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于泉州
㈠ 泉州处于我国那个地理分区
我国地理区划:抄
华东(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山东省、福建省、台湾省)
华北(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华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华南(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西南(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
西北(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阿拉善盟)
东北(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东部)
注:亦有在此基础上将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划入东北地区的划分方式
泉州属福建省,属华东区。
㈡ 泉港区包括哪些镇
截至2019年8月24日,泉港区辖:南埔、界山、后龙、峰尾、前黄、涂岭6个镇。
1、后龙镇
后龙镇地处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东部,湄洲湾南岸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前沿。后龙镇,是由泉州府惠安县城山乡待贤里与德音里各一部分结合而成,有东岳庙、白石宫等风景名胜。截止至2003年末,后龙镇辖12个行政村,镇政府驻礁头。
2、南埔镇
南埔镇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东北部,湄洲湾港南岸,是规划建设中的全国六大石化基地和四大中转港所在地,是建设中的石化港口工贸经济强镇。南埔镇曾经是惠安县北大门,宋朝以来一直是惠安县城山乡待贤里辖区。
南埔镇(不含原界山片区)陆域面积40多平方公里,现辖南埔、塘头、天湖、天竺、仙境、凤翔、柳厝、仑头、施厝、先锋、邱厝、柯厝、沙格、肖厝、惠屿等15个行政村。
3、涂岭镇
涂岭镇,自古是泉州府晋江县、惠安县与兴化府仙游县交界处的交通要镇,暨今泉州市洛江区、泉港区与仙游县交界处的生态重镇。涂岭镇位于泉州市泉港区西部,东连泉港区界山镇、南埔镇、前黄镇,西靠洛江区马甲镇、河市镇,南接惠安县螺城镇、紫山镇、辋川镇,北承仙游县枫亭镇、园庄镇。涂岭镇,下辖21个行政村、1个社区。
4、前黄镇
前黄镇,位于常州市南郊,距武进新城区8公里,东邻无锡国家旅游度假区,南离陶都宜兴15公里,是太湖与滆湖间的中心地带,境内有省级公里211线,江浙连线新长铁路,交通干道武宜公路,苏南主流锡溧运河,距正在建筑中的锡宜高速公路和沿江高速公路的道口均3公里。亚洲最大的换流站坐落在境内。
5、峰尾镇
峰尾镇,自古是泉州府惠安县东北部沿海的海防门户,与崇武镇一样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她北障沙格,南拒黄崎,与兴化府莆田县之吉口、湄洲诸岛互为犄角。峰尾镇位于湄洲港南岸的泉州市泉港区东南部沿海,她东朝后龙湾,西靠山腰街道,南面山腰湾,北承后龙镇。
6、界山镇
界山镇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北部,是规划建设中的福建石化基地北部工业区所在地,系今泉州市实际管辖且国务院备案的北大门,莆仙二县人心目中的兴化府辖镇。
界山镇境内通行的方言是莆仙二县方言为主、惠安县方言为辅的南枫亭话(顶路话),流行的是以莆仙二县习俗、惠安县方言为辅的南枫亭习俗。界山镇东临湄洲港,西靠涂岭镇,南界南埔镇,北接枫亭镇。界山镇是泉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镇之一。
㈢ 闽南语的由来
闽南语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次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征蛮、避乱。
第四世纪晋朝人移居入闽,部分初级泉州话的形成。
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囝屯垦漳州,漳州话的初步形成。
第九世纪后期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统治福州、泉州等,泉州话形成。
闽南语,起源于泉州。主要分布地除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外,还广泛适用于闽东北地区、浙东南区、广东潮汕和海陆丰地区、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岛及东南亚的大部分华人社群。
闽南语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学术上泛指闽南语系集合,狭义则仅指闽台之闽南语。台湾及西方学者多认为是一种语言,属汉语族。 在大陆语言学的分类上,属汉语族中闽语的一种。闽南语在各地有不同称呼,例如在大陆常被称为泉州话、漳州话、厦门话、福建话、河洛话等。闽南语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在西晋时期、唐朝、北宋迁移致福建南部,发祥于福建泉州。现主要分布地除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外,还广泛适用于闽东北地区、浙东南区、广东潮汕和海陆丰地区、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岛及东南亚的大部分华人社群。
闽南语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次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征蛮、避乱:
第一次:第四世纪晋朝人移居入闽,部分初级泉州话的形成晋朝五胡乱华时期(西元304-439),异族入侵中原,伫西晋永嘉二年(公元308)的时候,中原的衣冠八族(詹林黄陈郑丘何胡)开始避难到福建的泉州晋江等流域一带,他们把当时的古汉语(比如,有身、瞑、鳖、斟酌、鼎、箸等)带过来,后来称作“泉州话”。但这次数量很少 ,移民多留在闽江和木兰溪流域。南朝梁天监年间(公元502-519)析晋安郡南部置南安郡,以保持闽疆南部安定取称,治所在今南安市 丰州镇,领晋安等三县,辖今之厦门、莆田、泉州、漳州一带,但不久就被撤销,直到200多年后的唐朝中期,又在今泉州市区第三次置武荣州,不久改名泉州,泉
闽南语历史州市区一带的建制才稳定下来,泉州的安溪、惠安、永春、德化在400多年后的五代时才设县。所以少量“泉州话”就是第三、四世纪的中原音参“吴楚方言”(比如:水薸(phio5)、手ng2、鲎hia)和当地的“越语(比如:loo3(高)、san2(瘦)、lim(饮)、hiu3(洒))融合而成的,这就是”白话音“主要的来源,比”读书音“较早。
第二次: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囝屯垦漳州,漳州话的初步形成
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福建南部蛮夷祸乱不安,朝廷派陈政、陈元光父子(郡望河东)南下平乱,平乱了后屯兵伫即马的漳州一带,亦包括今天龙岩地区新罗,漳平一带,这批人带来七世纪的中古汉语。 唐代设立漳州前不过几千户人家,这些人应为唐朝可以控制的农业户口,在他们之外还有少数蛮僚生活于漳州南部山区。陈元光所率领的唐朝军队与蛮僚为争夺漳州控制权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双方交战的最后结果,唐朝控制了漳州沿海平原等广大地区,而蛮僚最终被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