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乾隆
乾隆,一个执政63年的清朝皇帝,继承并发扬了先人的治国理念,对当时的清帝国进行了一些颇具历史意义的开拓,使得国力空前增强,遂有“康乾盛世”之说。
真实的乾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呢?是很多人要的问题?
乾隆这么喜欢文化,但并没有给天下文人一个明媚的春天。乾隆年间,汉人写诗,一个不注意,就有杀头的危险,这就是清朝最残酷的“文字狱”。什么是“文字狱”呢?就是文人墨客不经意间写了一首诗,说了一句话,就被清朝政府断章取义,随意歪曲,说你有造反的念头,轻则坐牢,重则人头落地。由此看来,只有内心真正强大了,才会对外界包容。
乾隆的罪孽除了“文字狱”,还有一件事,就是放纵和申。乾隆好大喜功,还好热闹,做什么事都要讲排场,讲排场是要钱的,六下江南也是要钱的,钱从哪里来,和申想办法,想什么办法呢?“议罪银”。什么叫“议罪银”呢?就是你犯了法,比如说贪污受贿了,你可以花钱买罪,这样就不受罚了,这就祸国殃民了,清朝从此盛极而衰。
2. 历史上的乾隆到底是谁生的
你好。真实的历史上,是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生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满洲镶黄族人四品典仪官凌柱之女。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13岁入侍雍王府,名号为格格。1710年(康熙四十九年)八月十三日,生下后来的乾隆皇帝弘历。1722年(雍正元年二月),册封为熹妃,入居景仁宫;1730年(雍正八年),进熹贵妃;1735年(雍正十三年)九月,弘历即位,尊封为崇庆皇太后,移居慈宁宫。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崩于慈宁宫,享年86岁。
3. 历史上的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像清高宗乾隆(1711年9月25日子时—1799年2月7日),姓爱新觉罗,讳弘历,是雍正帝第四子。生于康熙五十年,卒于嘉庆四年。于雍正十三年即位,乾隆六十年禅位于十五子颙琰,自封为太上皇帝(非一般的太上皇,意指皇帝的皇帝)。在位共六十年,禅位后继续训政三年。其实上已是中国封建史在位时间第一长的皇帝,已超过其祖父康熙帝的在位六十一年,同时也是寿命最长的皇帝。
正面评价:
1.内政“宽严相济”,开创“康乾盛世”
乾隆帝即位后,政治上矫其祖宽父严之弊,实行“宽严相济”之策,整顿吏治,厘定各项典章制度,优待士人,安抚雍正朝受打击之宗室。经济上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全国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之势。从乾隆初年至中期左右,是乾隆帝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备受后人称颂的时期。乾隆在内政方面最大的成绩是继续施行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政策,并以个人的威望维持统治高层的稳定,使社会经济在稳定发展中达到繁荣。这一时期也是清朝国力最鼎盛的时期。
2.外交“十全武功”,开疆扩土
最为乾隆自己引以为豪的,是他的“十全武功”,他也因此自称为“十全老人”。所谓“十全武功”包括两次平定西北的准噶尔部,一次平定新疆回部,两次征服西南的大小金川,一次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一次出征缅甸,一次出征越南和两次出征尼泊尔的廓尔喀。对历史影响较大的有西北方面的军事行动。乾隆时代,遇上准噶尔部内乱的大好时机,果断地在1755年出兵攻占伊犁。但噶尔丹策零的外甥阿睦尔撒纳降而复叛,清廷在1757年第二次出兵,终于完全清除了准噶尔部的反叛势力。准噶尔部平定之后,维吾尔族的首领大、小和卓木回到新疆,策动维族各部反清。乾隆被迫第三次对西北用兵,这场战争延续了三年,终于迫使大、小和卓木逃亡国外。随后,乾隆设置伊犁将军,并在喀什等地设参赞大臣、领队大臣等,同时大幅减轻了维族地区的赋税负担。西北190多万具有离心倾向的土地,终于巩固在中央政权之下,这是乾隆对中国历史的一大贡献。
3.文治“集大成”,封建文化顶峰
除了“十全武功”外,乾隆时期最大的亮点就是文化上的作为了。乾隆本人是个热心的文艺爱好者和赞助者。他本人据说作诗达四万多首,所游玩之名胜古迹,常亲题诗于上。他也是一个藏书家。他在位期间组织了许多大规模的文化工程,包括编撰《四库全书》、《大清会典》、《周易述义》、《三礼义疏》、《皇朝通志》、《八旗通志》等书籍,还校刊重刻了《十三经》、《二十二史》、《三通》等书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四库全书》的编撰,共收入古书3457部,共79070卷,装订成36275册,保存了许多珍贵古书,为中国古籍文化的集大成之作。此外,乾隆的时代还诞生了一部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虽于乾隆本人没有关系,却也为这个时代增添了光彩。乾隆统治时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集大成时期,君主专制的程度,无论思想上还是制度上都达到顶点。
4.一代雄主
乾隆帝确为一代雄主,也是一个很有福气,也很会享福的帝王。他晚年时曾深深陶醉于同历代帝王的比较,认为不但“得国之正,扩土之广,臣服之普,民庶之安”罕有人能相比,甚至连在位时间、年寿、子孙数目等方面自己都是数一数二。封建制度在乾隆掌权下达到了历史巅峰。他在位时期,平定新疆、蒙古,还使四川、贵州等地继续改土归流,人口不断增加,突破了三亿大关,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强大的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他60年的稳定统治,维持了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他的时代,是中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经过漫长沉淀之后的集大成的时代,他个人也成为这一切的总代表。
负面评价:
1.大兴文字狱,毁坏中华文明的根基
文字狱的特征是:罪状由权力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起,证据也由权力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成。“文字狱”是摧残知识分子最有力的工具。清王朝从征服中国的那一天起就兴起“文字狱”,顺治、康熙当政时“文字狱”还只是个别现象,到五任帝雍正在位时则成为一种暴虐的“制度”。在文字狱浪潮中表现得最为癫狂的人物则是乾隆皇帝。乾隆制造的“文字狱”全是强加给文人身上的“莫须有”罪名。如徐某的“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纯乎是描述生活闲情的随兴之作,硬让乾隆曲解为讽刺清政府没有文化还故作斯文。乾隆大兴文字狱,焚毁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文化典籍,使其“文治”黯然失色。
2.六下江南游逸挥霍,耗尽国力民财
乾隆喜好去繁华似锦的江南游玩。乾隆的祖父康熙曾到过江南六次,但康熙下江南的目的主要是看堤防和了解东南地区的社会和民生疾苦,每次都很俭朴,且多数情况下是微服私访,没有惊动更没有骚扰地方百姓。乾隆也六下江南,但他的主要目的是变着法子寻开心和炫耀他的伟大。乾隆的南巡集团声势浩大,每次都在万人以上,所到之处极尽奢侈糜费,地方供给极尽华丽壮观,百姓的财富经历巨大的浩劫。此外,乾隆还花费巨资在北京西郊营造繁华盖世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把中外九万里的奇珍,上下五千年的宝物,一齐陈列园中,作为皇帝家常的供玩。乾隆的挥金如土,使康熙、雍正辛苦积攒的“家当”很快被消耗殆尽。
3.虚饰浮华,好大喜功
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喜欢周围的人歌颂他英明伟大,更喜欢别人颂扬他的智慧和才能。乾隆皇帝的虚荣心还体现在帝国的“外交”上。乾隆的外交理念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进贡”。凡是肯向中国“进贡”的国家都是小国和穷国。乾隆皇帝为了鼓励中国以外的国家向他“进贡”,对前来“进贡”的“藩属国”的“赏赐”十分丰厚,赏赐的价值往往十倍甚至百倍于“贡金”的价值。例如中国与印度之间有一个巨坎堤王国每三年向中国进贡一次,每次进贡砂金一两五钱。中国的回报则是堆积成山的绸缎、银币和茶叶。假使世界上有一种一本万利的交易,那就莫过于向乾隆皇帝进贡了。当周边的国家发现向乾隆进贡的好处时,就纷纷利用进贡的名义敲榨中国,并不惜用战争相威胁要求增加“进贡”的次数。乾隆皇帝为了一己虚荣和“面子”,把百姓的税钱不当回事,使中华帝国的财富大量外流。
4.恶直好谀,重用大贪官和珅
乾隆皇帝对部下的阿谀奉承有狂热的爱好,这一嗜好直接导致了中国历史上前于古人后无来者的大贪官和珅的出场。和珅因为特殊的机缘受到乾隆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在他统治的后期把帝国的行政大权交给他。和珅有着绝顶的小聪明,熟谙做官技巧,用肉麻的谄媚和恭谨的外貌,把自以为英明盖世的乾隆皇帝玩弄于股掌之上。和珅的全部行政才能是贪污和弄权,对乾隆重用他的回报是在全国建立一个史无前例的贪污系统,把清帝国的墙基掏空。全国官员发现,如果不向上级行使巨额贿赂,就要被无情地淘汰出局,甚至被投入监狱,他们不得不适应这一形式。乾隆死后,和珅也跟着倒台,查抄他的家产折合白银九亿两,相当于全国十二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如果包括他挥霍掉的和亲人贪污的款项,总数应该不下二十年的财政收入,和珅当权刚好二十年。
总结:
从乾隆初年至中期左右,是乾隆帝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备受后人称颂的时期。后期宠信贪官和珅,加之乾隆帝本人年事已高,致使吏治败坏,弊政丛出,贪污盛行,使乾隆帝辉煌的一生罩上了阴影。当乾隆在自我陶醉的时候,也是中国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睡得最沉的时候。欧洲列强的坚船利炮已经在中国周边出没,正在想方设法打开中国的大门。而中国则被看似“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和思想体系束缚住了前进的脚步,乾隆时代的清王朝,开始成了腐朽落后的代名词。尽管大清王朝和乾隆盛世已经成为历史的背影,但乾隆在维持中国领土完整方面的作用和他在文治方面还是有非凡的。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乾隆皇帝都是一个天生强势的帝王,先辈给他留下的,不仅有辽阔的疆域和治世的积累,还有皇帝以天下为私产的思想基础。乾隆的成功,正在于他最完全充分地利用了强势的地位,与出色的个人能力相结合,将各方面的影响发挥到极大。只有在一个完全强势的帝王经营下,才会有中国2000年来制度和思想文化上“大一统”的巅峰
4. 乾隆是什么年代
乾隆是清朝时期。
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前后共六十年,起止时间为公元1736年至1795年。在这期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叛乱、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还进行《四库全书》的编撰等。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出生,于1799年2月7日逝世,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乾隆名爱新觉罗·弘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给嘉庆皇帝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年寿最高的皇帝。1799年乾隆皇帝在睡梦中离开人世,享年八十九岁。
(4)历史上乾隆扩展阅读
乾隆帝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
乾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受灾百姓,在位期间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重视水利建设,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的国库日渐充实。乾隆帝时期武功繁盛,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并且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统一了新疆,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了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
乾隆帝在位期间,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乾隆帝在位后期奢靡,吏治有所败坏,多地爆发起义。并且闭关锁国政策也达到了最高,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
乾隆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专制者。严重压抑了民众甚至官僚阶层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了同时也僵化了专制体制,给以后的发展制造了巨大障碍。乾隆帝是中国历史上文字狱制造者之一。乾隆年间的文网之密,文祸之多,是中国历史上文字狱的顶峰。
5. 清朝乾隆历史
1711年9月25日,弘历生于雍和宫,1723年8月,弘历为太子。1734 年,弘历被封为和硕宝亲王,开始参与军国要务。1735年8 月,24岁的弘历(1711~1799)继位,次年改年号为“乾隆”。
鄂尔泰是满人,是朝中满族官员的核心人物;而张廷玉是汉人,在众多汉官中德高望重。对此,乾隆采取了平衡与制约之策,驾驭双方取其长为己所用,游刃有余。
1757年,乾隆颁布《保甲法》,以 法令形式确认基层政权实施保甲 制度:每10户为1牌,设牌头;每 10牌为I甲,设甲长;每10甲为1 保,设保长。
在经济方面,乾隆帝继续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同时,鼓励农民大力种 植高产作物,特别是甘薯和玉米,提髙了粮食产量,缓解了人口增长所带来的粮食压力。
这一时期,工业也有了进一步的繁荣。以采矿业为例, 1662年(康熙元年),全国矿山只有5处,1783年(乾降四十八年)发展到 313处。制盐业、制瓷业、纺织业、制糖和酿酒业也有较大发展。
(5)历史上乾隆扩展阅读:
乾隆在位期间,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使社会上出现一片繁荣的景象,“康乾盛世”在此期间达到了顶峰。
同时乾隆平定了准噶尔部,消灭了天山南路大小和卓木的势力,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和开展了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奠定了今天中国固有版图。
但乾隆好大喜功,为人重奢靡,铺张浪费,并自称为“十全老人”。他在位后期任用和坤二十年。和坤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致使这二十年间贪污成风,政治腐败,各地农民起义频繁。
乾隆的外交理念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虚荣”。凡是肯向清国“进贡”的国家都是小国和穷国。他们向清国进贡的目的很少是出于“友好”的动机,而是贪图清国的“赏赐”。
乾隆对部下的阿谀奉承有狂热的爱好,这一嗜好直接导致了中国历史上前于古人后无来者的大贪官和绅的出场。
乾隆还施行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对知识分子的诗文吹毛求疵,捕风捉影,无中生有,上纲上线,动辄杀头抄家充军。
6. 乾隆的历史!
乾隆皇帝(1711—1799年),中国清朝皇帝(1735—1795年在位)
前代所以亡国者,曰强藩,曰外患,曰权臣,曰外威,曰女倡,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令皆无一仿佛者——乾隆自评
我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本不需外夷货物,……朕体谅西洋各国的难处,所以准许在澳门开设洋行,满足夷人所需。……天朝法制森严,每一尽土地都开于版图,不容分制,英人请求赏给土地一事,断不可行,……尔国王惟当善体朕意,益励款诚,永矢恭顺,以保全尔有邦,共享太平之福——乾隆答外国通商使臣
乾隆皇帝,名爱新觉罗·弘历,庙号清高宗,是清朝入关之后第四任皇帝。他60年的稳定统治,维持了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他的时代,是中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经过漫长沉淀之后的集大成的时代,他个人也成为这一切的总代表。
乾隆是雍正皇帝第四子,也是雍正诸子中最有才干的一位,自小甚得其祖父康熙喜爱,在雍正即位当年,就被以“秘建皇储”的方式确立为继承人。1735年,雍正暴崩,乾隆顺利继承皇位。自小得宠,且几乎没受到挫折就登上最高宝座,也许是酿成乾隆后来“好大喜功”的一个原因。
雍正在位时期进行一系列改革以加强统治,并大力反贪,整肃朝纲,为乾隆的统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他的统治也留下了“严苛”的恶名。乾隆即位之后,首先想树立宽大政治的形象,平反了雍正时期被迫害的一些要员。但实际上,终其60年的统治,“宽大”只是表面文章,严苛才是其真正内核。
乾隆在内政方面创举不多,最大的成绩是继续施行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政策,并以个人的威望维持统治高层的稳定,使社会经济在稳定发展中达到繁荣。最为乾隆自己引以为豪的,是他的“十全武功”,他也因此自称为“十全老人”。所谓“十全武功”包括两次平定西北的准噶尔部,一次平定新疆回部,两次征服西南的大小金川,一次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一次出征缅甸,一次出征越南和两次出征尼泊尔的廓尔喀。实际上,对历史影响较大的只有西北方面的军事行动。
尽管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被康熙击败,但他的侄子策布阿拉布坦在西北仍拥有很大的势力,控制了新疆、西藏、青海等地,煽动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清廷为敌。策布阿拉布坦死后,其子噶尔丹策零继续统领其众。乾隆时代,遇上准噶尔部内乱的大好时机,果断地在1755年出兵攻占伊犁。但噶尔丹策零的外甥阿睦尔撒纳降而复叛,清廷在1757年第二次出兵,终于完全清除了准噶尔部的反叛势力。这场战争,从噶尔丹时代算起,已持续了近70年。
准噶尔部平定之后,维吾尔族的首领大、小和卓木回到新疆,策动维族各部反清。乾隆被迫第三次对西北用兵,这场战争延续了三年,终于迫使大、小和卓木逃亡国外。随后,乾隆设置伊犁将军,并在喀什等地设参赞大臣、领队大臣等,同时大幅减轻了维族地区的赋税负担。西北190多万具有离心倾向的土地,终于巩固在中央政权之下,这是乾隆对中国历史的一大贡献。
此外,西南的大小金川之战也打得十分艰辛,两次反叛总共持续了近30年,贯穿了乾隆统治期的中段。乾隆先后两杀主帅,耗银七千万,才压服了这里的藏民。
除了“十全武功”外,乾隆时期最大的亮点就是文化上的作为了。乾隆本人是个热心的文艺爱好者和赞助者。他本人据说作诗达四万多首,所游玩之名胜古迹,常亲题诗于上。他也是一个藏书家。为了粉饰太平,显示自己的文化修养,也或许是出自真心的热情,他在位期间组织了许多大规模的文化工程,包括编撰《四库全书》、《大清会典》、《周易述义》、《三礼义疏》、《皇朝通志》、《八旗通志》等书籍,还校刊重刻了《十三经》、《二十二史》、《三通》等书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四库全书》的编撰,共收入古书3457部,共79070卷,装订成36275册,保存了许多珍贵古书,为中国古籍文化的集大成之作。此外,乾隆的时代还诞生了一部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虽于乾隆本人没有关系,却也为这个时代增添了光彩。
但是,乾隆时代(也包括整个清朝前期)文化成就的特点是,缺少创造型的成果,而较多的是考订、编撰、总结这一类的成就。这与这个时代的特点有关。清代的“文字狱”到乾隆时代达到了高峰,数量之多,株连之广均远超过前代,累计达130多起。与他的前辈康熙、雍正相比,乾隆更热衷于此道,且明显在借“文字狱”来强化自己在思想文化界的垄断地位。在编撰《四库全书》期间,有十几万部图书因各种原因犯忌而被禁毁,这也是不得不提的一桩文化公案。
乾隆是一个很有福气,也很会享福的帝王。他晚年时曾深深陶醉于同历代帝王的比较,认为不但“得国之正,扩土之广,臣服之普,民庶之安”罕有人能相比,甚至连在位时间、年寿、子孙数目等方面自己都是数一数二。乾隆的自我陶醉固不可取,不过他举的事实都还有些道理,他本人也确实天生睿智,多才多艺,而且一生无数次地享受豪华的庆典、巡游(其中包括孕育了无数风流传说的“六下江南”)等,他统治时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集大成时期,君主专制的程度,无论思想上还是制度上都达到顶点。
乾隆时代中期以后,奢侈之风上行下效,逐渐蔓延整个统治阶层。与奢侈相伴相生的是腐败。与乾隆的后半生保持着特殊关系的宠臣和绅,正是腐化的总代表。他在乾隆死后被抄家时的家产,相当于18年的全国赋税收入。
当乾隆在自我陶醉的时候,也是中国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睡得最沉的时候。欧洲列强的坚船利炮已经在中国周边出没,正在想方设法打开中国的大门。而中国则被看似“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和思想体系束缚住了前进的脚步,乾隆时代的清王朝,开始成了腐朽落后的代名词。
尽管大清王朝和乾隆盛世已经成为历史的背影,但由于乾隆在维持中国领土完整方面的作用和他在文化方面的作为(包括正负两面)等,他仍“勉强”被列入本排行榜中,位列第100位。
小提示: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乾隆皇帝都是一个天生强势的帝王,先辈给他留下的,不仅有辽阔的疆域和治世的积累,还有皇帝以天下为私产的思想基础。乾隆的成功,正在于他最完全充分地利用了强势的地位,与出色的个人能力相结合,将各方面的影响发挥到极大。只有在一个完全强势的帝王经营下,才会有中国2000年来制度和思想文化上“大一统”的巅峰。
乾隆
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全称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八月,卒于嘉庆四年(1799)正月。他是雍正帝第四子,在位六十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
弘历是雍正帝第四子,康熙五十年(1711年)生于雍亲王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即位,年号乾隆。
弘历幼年天资聪颖,颇受皇祖康熙帝宠爱,曾为其慎择良师,进行多方面教育。雍正元年(1723年)被密立为太子,十一年封为和硕宝亲王,开始参预军国要务。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弘历即位。由此,他站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至高点,开始施展其“文治武功”。
乾隆帝的“文治”表现于他在政治、经济上的作为和文化上的贡献。
乾隆帝即位后,政治上矫其祖宽父严之弊,实行“宽严相济”之策,整顿吏治,厘定各项典章制度,优待士人,安抚雍正朝受打击之宗室。经济上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全国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之势。从乾隆初年至中期左右,是乾隆帝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备受后人称颂的时期。后期倚重于敏中、和珅,尤其宠信贪官和珅,加之乾隆帝本人年事已高,致使吏治败坏,弊政丛出,贪污盛行,使乾隆帝辉煌的一生罩上了阴影。
乾隆帝儒雅风流,一生著文吟诗,其诗作竟达四万二千余首,几与《全唐诗》相埒。又重视文物典籍的收藏与整理,令将内府珍藏编成《石渠宝笈》、《西清古鉴》等。乾隆帝最突出的文化成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编纂巨帙《四库全书》。然而与此相悖的是他大兴文字狱,焚毁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文化典籍,使其“文治”黯然失色。
乾隆帝还曾六下江南,六莅五台,奠孔林等,数十次木兰秋狝,多次于避暑山庄宴见西北边疆少数民族首领,这些举措对发展经济、巩固统治、安定边疆产生了重要作用。但乾隆帝的视角还仅限于中国本土,对同时期已经蓬勃发展的欧洲各国的科学文化尚无足够的认识。
乾隆帝的“武功”主要是对边疆的战事,虽有胜有负,有义与不义,然而他皆自诩为“十全武功”。
乾隆帝执政60年后,虽禅位与其子颙琰,但又以太上皇的身份进行了3年统治。他不仅是中国历代帝王中寿命最长的皇帝,而且也是实际执政时间最久的皇帝。
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帝去世。卒谥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葬河北遵化清东陵之裕陵。
清高宗乾隆(纯)皇帝(1711年9月25日子时—1799年2月7日),爱新觉罗氏,讳弘历,是雍正帝第四子。生于康熙五十年,卒于嘉庆四年。于雍正十三年即位,乾隆六十年禅位于十五子颙琰,自己成为太上皇。在位共六十年,是中国封建史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仅次于祖父康熙帝,而且是寿命最长的皇帝。
他自称文治武功十全老人。乾隆一生喜文喜诗,作诗数以万计,又精通擅长武术。主要施政特点是宽猛相济。他在位时期,平定新疆、蒙古,还使四川、贵州等地继续改土归流,人口不断增加,突破了三亿大关,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强大的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但他同时又比较好大喜功、专制骄横,曾六下江南,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大兴文字狱,政治上也越来越腐败。尤其是其晚年重用大奸臣、“贪官之王”--和珅,使清朝国库逐渐虚空,百姓生活贫苦,据说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应该说,清朝是从乾隆中后期开始走向衰落的。乾隆六十年(1796年),高宗以在位期不越祖父康熙帝为名禅位于子颙琰,是为清仁宗,又号嘉庆帝,自称太上皇,仍然继续执政,直到嘉庆四年(1799年)去世为止。
乾隆统治时期的几项治国措施:
(一)、大兴文字狱,毁坏中华文明的根基。
文字狱的特征是:罪状由权力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起,证据也由权力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成。一个单字或一个句子一旦被认为诽谤元首或讽刺政府,即构成刑责。满洲人入主中国后,因为满洲民族在汉人眼中属于尚未开化的“野蛮人”(夷狄),因此统治者基于病态的“自卑心理”,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残酷的暴力摧残汉人的“优越感”,对于汉人的佼佼者——知识分子则摧残得尤为得力。而“文字狱”则是摧残知识分子最有力的工具。清王朝从征服中国的那一天起就兴起“文字狱”,顺治、康熙当政时“文字狱”还只是个别现象,到五任帝雍正在位时则成为一种暴虐的“制度”。在文字狱浪潮中表现得最为癫狂的人物则是乾隆皇帝!这里把乾隆当政时最著名的文字狱列举如下:
一七五三年,乾隆屡次到江南游历,民不聊生。江西抚州千总卢鲁生假借宰相孙嘉淦名义撰写劝止乾隆再下江南的奏章,辞意悲切,全国广为传颂。案发后卢鲁生千刀万剐,两个儿子处斩,受牵连定罪下狱的有一千多人。
一七五五年,内阁学士胡中藻所著《坚磨室诗抄》中有诗句“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认为他故意把“浊”字加在“清”字上,居心叵测,处斩。广西省长满族人鄂昌跟胡中藻作诗唱和,在《塞上吟》一诗中称蒙古人为“胡儿”,乾隆认为鄂昌自己就是胡儿,诋毁同类,丧心病狂,下令自杀。
一七六四年,秦州州长赖宏典向北京高级官员请托谋求升迁,信里说“点将交兵,不失军机”,乾隆认为他明目张胆谋反,砍头。
一七七八年,江苏东台诗人徐某早已去世,遗著《一柱楼诗》中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举杯忽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抛半边”。乾隆认为“壶儿”就是“胡儿”,显然诽谤政府,嘲讽满清没文化。徐某剖棺戮尸,儿孙和地方官员全部斩首。
乾隆非常赏识教育部长沈德潜,作诗常请他删改,乾隆作不出诗时还请他秘密代笔。沈德潜死后,乾隆命他的家人进呈沈的诗集,发现他把代乾隆捉刀的诗也收录其中,这对乾隆的虚荣心是一个极大的打击。恰好诗集中有咏黑牡丹一首,有诗句“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乾隆认为是影射入主中国的满族为“异种”,下令剖棺戮尸。
一七八一年,退休家居的最高法院院长(大理寺卿)所著书中自称“古稀老人”,又有句说“为王者师”。乾隆说“我自称古稀老人,早已布告天下,他怎么也敢自称古稀老人?”绞死。
…………
上面列举的是乾隆朝有代表性的“文字狱”案,基于篇幅的限制,还有许多没有列举出来。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乾隆制造的“文字狱”全是强加给文人身上的“莫须有”罪名。如徐某的“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纯乎是描述生活闲情的随兴之作,硬让乾隆曲解为讽刺清政府没有文化还故作斯文。文字狱中的乾隆和《还珠格格》里那位风流儒雅爱才如命的“皇阿玛”相去何止十万八千里!
(二)、六下江南游逸挥霍,耗尽国力民财。
乾隆皇帝和七世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亡国暴君杨广有一个同样的爱好:那就是喜好去繁华似锦的江南游玩。乾隆的英雄祖父康熙皇帝也曾到过江南六次,但康熙下江南的目的主要是看堤防和了解东南地区的社会和民生疾苦,每次都很俭朴,且多数情况下是微服私访。没有惊动更没有骚扰地方百姓。乾隆也曾六下江南,声言他的目的和祖父一样,其实他的目的恰恰不是如此。他的主要目的是变着法子寻开心和炫耀他的伟大。
乾隆的南巡集团声势浩大,每次都在万人以上,所到之处极尽奢侈糜费,地方供给极尽华丽壮观,百姓的财富经历巨大的浩劫。江苏学政(教育厅长)尹会一曾上奏章说南巡造成“民间疾苦,怨声载道”,乾隆大为光火:“民间疾苦,你指出什么地方疾苦?怨声载道,你指出什么人载道?”被乾隆封为“大清第一才子”的皇家教师纪晓岚曾趁便透露江南人民的财产已经枯竭,乾隆怒不可遏:“我看你文学上还有一点根基,才给你一个官做,其实不过当作娼妓豢养罢了,你怎么敢议论国家大事?”看看今天的影视剧《铁龄铜牙纪晓岚》,和真实的历史相差究竟有多大?乾隆南巡的花费超过康熙百倍以上,和俭省自律的祖父形成鲜明的对比。今天的影视剧津津乐道乾隆下江南时“微服私访”的“美政”,其实是把康熙的故事嫁接到乾隆身上。乾隆从不“微服私访”,即使有也是出于“猎奇”和“嫖妓”的用心,绝不是因为了解民生疾苦。乾隆第二次下江南时,就因为“微服出巡”,去秦淮河上嫖妓彻夜不归,皇后在伤透了心的情况下把万缕青丝一刀剪下,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截发皇后。
乾隆除了下江南游荡猎奇外,还花费巨资在北京西郊营造繁华盖世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东造琳宫,西增复殿,南筑崇台,北构杰阁,说不尽的巍峨华丽。又经文人学士,良工巧匠,费了无数心血这里凿池,那里叠石,此处栽林,彼处莳花,繁丽之中,点缀景致,不论春秋冬夏,都觉相宜。又责成各省地方官,搜罗珍禽异卉,古鼎文彝,把中外九万里的奇珍,上下五千年的宝物,一齐陈列园中,作为皇帝家常的供玩。从前秦二世胡亥筑阿房宫,陈后主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隋炀帝营显仁宫、芳华苑,华丽也不过如此,所不同的是前两位是著名的亡国君王。
乾隆的挥金如土,使康熙、雍正辛苦积攒的“家当”很快被消耗殆尽。
(三)、虚饰浮华,好大喜功,是“假、大、空”行政的始作甬者。
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喜欢周围的人歌颂他英明伟大,更喜欢别人颂扬他的智慧和才能。他在任时大兴文字狱,但又故作斯文,作了五万多首不堪入目的“打油诗”,并且把这些诗全部刊印出来供官员学习吟诵。当他绞尽脑汁仍作不出“打油诗”时,竟然不惜请当朝儒士捉刀代笔。其实皇帝会不会作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会治理国家就成。乾隆作诗并非真的爱诗,而是利用作诗装璜门面,在国人心中形成皇帝才华盖世的假像。想不到弄巧成拙,反而暴露出乾隆的浅薄和无聊。
乾隆除了炫耀他的“绝世文才”外,还挖空心思渲染他的“盖世武功”。乾隆最得意的是宣称他有下列十大武功,因而自封为“十全老人”。
1、1747年:平大小金川;2、1755年:平准部;3、1757年:再平准部;4、1759年:平回部;5、1769年:平缅甸;6、1776年:再平大小金川;7、1788年:平台湾;8、1789年:平越南;9、1791年:平尼泊尔;10、1792年:再平尼泊尔。
纵观乾隆的“十大武功”,绝大多数都是自我宣传的结果:大金川(四川靖化)和小金川(四川懋功)是西藏民族部落间的纷争,清政府加以干涉;台湾是汉人林爽文的抗暴革命;这三大武功都是血腥的对内镇压,不能称之为“武功”。平缅甸、平越南和平尼泊尔都是丑剧和败仗,更称不上“武功”。其实乾隆的武功只有一个——征服准噶尔汗国,开辟新疆省,可乾隆却把这一个分为三个——平准部、再平准部、平回部。一百九十万方公里辽阔疆土的开辟,仅此就足以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可乾隆非要凑足十项不可,进一步衬托出他的虚荣浮华和把肉麻当有趣。
乾隆皇帝的虚荣心还体现在帝国的“外交”上。乾隆的外交理念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进贡”。凡是肯向中国“进贡”的国家都是小国和穷国。中国和这些国家“建交”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益处”,他们向中国进贡的目的很少是出于“友好”的动机,而是贪图中国的“赏赐”。乾隆皇帝为了鼓励中国以外的国家向他“进贡”,对前来“进贡”的“藩属国”的“赏赐”十分丰厚,赏赐的价值往往十倍甚至百倍于“贡金”的价值。例如中国与印度之间有一个芝麻国巨坎堤王国,它每三年向中国进贡一次,每次进贡砂金一两五钱(价值相当于一个人两周的伙食费)。中国的回报则是堆积成山的绸缎、银币和茶叶。假使世界上有一种一本万利的交易,那就莫过于向乾隆皇帝进贡了。当周边的国家发现向乾隆进贡的好处时,就纷纷利用进贡的名义敲榨中国,并不惜用战争相威胁要求增加“进贡”的次数。乾隆皇帝为了一己虚荣和“面子”,把百姓的税钱不当回事,使中华帝国的财富大量外流。
(四)、恶直好谀,重用大贪官和珅。
乾隆皇帝对部下的阿谀奉承有狂热的爱好,这一嗜好直接导致了中国历史上前于古人后无来者的大贪官和珅的出场。
和珅是一位侍卫出身的满洲花花公子,因为特殊的机缘受到乾隆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在他统治的后期把帝国的行政大权交给他,擢升他为宰相(大学士·军机大臣)兼首都治安总司令(九门提督)。和珅有着绝顶的小聪明,熟谙做官技巧,用肉麻的谄媚和恭谨的外貌,把自以为英明盖世的乾隆皇帝玩弄于股掌之上。和珅的全部行政才能是贪污和弄权,对乾隆重用他的回报是在全国建立一个史无前例的贪污系统,把清帝国的墙基掏空。全国官员发现,如果不向上级行使巨额贿赂,就要被无情地淘汰出局,甚至被投入监狱,他们不得不适应这一形式。乾隆死后,和珅也跟着倒台,查抄他的家产折合白银九亿两,相当于全国十二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如果包括他挥霍掉的和亲人贪污的款项,总数应该不下二十年的财政收入,和珅当权刚好二十年!
今天,当国民对贪污受贿深恶痛竭时,我们的剧作家却把制造出中国历史上最大贪官的乾隆皇帝“美化”成神话般的英明帝王,这是一个多么深重的悲剧?!
详细
http://ke..com/view/2677.htm
7. 清朝乾隆皇帝历史
1.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专年号属“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2.弘历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汉学在此期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弘历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受灾百姓,在位期间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重视水利建设,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的国库日渐充实。
3.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之裕陵。
8. 历史上乾隆最爱谁
乾隆最爱的应该是他的原配妻子富察氏吧,也就是孝贤纯皇后。
《清史稿
卷二百十回四
列传一》
高宗孝贤纯答皇后,富察氏,察哈尔总管李荣保女。高宗为皇子,雍正五年,世宗册后为嫡福晋。乾隆二年,册为皇后。后恭俭,平居以通草绒花为饰,不御珠翠。岁时以鹿羔沴毧制为荷包进上,仿先世关外遗制,示不忘本也。上甚重之。十三年,从上东巡,还跸,三月乙未,后崩於德州舟次,年三十七。上深恸,兼程还京师,殡於长春宫,服缟素十二日。
9. 历史上真实的乾隆皇帝是什么样的
我们常在影视剧中看见乾隆帝勤政爱民,还有什么亲自去大理寻找亲生女儿等等之类。

10. 历史上乾隆皇帝活了多少岁
89岁。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卒于养心殿,享年89岁。
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之裕陵。
(10)历史上乾隆扩展阅读:
乾隆在位期间历史大事介绍:
1、瞻对之役
瞻对之役是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帝派兵平定四川上下瞻对的一次作战,是乾隆早期的一次军事行动。是清政府在四川境内仅次于大小金川之役的重大军事行动。
瞻对为四川省西部的一块藏族聚居地,明朝时即授印归附中央朝廷。瞻对居民甚勇悍,常以抢劫骚扰地方。
至清乾隆初年,乾隆帝下令征讨,始料未及的是瞻土司拼死抵抗,经过一年激战,瞻对首领班滚下落不明,清军此次征剿取得全面胜利。
乾隆帝虽对庆复所奏存在疑问,但没有实据。如此,瞻对之役便在乾隆帝论功行赏中草草收场。后来引发了第一次金川之役。
2、大小金川之乱
乾隆初,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夺取小金川泽旺印信,“意欲并吞诸蕃”,又攻明正土司(今康定)。
1747年,清军3万人分两路进讨,久而无功,川陕总督张广泗被清廷处死,改派岳钟琪为总兵,刻期进讨。1749年,莎罗奔请降,大金川事件初告平息。
以后,大小金川之间常有冲突。到18世纪60年代,金川局势再度紧张,又一次引起清王朝的关注。
1766年,清廷派四川总督阿尔泰联合9家土司会攻大金川,小金川土司僧格桑(泽旺子)却与大金川土司索诺木(莎罗奔侄孙)联合反清。
1771年清军败绩,清廷又将阿尔泰革职,派温福入川督师,向金川进兵,第二次金川之役由此开始。
1773年,温福战死,清廷又派阿桂为将军,增兵金川。经多次血战,清军死伤众多,终于于1776年初取胜。历时五年、死伤逾万人、耗银7000万两的第二次金川之役至此结束。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爱新觉罗·弘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