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
① 在历史上的事情
史书有《资治通鉴》,中外文化交流的有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希望能够帮到你
② 在历史上出现过吗
在《汉书来》第九十九卷《王莽传源》中有另外一个关于巨人的非常详细的记载:新莽六年(公元14年),天下大乱,匈奴犯边,义军四起,夙夜太守韩博向王莽推荐大将:“有一个奇人,身高有三米多高,腰围有十围,来到臣下的家里,说愿意为陛下抵抗匈奴。他自称是山东蓬莱人,名叫巨毋霸。一般的车子坐不下他,三匹马也拉不动他。臣下我用四匹马拉着特别的大车,挂着虎旗,把他带到了京城来见陛下。他睡觉要用大鼓来做枕头,吃饭必须用铁筷子。希望陛下能用高大的车子,虎豹之皮做的衣服,一百人的仪仗队来迎接他, 如果在京城里有些门太小, 他穿不过去的话, 希望陛下能下令把门改高加阔。” (六年春,莽见盗贼多……夙夜连率韩博上言:“有奇士,长丈,大十围,来至臣府,曰欲奋击胡虏。自谓巨毋霸,出于蓬莱东南……轺车不能载,三马不能胜。
③ 在历史上是怎么形成的
按照马克思理论,是历史是客观的,人只是起推动作用,换个人也不一定能改变历史方向
④ 求详细解答:在历史上,人们常将“
(1)原因:西汉初期六七十年间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这是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的客观条件。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是大一统的主观条件。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则是其实现大一统的政治基础。 (2)大一统的措施:推恩削藩,削弱封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举办大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实现了息想上的大一统。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大大增强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3)作用: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和加强,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
⑤ 盾山在历史上存在吗
盾山在历史上是存在的,在一些史书上有一些历史的记录,可以证明。
⑥ 在中国历史上是___
单纯
⑦ 在历史上是个什么级别
曹真在演义里是个白痴。既不会打仗,屡败于诸葛亮,受挫于司马懿;为人又小气,最后给司马懿气病,诸葛亮再写封信给他,把他气死了。而正史中的曹真,除了儿子生不好,其他方面都非常优秀。 演义中曹真能当上大将军,是因为他姓曹。曹真确实姓曹,但“大司马蹈履忠节,佐命二祖,内不恃亲戚之宠,外不骄白屋之士”,曹真当上大将军,靠的不是“亲戚之宠”,而是自身的能力。 曹真的气量 史载:曹遵与朱赞死得早,曹真同情他们,“乞分所食邑封遵、赞子”。而魏帝则“君子成人之美”,答应了他的请求。曹真出征时,士兵得到的奖赏不足的时候,就用自己家里的财产做为赏赐。 统帅之才 曹真当上大督都主要是因为南征孙权战功彪柄,这些在演义里都没说到。演义里为突出诸葛亮和司马懿,把曹真在诸葛亮在北伐时写成了笨蛋,其实前期的战争主要是曹真领导的。直到曹真病逝后,司马懿这个诸葛亮的“毕生大敌”才继曹真之后,与诸葛亮拖了四年。 但司马懿的作战能力比曹真实在是差多了,曹真与诸葛亮的交战中未有处下风,而司马懿和诸葛亮第一次交锋,就害死了张郃。不过司马懿也识虚实,而且能忍,知道自己不是诸葛亮对手后,就一直坚守,直到把诸葛亮拖到病死。(当时司马懿兵力约30万,诸葛亮只有10万兵。) 曹真抗击诸葛亮北伐的经过 诸葛亮一伐中原。演义中诸葛亮先用反间计使魏免了司马懿的官,然后出兵,大败夏侯后,又败曹真,魏实在没办法了,只得恢复司马懿的官,司马懿马上擒孟达,攻街亭破马谡,诸葛亮全线溃退。 事实上,司马懿根本没参战。诸葛亮出兵时,魏准备不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投降,魏帝派曹真统领大军守郿城,派张郃攻街亭。曹真在箕谷打败赵云、邓芝统率的偏师,张郃占领街亭。诸葛亮辙军。安定杨条据守城池不降,曹真挺兵围安定,杨条和众人说:“大将军自来,吾原早降耳。”就自缚出降,三郡皆降。 诸葛亮二伐中原。曹真精确地预料到诸葛亮二伐中原时必攻陈仓,便推荐郝昭守城。诸葛亮后来果然攻不下陈仓就退兵了。郝昭本是曹真推荐的,演义挺搞笑的,这推荐人也硬换成了司马懿。还编了几个故事,说诸葛亮大败曹真。 曹真还主动率大军想要大举攻蜀,也就是演义描述的诸葛亮四伐中原,但史传是因为连续大雨造成路断,曹真班师。 曹真之死 曹真在洛阳病死,想来诸葛亮一封信还不至于能骂死人。曹真的长子曹爽把持权政,被司马懿发动政变,曹爽兄弟懦弱不知所措,又下不定决心用桓范的计策,桓范大哭:曹真英明,生了你们兄弟几人,是一群蠢猪。(原话: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
⑧ 在历史上
梁武帝父子
梁武帝萧衍,太子萧统和梁元帝萧绎
梁武帝
梁武帝是一个多才多艺学识广博的学者。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在南朝诸帝中可以说是堪称翘楚,不在另三位开国皇帝之下。他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则更为突出。史书称他:“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 他很好学,从小就受到正统的儒家教育,“少时习周孔,弱冠穷六经”,即位之后,“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燃烛侧光,常至午夜”。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为他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学术上,梁武帝以经学、史学的研究为卓著。在经学方面,他曾撰有《周易讲疏》、《春秋答问》、《孔子正言》等二百余卷,可惜大都没有流传下来。天监十一年(512年),又制成吉、凶、军、宾、嘉五礼,共一千余卷,八千零十九条,颁布施行;在史学方面,他不满《汉书》等断代史的写法,认为那是割断了历史,因而主持编撰了六百卷的《通史》,并“躬制赞序”。他对此书颇为自负,曾对臣下说:“我造《通史》,此书若成,众史可废。”可惜,此书到宋朝时即已失传,这实在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a
他又倾注大量精力研究佛学,著有《涅萃》、《大品》、《净名》、《三慧》等数百卷佛学著作。对道教学说,他也颇有研究。在此基础上,他把儒家的“礼”、道家的“无”和佛教的“因果报应”揉合在一起,创立了“三教同源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梁武帝的诗赋文才,也有过人之处。齐武帝永明年间(484——493年),诗坛创作风气大盛,很多文人学士都聚集在竟陵王萧子良的周围,各逞其能,施展他们的诗歌创作才华。在这些文人学士中,比较著名的有八位,如谢眺、沈约、任眆、范云等人,时人称之为“竟陵八友”。萧衍也是“竟陵八友”中的一位。他的很多诗歌都是在这一时期写的。建梁称帝后,他素性不减,经常招聚文人学士,以赋诗为乐。他的文学创作,推动了梁代文学风气的兴盛。
梁武帝现存诗歌有80多首,按其内容、题材可大致分为四类:言情诗、谈禅悟道诗、宴游赠答诗、咏物诗。)梁武帝的言情诗集中在新乐府辞中,又称拟乐府诗,数量几乎占了其全部诗作的一半。乐府是古代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署。据学者研究,至迟在周代便设有乐官,称为大司乐,以乐府为音乐官署的名称,则始于秦。到了汉代,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职。汉武帝时,乐府的性质和规模与以前有很大不同。那时,乐府除制作乐章、训练乐工之外,还广泛采集民间歌谣配乐演唱。凡由乐府机构制作和采集的歌辞,以及文人以乐府题写作的诗,后世皆称为“乐府诗”或“乐府”。其中,民歌是乐府诗中最有生气的部分。I
魏晋时,乐府停止了采集民歌的工作,当时的乐府诗也出现了日趋雅化的倾向。到了南朝,江南新异风格的民歌再次受到了上层社会的重视,通过乐府机构的采集、演唱,对文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江南民歌言情的题材、内容,及其纤弱绮丽的风格特点,适应了当时统治阶级对声色的爱好,因而被广泛模拟创作。
萧衍任雍州刺史驻居襄阳时,就非常喜好当地的民歌,他的许多拟乐府诗,如《芳树》、《有所思》、《临高台》等,便是在此时创作出来的。即使在称帝以后,萧衍对乐府诗的兴趣也仍然不减当年。在天监十一年(512年),他亲自动手改西曲(南朝乐府民歌分为吴歌和西曲两大部分。前者产生于建康周围,此地相袭称为吴地,故其民间歌曲称为吴歌;后者产生于江、汉流域的荆、郢、樊、邓几个主要地区,是南朝西部军事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故其民间歌曲称为西曲),制《江南上云乐》十四曲、《江南弄》七曲,可见其爱好沉迷的程度。
和乐府民歌一样,萧衍的乐府拟作也是情歌,主要以女性为咏唱对象。他的大多数诗作都是描摹女子对爱情的殷盼,为离别相思所苦的情态,感情缠绵,风格绮丽,语言平易,具有浓郁的江南民歌风味。如“一年漏将尽,万里人未归。君志固有在,妾驱乃无依。”(《子夜四时歌。冬歌》);“草树非一香,花叶百种色。寄语故情人,知我心相忆。”(《襄阳蹋铜蹄歌》)等。郑振铎先生认为,“萧衍新乐府辞最为娇艳可爱”。此话确有一定的道理。
萧统
萧统(501~531)南朝梁文学家。字德施。梁武帝萧衍长子。齐中兴元年生于襄阳。萧衍曾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乘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梁朝。萧统2岁被立为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萧统对文学颇有研究,招集文人学士,广集古今书籍3万卷,编集成《文选》30卷。《文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选编了先秦至梁以前的各种文体代表作品,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选文准则,为后世推崇。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
梁元帝
梁元帝萧绎 (508~554) 南朝梁皇帝。字世诚,小字七符。在位三年。萧衍第七子,初封湘东郡王,后任侍中、丹阳尹。普通七年 (526)出任荆州刺史,都督荆、湘、郢、益、宁、南梁六州诸军事,控制长江中上游。太清二年(548)侯景叛梁围建康,梁各路援军集结于建康城外有二三十万之多。而萧绎只派儿子萧方智等率军万人往救,后又派王僧辩率舟师万人增援,次年三月,景攻破台城,王僧辩舟师尽没。不久,又命王僧辩击溃在郢州(今湖北武昌)都督中外诸军事的六兄萧纶;并向西魏称臣,袭杀益州刺史萧纪(萧衍第八子)。萧绎翦除兄弟的目的达到后,便于天正元年(552)在江陵即位称帝。年号承圣。但当时梁州、益州已并于西魏,襄阳也在西魏控制之中。江陵形势十分孤立。承圣三年九月西魏宇文泰派于谨、宇文护率军五万南攻江陵。十一月江陵城陷,萧绎被俘遭害。次年其子萧方智在建康称帝,追尊为元帝。萧绎盲一目,少聪颖,好读书,善五言诗,但性矫饰,多猜忌。藏书十四万卷,于江陵城破时自己烧毁。生平著述甚富,凡二十种,四百余卷,今仅存《金楼子》。
⑨ 北京在历史上所有的名称
北京在历史上所有的名称:
1、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2、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3、京城,京城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
4、南京,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
5、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6、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7、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8、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
9、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9)在历史上扩展阅读:
“北京”这个名词,起初并不是一个与北京市所在地区紧密相关的“专用地名”,而是一个根据历代王朝需要而设置到不同地区的“流动地名”,并且往往与“北都”同义,成为我国历史上很多王朝实行“多都制”的表征之一。今天的北京市,之所以被叫做“北京”,便是这一历史现象,最终影响到北京命名的表现。
曹魏时期的邺城是第一座冠名“北京”的城池
在魏晋以前的历史时期,“北京”与“北都”的明确称号并没有出现在历史长河之中,虽然新莽与东汉分别设置了东西都、东西京,甚至东汉还以南阳为南都,但并没有设置一个与南都南阳对应的北都或北京。这是因为当时的天下还不需要一个坐镇北方的陪都,来控制北方局面,一个洛阳便足以坐镇中原与河北了。
曹魏建国以后,实行五都制,以帝都洛阳为中都,以邺、谯、许、长安为陪都,并分别配上方位,确定所谓“京号、都号”,邺城(河北临漳)便是第一座被冠名“北京”或“北都”的城池。
邺城之所以能成为曹魏北京,原因在于曹操称魏公以后便以邺城为国都建立了魏公国(魏王国),邺城在建安后期一直是曹操的统治中心,这里拥有曹魏版图内仅次于洛阳的宫城建筑,而且这里可以为曹魏防御并州、冀州、幽州北部的游牧族群提供一个强大的前进基地与指挥中枢,因此,邺城也便成为了曹魏的北京,长达46年(220年-26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