
“爵士”二字,并非指英国皇室的勋位,而是一名早期美国黑人乐手的名字,全名为爵士波•布朗。早期的爵士乐是美国下层黑人们自娱自乐的音乐形式,当这位著名的黑人乐手演奏时,人们常常兴奋的高呼“爵土,再来一个!”。后来,这种音乐就因这位黑人歌手而得名.习惯上称做“爵士乐”了。

爵土鼓从外观上看去就像一排架子上挂着很多鼓.鼓手演奏起来十分神气、显眼,抑扬顿挫的立体鼓点铿锵动听。在我国,人们就按它的外型而习惯叫它“架子鼓”,鼓手的演奏俗称“打架子鼓”。

最初期的爵上鼓非常简单,只有大军鼓、小鼓和军镲。人们把大军鼓立放在地上,架起小鼓,用脚把大鼓踢响,再把一根棍子插在地上,挂上一片军镲。十九世纪中期,美国南北战争结束,能歌善舞的黑人从解散的军队那里获得不少乐器。如大小军鼓、钹镲等,(这些乐器几乎成了后来爵士乐中的主要乐器)天才的黑人把各类鼓镲巧妙的组合在一起,就成了爵士鼓的雏型。他们把大军鼓安上支架放在地上,配置一个能鼓动鼓面的踏板。再把小鼓和军镲分挂在大鼓的两边。这样,一个人就能同时操纵多件打击乐器。后来通过发展、改良,慢慢就演化成了现代的爵士鼓。随着爵士乐的不断发展。鼓手的技术也不断提高,简陋的装置再不能适应乐队和鼓手的需要,于是就在打击乐组合中逐渐加入了几个去掉响弦的小鼓,打起来嗵嗵嗵嗵,与大鼓、小鼓交相呼应十分动听,后来就以它们发出的声音命名为“嗵嗵”(TOM—TOM)。我国的习惯叫法为“嗵嗵鼓”,因为嗵嗵鼓的型制很像水捅,有的也叫它“桶鼓”。随着爵士乐的发展,能够连动的踩镲也加了进来。直至发展到型制健全、操纵方便、具有两面大鼓、七八面嗵鼓、八九面吊镲的世界性打击乐器了。

热点内容
师生迷情八 发布:2025-07-18 11:58:43 浏览:478
三字经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8 11:46:47 浏览:45
希腊的历史 发布:2025-07-18 10:33:00 浏览:654
人体中的数学 发布:2025-07-18 07:53:58 浏览:951
一级建造师机电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8 07:50:21 浏览:528
班主任工作计划小学四年级 发布:2025-07-18 05:17:52 浏览:912
浅谈师德的心得体会 发布:2025-07-18 03:09:46 浏览:807
怎么浏览谷歌 发布:2025-07-18 02:29:49 浏览:51
之女教师 发布:2025-07-18 01:03:04 浏览:369
奥数物理 发布:2025-07-17 23:41:12 浏览: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