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发布时间: 2020-11-22 01:51:22

『壹』 如何对待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

如何对待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
利用转基因动物生产出来的药物安全性问题不大,可根据其结构与天然蛋白结构是否一致来判断安全性。但是在生产过程中,转基因动物如何对应GAP ,GLP,GMP、如何避免转基因动物的遗传物质进入药物是应该重点强调的问题,另外,作为动物药厂的动物本身一旦不“产药”了,对该动物的后继处理也应慎重考虑。 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制定了各自对转基因生物(包括植物)的管理法规,负责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和监控。在美国分别由农业部动植物检疫局(APHIS)环保署(EPA),以及联邦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负责环境和食品联各方面安全性评价和审批。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在国际上有较大争议,且目前没有一个政府或联合国组织会声称转基因食品是完全安全的,正是由于其安全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人们时刻紧绷转基因食品这根脆弱的神经。

『贰』 人们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有争论.原因有哪些

人们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有争论.原因有哪些
人们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回性有争论,原答因主要是对它们的认识还不到位,存在担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食物安全(滞后效应、过敏源、营养成分改变)、生物安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环境安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叁』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1.基因一旦被改动,一方面可能引起生物体内一系列未知的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另一方面,转基因操作对生物体的影响会通过遗传传递。
外源基因引入后,是否会影响其他重要的调节基因,甚至会激活原癌基因?
转基因技术广泛应用是否会导致难以消灭的新病原物出现?
是否会造成生态学灾难?
人类摄食大量转基因食品是否会影响人类及其后代的健康?
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争论
(1)在转基因生物中,有时候会出现一些人们意想不到的后果的原因:
a.对基因的结构,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及基因的调空机制都了解的相当有限;
b.转移的基因虽然是功能一直的基因,但不少是异种生物的基因;
c.外源基因插入宿主基因组的部分往往是随机的.
(2)转基因生物与食物安全
a.转基因食物引起食物安全性问题的理由:安全性检测问题、滞后效应、担心出现新的过敏原、担心营养成分的改变;
b.不必担心转基因食物安全性的理由:多环节、严谨的安全性评价,可以保证转基因食物的安全;科学家的负责态度可以防止新过敏原的产生;至今尚未发现食用转基因食品而影响人体健康的事例;没能足够的证据证明转基因食物有问题;

(3)转基因生物与生物安全
a.引起生物安全的理由: 可能会扩散到种植区以外,成为野生种类,可能成为”入侵的外来干涉物种”,威胁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生存可能重组出对人类或其他生物有害的细菌或病毒,有可能使杂草成为除草剂除不掉的”超级杂草”;
b.不引起生物安全的理由:扩散到种植区以外就很快死亡要表现出新性状,必须具有一定的水肥等条件,以及配套的种植技术.由于生殖隔离的存在,使他们很难与其他植物杂交,花粉传播的距离有限、存活时间有限;

(4)转基因生物与环境安全
a.引起环境安全的理由: 打破自然物种的原有界限,改变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重组微生物可能对人类的生活环境造成二次污染,重组DNA与微生物杂交,可能产生有害的病原微生物;转基因植物花粉中的有毒物质可通过蜜蜂进入蜜蜂,再经过食物链传递;
b.不引起环境安全的理由:转基因不会改变生物原有的分类地位,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转基因抗虫作物的种植,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抗除草剂农作物的种植,减轻了农田管理的负担,保护了农田的土壤环境;

『肆』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人们在哪些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人们在哪些
转基因生物在分子水平上改变了生物的遗传特征,人们改造基因的时候是希望改出好的结果的,但是在改造过程中,不确定有没有坏的特征出现,有多大危害。商家为了短期利益,选择了转基因的东西,但是长期的、永久的问题缺乏考虑。说白了就是人们不知道转基因可能造成什么危害。
人们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有争论,原因主要是对它们的认识还不到位,存在担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食物安全(滞后效应、过敏源、营养成分改变)、生物安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环境安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伍』 生物的4.1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需要注意什么

4.1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一、转基因成果令人叹为观止
转基因技术在微生物、基因制药回、优良动植物的培养方面答得到广泛应用,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硕果累累的转基因成果在带给人们喜悦的同时,也促使人们进行冷静的反思:转基因生物安全吗?
二、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争论
1.转基因生物与食物安全 转基因生物引起食物安全性问题的理由:安全性检测问题、滞后效应、担心出现新的过敏原、担心营养成分的改变。
不必担心转基因食物安全性的理由:多环节、严谨的安全性评价,可以保证转基因食物的安全.

『陆』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分为哪几个方面

目前对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环境安全性,另一个是食品安全性。
(一)转基因植物的环境安全性
环境安全性评价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转基因植物释放到田间去是否会将基因转移到野生植物中,或是否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打破原有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
转基因植物演变成农田杂草的可能性:植物在获得新的基因后会不会增加其生存竞争性,在生长势、越冬性、种子产量和生活力等方面是否比非转基因植株强。若转基因植物可以在自然生态条件下生存,势必会改变自然的生物种群,打破生态平衡。从目前在水稻、玉米、棉花、马铃薯、亚麻、芦笋等转基因植物的田间试验结果来看,转基因植物在生长势、越冬能力等方面并不比非转基因植株强,也就是说大多数转基因植物的生存竞争力并没有增加,故一般不会演变为农田杂草。
基因漂流到近缘野生种的可能性:在自然生态条件下,有些栽培植物会和周围生长的近缘野生种发生天然杂交。从而将栽培植物中的基因转入野生种中。若在这些地区种植转基因植物,则转入基因可以漂流到野生种中,并在野生近缘种中传播。在进行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时,我们应从两个方面考虑这一问题。一个是转基因植物释放区是否存在与其可以杂交的近缘野生种。若没有,则基因漂流就不会发生。如在加拿大种植转基因棉花,因没有近缘野生种存在 则不可能发生基因转移。同样,在中国种植转基因玉米,因没有野生大刍草,所以也不会发生基因漂流。另一个可能是存在近缘野生种,基因可从栽培植物转移到野生种中。这时就要分析考虑基因转移后会有什么效果。如果是一个抗除草剂基因,发生基因漂流后会使野生杂草获得抗性,从而增加杂草控制的难度。特别是若多个抗除草剂基因同时转入一个野生种,则会带来灾难。但若是品质相关基因等转入野生种,由于不能增加野生种的生存竞争力,所以影响也不大。
对自然生物类群的影响:在植物基因工程中所用的许多基因是与抗虫或抗病性有关的,其直接作用对象是生物。如转入Bt杀虫基因的抗虫棉,其目标昆虫是棉铃虫和红铃虫等植物害虫,如大面积和长期使用,昆虫有可能对抗虫棉产生适应性或抗性,这不仅会使抗虫棉的应用受到影响,而且会影响Bt农药制剂的防虫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抗虫棉推广时一般要求种植一定比例的非抗虫棉,以延缓昆虫产生抗性。除了目标昆虫外,我们还要考虑转基因植物对非靶昆虫的影响。如有人用Bt蛋白饲料喂棉田中6种非靶昆虫,当杀虫蛋白浓度高于控制目标昆虫浓度100倍时,对非靶昆虫均未出现可见的生长抑制。另外,Bt蛋白对有益昆虫如蜜蜂、瓢虫等都无毒性。
(二)转基因植物的食品安全性
食品安全性也是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经合组织1993年提出了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实质等同性原则。如果转基因植物生产的产品与传统产品具有实质等同性,则可以认为是安全的。如转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抗病毒植物及其产品与田间感染病毒的植物生产的产品都带有外壳蛋白,这类产品应该认为是安全的。若转基因植物生产的产品与传统产品不存在实质等同性,则应进行严格的安全性评价。在进行实质等同性评价时,一般需要考虑以下一些主要方面。
有毒物质。必须确保转入外源基因或基因产物对人畜无毒。如转Bt杀虫基因玉米除含有Bt杀虫蛋白外,与传统玉米在营养物质含量等方面具有实质等同性。要评价它作为饲料或食品的安全性,则应集中研究Bt蛋白对人畜的安全性。目前已有大量的实验数据证明Bt蛋白只对少数目标昆虫有毒,对人畜绝对安全。
过敏源。在自然条件下存在着许多过敏源。在基因工程中如果将控制过敏源形成的基因转入新的植物中,则会对过敏人群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转入过敏源基因的植物不能批准商品化。如美国有人将巴西坚果中的2S清蛋白基因转入大豆,虽然使大豆的含硫氨基酸增加,但也未获批准进入商品化生产。另外还要考虑营养物质和抗营养因子的含量等。

『柒』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分为哪几个方面

对转基因的安全问题主要是从技术手段、基因结构和功能的认识,特别是异种生物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的了解,插入基因位置的随机性而引起的。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性可从实质性等同不是转基因食物安全性评价的终点而是起点,还有多环节、严谨的科学性评价,以及实例举证法等方面证明转基因食物是安全的。但担心也不是多余的,比如有的会对转基因食物出现新的过敏蛋白等。

『捌』 农作物转基因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一、转基因作物环境安全性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1)生存竞争能力 在自然环境下,与非转基因对照作物相比,转基因作物的生存适合度与杂草化风险评估。
(2)基因漂移的环境影响 转基因作物的外源基因向其他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发生转移的可能性、漂移风险及可能造成的生态后果。
(3)转基因植物的功能效率评价 自然条件下对转基因植物的抗病虫草害、抗旱耐盐等目标性状的作用效果进行评价。如有害生物抗性转基因植物,则需要评估对靶标生物(目的基因防治的病虫草等对象)的抗性效率。
(4)转基因作物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根据转基因植物与外源基因表达蛋白质特点和作用机制,对相关非靶标有害生物(植食性生物),天敌昆虫、资源昆虫和传粉昆虫等有益生物,以及珍稀、濒危等受保护物种的潜在影响进行评价。
(5)对植物生态系统群落结构和有害生物地位演化的影响 根据转基因植物与外源基因表达蛋白质的特异性和作用机理,评价对相关动物群落、植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以及转基因植物生态系统中病虫害等有害生物地位演化(如主要害虫和次要害虫相对地位的变化)的风险。
(6)靶标生物的抗性风险 评估病虫草等靶标有害生物对转基因抗病、抗虫、耐除草剂等作物新材料、新品种产生抗性,从而影响转基因作物功能效果和品种应用寿命的风险。
转基因食品是指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一类食品总称,转基因生物是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按照人类的期望改造的生物品种。这些生物新品种在抗病虫、耐受除草剂、改善加工特性、提高营养品质等方面日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为保障转基因食品对人类的健康安全,促进生物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各国政府均在转基因食品上市前对转基因生物的食用安全进行全面的评估,以确保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防止具有潜在风险的转基因食品进入消费市场。一般来说,转基因生物在批准商业化生产前需要进行如下方面的食品安全评估:
二、转基因生物食用安全评价的主要内容
1、转基因食品的营养学评价
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就在于它为人类提供生存所必须的能量和各类营养物质,因此,对营养成分的评价是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蛋白质、淀粉、纤维素、脂肪、脂肪酸、氨基酸、矿质元素、维生素、灰分等与人类健康营养密切相关的物质。评价时,将不同年份或不同生长地点的转基因食品的主要营养成分和对照的非转基因食品进行比较,评估转基因食品在营养上是否与非转基因食品一样具有等效的营养价值。由于用于加工的农产品中的营养物质含量受品种、种植环境、生长期、生长过程中农艺措施、不同生产年份等多因素影响而产生差异,如水稻不同的品种、不同的种植环境、不同生长期、不同农艺措施等都会影响稻米中的营养成分含量,也就是说,市场上人们消费的各种普通大米在营养成分的含量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在评估转基因食品的营养时就需要考虑这一客观存在的因素。针对这种情况,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在全球进行了调研和专家论证后,出台了一系列的农产品营养成分手册,给出了不同种类的作物及其加工产品的营养成分变异范围,并提供了相应的历史数据和参考文献;同时国际生命科学学会(ILSI)也建立了各种农作物的营养成分数据库,作为对各种转基因作物营养成分的参考范围。因此,对转基因食品的营养评价时,除需要与对照非转基因食品进行比较,还需要参考OECD、ILSI及本国已有的同类非转基因作物营养成分,确定转基因食品的营养成分是否在这些范围内,如果在范围内,则可以认定转基因食品具有与非转基因食品同等的营养功效。
此外,对一些存在较大差异,或改变了主要营养成分的转基因食品(如高赖氨酸转基因玉米),要了解转基因食品是否具有与传统食品同样的营养功能,动物营养学评价手段是必不可少的。这里所说的营养学评价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动物生长情况、营养指标或者动物产品的营养情况来评价转基因食品对实验动物的营养作用,如大鼠30天生长试验;二是通过动物的生长与代谢指标来评价转基因食品中某种营养物质的生物利用率,如大鼠的蛋白利用率和猪回肠瘘管试验等。
目前,国际上批准生产的转基因食品和我国颁发安全证书的转基因水稻、玉米都经过了营养学的评价,试验数据都证明了与非转基因食品具有同样的营养功效。
2、转基因食品的抗营养因子评价
食品不仅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也含有广泛的非营养物质,有些物质当超过一定量时则是有害的,称为抗营养因子或者抗营养素。通常,抗营养素被理解为抑制或阻止代谢(特别是消化)的重要通路的物质,抗营养因子降低了营养物质(特别是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最大利用,以及食物的营养价值。几乎所有的植物性食品中都含有抗营养因子,这是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自我防御的物质。目前,已知的抗营养因子主要有蛋白酶抑制剂、植酸、凝集素、芥酸、棉酚、单宁、硫甙等。然而大多数抗营养因子的有害作用是由未加工的食物引起的,经过简单的处理都会消失,如加热、浸泡和发芽处理等。如我们经常食用的豇豆中由于含有豇豆蛋白酶抑制剂不能生食,需要烹调熟制后,才能食用。对转基因食品的抗营养因子的安全评价,是将转基因品种中的抗营养因子含量与其对照非转基因食品进行比较,其评估方法与营养成分的评估方法一致。
3、转基因食品的毒理学评价
转基因食品是否会由于导入了外源基因而产生对人体有毒的物质,是人们对转基因食品产生恐惧的重要方面。对转基因食品的毒理学评价是转基因食品上市前重要的评价环节。转基因食品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外源基因表达产物是否具有的毒性检测和评价;二是对转基因食品的全食品毒性检测和评价。
外源基因表达产物的检测一般依照传统化学物质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对外源基因表达蛋白的检测评价一般有3个指标:一是,通过与国际权威大型公共数据库中已知的毒性蛋白进行核酸和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比较,分析是否具有潜在的毒性;二是,在加热条件下和胃肠消化液中,检测分析外源基因表达蛋白质是否稳定或抗消化;三是,外源基因表达产物的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全食品的毒理学检测也是采用传统化学物质的评价手段,一般采用亚慢性毒性试验来评价转基因食品的整体的安全性。
根据个案分析的原则,对一些转入特殊功效成分的转基因食品可以考虑其他方面的毒理学检测试验,如,遗传毒性试验、传统致畸试验、繁殖试验和代谢试验等。对目前商业化生产的转基因作物,这些试验是不需要的。目前,包括欧盟、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都没有提出这些毒理学试验的要求。
我国目前批准的转基因水稻和玉米均对外源基因表达产物和转基因全食品进行毒理学检测和评价。试验数据证明食用该转基因水稻、玉米与非转基因对照同样不具有毒理学意义上的安全风险。实际上,我国批准的转基因水稻还进行了遗传毒性、慢性毒性、传统致畸、三代繁殖等毒理学试验,安全检测指标已经超出了欧美发达国家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等建议的评价内容要求。这些毒理学试验均证明转基因水稻“华恢1号”及“Bt汕优63”是安全的。
4、转基因食品的过敏性评价
食物过敏是一种特殊的人体免疫反应。通俗地说,就是指某些人在吃了某种食物之后,引起身体某一组织、某一器官甚至全身的强烈反应,以致出现各种各样的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一般认为,食物过敏在成人中的患病率为2%,而儿童则高达8%。食物过敏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出现皮肤症状,并可见呼吸道症状和消化道症状。如皮肤瘙痒、湿疹、荨麻疹、头晕、恶心、呕吐、腹泻。严重的食物过敏会引起喉水肿而造成窒息、急性哮喘大发作、过敏性休克。常见的过敏性食物有8大类:鸡蛋、牛奶、鱼、贝壳类海产品、坚果、花生、黄豆、小麦。在我国,芝麻、水果等食物过敏也相当常见。因此,过敏不是转基因食品所独有的。但是,由于转基因技术打破了自然界中物种间的遗传物质不能相互转移的生物屏障,为防范由于转基因技术造成的物种间过敏基因的转移,进行过敏性评价就成为转基因食品上市前必要的评价环节。
目前,世界各国均采用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推荐的转基因食品过敏分析原则和程序。并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进行转基因食品的过敏分析。目前,主要从三个方面评估转基因食品中外源基因表达产物是否是过敏原,一是,外源基因是否来自含有过敏原的生物;二是,通过与国际权威大型公共数据库中已知的过敏原进行比较分析是否具有同源性;三是,检测分析外源基因表达产物对胃蛋白酶的消化稳定性。
我国目前批准的转基因水稻和玉米均对外源基因表达产物进行过敏性检测和评价。试验数据证明转基因水稻和玉米转入的外源基因不会带来新的过敏原,对食用大米和玉米的人群不会增加过敏的风险。

『玖』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争论

对人类和动物健康可能的影响
(1)该类食品携带的抗生素基因有可能使动物与人的肠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这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2)抗昆虫农作物体内的蛋白酶活性抑制剂和残留的抗昆虫内毒素,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有人认为,抗昆虫农作物体内的蛋白酶活性抑制剂和抗昆虫内毒素,既然能使咬食其叶片的昆虫的消化系统功能受到损害,那么谁又能担保其叶片、果实、种子不会对人畜产生类似的伤害呢?所以奥地利、卢森堡规定禁止进口转基因抗虫玉米。
(3)随着基因改造的抗除草剂农作物的推广,由于农作物不受除草剂的影响,可能导致除草剂的用量增加,从而导致除草剂在食品中残留量最大。
(4)引入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抗病毒农作物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2 对生态环境可能的影响
(1)如果转基因高产作物一旦通过花粉导入方式将高产基因传给周围杂草,会引发超级杂草出现,改变自然的生物种群,打破生态平衡,对天然森林造成基因污染和对这些地区的其它物种带来不可预见的后果。
(2)如果有些作物和周围生长的近缘野生种发生天然杂交,会将自身的基因转入野生种。如果所转基因是一个抗除草剂基因,就会使野生杂草获得抗性,增加了杂草控制的难度,特别是多个抗除草剂基因同时转入一个野生种时,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3)如果转基因不育品种的不育基因在种植地大肆传播,会导致当地农业崩溃。美国DPL公司和美国农业部联合申请了一个“终止子技术”的专利,并于1998年3 月获得美国专利局的批准。该专利技术可使作物种植后得到的种子是不育的,虽然收获了种子,但不能留作种用。“终止子技术”引起国际很大的反响。许多国家认为,由于外观上分不清“终止子技术”生产的种子,通过出售或交换不能发芽的种子,播种后可能会对生产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通过花粉非故意传播会造成不育基因在种植地大肆传播,会导致当地农业崩溃。为了保护世界生物资源和食品原料,许多国家和组织纷纷要求禁止使用“终止子技术”。
(4)转入毒蛋白基因的植物,如果毒蛋白能在花蜜中表达,则可能引起蜜蜂等传粉昆虫和植物群落的崩溃,甚至有可能危及其它动物以及人畜的栖居环境和身体健康。最近美国康奈尔大学losey报道,在一种植物叶片上撒上转基因Bt玉米花粉后,一种称之为黑脉金斑蝶的幼虫对叶片就吃得少,长得慢,死得快。4d后幼虫死亡率达 44%,而对照(喂食不撒Bt玉米花粉的叶片)无一死亡。这一结果在美国报道后,环境保护者担心今后会有更多的灾难接踵而至。
(5)如果用于食品的植物通过基因改良成为药用植物,那么通过异花授粉会使食用植物产生药性,从而污染人类的食品。
(6)大面积和长时期使用杀虫的转基因种子,昆虫有可能产生适应性,这不仅使转基因作物的推广受到限制,而且还影响杀虫剂的效果。

以欧盟为代表,认为转基因农产品还存在某些无法预知的不确定性,过快推广应用转基因农产品可能会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带来危险。

预防对策
(1)要建立科学的、客观的检测和安全性评价方法。科学的、客观的检测和安全性评价方法就象是一扇“大门”,能将不合格的转基因产品封杀在摇篮里或挡在国门之外。
(2)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2001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同年7月,农业部也通过了三个条令。这些都将使得转基因研究和市场开发可以有法可依、有律可循。对于违反法律法规者,一定要严厉惩罚。
(3)要完善生产和销售监督机制。对于从事秘密生产和虚假宣传,一定要依法取缔、查办。
(4)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目前,各国都很重视转基因的研究,但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联合各国的研究力量,共同开发,才能安全、迅速的发展转基因技术。
任何一个新兴的科技发明,都会经历一个长期争论和探讨的阶段。如农药DDT在研制生产的初期,是经过安全性试验证明对人类是无害的,但经过几十年后才发现 DDT残留的危害,并且由于残留时间较长,很难在短期内解决。正所谓“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只有经过一个比较长期的科学研究以后,我们才可以认识转基因产品。要不然,一旦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平衡造成了破坏,恢复起来将非常困难,因此,我们要用辨证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它的优点与缺点,充分发挥其优点,并努力减少其缺点。

热点内容
每当走过老师窗前伴奏 发布:2025-07-19 15:37:17 浏览:183
晋商历史 发布:2025-07-19 00:08:49 浏览:421
安大历史考研 发布:2025-07-19 00:02:57 浏览:382
教师帮扶学生记录 发布:2025-07-18 20:01:06 浏览:677
运动鞋哪些好 发布:2025-07-18 18:41:48 浏览:456
师生迷情八 发布:2025-07-18 11:58:43 浏览:478
三字经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8 11:46:47 浏览:45
希腊的历史 发布:2025-07-18 10:33:00 浏览:654
人体中的数学 发布:2025-07-18 07:53:58 浏览:951
一级建造师机电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8 07:50:21 浏览:528